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轨范》唐部乐器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主要陈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前人的研究现状。
     正文部分,从四个方面对朝鲜前期(1392-)的唐乐器研究进行阐述。一、韩国古三国时期在朝鲜半岛存在的乐器。主要是考察有关高句丽、百济、新罗的文献和考古学史料中出现的乐器,指出韩国古三国的上述乐器有相当一部分接受了中国的,而新罗在统一朝鲜半岛以后接受高句丽、百济的乐器;二、高丽时期在朝鲜半岛存在的乐器。主要考察在高丽时期接受中国的先进音乐的情况和其作用;三、朝鲜前期在宫廷所使用的中国俗乐器的变化。主要考察朝鲜前期文献中记载的唐乐器的变化,而且在《乐学轨范》“唐部乐器图说”渊源的来源和考察在朝鲜前期使用的13种唐乐器中11种乐器的韩国化过程;四、古朝鲜半岛的音乐机构。主要考察朝鲜前期宫廷音乐机构与官职的渊源与构成,而在其一世纪左右的发展过程中唐乐在朝鲜的地位和乐器的韩国化过程的一面。
     本文在结论部分提出,在朝鲜时期唐乐的发展和唐乐器的韩国化的大背景下,朝鲜世宗和成宗时期唐乐器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别。在世宗时期(1418-1450)开始整备乐器,新创作乐曲,整理雅乐等等的音乐文化事业中,需要了一种朝鲜音乐的发展,到成宗时期(1469-1494)以后很多中唐乐器本身已经有不少的变化,而且这些乐器在朝鲜本土音乐伴奏时也使用。自此,宫廷音乐中乐的成分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所以通过研究高句丽、百济、新罗和高丽时期从中国进来的乐器,可以发现:朝鲜前期除了雅乐的极大的发展以外,还具有唐乐的发展及其音乐的韩国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经历了唐乐器的韩国化过程。
This essay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introduction,body,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primarily covers three things:the meaning and purpose for research,the research method being applied,and the research method used in the past.
     The body of the essay will elaborate on four facets of Choson(1392~) Tangyueqi(唐乐器). First,musical instruments which existed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during korea's Three Kingdoms Period.This is mainly to investigate any connections between Goguryeo(高句丽),Baekje(百济),and Silla(新罗),by looking at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archaeological data for more insights on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of the time.Indications show that a large part of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during Korea's Three Kingdoms Period were indeed adopted from China,and that Silla(新罗) accepted instruments of Goguryeo and Baekje after the unifica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Second,the musical instruments existent during the Goryeo(高丽) Period on the Korean Peninsua.Mainly,investigating the adoption of China's advanced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the functions in which they served during the Goryeo Period.Third,the extent and changes of Chinese folk instruments used in Choson's(朝鲜) ancient Royal Court.Mainly,looking at literature and documentary records that pertain to changes in Tangyueqi,as well as,the 11 of 13 instruments originally used and gradually "koreanized".Fourth,examining the old Choson Peninsula's music establishment.Mainly,looking at the music establishment in the old Choson Royal Court and the origin of its elevation as official music.Also,shedding light on the status of Tangyueqi before and after the Choson period.
     The conclusion will give a background of events happening during the Choson period. Specifically,indicating notable changes(development and "koreanization") occurring,in Tang Musical Instruments within the Choson,Shizong(世宗),and Chengzong(成宗) periods.New musical compositions were created during the Shizong Period(1418-1450),as well as,a music culture that included Gagaku music,for instance.After the Chengzong Period(1469-1494), many Tangyueqi(唐乐器) had already gone through many transformations and served as accompaniment in Choson musical performances.These instruments progressively played a larger role as Royal Music.Through research of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coming in from China during the Goguryeo,Baekje,and Silla periods,there have been a few discoveries:During the Choson Period,aside from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Ya-Yue(雅乐),there was a steady development of Tangyueqi.In addition,the Choson Period has,to a certain degree,experienced a "koreanization" of Tangyueqi.
引文
1 李惠求:《国译乐学轨范》,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
    2 崔美香、金圣惠等:“《乐学轨范》主题索引(1),”《韩国音乐史学报》,首尔:韩国音乐史学会,1989.
    4[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乐志》卷32,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34页。
    5[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1,志25,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77页。
    6[唐]李延寿:《北史》卷94,列传第82,北京:中华书局,1974,3116页。
    7[唐]魏徵等:《随书》卷81,列传第46,东夷,北京:中华书局,2002。
    8[唐]魏徵等:《随书》卷81,列传第46,东夷,北京:中华书局,2002。
    9[唐]魏徵等:《隋书》卷15,志第10,音乐下,北京:中华书局,2002,376页。
    10[唐]魏徵等:《隋书》卷15,志第10,音乐下,北京:中华书局,2002,380页。
    11[唐]杜佑:《通典》卷144,乐4,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755页。
    12[唐]杜佑:《通典》卷146,乐6,坐立部伎,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762页。
    13[唐]杜佑,《通典》卷146,乐6,四方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762页。
    14 《李白集校注》卷6,乐府,高句丽。
    1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志第9,音乐2,北京:中华书局,1975,1070页。
    16[唐]欧阳修:《新唐书》卷21,志第11,礼乐11,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唐]欧阳修:《新唐书》卷109,列传,第34,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晋]陈寿:《三国志》卷30,魏书30,乌丸鲜卑东夷传第30,北京:中华书局,2006,503页。
    19 李惠求:《韩国音乐研究》,首尔:国民音乐研究会,1957,222-224页。
    21[日]舎人亲王等:《日本书纪》卷40,雄略天皇8年(464-462)。
    22[日]舎人亲王等:《日本书纪》卷29,天武天皇12年(684)。
    23[日]藤原绪嗣:《日本后记》卷17,平城天皇大东4年3月,丙寅。
    24 全虎兑:“高句丽古坟壁画研究,”《四季节》,四季节出版社,1999,4-6页.
    25 在五女山城一带有750座左右的高句丽古坟。
    26 大约有12000座左右的高句丽古坟。
    27 大成山一带有大约1000座左右的古坟和大同江流域也存在不少的古坟。
    28 高句丽初期的首都卒本附近发现的高句丽古坟大部分都是“积石冢”。这是在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墓地。
    29 李爱珠:《高句丽舞蹈民俗学的研究》,首尔:韩国学术振兴财团,1997,5页。
    33 宋芳松:《韩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首尔:一志社,1992,5页:“宋芳松在这篇文章中引用在东北考古学历史编辑委员会编撰的《东北考古学历史》第一集学术报告书中记载的内容,‘长川一号坟墓'是5世纪末建的推测和日本九州大学西谷正教授主张的‘长川一号坟墓'是5世纪初,说明了‘长川一号坟墓'出现的时期和有关乐器。”
    34 宋芳松:《韩国古代史音乐研究》,首尔:一志社,1992,照片1。
    36 李基白、李基东:“韩国史讲座《古代篇》”,首尔:一潮阁,1991,138页。
    37 李惠求:“在日本传下来的百济乐,”《百济研究》,忠南:忠南大学百济研究所,1971,57-77页。
    38 李惠求:“在日本的三国乐,”《韩国音乐研究》,首尔:韩国国乐学会,1980,77-80页。
    39[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乐志》卷32,杂志第1,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37页。
    40[唐]魏徵等:《隋书》卷81,列传第46,东夷,北京:中华书局,2002,376页。
    41[唐]李延寿:《北史》卷94,列传第82,北京:中华书局,1794,3119页.
