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周初青铜容器的整理与断代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商末周初时期是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商王朝走向灭亡,西周王朝刚刚建立的时期,商、周两种文化在此交汇、更替和传承,表现在青铜器方面就是商式铜器的继续流传和周式铜器的萌芽。同时,商末周初时期又是青铜器铸造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此时的青铜器不仅铸造技术精湛、造型美观、器体厚重、装饰华丽,而且出现了许多史料价值很大的较长铭文的铜器,为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论文所界定的“商末周初”是一个相对的时空概念,其中“商末”是指商王朝的最后两位王——帝乙和帝辛在位时期(涵盖周邦的文王时期),亦即学界所划分的殷墟青铜器的第四期;“周初”是指西周的武王、成王、康王时期,亦即学界所分的西周早期的偏早阶段。
     青铜容器,是青铜器分类中的一个概念,泛指能盛纳物品的青铜器,其中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四大类。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商末周初的青铜容器,所以对青铜容器之外的器类暂不涉及,有的纯动物形的铜容器也未录入。文中资料来源包括传世品中的商末周初时期的青铜容器、考古发掘出土的商末周初时期的青铜容器、偶然发现的窖藏或墓葬出土的商末周初时期的青铜容器、流散在国外的商末周初时期的青铜容器。
     本文采用考古类型学、地层学、古文字学以及与装饰花纹相结合的办法,对搜集到的商末周初青铜容器进行类型学研究,以总结出各类青铜器的型式变化规律和器形早晚演变轨迹。在此基础上,引入郭沫若先生创立的标准器断代法,对出土的有明确地层关系、有伴出陶器的铜器资料,以及铭文中表明了自身年代的铜器资料和学界多数学者公认的商末周初时期诸王世的标准器进行研究,确定出商末周初各个期段的标准器。然后依此为标准对其他出土和流散的青铜器资料进行分期断代研究,排出各自的时代或王世。
     论文第三、第四章对商末周初青铜容器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古类型学研究,划分出了青铜器的类别和型式,排出了每种器类的型式演变及分期对照表。
     第五章是分期与年代研究。对商末周初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的历史现状做了简单回顾;对青铜器分期研究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其后分别对商末周初青铜器进行了分期与年代推断,并对每期、段青铜器的特征做了分析和阐述。
     笔者将商末周初时期的青铜容器分为两大期,每期又各分为前、后两段。其中第一期相当于殷墟四期,其前段相当于帝乙时期,后段相当于帝辛时期,个别器物可能进入周纪年;第二期相当于西周早期的偏早阶段,其前段相当于武王、成王时期,后段相当于康王时期,少数器物可上跨到成王、康王之际,或下延到康王、昭王之交。
     第六章是对商末周初青铜容器分期断代研究的总结。通过对商末和周初两个时期青铜器的器类、形制、纹饰、铭文、组合等方面的对比研究,总结出了商末青铜文化以及周初青铜文化各自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性。
     总之,本文在比较全面地占有青铜器资料的基础上,对商末周初青铜容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古类型学研究,划分出各类器物的型式,排出了器物形制发展的早晚关系,揭示出器物形态的演变规律,将商末与周初铜器区分开来,并尽可能地归到某个王世,细化了部分著录、发掘报告(简报)中青铜器的分期并更正了一些错误等。
The period in the end of Sha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Zhou Dynasty is a big changes in society. After demise of the Shang Dynasty,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just created, the both cultures of Shang and Zhou replacement and heritage at this intersection, and in the bronze aspect is the quotient continues and spread the seeds of Zhou bronzes. Meanwhile, he end of Sha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Zhou Dynasty is a peak of bronze cast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not only the bronze casting technology, exquisite, beautiful shape, heavy body, ornate, but there is a lot of great historical value longer inscriptions bronze for the staging of study provides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end of Sha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Zhou Dynasty" in this paper is a relative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where "the end of Shang Dynasty " refers to the last two emperors of Shang Dynasty-Emperor Yi and Emperor Xin reign (covering the period of Emperor Wen in Zhou State), that scholars divided the fourth period of Yin Ruins bronze;"the beginning of Zhou Dynasty refers to the period of Western Zhou Dynasty's Emperor Wu, Emperor Cheng and Emperor Kang.
     Bronze vessels is a concept of bronze category, refers to bronze items, including cooking utensils, food utensils, wine utensils, water utensil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s the bronze vessels in the end of Sha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Zhou Dynasty, so it does not include the container of bronze temporarily involved, and some pure animal-shaped copper containers. Data sources include the text handed down in a bronze vessel from the end of Sha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Zhou Dynasty,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of bronze vessels unearthed during the end of Sha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Zhou Dynasty, cellars or accidental discovery of tombs unearthed bronze vessels,diaspora abroad the bronze containers.
     We use typology, stratigraphy, philology and ancient decorative patterns with a combination of approaches, collected bronze vessel on this period typology studies to summarize the various types of bronze pattern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hape sooner or later trajectory. On this basis, the introduction of a standard is written by Mr Guo Moruo founded dating method, unearthed a clear stratigraphic relationships, there is a pottery with bronze materials, and bronze inscriptions indicate the age of the data itself and the majority of academic scholars recognized provider the kings of the world during the end of weekly standard is carried out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 standard is the business end of each weekly segment. Then the standard of staging studies could judge other information unearthed bronze diaspora and discharge their era.
     Chapter Ⅲ and Chapter Ⅳ give more details about archaeological typologies, carved the bronze category and type, layed out the evolve of each type and comparison table of judging era.
     I have divided the bronze containers in this period into two installments and each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of the front and the back. The first phase corresponds to the forth of Yin Ruins, which is equivalent to Emperor Yi preceding period, the segment is equivalent to Emperor Xin period, individual objects may enter the week Annals; second phase corresponds to early stage of the early Western Zhou preceding the equivalent of Emperor Wu, Emperor Cheng period, equivalent to the segment Silla period, a few artifacts on the cross to be Emperor Kang occasion, or the next extension to Emperor Kang, the Emperor Zhao.
     The sixth chapter is a summary about bronze vessels dating studies of this period.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of aspects of the two periods of bronze's classes, shapes, decorations, inscriptions, and other combinations, summed up the culture and different bronze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archaeological typology, with more comprehensive data basis of possession of bronze, bronze vessels of the end of Sha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Zhou Dynasty,divided into various types of objects of the type, layed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early stage and later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objects, revealing evolution artifacts form,separating the bronzes of end of Shang Dynasty from the bronzes of the beginning of Zhou Dynasty, and Classified to the right Emperor as possible, refine some of the records, excavation report (presentation) in the bronze staging and corrected some errors.
