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居住社区: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社区营造的启示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后现代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共享的观念和经济模式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原因,共享社区开始出现并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成功。实践证明,共享社区通过共享空间和其他社会资源,可以降低生活成本、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并促进居民间的社会交往,给社区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老龄化社区、城镇化保障性居住的发展难题。共享社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也提供了实践社区自治的机会和平台。当前中国传统社区正进入转型更新阶段,共享理念适应当前发展趋势,将为中国的社区营造尤其是社区更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本文认为,共享社区理念适应当前中国社区营造的要求,尤其适用于社区更新中。借鉴国外"改进共享居住"手法,本文提出了中国建设共享社区的"改进式共享居住"框架,包含家庭单元、居住组团与社区三个层面。最后,本文提出中国发展共享居住社区的规划应对,为共享居住社区的"中国化"提供参考。
引文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贾倍思.寻找私有和共享的结合点:经济型住宅中的公民社会营造[J].新建筑,2009(3):4-15.
    [4]Scott Hanson C,Scott Hanson K.The cohousing handbook:Building a place for community[M].New Society Pub,2005.
    [5]The Cohousing Association.Cohousing[EB/OL].http://www.cohousing.org/,2016-5.
    [6]张睿.国外“共享居住”社区研究[D].天津大学,2011.
    [7]Ecohousing.Cohousing Models[EB/OL].http://ecohousing.es/portfolio/,2016-5.
    [8]The Cohousing Association.What Cohousing[EB/OL].http://cohousing.org.uk//what-cohousing,2016-5.
    [9]镜壮太郎,韩孟臻,官菁菁.关于共享的各种形态及相关背景原因的考察[J].城市建筑,2016(4).
    [10]篠原聪子,王也,许懋彦.共享住宅--摆脱孤立的居住方式[J].城市建筑,2016(4).
    [11]首尔大都市区政府.Seoul Sharing City Executive Summary in 2015[EB/OL].http://english.sharehub.kr/,2016-5.
    [12]Mccamant K,Durrett C,Mccamant K,et al.Cohousing: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Housing Ourselves[J].1993.
    [13]牛文元.2013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4]吴开亚,张力,陈筱.户籍改革进程的障碍:基于城市落户门槛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1):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