    42[唐]杜佑:《通典》卷146,乐6,四方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762页。
    4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志第9,音乐2,北京:中华书局,1975,1070页。
    44[唐]欧阳修:《新唐书》卷22,志第12,礼乐12,北京:中华书局,1975。
    45[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23,《百济本纪》:“温祚都河南慰礼城,以十臣做辅翼,国号十济……(省略)……共臣民归于慰礼,后以来时百姓乐从,改号百济。”
    46[唐]魏徵等:《隋书》卷15,志第10,音乐下,北京:中华书局,2002,378页:“清乐,……其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五人。”
    47[日]舎人亲王等:《日本书记》卷廿二,推古纪,推古天皇20年(612):”又百济人味摩之,归化曰:‘学于吴,得伎乐舞。'则安置樱井,而集少年,令习伎乐舞。於是真野首弟子、新汉齐文,二人习之,传其舞。此今大市首、辟田首等祖也。”
    48[日]舎人亲王等:《日本书记》,东京:吉川弘文馆,1966,83页。
    49 李惠求:“卧箜篌与玄琴”,《韩国音乐丛论》,147-163页:“‘卧箜篌与玄琴'文章中笔者认为,在日本文献中记载的“クタラゴト”不是箜篌,而是玄琴。”
    50 李惠求:《韩国音乐论丛》,首尔:秀文堂,1976,197页。
    51[日]:《日本后记》卷17。平城天皇大东4年3月,丙寅。
    52 宋芳松:《韩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首尔:一志社,1992,63页。
    53 黄寿永:《韩国佛教研究》,1973,148页。
    54 李惠求:《韩国史》,首尔:1976,351页。
    55 李兴植:“韩国古代乐器图像过眼录,”《李惠求博士颂寿纪念音乐论丛》,首尔:韩国国乐学会,1969,169-201页。
    56 宋芳松:《韩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首尔:一志社,1992,63页。
    57 宋芳松:《韩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首尔:一志社,1992,照片33。
    58 宋芳松:《韩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首尔:一志社,1992,63页。
    59 1993年12月31日的“朝鲜日报”中主张这些乐器的名称。
    60 全仁平:“金铜香炉中的五种国乐器阐明了千年的面目,”《客席》,首尔:艺青,1994(6),170—172页。
    61 首尔新闻:“分明的百济乐器——再看百济:3”,1994年01月28日。
    62 京乡新闻:1993年12月23日,23面。
    63 朝鲜日报:“金铜龙凤蓬莱山香炉,”1993年12月23日。
    64 韩国日报:1993年12月24日,23面。 1982,33-63页。
    67[唐]杜佑:《通典》卷146,乐6,四方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762页。
    68[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乐志》卷32,杂志第1,乐,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34页。
    69[高丽]一然:《三国遗事》卷2,文虎(武)王法敏。
    70[高丽]一然:《三国遗事》卷4,感通第七,真身受供。
    71[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6,新罗本纪第六,文武王4年,春正月:“遣星川、丘日等二十八人於府城,学唐乐,”
    72 张师勋:“外来音乐的受容与融合问题,”《academy论丛》,首尔:世界和平教授协议会,1982,209-226页。
    73[高丽]一然:《三国遗事》卷3,柏栗寺条:“先君得神笛、傅于朕躬。今与玄琴藏在内库。因何国仙忽为贼俘。为之奈何。”
    74[晋]陈寿:《三国志》卷30,变韩、辰韩,北京:中华书局,1975,509页;
    [唐]杜佑;《通典》卷185,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987页.
    75[唐]房玄龄:《晋书》卷97,列传第67,四夷,东夷,北京:中华书局,1974,2534页。。
    76[南朝]范晔:《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第75,北京:中华书局,1965,831页。
    77[日]舎人亲王等:《日本书纪》卷13,允恭天皇、安康天皇。
    78[日]:《日本后记》卷17,平城天皇大同4年3月,丙寅。
    79 张师勋:《韩国音乐史》,首尔:正音社,1976,45页.
    80 张师勋:《韩国乐器大观》,首尔:首尔大学出版社,1969,图画22、23、24。
    81 张师勋:《韩国乐器大观》,首尔:首尔大学出版社,1969,图画28。
    82 张师勋:《韩国乐器大观》,首尔:首尔大学出版社,1969,图画27。
    83[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2,光宗13年11月。
    84[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2,文宗25年3月。 燕乐的见解,但是高丽统一朝鲜半岛以前,新罗、高句丽、百济国家已经跟中国有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而且高丽直接传承了统一新罗的音乐文化,所以很可能高丽初期无论与哪个国家都已经有了一种音乐文化交流。
    91[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8,世家8,文宗:“丁巳以宋进士陈渭为秘书校书郞,萧鼎萧迁为阁门承旨,叶盛为殿前丞旨。渭有文艺鼎等三人晓音律。”
    92[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80,志34,食货3,禄俸,诸衙门工匠别赐:“大乐管弦房米一科,十石(唐舞业兼唱词业一、笙业师一、唐舞师校尉一),八石(御前两部都厅),七石(琵琶业师校尉阁门使同正),二科八石(杖鼓业师二、唐笛业师二、鄕唐琵琶业师各一、方响业师校尉一、筚篥业师一、歌舞拍业师一、中笒业师一)。”
    93 李惠求:“音乐”《韩国史》卷6,首尔:国史编撰委员会,1975,415页。
    94[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世家9,文宗:“丁卯命太子诣顺天馆导宋使,至阊阖门下马,入会庆殿庭,王适不豫,使左右扶出受诏。……(省略)……红黄牙笛一十管,各金镀银丝札缠生色销金袋明金五彩装腰花板朱漆匣二具盛;红黄牙筚篥(一)十管各金镀银丝札缠生色销金袋明金五彩装腰花板朱漆匣二具盛:龙凤烛二十对龙一十对凤一十对已上各用红锦袋明金五彩装腰花板朱漆匣四具盛。”
    95[宋]徐兢:《高丽图经》卷40,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154页。
    96[朝鲜]孟思诚、卞季良等:《太宗实录》23卷,12年4月3日。
    97[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97,列传10,金富佾:“宋乐人夔中立来投为乐官及归诵。”《
    98[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3,世家13,睿宗5年6月:“辛未御乾德殿召见宋明州所归女乐二人。”
    99[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3,世家13,睿宗9年6月。
    100[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3,世家13,睿宗9年6月丁未。
    101[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0,志24,乐1,雅乐,宋新赐乐器,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53页:“铁方响五架,并卓子槌子朱漆缕金架子锦裹册条金镀银铎子条结紫罗夹帊紫绢单帊全。石方响五架,并卓子槌子朱漆缕金架子锦裹册条金镀银铎子条结紫罗夹帊紫绢单帊全。琵琶四面,金镀鍮石凤钩朱漆缕金架子金镀银铎子条结并缕金拨子紫罗夹袋全。五弦二面,金镀鍮石凤钩朱漆缕金架子金镀银铎子条结并缕金拨子紫罗夹袋全。双弦四面,金镀鍮石凤钩朱漆缕金架子筝四面并卓子并缕金各金镀银铎子条结销金生色衬弦紫罗夹袋全。觱篥二十管,金镀银丝札缠各用紫罗夹袋一匣盛红罗褥子紫罗夹复子全。笛二十管、箎二十管、箫一十面,朱漆缕金装金镀银铎结子各用紫罗夹袋一匣盛红罗褥子紫罗夹复全。匏笙一十攒,金镀金束子各用紫罗夹袋二匣盛红罗褥子紫罗夹复全。埙四十枚,三匣盛。大鼓一面,桐油遍地花并座。鼓槌紫绢衣全。杖鼓二十面,金镀鍮石钩条索并杖子紫单绢帊复全。栢板二串,金镀银铎结子一匣盛红罗褥子紫罗夹复全。曲谱一十册,黄绫装褫紫罗夹帊全。指诀图一十册,黄绫装褫紫罗夹帊全。是年十月丁卯亲袷于太庙兼用宋新乐。”
    102 参考引用88。
    103[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4,世家14,睿宗11年6月乙巳:“乙丑王字之文公美赍诏还自宋。王受诏于乾德殿。”
    104[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4,世家14,睿宗11年。
    105[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4,世家14,睿宗11年。
    106[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0,志24,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53页.
