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常用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常用词是词汇系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词,是构造新词的基础,是词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常用词的发展和演变决定了词汇系统内部发展变化的方向。
     本文以两汉语料为基础,着重探讨了常用词研究特别是古汉语常用词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相关问题。对两汉时期有代表性的常用词的演变作了详细的描写与分析。立足于常用词发展变化的角度,对常用词的演变类型、两汉语言的分期等问题进行了从实践到理论的阐释和探讨,并对古汉语常用词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orpus of literature of the Han Dynasty, and discuss on and use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ommonly used terms, the word used during the Han Dynasty, especially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Content Words commonly used such as nouns, verbs, adjectives. After the exhausted inspection, and focusing o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erm commonly used, further phases of the discussion is made on the basis for the evolution of commonly used words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ssues. The paper is belonging to the study of the Division of History of Chinese Vocabulary, the whole thesis is a "theory - practice - Theory" process.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ive chapters, about 120,000 words.
     The introduction is the first chapt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rm commonly used research and an overview of the status quo ar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y of the term commonly used methods and related issues are focused on. The high-frequency, productivity, universality and the generalized nature of such commonly used words and concepts are defin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erm commonly used in research is discussed. It is clared that the sememe shuoud be used as the basic research unit on the base above. At the same time, it combines the basic research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commonly used words of the Han Dynasty. It is mainly inspect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olymerization, and the statistical and referenced method are supplemented. Multi angles are used in order to make the conclusion greater credible and valuable.
     The 2nd, 3rd and 4th part are the main part. In this three chapters, three categories of representative and changing Content Words are described and analysed specificly, such as Han Dynasties nouns, verbs and adjectiv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erm commonly used words in the introduction. Three aspects are focused on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First, the semantics, grammar and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of the Han Dynasty period are used to make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more detailed and meticulous. Second, the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are conclud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monly used words. Third, the errors of the "Chinese Dictionary" and other tools in the interpretation are corrected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the overall trend into different parts of speech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only used words, and the outcome of the discussion and description.
     Chapter 2 of the papers focuses on the describe and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commonly used nouns of the Han dynasty. A total of nine commonly used words are selected: "Shǒu-tóu", "fū-pí", "jī-bìng", "Jiā", "Nián", "Jī- Ròu", " Cái - Cái ", "Rén", "Chūn, Xià, Qīu, Dōng". The below conclusion is made through the study. Nouns of the commonly used word has strong stability, a lot of words generated from the pre-Qin period has been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an Dynasty and modern Chinese, and are used stably and frequently in the modern Chinese. This stability is concerned with the things they represent and the commonly us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placement of the commonly used nouns is also the most simple, most are belonging to complete replacement, that is, the replacement between the words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In addition, the term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monly used words also include a small portion of the word grammar of the changes and incomplete replacement.
     Chapter 3 of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commonly used verbs of the Han Dynasty, in the selection of nine commonly used verbs "huà- tú", "zhì- dào," "zēng - jiā," "jì- sì- jìsì", "shā", "suí- cóng"," zhuī- zhú","sī","zāo - féng - yù". It was found through research that there are distinctly different and unique phenomenon on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ommonly used verbs and nouns. On the one hand, the replace of verbs is mainly not entirely. The meaning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verbs are complicated than nouns because they are represented for an act or action. There is always a "coexistence" of the transition state in the replacement because there are functions of semantics and syntax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or more synonymous verbs. Some states of the transition have a extremely long du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commonly that one verb has more than one sememe. There are different instances of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commonly used sememes. These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and rules of the commonly used verbs of the Han Dynasty distinctly.
     Chapter 4 of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of the commonly used adjectives of the Han Dynasty. Five commonly used adjective are selected, " jiǔ– cháng ", "dà", " liáng, shàn– hǎo " and " zhòng– dōu ", " shū- yì". It shows that, the commonly used adjectives have mainly incomplete changes as similar as verbs. The "coexistence" of this process also exists in the replacement between the commonly used adjectives, and this process is longer than verbs. The different meaning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words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and the difference on grammatical functions is another reason. In addition, some adjectives are also very stable.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t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based on description of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 Three issues are mainly discussed. Section I discussed the type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monly used words of the Han Dynasty. Five evolution types are pointed ou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mmonly used words of the Han Dynasty. That is, no changes, the replacements of synonyms, the changes of meanings of commonly used sememe, the changes of grammatical functions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ound words. Section II discussed the problems of the partition of the Chinese of the Han Dynasty, 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monly used words. It is concluded that Han Dynasty is a continuous phase from the view of the commonly used words. The vocabulary features of this stage reflects the succession of vocabulary of the pre-Qin period, as well as the vary of the Wei, Jin and the Six Dynasties. Han Dynasty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ancient Chinese stage.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period, including the Three Kingdom period, shall be deemed to the transition period between ancient Chinese and Middle Chinese. Section III shows the two personal ideas on the study of the commonly used words. It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vision of corpus. And it should be sufficient attent that the special book and dating book are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s.
