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价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轨迹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医学正在突破传统的局限,向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发展。同时,医学的社会性更加突出,广大人民群众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对健康的需求趋向全面、个性与多样,生理、心理、环境等方面的整体健康得到空前的关注。生物医学技术面临着批评的强劲之风,对人的冷漠和日益失去对人的关怀,高额的费用令人生畏而止步门前,高消费、高开支、高需求与医学高科技同日而言,有限资源分配的不合理随之而来,甚至出现了技术愈先进,医疗危机却愈严重的极端现象。疾病,作为与健康一道构成生命存在的必然维度,对健康的效用性(无论正负)无疑会成为人文医学的一个聚焦点。关注疾病并且重视病人,研究疾病价值而非单单的对抗、消灭,突出患者心理在疾病产生和诊疗康复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都必将扩大人文在医学中的比重,从而筑起医学人文精神重建的坚固堡垒。因此,疾病价值问题研究就成为一个应时而生、势在必探的重要问题,也可以说是当前推动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整合、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沿问题。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探究疾病,必然从认识和把握疾病的本质入手。疾病遍及整个人类文明史,对于疾病的解读自然历史悠久、观点纷呈,事实上定义疾病一直面临着语义和逻辑上的困境。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我们首先在“生命别样境遇”这种特殊层次上感知疾病,无论是纵观医学史还是横向中外文化背景下的疾病定义比较,都显示出疾病字面释义的复杂性。当对疾病的解读与生物医学知识、社会结构、文化价值纠缠在一起,就构成了神灵医学疾病观、自然哲学疾病观、自然科学疾病观、进化论疾病观、基因和分子医学疾病观等不同的疾病解释和评价模型。在自然科学领域,采用层次认知结构,出现的是提供疾病及其相应症状的因果关系解释规范;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则采用完备的患病说明,真实的患病经验,清晰的社会角色、体制、充分的疾病经历等进行阐释。其次,是在疾病定义的梳理中,达成对疾病一般的共识:疾病是机体(包括躯体和心理)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一定部位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破坏和正常状况的偏离。最后,通过界定本体、推演范畴、探寻原因、讨论标准,提出疾病的本质:本体多样性的呈现。上述过程的展开,实现了对疾病全面而细致的解读,这也是疾病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
     透过密如丛林的价值理论,可以寻求出支撑疾病价值大厦的基础观点,从而推演出疾病价值理论的基本构架。疾病与人密切联系,也是一种文化客观现象,是与价值有关的事实。基于对价值“属性说”、“关系说”的认可,日本创价学奠基人牧口常三郎的价值理论,特别是价值质分正负、量有大小的论述,成为研究疾病价值的哲学指导。以此为基点,我们提出疾病价值的基本释义:疾病对于生命体的一切意义,这种意义包括着疾病正面、负面和零的作用,对于人类来讲既有目的性,也有工具性。疾病价值以疾病与人的关系作为形成基础,其存在依赖于疾病的属性,典型地呈现着主客体间作用力,正、负取向上表现形式多样。在价值理论的指导下,深入考察疾病的价值属性、概述疾病的价值体系,初步构建起疾病价值理论框架。这一构建,既为价值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也为疾病意义的解析添加新的途径。
     遵循疾病价值分类规则,以涉身现象学方法为工具,详细解读在疾病价值体系中具有主导地位的直接价值。运用身体现象学理论解析“疾病的主客观叙事”,进而明确患者对疾病意义的体验,从生物、人文两种视角和正负两种性质中,对疾病直接价值概念属性的产生、发展与内涵的确定,内容的阐释进行构建,最后创造性地提出“顺应物种进化规律,实现生命自主”的疾病终极价值学说。在生物维度上,各种类型的疾病对人的躯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了各式各样的损伤,妨碍了生命的保存和延长,对主体和他人、群体和社会产生伤害,最终表现为对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侵害,充分显示出疾病负价值的“恶”;在人文视野中,疾病带来个体身体失控、熟悉世界丧失、道德判读误解、社会关系紊乱、物质精神财富消耗等负价值的同时,疾病遵从现象学理论,借助“声音”工具,充分展示症状的表面征兆;提示着躯体的尊严,不断激发出潜能和权力;促进医学人性回归,提供社会文明和人类生存的人文关怀维度;引发人性的多元思考,为开阔哲学的视野添置途径;促进对社会文明的审慎批判和多角度反思。疾病直接价值深入研究必将指向疾病终极价值的阐释,达尔文医学观表明,生物进化离不开疾病,疾病是生命进化中必然付出的代价。我们认为,疾病客体对于生命主体追求的终极目标为生命自主,这是疾病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的精髓与支柱。疾病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指向,自然也要求人类社会懂得如何以自己的心智来理顺和管理疾病带来的无序状态,要从伦理角度来探究以科学、文明的心态对待疾病和生命,引导当代人类重建理性生存方式。
     疾病的终极价值明确了之后,与其密切相关的间接(工具)价值的梳理随之而来。原本存在于身体内的疾病,却在外部时空中显示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解读疾病价值,就必须超越临床生物医学的层面和范畴,在经济、政治、历史、文学、法学等跨学科领域中,展开关注于人体疾患的文化隐喻和社会象征的探讨。对于经济,疾病显示出对经济发展的健康透支,影响人力资本,造成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影响发展环境,阻碍资源有效使用;影响社会财富聚集,形成高额的经济负担。对于政治,疾病演变为政治控制的附魅,催生了现代医学制度,强化了政治权利;延伸为隐喻或附魅,演变为政治迫害的帮凶;成为稳定政权的附属成果,推动了人道主义政治文化兴起。对于历史,疾病成为反映历史变化的指标,在揭开历史神秘帷幕的过程中,通过疾病往往可以有新的解释;蔓延不可控的重大的疾病,通过影响甚至改变历史的进程,为一个时代烙下深深地印记;疾病在世界历史上,特别是在创造历史的权势或重要人物身上能够起着重要而鲜为人知的作用。对于文学,疾病和疗救成为文学创造母体,存留文学记录中珍贵的临床病史;形成文学视角下独到的医学科学社会评论;促进文学自我疗救新方式的形成。对于法律,疾病作为法律规制下“自然物”,成为保障健康基本人权的必要补充;实现立法科学性和司法有效性的必要依据;促进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必要手段。同时,在上述领域疾病产生的价值,无论正负,都具有丰富且重要的启示意义。
     研究疾病诸价值,最终是为了对疾病价值基本理论的运用和检验,也就是疾病价值的实现。疾病的潜在价值、内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和外在价值,就是促使人类关注自身、反思自身,从而推进生命的涵养,实现人性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就是将疾病价值的观念、理论,通过多种渠道得到教育对象的接受,从而使得疾病价值得以实现、发挥。在医学教育中,要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医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激发学生对社会心理学、文化、道德等领域的兴趣,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尽早进医院接近和观察患者,培养学生引发患者及其家属的疾病解释模式,要求学生阅读并阐释疾病叙事材料,并加以考核。在医疗系统中,突出自我保健(self-care)理念和行动的推广,重视自我医疗(self-treatment),鼓励病痛的医护和疾病的治疗整合,改变以经济利益、制度效率、职业竞争为特点的医疗卫生系统,促进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规范的形成。在生命医学研究中,不断扩展医学学术讨论的领域,突破分子、药物等术语的单一束缚,充分重视疾病与病人人性方面的研究,将疾病、痛苦的叙事等术语引进学术范围,实现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对疾病的双重呵护。
     与设计的出发点相呼应,研究在结语中对疾病意义的探寻与生命意义的叩问统一起来。疾病价值展示的疾病(客体)对人类或人类社会(主体)的意义、有用性,是医学人文所追求的一种应然状态,反映了人们关于医学人文的希望和理想、信仰和依托。疾病价值研究对人性的关注,其目标指向从自然本能上说,就是敬畏生命,维护人的生命健康;从社会关系的层面讲,则是关爱生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从精神本质特征方面阐述,则是自主生命,走向人的终极关怀。
A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medicine and the society suggests, medicine is 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 and develops towards a wider fields. Meanwhile, the social feature of medicine becomes more prominent, as people's needs for health besides food and clothing are inclined to be comprehensive, individual and various, and holistic health, including phys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has caused unparalleled attention. However, the biomedical technique is faced with severe criticism that is concentrated on its apathy towards patients, lack of care, and high charge. Actually, the high tech of modern medicine has brought high expense, high cost and high demands, inevitably causing the inequality of limited resource allocation. More and more advanced medical techniques lead to more and more severe belief crisis. Disease is an essential dimension that comprises life existence with health. For health, its utility, no matter it is positive or negative, is bound to be a focus of humanistic medicine. In stead of just combating or eliminating diseases, it is wiser to pay attention to diseases as well as patients, study the value of disease at the same time,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role of patient psychology in disease appearance and treatment. By doing this, the proportion of humanities will be enlarged in medicine and the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will be stressed. Therefore, the study on disease value, which will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humanities and medicine and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med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great necessity. In a word, 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o study the disease, it is inevitable to start with recognizing and mastering the nature of disease. Disease can be found throughout the whol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a result,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and varied viewpoints concerning its interpretation which is actually faced with the semantic and logic dilemma. Following the cognitive rule, i.e."from specific to general,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we'll first feel the disease as a different situation of life. Looking through the medical history and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disease under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background, we'll perceive the complexity on how to define "disease" Entangled with biomedical knowledge, social structure, and cultural value, the disease interpretation has been divided into various definitions and evaluation models as follows:divinity medical concept, natural philosophy concept, natural science concept, Darwinist concept, genetic&molecular medical concept, etc. In the natural science field, disease is defined with the cognitive level structure as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disease and its symptoms; in the humanistic science field, it is defined with the patient's complete condition description, real and abundant disease experience, clear social role and system. Having organized these various disease definitions, this study reached a consensus on "disease":a series of functional, metabolic,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f an organism (including body and mind) which are caused by certain inner and outer factors, embodied as an injury&anti-injury pathological process, and considered as a balance damage and deviation of the organism environment. Finally, through defining ontology, deducing categories, seeking reasons and discussing standards, this study proposed the nature of disease as the showing of ontology's variety. During this process, this study achieved an overall and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and proposed the logic beginning of the humanistic research on disease.