    107[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0,志24,轩架乐独奏节度,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53页:“睿宗十一年……十月戊辰亲阅大晟乐于干德殿。癸酉亲裸太庙荐大晟乐。仁宗十二年正月乙亥祭籍田始用大晟乐。”
    108[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商丽史》卷14,世家14,睿宗12年8月丁酉:“丁卯王至南京契丹投化人散居南京圻内者奏契丹歌舞杂戏以迎驾。王驻跸观之。”[朝鲜]洪凤汉等:《增补文献备考》卷106,乐考17,高丽乐条,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246页:“十二年,王至南京契丹投化人。散居南京畿内者,奏契丹歌舞杂戏,以迎驾,王驻跸观之。”
    109[朝鲜]洪凤汉等:《增补文献备考》卷106,乐考17,高丽乐条,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247页。
    110[朝鲜]徐居正:《东国通鉴》卷41,京城:朝鲜研究会,1914,第11辑,37页。
    111[朝鲜]金宗瑞、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0,志24,乐1,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45页。
    115 申大澈:《朝鲜朝的鼓吹与鼓吹乐》(博士学位论文),韩国精神文化研究所韩国学大学院,1995,31页。
    126[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卷7,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47页。
    127[宋]陈旸:《乐书》卷134,《韩国音乐资料丛书》10,首尔:银河出版社,1979,28页。
    128[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卷7,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48页。
    12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9,乐考12,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231页。
    130[宋]陈旸:《乐书》卷132,《韩国音乐资料丛书》10,首尔:国立国乐院,1979,22-23页。
    131[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卷7,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49页。
    13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7,乐考10,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216页。
    133[宋]陈旸:《乐书》卷141,《韩国音乐资料丛书》10,首尔:国立国乐院,1979,61页。
    136[宋]陈旸:《乐书》卷141,《韩国音乐资料从书》9,首尔:国立国乐院,1979,256页。
    137[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卷7,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50页。
    138[宋]陈旸:《乐书》卷129,首尔,《韩国音乐资料丛书》9,国立国乐院,1979,261页。
    13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7,乐考10,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218页。
    140[汉]刘熙:《释名疏证补》卷7,释乐器第22,北京,中华书局,228页。
    141[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卷7,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54页。
    14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7,乐考10,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214页。
    143[宋]陈旸:《乐书》卷141,《韩国音乐资料丛书》9,首尔:国立国乐院,1979,257页。
    144[高丽]:《高丽史》卷71,乐志25,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页:“阿阳琴 文卓笛 宗武中笒 带御香玉肌香 双伽耶琴 金善琵琶 宋智嵆琴 薛原杖鼓 伟过夜景何如?”,
    145[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卷7,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55页。
    146[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7,乐考10,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215页。
    147[汉]应劭:《风俗通义》声音第6,筝。
    148[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7,乐考10,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215页:“今《清乐》筝,并有十二弦也。乐皆十二弦。轧筝以片竹闰其弦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馀以代指。”
    149[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卷7,唐部乐器图说.牙筝条,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56页。
    150[宋]陈旸:《乐书》卷146,《韩国音乐资料丛书》10,首尔:银河出版社,1979,73页。
    151[朝鲜]申叔舟等:《国朝五礼仪序礼》卷1,吉礼,唐部乐器图说,首尔:法制处,1981,53页。
    15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8,乐考11,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228页。
    153[宋]陈旸:《乐书》卷141,《韩国音乐资料丛书》10,首尔:国立国乐院,1979,86页。
    154[朝鲜]郑麟趾等:《高丽史》卷80,志34,食货3,禄俸,诸衙门工匠别赐:“大乐管弦房米一科,十石(唐舞业兼唱词业一、笙业师一、唐舞师校尉一),八石(御前两部都厅),七石(琵琶业师校尉阁门使同正),二科八石(杖鼓业师二、唐笛业师二、乡唐琵琶业师各一、方响业师校尉一、筚篥业师一、歌舞拍业师一、中笒业师一)。”
    155[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卷7,唐部乐器图说,唐筚篥条,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58页。
    156[宋]陈旸:《乐书》卷130,《韩国音乐资料丛书》9,首尔:银河出版社,1979,263页.
    157[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卷7,唐部乐器图说,洞箫条。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58页。
    158[梁]萧统:《文选》卷17,长沙:岳麓书社,2002:“洞箫赋汉书音义,如淳曰:洞者,通也。箫之无底者,故曰洞箫。……”。
    159[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卷7,唐部乐器图说,太平箫条。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59页。
    170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58页.
    171[宋]孙山,《合壁事类》清稗类钞:“晋、魏间有宋纤者,善击节,以木拍代之,拍始此。”
    172[宋]刘公铉:《邺城旧事》:“华林园齐武成时穿池为北海中有密作堂以船为脚作木人七一拍板,则此器已见北齐矣.”
    173[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74:“国语曰:木以节之。上古惟柷敔,后世增为舂牍,又变为拍板,要之革与木皆,所以应和乐之,始终节奏耳夫六经所载。”
    174[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9,志9,音乐2,北京:中华书局,1975,1075页:“拍板,长阔入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
    175[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6页:“拍板本无谱,明皇遣黄幡绰造谱,乃于纸上画两耳以进.”
    176[唐]杜佑:《通典》卷144,乐4,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753页。
    177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随军番部大乐条”,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379页。
    178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鼓板条,”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25页:“宋朝时期的器乐合奏形式使用了拍板、鼓、笛等三种乐器。”
    179[宋]陈旸:《乐书》卷132,《韩国音乐资料丛书》10,首尔:银河出版社,1979,22页。
    180[明]宋濂、王濂主编:《元史》卷71,志第22,礼乐5,宴乐之器,北京:中华书局,1976.
    181[明]徐溥等:《大明会典》卷183,乐器制度,扬州:广陵书社,2007:“板四串.用铁力木六片,长一尺一寸、上(?)一寸九分、下(?)二寸五分。聨以青丝绦。垂彩线帉錔。”
    188 张师勋:《国乐大事典》,首尔:世光音乐出版社,1984,303页。
    189[朝鲜]安瑺:《琴合字谱》卷22,首尔:国立国乐院,36页。
    190[朝鲜]未详:《俗乐源谱》卷4,首尔:国立国乐院,73页.
    191[朝鲜]未详:《时用乡乐谱》卷22,首尔:国立国乐院,72、87页。
    192 李惠求先生认为《乐学轨范》中记载的“长短曲节”'和《琴合字谱》中记载“舒疾”的意思是一样。
    193[晋]傅幺:《琵琶赋·序》
    194[汉]应劭:《风俗通义》,声音第6:“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
    19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3,志第9,音乐2,北京:中华书局,1975,1076页。
    196[宋]陈旸:《乐书》卷141,《韩国音乐资料丛书》10,首尔:银河出版社,1979,61页。
    19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7,乐考10,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216页。
    198[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五礼仪》卷132,“嘉礼序礼”乐器图。
    200[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3,志第9,音乐2,北京:中华书局,1975,1079页。
    201[元]脱脱等:《宋史》志第95,乐17,北京:中华书局,1985,3349页:“法曲部,其曲二,一曰道调宫《望瀛》,二曰小石调《献仙音》.乐用琵琶、箜篌、五弦、筝、笙、觱栗、方响、拍板.龟兹部,其曲二,皆双调,一曰《宇宙清》,二曰《感皇恩》。乐用觱栗、笛、羯鼓、腰鼓、揩鼓、鸡楼鼓、鼗鼓、拍板。鼓笛部,乐用三色笛、杖鼓、拍板。”
    202[唐]魏徵等:《隋书》卷15,志第10,音乐下,北京:中华书店,2002,377页:隋炀帝制定的宫廷燕乐《九部》为《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其中《西 凉》、《疏勒》、《高丽》、《礼毕》有腰鼓,《龟兹》有毛员鼓,《天竺》有都昙鼓。
    203[宋]沈括:《梦溪笔谈》卷5,乐律1,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5页。
    204[元]宋濂、王濂主编:《元史》卷71,志第22,礼乐5,宴乐之器,1976.
    205[明]徐溥等:《大明会典》卷183,大乐制度,扬州:广陵书社,2007,“杖鼓三十六个。每个二面。铁圈口。一面冒以犊皮、径一尺二寸五分。一面冒以山羊皮、径一尺三寸。冒缝、用红皮掩钱.细腰、木匡、高一尺七寸九分.黑漆戗金枝叶(?)相花文.以红绒绳一条、聨络抹金铜龙头钩子十六个.各有衬钩红皮.朱红生革、描金龙束子八个。悬以绿绒匾绦。用抹金铜龙头。搭钩二个、并钩圈.鼓衣、以红绮一幅、长三尺五寸、织青龙、并五彩云文。周围、黄绒织香草文.看杖。朱红漆竹片.带雕木贴金龙头.垂红绿结子。打杖、以朱红漆竹片为之.”