     Finally, the "Han Dynasty commonly used words table" is listed in the Appendix. The Table is the conclusion drawn from the three Content Words of commonly used nouns, verbs, adjectives from the exhaustive investigation of 13 representative corpus of Han Dynasty, using the methods of determination mentioned in the text. The commonly used words and sememes are listed in the tabl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word features of the commonly used words are made from the data.
引文
① 参见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年版。
    ② 葛本仪主编:《汉语词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60 页。
    ③ 参见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1 页。
    ①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283 页。
    ②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26 页。
    
    ① 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史词汇研究的一点思考》,《中国语文》1995 年第 6 期。
    ② 方一新、王云路:《<世说新语词典>读后》,《中国语文》1993 年第 5 期。
    ③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14 页。
     ①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8 页。
    ② [日]志村良志著 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 年版。
    ③ 梅祖麟:《从语言史看几本元杂剧宾白的写作时期》,《语言学论丛》第 13 辑,商务印书馆,1984 年。柳士镇:《从语言角度看<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中国语文》1989 年第 2 期。史光辉:《从语言角度判定<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汉语史学报》,2005年第 5 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① 汪维辉在《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一书中谈到常用词演变研究对辞书工作的影响时说:“由于历来不重视常用词演变这一课题,这部分词的演变历史至今说不清楚,差不多还是一片空白。这种局面也给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的编纂带来了困难。”见该书第 13 页。
    ② 见王云路:《词汇训诂论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2-125 页。
     ① 黎锦熙先生曾设想过编纂《中国大辞典》,在编纂计划中提出了“国语常用词”的概念,但工作未能完成。见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
     ① 蒋礼鸿先生对敦煌文献中俗语词的主要研究成果见《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郭在贻先生在其《训诂学》(中华书局,2005 年版)一书中对汉魏六朝方俗语词有过详细的论述。
    ② 原载《国文月刊》第 9 辑,1941 年 7 月,后收入《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 414 页。
     ① 原载《语言研究》,1993 年第 2 期。
    ②《杜诗词语札记》,原载《语言学论丛》第 6 辑,商务印书馆,1980 年;《<祖堂集>词语试释》,原载《中国语文》1985 年第 2 期;《<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口语词》,原载《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白居易诗词语诠释》,原载《国学研究》第 2 卷 1994 年。后均收入《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
    ③ 见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9 页。
     ① 在张永言、汪维辉两位先生的文章:《关于汉语词汇史的一点思考》(《中国语文》1996 年第 6 期)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常用词”研究的目标。这篇文章的大部分成果被收入《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一书。
    ① 见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03 页。
    ② 原载《学术月刊》1958 年第 2 期。
    ③ 柳士镇:《从语言角度看<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中国语文》1989 年第 2 期。梅祖麟:《从语言史上看几本元杂剧宾白的写作时期》,《语言学论丛》第 13 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
     ① 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 9 页。
     ① 见《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第 9 页。
    ② 张能甫:《东汉语料及同素异序的时代问题——对<东汉语料与词汇史研究刍议>的补说》,《古汉 语研究》2000 年第 3 期。
    
    ① 范晔:《后汉书·儒林传》。
    ② 徐正考、王冰《两汉词汇语法史研究语料述论》,《南开语言学刊》2007 年第 1 期。
    ③ 蔡镜浩:《魏晋南北朝口语材料与汉语辞书》,《辞书研究》1988 年第 2 期。
    ① 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6 页。俞理明:《东汉佛道文献词汇研究的构想》,《汉语史研究集刊》第 8 辑,巴蜀书社,2005 年版。
    ② 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 页。
    ③ 俞理明:《东汉佛道文献词汇研究的构想》,《汉语史研究集刊》第 8 辑,巴蜀书社,2005 年版。
    ② 关于两汉语料问题,可参看徐正考、王冰《两汉词汇语法史研究语料述论》,《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 1 期。
     ①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 163 页。
    ② 汪维辉:《撰写<汉语 100 基本词简史>的若干问题》,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论文,2004 年。
    ③ 见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 页。
     ① 见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1 页。
     ① 见张世禄:《基本词汇的性质和范围》,《语文知识》1956 年第 8 期。
     ① 见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1 页。
