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神与法律生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梁漱溟新儒家法律思想是梁漱溟试图以返本开新的方式重新确立儒家法律思想价值取向的统治地位,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秩序失范问题的法律思想。它是梁漱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文化思想的产物。
     传统中国的法律与儒家文化是高度融合的。但到了近代,由于西方的入侵与中国自身的衰落,传统中国的法律与儒家文化发生断裂,中国走向了移植、模仿西方法律与西方文化的道路。但西方的法律与西方文化并不能在中国生根;更为重要的是,移植、模仿而来的西方法律与传统中国的儒家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背离。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中国出现秩序失范、法律无用状况。如何摆脱这种状况?梁漱溟认为必须以返本开新的方式构建新的法律秩序、新的文化思想,实现新的法律与新的文化的融合。这里新的法律即新儒家的法律,新文化即新儒家的文化。
     梁漱溟以返本开新的方式构建新儒家的法律秩序、新儒家的文化,实现新儒家法律与新儒家文化融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梁漱溟从宪政视角探讨解决近代以来中国秩序失范、法律无用的问题。他认为,宪政不建立在宪法之上,而建立在“势”与“理”之上。宪政是“势”与“理”的结合。而中国的宪政缺乏“势”与“理”,所以,中国宪政的出路在于培养“势”与“理”,应该从乡村建设运动中培养中国宪政的“势”与“理”。
     其二,梁漱溟从宏观政治制度视角探讨解决近代以来中国秩序失范、法律无用的问题。他认为,虽然中西之间的人治与法治、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义务本位与权利本位存在根本对立,但并不是不能融合。因为,持第二路向文化的中国要向持第一路向文化的近代西方学习,而持第一路向文化的近代西方事实上也正在向着第二路向的文化转变,因而可以建立“人治的多数政治”制度或者说“多数政治的人治”制度。
     其三,梁漱溟从新礼俗视角探讨解决近代以来中国秩序失范、法律无用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社会秩序重构需要新礼俗,应“从中西精神具体的融合”、“从理性求组织”、“从乡村入手”来建设新礼俗。而法律是对新礼俗建设成果的确认。
     其四,梁漱溟从理想的视角探讨人类未来社会秩序的维持问题。他认为,纯道德因素的礼是人类未来社会秩序维持的必然选择,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最终都会走上这条道路。但中西方走上这条道路的方式不同:西方社会由法律走上只含道德内容的礼之路,中国社会由最初的含有法律内容的礼,走上最终的只含道德内容的礼之路。其原因在于近代西方要由“身”的文化走上“心”的文化,而传统中国要由文化早熟、理性早启的“心”的文化走上正常的“心”的文化。
     总之,梁漱溟新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是“文化决定论”、“中体西用论”、“保守性”、“理想性”。梁漱溟新儒家法律思想的局限主要表现为“过于注重特殊性,忽视普遍性”,“‘融合’实际上是简单的‘拼合’”,“学术性不够”三方面。梁漱溟新儒家法律思想对中国法律发展与法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Shuming Liang’s Neo-Confucian Legal Thought is a kind of legal thoughtthat he attempted to return to open new ways to re-establish the legal thinking ofConfucianism values, and to resolve the disorder of modern China. It is a part ofShuming Liang’s Neo-Confucian Culture, and the product of his Neo-Confucian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laws and culture are highly integrated. But in modern times,due to the invasion of the West with its own declin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egal andcultural rupture occurred, and China turn to the transplant, imitating Western legal andcultural. But the legal and cultural cannot be rooted in China. More important is afundamental departure from the transplantation and imitation of western and traditionalChinese legal culture occurred. Thus, China appears orderly anomie and legal uselesscondition. How to get out of this situation? Shuming Liang considered necessary tobuild a new legal order and a new cultural ideas in the way back to the New, to achieveintegration of new laws and a new culture. The new law is the Neo-Confucian law, andthe new culture is the Neo-Confucian culture. Shuming Liang Constructed aNeo-Confucian legal order, the Neo-Confucian culture in the way back to the New andimplemented new laws and new Confucianism Confucian cultural integration. Histhought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se four areas.