     The basic framework of disease value theory has been deduced from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disease value through various value theories. It is assumed tha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eases and human beings is a cultural objective phenomenon and a fact concerning value. Soka Gakkai's founder--Makiguchi's value theory based on the "property doctrine" and "relation doctrine" is believed as the philosophical guide for disease value research, especially the discussion that the value has positive and negative quality and different quantity. Based on this, the disease value is defined as all the meanings that disease has posed on life, including positive, negative, and zero meanings, and they are of purpose and utility for humans. This value i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eases and humans. Its existence depends on the disease property, typically showing the force between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nd the variet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orientation. Instructed with this assumption,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value property of disease and summarized the value system of disease, thus initially establishing the framework of disease value theory. By doing this, this study has opened a new window for value research and added to new ways of analyzing disease value.
     Following the categorization rule of disease value and the embodied phenomenology way, this study made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n the direct value that take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disease value system. This paper applied body phenomenology to analyze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narration of disease", clarified patient experience on disease meanings, determined the birth,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on of direct value of disease from two perspectives, i.e. biological and humanistic, and two natures, i.e. positive and negative, built the related explanation, and creatively proposed the ultimate value of disease that "it is inevitable to follow the species evolution law and realize the independent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living creature, every type of disease causes injury to human body and mentality, prevents life from existing and prolonging, hurts the subjective, others, groups and society, does harm to freedom, equality, equity, and justice, fully showing the "evil" of the negative value of disease. Humanistically speaking, while disease brings about physical disorder, loss of familiar world, moral misunderstanding, disorder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cost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disease fully shows the external symptoms with the phenomenology theory and "sound" tool; disease indicates the dignity of body and arouses potential and power; disease promotes the return of humanity and provides humanistic care as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human existence; disease stimulates multi-perspective thinking on humanity and adds to ways of broadening philosophical view; disease promotes the cautious judgment and reflection on social civilization. Research on the direct value of disease leads us 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ultimate value. Darwinist medical thought indicates that the evolution can't be separated from diseases which are necessary cost the evolution should pay. It is assumed that the essence of disease value system and related theory lies in the disease objective's ultimate pursuit for the life subjective, i.e. the independent life. The important mean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disease in life require human society to know how to overcome the disorder disease brings, explore scientific and civilized ways to treat disease and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and guide contemporary humans to rebuild rational way of living.
     After clarifying the ultimate value of disease, this study started to discuss the indirect (tool) value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ultimate value. Disease exists in the body, but it possesses rich and clear cultural connotation out of the body. To interpret the disease value, we have to exceed the clinical biomedical boundary and explore the cultural metaphor and social symbol concerned with disease in such fields as economy, politics, history, literature and law. With regard to economy, disease makes an overdraft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damages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by affecting human resource, influence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by impeding the effective use of resource, affects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wealth by forming high cost. In the field of politics, disease becomes the enchantment of political control, gives the birth of modern medicine system, and intensifies political power; disease becomes metaphor or enchantment and changes into the accomplice of political persecution; disease evolves into attached fruit to solid regime and promotes the rise of humanistic politics and culture. For history, disease is an indicator of historical changes, it could provide new explanations for the unveiling of mysterious historical changes; once out of control, severe diseases could leave a deep marking to an era through changing the historical course; disease is found to have cast important and little-known influence on history-creating figures in human history. For literature, disease and treatment are considered as parents of literary creation because of their record of clinical histor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medical social rem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and the birth of new ways of literature self-treatment. For law, as'a natural item'under the legal regulation, disease is a necessary complement to the healthy security of basic human rights, a necessary ground 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legislation and effective judicature, and a necessary means to promote soci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all the values disease produces in the above fields, no matter it is positive or negative, have rich and important indications.
     The study on disease value is aimed to employ and testify the disease value theory, i.e. to realize the disease value. The potential and inner values of disease respectively turn into realistic and outer values. During this process, human beings watch and reflect on themselves to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thus realizing the healthy grow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To accomplish this process, we need to have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disease value accepted by the education targets so as to make disease value meaningful. With regard to medical education, we shall reform the course arrangement, intensify such courses as medical sociology and humanistic science,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social psychology, culture and ethics, encourage them to approach and watch patients in hospital, train them to establish disease explanation model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require them to read and explain disease narration materials with assessment. In the health care system, we have to highlight the promotion of self-care concept and activity, stress self-treatment, encourage the combination of pain care and disease treatment, change the contemporary health care system that is featured with economic benefits, system efficiency, and career competition,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disease-centered treatment. In biomedical research, we should continually broaden its academic fields, break through the boundary of terms, e.g. molecular, medicine, pay much attention to disease and patient humanity, introduce such terms as disease, painful narration, etc., and have disease cared by both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knowledge.
     To echo with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meaning of disease and life in the conclusion. The display of meanings and utilities that disease (objective) brings to human society (subjective)in disease value is a qualified status that medical humanity has pursued and a reflection of hope, faith and trust humans have posed on medical huma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instinct, the attention disease value research pays to human nature is a reverence for life and heal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lationship, this attention is a care for life and human life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iritual nature, it is an independent life and an ultimate concern about humans.
引文
①[美]西格里斯特著,秦传安译:《疾病的文化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7页。
    ①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324-325页。
    ①②[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Henry Ernest Sigerist)著,秦传安译:《疾病的文化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2页。
    ①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5月版,第296页。
    ②[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页。
    ①丛杭青著:《陈词证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228页。
    ②Hacking Ian: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5
    ③盛晓明、邱慧:《对库恩的两种解读》,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5期,第15页。
    ①参阅盛晓明、胡娟:《社会研究视角中的科技政策》,载《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37-42页。
    ②[苏]巴赫金著,钱中文等译:《巴赫金访谈录》,《巴赫金全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416页。
    ③[德]得特勒夫·霍尔斯特著,章国锋译:《哈贝马斯传》,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10月版,第3页。
    ①参阅[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译:《临床医学的诞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18-119页。
    ②肖巍:《作为一种价值建构的疾病——关于疾病的哲学叙事》,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62-70页。
    ①肖巍:《作为一种价值建构的疾病——关于疾病的哲学叙事》,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62-70页。
    ①朱彦民:《殷商时代医学水平概论》,载《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第39页。
    ②参阅电子文献http://www.cnkang.com/zyzy/zyzy/zysj/wxyj/200703/64393.html:《说文解字》中“(?)”部古代病名训诂。
    ①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董景五主译:《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第二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9页。
    ①参阅《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第19卷第16期。
    ①[加]保罗·萨加德著,刘学礼译:《病因何在——科学家如何解释疾病》,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8月版,第151页。
    ①[加]保罗·萨加德著,刘学礼译:《病因何在——科学家如何解释疾病》,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8月版,第34页。
    ②[加]保罗·萨加德著,刘学礼译:《病因何在——科学家如何解释疾病》,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8月版,第313页。
    ①[加]保罗·萨加德著,刘学礼译:《病因何在——科学家如何解释疾病》,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8月版,第44页。
    ①[美]罗伯特·汉著,禾木译:《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3月版,导言第1页。
    ②Rosenberg, C:Disease and order in America, Milbank Memorial Quarterly 64 (suppl,1) 1986:pp.34-35
    ①IK Zola:culture and symptoms, An Analysis of Patient's Presenting Complai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6, xxxi, pp.615-630.
    ②[美]罗伯特·汉著,禾木译:《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3月版,第27页。
    ①[法]菲利普·亚当、克洛迪娜·赫尔兹里奇著,王吉会译:《疾病与医学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79页。
    ②参阅[德]托·德特勒夫森等著,贾维德等译:《疾病的希望》,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
    ①王曙光、张胜康、吴锦晖:《疾病的文化隐喻与医学社会人类学的鉴别解释方法》,载《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①Christopher Broose, What a theory of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ur,6(1976): PP.61-84.
