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到共产党的党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就是1945年到1951年间从抗战胜利后到建国初期新闻史的个案汉口《大刚报》。论文对汉口《大刚报》的历史作了以详尽全面的梳理,把新闻史上值得研究的一块原地的这些特殊史料抢救出来,并解释了民营报纸在抗战胜利后以及建国初期两个历史转折点的生存路径选择之特殊性,从而达到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和借鉴历史的目的。在具体写作策略上,采用历史学的实证法和新闻学的个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依据历史文献,搜集发掘相关史料,通过对具体事实的征引和考论,用个案研究来检验研究客体所具有的特性,以探求历史的本来面目。
     论文简要回顾了《大刚报》自抗战年代创立起的刊行历程。《大刚报》曾作为西南后方有较大影响的民营报纸之一,以三遭轰炸、四次搬迁,始终坚持出版的“愈炸愈奋,至大至刚”大刚精神驰誉国内报坛,在《大刚报》刊行的15年间,经历了中国近代史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两个重要历史时期以及建国初期的前两年,出版迁移路径与中国近代史的战争战场转移路径息息相关;经历了7座近代城市,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方向都深刻影响《大刚报》的发展。
     论文详细论述汉口《大刚报》的创立与抗争。考察在国民政府新闻舆论环境下汉口《大刚报》如何秉持衡阳贵阳时期“至大至刚”的办报精神,传承独立民营报纸的性质,以及由此展开与南京《大刚报》总部分庭抗礼的斗争。重点探讨《大刚报》合作社性质的由来与发展,以及汉口《大刚报》作为合作社的内部制度安排的控制权的分配。
     论文着力论述汉口《大刚报》的独立经营。考察汉口《大刚报》合作社的成熟时期,包括结社策略和经营策略的主要表现。重点讨论汉口《大刚报》在解放战争后期的生存路径的选择以及分析内在动因。
     论文重点论述汉口《大刚报》的公私合营与改造。重点探讨汉口《大刚报》作为第一家公私合营民营报纸的尝试,在武汉市委宣传部领导下的汉口《大刚报》的公私合营,实际上从组织人事到编辑方针都已经在扮演机关报的角色。报纸完成公私合营的过程实质则是成为促使汉口《大刚报》合作社迅速解散的力量。也为中共武汉市委和武汉市人民政府通过适当途径将汉口《大刚报》改造成为机关报创造了合理性。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ttention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akangpao, a newspaper run from after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o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1945-1951). It thoroughly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history of Takangpao, rescues these historical virgin materials worthy to be studied, and interpret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way choice after the victory over Japan and during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made by privately-owned newspaper at these two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s, and consequently attains the objective to comprehend, reflect on and learn from history. With regard to the specific writing strategies, this dissertation employs positivism in history and case study in journalism. Based on historical literature, by collecting related materials, citing and analyzing concrete facts,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specialty of the object through case study so as to explore historical truth.
     This dissertation reviews 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Takangpao starting from the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akangpao as one of more influential private newspaper in the southwest rear, bombed thrice and moved four times, persisted in the spirit of "fearing no bombing and being most tolerant and strongest" and was renowned in the circles of Chinese newspapers. During the 15years of its development, it witnessed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War of People's Liberation and the first two years of New China. Its transferring route was closely bound up to the transferring route of the battlefields of the wars. Experienced seven modern cities, Takangpao w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city culture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ulture.
     This dissertation expounds the establishment and struggle of Takangpao. It investigates how Takangpao persisted in the newspaper-running spirit originating from Hengyang and Guiyang period under Kuomintang Government's control over the press, how it succeeded to the independence of privately-owned newspaper and consequently and how it struggled with the Headquarters Takangpao.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spaper's cooperative natu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control power of the cooperative's internal system arrangement.