    206[明]王圻父子:《三才图会》器用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134页:“广首而纤腰,两头击之,声相应和。”
    207[清]未详:《欽定大清会典》卷77:“杖鼓,上下两面冒革于铁圈,复楦以木匡,细腰.”,“杖鼓四.高一尺七寸黑质细腰上下革面径一尺五分,铁环铜钩系以黄紃余制如掆鼓.”
    208[清]未详:《御定淵鑑类函》卷191,乐部八:“杖鼓(以木为匡细腰皮冒之上施五采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
    209[清]张照等:《御製律吕正羲後编》,卷68:“杖鼓,上下二面木匡细腰。匡高一尺九寸四分四厘为三倍太蔟之度,腰径二寸八分八厘为姑洗半度,两端径八寸一分为黄钟九分之十,上下二面,铁圈径一八二寸九分六厘为太蔟倍度。冒以革冒缝绿皮掩钱,面匡俱黄油地,绘五彩云龙,上下鼓边贴金如意头铁钩各六交错相对以黄绒绠聨之而紧束其腰红缎数衣绿縀沥水销金云龙以红漆竹片击之。”
    210[清]未详:《皇朝通典》卷76:“杖鼓,上下二面,木匡细腰,以红漆竹片擎之。其制始於汉、魏,今有大小二种.”
    211[明]徐溥等:《大明会典》卷183,大乐制度,扬州;广陵书社,2007.
    212[汉]刘熙:《释名疏证补》卷7,释乐器第22,北京:中华书局,228页。
    213[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声音第6:“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
    214[晋]傅玄:《琵琶赋序》:“使工人知音者截琴.筝、筑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既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
    215[唐]房玄龄:《晋书》卷23,志第13,乐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案魏晋之世,有孙氏善弘旧曲,宋识善击节唱和,陈左普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索善弹筝,硃生善琵琶,尤发新声。”
    224[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卷7,唐部乐器图说,唐琵琶条,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52页:“○按法,以左手母指把其颈,余四指遆按之弹法,唐乐,则以木拨挑之.乡乐,则以右手食长名三指同挑之,勾弦,则只用食指或长指。”
    225 庄永平:《琵琶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64页.
    226 庄永平:《琵琶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66页.
    227 孙丽伟:《琵琶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3页。
    228 庄永平:《琵琶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79页。
    229[南朝]范晔:《后汉书》志第13,五行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965页:“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230[东汉]刘熙:《释名疏证补》卷7,释乐器第22,北京;中华书局,2008,228页:“批把本出于胡中。”
    231[宋]陈暘:《乐书》卷128,《韩国音乐资料丛书》9,首尔:银河出版社,1979,257页。
    232[宋]高承:《事物纪原》卷2。
    233[朝鲜]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1,志25,乐2,“俗乐”条,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69页:“玄琴(弦六)、琵琶(弦五)、伽倻琴(弦十二)、大琴(孔十三)、杖鼓、牙拍(六枚)無口(有装饰)舞鼓、嵆琴(弦二)、觱篥(孔七)、中笒(孔十三)、小笒(孔七)、拍(六枚)。”
    234[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8。
    235 这窟年代是大约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时期,这时期是与中原的宋朝互相交叉的时期.
    236[朝鲜]洪凤汉等:《增补文献备考》卷107,乐考18,俗部乐条,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255页.
    237[宋]陈暘:《乐书》卷128,首尔,《韩国音乐资料丛书》9,国立国乐院,1979,257页。
    242[朝鲜]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0,志24,乐1,雅乐,宋新赐乐器,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53页。
    243[宋]陈旸:《乐书》卷146,《韩国音乐资料丛书》10,首尔:银河出版社,1979,73页:“筝:秦声也.世以为蒙恬为之.……(中略)……,阮瑀曰:身长六尺,应律数也,弦有十二四时度也,柱高三寸三才之也,二手动应日月务也.故清者感天,浊者感地,而唐唯清乐筝十二弹之,为鹿鼓爪长寸余代指,他皆十三弦.”
    247 李惠求:《国译<乐学轨范>》,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116页.
    248[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卷7,“牙筝”条,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57页:“古只用唐乐,今乡乐兼用之。”
    249[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卷7,“牙筝”条,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57页;“按造牙筝之制,与大筝(十五弦)同,但体羌小,弦七耳。第一弦稍大,至第七弦渐次而细,用黜檀花木(刮青皮),涂松脂轧之。”
    250[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卷5,“古乐篇”,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33页。
    251[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第六,“笛”条.
    252[宋]陈旸:《乐书》卷146,《韩国音乐资料丛书》10,首尔:银河出版社,1979,83页。
    257[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卷7,“唐笛”条,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57页。“按造唐,管之制,取年久,黄竹为之,凡八孔。”
    258 李惠求:《国译<乐学轨范>》,首尔:民族推进委员会,1983,118页。
    260 正坤译注:《诗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615页。
    261 胡奇光:《尔雅》译注“释乐第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31页。
    26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5上,北京:中华书局,98页.
    263[梁]沈约:《宋书》卷19,志第9,乐1,北京:中华书局,2003。
    264 东晋武帝太元7年(382),吕光征服龟兹以后,带来了龟兹乐伎和乐器.其中有“管”乐器.
    280 李惠求:《国译<乐学轨范>》,首尔:民族推进委员会,1983,120页:李惠求先生认为《高丽史》记载的“洞箫”共有八个孔,此“洞箫”没使用“膜孔”。
    281 张师勋:《韩国乐器大观》,首尔:首尔大学出版部,1997,34页。
    282 李惠求:《国译<乐学轨范>》,首尔:民族推进委员会,1983,120页。
    283 王大浩、王珊:《泉州南音洞箫教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6页.
    284 赵越超:《洞箫实用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38页。
    285 赵越超:《洞箫实用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38页。
    286[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38,杂志第7,音声署条。
    287[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32,杂志第1,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36页。
    288 在《三国史记》卷32,新罗乐条中所代表新罗国的乐器有琵琶、拍板、笒等外来的乐器。
    290[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40,乐律条,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155页。
    291 宋芳松:《乐章胆录研究》,首尔:岭南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1979,21页;《韩国音乐词典》,首尔:大韩民国艺术院,1985,124页。
    292 张师勋:“乐官职考,”《艺术论文集》第21辑,首尔:艺术院,1982,119-136页.
    293[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40,乐律条,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155页.
    294 参考注285.
    295[朝鲜]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7,志31,百官2,诸司都监各色条。
    296[朝鲜]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7,志31,百官2,京市署条。
    296[朝鲜]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8,世家18,毅宗21(1167)年。
    298[朝鲜]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9,世家19,毅宗24(1167)年。
    299[朝鲜]郑麟趾等:《高丽史》卷129,列传42,叛逆3,崔忠献条.
    300[朝鲜]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22,忠烈王25年.
    301[朝鲜]郑麟趾等:《高丽史》卷77,志31,百官2,典乐署条;“恭让王三年,别置雅乐署,习宗庙乐歌。”
    305[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120,30年(1448)5月5日(己丑)条.
    306 朝鲜时期担任宗庙祭礼乐中歌唱的人称为斋郎。
    307[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47,世宗12年(1430)2月19日(庚寅)条.
    308 同上
    309[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56,世宗14年(1432)4月25日条。
    310[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130,世宗26年(1444)3月9日(己未)条。
    311[朝鲜]卞季良等:《太宗实录》卷27,太宗14(1414)年4月14日(丁巳)条。
    312[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22,世宗5年(1423)11月5日(壬午)条。
    313[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52,世宗13年(1431)6月29日(壬午)条。
    314[朝鲜]郑麟趾等:《世祖实录》卷10,世祖3年(1457)11月27日(丁亥)条。
    315[朝鲜]郑麟趾等:《世祖实录》卷13,世祖4年(1458)7月1日(丙戊)条。
    316[朝鲜]卞季良等:《太宗实录》卷18,太宗9年(1409)12月17日(甲寅)条.
    317[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7,世宗2年(1420)闰1月10日(己卯)条。
    318[朝鲜]申叔舟等:《世祖实录》卷9。世祖3年(1457)10月13日(癸卯)条:“……武工二百九十、斋郎三百八十,竝以旧数属左坊.”
