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与文艺高峰——哲学对艺术经典的三种建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Zeitgeist and the Peak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ree Philosophic Constructions of Art Classics
  • 作者:李洋
  • 英文作者:Li Yang;the School of Arts,Peking University;
  • 关键词:文艺高峰 ; 艺术经典 ; 时代精神 ; 时代意志
  • 英文关键词:Zeitgeist;;art classics;;spirit of the times;;will of the times
  • 中文刊名:MYSY
  • 英文刊名:Ethnic Art Studies
  • 机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28 16:36
  • 出版单位:民族艺术研究
  • 年:2019
  • 期:v.32;No.188
  • 基金: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艺发展史与文艺高峰研究”(项目批准号18ZD02)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MYSY201902003
  • 页数:6
  • CN:02
  • ISSN:53-1019/J
  • 分类号:18-23
摘要
黑格尔认为,哲学与文学艺术的经典作品都源于酝酿和生产这些思想、这些作品的"时代精神"。我们可以通过哲学与艺术经典之间的关系,去理解"造峰者"与艺术高峰之间的关系。哲学对艺术经典的建构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第一是作为时代意志的哲学,孕育和召唤艺术经典的出现;第二是哲学与艺术作品共生共存,相互生成,哲学成为艺术经典的语言;第三是哲学家对时代的理性洞察,重新关注到历史上的艺术作品,并以哲学的方式参与这些作品的经典化和再经典化。
        According to Hegel,philological,literary and artistic classics are all derived from the "zeitgeist"which generates and produces these ideas and works. We can therefor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e peak maker"and the peak of arts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art classics. There are three ways in which philosophy constructs art classics. The first is the philosophy as the will of the times,which breeds and summons the emergence of art classics. The second is the coexistence and mutual production of philosophical and artistic works,in which way philosophy becomes the language of art classics. The third is the philosopher's rational insight into the times,re-focusing on the works of art in history,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canonization and re-canonization of these works in a philosophical way.
引文
(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1页。
    (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7页。
    (1)[法]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2)这是沃林格对“艺术意志”的基本定义,他认为艺术意志决定了所有艺术作品的内在本质,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艺术意志这种先验存在的客观化表现。参见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王才勇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3)[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页。
    (4)[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选自《傅雷译丹纳名作集》,傅敏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1)[荷]曲培醇(Petra ten-Doesschate Chu):《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丁宁、吴瑶、刘鹏、梁舒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
    (2)[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7页。
    (3)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二卷,彭立勋、邱紫华、吴予敏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9页。
    (4)[德]卡岑巴赫:《赫尔德传》,任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7页。
    (1)[德]卡岑巴赫:《赫尔德传》,任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1页。
    (2)[德]卡岑巴赫:《赫尔德传》,任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1页。
    (3)[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宁康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4)[法]夏尔·丹齐格:《什么是杰作》,揭小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4页。
    (1)[法]米歇尔·福柯:《这不是一只烟斗》,邢克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2)[德]尼采:《瓦格纳事件/尼采反对瓦格纳》,卫茂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3)[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4)[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76页。
    (1)[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327页。
    (2)Giorgio Agamben:The Man without Conten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1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