    ②Christopher Broose,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isease and illnes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5(1975): PP.49-68
    ②金惠铭、王建枝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5页。
    ①肯尼思·F·基普尔主编,张大庆主译:《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②肯尼思·F·基普尔主编,张大庆主译:《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44页。
    ①肯尼思·F·基普尔主编,张大庆主译:《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44-45页。
    ②刘虹、张宗明、林辉主编:《新编医学哲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54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译:《临床医学的诞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71页。
    ②[美]罗伯特·汉著,禾木译:《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3月版,第16页。
    ③[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译:《临床医学的诞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6-7页。
    ①彭漪涟著:《概念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6页。
    ②H·Tristram Engelhardt:The Foundations of Bioeth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P.175.
    ①[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译:《临床医学的诞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7页。
    ①肖巍:《作为一种价值建构的疾病——关于疾病的哲学叙事》,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62-70页。
    ②[美]罗伯特·汉著,禾木译:《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3月版,第29页。
    ①[美]R.M.尼斯、G.C.威廉斯著,易凡、禹宽平译:《我们为什么生病——达尔文医学的新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2页。
    ②参阅电子文献:赵承渊:《正确的医学诊断从哪里来?》,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2526
    ③Rachel Cooper:Disease,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33(2002), pp.263
    ①参阅电子文献:http://dictionary.cambride.org/.
    ②[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9月版,第326页。
    ③李德顺著:《价值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2-3页。
    ④王海明著:《新伦理学》(修订版,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2月版,第153页。
    ⑤李醒民:《价值的定义及特性》,载《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第13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版,第658页。
    ②[日]牧口常三郎著,马俊峰等译:《价值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1页。
    ③王玉樑著:《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1页。
    ④王玉樑著:《追寻价值——重读杜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13页。
    ①李德顺著:《价值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5页。
    ②赵修义、童世骏著:《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578页。
    ③王玉樑著:《追寻价值——重读杜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14-15页。
    ④休漠说:“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确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对人事作了一番议论;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等联系起来的。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论述和说明。”参阅[英]休漠著、关文运译:《人性论(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09页。
    ⑤王玉樑、[日]岩崎允胤主编:《价值与发展——(中日价值哲学新论)续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504页。
    ①江畅著:《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3738页。
    ②赵修义、童世骏著:《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570页。
    ③李德顺、马俊峰著:《价值论原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7页。
    ④张东荪著:《价值哲学》,上海:世界书局,民国23(1934)。
    ①毛崇杰著:《颠覆与重建——后批评中的价值体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78页。
    ②[苏]加诺夫著:《论生活和文化的价值》,北京:三联书店,1964年版。
    ③刘永富著:《价值哲学的新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页。
    ④李德顺著:《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3页。
    ⑤李德顺编:《价值学大词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261页。
    ⑥杜齐才著:《价值和价值观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9页。
    ⑦何中华:《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第34页。
    ①全曾嘏著:《西方哲学史(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489页。
    ②[德]文德尔班:《哲学概论》(英文版)。转引自王坤庆著:《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③王玉樑著:《中日价值哲学新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47页。
    ④李连科著:《哲学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2页。
    ⑤李德顺著:《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3页。
    ⑥袁贵仁著:《价值与认识》,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第47-57页
    ⑦王玉樑主编:《价值和价值观》,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31页。
    ①这种观点认为前几种主客体关系模式只讲客体价值,不讲主体价值;只讲效用价值,不讲人道价值,人的价值被当作手段价值,否定人的价值平等。人道价值是人的生命、尊严、自由和权利的价值。价值被界定为人类所欣赏、所希望、所追求、所期待的东西,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本然的人道价值、应然的规范价值和实然的效用价值。
    ②这种观点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研究价值论,主张扩展“价值概念”,使价值不仅仅限于社会系统领域,而且适用于一切开放系统或复杂系统即自组织系统,至少适用于一切生物系统或生态系统。这种观点承认主客体关系论具有部分合理性,但对主客体模式表示置疑。这种观点将价值主体泛化,忽视了价值活动是人所特有的。
    ③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有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两重性之分。外在价值能满足某种需要,即有效用;内在价值指事物特有的优越性与能力。
    ④[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第406页。
    ⑤[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第139页。
    ①王海明著:《新伦理学》(修订版,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2月版,第160页。
    ②王海明著:《新伦理学》(修订版,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2月版,第161页。
    ③袁贵仁著:《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16页。
    ④[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第48页。
    ⑤[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第326页。
    ①王玉樑:《牧口常三郎与价值哲学》,载《天府新论》,2004年第3期,第17页。
    ②[日]牧口常三郎著,马俊峰、江畅译:《价值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59页。
    ③[日]牧口常三郎著,马俊峰、江畅译:《价值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60页。
    ④[日]牧口常三郎著,马俊峰、江畅译:《价值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58页。
    ①[日]牧口常三郎著,马俊峰、江畅译:《价值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61-63页。
    ②[日]牧口常三郎著,马俊峰、江畅译:《价值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65页。
    ③[日]牧口常三郎著,马俊峰、江畅译:《价值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68页。
    ①[日]牧口常三郎著,马俊峰、江畅译:《价值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69页。
    ②[日]牧口常三郎著,马俊峰、江畅译:《价值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62页。
    ③袁贵仁著:《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75页。
    ①王海明著:《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版,第29-30页。
    ②王玉樑著:《追寻价值——重读杜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350-351页。
    ③[美]R·B·培里等著,刘继编选:《价值和评价:现代英美价值论集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3页。
    ①王宏维著:《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38页。
    ①参阅钟淑新:《“天才病”成就视觉盛宴》,载《中国青年》,2012年第3期,第49-51页。
    ①刘永富著:《价值哲学的新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48-49页。
    ①②李醒民:《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载《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第13-18页。
    ③江畅:《论价值的基础、内涵和结构》,载《江汉论坛》,2000年第7期,第55-56页。
    ①孟建伟著:《论科学的人文价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34页。
    ②Max Scheler, Formalism in Ethics and Non-formal Ethics of Valu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3, pp. 89.
    ①伍蠡甫、胡经之著:《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429页。
    ②孙雯波、胡凯:《疾病的隐喻与疾病道德化》,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43页。
    ①黄集伟著:《你走神不如我走神》,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13页。
    ②[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5页。
    ①邱鸿钟著:《医学与语言——关于医学的历史、主体、文本和临床的语言观》,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262页。
    ②徐献军著:《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01页。
    ①[德]胡塞尔著,张延国译:《笛卡尔式的沉思》,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05页。
    ②参阅徐献军著:《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①参阅电子文献:吴天岳:《身体的合法性及其地位——西方哲学中的身体观与舍勒的位格价值理论》http://www.lotus-eater.net/ReadNews.asp?NewsID=1457&BigClassName=%C3%EE%CA%D6%C5%BC%B5%C3&S mallClassName=%CB%BC%CF%EB%CO%CB%BB%A8&SpecialID=6。
    ②[法]萨特著,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3月版,第147页。
    ①[法]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版,第442页。
    ②参阅徐献军著:《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15-122页。
    ③S.K.Toombs.The Meaning of Illnes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2:pp.96.
    ①[美]S·K·图姆斯著,邱鸿钟等译:《病患的意义》,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4页。
    ②[美]S·K·图姆斯著,邱鸿钟等译:《病患的意义》,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9-20页。
    ③参阅范丹伯(J. H. van den Berg)著,石世明译:《病床边的温柔》(Psychology of the Sickbed),台北:心灵工坊,2001年6月版。
    ①参阅Wim Dekkers:Hermeneutic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Body. The Case of Low Back Pain, Theoretical Medicine and Bioethics,19:277-293,1998.
    ②参阅电子文献:龚卓军:《生病诠释现象学——从生病经验的诠释到医病关系的伦理基础》http://philosophyol.com/bbs/redirect.php?fid=47&tid=20791&goto=nextoldset
    ①郑丹丹:《身体的社会形塑与性别象征——对阿文的疾病现象学分析及性别解读》,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154页。
    ②张春美著:《DNA的伦理地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63页。
    ③[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译:《临床医学的诞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6-17页。
    ①福柯在谈论疾病的话语时,曾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它自身呈现出来的话语;一类是我们在描述它们时使用的话语。前者有赖于观察获得,观察便是读解自然,体验对于疾病本质的追问。
    ②S.K.Toombs.The Meaning of Illnes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2:pp.62.