    319[朝鲜]卞季良等:《太祖实录》卷1,太祖1年(1392)7月28日条。
    320[朝鲜]卞季良等:《太宗实录》卷17,太宗9年(1409)闰4月7日条。
    321[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43,世宗11年(1429)3月22日(戊辰)条。
    322[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53,世宗13年(1431)9月29日(庚寅)条。
    323[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119,世宗30年(1448)2月5日(辛酉)条。
    324[朝鲜]申叔舟等:《世祖实录》卷13,世祖4年(1458)7月1日(丙戌)条。
    325[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43,世宗11年(1429)3月22日(戊辰)条。
    326[朝鲜]申叔舟等:《世祖实录》卷10,世祖3年(1457)11月27日(丁亥)条。
    327[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47,世宗12年(1430)2月19日(庚寅)条。
    320[朝鲜]卞季良等:《太祖实录》卷1,太祖1年(1392)7月28日。
    329[朝鲜]卞季良等:《太宗实录》卷17,太祖9年(1409)闰4月7日(己酉)条。
    330[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64,世宗16年(1434)4月21日(戊辰)条。
    331[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120,世宗30年(1448)5月5日(己丑)条。
    332[朝鲜]卞季良等:《太宗实录》卷22,太宗11年,(1411)闰12月2日(戊午)条。
    333[朝鲜]卞季良等:《太祖实录》卷4,太祖2年(1393)10月27日(己亥)条。
    334[朝鲜]卞季良等:《太宗实录》卷22,太宗11年(1411)闰12月7日(癸亥)条。
    335[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19,世宗5年(1423)2月9日(庚申)条。
    336[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19.世宗5年(1423)3月24日(乙巳)条。
    337[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46,世宗11年(1429)12月11日(癸未)条。
    338[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58,世宗14年(1432)10月24日(己酉)条。
    339[朝鲜]郑麟趾等:《文宗实录》卷13,文宗2年(1452)4月27日(辛卯)条。
    340[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19,世宗5年(1423)3月16日(丁酉)条。
    341[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65,世宗16年(1434)7月18日(癸巳)条。
    342[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81,世宗20年(1438)6月13日(乙丑)条。
    343[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81,世宗20年(1438)6月13日(乙丑)条。
    344[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82,世宗20年(1438)8月6日(戊午)条。
    345[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101,世宗25年(1443)9月16日(丁卯)条。
    346[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116,世宗29年(1447)4月9日(庚子)条。
    347[朝鲜]卞季良等:《太宗实录》卷12,太宗6年(1406)11月15日(辛未)条。
    348[朝鲜]卞季良等:《太宗实录》卷24,太宗12年(1412)10月17日(己巳)条。
    349[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2,世宗元年(1418)12月17日(壬辰)条。
    350[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19,世宗5年(1423)3月24日(乙巳)条。
    351[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27,世宗7年(1425)2月24日(甲子)条。
    352[朝鲜]郑麟趾等:《文宗实录》卷13,文宗2年(1452)4月2日(丙寅)条。
    353[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27,世宗7年(1425)2月24日(甲子)条。
    354[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47,世宗12年(1430)3月18日(戊午)条:“乐学:雅乐:琴、瑟、编钟、编磐、管龠、笙、竽、和、凤箫、笛、篪埙、枧、敌、特钟、特磬、雷鼓、霄發、灵鼓、灵發、路鼓、路鼗、应雅、相、牍、錞、镯、铙、铎、晋鼓、登歌、文舞、武舞、典乐;唐琵琶、牙筝、大筝、唐觱篥、唐笛、涧箫、凤箫、龙管、笙、竽、和、琴、瑟、杖鼓、教坊鼓、方响(已上唐乐);玄琴、伽倻琴、琵琶、大笒、杖鼓、嵇琴、唐琶琵、乡觱篥。(已上乡乐)”
    355[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36,世宗9年(1427)5月15日(壬寅)条。
    356[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49,世宗12年(1430)7月30日(乙巳)条。
    357[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卷49,世宗12年(1430)3月5日(戊辰)条。
    358[朝鲜]申叔舟等:《世祖实录》卷10,世祖3年(1457)11月27日(丁亥)条。
    359[朝鲜]申叔舟等:《世祖实录》卷10,世祖3年(1457)11月27日(丁亥)条。
    360[朝鲜]申叔舟等:《世祖实录》卷13,世祖4年(1458)7月1日(丙戍)条。
    363[朝鲜]申叔舟等:《世祖实录》卷39,世祖12年(1466)6月2日(辛丑)条。
    364[朝鲜]申叔舟等:《世祖实录》卷39,世祖12年(1466)6月2日(辛丑)条:“○辛丑,御康宁殿月廊。王世子与六典详定所堂上等入侍设酌。……省略……掌乐院掌乐金龟、成均馆典籍崔池、孙次绵等,讲《易》。命世子,执经问难。”[朝鲜]申叔舟等:《睿宗实录》卷4:“○以鱼有沼为(?)城君,愼承善居昌君,金季昌掌乐院副正,……。”
    365[朝鲜]愼承善:《成宗实录》卷3,成宗元年(1470)2月22日(辛未)条。
    366[朝鲜]姜希孟等:《经国大典》卷1,25-27页。
    367[朝鲜]姜希孟等:“掌乐院,掌教阅声律,提调二员,解音律者,佥正以下随品二员兼,主簿一员久任。”《经国大典》卷1,25页。
    369[朝鲜]姜希孟等:《经国大典》第5卷,22页。
    370[朝鲜]姜希孟等:《经国大典》第1卷,41页:“乐师、乐生、乐工数见……满一千二百,……管弦盲人仕满四百……。”
    [汉]·刘熙:《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
    [汉]·应劭:《风俗通义》,电子版。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8。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汉]·未详:《尔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
    [晋]·傅幺:《琵琶赋序》,电子版。
    [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
    [梁]·萧统:《文选》,长沙:岳麓书社,2002。
    [唐]·长孙无忌、魏微监修:《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8。
    [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8。
    [宋]·沈括:《梦溪笔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宋]·陈旸:《乐书》,韩国音乐学资料丛书10,首尔:银河出版社,1989。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
    [宋]·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
    [宋]·孙山:《合壁事类》,电子版。
    [宋]·刘公铉:《邺城旧事》,电子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宋濂等:《元史·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8。
    [明]·徐溥等:《大明會典》,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明]·王圻父子:《三才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
    [清]·张照等:《御制律吕正义后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清]·未详:《钦定大清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清]·未详:《皇朝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清]·未详:《御定淵鑑类函》,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高丽]·一然:《三国遗事》,电子版。
    [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电子版。
    [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乐志》,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
    [朝鲜]·郑道传等:《高丽史》,电子版。
    [朝鲜]·郑道传等:《高丽史·乐志》,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
    [朝鲜]·金宗瑞:《高丽史节要》,电子版。
    [朝鲜]·卞季良等:《太祖实录》,朝鲜王朝实录电子版。
    [朝鲜]·卞季良等:《太宗实录》,朝鲜王朝实录电子版。
