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从《诗学》中“■”一词的汉译说起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discover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Aristotle's Tragic Theory: From “Mercy” to “Remorse”
  • 作者:朱鲁子
  • 英文作者:ZHU Lu-zi;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 《诗学》 ; “■” ; 悲剧理论 ; “怜悯” ; “懊悔”
  • 英文关键词:Aristotle;;the Poetics;;"■";;tragic theory;;"mercy";;"remorse"
  • 中文刊名:JLDB
  • 英文刊名: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南开大学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05
  • 出版单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年:2019
  • 期:v.59;No.274
  • 语种:中文;
  • 页:JLDB201904017
  • 页数:11
  • CN:04
  • ISSN:22-1063/C
  • 分类号:161-170+225
摘要
悲剧的意义在于通过引发"■"(pity)和"■"(fear)使人的情感得到"■"(Katharsis;陶冶、疏泄、净化)。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前两种情感,那么,争论"■"一词的内涵毫无意义。国内《诗学》主流译本把希腊词"■"译为"怜悯"误解了亚里士多德所用"■"一词的原意。它不仅严重损害了经典学术著作翻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而且遮蔽了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的深刻内涵。为了克服"■"主流译法的表面性和肤浅性,应该以"懊悔"取代"怜悯",如此方能彰显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独特意义和当代价值。
        The significance of tragic drama is to edify pity and terror by arousing these emotions. There is no point arguing about the content of "■" if we cannot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se two emotions. First,translating"■"into"mercy"was widely accepted in Chinese academia. However,it misunderstood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that Aristotle originally intended to express. This translation seriously damaged the rigor and scientificity required by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academic work. What's more,it obscured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the tragedy theory that Poetics of Aristotle showed.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uperficialness of the mainstream translation,we should replace "mercy"with"remorse". On this basis,we can rediscover the unique meaning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Aristotle's tragic theory.
引文
[1]戴维斯:《哲学之诗:亚里士多德〈诗学〉解诂》,陈明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
    [2]沈雁冰:《小说月报》(第16卷:1-3号,第1版,1925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
    [3]亚里士多德:《诗学》,天蓝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
    [4]缪朗山:《缪灵珠美学译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5]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6]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7]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8]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柏拉图:《诗学·诗艺·理想国》,达宁译,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
    [9]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郝久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10]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张隆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11]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
    [12]大卫·R·霍金斯:《意念力》,李楠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
    [13]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1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论》,汪风炎、郭本禹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年。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可惜的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悲剧心理学》才被北京大学的张隆溪先生译为中文,张隆溪采用的词也是“怜悯”。
    (1)本文所引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中的“怜悯”均为“哀怜”之意。
    (1)悲剧的这种功能,对于现实中的我们来说尤其必要。因为,当今世界剧烈的社会变化,已经给全社会人们的心理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创伤,人们几乎普遍生活在对未来的恐惧和对错失机会的懊悔等情绪之中。以中国为例,中国民众不分年龄和阶层均具有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以抑郁症为例,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中国的抑郁障碍患病率为7%—8%。参见Murray C J L,Lopez A D.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from Diseases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in 1990 and Projected to 2020.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柏拉图正是看到悲剧艺术具有使人陷入非理性的迷狂状态的作用,故对艺术和诗人怀有戒心和敌意,而亚里士多德却看到了迷狂过程中的净化功能和清醒冷静下来后的明心见性的认知功能。
    (2)认知功能是指艺术作品在艺术创造及艺术欣赏活动中,能促进艺术家和欣赏者获得对主观世界深入认知和把握的功能。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艺术这个具有直观性的审美中介,感知、反映、把握人类自身、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从感知到模仿再到认知的过程。
    (1)同时用“懊悔”和“怜悯”这两个词来翻译“”也是不妥的,因为“怜悯”是一种道德层面的带有褒义的情感,它是不应该被净化掉的,就如英语的“Envy”一词在涉及到文学作品的具体语境时,不应该被翻译成“既是‘羡慕’又是‘嫉妒’”一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