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汉语称谓是反映中国伦理文化的一面镜子。“每个语言体系中的称谓系统的确立与发展也跟伦理道德密切相连,特别是称谓构词中蕴涵着伦理道德意识和使用过程中称谓选择时体现了伦理价值观念。”(陈汝东《语言伦理学》)
     本文第一章介绍汉语称谓系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汉语称谓的界定和分类;中国伦理文化与汉语称谓的密切关系。
     第二章阐述宗法制度是汉语亲属称谓讲究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男尊女卑的制度根源;指出官本位、抑己尊人、“家国同构”等传统伦理观念对汉语社会称谓构成的深刻影响。
     第三章在传统社会交际中,人们使用汉语称谓既重等级观念,又讲情感亲近。由此,我们总结出汉语称谓使用的两大伦理原则: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第四章对现代社会汉语称谓系统中亲属称谓简化、社会称谓缺环、官称简化以及社会通称演变等现象进行考察,并尝试对这些现象做出伦理分析。
     结语
Chinese appellation is a mirror that reflects The ethical culture.“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ppellation in the every language system is also closely linked with ethics, in particular ,it includes the ethical sense of the formation of appellation and reflects the ethical values in process of the selection of appellation.”(Rudong Chen“Language Ethics”)
     Chapter I, This introduces the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appellation, and the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appellation and ethical culture.
     Chapter II, analyses that Patriarchal System is the sources of“relative appellation”which be particular about respecting for seniority, men are superior to women. And points out the traditional ethical sense of official-standardized restrain oneself respect others" Co-construction of home and country”has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appellation.
     Chapter III, in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society, people not only focus on the values of re-grading ,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emotional close .so we summed up the two ethical principles in use of the Chinese appellation: the principle of grade and emotional principles.
     Chapter IV, we try to do some ethical analysis on the survey of these phenomena, which includes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in appellation to simplify relative appellation, lack of communication appellation, shorting for officials name and social general calls’evolution. And we also try to make ethical analysis on these phenomena.
     Conclusion
引文
1. 聂鸿英.古代思想家语言伦理思想点面透视.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5(5)
    2. 陈汝东:《孔子言语行为思想的道德价值取向》 [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1996
    3. 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 [J].汉语学习, 1990 年第 1 期 "
    4. 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简化》 [J].江汉大学学报, 1999 年 8 月第 4 期
    5. 陈月明:《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称呼规则》 [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版 ),1990 年第 2 期
    6. 李树新:《汉语传统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J].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0 年第 3期
    7. 李明洁:《称谓的文化含义》 [J].修辞学习, 1996 年第 6 期
    8. 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 [J].汉语学习, 1992 年第 2 期
    9. 姚亚平:《汉语生人交际和语言伦理观念的变化》 [J].语文建设, 1995 年第 11 期
    10. 王志强:《汉语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J].语文学刊, 2000 年 1 期
    11. 潘攀:《新时期社交称谓语及其心理评价》 [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2 期
    12. 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趋势》 [J].语言文字应用, 1995 年第 3 期
    13. 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 [J].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4 年第 5 期
    14. 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J].语言文字应用, 1998 年第 2 期
    15. 齐沪扬 :《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 [J]. 语言文字应用, 2001年第 2 期
    16. 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 [J].汉语学习, 1990 年第 1 期
    17. 陈月明:《现代汉语的称谓系统和称呼规则》 [J].宁波大学学报 , 1990 年第 1 期
    18. 郭熙:《当前社会称谓缺位现象小议》 [J].语文建设, 1997 年第 9 期
    19. 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 [J].汉语学习, 1992 年第 2 期
    20. 胡玉华、胡范铸:《“王局”“张处”“李科”——试析官场一种新的称呼语的 语义内涵及语用条件》[J].修辞学习,2000 年第 4 期
    21. 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困境与缺环》 [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6 期
    22. 寇占民:《称谓语的特点及文化价值观》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0 年
    1. 陈汝东:《语言伦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 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丛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
    3.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 年
    4.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年
    5.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6. 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 [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 年
    7.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 [M] .语文出版社, 1996 年第 1 版
    8. 金炫兑:《交际称谓语和委婉语》 [M] .台海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
    9. 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 [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10. 陈松岑:《礼貌语言初探》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年
    11. 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M]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8 年
    12.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13. 葛晨虹:《中国礼仪文化》 [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14. 梁章钜:《称谓录》 [M].天津 :古籍书店, 1987 年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16. 《现代汉语词典》 [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年
    17. 刘惠瑶:《现代汉语称呼语探究》 [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年
    18. 张沙林:《现代汉语言语交际中称谓语缺环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9. 刘薇:《试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年
    20. 杨婷:《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问题研究》 [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年
    21. 崔显军:《现代汉语谦辞、敬辞研究》 [D]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199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