     First, from a co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Shuming discusses how to solve thedisorder and the problem of legal useless of modern China. He believes that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s not established in the constitution, while based on "Shi"and "Li".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s the combination of "Shi" and "Li". Chineseconstitutional lack of "Shi" and "Li", Therefore, we cannot imitate the successfultransplantation of foreign constitutional, cannot build our own constitutional.Constitutionalism in China lies in the culture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Shi" and"Li", and the specific approach is the “Rural Reconstruction Movement”.
     Second, from the macro-political system perspective Shuming discusses how tosolve the disorder and the problem of legal useless of modern China. He believes thatalthough there is a fundamental antagon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erms of therule of man and the rule of law, theocracy and secularism and Obligations based andrights-based, they can be integrated. He believes that China would like to learn from the West,and the fact that the West itself in modern times also shift toward the direction oftraditional Chinese, Thus we can establish a " rule of man 's most political " system.
     Third, from a new customs perspective Shuming discusses how to solve thedisorder and the problem of legal useless of modern China. He believes that Chinaneeds to reconstruct the social order with a new customs. We should build a newcustoms "from the Western spirit specific integration","seeking a rational organization"and " starting from the village ".
     Fourth, from the dream perspective Shuming discusses how to maintain the futureorder by customs. He believes that pure moral factors custom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for the future of mankind to maintain social order. Western society and Chinese societywill eventually go to this road. But China and the West on this path in different indifferent ways: Western society will go to customs from law, while Chinese societywill go to the last customs from the first customs. The reason is that the modern Westwill go to “heart" culture from “body" culture, while China will go to the normal“heart" culture from the abnormal "body" culture.
     In summary it can be seen: the feature of Shuming Liang’s Neo-Confucian LegalThought is “Cultural determinism”,”First China Second West”,“Conservative”and Ideality. The limitations of Shuming Liang’s Neo-Confucian Legal Thought is“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special nature and neglect of universality”,"' Fusion ' isactually simple ' split '"and the existence of a logical contradiction. the significance ofShuming Liang’s Neo-Confucian Legal Thought is to Promote Chinese legal andLegal research development.
引文
①详见许章润.中国文明的人生态度与法律生活——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二[A].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6-86.和许章润.西方法律文明与近代中国——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三[A].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1-112.
    ②详见陈景良.论梁漱溟的法文化观[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①详见曹骏扬.在传统与现代的两难中寻求新路—由中西文化比较试析梁漱溟的法文化观[J].社会科学,2005,(5).
    ②详见郭岳梅.梁漱溟的宪政理路与实践[J].文史博览(理论),2010,(8):11.
    ③详见宇培峰.新儒家新儒学及其政治法律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④详见许章润.宪政: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四[A].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5-131.
    ①详见许章润.宪政: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四[A].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9-161.魏继昆.试论民国时期梁漱溟宪政态度之转变[J].历史教学,2003,(1).
    ②详见许章润.宪政: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四[A].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2-148.
    ③详见周朗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梁漱溟的宪政之道[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①参见武树臣.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①详见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81.
    ②以上均详见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34-140.
    ①详见梁漱溟.主编本刊(《村治》)之自白[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
    ②详见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56-658.
    ③详见梁漱溟.政教合一[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④详见梁漱溟.政治上的民主和中国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9.
    ①详见魏继昆.试论民国时期梁漱溟宪政态度之转变[J].历史教学,2003,(1).
    ②详见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③详见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33.
    ④详见梁漱溟.我努力的是什么—抗战以来自述[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53.
    ⑤详见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34.
    ⑥详见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①详见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3-275.
    ①参见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07.
    ②参见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7.
    ③参见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9.
    ④梁漱溟.宪政建筑在什么上面?[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83.
    ①详见《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723.
    ②详见《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120.
    ①详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4:245.