    [朝鲜]·郑麟趾等:《世宗实录》,朝鲜王朝实录电子版。
    [朝鲜]·郑麟趾等:《文宗实录》,朝鲜王朝实录电子版。
    [朝鲜]·申叔舟等:《世祖实录》,朝鲜王朝实录电子版。
    [朝鲜]·申叔舟等:《睿宗实录》,朝鲜王朝实录电子版。
    [朝鲜]·惯承善:《成宗实录》,朝鲜王朝实录电子版。
    [朝鲜]·姜希孟等:《经国大典》,电子版。
    [朝鲜]·申叔舟等:《国朝五礼仪》,首尔:法制处,1981。
    [朝鲜]·成俔等:《乐学轨范》,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
    [朝鲜]·未详:《时用乡乐谱》,首尔:国立国乐院,1987
    [朝鲜]·安瑞:《琴合字谱》,首尔:国立国乐院,1987
    [朝鲜]·洪风汉等:《增补文献备考》,首尔:银河出版社,1988。
    [朝鲜]·徐居正等:《东文选》,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8。
    [朝鲜研究会]:《东国通鉴》,京城:朝鲜研究会,1914。
    [朝鲜]·未详:《:俗乐源谱》,首尔:国立国乐院,1983
    [日]·舎人亲王等:《日本书纪》,电子版。
    [日]·藤原绪嗣:《日本后记》,电子版。
    [韩]安廓:《朝鲜音乐的研究》,首尔:图书出版宝库社,2008。
    [韩]崔茂藏、林然哲著:《高句丽壁画古坟》,首尔:图书出版新书苑,1990。
    [韩]黄寿永:《韩国佛教研究》(1973),148页。
    [韩]金琪洙:《国乐入门》,古典音乐出版社,1972。
    [韩]金溶绠:《国乐教材》,太阳文化印刷社,1967。
    [韩]全虎兑:《高句丽古坟壁画的研究》,首尔:四季节,1999。
    [韩]金学主:《韩中两国的歌舞与杂戏》,首尔大学出版社,1994。
    [韩]金钟洙译注:《译注增补文献备考—乐考》,首尔:国立国乐院,1994。
    [韩]金钟洙、李淑姬译注:《(译注)诗乐和声》,首尔:国立国乐院,1996。
    [韩]金钟润、郑龙石译:《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首尔:(?),1998。
    [韩]朴淇焕:《国乐通论》,首尔:形成出版社,1976。
    [韩]朴龙云:《高丽时代史上下》,首尔:一志社。
    [韩]权五圣:《韩民族音乐论》。1999。
    [韩]徐汉范:《国乐通论》,首尔:太林出版社,1981。
    [韩]宋芳松:《韩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首尔:一志社,1985。
    [韩]宋芳松:《韩国音乐史》,首尔:大韩民国艺术院。
    [韩]宋芳松:《东洋乐器概论》,首尔:世光音乐出版社,1989。
    [韩]宋芳松:《韩国音乐通史》,首尔:一潮阁,1984。
    [韩]宋芳宋:《高丽音乐史研究》,首尔:一志社,1988。
    [韩]宋芳松:《乐章胆录研究》,首尔:岭南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1979。
    [韩]宋锡夏:《韩国民俗考》,首尔:日新社,1960。
    [韩]李惠求:《国译乐学轨范》,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
    [韩]李惠求:《韩国音乐论丛》,首尔:秀文堂,1976。
    [韩]张师勋:《国乐丛论》,首尔:正音社,1976。
    [韩]张师勋:《韩国乐器大观》,首尔:首尔大学出版部,1997。
    [韩]张师勋、韩万荣:《国乐概论》,首尔:韩国国乐学会,1975。
    [韩]张师勋:《韩国音乐史》,首尔:世光音乐出版社,1995。
    [韩]赵炳舜编:《三国史记》,首尔:诚庵古书博物馆,1984。
    [中]正坤译注:《诗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中]薜艺兵:《中国乐器志·体鸣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中]陈家齐:《唢呐基础教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中]陈兴华:《二胡实用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中]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中]方建军:《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中]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中]李小逸:《笛子基本教程》,花城出版社,2006。
    [中]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中]梁广程、潘永璋:《乐器法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中]刘勇:《中国唢呐艺术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中]吴璟瑜:《泉州南音二弦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中]秦俭:《竹笛初级教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中]曲祥、曲广义、树莲:《箫入门教材》,华乐出版社,2005。
    [中]孙丽伟:《琵琶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中]唐朴林:《中国乐器组合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中]童宜风、李远榕:《古筝入门》,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中]王大浩、王珊:《泉州南音洞箫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中]王福利:《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中]王耀华:《福建南音》,人民音乐出版杜,2002。
    [中]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中]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乐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民族出版社,1999。
    [中]乐声:《中华乐器大典》,民族出版社,2002。
    [中]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中]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中]张传玺、杨济安:《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中]赵越超:《洞箫实用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中]中华书局:《中日文化交流史论集》,中华书局,2002。
    [中]周宝珠、辰主:《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
    [中]庄永平:《琵琶手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
    [日]三木稔:《日本乐器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日]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上、下》,台湾中华书局印行,1973。
    [日]三谷阳子:《东亚细亚琴筝的研究》,全音乐谱出版社,1978。
    [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杜,1996。
    [韩]中大澈:“朝鲜朝的鼓吹与鼓吹乐”(博士学位论文),城南:韩国精神文化研 究所韩国学大学院,1995。
    [韩]沈淑庆:“高丽、宋时期的韩中乐舞艺术交流史”(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中]张国强:“宋代教坊乐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
    [中]康瑞军:《朱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7。
    [韩]高吉姬:“三国时期以及统一新罗时期的飞天像小考”(硕士学位论文),首尔:高丽大学校大学院,1980
    [韩]徐廷洙:“关于实相寺百丈庵三层石塔的表面庄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尔:梨花女子大学,1972
    [韩]崔宣一:“统一新罗时期的天人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尔:弘益大学,1995
    [韩]金周妍:《对高丽文宗代与宋辽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尔:诚信女子大学,2001.
    [韩]吕美顺:“牙筝的乐器学与其发达史”(硕士学位论文),首尔:中央大大学院,2001
    [韩]尹彰贤:“关于洞箫”(硕士学位论文),首尔:成均馆大学大学院,1985
    [韩]林珍玉:“有关唐笛与小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尔:首尔大学校大学院,1991
    [韩]郑华顺:“关于大芩研究——《乐学轨范》与现在的大芩”(硕士学位论文),首尔:首尔大学校大学院,1991
    [韩]金载贤:“关于奚琴的周儿与甘自非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庆山:岭南大大学院,2000
    [韩]韩基福:“关于高丽时期陶瓷杖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田:牧园大大学院,2002
    [中]周纪来:“中国筝形制通考”(硕士论文),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5
    卞美惠:“关于安岳三号坟奏乐图的文化史的意义考察”。《韩國音樂研究》第10 集,首尔:韩国国乐学会,1984。
    白大雄:“传统音乐的‘时代的分类'与‘空间的分类'”,《韩国音乐研究》第20集,首尔:韩国国乐学会,1992,137-145页。
    白一亨:“在北朝鲜高句丽古坟壁画中出现的乐器研究”,首尔:《北朝鲜音乐资料集》,1998。
    白仁镐:“恭憨王20年的改革与其性格”,《考古历史学志》第7辑,411-437。
    昔贤珠:“乐浪高地和集安的高句丽音乐——以句丽古坟壁画的乐器为中心”,《艺术论文集》第11集,釜山:釜山大学校,1996,219-252页。
    崔雄天:“在日本传下来的韩国文化才十二”,《博物馆新闻》,首尔:国立中央博物馆,1972。
    崔在锡:“日本正仓院的八世纪所藏品能不能从新作出米?”,《精神文化研究》,城南: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94.