     This dissertation expounds self-sustaining operation of Takangpao, investigates its maturity reflected in its cooperative strategies and operational strategies, and mainly discusses its way choice and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War of Liberation.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joint state-private op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kangpao.as the first pioneer, the process of the joint state-private operation directed by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Wuh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was actually the way it played as the party organ in organization and staffing and in editing guiding principles. The process of the joint state-private ownership was actually the push to disband Takangpao Cooperative and provided rationality for Wuh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People's Government of Wuhan Municipality to transform Takangpao to be the party organ through proper approaches.
引文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293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的办法的决定(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八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89页。
    ①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新闻研究资料,1988年6月29日。
    ②关于重庆《大公报》实行公私合营的时间有多种说法:1、《大公报》在1950年7月就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新闻总署指示,不正式对外宣布也不故意否认这一改变,但在《大公报》内部是公开的)(孙旭培,1988);2、王文彬《建国初期的重庆大公报》:“1950年10月,党派雷勃同志担任《大公报》编辑部主任,算是重庆《大公报》正式公私合营开始”;3、李纯青《为评价大公报提供史实》:“重庆大公报于1951年12月12日宣布为公私合营”。
    ③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①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写: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文汇出版社,1997年,第21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总署署长胡乔木在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50.3.29),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42页。
    ②合作社在农业中的普遍程度远比其它领域多,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情况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如此普遍,这主要是由农业产业的特性所决定的(黄祖辉,2000)。
    ①《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编委会编;魏振瀛,徐学鹿,郭明瑞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民法学(?)商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449-450页.
    ②“在私人资本主义下,合作社与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前者是集体企业,后者是私人企业:在国家资本主义下,合作社与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前者首先是私人企业,其次是私人企业;在我国现存制度下,合作企业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没有区别,如果它占用的土地和使用的生产资料是属于国家即属于工人阶级的。”参见列宁:《论合作社》,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1987,第366页)