引文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② 李学勤等:《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① [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① [汉]班固:《汉书·郊祀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
    ① 王国维:《观堂集林》(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6月版。
    ② 李济:《殷墟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刊载于《蔡元培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卷,1935年版。
    ③ 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上篇),《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1948年版。
    ①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二册),哈佛燕京学社出版社,1941年,铅印本。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年。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994年。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殷墟新出土青铜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⑤ 1.台湾故宫博物院联合管理处:《故宫铜器图录》(二册),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8年;2.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图录》,1995年。
    ① 钟柏生、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全三册),台北:艺文印书馆,2006年。
    ②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海外遗珍·铜器》(一~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1984年。
    ③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④ 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
    ⑤ 曹玮:《周原出土青铜器》,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12月第1版。
    ⑥ 曹玮:《陕北出土青铜器》,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9月第1版。
    ⑦ 赵丛苍:《城洋青铜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⑧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⑨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铜器》,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10月第1版。
    ⑩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等:《吉金铸华章一宝鸡眉县杨家村单氏青铜器窖藏》,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11 吴镇烽等:《商周金文资料通鉴》(光盘版),2008年1月。
    12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
    ①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
    ②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③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4月第1版。
    ④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①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综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2月。
    ② 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③ 刘雨、汪涛撰:《流散欧美殷周有铭青铜器集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
    ④ 李学勤、艾兰:《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⑤ 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⑥ 朱凤瀚:1.《古代中国青铜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2.《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① 1.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2.马承源等:《中国青铜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4.李学勤:《中国青铜器概说》,北京:外文出版社,1995;5.杜廼松:《中国古代青铜器简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5月。
    ② 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国考古学报》第三期,1948年出版。
    ③ 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4期。
    ① 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② 杨锡璋:《殷墟青铜容器的分期》,《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
    ③ 王世民、张亚初:《殷代乙辛时期青铜容器的形制》,《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4期。
    ④ 刘克甫:《殷墟四期晚段遗存年代管窥》,《考古》2011年第11期。
    ① 唐兰:《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
    ② 张懋镕:《周人不用日名说》,《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③ 张懋镕:《周人不用族徽说》,《考古》1995年第9期。
    ④ 张懋镕:《西周青铜器断代两系说刍议》,《考古学报》2005年第1期。
    ⑤ 朱凤瀚:《(?)公簋与唐伯侯于晋》,《考古》2007年第3期。
    ⑥ 王永波:《关于西周早期铜器分期的一点意见—读<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中原文物》2003年第1期。
    ① 刘启益:1.《西周武成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2月;2.《西周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出土文献研究》第一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
    ② 张懋镕:《金文字形书体与20世纪的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③ 刘华夏:《金文字体与铜器断代》,《考古学报》2010年第1期。
    ④ 王帅:《西周早期金文字形书体演变研究与铜器断代》,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① 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
    ② 李永迪、岳占伟、刘煜:《从孝民屯东南地出土陶范谈对殷墟青铜器的几点新认识》,《考古》2007年第3期。
    ③ [日]梅原末治:《枉禁の考古学の考察》,京都,东方文化研究所,1933年。
    ④ [日]水野清一:《殷商青铜器编年之诸问题》,收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殷代青铜文化的研究》,1953年。
    ⑤ [日]水野清一:《殷周青铜器和玉》,[日]东京经济新闻社出版,1959年。
    ① [日]樋口隆康;《西周铜器之研究》,[日]《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七,1963年。
    ② [日]林巳奈夫:《殷周青铜器综览》,[日]东京吉川弘文馆,1984年。
    ③ [日]难波(内田)纯子:1.《商末周初の青铜器编年》,日本中国考古学会第14回大会,名古屋市,2003年11月;2.《商末周初青铜器の制作地》,小南一郎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中国文明の形成》,京都:朋友书店,2005年;3.《商末周初の青铜器编年试案——C字形耳·角饕餮纹の时期区分》,日本:《中国考古学》4,2004年;4.《关于殷墟四期青铜器制作之新动向》,《考古学集刊》16,2007年;5.《商末周初青铜彝器的断代及其制作地》,《殷墟与商文化——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纪念文集》,2011年。
    ④ [瑞典]高本汉:1.《中国青铜器上的殷周时代》,[瑞典]《远东古物馆馆刊》第8期,1936年;2.《中国青铜器的新研究》,[瑞典]《远东古物馆馆刊》第9期,1937年。
    ⑤ [美]张光直:1.《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83.9;2.《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北京:三联书店,1999.9;3.《商周青铜器与铭文综合研究》(合著),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73;4.《商文明》,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2。
    ① [美]夏含夷:1.《西周史料:铜器铭文》,1991;2.《温故知新录:商周文化史管见》,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
    ② [美国]柏格雷、罗森:《赛克勒藏中国古代青铜器》(Ⅰ、Ⅱ卷),[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87、1990年出版。
    ① 李济:《殷墟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载于《蔡元培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1932年。
    ② 苏秉琦:《瓦鬲的研究》,《斗鸡台沟东区墓葬》附录,1948年北平版。
    ③ 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1948年5月。
    ① 邹衡:《论古代器物的型式分类》,载于邹衡《夏商周论文集<续集>》第四部分·第陆叁篇,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②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① 宝鸡石鼓山考古队:《宝鸡石鼓山M4发掘收获》,《中国文物报》2014年1月3日。
    1. 宝鸡石鼓山考古队:《宝鸡石鼓山M4发掘收获》,《中国文物报》2014年1月3日。2.《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的青铜器精品: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中国文物报》2014年4月23日第5版。
    ①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戴应新)编著:《高家堡戈国墓》,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② 李西兴主编:《陕西青铜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
    ①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②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北京:哈佛燕京学社,1941.
