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镜”意象谈《俄罗斯美女》中伊琳娜悲剧的必然性和普世价值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孙影
  • 关键词:拉康 ; 那喀索斯 ; 俄罗斯美女 ; 镜像
  • 中文刊名:EYXX
  • 机构:黑龙江大学;
  • 出版日期:2016-11-04
  • 出版单位:俄语学习
  • 年:2016
  • 期:No.378
  • 基金:黑龙江大学校级项目YJSCX2016-005HLJU《伊凡·布宁小说创作的时间美学》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EYXX201606013
  • 页数:5
  • CN:06
  • ISSN:11-1253/H
  • 分类号:57-61
摘要
俄罗斯当代作家维克多·叶罗菲耶夫的长篇小说《俄罗斯美女》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后现代作品,但女主人公伊琳娜的自戕悲剧并非一场解构狂欢,而是对古希腊神话中那喀索斯之死的复现,两者间的媒介是镜。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我们整理出镜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个体"自我"确立阶段的关键作用,那喀索斯之死也因而被升格为人类自我认知困境的高度,并具有了必然性色彩;而伊琳娜对"镜花水月"的再次误认则成为其悲剧命运的第二阶段,也是人类自我认知困境的艺术性开拓,这部典型后现代作品也因此呈现出"非典型"的宏大叙事图景。
        
引文
[1]Ovid.Frank Justus Miller.Metamorphoses[M].London:Harvard Universtiy Press,1964.
    [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C].孟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3]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镜中影像最初是“他人”,这时婴儿并不知道这是自己;而当他知道这就是自己时,镜中影像因拥有完整、协调的形式成为相对于“残缺的身体”(即真“我”在其眼中的存在状态)的“理想我”,最终婴儿将“理想我”误认为“自我”,真“我”“死亡”。以下文中我们均采用“理想我”一词。
    (3)那喀索斯的故事版本很多,此处我们采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神话史诗《变形记》中的版本。中文版引自奥维德.变形记[M].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拉丁语-英语对译版引自Ovid.Metamorphoses[M].Frank Justus Miller.London:Harvard Universtiy Press,1964.
    (4)那喀索斯的母亲女河仙利里俄珀生下那喀索斯后,向预言者忒瑞西阿斯询问那喀索斯是否可以长寿,忒瑞西阿斯的答复是“只要是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就可以”,英文译文为“If he never know himself”,我们结合情节将这句话变译为“不可使他认识自己”。
    (5)指哈利托内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