    崔在锡:“对于日本正仓院的乐器和其制作局”,《国乐院论文集》第7集,首尔:国立国乐院,1995。
    崔钟敏:“通过现存的国乐概论书中出现的分类方法论问题”,《韩国音乐研究》第20集,首尔:韩国国乐学会,1992,71-81页。
    崔美香,金圣惠等,“《乐学轨范》主题索引(1),”《韩国音乐史学报》,首尔:韩国音乐史学会,1989。
    丁英镇:“《乐学规范》的唐俗乐调研究”,《釜山女子大学校艺术研究》第2集,釜山:釜山女子大学校出版部,1997,5-31页。
    姜思俊:“牙筝的制度与奏法”,《民族音乐学》第8号,首尔:首尔大学校音乐大学附属东洋音乐研究所,1986,79-93页。
    黄美衍:“对于集安五恢坟四号墓的奏乐图研究”,《民族音乐学报》通卷10号,全州:韩国民族音会,1997。
    黄美衍:“有关石造物出现的奏乐像研究——以实相寺百丈庵三层石塔为中心”,《韩国音乐散考》6集,首尔:汉阳大学传统音乐研究会,1995,107-31页。
    黄美衍:“有关新罗时期的奏乐像考察”,《浪漫音乐》第33号,首尔:浪漫音乐杜,1996,21-51页。
    黄美衍:“传统音乐用图像学的接近——以统一新罗时期为中心”,《97汉阳国乐节学术讨论Ⅰ—Ⅱ资料集》,1997。
    黄寿永:“忠南燕岐熬岐石像调查”,《艺术院论文集》,首尔:大韩民国艺术院,1964。
    韩明熙:“上代韩国音乐 交流的片鳞——箜篌和奚琴”,《韩国音樂研究》第30集,首尔:韩国国乐学会2004。
    金圣惠:“韩国古代音乐研究的检讨—以上古社会与高句丽音乐研究为中心”,《韩 国音乐史学报》第11集,庆山:韩国音乐史,1993。
    金圣惠:“新罗土偶的音乐史学的 照明(2)——以新罗管乐器为中心”,《韩国学报》,1999。
    金英云:“关于伽倻琴的渊源的始论”,《韩国音乐研究》,首尔:韩国国乐学会,1984。
    金英云:“伽倻琴的来源和构造”,《东亚细亚的弦乐器——第一届东洋音乐学国际学术会资料集》,首尔:国立国乐院,1996。
    金兴教:“奚琴的构造及其运弓法的特殊性”,《音大学报》第4号,首尔:首尔音大学生会,1968,24-28页。
    金昌贤:“关于高丽时代音乐机构的制度史的研究”,《国乐院论文集》,《韩国中世社会的音乐文化——高丽时代篇》12集,首尔:国立国乐院,2000,61-89页。
    金贞熙:“对于唐宋乐舞的高丽传来的考察”,首尔:《中国语文论丛》。
    金亨东:“世宗朝雅乐整备的历史背景研究”,《韩国音乐学论集》第1辑,景山:韩国音乐研究会,1990,102-133页。
    李晋源:“壁画中看到的高句丽音乐和乐器”,《高句麗研究》第17集,首尔:高句麗研究会.2004,161-91页。
    李晋源:“关于高句丽横吹管乐器的研究”,《韩国音樂研究》第30集,首尔:韩国国乐学会,2001,279-97页。
    李晋源:“有关《乐学轨范》的大笒和唐笛小考”,《韩国音乐研究》第25集,首尔:韩国国乐学会,1997,319-38页。
    李晋源:“洞箫研究——跟洞箫见面”,首尔:眞荣文化印刷社,1990。
    李惠求:“高句丽与西域乐,”《首尔大学校论文集》第2集,首尔:首尔大学校出版部,1955。
    李惠求:“安岳第三号坟壁画的奏乐图,”《震檀学会》第23号,首尔:震檀学会,1962。
    李惠求:“卧箜篌和玄琴”,《白山学报》第二集,首尔:白山学会,1967。
    李惠求:“在日本传下来的百济乐”,《百济研究》,忠南:忠南大学百济研究所,1971,57-77页。
    李惠求:“奏乐图1、2、3”,《空间》通卷75号,首尔:空间社,1973。
    李惠求:“韩国乐器渊源小考”。
    李惠求:“音乐”《韩国史》卷6,首尔:国史编撰委员会,1975,415页。
    李惠求:“在日本的三国乐,”《韩国音乐研究》,首尔:韩国国乐学会,1980,77-80页。
    李惠求:“高丽时代的音乐文化与思想”,《韩国音乐论考》,首尔:首尔大学校出版 社,1995,149-169页。
    李惠求:“高丽大晟乐的变迁”,《韩国音乐序说》,首尔:首尔大学校出版部,1989,139-150页。
    李兴植:“韩国古代乐器图像过眼录”,《李惠求博士颂寿纪念音乐论丛》,首尔:韩国国乐学会,1969。
    李钟九:《乐器百科》,首尔:文化才管理局.1988.
    李辅亨:“文化的侧面上看的韩国传统音乐分类方法序说”,《韩国音乐研究》第20集,首尔:韩国国乐学会,1992,88-111页。
    李范稷:“有关高丽时代音乐机构的研究”,《国乐院论文集》12集,《韩国中世社会的音乐文化——高丽时代篇》,首尔:国立国乐院2000,91-106页。
    李相圭:“短箫和洞箫”,《音乐学论从》,首尔;韶岩权五圣博士还甲纪念论丛刊行委员会,2000。
    礼爱珠:“高句丽舞蹈民俗学的研究”,首尔:韩国学术振兴财团,1997。
    廉恩烈:“关于高丽俗乐产生的研究——注目作为宴乐俗乐的功能”,《古典文学与教育第1集》,189-212页。
    林英珠:“《乐学轨范》的乐器和仪物的色彩与纹样研究”,《国乐院论文集》第13集,首尔:国立国乐院,2001,23-73页。
    朴兴秀、李成洙:“关于筚篥”《论文集》第35卷1号,首尔:成均馆大学校,1984,59-64页。
    朴玉杰:“在高丽时代归化人的技术、文化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影响”。
    朴鲁埠:“维鸠曲与睿宗的思想的烦闷”,《韩国学论集》,57-94页。
    朴再姬:“从百济传到日本的百济乐舞研究”,《清艺论丛》,清州:清州大学,2002。
    全仁平:“玄琴、vina和jakhe”,《国乐院论文集》,首尔:国立国乐院,1997。
    全仁平:“我们音乐分类法的历史变迁”,《韩国音乐研究》第20集,首尔:韩国国乐学会,1992,113-130页。
    全畴农:“关于高句丽壁画中出现的乐器研究”,《文化遗产》,平壤,1957。
    全虎兑:“高句丽古坟壁画研究”,《四季节》,京畿道:四季节出版社,1999。
    朱在杰:“有关高句丽军乐队的活动研究”,《历史科学》,1982。
    宋芳松:“中国正史中的朝鲜古代音乐史料”,《中国音乐》第2集,北京:中国音乐学会,1990。
    宋芳松:“长川一号坟的音乐史学的检讨”,《韩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首尔:一志社,1985,2-38页。
    宋芳松:“韩国古代音乐和丝绸之路”,《宽斋成庆麟先生纪念国乐学论丛》,首尔:国乐高等学校同窗会,1992。
    宋芳松:“新罗中期乡乐器的收容问题——以考古学资料为中心”,《民族文化研究》第8集,首尔:高丽大民族文化研究所,1984。
    宋芳松:“统一新罗时期接受唐乐(中国的音乐)和其意义”,《韩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首尔:一志社,1985)。
    宋芳松:“百济乐器的音乐史学的照明”,《韩国音乐史学报》第14集,庆山:韩国音乐史学会,1995。
    宋锡夏:“集安高句丽古坟和乐器”,《春秋》第2卷第11号,京城:1941,。
    宋惠真:“在韩国佛教美术中出现的奏乐图像内容分析——通过敦煌以及佛教奏乐图像的比较”,《第一届亚、太民族音乐学会学术大会》,1994年11月13日-18日。
    宋寅昌:“韩国传统仪礼精神的渊源于展开”,《儒学研究》卷7号,忠南:忠南大学校儒学研究所,1999。
    孙英姬:“对五弦琴的名称和演奏姿势考察”,《韩国音乐学论集》,首尔:韩国音乐史学会,1994,589-603页。
    申大澈:“高丽的唐乐与雅乐的受容”,《国立国乐院论文集》11集,首尔:国立国乐院,1999,168-200页。
    申大澈:“为了我们的音乐分类有新的视觉”,《韩国音乐研究》第20集,首尔:韩国国乐学会,1992,149-169页。
    张师勋:“新罗时期的佛家遗迹中出现的乐器”,《<三国遗事>现象学的研究》第十一号,庆州:新罗文化宣扬会,1970。
    张师勋:“三国时期音乐和邻座国家的音乐关系”,《韩国古代文化与邻座国家的关系》,城南: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81。
    张师勋:“新罗音乐给日本留下的影响”,《新罗文化祭学术发表会论文集》,首尔:新罗文化宣扬会,1982,33-63页。
    张师勋:“宗庙所藏编钟与特钟的调查研究”,《国乐史论》,首尔:大光文化社,1983,157-193页。
    张师勋:“大笒的圆形和变形——以《乐学轨范》及当代大笒和中笒为中心”,《韩国音乐研究》第2集,首尔:韩国国乐学会1972,19-24页。
    张师勋:“外来音乐的收容与融化的问题”,《academy论丛》,首尔:世界和平教授协议会,1982,209-226页。
    张师勋:“《三国史记》乐志的新研究”,《新罗文化祭学术发表会论文集》第2集,首尔:1981,199-229页。
    张师勋:“在韩国历史中的中国乐舞的变迁”,《清艺论丛》第5集,清州:清州大学校艺术文化研究所,1991,5-27页。
    张师勋:“乐官职考,”《艺术论文集》第21辑,首尔:艺术院,1982,119-136页。
    张师勋:“韩国仪式乐舞的变迁史”,《清艺论丛》第3集,清州:清州大学校艺术文化研究所,1989,5-38页。
    郑华顺:“有关洞箫研究”,《国乐院论文集》第4集,首尔:国立国乐院2001,103-34页。