    ③ 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国考古学报》第三期,1948年出版。
    ④ 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4期。
    ⑤ 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⑥ 杨锡璋:《殷墟青铜容器的分期》,《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
    ① 王世民、张亚初:《殷代乙辛时期青铜容器的形制》,《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4期。
    ② 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③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4月第1版。
    ④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⑤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综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2月。
    ⑥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①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序,日本:文求堂书店,1931年版。
    ②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4月第1版。
    ③ 郭宝钧遗著:《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81年。
    ④ 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4期。
    ⑤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① 刘士莪、尹盛平:《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载于《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6月。
    ② 1.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③ 朱凤瀚:《(?)公簋与唐伯侯于晋》,《考古》2007年第3期。
    ④ 李伯谦:《(?)公簋与晋国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的再认识》,《中原文物》,2009年第1期。
    ⑤ 王占奎:《(?)公簋小议》,《2009年4月天马—曲村发掘纪念会议论文集》,待版。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掘》,《考古》1986年第8期。
    ⑦ 李学勤等:《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① 邹衡:《论先周文化》,《夏商周文化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① 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
    ② 张懋镕:《金文字形书体与20世纪的西周铜器断代研究》,载张懋镕著《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③ 刘华夏:《金文字体与铜器断代》,《考古学报》,2010年第1期。
    ④ 1.刘克甫:《<北赵晋侯墓地即晋侯墓>一说质疑》,载《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2.王占奎:《2003年以来所见西周历日拟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编《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三辑(抽印本),2012年3月。
    ① 1.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2.杨锡璋、杨宝成:《殷代青铜礼器的分期与组合》,载《殷墟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3.刘一曼:《安阳殷墓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95年第4期;4.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5.卢连成、胡智生:《陕西地区西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青铜礼器》,载于《宝鸡(?)国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①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戴应新编著:《高家堡戈国墓》,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
    ② 同上注。
    ① 吕大临:《考古图》(《四库全书》影抄宝古堂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②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一)》,《考古学报》第九册,1955年版。
    王世民、张亚初:《殷代乙辛时期青铜器的形制》,《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4期。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一)》(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
    ③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④ 梁彦民:《商周青铜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11月。
    [1]安阳铜——安阳殷墟青铜器[M].安阳市博物馆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铜全——中国青铜器全集[M].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3]殷新出——殷墟新出土青铜器[M].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4]郭家庄——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5]图像集成——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M].吴镇烽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河南铜——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M].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7]辛村——浚县辛村[J].郭宝钧,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8]长子口——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M].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9]北窑——洛阳北窑西周墓[M].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0]应国墓——平顶山应国墓地(Ⅰ上下)[M].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11]辉煌——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青铜器卷[M].梁彦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2]陕铜——陕西出土青铜器(3、4)[M].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984.
    [13]国宝——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青铜器卷[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4]周原——周原出土青铜器[M].曹玮,成都:巴蜀书社,2005.
    [15](?)国——宝鸡(?)国墓地[M].卢连成、胡智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0[16]分期——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M].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7]高家堡——高家堡戈国墓[M].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三秦出版社,1994.
    [18]张家坡——张家坡西周墓地[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9]东阳——华县东阳[M].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0]新收——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M].钟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编),台北:台北艺文印书馆,2005.
    [21]瑰宝——长安瑰宝[J].第一辑,长安博物馆,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22]特展——商周青铜粢盛器特展图录[M].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中华民国83年4月二版,1994.
    [23]西安精华——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器[M].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24]陕北——陕北出土青铜器[M].曹玮,成都:巴蜀书社,2009.
    [25]陕金——陕西金文汇编[M].吴镇烽编,三秦出版社,1989.
    [26]总集——金文总集[M].严一萍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
    [27]集成——殷周金文集成[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994.
    [26]冠斝——冠斝楼吉金图[M].[日本]梅原末治.京都:小林出版部,1947.
    [28]综览——殷周青铜器综览[M].[日本]林巳奈夫编撰,东京吉川弘文馆,1984
    [29]前掌大——滕州前掌大墓地(上下)[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30]山东成——山东金文集成[M].山东省博物馆编,齐鲁书社,2007.
    [31]旌介——灵石旌介商墓[M].海金乐、韩炳华,科学出版社,2006.
    [32]山西馆藏——山西文物馆藏珍品:青铜器[M].张希舜,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3]天马曲村——天马—曲村(1980-1989)[M].邹衡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4]琉璃河——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M].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35]随州精粹——随州出土文物精粹·湖北安居羊子山出土鄂国铜器[M].黄建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6]辞典——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M].国家文物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37]河北文物——河北省出土文物选集[M].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8]安徽金文——安徽出土金文订补[M].崔恒升著,黄山书社,1998
    [39]三代——三代吉金文存[M].罗振玉编,中华书局,1983
    [40]从古——从古堂款识学[M].[宋]徐桐柏,蒙学报官影石印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887.
    [41]恒轩——恒轩吉金录[M].吴大瀓著,光绪十一年吴氏刻本,1885.
    [42]攈古——攈古录金文[M].[清]吴式芬.清光绪二十一年[1887]吴氏家刻本.杭州:西泠印社翻刻本,1913.
    [43]愙斋——愙斋集古录[M].[清]吴大澄,上海:涵芬楼,1930.
    [44]缀遗——缀遗斋彝器考释[M].方浚益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5]奇觚——奇觚室金文述[M].刘心源著,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46]周金——周金文存[M].邹安编,台湾台联国风出版社影印本,1921.
    [47]小校——小校经阁金文[M].刘体智编,1935.
    [48]大系——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郭沫若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49]汇编——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M].[澳]巴纳、张光裕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8.
    [50]铜玉——殷周青铜器和玉[M].[日本]水野清一编,[日本]经济新闻社,1959.
    [51]铭文选——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上海博物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52]赛克勒(1990)——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 Jessica Rawson,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3]赛克勒(1987)——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 Robert W. Bagle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l987。
    [54]断代——西周铜器断代(上、下)[M].陈梦家,北京:中华书局,2004.
    [55]文明——青铜铸文明[M].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编著,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56]贞松——贞松堂集古遗文[M].[清]罗振玉撰集,1931.
    [57]希古——希古楼金石萃编[M].刘承干编,吴兴刘氏希古楼,1933.
    [58]善斋——善斋吉金录[M].刘体智著,1934.
    [59]善图——善斋彝器图录[M].容庚编,哈佛燕京学社,1936.
    [60]故图录——故宫青铜器图录[M].台北故宫、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编,中华丛书委员会出版,1958.
    [61]故周金——故宫西周金文录[M].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台北故宫博物院,2001.
    [62]北图拓——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铭文拓本选编[M].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文物出版社,1985.
    [63]夏商周——夏商周青铜器研究[M].陈佩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4]日精华——日本搜储支那古铜精华[M].[日本]梅原末治编,大阪山中商会,1959-1962.
    [65]白鹤吉——白鹤吉金集[M].[日本]梅原末治编撰,白鹤美术馆,1934.
    [66]白鹤撰——白鹤吉金撰集[M].[日本]梅原末治编著,白鹤美术馆,1951.
    [67]白鹤选——白鹤美术馆名品选[M].[日本]白鹤美术馆编,便利堂,1989.
    [68]概说——中国青铜器概说[M].李学勤著,北京:外文出版社,1995.
    [69]续殷——续殷文存[M].王辰编,考古学社,1935.