    ①S·K·图姆斯著,邱鸿钟等译:《病患的意义》,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9页。
    ①摘自邱贵兴著:《临床病例会诊与点评——骨科分册》,北京:人们军医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209页,图略去。
    ②[法]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版,第100页。
    ③[美]洛伊斯·N·马格纳著,李难等译:《生命科学史》,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438页。
    ①国际上一般认为,心身疾病是一组与精神紧张有关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或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有相对重要的作用。
    ②李兆健:《心身疾病的研究进展》,载《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年第5期,第38页。
    ③④参阅电子文献:张振华:《以中医系统论的原理指导心身疾病的治疗》http://www.tcmit.org.cn/detail.asp?id=853
    ①该理论“病人角色”四个原型:对“病人”这个身份无需承担常态社会角色之责任与义务,亦即,病人日常事务、工作的免除;病患是一个事实,其与病患者之行为所涉及之道德判断无关;病人必须希望自己好转,并应该努力地使自己痊愈;病人应该寻求医疗的诊治,充分与医师合作,或是寻求适当的帮助等为主要内容。
    ②邱鸿钟著:《医学与语言——关于医学的历史、主体、文本和临床的语言观》,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267页。
    ①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董景五主译:《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8页。
    ①[美]凯博文著,陈新绿译,杨国枢审阅:《谈病说痛——人类的受苦经验与痊愈之道》,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92页。
    ①[奥]卡夫卡著,叶廷芳主编,黎奇、赵登荣译:《卡夫卡全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7页。
    ②[美]S·K·图姆斯著,邱鸿钟等译:《病患的意义》,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94页。
    ①林石选编:《疾病的隐喻》(王开岭:《白衣人:当一个痛苦的人来见你》),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334页。
    ②参阅张玉龙,陈晓阳:《疾病的伦理判读及其意义》,载《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3期。
    ①汪民安著:《身体的文化政治学》(SARS危机中的身体政治),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55页。
    ①向德平著:《困境与出路——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处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6页。
    ②[美]卡罗尔·吉利根著,肖巍译:《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19-20页。
    ①参阅[美]阿瑟·克莱曼著,方筱丽译:《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10页。
    ②[法]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版,第318页。
    ③[美]阿瑟·克莱曼著,方筱丽译:《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11页。
    ①南帆:《躯体的牢笼》,载《大家》,1997年第3期,第148页。
    ②Lawrence Langer·Holocaust Testimonies:The Ruins of Memor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pp.89.
    ①邱鸿钟著:《医学与语言——关于医学的历史、主体、文本和临床的语言观》,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265页。
    ①S·K·图姆斯著,邱鸿钟等译:《病患的意义》,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4页。
    ②S·K·图姆斯著,邱鸿钟等译:《病患的意义》,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13-116页。
    ③参阅张玉龙、陈晓阳:《疾病的伦理判读及其意义》,载《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3期。
    ④[法]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版,第184页。
    ①史铁生著:《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8页。
    ②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以有事例如下:在sars肆虐中国期间,张颐武主笔的“人类灾难关怀系列报道”在《北京晚报》连载发挥了重要作用,参阅《北京晚报》2003年5月3日。
    ③[法]阿尔贝特·施韦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9页。
    ①参阅张玉龙、陈晓阳:《疾病的道德化解读及其文化意义》,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第5期。
    ②[美]阿瑟·克莱曼著,方筱丽译:《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21页。
    ③参阅张玉龙、陈晓阳:《疾病的道德化解读及其文化意义》,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第5期。
    ①[德]弗洛姆著,冯川等译:《弗洛姆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567页。
    ①王宏维:《中国传统终极价值观辨析》,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6期,第34页。
    ①[美]R.M.尼斯,G.C.威廉斯著,易凡、禹宽平译:《我们为什么生病:达尔文医学的新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7页。
    ②③[美]R.M.尼斯,G.C.威廉斯著,易凡、禹宽平译:《我们为什么生病:达尔文医学的新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8页。
    ①[美]R.M.尼斯,G.C.威廉斯著,易凡、禹宽平译:《我们为什么生病:达尔文医学的新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8-9页。
    ②③[美]R.M.尼斯,G.C.威廉斯著,易凡、禹宽平译:《我们为什么生病:达尔文医学的新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0页。
    ①[美]莫勒姆、普林斯著,邵毓敏译:《病者生存》,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5页。
    ②李火林、黄小平:《对自主性的一点思考》,载《理论前沿》,1992年第21期,第21页。
    ①陈晓阳、曹永福主编:《医学伦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①关于疾病恐惧对生命伦理构建产生的影响参阅张玉龙、陈晓阳:《恐惧的伦理价值及其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②[法]保罗·里克尔著,公车译:《恶的象征》,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11月版,第27页。
    ①郭淑新:《敬畏伦理初探》,载《哲学动态》,2007年第9期,第22-23页。
    ②高兆明:《新技术革命时代的伦理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63页。
    ①谭珊、肖桂林:《疾病的哲学思考——坦然和平静地对待疾病》,载《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第11期,第7页。
    ①此论点可参阅:JEFFREY D.Sachs,2001, Macroeconomics and Health:Investingin Health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M].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onald J. Johnston,2003, The fight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 [M]. Paris, OECD Directorate for Science; PAHO/WHO.,2002, The extension of social protection in health, Washington, D.C., USA.
    ①柴玉英、张向阳、李勇:《我国人口主要疾病死因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载《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3月第13卷3C期,第1026页。
    ②Emma xiaoqin Fan, SARS:Economic Impact and Implications, ERD Policy Brief Series NO.15 Asia Development Bank,2003, at 3.
    ①Peter Piot, AIDS and human security, a lecture at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Tokyo Japan, October,2001, at 1.
    ②John T Cuddington, Modeling the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aid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anzania,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May 1993, at 173-189.
    ③UNAIDS, Publication Review of Problem Social Economic impact of HIV/AIDS, February 16,2004, at 12.
    ①Donald J. Johnston,2003, The fight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M]. Paris, OECD Directorate for Science.
    ②樊纲:《灾难经济学》,载《经济观察报》,2003年4月28日第2版。
    ③王小万、肖洁华、陈晓红:《疾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载《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10月第10期第21卷(总第236期),第44页。
    ①[法]让·雅克·卢梭著,张雁深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二版,第25页。
    ①参阅刘继同:《个人疾病痛苦与公共政策议题:重塑公共卫生政策角色》,载《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②[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译:《临床医学的诞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7页。
    ③[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页。
    ①参阅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胡宜博士论文:《疾病、政治与国家建设》,2007年。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版,第233页。
    ③[英]霍布斯著,黎思复等译:《利维坦·引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6月版,第1页。
    ④福柯关于疾病政治的相关思想,表现在其一系列的著作中:《疯癫与文明》,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临床医学的诞生》,(又名《诊所的诞生》),刘北成译,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性史》,张廷深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①林富士:《瘟疫与政治——传统中国政府对于瘟疫的响应之道》,载《书城》,2003年7月版,第47页。
    ②林富士:《瘟疫与政治——传统中国政府对于瘟疫的响应之道》,载《书城》,2003年7月版,第49页。
    ①刘北成著:《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24页。
    ①参阅电子文献:张闳:《血吸虫病与政治卫生学》(2007-11-04)[2008-03-24].http://blog.sina.com.cn/zhanghongpp.
    ①张大庆:《当代疾病史研究的问题与趋势:从AIDS到SARS》,载《科学》(上海),2004年第4期56卷,第22-26页。
    ①参阅:The History of mankind is the history of its diseases, Folke Henschen,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Diseases. NewYork:Delacotre Press,1966, pp.25.
    ①[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Henry Ernest Sigerist)著,秦传安译:《疾病的文化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08页。
    ②参阅电子文献:姒元翼:《我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伍连德》http://www.gmw.cn/content/2005-06/13/content_246011.htm
    ①龚小夏:《病毒、病菌与世界历史》,载《雨花》,2003年第3期,第5页。
    ①[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Henry Ernest Sigerist)著,秦传安译:《疾病的文化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08页。
    ②[法]皮埃尔·阿考斯、[瑞士]皮埃尔·浪契尼克著,郭宏安译:《病夫治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扉页。
    ①参阅杜正胜:《什么是新社会史》,载《新史学》,1992年第4期;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载《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①周国平著:《各自的朝圣路》,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20页。
    ②叶舒宪著:《文学与治疗》,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59页。
    ③姜彩燕:《疾病的隐喻与中国现代文学》,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37卷第4期,第81页。
    ①[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Henry Ernest Sigerist)著,秦传安译:《疾病的文化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70页。
    ①王予霞:《西方文学中的疾病与恐惧》,载《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第144-145页。
    ②赵鸿君:《<诗经>瘨 狂 尰 微病症考释》,载《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11卷第6期,第46页。
    ①李焕海:《病态生命的文学表现及人生反思——先秦两汉文学的内热病症事象》,载《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第1页。
    ②邱鸿钟著:《医学与人类文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168-169页。
    ③吴晓东:《一片被蚀而斑斓的病叶——疾病的文学意义》,载《书城》,2003年第4期,第40页。
    ④姜彩燕:《疾病的隐喻与中国现代文学》,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37卷第4期,第82页。
    ①[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Henry Ernest Sigerist)著,秦传安译:《疾病的文化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68页。
    ①[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著,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12月版,第106页。
    ②周国平著:《各自的朝圣路》,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20页。
    ③余凤高著:《飘零的秋叶——肺结核文化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38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第57页。
    ⑤余凤高著:《呻吟声中的思索》,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104页。
    ⑥参阅电子文献王充闾:《三过门间老病死——疗疴琐忆》,http://www.aisixiang.com/data/25802.html;林石选编:《疾病的隐喻》,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113页。
    ①②[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89页。
    ①黄子平著:《“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53-169页。
    ②参阅首都师范大学常凌2009年5月博士论文:《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
    ③[日]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第96页。
    ④余凤高著:《飘零的秋叶——肺结核文化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53页。
    ①[日]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第96页。
    ①[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Henry Ernest Sigerist)著,秦传安译:《疾病的文化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67-168页。
    ①邱鸿钟著:《医学与人类文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156页。
    ①邱鸿钟著:《医学与人类文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161页。
    ②[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著,姜明河译:《癌症楼》,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252页。
    ③参阅电子文献:《爱在天地苍茫——文学中的疾病》,http://www.douban.com/note/60570346。
    ①[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Henry Ernest Sigerist)著,秦传安译:《疾病的文化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82页。
    ②[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版,第478页。
    ①[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Henry Ernest Sigerist)著,秦传安译:《疾病的文化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87页。
    ②杨念群著:《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76页。
    ①邱鸿钟著:《医学与人类文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414页。
    ①李德顺、马俊峰著:《价值论原理》,陕西:陕西人民出版,2002年9月版,第369页。
    ②李德顺、马俊峰著:《价值论原理》,陕西:陕西人民出版,2002年9月版,第378页。
    ①李斌雄:《价值教育初探》,载《价值与文化》第2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08页。
    ②[美]阿瑟·克莱曼著,方筱丽译:《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305页。
    ③即先医人,再医病、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参阅玛丽·德·翁泽著:《人道医疗》,台湾:联经出版社,2005年4月版。
    ①Leach CR, Schoenberg NE. Striving for control:cognitive, self-care, and faith strategies employed by vulnerable black and white older adults with multiple chronic conditions[J]. J Cross Cult Gerontol,2008,23(4):pp.377-399.