    郑华顺:“关于《乐学轨范》记载的唐琵琶制度研究”,《韩国音樂史学报》第38集,首尔:韩国音乐史学会,2007,223-251。
    郑华顺:“对朝鲜前期文献中的国乐器分类法研究”,《温知论丛》第15集,首尔:温知学会,2006,359-400页。
    郑花顺:“对《乐学轨范》“乡部乐器图说”原典的推考”,《温知论丛》,首尔:温知学会,2007,335-361页。
    郑华顺:“对于《高丽史》乐志所载的雅乐探讨”,《清艺论丛》第17集,清州:清州大学校艺术文化研究所,2000,417-442页。
    周永伟:“有关牙筝研究”,《韩国音乐散考》第5集,首尔:汉阳大学校传统音乐研究会,1994,35-84页。
    柏红秀、王定勇:“关于唐代教坊的三个问题”,盐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2005(1),48-50页。
    陈克秀:“唐俗乐调与随月用律”,北京:《中国音乐学》,2002(3),48-55页。
    段文:“浅谈唐代歌舞伎乐在宋代转型的原因”,岳阳:《云梦学刊》第25卷,2004(1),82-83页。
    段文:“宋代音乐的转型及起因探微”,德州:《德州学院学报》第21卷,2005(1)94-99页。
    方建军:“先汉笛子的制造工艺和音阶构成”,北京:《中国音乐》,1988(3)。
    戈丽珠、戈丽芳:“论周代的雅乐与俗乐”,淮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第20卷,1998(4),123-125页。
    耿占军:“汉唐时期乐舞与百戏管理机构的设置”,西安:《唐都学刊》第15卷,1999年(4),31-34页。
    韩淑德:“琵琶源流再考”,四川:《音乐探索》,1986(4),60-65页。
    韩启超:“六朝宫廷音乐活动类型考”,南京:《艺术百家》,2006(5)。
    郝毅:“敦煌壁画中的古乐器——方响”,兰州:《敦煌研究》,1985(3)。
    胡天虹、李秀敏:“略论汉魏两晋南北朝宫廷音乐官署的沿革”,沈阳:《沈阳教育学院学报》第4卷,2002(4),41-45页。
    集安悬文物保管所:“集安长川一号壁画墓”,集安:《东北高丽历史》第一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江燕:“两宋俗乐盛因初探”,苏州:《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第21卷,2004(4),146-151页。
    蓝雪霏:“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上海:《音乐艺术》,2005(2)。
    李殿福:“吉林集安五恢坟四号墓”,《考古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1984(1)。
    李石根:“唐代音乐文化的两大体系——大唐雅乐与燕乐”,西安:《交响》第22卷,2003(4),9-14页。
    李荣有、钞艺娟:“试析汉代雅乐与俗乐的关系”,南阳:《南都学坛》第21卷,2001(5),7-10页。
    李荣有:“论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体系”,北京:《中国音乐学》,2002(1),55-62页。
    李英霞:“浅论唐代音乐文化的交流”,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22-26页。
    李英:“宋代音乐机构论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3)。
    李幼平:“宋代音乐艺术实践中的黄钟标准音高”,北京:《音乐研究》,2001(2),47-54页。
    林大雄:“中国正史中的中朝音乐文化交流史料研究”,北京:《中国音乐学》,1999(1)。
    林莎:“关于奚琴的三则史料讨论”,北京:《中国音乐学》,2003(3),127-132页。
    刘悦:“浅谈唐代音乐教育”,沈阳:《乐府新声》,2005(3),38-39页。
    刘学忠:“宋代音乐于慢词”,阜阳:《阜阳师院学报》,1994,62-69页。
    刘勇:“中国唢呐历史考索”,北京:《中国音乐学》,2000(2),36-48页。
    洛秦:“方响考——兼方响所体现的唐俗乐音响审美特征”,北京:《中国音乐》,1989(2)。
    孟文涛:“关于乐器的分类与正名”,武汉:《黄钟》,1987(1),41-45页。
    乌兰杰:“古代蒙古与高丽的音乐文化交流”,北京:《中国音乐学》,2003(2)。
    齐慧庆:“奚琴的起源和发展”,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6)。
    宋新:“汉代鼓吹乐的渊源”,北京:《中国音乐学》,2005(3)。
    孙云:“鼓吹乐溯流探源及实名之辨”,成都:《音乐探索》,2005(2)。
    孙星群:“福建南音乐器探究”,天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1(2),53-59页。
    田玉琪、赵树旺:“刘几与花日新的郊游——兼论北宋中期教坊乐和雅乐之改革”, 保定:《河北大学学报》,2006(3)。
    田中华:“筚篥考略”,陕西:《文博》,1991(1),90-93页.
    王军:“胡部新声锦筵坐中庭汉振高音播——介绍盛唐时期的几个乐舞”,北京:《中国音乐》,2001(2),38-40页。
    王小盾:“朝鲜半岛的古代音乐和音乐文献”,武汉:《黄钟》,2005(2)。
    王小盾、刘玉珺:“从《高丽史、乐志》‘唐乐'看宋代音乐”,北京:《中国音乐学》,2005(1),48-57(38)页。
    翁敏华:“技乐上云乐舞回回中日韩戏剧史上的一般因缘”,北京:《文艺研究》,2001(1)。
    伍国栋:“长鼓研究——兼论细腰鼓之起源”,北京:《中国音乐学》,1987(4)。
    武际可:“怎样制作笛子”,北京:《力学与实践》,1992(6)。
    项阳:“轧筝考”,天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0(2),15-17页。
    修海林:“隋唐音乐机构中的音乐教育活动”,上海:《音乐艺术》,1997(1),41-47页。
    修海林:“魏晋南北时期的音乐教育”,上海:《音乐艺术》,1997(2),19-23页。
    修海林:“宋代宫廷与官学中的音乐教育活动与理论”,上海:《音乐艺术》,1997(4),22-26页。
    徐蕊:“略论宋代教坊”,武汉:《黄钟》,2004,7-9页。
    武家昌:“冬寿墓壁画中的乐器及相关问题”,长春:《博物馆研究》,2006,41-52页。
    于淑华:“辽代教坊乐及其对其他民族乐舞艺术的借鉴”,赤峰:《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2004(3),33-35页。
    邱源媛:“唐代雅乐简论”,成都:《四川大学学报》,2003(3),119-123页。
    邱大成:“中国筝的起源”,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2(3),76-79页。
    邱怀生:“琵琶、筝、古琴的起源与发展”,太原:《文物世界》,2003(3)。
    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洞箫艺术”,北京:《音乐研究》,2000(1)。
    张国强:“宋初教坊四部与云韶部关系考述”,北京:《中国音乐学》,2004(3),55-58页。
    张大为:“觱篥源流考”,咸阳:《成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5),63-64页。
    张振涛:“北乐与南乐——鼓吹乐的两个乐部”,北京:《音乐研究》,2001(4)。
    张静轩:“谈民族声乐的‘雅'与‘俗'”,西宁:《青海师专学报》,2005(3-4),81-82页。
    张丽:“宋代教坊乐队的沿革及其历史文化特征”,北京:《音乐研究》,2002(2)。
    张影:“金教坊考”,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学报》第25卷,2004(2),91-94页
    张维:“唐代‘坐、立部伎'的起源、沿革及流传”,南京:《南京音乐学报》,2004,55-61页。
    张咏春:“制度视角下辽、宋、金、元的大乐”,天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1),24-40页。
    赵世骞:“小议龟兹古乐器筚篥”,南宁:《民族艺术》,1988(4)。
    赵为民:“简论宋代音乐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地位”,西安:《交响》,1997(3),25-27页。
    赵为民:“宋代杖鼓”,北京:《中国音乐》,1991(1)。
    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日本音乐制度(内教坊)的形成与变衍”,上海:《音乐艺术》,2001(1),24-30页。
    郑祖襄:“汉代鼓吹乐的起源及其类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