    [70]海外吉——海外吉金图录[M].容庚著,考古学社,1935.
    [71]国史金——国史金石志稿[M].王献唐著、王文耀整理校订,青岛出版社,2004.
    [72]录遗——商周金文录遗[M].于省吾编,科学出版社,1957.
    [73]遗珍——海外遗珍·铜器一[M].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一九九九年五月初版三刷.
    [74]戴家湾——宝鸡戴家湾地区出土商周青铜礼器的整理与研究[D].任雪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75]三代补——三代吉金文存补[M].周法高编,台联国风出版社,1980.
    [76]故铜——故宫铜器[M].故宫博物院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77]故精品——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M].故宫博物院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78]泉博——泉屋博古中国古铜器编[M].[日]泉屋博古馆,台北:汗牛书店,2002.
    [79]殷存——殷文存[M].罗振玉编,仓圣明智大学版.
    [80]郁华阁——郁华阁金文[M].[清]盛昱著,收录于金文文献集成本,2005.
    [81]流散——流散欧美殷周有铭青铜器集录[M].刘雨、江涛,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82]中古艺——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M].吕章申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83]故图典——故宫青铜器图典[M].故宫博物院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84]贞补——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M].[清]罗振玉编撰,1931.
    [85]贞续——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M].[清]罗振玉编,上虞罗氏蟫隐庐,1934.
    [86]陕图——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藏青铜器图释[M].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
    [87]薛氏——薛氏钟鼎彝器款识[M].[清]薛尚功著,阮氏刻本,1797
    [88]啸堂——啸堂集古录[M].[宋]王俅,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89]考古图——考古图[M].[宋]吕大临.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
    [90]综论——中国古代青铜器综论[M].朱凤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1]博古——宣和博古图录[M].[宋]王黼等撰,宝古堂刻本.
    [92]陶斋——陶斋吉金录[M].[清]端方著,金陵,1908.
    [93]安徽金石——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M].徐乃昌编撰,安徽通志馆出版,1936.
    [94]双古——双剑誃古器物图录[M].于省吾编,中华书局,2009.
    [95]山东存——山东金文集存[M].曾毅公编,1940.
    [96]尊古——尊古斋所见吉金图[M].黄浚编,北平尊古斋,1936.
    [97]首阳吉金——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M].首阳斋、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8]商酒——商周青铜酒器[M].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9.
    [99]澄秋——澄秋馆吉金图[M].孙壮编,商务印书馆,1929
    [100]西甲——西清续鉴甲编[M].清乾隆五十八年敕编,宣统三年涵芬楼石印宁寿宫写本影印本,1910.
    [101]近出——近出殷周金文集录[M].刘雨、严志斌编著,中华书局,2002.
    [102]中国古董——崇源国际拍卖会·中国古董[M].崇源国际(澳门)拍卖公司编印,2006—2008.
    [103]遗珠——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M].李学勤、艾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104]怀米——怀米山房吉金图[M].曹载奎编,怀米山房,1839.
    [105]十二——十二家吉金图录[M].商承祚编,北平:北平彩华印刷,1935.
    [106]筠清——筠清馆金石[M].吴荣光编,南海吴氏,1842
    [107]敬吾——敬吾心室彝器款识[M].朱善旗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
    [108]布伦戴奇——Bronze Vessels of Ancient China in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 Rene-Yvon Lefebvre d'Argence, San Francisco: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1977.
    [109]美集录——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M].陈梦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110]故商铜——故宫商代青铜礼器图录[M].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1998.
    [111]西清——西清古鉴[M].[清]梁诗正.清乾隆十四年敕编,辽宋书馆铜版影印本,1888.
    [112]青山庄——青山庄清赏·古铜器篇[M].[日本]梅元末治,日本根津美术馆,1942.
    [113]保利金——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M].编辑委员会编著,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
    [114]贞图——贞松堂吉金图[M].[清]罗振玉编,孟冬墨缘堂印本,1935
    [115]宁寿——宁寿鉴古[M].[清]王杰.清乾隆五十八年敕编,涵芬楼依宁寿宫写本石印本,1913.
    [116]中艺——中国的工艺,[日本]出光美术馆编集,东京都出光美术馆出版,1989.
    [117]中铜——中国古铜器[M].杉村勇造著,东京都出光美术馆发行,1966.
    [118]出光——开馆十五周年纪念展图录[M].[日本]出光美术馆,1981年.
    [119]商金——商代金文图录[M].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1995.
    [120]西乙——西清续鉴乙编[M].清乾隆年间敕编,民国二十三年宝蕴楼钞本石印本.
    [121]二百——二百兰亭斋收藏金石记[M].[清]吴云编纂,1856.
    [122]两罍——两罍轩彝器图释[M].吴云著,吴氏刻本,1870.
    [123]积古——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M].[清]阮元编录,埽叶山房石印,1929
    [124]通鉴——商周金文资料通鉴[CD].吴镇烽等,2008.1.
    [125]颂续——颂斋吉金续录[M].容庚编,考古学社,1938.
    [126]双吉——双剑移吉金图录[M].于省吾,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7]梦郼——梦郼草堂吉金图[M].罗振玉编,1917.
    [128]陶续——陶斋吉金续录[M].[清]端方著,清宣统元年石印本,1909
    [129]岩窟——岩窟吉金图录[M].梁上椿编,北京:梁氏,1944.
    [130]宝蕴——宝蕴楼彝器图录[M].容庚著,1929.
    [131]攀古——攀古楼彝器款识[M].[清]潘祖荫著,潘祖荫滂喜斋,1872.
    [132]欧精华——欧米搜储支那古铜精华[M].[日本]梅原末治编,1933.
    [133]武英——武英殿彝器图录[M].容庚编,哈佛燕京学社印本,1934.
    [134]燕园——燕园聚珍·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品选释[M].北京大学考古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135]旅顺馆藏——旅顺博物馆馆藏文物选粹[M].旅顺博物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36]山东馆藏——山东省博物馆藏珍·青铜器卷[M].鲁文生,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137]鉴赏——中国青铜器鉴赏·海外遗珍系列丛书(青铜器回归篇)[M].林洪道,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138]颂斋——颂斋吉金图录[M].容庚著,考古学社,1933.
    [139]艺展——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M].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1936.
    [140]西拾——西清彝器拾遗[M].容庚编,考古学社出版,1940.
    [141]通考——商周彝器通考[M].容庚著,北京:哈佛燕京学社,1941.
    [142]枉禁——柉禁の考古学の考察[M].[日]梅原末治,京都:东方文化研究所,1933.
    [143]邺二——邺中片羽二集[M].黄浚撰集,北平尊古斋,1937.