    ② 见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5 页。
    ③ 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 年版。该文首发于 1950 年苏联的《真理报》。转引自石安石:《重新审视“基本词汇”问题》,《语言学论丛》22 辑,商务印书馆, 1999年。
    
    ① 见张世禄:《基本词汇的性质和范围》,《语文知识》1956 年第 8 期。
    ② 见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05 页。
    ① 见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4-31 页。
    ② 见苏新春、顾江萍:《如何确定古汉语基本词汇的广义性》,《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 年第 1 期。
     ① 关于基本词和常用词关系问题可参见作者的文章:《汉语的基本词和常用词关系刍议》(待刊),《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商务印书馆,2008 年 6 月刊。
     ① 见王云路:《中古常用词研究漫谈》,原载《中古近代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① 参见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3 页。
    ② 见王凤阳:《古辞辨》“元、首、头、魁”条,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15 页。
    ① 见王凤阳:《古辞辨》“皮、肤”条,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28-129 页。
    ② 见《汉语大词典》“皮”词条。
     ① 见王凤阳:《古辞辨》“疾、病、症”条,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35-136 页。
     ①见王凤阳:《古辞辨》“室、家”条,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27-328 页。
     ① 见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9 页。
     ① 见王凤阳:《古辞辨》“肌、肉”条,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第 129-130 页。
     ① 参见王凤阳:《古辞辨》“图、画、绘”条,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711 页。
     ① 参见王凤阳:《古辞辨》“益、增、加”条,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473 页。
     ① 参见王凤阳:《古辞辨》“祭、祀”条,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664-665 页。
    ② 近几年这组同义词又有复活的迹象,尤其是“祭”这个词,以语素的身份构成“家祭”、“国祭”、“公祭”等新词。
     ① 参见王凤阳:《古辞辨》“杀、弑、诛、殊、殛、戮、刘、屠、杀”条,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 645-646 页。
     ① 参见蒋绍愚:《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收录于《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② 关于“V 死”和“V 杀”之间的关系以及古汉语中的动补结构的出现,有很多学者进行过论述,在这里我们采用梅祖麟《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兼论中古时期起词的施受关系的中立化》一文的说法。
     ① 参见王凤阳:《古辞辨》“随、从”条,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731-732 页。
     ① 参见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03 页。
     ① 参见王凤阳:《古辞辨》“良、善”条,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873-874 页。
    ① 参见王凤阳:《古辞辨》“众、多、寡、少”条,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963-964 页。
    ② 参见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82 页。
     ① 见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963 页。
     ① 参见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91 页。
     ① 参见王云路、方一新主编:《中古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
    1. 程湘清:《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年版。
    2. 程湘清:《两汉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
    3. 程湘清:《<论衡>索引》,中华书局,1994 年版。
    4. 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5. 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
    6. 曹 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7.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 年。
    8. 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9. 董志翘:《中古文献语言论集》,巴蜀书社,2000 年版。
    10.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版。
    11. 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12.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 年版。
    13. 方经民:《现代语言学方法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14. 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黄山书社,1997 年版。
    15. 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16. 冯 蒸:《<说文>同义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17. 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语文出版社,2000 年版。
    18. 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19. 葛本仪主编:《汉语词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20. 管锡华:《<史记>单音词研究》,巴蜀书社,2000 年版。
    21. 郭 鹏:《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齐鲁书社,1986 年版。
    22. 郭在贻:《郭在贻文集》,中华书局,2002 年版。