    ②自我保健的一种,它是人们以治疗轻微的疾病或症状为目的而自我进行的医疗行为。自我医疗包括:自我药疗和一般家庭疗法(home remedy)。
    ③[美]阿瑟·克莱曼著,方筱丽译:《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314页。
    ①J. A. Muir Gray著,秦颖、唐金陵译:《聪明的病人》(The Resourceful Patient),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32-133页。
    ②[美]阿瑟·克莱曼著,方筱丽译:《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316页。
    ①新西兰奥塔戈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聂精保:《医学人文——以个体病人和弱势群体为中心》,载《健康报》2001年1月18日第四版。
    ②[美]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关于他人的痛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92页。
    ③邱鸿钟著:《医学与语言——关于医学的历史、主体、文本和临床的语言观》,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282页。
    ①[美]刘易斯·托马斯著,李绍明译:《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33页。
    ①Hans Jonas, 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1984, p.19.
    ①参阅骆秋平:《导向真正的生活——医学临床实践的哲学论思》(人道主义与医学人道主义部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①郝彩平,邱纪坤:《人性与道德》,载《天府新论》,2008年第6期,第35-36页。
    ②王海明著:《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版,第180页。
    ①参阅陈晓阳、王云岭、曹永福著:《人文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7月版。
    ①刘虹:论医学人文精神的历史走向,《医学与哲学》,2002年12月23卷12期,第22页。
    ②[英]齐格蒙特·鲍曼著,谷蕾、胡欣译:《废弃的生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3页。
    ①参阅[美]弗朗西斯·福山著,黄胜强、许铭原等译:《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美]阿瑟·克莱曼著,方筱丽译:《疾痛的故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美]爱德华·0·威尔逊著,马涛、沈炎、李博译:《造物:拯救地球生灵的呼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Alfred Grosser)著,王鲲译:《身份认同的困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英]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著,陈广兴、南治国译:《身份的焦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美]阿诺德·盖伦著,何兆武、何冰译,何兆武校:《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6、[印]阿马蒂亚·森著,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美]艾里克斯·宾恩著,陈芙扬译:《雅致的精神病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美]拜伦·古德著,吕文江、余晓燕、余成普译:《医学、理性与经验:一个人类学的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加]保罗·萨加德著,刘学礼译:《病因何在——科学家如何解释疾病》,上海:上海出版集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10、[法]阿尔贝特·施韦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英]布莱恩·特纳著,马海良、赵国新译:《身体与社会》,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12、[德]得特勒夫·霍尔斯特著,章国锋译:《哈贝马斯传》,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13、[英]达尔文著,潘光旦、胡寿文译:《人类的由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4、[美]恩格尔·哈特著,范瑞平译:《生命伦理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6、[德]弗洛姆著,孙恺祥译:《健全的社会》,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17、[德]费迪南·菲尔曼著,李建民译:《生命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8、[法]菲利普·亚当、克洛迪娜·赫尔兹里奇著,王吉会译:《疾病与医学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9、[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刘榜离等译:《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0、[英]弗雷德里克·F·卡特赖特、迈克尔·比迪斯著,陈仲丹、周晓政译:《疾病改变历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1、[澳]方迪起著,黄藿译:《价值是什么——价值学导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22、[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3、[美]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著,范岱年、陈养惠译:《基因、创世纪和上帝》,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4、[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Henry Ernest Sigerist)著,秦传安译:《疾病的文化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5、[美]汉娜·阿伦特著,王寅丽译:《人的境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
    2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27、[德]汉斯·约纳斯著,张荣译:《技术、医学与伦理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8、[美]哈里·柯林斯[英]特雷弗·平奇合著,雷瑞鹏译:《勾勒姆医生——作为科学的医学与作为救助手段的医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29、[美]加兰·E·艾伦著,田名译:《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0、[德]京特·安德斯著,范捷平译:《过时的人》(第一卷、第二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1、[英]格雷(J、A、Muir Gray)著,秦颖、唐金陵译:《聪明的病人》,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32、[美]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3、[英]基斯·特斯特著,李康译:《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4、[英]卡尔·波普尔著,傅纪重等译:《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5、[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6、[美]肯尼斯·F·基普尔主编,张大庆主译:《剑桥人类疾病史》,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7、[德]卡尔·亚斯贝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8、[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上下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9、[美]凯博文著,郭金华译:《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40、[美]凯博文著,陈新绿译,杨国枢审阅:《谈病说痛——人类的受苦经验与痊愈之道》,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
    41、[美]凯·图姆斯著,邱鸿钟译:《病患的意义》,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42、[美]卡罗尔·吉利根著,肖巍译:《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3、[法]拉美特里著,顾寿观译:《人是机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4、[古罗马]卢克莱修著,方书春译:《物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5、[美]洛伊斯·玛格纳著,李难等译:《生命科学史》,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46、[美]刘易斯·托马斯著,李绍明译:《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7、[美]刘易斯·托马斯著,周惠民、石珍荣、周云译:《最年轻的科学——观 察医学的札记》,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48、[美]罗伯特·温伯格著,郭起浩译:《细胞叛逆者——癌症的起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9、[美]罗伯特·汉著,禾木译:《疾病与治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50、[英]罗姆·哈瑞著,邱仁宗译:《科学哲学导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1、[美]罗伊·波特著,张大庆、李志平、刘学礼等译:《剑桥医学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52、[美]罗伯特、H、弗莱彻等著,周惠民主译:《医学的证据》,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53、[日]栗山茂久著,陈信宏、张轩辞译,张轩辞校:《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54、[挪威]拉斯·史文德森著,范晶晶译:《恐惧的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5、[美]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著,舒予译:《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6、[美]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57、[美]马斯洛著,李文恬译:《存在心理学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58、[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9、[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译:《临床医学的诞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60、[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癫狂与文明》(第3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1、[英]麦尔·格里夫斯著,闻朝君译:《癌症:进化的遗产》,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0。
    62、[法]蒙田著,潘丽珍等译:《随笔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3、[法]米歇尔·福柯著,钱翰译:《不正常的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4、[美]迈克尔·桑德尔著,朱慧玲译:《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65、[美]M·斯科特·派克著,于海生译:《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最新版),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66、[美]努兰著,林文斌译:《生命的脸》,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67、[英]帕特里克·沃尔著,周晓林、张伟、吴佳音、尹晓曼译:《疼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68、[法]皮埃尔·阿考斯、[瑞士]皮埃尔·朗契尼克著,郭宏安译:《病夫治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9、[法]皮埃尔·阿考斯、[瑞士]皮埃尔·朗契尼克著,梅辛、刘云虹译:《非常病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70、[美]培里等著,刘继编选:《价值和评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71、[英]齐格蒙特·鲍曼著,郇建立译:《被围困的社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2、[英]齐格蒙特·鲍曼著,谷蕾、胡欣译:《废弃的生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3、[美]R、M、尼斯、G、C、威廉斯著,易凡、禹宽平译:《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74、[德]艾伯特·史怀哲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75、[美]苏珊·桑塔格著,陈巍译:《疾病的隐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76、[美]舍温·纽兰德著,侯明君译:《医生曾经“惹”瘟疫》,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7、[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域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78、[英]苏珊·阿尔德里奇著,曹菁译:《话说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9、[美]沙伦·莫勒姆、乔纳森·普林斯著,邵毓敏译:《病者生存》,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80、[日]山崎章郎著,林真美译:《最后的尊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81、[美]T、S、库恩著,李宝恒等译:《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82、[德]托马斯·曼著,杨武能译:《魔山》,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83、[美]桑德·L·吉尔曼著,庄欣译:《健康与疾病——不同的图像》,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84、[美]托马斯·谢林著,王永钦、薛峰译:《承诺的策略》,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5、[美]刘易斯·托马斯著:《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扎记》,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年
    86、[美]刘易斯·托马斯著,李绍明译:《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87、[美]刘易斯·托马斯著,李绍明译:《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88、[美]威克科克斯、[美]苏顿合著,严平等译:《死亡与垂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89、[美]威廉·科尔曼著,严晴燕译:《十九世纪的生物学与人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90、[美]威廉、H、麦克尼尔著,杨玉龄译:《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台北: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91、[美]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00。
    92、[日]西田几多郎著,何倩译:《善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93、[英]约翰·H·布鲁克著,苏贤贵译:《科学与宗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94、[美]雅·布伦诺斯基著,李斯译:《科学进化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95、[德]耶尔格·布勒希著,张志成译:《疾病发明者》,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
    96、[美]约翰·塞尔著,杨音莱译:《心、脑与科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97、[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著,姜明河译:《癌症楼》,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
    98、[澳]约翰·C·埃克尔斯著,潘泓译:《脑的进化》,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
    99、[匈牙利]伊什特万·豪尔吉陶伊著,钟扬、赵佳媛、杨桢译:《DNA博士:与沃森的坦诚对话》,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
    100、[德]尤格·布雷希(Jorg Blech)著,张志成译:《发明疾病的人》,台北:左岸文化,2004。
    101、[日]岩崎允胤主编,刘奔译:《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102、[美]詹姆斯·A·特罗斯特(James A、Trostle)著,刘新建、刘新义译:《流行病与文化》,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103、[美]詹姆斯·雷切尔斯(James rachels)著,杨宗元译:《道德的理由》(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4、[美]罗斯著,邱谨译:《论死亡与濒临死亡》,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105、[法]保罗·里克尔著,公车译:《恶的象征》,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06、[丹麦]基尔克郭尔著,京不特译:《概念恐惧·致死的病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07、[挪威]拉斯·史文德森著,范晶晶译:《恐惧的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8、[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06。