    [144]海岱——海岱考古[M].张学海主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145]邺三——邺中片羽三集[M].黄浚撰集,北平尊古斋,1942.
    [146]殷铜——殷墟青铜器[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47]三门峡——三门峡文物精粹[M].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诗经(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周礼(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仪礼(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礼记(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论语(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孟子(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宋]吕大临.考古图[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
    [2][宋]王俅.啸堂集古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3][宋]王黼.宣和博古图[M].宝古堂刻本,清光绪十三年[1887].
    [4][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5][宋]徐桐柏.从古堂款识学[M].清光绪三十二年[1887]蒙学报官影石印本.
    [6][宋]王黼等撰,宣和博古图录[M].宝古堂刻本.
    [7][清]吴大澄.愙斋集古录[M].上海:涵芬楼,1930.
    [8][清]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9][清]梁诗正.西清古鉴[M].清乾隆十四年敕编,光绪十四年辽宋书馆铜版影印本.
    [10][清]王杰.西清续鉴甲编[M].清乾隆五十八年敕编,宣统三年涵芬楼石印宁寿宫写本影印本.
    [11][清]王杰.西清续鉴乙编[M].清乾隆年间敕编,民国二十三年宝蕴楼钞本石印本.
    [12][清]王杰.宁寿鉴古[M].清乾隆五十八年敕编,民国二年涵芬楼依宁寿宫写本石印本.
    [13][清]吴式芬.攈古录金文[M].清光绪二十一年[1887]吴氏家刻本.杭州:西泠印社翻刻本,1913.
    [14][清]阮元编录,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M].埽叶山房石印,1929
    [15][清]薛尚功著,薛氏钟鼎彝器款识[M].阮氏刻本,1797
    [16][清]潘祖荫著,攀古楼彝器款识[M].潘祖荫滂喜斋,1872.
    [17][清]端方著,陶斋吉金录[M].金陵,1908
    [18][清]端方著,陶斋吉金续录[M].清宣统元年石印本,1909
    [19][清]盛昱著,郁华阁金文[M].收录于金文文献集成本,2005.
    [20][清]吴云编纂,二百兰亭斋收藏金石记[M].1856
    [21]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商周青铜酒器[M].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9.
    [22]李学勤、艾兰编.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23]刘雨、江涛编.流散欧美殷周有铭青铜器集录[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4]林洪道编.中国青铜器鉴赏·海外遗珍系列丛书(青铜器回归篇)[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5]钟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编).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2005.
    [26]泉屋博古馆.泉屋博古中国古铜器编[M].台北:汗牛书店,2002.
    [27]杜乃松.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三级品·青铜器篇[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8]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燕园聚珍——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品选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29]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海外遗珍·铜器二[M].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出版一刷,一九九六年六月初版二刷.
    [30]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海外遗珍·铜器一[M].一九九九年五月初版三刷.
    [31]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青铜器全集·西周1、2[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写.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3]保利藏金编辑委员会编著.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
    [34]王金海、周恩溥、许志浩主编.中国古玩行情博览[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35]安吉县博物馆,程亦胜主编.安吉文物精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36]曹玮编.周原出土青铜器[M].成都:巴蜀书社,2005.
    [37]曹玮编.陕北出土青铜器[M].成都:巴蜀书社,2009.
    物精华[38]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著.西安文·青铜器[M].西安:世界图书出 版公司,2005.10
    [39]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青铜器卷[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
    [40]梁彦民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青铜器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41]深圳博物馆编.三秦瑰宝[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42]安阳市文物管理局.安阳文物精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43]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文物精粹[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44]鲁文生主编.山东省博物馆藏珍·青铜器卷[M].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12
    [45]张希舜主编.山西文物馆藏珍品:青铜器[M].太原: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46]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出土文物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47]湖北省博物馆编.湖北出土文物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48]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铜器[M].长沙:岳麓书社,2007.
    [49]董智安主编.延安文物大观[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
    [50]台湾故宫博物院联合管理处.故宫铜器图录(二册)[M].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8.
    [51]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图录[M].1995年.
    [52]赵丛苍.城洋青铜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
    [53]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4]李西兴.陕西青铜器[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55]长安博物馆.长安瑰宝(第一辑)[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5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殷墟新出土青铜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5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等.吉金铸华章—宝鸡眉县杨家村单氏青铜器窖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8]黄建勋编.随州出土文物精粹——湖北安居羊子山出土鄂国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59]于省吾编.双剑移吉金图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0]商承祚编,十二家吉金图录[M].北平:北平彩华印刷,1935.
    [61]罗振玉编,三代吉金文存[M].中华书局,1983
    [62]周法高编,三代吉金文存补[M].台联国风出版社,1980.
    [63]曾毅公编,山东金文集存[M].1940.
    [64]山东省博物馆编,山东金文集成[M].齐鲁书社,2007.
    [65]刘体智编,小校经阁金文[M].1935.
    [66]崇源国际澳门拍卖公司编印,崇源国际拍卖会·中国古董[M].2006—2008.
    [67]刘雨、严志斌编著,近出殷周金文集录[M].中华书局,2002
    [68]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铭文拓本选编[M].文物出版社,1985.
    [69]容庚编,西清彝器拾遗[M].考古学社出版,1940.
    [70]崔恒升著,安徽出土金文订补[M].安徽:黄山书社,1998
    [71]徐乃昌编撰,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M].安徽:通志馆出版,1936
    [72]刘承干编,希古楼金石萃编[M].吴兴刘氏希古楼,1933.
    [73]容庚编,武英殿彝器图录[M].哈佛燕京学社印本,1934
    [74]吴云著,两罍轩彝器图释[M].吴氏刻本,1870.
    [75]故宫博物院编,故宫铜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76]台北故宫博物院编,故宫西周金文录[M].台北故宫博物院,2001.
    [77]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78]罗振玉撰集,贞松堂集古遗文[M].1931.
    [79]罗振玉编,贞松堂吉金图[M].孟冬墨缘堂印本,1935
    [80]首阳斋、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编,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1]吴大瀓著,恒轩吉金录[M].光绪十一年吴氏刻本,1885
    [82]吴镇烽编,陕西金文汇编[M].三秦出版社,1989.
    [8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编,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藏青铜器图释[M].文物出版社,1960.
    [84]罗振玉编,殷文存[M].仓圣明智大学版.
    [85]旅顺博物馆编,旅顺博物馆馆藏文物选粹[M].文物出版社,2008.
    [86]容庚著,海外吉金图录[M].考古学社,1935.
    [87]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88]陈梦家编.白金汉藏中国青铜器[M].美国:芝加哥艺术研究中心出版,1946.
