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马克思恩格斯最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教育就是一项重要内容。他们极为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后来,在近100年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历程中,几乎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都非常重视教育。然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都在很大一段时间中没能正确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因此,认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几千年来,中国积淀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深厚的教育传统,也产生了许多教育大家。然而,当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教育不仅一步步远离近现代人类文明,也拖住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有了飞跃的发展,推动了新中国各项事业的进步。但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也同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一样曲折多难,甚至灾难更多更深重。80年代中期以来,以发达国家为先导,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加速发展,经济社会在教育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下日新月异。新技术革命、知识经济使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焦点迅速定位在教育竞争上。教育不强,国家必弱。没有合格的教育,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于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确定了这样的国策:“教育是立国之本。”“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
     中国教育积弊太久,欠帐太多。面对世界教育的飞速发展与激烈竞争,面对现存的严重问题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冷静思考、深入分析、勇于探索,找出一条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发展之路,使中国教育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并走入强国之列。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和作用的日益重大,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审视教育,以新的观念认识教育,将其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进行研究、考察,从本质上把握新世纪的中国教育,推动其快速发展,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盛哀成败取决于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方向,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水平和方向;科教竞争力和实力已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实力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科技创新能力是其竞争力和实力的基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性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本身就是产业,教育的发展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随着教育的进步而发展。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
    
    柱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战略性问题,教育己直接关系
    着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关系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甚至在某种程度
    上决定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我们必须把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实
    际工作中切实重视起来,使我国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出于对教育重要社会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和实际工作中的感受,笔者确定了这
    样的选题,力求在理论上阐明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探索中
    国教育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In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originally created by Marx and Engles, education is the very important part of it. They thought highly of it very much. After that, in the cours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nearly 100 years, almost every Party in power and leader of socialist countries had also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it. But a lot of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didn't realize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correctly for a long period in that course, so the socialism development lost firm foundation and mighty motive force. To study this very important issu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m attentively --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ism society development has very important mean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a has accumulated plenty of education thoughts, formed profound education tradition and brought about many great educators. But in the cours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ism, Chinese education became further and further from human civilization. After the creation of the PRC, the education of China developed greatly, push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every aspect of the society.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in new China is the same with the course of it full of difficulties. Since the middle of 1980's of last century, leading by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he education of many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greatly and pushed on by it,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lso developed greatly.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knowledge economy have made education the focus of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synthesis state power. Without a powerful education, the state will be weak. So the third generation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CPC have made sure the police of the state; " Education is the founda
    tion of the state." " Put education on the very important strategy position and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it."
    Fac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fierily competition among the world education, the serious problems and the challenges, we must think calmly, analyses deeply, quest bravely, try to find a road to progress, make the education of China develop greatly and step in the rank of the advanced countries. In the 21 century, with the strategy position of education becoming
    
    
    higher and more important, we must realize education from new aspect and view, study it as one of the core questions of the soci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make it progress more rapidly and also the Chinese socialist society. The level 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will decide on those of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Education is the base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uilding up the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o push on the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is the very important strategy task. Because of the realiz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e work feeling, the author selected this issue, trying to enunciate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m society, request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road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23、24、25、26、46、47卷。
    3.《列宁选集》第1—4卷。
    4.《毛泽东选集》第5卷。
    5.《毛泽东文集》第6—8卷。
    6.《邓小平文选》第3卷。
    7.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8.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9.谷城等:《中华文明史》(多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1990年版。
    10.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8年版。
    11.程方平、毕诚:《中国教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
    12.程方平、刘民:《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方晓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民族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6.朴胜一、程方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民族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7.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中文版。
    1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
    19.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中文版。
    20.费孝通:《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1.张人杰等:《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2.罗博特·梅逊:《西方现代教育理论》,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本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1998年版。
    2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25.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26.阿瑟·克罗利普:《终身教育:心理学的分析》,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
    27.西奧多·W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8.查尔斯·汉普登—特纳等:《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29.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
    31.包秋:《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2.徐辉等:《当代世界教育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湛恳华、沈小峰等编:《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
    34.傅维利、刘民:《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5.毛祖恒:《教育学的系统观与教育系统工程》,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6.毛祖恒:《从方法论看教育学的发展》,重订出版社1990年版。
    37.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8.南方委员会的报告:《对南方的挑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
    39.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40.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1.王善博:《追求科学精神——中西科学比较与融通的哲学透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2.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43.[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4.尼克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45.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三十五国教育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6.国家教委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一至四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992年版。
    47.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中文版。
    