    109、[美]保罗·纽曼著,赵康等译:《恐怖——起源、发展和演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艾钢阳著:《医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包利民著:《现代性价值辩证法----规范伦理的形态学及其资源》,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陈常召等著:《疾病学原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4、陈竺、强伯勤、方福德主编:《基因组科学与人类疾病》,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曹文彪著:《科学与人文》,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6、常存库著:《揭开生命与疾病奥秘的钥匙》,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7、陈晓阳、沈秀芹、曹永福主编:《医学法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8、陈昌曙著:《医学·哲学杂谈》,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9、段德智著:《死亡哲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10、杜治政著:《医学伦理学探新》,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11、丁长青主编:《科学技术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2、段志光主编:《医学创新的轨迹》,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13、杜治政主编:《守住医学的疆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14、董少新著:《形神之间——早期西洋医学入华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15、范行准著:《中国病史新义》,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
    16、冯显威主编:《医学科学技术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7、费振钟著:《中国人的身体与疾病——医学的修辞及叙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18、樊浩、成中英主编:《伦理研究·生命伦理学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19、樊浩著:《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0、郭自立著:《生物医学的法律伦理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1、何裕民主编:《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
    22、韩仲岩著:《脑神经病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3、何兆雄著:《自杀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24、何伦、王小玲主编:《医学人文学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5、贺达人编著:《医学科技哲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6、霍涌泉著:《意识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7、何裕民主编:《医学哲学的审视》,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28、黄妹著:《医学与人文精神》,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9、黄苗子著:《野史杂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0、黄丁全著:《医事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1、黄妹著:《医学与人文精神》,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2、何小莲著:《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33、胡宜著:《送医下乡:现代中国的疾病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4、冀中、高德馨等编著:《医学模式》,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
    35、姜学林著:《医疗语言学初论》,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36、姜学林、李晓波、郁申华主编:《患者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37、金惠铭、王建枝主编:《病理生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8、刘正纾主编:《医学哲学概论——医学的主体、客观与整体》,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9、李心天著:《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40、李从军著:《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1、李德顺著:《价值新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42、李宏伟著:《现代技术的陷阱人文价值冲突及其整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3、林德宏著:《人与机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4、林石选编:《疾病的隐喻》,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45、吕世伦、文正邦主编:《法哲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6、陆志刚、胡盛麟、康玉堂主编:《医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7、刘虹编著:《医学辩证法概论》,南京:南京出版社,2000。
    48、刘虹、张宗明、林辉主编:《新编医学哲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49、李生斌著:《人类DNA遗传标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50、李传俊、徐国恒、赵兴烈主编:《高科技与医学人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1、李永生著:《临床医学语言艺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52、李建会著:《生命科学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3、刘小枫著:《沉重的肉身》(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54、刘小枫著:《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55、梁二平著:《身体的迷雾——我们身体的文化史》,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56、骆秋平著:《导向真正的生活——医学临床实践的哲学论思》,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7、李建民著:《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8、李培超著:《自然的伦理尊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59、林黎胜著:《柳叶刀》,北京:北京知识出版社,2008。
    60、廖飞著:《身体·心理·社会:对乙肝群体的社会心理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61、马志政等著:《哲学价值论纲要》,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62、茅于轼著:《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63、马晓兵著:《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揭示生命与疾病之谜》,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64、彭瑞聪主编:《医学辩证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65、裴新澍著:《生物进化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6、南帆著:《叩访感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67、讴歌著:《医事》,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07。
    68、讴歌著:《协和医事》,北京:三联书店,2007。
    69、邱仁宗等编译:《医学的思维和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70、邱鸿钟著:《医学与人类文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1、邱鸿钟著:《医学与语言——关于医学的历史、主体、文本和临床的语言观》,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2、邱仁宗著:《病人的权利》,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
    73、邱仁宗、翟晓梅主编:《生命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74、姒元翼、龚纯主编:《医学史》,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88。
    75、孙慕义等主编:《医院伦理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76、孙慕义著:《后现代卫生经济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7、孙慕义等编著:《医学大法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78、孙伟平著:《事实与价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9、孙慕义、徐道喜、邵永生主编:《新生命理论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80、孙慕义著:《后现代生命神学》,台湾高雄:文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
    81、史铁生著:《病隙碎笔》,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2、汤钊猷主编:《现代肿瘤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83、汤钊猷著:《肝癌漫话》,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84、唐代兴:《利益伦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5、王玉辛编著:《医学科学方法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86、王玉樑主编:《价值和价值观》,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87、王克千著:《价值之探求》,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88、王玉樑著:《价值哲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89、王克千著:《价值是什么——价值哲学引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90、王玉樑著:《价值哲学新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91、王万清著:《读书治疗》,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92、吴兴主编:《医学科学技术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93、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94、文历阳主编:《医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95、王一方著:《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6、王一方、赵明杰主编:《医学人文的呼唤》,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97、王一方著:《人的医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98、王海明著:《新伦理学》(修订版)上、中、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99、王军著:《病与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0、汪民安著:《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01、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02、王亚峰、田庆丰、罗艳艳主编:《医学人文导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103、王溢嘉著:《实习医生手记》,台北:野鹅出版社,1989。
    104、夏国美、杨秀石主编:《理性的诊断》,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105、薛广波主编:《现代疾病预防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106、谢启文主编:《医学行为概论》,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107、肖峰著:《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08、向德平等著:《困境与出路——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处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9、徐献军著:《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10、元文玮著:《医学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1、颜成文编著:《医学辩证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112、余凤高著:《呻吟中的思索》,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113、余凤高著:《解剖刀下的风景》,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114、余凤高著:《病魔退却的历程》,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115、袁仁贵著:《价值学引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16、杨启光编著:《文化哲学导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117、阎孟伟、森秀树著:《新世纪价值观——中日学者论文集》,天津:南开大 学出版社,2002。
    118、叶金编著:《人类瘟疫报告》,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
    119、缘中源编著:《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120、叶舒宪著:《文学与治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21、于奇智著:《凝视之爱:福柯医学历史哲学论稿》,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22、余新忠著:《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23、余凤高著:《飘零的秋叶——肺结核文化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124、杨念群著:《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5、尹岩著:《现代社会个体生活主体性批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6、袁贵仁著:《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7、赵功民著:《遗传学与社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28、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29、张巨青主编:《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方法导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130、朱明德主编:《临床治疗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131、赵寿元等主编:《人类遗传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32、张之南、单渊东主编:《内科疑难病诊断》,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133、曾文星主编:《华人的心理与治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134、翟书涛、杨德森主编:《人格形成与人格障碍》,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35、张建光著:《三千年的疫情》,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136、卓泽源著:《法的价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37、赵光武主编:《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138、张岩波、郑建中、王洪奇主编:《医学与人文》,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139、钟明华、吴素香主编:《医学与人文》,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6。
    140、周其仁著:《病有所医当问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1、甄橙著:《病与证的对峙——反思18世纪的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2、张康之著:《论伦理精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43、张珣著:《疾病与文化》,台北:稻乡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八年七月。
    144、张庆熊著:《道、生命与责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145、张新庆、杨师主编:《历练你的生命智慧》,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146、张大庆主编:《中国医学人文评论》(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147、张大庆主编:《中国医学人文评论》(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148、张春美著:《DNA的伦理地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49、殷莲花、李永渝、周平编:《疾病探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Applewhite,E. J. paradise mislaid:《Birth, Death & The Human Predicament of Being Biological》,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1991.