    23. 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北京出版社,1980 年版。
    24. 洪 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
    25. 洪成玉:《古汉语词义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26.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27.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语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28. 黄晓冬:《<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巴蜀书社,2003 年版。
    29. 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巴蜀书社,2002 年版。
    30. 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语文出版社,1988 版。
    31. 江蓝生:《著名中青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江蓝生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32.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33.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34.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
    35.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36. 蒋绍愚:《蒋绍愚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37. 蒋礼鸿:《义府续貂》,中华书局,1981 年版。
    38.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补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9.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
    40. 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年版。
    41. 梁晓虹、徐时仪、陈五云:《佛经音义与汉语词汇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
    42.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周礼>逐字索引》,商务印书馆,1993 年(下同)
    43.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礼记>逐字索引》
    44.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商君书>逐字索引》
    45.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战国策>逐字索引》
    46.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淮南子>逐字索引》
    47.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新序>逐字索引》
    48.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说苑>逐字索引》
    49.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贾谊<新书>逐字索引》,1994 年(下同)
    50.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尚书大传>逐字索引》
    51. 刘殿爵、陈方正主编:《<盐铁论>逐字索引》
    52. 刘兴均:《<周礼>名物词研究》,巴蜀书社,2001 年版。
    53.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 年版。
    54. 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55. 刘叔新:《语义学和词汇学问题新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56. 刘叔新、周荐:《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
    57.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58. 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科学出版社,1957 年版。
    59.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60.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
    61. 吕 瀓:《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齐鲁书社,1980 年版。
    62. 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63. 潘允中:《汉语词汇史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64. 任继愈、钟肇鹏:《道藏提要》(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65. 孙常叙:《汉语词汇》,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
    66. 史存直:《汉语词汇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67. 石安石:《语义论》,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
    68. 宋永培:《<说文>与上古汉语词义研究》,巴蜀书社
    69. 宋永培:《当代中国训诂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70.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71. 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72. 苏新春:《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著作提要·论文索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年版。
    73.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中华书局,1983 年版。
    74. [日]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75. 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版。
    76. 王 军:《汉语词义系统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77. 王 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华书局,1981 年版。
    78. 王 力:《王力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
    79. 王 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 年版。
    80. 王 力:《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1993 年版。