    [89]故宫博物院编.故宫青铜器图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90]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故宫商代青铜礼器图录[M].1998年10月版,1998.
    [91]梁上椿编,岩窟吉金图录[M].北京:梁氏,1944.
    [92]王辰编,续殷文存[M].考古学社,1935.
    [93]容庚著,宝蕴楼彝器图录[M].1929年
    [94]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商周青铜粢器特展图录[M].1994年4月二版,1994.
    [95]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96]曹载奎编,怀米山房吉金图[M].怀米山房,1839.
    [97]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编,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M].商务印书馆,1936.
    [98]于省吾编,双剑誃古器物图录[M].中华书局,2009
    [99]孙壮编,澄秋馆吉金图[M].商务印书馆,1929.
    [100]严一萍编,金文总集[M].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
    [101]陈梦家.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102]黄浚撰集,邺中片羽二集[M].北平:北平尊古斋,1937.
    [103]黄浚撰集,邺中片羽三集[M].北平:北平尊古斋,1942.
    [104]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第一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05]于省吾编,商周金文录遗[M].科学出版社,1957.
    [106]上海博物馆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07]罗振玉编,梦郭草堂吉金图[M].1917.
    [108]朱善旗编,敬吾心室彝器款识[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
    [109]吴荣光编,筠清馆金石[M].南海吴氏,1842
    [110]容庚著,颂斋吉金图录[M].考古学社,1933.
    [111]容庚编,颂斋吉金续录[M].考古学社,1938.
    [112]容庚编,善斋彝器图录[M].哈佛燕京学社,1936.
    [11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1-4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14]刘体智著,善斋吉金录[M].1934.
    [115]黄浚编,尊古斋所见吉金图[M].北平尊古斋,1936.
    [116]王献唐著、王文耀整理校订,国史金石志稿[M].青岛出版社,2004.
    [117]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商代金文图录[M].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1995.
    [118]台北故宫、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编,故宫青铜器图录[M].中华丛书委员会出版,1958.
    [1]王国维.古史新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2]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4]郭沫若.青铜时代[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78.
    [7]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8]邹衡.夏商周考古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C].北京:三联书店,1999.
    [10]张光直.商代文明[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
    [11]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C].北京:三联书店,1999.
    [12]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3]李学勤.夏商周年代学札记[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14]李学勤.新出土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5]朱凤瀚,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6]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17]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8]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9]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0]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21]胡厚宣.甲骨文与殷商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5]丁山.西周史料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6]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6.
    [27]张之恒,周裕兴.夏商周考古[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8]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9]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0]杨宽.西周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1]李济.殷墟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
    [32]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33]许倬云.西周史(增订本)[M].北京:三联书店,1994.
    [34]容庚.商周彝器通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5]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6]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7]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8]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9]彭裕商.西周青铜器综合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
    [40]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1]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2]任伟.西周封国考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3]李仲操.西周年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44]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5]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6]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47]陈佩芬著.夏商周青铜器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8]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9]马承源等.中国青铜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0]杜乃松.中国古代青铜器简说[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51]李学勤.中国青铜器概说[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5.
    [52]王青.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53]刘军社.先周文化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5.
    [54]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2.
    [55]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6]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
    [57]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8]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59]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一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6.
    [60]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二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
    [61]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三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
    [62]吴镇烽.考古文选[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
    [63]曹玮.周原遗址与西周铜器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4]张天恩.周秦文化研究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
    [65]张长寿.商周考古论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2.
    [66]尹盛平.周文化考古研究论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6.
    [67]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周史论文集(上下)[C].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8]岳洪彬.殷墟青铜器纹饰研究.三代考古(二)[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
    [69]吴镇烽.陕西西周铜器分期与断代研究.考古文选[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
    [70]徐中舒.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第2分册)[C].
    [71]邹衡.论古代器物的型式分类.夏商周论文集<续集>第四部分·第陆叁篇[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
    [72]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4).
    [73]李先登.浅析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的社会功能——以晚商周初兽面纹为例[J].中原文物,2009,(5)
    [74]刘华夏.金文字体与铜器断代[J].考古学报,2010,(1).
    [75]刘克甫.殷墟四期晚段遗存年代窥观[J].考古,2011,(11).
    [76]王占奎.读金随札——内史毫同[J].考古与文物,2010,(2)
    [77]吴镇烽.内史毫丰同的初步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0,(2).
    [78]王世民、张亚初.殷代乙辛时期青铜容器的形制[J].考古与文物,1986,(4).
    [79]刘兴.东南地区青铜器分期[J].考古与文物,1986,(5).
    [80]张懋镕.再论西周方座簋[J].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9辑,三秦出版社,2002.
    [81]唐兰.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J].考古学报,1962,(1).
    [82]张懋镕.西周青铜器断代两系说刍议[J].考古学报,2005,(1).
    [83]张懋镕.西周方座簋研究[J].考古,1999,(12).
    [84]张懋镕.周人不用族徽说[J].考古,1995,(9).
    [85]张懋镕.周人不用日名说[J].历史研究,1993,(5).
    [86]张懋镕.试论西周青铜器演变的非均衡性问题[J].考古学报,2008,(3).
    [87]刘克甫.殷墟四期晚段遗存年代管窥[J].考古》2011年第11期。
    [88]朱凤瀚.(?)公簋与唐伯侯于晋[J].考古》2007年第3期。
    [89]刘启益.西周武成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J].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
    [90]刘启益.西周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J].出土文献研究第一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91]王永波.关于西周早期铜器分期的一点意见——读《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J].中原文物,2003,(1).
    [92]王世民.商周铜器考古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C].//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3]张昌平.商周青铜器铭文的若干制作方式——以曾国青铜器材料为基础[J].文物,2010,(8).
    [94]梁彦民.西周时期的四耳青铜簋研究[J].江汉考古,2009,(2).
    [95]李学勤.由新见青铜器看西周早期的鄂、曾、楚[J].文物,2010,(1).
    [96]李学勤.释“疏”[J].考古,2009,(9).
    [97]张懋镕.再论“周人不用日名说”[J].文博.2009,(3).
    [98]吴镇烽.近年新出现的铜器铭文[J].文博,2008,(2).
    [99]吴伟.利簋铭文再释[J].文博,2009,(3).
    [100]吴镇烽.岐周、宗周和成周地区青铜器概述[J].中国青铜器全集5·西周1[M].2005.
    [101]王世民.西周时代诸侯方国青铜器概述[J].中国青铜器全集6·西周2[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02]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J].考古学报,1962,(1).