    ③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将“罗虚代尔原则”确立为基本合作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自愿入社;
    ②民主管理(一人一票);③现金交易;④按市价销售;⑤只销售货真量足的商品;⑥按惠顾额分配盈余;⑦重视对社员的教育;⑧政治与宗教中立。任何遵守罗虚戴尔原则的组织即为合作社。然而,在实践中很难找 出有哪个合作社能够遵守全部的“罗虚戴尔原则”。原因在于,首先,各国合作社发展的实践富于多样性;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曾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原则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适应形式的变化,国际合作联盟曾分别于1934年、1966年、1995年对合作社的组织原则作了部分修改,以反映时代特征以及各国合作社发展的实践特点。有些不合时宜或适应面较窄的原则,如“现金交易”、“政治与宗教中立”等被剔除,也有一些原则进行了修订。
    ①大刚报是怎样成长的?大刚报创刊九周年纪念,1946年11月9日大刚报。
    ②毛健吾:我怎样办大刚报,程其恒、容又铭编:记者经验谈,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第124页。
    ③李凌飞:笔伐口诛,驱邪辅正,1946年11月9日大刚报。
    ④笔者注: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于1949年12月17日至26日召集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各公、私营报纸代表三十余人参加。会议任务是解决全国公、私营报纸的纸张与赔耗问题。与《大刚报史》中“全国第一次新闻工作会议”有出入,该会议时间为1950年3月39日。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②原《大刚报》同人也以多年为之辛勤奋斗的新闻事业被陈立夫CC系夺走而满怀激愤,曾多次集会准备举行记者招待会,控诉CC系夺报行径,从报社内部给新社长张志智以掣肘的压力。严问天由负责言论的总主笔改任毫无实权的社会服务部总干事,黄邦和由任副总编辑兼采访主任调往上海办事处工作后,时任汉口《大刚报》社长的王淮冰也被调往南京任《大刚报》无实权的总经理助理。当时严问天、王淮冰、黄邦和均住在中共代表团所在地梅园新村内,他们在反国民党CC系掠夺《大刚报》的斗争中,经常请教当时在南京担任国共和谈中共代表团发言人的范长江,范长江也经常予以指点和参谋,还给严问天、黄邦和介绍国共和谈情况,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当时范长江的公务非常忙碌,他为了回避每天纠缠他的中外记者,还常常躲在黄邦和家中撰写文稿。”武汉解放前由黄邦和以私人身份给范长江去信请示报纸的前途。1949年2月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以后,范长江给黄邦和复信,热情鼓励《大刚报》要团结同志,坚持战斗,大力宣传共产党的城市政策。笔者注。
    ③1944年,合作社的业务除了农业、工业、生产、运输、供销、信用、医药外,还办黑板报、识字组、冬学、夜校、合作学校、读报组、办婚丧、修道路、救济移难民、优待抗属、拥军等。合作社的行业门类有消费、生产、信用、运输等。在某一行业,合作社的门类也是很多的,如生产合作社中就有纺织、榨油、肥皂、造纸、化学、水泥木工、食品、矿业、铁铺修理等。合作组织从经营内容上属于区域性合作社,区域性合作组织被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所利用,除了在农业经济方面的合作外,还包含工商、行政、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合作内容是生产性的、横向的、综合性的:引自闫庆生,黄正林:《论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合作社》《甘肃理论学刊》,1998年第6期。
    ④范长江在胡政之主编的时事性周刊《国闻周报》(1933年和1934年)就曾看到有关江西苏维埃政权的连载资料:《赤区土地问题》、《赤区的合作社》等,范长江回忆说,我第一次看到苏区的原始资料,是《国闻周报》所连载的赤区土地问题等,《国闻周报》是天津《大公报》出版的。这个材料上登载的江西苏维埃政权一些有关土地革命的政策法令,以及许多有关土地革命的文件都是原件,不是改写的文章。这些报道和资料对他是一种启蒙教育。西北之行结束后1942年到达苏北解放区新四军驻地。引自范苏苏主编:《范长江与青记》,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①万耀煌:修辞立其诚——献给大刚报创刊九周年纪念,1946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朱德总司令演讲——合作社要向生产方面发展,解放日报,1944-06-28(1).