    81. 王 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
    82. 王 力:《龙虫并雕斋文集》,中华书局,1981 年版。
    83. 王 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年版。
    84. 王 锳:《诗词曲语辞例释》(第二次增订版),中华书局,2005 年版。
    85. 王云路:《词汇训诂论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86. 王云路:《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
    87. 王云路、方一新编:《中古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
    88. 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释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
    89.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90. 汪维辉:《<齐民要术>词汇与语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
    91. 汪维辉:《汉语词汇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92. 王政白:《古汉语同义词辨析》,黄山书社,1992 年版。
    93. 项 楚:《著名中青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项楚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4. 向 熹:《<诗经>语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95. 向 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96. 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97. 许威汉:《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书海出版社,2000 年版。
    98. 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99. 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00. 徐正考:《汉语词汇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
    101. 严 修:《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书海出版社,2000 年版。
    102. 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巴蜀书社,1993 年版。
    103. 张 博:《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104. 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05. 张能甫:《郑玄注释语言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0 年版
    106. 张显成:《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巴蜀书社,2000 年版。
    107. 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
    108.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年版。
    109. 张永言:《训诂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年版。
    110.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
    111. [日]志村良治著,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 年版。
    112. 周 荐:《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著指要》,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
    113. 周 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1995 年版。
    114. 周荐、杨世铁:《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年版。
    115. 周日健、王小莘:《<颜氏家训>词汇语法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116. 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年版。
    117. 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巴蜀书社,2002 年版。
    118. 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年版
    119. 朱庆之编:《中古汉语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6 年版。
    120. 朱 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21. 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 年版。
    122.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常用字和常用词》,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 年版。
    123.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21 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二),商务印书馆 2004 年、2006 年
    124. 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与辞书编纂》,《语言研究集刊》第 3 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年。
    125. 蔡镜浩:《魏晋南北朝口语材料与汉语辞书》,《辞书研究》1988 年第2 期。
    126. 程湘清:《汉语发展规律初探》,《东岳论丛》1980 年第 1 期。
    127. 程湘清:《汉语断代专书研究方法论》,《汉字文化》1991 年第 2 期。
    128. 陈秀兰:《从常用词看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语言的差异》,《古汉语研究》2004 年第 1 期。
    129. 池昌海:《五十年来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韩周大学学报》1988年第 2 期。
    130. 董为光:《汉语词汇双音代换管窥》,《语言研究》1992 年第 2 期。
    131. 董志翘:《再论“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与李宗江先生商榷》,《中国语文》1998 年第 2 期。
    132. 董志翘:《也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的推源问题》,《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一集,巴蜀书社,2005 年。