    ②参见彭建渝.试论王廷相的理势观[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2).吴锋.观势以明理——关于中国哲学史上对规律问题的探讨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1999,(12).
    ①如梁漱溟在1934年时说:“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1944年答邵力子书时说,对中国而言,“宪政可以为远图而非所谓急务”。;1978年政协会议期间发言中说,自清末十九条以来,中国宪法都是“模仿来的,都没有发生效果”。分别参见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6.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14.梁漱溟.1978年政协会议期间讨论宪法时的发言[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七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56.
    ①参见梁漱溟.自述[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1.
    ①详见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8-69.
    ①详见梁漱溟.什么是政教合一?[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90-691.
    ①详见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55.
    ②详见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60.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89.
    ②详见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42.
    ①详见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92.
    ①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002.
    ②参见汤一介.论儒家的“礼法合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张晋藩.论礼[J].社会科学战线,1998,(3).曾宪义、马小红.中国传统法的结构与基本概念辨正——兼论古代礼与法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3,(5).蔡仁厚.从儒家“以礼为体,以法为用”说到“儒家之礼与宪政”[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史凤仪.中国法制历史中礼与法的关系[J].中国法学,1988,(3).任强.20世纪的先秦儒家礼法思想研究[J].学术研究,2000,(10).傅鹤呜、邹艳斌.从儒法竞胜至礼法同体——一种法律社会学的观察[J].兰州学刊,2004,(6).
    ①参见张中秋.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87-88.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09.
    ②详见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9.
    ①详见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45-157.
    ①详见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13-216.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32-239.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40-259.
    ③参见郑大华.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6).
    ①详见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81-307.
    ②详见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09.
    ①详见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3.
    ①详见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5-318.
    ①详见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81-383.
    ①详见梁漱溟.中国社会构造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59.
    ①详见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70.
    ②详见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56.
    ①参见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33.
    ①详见许章润.中国文明的人生态度与法律生活——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二[A].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4.
    ①详见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3.
    ②详见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2.
    ①参见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7-278.
    ②梁漱溟认为农村与理性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参见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57.
    ①详见梁漱溟.理性与理智之分别[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22-424.
    ①详见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771.
    [2]夏锦文唐宏强.儒家法律文化与中日法制现代化[J].法律科学,1997:(1):78.
    [3]夏锦文唐宏强.儒家法律文化与中日法制现代化[J].法律科学,1997:(1):84.
    [4]刘进田李少伟.法律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
    [5]孙季萍.梁漱溟的传统法文化观[J].南京社会科学,2001,(9):67.
    [6]梁漱溟.宪政建筑在什么上面[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79.
    [7]魏继昆.试论民国时期梁漱溟宪政态度之转变[J].历史教学,2003,(1):45.
    [8]陈景良.论梁漱溟的法文化观[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22.
    [9]许章润.宪政: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四[A].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9.
    [10]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7.
    [11]魏继昆.试论民国时期梁漱溟宪政态度之转变[J].历史教学,2003,(1):42.
    [12]施建兴.“势”和“理”:梁漱溟对中国宪政之道的范式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21.
    [13]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54.
    [1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99.
    [1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79.
    [16]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532.
    [17]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A].现代儒学论[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2-33.
    [1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25.
    [1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33-335.
    [2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33-335.
    [2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33-335.
    [2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08.
    [2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34.
    [24]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08.
    [25]梁漱溟.勉仁文学院创办缘起及旨趣[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98.
    [26]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09.
    [27]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81.
    [28]梁漱溟.自述[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8.
    [29]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84.
    [30]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87.
    [31]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03.
    [32]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04.
    [33]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89.
    [34]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05.
    [35]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05.
    [36]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92.
    [37]梁漱溟.论学生事件[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四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76.
    [38]梁漱溟.论学生事件[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四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76.
    [39]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63.
    [40]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66.
    [41]梁漱溟.主编本刊(《村治》)之自白[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3.