    2、Arthur W. Frank:《The Wounded Storyteller:Body, Illness, and Eth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3、A · Schweitzer:《On the Edge of the Primeval Forest》, New York:AMS Press,1948.
    4、Bedau Mark A:《The Nature of Life》, In Boden 1996.
    5、Beauchamp T L, Childress J F:《Principle of biomedical eth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6、Dan E. Beauchamp、Bonnie Steinbock:《New Ethics for the Public Heal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7、Daniel Defoe:《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2001.
    8、Deborah Padfeild:《Perceptions of pain》, Stockport:Dewi Lewis Publishing,2003.
    9、Frank P G. Einstein, mach and logical positivism. In:paul arthur schilpped. AlbertEinstein:Philosopher-scientist. NewYork:TudorPublishi ng.1993.
    10、F. Cramer, Chaos and Order:《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Living Systems》, VCH. New York,1993.
    11、George J. Annas:《American Bioethics:Crossing Human Rights and Health Law Bounda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2、James F. Childress, Ruth R. Faden:Public Health Ethics, Mapping the Terrain, The Journal of Law, Medicine&Ethics, Summer 30(2002).
    13、Lawrence Langer:《Holocaust Testimonies:The Ruins of Memor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14、Raj Bhopal:《Concepts of Epidemi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5、Stephen G · Post (ed ·) 《Encyclopedia of Bioethics》 3rd edition, Macmillan Reference,2004.
    1、郝文君、李伦:《临床生命伦理视域中的自主》,载于《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1期。
    2、王军:《论灾疫生命伦理在当今人类境遇中的特殊使命》,载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刘冰:《生命的叩问——索尔仁尼琴小说(癌病楼>赏析》,载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第23期。
    4、刘锡钧:《传统道德正负价值辨析》,载于《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5、冯建华:《价值视野下的实践正负效应》,载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6、夏湘远、王新生:《逆向研究正面导向——(罪恶论——道德价值的逆向研究)简评》,载于《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1期。
    7、孙伟平:《试论道德价值及其实现》,载于《东岳论丛》,2010年第1期。
    8、龚爱林:《为了“善”而探究“恶”——李建华<罪恶论——道德价值逆向研究)简评》,载于《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11期。
    9、钱广荣:《中国传统道德的双重价值结构》,载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0、周德新:《死亡价值论》,载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1、阿萌:《正视人生的负面价值——由史铁生的作品想到的》,载于《糖尿病新世界》,2010年第2期。
    12、韦朝烈:《价值哲学的兴起——从洛采到尼采、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的哲学思想之路》,载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3、孙穗平、孙耀珠:《价值与创造价值——牧口常三郎(价值论)的核心理论》,载于《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4、张春美:《基因伦理研究的文化价值》,载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5、孙雯波、胡凯:《疾病的隐喻与疾病道德化》,载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6、陈军:《浅析生命科技、生命伦理的人文价值》,载于《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5年第5期。
    17、[俄]A·Π·奥古尔卓夫著,李小娟译:《生命伦理学或生物伦理学:几种价值取向》,载于《学术交流》,1995年第2期。
    18、曹召伦、汪凯、叶珺:《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疾病认知》,载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期。
    19、潘恩荣:《科学概念的认知进路与转向——科学技术论视野》,载于《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0、王曙光、张胜康、吴锦晖:《疾病的文化隐喻与医学社会人类学的鉴别解释方法》,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21、杨善华、梁晨:《农民眼中疾病的分类及其“仪式性治疗”》,载于《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22、郑丹丹:《身体的社会形塑与性别象征——对阿文的疾病现象学分析及性别解读》,载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23、肖巍:《作为一种价值建构的疾病——关于疾病的哲学叙事》,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4、李德顺:《关于“价值真理”和主客体概念》,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
    25、江畅:《论价值的基础、内涵和结构》,载于《江汉论坛》,2000年第7期。
    26、龚卓军:《疾病诠释现象学:从生病经验的诠释到医病关系的伦理基础》,载于《生死学研究》创刊号,2003年第12期。
    27、庞晓光:《对19世纪科学与价值关系的考察》,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5期。
    28、翟振明:《论艺术的价值结构》,载于《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9、殷国明、周仲强:《全球化时代的人文教育如何可能》,载于《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3期。
    30、芦建丽、郝艳华、吴群红、高侠:《自我医疗的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安全问题》,载于《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年第4期。
    31、桦桢:《(三国演义>中的疾病与天道》,载于《商洛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2、张田勘:《从疾病看文明的代价》,载于《世界科学》,2004年第4期。
    33、朱大可:《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载于《雨花》,2008年第3期。
    34、王云凤、海雁:《论不良生活方式与疾病》,载于《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35、窦洪涛:《人类的癌症与艾滋》,载于《山东文学》,2000年第7期。
    36、李志强、沈孟昱:《(传染病防治法)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载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7、吴情树:《法学与医学的和谐交响》,载于《法制资讯》,2010年第11期。
    38、黄中夯、王军、韩博友:《疾病预防与控制行为的法律分析》,载于《中国 公共卫生管理》,2008年第5期。
    39、王钰涛、张金钟:《建国初期禁娼、防治性传播疾病的法与伦理相关性研究》,载于《中国性科学》,2009年第3期。
    40、张剑源:《移植法律的“病症”与“诊断”——以中国艾滋病法律政策为考察对象》,载于《思想战线》,2010年第4期。
    41、刘丽杭、王小万:《从发展的角度深刻认识疾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载于《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年第7期。
    42、刘继同:《个人疾病痛苦与公共政策议题重塑公共卫生政策角色》,载于《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43、刘丽杭:《疾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载于《医学与哲学》,2003年第6期。
    44、王小万、肖洁华、陈晓红:《疾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载于《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第10期。
    45、乔雪、钟笑寒:《经济发展、危险行为与艾滋病传播》,载于《南方经济》,2011年第5期。
    46、柴玉英、张向阳、李勇:《我国人口主要疾病死因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载于《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第9期。
    47、龚小夏:病毒、《病菌与世界历史》,载于《天涯》,2003年第3期。
    48、荣新江、陈昊:《疾病史与世界历史的书写——(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中译本评介》,载于《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年第3期。
    49、余凤高:《人类、疾病:没完没了的较量》,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00年第12期。
    50、[美]麦克尼尔著,杨玉龄译:《人类与病菌——共生共存》,载于《书摘》,2003年第7期。
    51、余新忠:《疫病社会史研究:现实与史学发展的共同要求》,载于《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52、夏明方:《自然灾害、环境危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新视野》,载于《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53、梅雪芹:《从世界史学科发展的角度谈关于环境灾害的研究》,载于《史学 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54、郭方:《历史上的疫病与社会变革》,载于《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55、高国荣:《环境史学对自然灾害的文化反思》,载于《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56、[日]饭岛涉:《作为历史进程指标的传染病》,载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7年第8期。
    57、祝勇:《疾病在革命中的命运:赤脚医生的圣徒式描述》,载于《书屋》,2006年第6期。
    58、南帆:《躯体的牢笼》,载于《大家》,1997年第3期。
    59、张伯存:《躯体 刑罚 权力 性——王小波小说一解》,载于《北京文学》,1998年第9期。
    60、吉华平:《识别躯体化现象》,载于《医学与哲学》,1992年第12期。
    61、陈晓平:《利己与利他的综合——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载于《学术界》(月刊),2010年第1期。
    62、费多益:《“进化”的文化选择》,载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2期。
    63、黄裔腾、李康生:《SARS,必然还是偶然?——用进化论观点看待疫病》,载于《医学与社会》,2004年第3期。
    64、陈蓉霞:《从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说起——论自然选择的哲学意义及其与宗教的冲突》,载于《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7期。
    65、颜青山:《达尔文医学:进化生物学的新发展》,载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1期。
    66、贺达仁:《疾病的进化论解释——读<我们为什么生病>》,载于《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7期。
    67、余雪冰:《生命进化动力之哲学思考》,载于《医学与哲学》,2007年第8期。
    68、郝家胜:《生物进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于《微体古生物学报》,2003年第3期。
    69、陈继明:《统一进化理论刍议》,载于《科学通报》,1999年第16期。
    70、陈继明:《再谈生物进化理论——兼答钱韦等人的评述》,载于《科学通报》,2000年第8期。
    71、赵鑫珊:《疾病也是与时俱进的》,载于《书摘》,2003年第7期。
    72、张嵩:《关于对疾病本质的探索》,载于《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73、吕建高:《病人自主权的伦理与法理》,载于《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6期。
    74、谭培文:《从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和实现——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为视角》,载于《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1期。
    75、苏令银:《生命自主: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终极价值追求》,载于《医学与哲学》,2002年第5期。
    76、王宏维:《中国传统终极价值观辨析》,载于《哲学研究》,1996年第6期。
    77、孙正聿:《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的本体论》,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
    78、李火林、黄小平:《对自主性的一点思考》,载于《理论前沿》,1992年第21期。