    133. 方一新:《东汉语料与词汇史研究刍议》,《中国语文》1996 年第 2 期。
    134. 方一新:《从中古词汇的特点看汉语史的分期》,《汉语史学报》第四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第 1 期。
    135. 方一新、王云路:《<世说新语词典>读后》,《中国语文》1993 年第 5期。
    136. 高 明:《中古史书词汇研究述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第3 期。
    137. 高 明:《中古史书词汇与语文词典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书证为中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 年第 4 期。
    138. 高元石:《古代工具书释义与并列式合成词的形成》,《辽宁师大学报》1993 年第 4 期。
    139. 高守纲:《词义和词的语法特点的相关性》,《天津师大学报》1990 年第 6 期。
    140. 郭 锐:《词频与词的功能的相关性》,《语文研究》2001 年第 3 期。
    141. 葛本仪、杨振兰:《词义演变规律述略》,《文史哲》1990 年第 6 期。
    142. 管锡华:《1980 年以来中国大陆古汉语词汇研究硕博士学位论文综论》,《语言历史论丛》,四川师范大学汉语研究所编,巴蜀书社,2007年。
    143. 《<史记>词汇研究论略》,《汉语史研究集刊》第 10 辑,巴蜀书社,2007 年。
    144. 龚西征:《略论同义连文在古汉语研究中的利用价值》,《湖州师专学报》1990 年第 2 期。
    145. 韩慧言:《汉语复音词实际义与字面义的关系》,《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 2 期。
    146. 何耿庸:《古代汉语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转化组合》,《厦门大学》1992 年第 1 期。
    147. 洪成玉:《古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中国语文》1983 年第 6 期。
    148. 黄金贵:《论古汉语同义词的识同》,《浙江大学学报》2002 年第 1 期。
    149. 黄易青:《古汉语词义系统中的量变质变关系》,《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 6 期
    150. 黄志强、杨剑桥:《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复旦大学学报》1990 年第 1 期。
    151. 黄 征:《汉语俗语词研究的几个问题》,《杭州大学学报》1992 年第2 期。
    152. 蒋礼鸿:《读<论衡>校释》,《杭州大学学报》1979 年第 1、2 期合刊。
    153. 蒋绍愚:《古汉语词典的编纂和古汉语词汇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89 年第 5 期。
    154. 蒋绍愚:《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几点想法》,《中国语文》1989 年第 1 期。
    155. 蒋绍愚:《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 4 期。
    156. 李 开:《<方言>总统结构及其对<尔雅>古今语的论述》,《古汉语研究》1990 年第 4 期。
    157. 李 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运动与中华文明的整体升华》,《学习与探索》2007 年第 1 期。
    158. 李 荣:《汉语的基本字汇》,《科学通报》1952 年第 7 期。
    159. 李向真:《关于汉语的基本词汇》,《中国语文》1953 年第 4 期。
    160. 李宗江:《“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中国语文》1997 年第 3 期。
    161. 梁晓虹:《简论佛教对汉语的影响》,《汉语学习》1992 年第 6 期。
    162. 梁晓虹:《汉魏六朝译经对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影响》,《南京师大学报》1991 年第 2 期。
    163. 梁晓虹:《佛经用词特色杂议》,《浙江师大学报》1991 年第 4 期。
    164. 梁晓虹:《佛家俗语与民间俗语》,《古汉语研究》1991 年第 4 期。
    165. 林 涛:《汉语基本词汇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54 年第 7 期。
    166. 柳士镇:《<世说新语><晋书>异文语言比较研究》,《中州学刊》1988年第 6 期。
    167. 柳士镇:《从语言角度看<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氏所作》,《中国语文》1989 年第 2 期。
    168. 柳士镇:《试论中古语法的历史地位》,《南京大学学报》2001 年第 5期。
    169. 刘叔新:《词语意义间的依赖关系》,《汉语学习》1992 年第 5 期。
    170. 卢元孝:《有关语素的一些理论问题》,《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1 年第 1 期。
    171. 罗积勇:《“对称同构”原则在汉语和汉文化中的体现――兼论文化语言学的语义观点》,《唐都学刊》1990 年第 1 期。
    172. 骆晓平:《魏晋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化倾向三题》,《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 4 期。
    173. 吕东兰:《从<史记>、<金瓶梅>等看汉语“观看”语义场的历史演变》,《语言学论丛》第 21 辑,商务印书馆 1998 年。
    174. 马 莲:《谈谈两词汇的分期归属问题》,《学术论坛》2006 年第 3 期。
    175. 马 真:《先秦复音词初探》,《北京大学学报》1980 年第 5 期、1981年第 1 期。
    176. 毛远明:《<汉语大词典>书证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2000 年第1 期。
    177. 梅祖麟:《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兼论中古时期起词的施受关系的中立化》,《语言学论丛》第 16 辑,商务印书馆 1991 年。
    178. 梅祖麟:《从语言史上看几本元杂剧宾白的写作时期》,《语言学论丛》第 13 辑,商务印书馆,1984 年。
    179. 孟广道:《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字文化》1997 年第 1 期。
    180. 牛太清:《常用词“隅、角”历时更替考》,《中国语文》2003 年第 3期。
    181. 皮鸿鸣:《汉语词汇双音化演变的性质和意义》,《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 1 期。
    182. 盛九畴:《汉语由单音词渐变为复音词的发展规律》,《学术论坛》1983年第 5 期。
    183. 石安石:《关于词性和概念》,《中国语文》1961 年第 8 期。
    184. 石安石:《重新审视“基本词汇”问题》,《语言学论丛》22 辑,商务印书馆 1999 年。
    185. 史光辉:《常用词“焚、燔、烧”历时替换考》,《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 1 期。
    186. 史光辉:《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福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1 期。