    [42]梁漱溟.主编本刊(《村治》)之自白[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4.
    [43]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13.
    [44]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81.
    [45]梁漱溟.政教合一[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78.
    [46]梁漱溟.政治上的民主和中国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8.
    [47]梁漱溟.政治上的民主和中国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9.
    [48]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14.
    [49]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16.
    [50]梁漱溟.政治的根本在文化[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05.
    [51]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12.
    [52]梁漱溟.中国文化的特征在哪里?[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10.
    [53]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08.
    [54]梁漱溟.中国文化的特征在哪里?[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05-706.
    [55]梁漱溟.宪政建筑在什么上面?[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80.
    [56]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46.
    [57]桂胜.“势”论通说[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29.
    [5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4:147.
    [59]梁漱溟.宪政建筑在什么上面?[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79.
    [60]梁漱溟.中国到宪政之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87.
    [61]梁漱溟.宪政建筑在什么上面?[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81.
    [62]梁漱溟.1978年政协会议期间讨论宪法时的发言[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七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58.
    [63]梁漱溟.中国到宪政之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96.
    [64]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27.
    [65]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37.
    [66]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9.
    [67]梁漱溟.中国到宪政之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86.
    [68]梁漱溟.中国到宪政之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91.
    [69]梁漱溟.宪政建筑在什么上面?[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82.
    [70]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12.
    [71]梁漱溟.中国到宪政之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91.
    [72]梁漱溟.宪政建筑在什么上面?[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80.
    [73]梁漱溟.宪政建筑在什么上面?[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82.
    [74]梁漱溟.宪政建筑在什么上面?[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83.
    [75]梁漱溟.宪政建筑在什么上面?[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83.
    [76]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9.
    [77]许章润.宪政: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四[A].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0.
    [78]梁漱溟.我致力乡村运动的回忆和反省[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七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27.
    [79]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9.
    [80]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16.
    [81]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27.
    [82]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10.
    [83]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11.
    [84]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12.
    [85]梁漱溟.中国政治问题研究[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84.
    [86]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13.
    [87]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14.
    [88]梁漱溟.中国政治问题研究[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94.
    [89]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7-468.
    [90]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16.
    [91]许章润.宪政: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四[A].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1.
    [92]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9.
    [93]梁漱溟.我致力乡村运动的回忆和反省[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七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28.
    [94]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14.
    [95]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70.
    [96]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14.
    [97]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70.
    [98]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9.
    [99]梁漱溟.中国政治问题研究[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94.
    [100]梁漱溟.中国到宪政之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86.
    [101]梁漱溟.政治的根本在文化[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02.
    [102]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08.
    [103]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16.
    [104]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13.
    [105]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36.
    [106]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11.
    [107]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15.
    [108]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32-733.
    [109]梁漱溟.谈中国宪政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12.
    [110]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6.
    [111]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21.
    [112]梁漱溟.司法例规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四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20.
    [113]梁漱溟.司法例规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四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20.
    [114]梁漱溟.司法例规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四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20.
    [115]梁漱溟.司法例规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四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20.
    [11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51.
    [11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84-285.
    [118]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66.
    [119]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66.
    [120]梁漱溟.政教合一[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77.
    [121]梁漱溟.答乡村建设批判[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74.
    [122]梁漱溟.政教合一[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73.
    [123]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54.
    [124]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8.
    [12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2.
    [12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57.
    [127]陈顾远.从中国文化本位上论中国法制及其形成发展并予以重新评价[A].范忠信尤陈俊翟文喆编校,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陈顾远法律史论集[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66.
    [128][美]金勇义: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M].陈国平、韦向阳、李存捧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39.
    [129][美]金勇义: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M].陈国平、韦向阳、李存捧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39.
    [130]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56.
    [131]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54.
    [132]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54-655.
    [13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3.
    [134]梁漱溟.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征[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41.
    [135][美]金勇义: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M].陈国平、韦向阳、李存捧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42.