    
    48.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49.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张碧辉等:《高技术和软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1.周绍森、陈东有:《科教兴国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2.程方平:《教育情报学简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3.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可持续发展(词语释义)》,学苑出版社1997年版。
    54.顾明远等:《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5.程方平等:《发达国家教育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56.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7.杰斯顿费尔德:《美日科学政策透析》,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58.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9.倪建中:《国家安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版。
    60.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1.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张增荣、辛显铭:《电化教育管理学》,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
    64.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5.李绅崇等:《统整谭程理念与实务》,(台北)心理社2000年版。
    66.坎贝尔等:《多元智慧和学生成就:六所中小学的成功实例》,(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1年版。
    67.何东昌等:《当代中国教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68.何东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9.毕诚、程方平:《世界教育大系:中国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0.张力:《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1.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2.吴德刚:《中国义务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3.程方平:《希望从这里升起——中国的学校儿童教育》,四川少儿出版社1996年版。
    7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7、1998),人民教育
    
    出版社1998、1999年版。
    75.郝克明等:《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76.罗伯特·莫兰:《挑战全球》,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77.鲁梭等:《决策待业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8.贺国庆:《近代欧洲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9.费雷德·赫钦格等:《美国教育的演进》,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1984年版。
    80.L.D.范斯科特等:《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81.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2.葛守勤等:《美国州立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3.陈学飞:《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4.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5.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6.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概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7.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构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8.房剑林:《高等教育发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9.约翰·巴特菲尔德:《剑桥奇迹——高技术产业在大学城的成长》,频繁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中文版。
    90.菲力浦·G.阿尔特巴赫:《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见《展望》(Ⅱ),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91.靳希斌主编:《从滞后到超前:20世纪人力资本学说、教育经济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92.薛沛建等:高校后勤社会经:全球视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3.兰建:《发展中国家教育基础研究》,开明出版社2001年版。
    94.李建忠:《战后非洲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5.滕田英典:《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6.格·伊·乌沙科夫等:《培养专门人才的计划与拨款》,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97.苌景州:《教育投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8.秦宛顺、厉以宁:《教育投资决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9.西蒙·多伦等:《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2年版。
    100.张文贤、晏姚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1.冯之浚主编:《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2.彭坤明:《知识经济与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3.傅松涛:《教育社会学新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4.梁春涛等:《中国社区教育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5.梁忠义:《战后日本教育与经济发展》,东北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
    106.潘茂元等:《东南亚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07.王桂等:《当代中国教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与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8.王长纯等:《国际基础教育比较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年版。
    109.郝维谦、李连宁等《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0.程方平等:《国外教师问题研究》,沈阳出版社2000年版。
    111.程方平:《新师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2.苏真:《比较师范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3.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14.胡艳等:《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115.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六国技术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6.夏天阳:《各国高等教育评估》,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117.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8.陈玉琨:《教育评估的理论与技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19.侯光文:《教育评估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0.刘胜纲:《美国加拿大高等教育评估》,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1.邬志辉:《中国教育现代化新视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2.张武升:《教学论问题争鸣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中心《中外普及义务教育难点问题比较研究》,2000年12月自印本。
    
    
    124.王英杰等:《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5.冯增俊:《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26.冯之浚:《论西部大开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7.胡光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8.葛剑雄等:《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29.邬沧萍:《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0.胡鞍钢:《中国走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1.房先平:《隐忧与希望:中国社会年报(2001年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2.许明:《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133.世界银行:《2000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34.世界银行:《迈进21世纪: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3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1、1993、1998年中文版、英文版。
    136.国家统计局:《2001年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
    137.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1》,另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
    13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139.《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最终协议文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0.李转良:《全球经济一体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1.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贸易走向未来》,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42.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乌拉圭加合协议导读》,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43.张国彦:<关贸易自由化的挑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44.易小准等:《贸易自由化的挑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45.阮成发:《WTO与政府改革》,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146.邹东涛等:《入世:机遇与挑战——中国加入WTO的宠观分析与行业对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7.刘小敏:《WTO与中国文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48.罗小军:《WTO再造生活》,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49.方益波编:《明天我们怎样面对另类文化——“入世与消费”》,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
    150.薛天祥等:《WTO与中国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151.冯增俊、唐兆良:《WTO与中国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152.湛敏:《时代与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转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3. Car Mitchan.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Chcago Press, Ltd., London, 1994.
    154. Drake, Susan M. Creat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 1998. Omstein, A.C.& Hunkinjs, FP.(1993)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155. Beane, J.A.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The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 Phi Delte kappan, 1995, 76(8).
    156. Crowell. Sam. A New Way of Think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Futur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9.47(1)
    157. G. Mathews. Global Culture/Individual Identity_ Searching for Home in the Cuitural Supermarket. Rout ledge 11 New Fetter Lane London, 2000.
    158. Summary Guide.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 1993, Building the Best, U.S.A. Allan Bloom. Closing American Mind. Simon and Schuster.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