    187. 史光辉:《从语言角度判定<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汉语史学报》第 5 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188. 宋永培:《<说文>对反义词同源关系的表述与探讨》,《河北大学学报》1992 年第 4 期。
    189. 宋永培:《文献正文的训诂与专书词汇研究的基本方法》,《古汉语研究》,2000 年第 2 期。
    190. 苏宝荣:《词的功能对词义的影响与语文辞书编纂》,《语言文字应用》2004 年第 2 期。
    191. 苏宝荣:《古汉语特殊词序与原始思维心态》,《古汉语研究》1990 年第 3 期。
    192. 苏新春:《汉语词汇定量研究的运用及其特点:兼论<语言学方法论>的定量研究观》,《厦门大学学报》2001 年第 4 期。
    193. 苏新春:《汉语双音化的根据和动因》,《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 年第 4 期。
    194. 苏新春、顾江萍:《如何确定古汉语基本词汇的广义性》,《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 年第 1 期。
    195. 孙伏园:《基本词汇研究述要》,《四川教育通讯》28 期,1947 年。
    196. 孙良明:《从汉代注释书谈古汉语名词句法功能的变化――兼评“词类活用”说》,《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3 年第 2 期。
    197. 孙良明:《从东汉注释书谈上古汉语被动式的发展》,《语文月刊》1989年 11、12 期。
    198. 唐启运:《论古代汉语的处所方位词》,《华南师大学报》1992 年第 1期。
    199. 唐钰明:《定量方法与古文字资料的词汇语法研究》,《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1 年第 4 期。
    200. 唐钰明:《上古口语词溯源》,《广州民族学院学报》1990 年第 2 期。
    201. 唐钰明:《利用佛经材料考察汉语词汇语法史札记》,《中山大学学报》1993 年第 4 期。
    202. 唐钰明:《根据出土文献评论两部辞书释义得失三则》,《中国语文》2003 年第 1 期。
    203. 王 力:《词和仂语的界限问题》,《中国语文》1953 年 9 月号。
    204. 王浩然:《古汉语单音同义词双音化问题初探》,《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 3 期。
    205. 王启涛:《近五十年来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 年第 1 期。
    206. 王士元:《语言变化的词汇透视》,《中国语文》1983 年第 6 期。
    207. 王小莘:《<颜氏家训>中反映魏晋南北朝时代特点的语词研究》,《华南师大学报》1991 年第 4 期。
    208. 王小莘:《从汉魏六朝笔记小说中看中古汉语新旧质素的共融和更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年第 1 期。
    209. 王秀玲:《浅谈“慢”常用义之演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 2 期。
    210. 王彦坤:《论“古书”异文之间的关系》,《古汉语研究》1991 年的 1期。
    211. 汪维辉:《撰写<汉语 100 基本词简史>的若干问题》,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论文,2004 年。
    212. 汪维辉:《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中国语文》2003年第 4 期。
    213. 汪维辉:《常用词历时更替札记》,《语言研究》1998 年第 2 期。
    214. 汪维辉:《纵横结合研究汉语词汇》,《21 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 年。
    215. 汪维辉:《试论<齐民要术>的语料价值》,《古汉语研究》2004 年第 4期。
    216. 汪维辉:《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 1 期。
    217. 汪维辉:《<说苑>与西汉口语》,《汉语史研究集刊》第 10 辑,巴蜀书社,2007 年。
    218. 王云路:《汉魏六朝诗歌语言研究与辞书编纂》,原载《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997 年版。后收入《词汇训诂论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19. 王云路:《百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概述》,原载古汉语研究 2002 年第4 期,后收入《词汇训诂论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20. 王云路:《中古常用词研究漫谈》,原载《中古近代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后收入《词汇训诂论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21. 王云路、方一新:《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中国语文》2002 年第 2 期。
    222. 解海江、张志毅:《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兼论汉语词汇史研究方法论的转折》,《古汉语研究》1993 年第 4 期。
    223. 许理和:《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语言学论丛》第 14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
    224. 徐 复:《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定年代》,《学术月刊》1958 年第 2 期。
    225. 徐 流:《论同义复词》,《古汉语研究》1990 年第 4 期。
    226. 徐时仪:《玄应<众经音义>所释常用词考》,《语言研究》2004 年第12 期。
    227. 徐时仪:《古代口语与佛经中的口语成分考探》《宜春师专学报》1991年第 4 期。
    228. 徐正考:《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同义关系的确定方法问题》,《吉林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
    229. 徐正考:《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研究与大型语文辞书的修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 年第 4 期。
    230. 徐正考、王冰:《两汉词汇语法史研究语料述论》,《南开语言学刊》2007 年第 1 期。
    231. 徐正考、于飞:《汉语词汇学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全国研讨会综述》,《辞书研究》2006 年第 4 期。
    232. 杨 奔:《20 世纪的现代汉语词汇统计研究》,《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
    233. 杨伯俊:《从上古汉语几组同义词的考察试探在词汇方面古今分合现象的规律》,《北京大学学报》1956 年第 2 期。
    234. 杨同用:《基本词汇问题的重新思考》,《语文研究》2003 年第 3 期。
    235. 殷孟伦:《谈谈汉语词汇研究的断代问题》,《文史哲》1981 年第 2 期。
    236. 尤俊成:《试论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内蒙古师大学报》1993 年第 2 期。
    237. 于 飞:《浅论两汉时期常用词“皮”、“肤”的历时替换》,《长春大学学报》2008 年第 1 期。