    79、罗文东、吴安:《新科技革命、人的解放与自主发展》,载于《理论学刊》,2011年第6期。
    80、王晓敏、李军:《QALYs的伦理意蕴和道德难题》,载于《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1期。
    81、毛瑞芹:《痛苦的积极意义:以叔本华生存哲学反思灾难与挑战》,载于《理论界》,2009年第9期。
    82、朱桢:《殷商时代医学水平概论》,载于《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83、陈文殿:《人之生命生成的文化自觉》,载于《齐鲁学刊》,2008年第3期。
    84、高惠娟:《(红楼梦)中的疾病主题》,载于《南都学坛》,2006年第6期。
    85、赵鸿君:《(诗经)瘼 狂 馗 微病症考释》,载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86、曾艳兵:《“一个情感伤口的象征”——卡夫卡与疾病》,载于《外国文学》, 2010年第6期。
    87、李炳海:《病态生命的文学表现及人生反思——先秦两汉文学的内热病症事象》,载于《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
    88、王玉樑:《牧口常三郎与价值哲学》,载于《天府新论》,2004年第3期。
    89、黄兴涛:《“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载于《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90、周德新:《死亡价值论》,载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91、[德]维拉·伯兰特:文学与疾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载于《文艺研究》,1986年第1期。
    92、芦建丽,郝艳华,吴群红,高侠:《自我医疗的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安全问题》,载于《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年第4期。
    93、肖巍:《医学的价值维度》,载于《博览群书》,2001年第3期。
    94、王一方:《医学人文思潮如何成为风暴眼——现代生态人文主义对医学人文勃兴的启迪》,载于《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第6期。
    95、王冬梅、孔庆林:《肺病隐喻与性别文化象征——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意象探析》,载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96、姜彩燕:《疾病的隐喻与中国现代文学》,载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97、田喜娥、贺本才:《疾病隐喻与文学》,载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98、邹忠民:《疾病与文学》,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99、杨守森:《生理病残与文艺创作》,载于《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1期。
    100、宫爱玲:《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疾病与爱情》,载于《现代文学》,2008年第11期。
    101、刘剑梅:《书写疾病和历史》,载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02、谭燕保:《文学与病理学的互渗关系》,载于《武陵学刊》,2010年第2期。
    103、任芳:《文学与疾病的神秘链接》,载于《商业文化》,2007年第7期。
    104、史敏:《文学与疾病题材关系简论》,载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05、王予霞:《西方文学中的疾病与恐惧》,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
    106、王一方:《遥想1924年的<魔山>》,载于《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6年第9期。
    107、杜焕云:《从汉语疾病委婉语看古代等级差异》,载于《才智》,2010年第8期。
    108、孙雯波、胡凯:《论政治伦理与疾病》,载于《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第3期。
    109、韩毓海:《生命的政治——资本主义与疾病》,载于《书城》,2003年第4期。
    110、林富士:《瘟疫与政治——传统中国政府对于瘟疫的响应之道》,载于《书城》,2003年第7期。
    111、阚道远、杨建平:《疫病防治视野下的中国政治变迁》,载于《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12、林富士:《中国疾病史研究刍议》,载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13、谭珊、肖桂林:《疾病的哲学思考——坦然和平静地对待疾病》,载于《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第11期。
    114、贺达仁:《人类不能铲除自身的一切疾病与病痛》,载于《医学与哲学》,2001年第4期。
    115、肖巍:《作为一种价值建构的疾病——关于疾病的哲学叙事》,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16、肖巍:《医学的价值维度》,载于《博览群书》,2001年第3期。
    117、桦桢:《<三国演义>中的疾病与天道》,载于《商洛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18、贺来:《现代人的价值处境与“责任伦理”的自觉》,载于《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119、李建会:《生命是什么?》,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4期。
    120、盛晓明、邱慧:《对库恩的两种解读》,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5期。
    121、盛晓明、胡娟:《社会研究视点中的科技政策》,载于《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22、张国安:《人的尊严与生命伦理学》,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6期。
    123、[美]K·F·谢夫纳:《关于生物模型和疾病的范例推理:医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关系》,载于《哲学译丛》,1987年第3期。
    124、沈明贤:《健康价值与医学目的》,载于《医学与哲学》,1996年第2期。
    125、张大庆:《当代疾病史研究的问题与趋势:从AIDS到SARS》,载于《科学》,2004年第4期。
    126、唐代兴:《灾疫伦理研究的背景·目标·视域·方法——灾疫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上)》,载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27、徐志伟:《面对科技,生命何以自处——论北美生命伦理学》,载于《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128、吴琼、王怀刚:《浅析传染病病人和传染病疑似病人的人身自由权利》,载于《法律与医学杂志》,2003年第10期。
    129、钟淑新:《“天才病”成就视觉盛宴》,载于《中国青年》,2012年第3期。
    130、何伦:《整体医学与完整人的医疗》,载于《医学与哲学》,1990年第9期。
    131、王道瑞:《清末东北地区爆发鼠疫史料(上)》,载于《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
    132、冯世鑫、顾金祥、姚远翼:《伍连德:中国卫检的先驱》,载于《中国检验检疫》,2002年第12期。
    133、刘振荣:《<说文解字>中“广“部古代病名训诂》,载于《中医文献杂志》,2004年第4期。
    134、贺海仁:《免于恐惧的权利:不幸的哲学及其他》,载于《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
    135、林丽珊:《后现代社会的“不安全感”析论》,载于《警学丛刊》(台湾), 2007年第7期。
    136、何小勇:《风险社会视域下的科技理性批判》,载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第1期。
    137、郭淑新:《敬畏伦理初探》,载于《哲学动态》,2007年第9期。
    138、佘继祥:《恐惧的发生及理解与心理治疗》,载于《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8年第6期。
    1、Bedau Mark A:Four Puzzles about Life, Artificial Life,1998,4(2)
    2、Lange Marc:Life, " Artificiallife" and Scientific Explanation, Philosophy of Science,1996(63)
    3、Anne Hudson Jones、Literature and medicine:an evolving canon, The Lancet,1996,348
    4、H. Putnam, Beyond the Fact/valueDichotomy, A. I. Tauber ed., Science and theQuestforReality, Mac-millan Press Ltd.,1997, pp.363-369.
    5、H. Mohr, Structure& Significance ofScience, New York:Springe-Verlay, 1977, Lecture 14.
    6、H.Margenau, Ethics and Science, The Search forAbsolute Values: HarmonyAmong the Science, VolumeII, New York:The International Culture Foundation Press,1977.
    7、M. Pool, Beliefs and Values in Science Education, Buckingham,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5, p.15, pp.18-19.
    8、R.N. Proctor, Value-Free Science Is? Purity and Power in Modern Knowle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p.24.
    9、M. Scriven, TheExactRole of Value Judgment in Science, E. D. Klemk ed., 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 Published by Prometheus Books,1980.
    1、余凤高:《人类疾病:一种文化现象》http://health.zjol.com.cn/05zjhealth/system/2009/10/30/015980344.shtml
    2、庄敬旗:《疾病与进化》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e94e9c0100y47e.html
    3、《爱在天地苍茫——文学中的疾病》http://www.douban.com/note/60570346/
    4、毛喻原:《疾病的哲学——关于疾病的思想》http://myy5566.blog.hexun.com/4009947_d.html
    5、《长篇自传: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后的真情自述(挣脱精神病的枷锁)》http://www.iiyi.com/med/thread-1534561-1.html
    6、包大进:《透视与展望:医患话语权失谐之衡平》http://www.jhcourt.cn/NewsShow.aspx?id=2888
    7、赵承渊:《正确的医疗诊断从哪里来?》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2526
    1、谢立中:《话语或权力:福柯前后期话语分析理论之间的矛盾(一)》,载于邴正主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2008·长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7月版。
    2、高兆明:《新技术革命时代的伦理问题》,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1、李建国:《教化与超越——中国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5月。
    2、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清华大学,2005年10月。
    3、任南:《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责任》,中南大学,2010年3月。
    4、彭红:《医患博弈及其沟通调适》,中南大学,2008年11月。
    5、李靖:《中西文化中精神疾患的演变——以精神分裂症研究为中心》,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5月。
    6.刘雅芳:《身体化的表达与诊释——中国古代精神疾患之历史文化考察》,黑 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5月。
    7、倪素香:《善恶论》,武汉大学,1998年5月。
    8、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武汉大学,2010年5月。
    9、黄红生:《论虚拟技术的人文价值》,东北大学,2008年5月。
    10、龚向前:《传染病控制之国际法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4月。
    11、于竞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困境策略措施》,复旦大学,2006年4月。
    12、王煜:《中国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对卫生服务利用影响的研究》,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5月。
    13、蔡青:《后殖民语境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疾病书写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6月。
    14、李音:《晚清至五四:文学中的疾病言说》,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4月。
    15、常凌:《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5月。
    16、胡宜:《疾病、政治与国家建设》,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4月。
    17、龚向前:《传染病控制之国际法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
    1、聂精保:《医学人文——以个体病人和弱势群体为中心》,《健康报》,2001年1月18日,第002版/探讨与思考。
    2、吴国盛:《生物技术时代的伦理恐慌》,《社会科学报》,2002年11月21日,第5版。
    3、王一方:《与疫同行:历史过山车上的伍连德》,《中华读书报》,2007年5月23日,书评周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