    [136]陈顾远.中国固有法系之简要造像[A].范忠信尤陈俊翟文喆编校,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陈顾远法律史论集[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40.
    [137]梁漱溟.帮助大家对讨论问题作一准备[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03.
    [138]陈顾远.中国固有法系之简要造像[A].范忠信尤陈俊翟文喆编校,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陈顾远法律史论集[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41.
    [13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6.
    [14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4.
    [14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5.
    [14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80.
    [14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85.
    [144]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42.
    [145]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42.
    [146]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42.
    [14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90.
    [14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90.
    [149]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92.
    [150]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92-293.
    [151]梁漱溟.欧洲独裁制之趋势与我们人治的多数政治[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68.
    [152]梁漱溟.欧洲独裁制之趋势与我们人治的多数政治[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67.
    [153]梁漱溟.毛主席对于法律作如是观—访问雷洁琼同志谈话记[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七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30.
    [15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79.
    [15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17.
    [156]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8.
    [157]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128.
    [158]马作武.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与法[J].现代法学,1997,(4):110.
    [159]栗劲王占通.略论奴隶社会的礼与法[J].中国社会科学,1985,(5):198.
    [160]栗劲王占通.略论奴隶社会的礼与法[J].中国社会科学,1985,(5):200.
    [161]栗劲王占通.略论奴隶社会的礼与法[J].中国社会科学,1985,(5):203.
    [162]邵方.儒家思想与礼制—兼议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思想的礼法结合[J].中国法学,2004,(6):160.
    [163]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54.
    [16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99.
    [165][法]孟德斯鸠.孟德斯鸠法意[M].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04.
    [16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1.
    [16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85.
    [16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85.
    [169]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54.
    [170]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55.
    [17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8.
    [17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25.
    [173]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25.
    [174]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43-344.
    [175]梁漱溟.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征[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45-146.
    [176]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43.
    [17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6.
    [17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6.
    [179]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6.
    [18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9.
    [18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9.
    [182]梁漱溟.中国社会构造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43.
    [18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9.
    [18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8.
    [185]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8.
    [186]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84.
    [18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06.
    [18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25.
    [189]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8.
    [190]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06.
    [191]梁漱溟.[A].中国之中自治问题[A].中国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20.
    [192]梁漱溟.[A].中国建国之路[A].中国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40.
    [193]梁漱溟.[A].中国建国之路[A].中国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31.
    [19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4.
    [19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4
    [19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1.
    [19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1.
    [198]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四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0.
    [19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5.
    [20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6.
    [20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6.
    [20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04.
    [20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07-208.
    [20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08.
    [20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46.
    [206]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71.
    [207]梁漱溟.中国人的长处与短处[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75.
    [20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09.
    [209]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13.
    [210]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13.
    [21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40.
    [21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49.
    [21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52.
    [21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8-279.
    [215]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9.
    [216]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9.
    [21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79-280.
    [21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80.
    [219]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97.
    [220]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08.
    [22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08.
    [22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09.
    [22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09.
    [22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09.
    [225]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09.
    [226]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0.
    [22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3.
    [22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3.
    [229]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3.
    [230]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3.
    [23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5.
    [23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5.
    [23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5.
    [23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5.
    [235]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6.
    [236]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8.
    [23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8.
    [238]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65.
    [239]《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659.
    [240]梁漱溟.人心与人生[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45.
    [241]梁漱溟.人心与人生[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30.
    [24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60.
    [243]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7.
    [244]梁漱溟.中国建国之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96.
    [245]梁漱溟.中国——理性之国[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四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2.
    [24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2-73.
    [24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9.
    [24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0.
    [249]梁漱溟.《全国乡村建设运动概况》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86.
    [250]梁漱溟.试论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属于马克思所谓亚洲社会生产方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七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48.
    [251]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05.
    [252]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3.
    [25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0.
    [25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3.
    [25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3.
    [256]梁漱溟.择善而从[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七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27.
    [257]董小川.中西文化共性论纲[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
    [25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70.