    238. 于 飞:《汉语基本词和常用词关系刍议》,汉语词汇学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全国研讨会论文,2006 年。将发于《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商务印书馆 2008 年 6 月。(待刊)
    239. 俞理明:《<太平经>中的汉代熟语》,《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第3 期。
    240. 俞理明:《东汉佛道文献词汇研究构想》,《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2005 年。
    241. 俞理明:《汉魏六朝佛经在汉语研究中的价值》,《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第 4 期。
    242. 张联荣:《读<魏晋南北朝词语释例>》,《古汉语研究》1992 年第 3 期。
    243. 张联荣:《古代汉语词义变化的几个问题》,《古汉语研究》1997 年第4 期。
    244. 张联荣:《谈词的核心义》,《语文研究》1995 年第 3 期。
    245. 张能甫:《东汉语料及同素异序的时代问题:对<东汉语料与词汇史研究刍议的补说>》,《古汉语研究》2000 年第 3 期。
    246. 张联荣:《从郑玄注看东汉时代的新词新义》,《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 2005 年。
    247. 张世禄:《基本词汇的性质和范围》,《语文知识》1956 年第 8 期。
    248. 张世禄:《“同义为训”与“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扬州师院学报》1981 年第 3 期。
    249. 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中国语文》1995 年第 6 期。
    250. 赵世举:《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宏观问题的初步思考》,《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商务印书馆,2006 年。
    251. 赵振铎:《论先秦两汉汉语》,《古汉语研究》1994 年第 3 期。
    252. 郑 奠:《汉语词汇史随笔》,《中国语文》1959 年第 6、7、8、9、11、12 期;1960 年第 3 期;1961 年第 3、4、6 期。
    253. 周祖谟:《从文学语言的概念论汉语的雅言、文言、古文等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56 年第 1 期。
    254. 朱 城:《同义连用浅论》,《古汉语研究》1990 年第 4 期。
    255. 朱庆之:《汉译佛典语文中的原典影响初探》,《中国语文》1993 年第5 期。
    尚书正义 (义 汉 )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中义中华书局1980
    诗经译注 周振甫译注 中华书局 2002
    礼记译解 王文锦译解 中华书局 2001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编著 中华书局 1990
    国语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 上197海8 古籍出版社
    战国策笺证 (西汉)刘向集录,祥雍笺证 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6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 1980
    孟子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 2005
    荀子集解 (清)王先谦撰 中华书局 1988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校注 中华书局 1958
    庄子集解 (清)王先谦集解,刘武撰 中华书局 1987
    吕氏春秋译注 张双棣等译注 吉林 文史出版社1986
    楚辞集注 (宋)朱熹集注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79
    礼记集解 (清)孙希旦撰 中华书局 1989
    新语校注 (西汉)陆贾著,王利器校注 中华书局 1986
    新书校注 (校西注汉 )贾谊著,阎振益、钟夏 中华书局 2000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 1959
    古列女传译注 (西汉)刘向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0
    盐铁论校注 (西汉)桓宽著,王利器校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
    淮南子集解 (西汉)刘安等著,何宁撰 中华书局 1998
    新序校释 (西汉)刘向著,石光瑛校释 中华书局 2001
    说苑 (西汉)刘向著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90
    汉书 (东汉)班固著 中华书局 1962
    论衡校释 (东汉)王充著,黄晖撰 中华书局 1990
    潜夫论笺校正 (彭铎东校汉正)王 符著(清)汪继培笺 中华书局 1985
    吴越春秋 (东汉)赵晔撰 江苏 古籍出版社 1999
    东观汉记 (东汉)班固等撰 台湾中华书局 1967
    太平经合校 王明编 中华书局 1960
    风俗通义校释 (东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 天津 人民出版社 1980
    金匮要略论注 (东汉)张仲景撰,(清)徐彬注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94
    伤寒论注释 (东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编(金) 成无己注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94
    全上古三代秦汉 三国六朝文 (清)严可均校辑 中华书局 1991
    尔雅校笺 周祖谟校笺 科学出版社 1956
    方言笺疏 (西汉)扬雄撰,(清)钱绎笺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说文解字注 (东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乐府诗集 (宋)郭茂倩撰 中华书局 1979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编辑 中华书局 1936 佛经文献:
    长阿含十报法经 (东汉)安世高译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1 卷
    人本欲生经 (下同) 第 1 卷
    一切流摄守因经 第 1 卷
    四谛经 第 1 卷
    本相猗致经 第 1 卷
    是法非法经 第 1 卷
    漏分布经 第 1 卷
    普法义经 第 1 卷
    五阴譬喻经 第 2 卷
    八正道经 第 2 卷
    七处三观经 第 3 卷
    九横经 第 3 卷
    大安般守意经 第 15 卷
    阴持入经 第 15 卷
    禅行法想经 第 15 卷
    道地经 第 15 卷
    法受尘经 第 17 卷
    阿含口解十二因
    缘经 第 25 卷
    道行般若经 (东汉)支娄迦谶译 第 6 卷
    兜沙经 (下同) 第 10 卷
    阿閦佛国经 第 11 卷
    遗日摩尼宝经 第 12 卷
    般舟三昧经 第 13 卷
    文殊师利问菩萨
    署经 第 14 卷
    阿闍世王经 第 15 卷
    内藏百宝经 第 17 卷
    成具光明定意经 (东汉)支曜译 第 15 卷
    修行本起经 (东汉)昙果共竺大力译 第 3 卷
    法镜经 (东汉)安玄共严佛调译 第 12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