    ②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西方国家的合作运动逐步走向合作政策。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合作社理论强调合作社社员的自助与互助,而国家理论也不主张国家十预经济生活。因此,合作经济发展的推动方式是自下而上。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逐步取代了自由放任理论,政府看到了合作经济在缓和阶级矛盾、从而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合作社领导人也认为合作运动应积极从政府那里寻求最大限度的支持,以弥补合作运动方式推动合作经济发展的不足。因此,政府开始积极间接干预合作运动,合作运动逐步向合作政策方向演化。
    ③中国的边区合作社则是由合作政策逐步走向合作运动。由于群众文化水平较低、民主意识薄弱,合作经济很难自下而上地自发产生和发展。因此,政府对合作经济直接干预,不仅通过制定法律、有关扶助政策和参与合作社的教育及培训计划来引导或支持合作社经济活动,而且设立专门的合作社领导机构,并委派政府官员来发动、推进和管理合作经济,以合作政策方式推进合作经济。由于国家往往是通过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以搞运动的方式来组织合作社,违背了自愿参加的原则,必然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使合作社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于是,合作经济组织纷纷进行改革,合作政策逐步向合作运动方向演化。
    ①一种史料,其作者为同一人,是同出一源的史料;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料,其作者相同,或作者不同,而出处相同,也是同源史料。一次大事变的发生,或由当事人记录下来,或由当代人根据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或由稍后的人根据传闻记录下来,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史料,其作者相同,是同源史料,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作者不同,而所根据的传闻相同,也是同源史料。见史学方法论:杜维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5页。
    ②方汉奇,曹立新:多打深井多作个案研究——与方汉奇教授谈新闻史研究,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①毛健吾:十年回忆,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②陆海空军总司令开封行营创办,后改为驻豫绥靖主任公署,1931年2月开始发稿。
    ③毛健吾:十年回忆,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④毛健吾:十年回忆,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毛健吾:十年回忆,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②毛健吾:十年回忆,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③社评本报创刊九周年,1946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毛健吾:十年回忆,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②《河南民国日报》1930年3月10日出版,由河南省指委宣传部长张善舆兼任社长,日出石印四开小报一张,印500份,后改为日出对开铅印报一大张,由于当时每月有固定经费及中央党部补助,经济充裕,一度曾扩充篇幅为两大张,于1948年9月停刊。《河南民报》1930年创刊,陆海空总司令行营(后改为豫绥靖主任公署)军法处长方其道兼社长,彭家荃任总编辑,同时负责河南和平通讯社工作。该报经费充裕,组织健全,规模日益扩天,报纸发行数达5000多份。1936年,在全省报纸中第一家采用新5号铅字排印,《河南民国日报》和《河南民报》是当时河南两家最大的报纸。笔者注。
    ①李蕤:我在《大刚报》的始末,郑州文史资料第9辑解放前郑州报业史料专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郑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1年,第73页。
    ②李蕤:我在《大刚报》的始末,郑州文史资料第9辑解放前郑州报业史料专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郑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1年,第84页。
    ①严问天在武汉随军宣传时,看见汉口《大公报》登载“北方某大报招聘评论作家”广告,欣然写了两篇时政论文,邮寄应征。很快收到在河南信阳复刊的《大刚报》来电约去洽谈,严问天当即离开军队赶去信阳,被该报聘请担任编辑。见严维全:严问天与《大刚报》,繁昌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繁昌县委员会编,1985-02,第143页。
    ②王淮冰:毛健吾与大刚报,新闻记者1999年1月15日。
    ③毛健吾:我怎样办大刚报,程其恒、容又铭编:记者经验谈,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第121页