    [25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89.
    [26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89.
    [26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89.
    [262]梁漱溟.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征[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44.
    [263]梁漱溟.乡村工作中一个待研究待实验的问题——如何使中国人有团体组织[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61.
    [26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99-200.
    [26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8.
    [266]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55.
    [26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3.
    [26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50.
    [26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55.
    [27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03-504.
    [27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97-398.
    [27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97-398.
    [27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0.
    [27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5.
    [27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8.
    [27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8.
    [27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70.
    [278]梁漱溟.人心与人生[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72.
    [279]梁漱溟.儒佛异同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七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67.
    [28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演录[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四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26.
    [28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33.
    [28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讲演录[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70.
    [283]梁漱溟.读熊著各书书后[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七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54.
    [284]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56.
    [28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55.
    [286]《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104.
    [28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1.
    [288]梁漱溟.中国建国之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66.
    [289]梁漱溟.人心与人生[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50.
    [290]梁漱溟.人心与人生[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29-630.
    [29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60-261.
    [29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65.
    [29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83.
    [294]许章润.中国文明的人生态度与法律生活——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之二[A].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8.
    [29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17.
    [296]梁漱溟.中国建国之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50.
    [297]梁漱溟.中国社会构造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54.
    [29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69.
    [299]梁漱溟.中国社会构造问题”[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53.
    [30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0.
    [301]梁漱溟.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征[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44.
    [30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99-200.
    [303]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9.
    [304]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80.
    [305]梁漱溟.与丹麦两教授的谈话[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76.
    [306]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81.
    [307]梁漱溟.答乡村批判[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44.
    [308]梁漱溟.理性与宗教之相违[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94.
    [30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3.
    [31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5.
    [31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8.
    [31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07.
    [31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62.
    [31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31-132.
    [315]梁漱溟.中国文化的特征在哪里?[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01.
    [316]梁漱溟.中国文化的特征在哪里?[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02.
    [317]梁漱溟.中国文化的特征在哪里?[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04.
    [318]梁漱溟.中国文化的特征在哪里?[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07.
    [31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15.
    [320]梁漱溟.《全国乡村建设运动概况》序[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86.
    [32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01.
    [32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10.
    [323]梁漱溟.为北京《益世报》出版五千号纪念所写赠词[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02.
    [324]梁漱溟.中国文化的特征在哪里?[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09.
    [32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35.
    [326]梁漱溟.精神陶炼要旨[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04.
    [32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6.
    [32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07.
    [329]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81.
    [33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12.
    [331]梁漱溟.理性与理智之分别[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22.
    [332]梁漱溟.理性与理智之分别[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22-423.
    [333]梁漱溟.中国文化的特征在哪里?[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03.
    [334]梁漱溟.中国文化的特征在哪里?[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07.
    [33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07.
    [336]郑建功.梁漱溟对中国问题特殊性的探究[J].浙江学刊,2007,(4):195.
    [33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36-137.
    [33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88.
    [339]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65.
    [340]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70-171.
    [341]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70-171.
    [342]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65.
    [343]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五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65.
    [34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19.
    [34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19.
    [34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22.
    [347]喻中.新儒家的法治观念:贺麟对法治的想象与期待[J].学术月刊,2010,(8):63.
    [348]谢晖.法治保守主义思潮评析—与苏力先生对话[J].法学研究,1997,(6):51.
    [349]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M]北京:中华书局,1994:3.
    [350] 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 The vocation of our Age for Legislation andJurisprudence,Littlewood&Co. Old Bailey,1831:29.
    [351] 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 The vocation of our Age for Legislation andJurisprudence,Littlewood&Co. Old Bailey,1831:30.
    [352][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J].许章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24.
    [353] 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The Common Law, New York,1963:7.
    [35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
    [35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08.
    [356][美]艾恺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122.
    [357] Bernhard Grossfeld,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Comparative Law, ClarendonPress,1990:70.
    [358] R. Unger: the Critical Legal Studies Move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