    [103]苏秉琦:瓦鬲的研究.斗鸡台沟东区墓葬[M].北平(北京),1948.
    [104]雷兴山.西安袁家崖墓葬年代为西周说[J].华夏考古,2008,(1).s
    [105]毕经纬.红卫村青铜器与殷人“持其祭乐器奔周”[J].文博,2009,(1).
    [106]陕西师范大学中国青铜文化研究中心.西周重食文化的新认识——从甘泉县阎家沟新出青铜器谈起[J].考古与文物,2009,(1)
    [107]李峰.试论陕西出土商代铜器的分期与分区[J].考古与文物,1986,(3).
    [108]赵燕姣.从微氏墙盘看殷遗民入周后的境遇[J].文博,2009,(1)
    [109]路国权.殷墟孝民屯东南地出土陶范年代的再认识及相关问题[J].考古,2011,(8).
    [110]刘煜.殷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研究综论[N].华夏考古,2009,(1).
    [111]李济.殷商时代的陶器与铜器,《殷商文化研究》
    [112]李济.殷墟出土青铜礼器之总检讨,《殷墟铜器研究》
    [113]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J].中国考古学报,第三期,1948年出版.
    [114]李济.殷墟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C].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上),1932年。
    [115]张懋镕.具有现代学术前沿水平的田野考古报告集——《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读记[N].中国文物报,2008-9-3.
    [116]赵春燕、岳占伟、徐广德.安阳殷墟刘家庄北1046号墓出土铜器的化学组成分析[J].文物,2008,(1).
    [117]王学荣、何毓灵.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及相关认识[J].考古,2007,(1).
    [118]李永迪、岳占伟、刘煜.从孝民屯东南地出土陶范谈对殷墟青铜器的几点新认识[J].考古,2007,(3).
    [119]杨锡璋.殷墟青铜容器的分期[J].中原文物,1983,(3).
    [120]李伯谦.疏公簋与晋国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的再认识[J].中原文物,2009,(1).
    [121]田建文.灵石旌介商墓与山西商代晚期考古学文化[J].中原文物,2009,(1).
    [122]杨升南.叶家山曾侯家族墓地曾国的族属[N].中国文物报,2011-11-2.
    [123]张爱冰、陆勤毅.皖南出土商代青铜容器的年代与性质[J].考古,2010,(6).
    [124]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J].考古学报,1979,(3).
    [125]陈佩芬.说子龙鼎[J].中国历史文物,2006,(5).
    [126]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J].中国历史文物,2006,(5).
    [127]郝本性.雄奇神秘子龙鼎[J].中国历史文物,2006,(5).
    [128]吴镇烽.谈子龙鼎[J].中国历史文物,2006,(5).
    [129]王冠英.子龙鼎的年代与子龙族氏地望[J].中国历史文物,2006,(5).
    [130]李学勤.论子龙大鼎及有关问题[J].中国历史文物,2006,(5).
    [131]巩义、常聪利.从典型的晚商青铜器——田父铜爵说起[N].中国文物报,2008-03-19.
    [132]蔡庆良.商至西周铜器与玉器纹饰分期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6.
    [133]张应桥.河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4]雒有仓.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综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
    [135]张礼艳.丰镐地区西周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4.
    [136]宋江宁.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商代关中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5.
    [137]梁彦民.商周青铜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1.
    [138]王帅.西周早期金文字形书体演变研究与铜器断代[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9]任雪莉.宝鸡戴家湾地区出土商周青铜礼器的整理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140]刘心源,奇觚室金文述[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141]邹安,周金文存[M].台湾台联国风出版社影印本,1921.
    [142]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M].1931.
    [143]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M].上虞罗氏蟫隐庐,1934.
    [144]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45]吕章申,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
    [2]郭宝钧.浚县辛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3]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5]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8]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10]邹衡等.天马—曲村(1980-198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1]李学勤等.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上下)[M].文物出版社,2005.
    [13]海金乐、韩炳华.灵石旌介商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少陵原西周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平顶山应国墓地(Ⅰ上、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刘家庄北1046号墓.考古学集刊15[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2.
    [18]佟佩华.铜卷鼻象足方鼎[J].文物,1994,(3).
    [19]淳化县博物馆 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20]郭欣.扶风又现西周青铜器窖藏[N].西安晚报,2006-11-10.
    [21]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新馆)藏品[N].中国文物报,2011-10-26.
    [22]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商周青铜器[J].收藏界,2007,(9).
    [23]康乐.武功县出土商周青铜器[J].文博,1986,(1)
    [24]宝鸡市博物馆、王光永.陕西省宝鸡市峪泉生产队发现西周早期墓葬[J].文物,1975,(3)
    [25]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旬邑县博物馆.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6,(8).
    [26]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遗址发现西周墓葬与铸铜遗址[J].考古,2004,(1)
    [27]王桂枝.眉县车圈村出土西周青铜器[J].文博,1991,(2)
    [28]陕西甘泉县出土晚商青铜器[J].考古与文物,2007,(3).
    [29]陕西扶风五郡西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2007,(8).
    [30]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7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6).
    [31]秋维道、孙东位.陕西礼泉县发现两批商代铜器[J].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
    [32]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陕西宝鸡纸坊头西周早期墓葬清理简报[J].文物,2007,(8).
    [33]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周原遗址庄李西周墓发掘简报[J].考古,2008,
    [34]樊维岳、吴镇烽.陕西蓝田县出土商代青铜器[J].考古与文物.
    [35]尚志儒、吴镇烽、朱捷元.陕西省近年收集的部分商周青铜器[J].文物资料丛刊(2),文物出版社,1978.
    [36]西安市文物管理处.陕西长安新旺村、马王村出土的西周铜器[J].考古,1974,(1).
    [37]长水.岐山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J].文物,1972,(6).
    [38]扶风县博物馆.陕西扶风新发现一批商周青铜器[J].考古与文物,2007,(5).
    [39]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铸铜遗址[J].考古,2007,(1)
    [40]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五女冢西周早期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2000,(10).
    [4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大司空M303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8,(3).
    [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2008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9,(7).
    [43]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荥阳西司马遗址晚商墓地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2009,(3)
    [4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老城北大街西周墓[J].文物,2010,(8).
    [45]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襄县西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7,(8).
    [4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渡河东岸西周墓的发掘[J].文物,2006,(3).
    [47]傅永魁.洛阳东郊西周墓发掘简报[J].考古,1959,(4).
    [48]张剑、蔡云章.洛阳东郊13号西周墓的发掘[J].文物,1998,(10).
    [4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车站两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3,(12).
    [50]洛阳博物馆.洛阳庞家沟五座西周墓的清理[J].文物,1972,(10).