    ①舒名世:《大刚报》编辑部在回雁峰上的时候,衡阳文史资料第4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专辑,中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09,第92页。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①刘人熙:大刚报创刊三周年纪念,《大刚报》1940年11月9日。
    ②杨潮(1900-1946),笔名羊枣,湖北沔阳人。少年读家塾,后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由于参加五四运动,被校方开除,乃转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学习。毕业后,任职于上海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他向往实业救国,与友人集资经营电影业遭到失败。九一八事变后,在已经是共产党员的妹妹杨刚影响下,勤奋攻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大量马列主义的著作,逐步认识了共产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1933年由周扬介绍入党,并担任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1936年进苏联塔斯社中国分社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并为上海多家进步报刊,撰写国际问题评论。1939年转移香港,担任《星岛日报》军事记者,以“军事评论家”闻名海内外。
    ③杨坤潮原是上海排字工人,后去到香港《星岛日报》排字,与杨潮早就相识。
    ④本报同人:大刚报创刊六周年,大刚报1943年11月9日。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②毛健吾:我怎样办大刚报,程其恒、容又铭编:记者经验谈,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第124页。
    ③毛健吾:我怎样办大刚报,程其恒、容又铭编:记者经验谈,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第124页。
    ④如果不受意外阻碍或战局影响,毛健吾打算用十年建立更多文化事业如设图书馆、科学试验馆,都在文化计划之列。而办学校的计划,又想从幼稚园到大学一套齐全:而科学馆的计划,则是集有志青年于一室,埋首研究科学,天天在实验室生活。见毛健吾:《我怎样办大刚报》,程其恒、容又铭编:《记者经验谈》,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第124页。
    ⑤大刚丛书系列包括有:大刚报编辑部编《汪精卫叛国主和阴谋总暴露》收声明、电文、评论等33篇,有《蒋委员长最初声明》、《汪精卫艳电原文》、《为汪案对外声明》等,另收何香凝《痛斥汪精卫并告国人》及大刚报、重庆大公报、香港大公报、上海申报等社评。蒋介石著《总裁指示我们怎样实行三民主义》出版日期1939年,收《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行的哲学》、《政治的哲学》、《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4篇。刘澄寰编《新县制论文集》出版日期1940年,收论述新县制的机构、党政关系、各级组织、特点、实施及如何推行新县制等问题的文章32篇。著者有蒋介石、李宗黄、杨君励、沈忱农、夏贯中、陈柏心、钰铭、李汉魂、郑丰、陆宗琪等。大刚报社编辑《二期抗战中总裁言论第二集》出版日期1939年,蒋介石言论集收《新生活运动五周年纪念讲词》、《参政会三次大会开会词》、《抗战二周年告全国军民书》、《“七七”二周年告战地民众》、《抗战第二周年纪念日告日本民众书》共16篇。大刚报社编《新衡阳指南》出版日期1943年,分 衡阳是怎样一个地方、重要机关团体、金融界、市场总览、工业界、交通、生活与娱乐、医药卫生、怎样防空、主要人名录等10章。书前有地图。毛礼锐著《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据著者《一年来的中国政治》经充实而成本书,介绍1937年中国由分裂而统一,从内战到停止内战的政治转变。罗廷光著《各国青年组织与训练述要》出版日期1940年,本书分8章。介绍德、意、苏、英、美、日等国的青年组织与训练情况。淮冰等著《粤北会战记》出版日期1940年,广东抗日战场情况通讯报道集。分“总的分析”、“光辉的战绩”、“会战中的将士”、“会战中的民众”、“伟大的收获”、“学习胜利的经验”、“一般评论”7辑,共收28篇。
    ①第一次创刊在1942年4月15日,出版一个月后被勒令停刊十日,于1942年10月20日复刊,最终发刊至12月31日。
    ②湖南新检处代电(1942年5月25日)以“大刚晚报既申请登记,迄未经核准,擅自发刊,内容复杂,不合手续”勒令停刊。随后毛健吾将《大刚晚报》一面遵令停刊,一面分呈国民党中宣部和湖南省政府备案,于是国民党中宣部复电(1942年8月30日):查报社未领导登记证,即擅自发刊,原有未合。惟该晚报业经本部准予备案,与擅自发行者不同,应准先行发行。《大刚晚报》于然而衡阳新检处工作月报(1942年10月)称“违检部分颇多”,并且湖南新检处工作月报(1942年11月)查“大刚报晚报社犯有修正出版法第二十条第一项之情事”,战区新闻局指令(1942年12月8日):大刚晚报违犯出版法,予以停刊十日处分。然而衡阳新检处工作月报(1942年12月)称“该报仍不改善,违检如前,故省府特令停刊,现该报发刊至本月31日止。”
    ③1944年4月21日国民党中央社消息:纽约中国新闻处编辑,前太平洋通讯社记者梁琪英小姐,于本月初径行到渝,伊对《大刚报》发行敌后航抗办,认为系世界创举,甚感兴趣,特亲至中宣部所取敌后航空版数份,准备携美宣传。
    ④毛健吾:我怎样办大刚报,程其恒、容又铭编:记者经验谈,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第124页。
    ①1944年7月10日副刊第一期《系词——敬致作者》
    ②1944年7月10日《大刚报》第二版社论《我们的信念——本报在柳复刊敬告读者》
    ①金仲华:坚持在新闻工作的岗位上,1944年10月15日大刚报。
    ②1944年10月17日《大刚报》第二版社论《稳战局、安后方》
    ①1944年10月15日《大刚报》副刊《阵地》熊佛西《疏散记》
    ②在救济的名单中就有田汉、穆木天、孟超、黄药眠、于逢、汪巩、周钢鸣、司马文森、邵荃麟、葛琴、蔡楚生、曹伯韩、何家槐、彭燕郊、陈残云、华嘉、郑可、温涛、黄新波、张陵沼、黄养辉、秦似、端木蕻良、宋云彬、王鲁彦、伍禾、韩北屏、熊佛西、叶仲寅、马思聪、张天翼、余丽亚、欧阳予倩、胡仲持、严恭、阳太阳、孟昌、张煌、张光宇、张正宇、李桦、陈迩东,以及广西艺术馆10人,新中国剧社20人。
    ①见毛健吾致黄邦和私人信件。由黄邦和提供。
    ②陶菊隐:孤岛见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23页。
    ③见毛健吾致黄邦和私人信件。由黄邦和提供。
    ①毛健吾:十年回忆,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②其余分配给三家报纸,分别是《中央日报》《和平日报》各20万美元,《大公报》22万美元。
    ③毛健吾:十年回忆,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陈立夫与大刚报,大地周报1946年第41期。
    ②蒋介石还都之后在上海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唐海向蒋介石提出极为尖锐的问题:“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和四项诺言都规定要释放政治犯,不知政治犯何时可以释放?”蒋介石怒气冲冲的反问:“政治犯已经释放,还有哪个没有释放,你开名单来!”唐海无所畏惧又站起来说:“到现在为止,只释放了一个廖承志。”导致记者招待会不欢而散。事后蒋介石查明唐海为《大刚报》记者兼《文汇报》记者。立即派张道藩找毛健吾要辞退唐海。同时《大刚报》支持临时大学学潮,而朱家骅作为教育部长,无异是《大刚报》拆他的台。朱家骅与 陈立夫的矛盾导致朱家骅告到蒋介石那里,说《大刚报》故意夸大学潮,为共党张目。事后蒋介石查明唐海为《大刚报》特派记者兼《文汇报》记者,责令陈立夫整顿大刚报社。见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65页。
    ①野路:大刚报易主记,评论报,1947年第7期。作者野路实为《大刚报》黄邦和,黎澍同志在上海主张《大刚报》同人通过各种途径对陈立夫进行控诉,1947年9月《大刚报》的余湘达到陕北以后曾应邀在新华广播电台作了一次广播讲话,讲述陈立夫抢夺《大刚报》的经过;黄邦和则发表《大刚报易主记》在上海《评论报》上,对陈立夫抢走《大刚报》的全过程进行揭露。见黄邦和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11月4日。
    ①王淮冰,黄邦和:大刚报创办人毛健吾与大刚报,第217页。
    ②欧阳柏:感怀大刚,1946年11月9日大刚报。
    ③毛健吾动用大刚报股份有限公司的18万元外汇,向美国订购了三部吉普,数部收报机,因为交货期未到,毛健吾盘算临时挪用这笔外汇同时向美国订购一批锡箔纸,目的是通过倒卖赚其中的差价为报社赚钱。不料刚好碰上旧金山码头工人罢工,锡箔纸没有按时交货。交货期到,需要马上付款,毛健吾正在想办法弥补亏空,被报社总稽核发现,报告给董事长陈立夫,毛健吾就有了“挪用公款”之名。见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73页。
    ④野路:大刚报易主记,评论报,1947年第7期。
    ⑤“三月在望,公教待遇又届‘调整’之期。我们希望这次调整,不会成为公教人员自杀的序幕。”
    ①黄邦和:感慨话大刚,1946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黄邦和:我们怎样熬过黑夜?1950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武汉地方志主编,武汉春秋,第52期。
    ①董祚楷是一二九运动的骨干人物,抗战期间担任《云南日报》总编辑,利用云南地方势力与国民党中央的矛盾,在宣传报道上对促进昆明民主进步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余湘、段镇坤是董祚楷的左右手,任《云南日报》的采访主任和编辑主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武力逼龙云交出云南,并对昆明民主运动进行镇压,三人被迫出走到湖南。此时汉口《大刚报》正缺人手,王淮冰多次函电邀请他们辞去长沙工作,来到《大刚报》。
    ②1946年7月1日调离汉口,到达南京后办公桌放在总经理兼南京《大刚报》社长毛健吾的大办公室里。见王淮冰:关于《在白区地下工作的岁月——纪念我的父母邵荃麟和葛琴》的来信,纵横,2009年第2期。