    [51]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2010-2011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2,(12).
    [52]殷墟孝民屯考古队.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铸铜遗址2003-2004年的发掘[J].考古,2007,(1).
    [5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孝民屯东南地商代墓葬1989-1990年的发掘[J].考古,2009,(9).
    [5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老城北大街西周墓[J].文物,2010,(8).
    [55]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崇信于家湾周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6,(1).
    [56]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灵台县文化馆.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J].考古,1976,(1)
    [57]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J].考古学报,1977,(2).
    [5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河口墓地联合考古队.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J].考古.2011(7).
    [59]周庆喜.山东青州市发现“鱼伯己”铜觚[J].考古,1999,(12).
    [60]山东博物馆.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J].文物,1972,(8).
    [61]近年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J].文物,1972,(5).
    [6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队.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0,(1)
    [63]王巍、黄秀纯.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4,(5).
    [64]唐云明.河北元氏县西张村的西周遗址和墓葬[J].考古,1979,(1).
    [65]喀左县文化馆等.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出土的殷周青铜器[J].考古,1974,(6).
    [66]枣阳市博物馆,徐正国.湖北枣阳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青铜器[J].文物,1994,(4).
    [67]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发掘获阶段性重大成果——一批出土青铜器铭文显示应为西周早期曾侯家族墓地[N].中国文物报,2011-10-12.
    [6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墓地[J].考古,2012,(7).
    [6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叶家山M65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1,(3).
    [70]湖北黄陂鲁台山西周遗址与墓葬[J].江汉考古,1982,(2).
    [71]吴晓松、洪刚.湖北蕲春达城新屋垮西周铜器窖藏[J].文物,1997,(12).
    [72]郑均生、唐先华.湖南衡阳发现商代铜卣[J].文物,2000,(10).
    [73]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G]//国家文物局.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74]河南荥阳小胡村晚商贵族墓地[G]//国家文物局.2006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75]山西绛县横北西周墓地[G]//国家文物局.2006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M].文物出版社,2007.
    [7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1987年
    [1][日]林巳奈夫.殷周青铜器综览,东京吉川弘文馆,1984.
    [2][日]水野清一.殷周青铜器和玉[M].东京:经济新闻社出版,1959.
    [3][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殷代青铜文化的研究[C].
    [4][日]梅原末治.柉禁の考古学の考察[M].京都:东方文化研究所,1933.
    [5][日]水野清一.殷商青铜器编年之诸问题,收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殷代青铜文化的研究[M],1953.
    [6][日]樋口隆康.西周铜器之研究,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七,1963.
    [7][日]白川静.金文的世界[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
    [8][日]梅原末治.支拿古铜精华[M].日本:山中商会发行,1933-1935.
    [9][日]难波纯子.商末周初の青铜器编年,日本中国考古学会第14回大会,名古屋市,2003年11月;
    [10][日]难波纯子.商末周初青铜器の制作地.小南一郎编《京都大学入文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中国文明の形成[C].京都:朋友书店,2005.
    [13][日]难波纯子.商末周初の青铜器编年试案——C字形耳·角饕餮纹の时期区分[J].中国考古学4,2004年;
    [14][日]难波纯子.关于殷墟四期青铜器制作之新动向.考古学集刊15[C].2004
    [15][日]内田(难波)纯子.商末周初青铜彝器的断代及其制作地.殷墟与商文化: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16][瑞典]高本汉.中国青铜器上的殷周时代,远东古物馆馆刊第8期,1936年;
    [17][瑞典]高本汉.中国青铜器的新研究,远东古物馆馆刊第9期,1937年。
    [18][美国]博格雷、罗森.赛克勒藏中国古代青铜器(Ⅰ、Ⅱ卷),哈佛大学出版社,1987、1990年出版。
    [19]Rene-Yovn Lefebvred's Argence:Bronze Vessels of Ancient China in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布伦戴奇收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1977.
    [20]John Alexander Pope, Rutherford John Gettens, James Cahill, Noel Barnard: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国青铜器),Volume I Catalogue, Washington,1967.
    [21]吴镇烽等.商周金文资料通鉴[CD].2008,(1)
    [22][日本]出光美术馆编集,中国的工艺[M].东京都出光美术馆出版,1989.
    [23][日本]杉村勇造著,中国古铜器[M].东京都出光美术馆发行,1966.
    [24][澳]巴纳、张光裕编,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8.
    [25][日本]梅原末治编,欧米搜储支那古铜精华[M].1933.
    [26][日本]水野清一编,殷周青铜器和玉[M].[日本]经济新闻社,1959.
    [27]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赛克勒(1987)), Robert W. Bagle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8]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赛克勒(1990)), Jessica Rawson,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9]Bronz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bronze objects from northern Honan(怀履光),dating from about 1400 B.C.-771 B.C. William Charles Whit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56.
    [30]Bronzes archaiques chinois au Musee Cemuschi Vol.1-Tome(赛尔诺什),Elisseeff Vadime, Paris:L'Antheque1977.
    [31][日本]梅原末治编著,白鹤吉金撰集[M].白鹤美术馆,1951.
    [32][日本]白鹤美术馆编,白鹤美术馆名品选[M].便利堂,1989.
    [33][日本]梅原末治编撰,白鹤吉金集[M].白鹤美术馆,1934.
    [34][日本]出光美术馆编,出光美术馆开馆十五周年纪念展图录[M].1981.
    [35][日本]梅元末治,青山庄清赏·古铜器篇[M].日本根津美术馆,1942.
    [36]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 (玫茵堂藏中国铜器), London:Paradou Writing.
    [37]Hemlut, Bronzen Aus Dem Alten China Museum Rietberg Zurich(苏黎世), Brinker,1975-1976.
    [38][日本]梅原末治,冠斝楼吉金图[M].京都:小林出版部,1947
    [39][日本]梅原末治编,日本搜储支那古铜精华[M].大阪山中商会,1959-1962.
    [1]《考古学报》
    [2]《考古》
    [3]《文物》
    [4]《考古与文物》
    [5]《华夏考古》
    [6]《江汉考古》
    [7]《中原文物》
    [8]《四川文物》
    [9]《北方文物》
    [10]《东南文化》
    [11]《文博》
    [12]《历史研究》
    [13]《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4]《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5]《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16]《中国文物报》
    [17]《文物资料丛刊》
    [18]《文物报》
    [19]《考古学》
    [20]《考古与文物》
    [21]《江汉考古》
    [22]《收藏界》
    [23]《收藏家》
    [24]《故宫》
    [25]《故宫文物月刊》
    [26]《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7]《中国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