    ③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83页。
    ④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05页。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84页。最终由武止戈田仁孝花了十几杯茶钱把这些特务送走,此事不了了。
    ①社论:民主之路,1946年7月20日大刚报。
    ②社论:时局的检讨,1946年7月26日大刚报。
    ③社论:国性的认识,1946年7月31日大刚报。
    ①笔者注: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于1949年12月17日至26日召集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各公、私营报纸代表三十余人参加。会议任务是解决全国公、私营报纸的纸张与赔耗问题。与《大刚报史》中“全国第一次新闻工作会议”有出入,该会议时间为1950年3月39日。
    ②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①毛健开:我怎样办大刚报,程其恒、容又铭编:记者经验谈,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第123-124页。
    ①毛健吾:愈炸愈奋之本报,1940年8月16日大刚报。
    ②本报创刊十一周年,1948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本报创刊十一周年,1948年11月9日大刚报。
    ②本报创刊十二年,1949年11月9日大刚报。
    ③毛健吾:十年回忆,]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大刚报创刊十二周年纪念特刊,1949年11月9日大刚报。
    ②胡风:文学修业的一个基本形态,1936年5月15日作家月刊1卷2期。
    ①王淮冰:我看大刚报,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288页。
    ②本报创刊十周年,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本报创刊十周年,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②毛健吾:十年回忆,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本报创刊十周年,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②大刚报是怎样长成的?大刚报创刊九周年纪念,1946年11月9日大刚报。
    ③本报创刊十周年,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④王淮冰:毛健吾与《大刚报》,新闻记者,1999-01.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②王淮冰:对大刚报不同历史时期评价的看法,新闻研究资料,1984-02.
    ③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武汉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④毛健吾:十年回忆,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06页。
    ②大刚报创刊十二周年纪念座谈会的讲话,1949年11月10日大刚报。同版还刊出了中共中央中南局领导邓子恢、陶铸、赵毅敏给报社题词和讲话,以及武汉市党政领导张平化、吴德峰、李尔重等同志的题词和讲话。笔者注。
    ③李尔重:它曾为鼓舞人民前进而呼喊——大刚报史序,第1页。
    ①王淮冰:对大刚报不同历史时期评价的看法,新闻研究资料,1984-02.
    ②此段话中,陆天虹的表述是“熊复同志在1949年12月9日(应为11月9日,笔者注)为《大刚报》的题词中说,《大刚报》曾对中国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作过有益的贡献,因此《大刚报》在解放后能获得人民政府的批准,继续出版。……这是它同国内其他私营报纸不同的特点。正是这个特点使《大刚报》走向了进步,走向了人民。”陆天虹使用的是“省略号”,如果不查到报纸原文,是无法了解此处的“省略号”指代的是何种特点。很显然,陆天虹的表述有断章取义的嫌疑,会让读者误认为“这个特点”指代的是“《大刚报》的继续出版”。从陆的下文表述中陆的确移花接木的将熊复的话作了修改,将“这个特点”指代为“《大刚报》得以继续出版后的发展道路”,所以才有“《大刚报》工作人员自觉努力是加速进步的主观因素”的结论。可见陆文的表述是断章取义的主题先行。无独有偶,《大刚报史》书中涉及到熊复这个评价的时候,都采取了断章取义的作法,省略了“少数知识分子与别人结合的一张报”这种表述。详见第146页、第114页。笔者注。
    ①陆天虹:党对大刚报的改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48页。
    ②笔者注:这是借用的概念,实际的内涵和限定的时问段在于毛泽东的“政治家办报”概念的提出。新闻媒介无条件的随着主要领导人个人意志“转”。诚然,政党机关报在政治上、思想上应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组织上服从党中央领导,这是政党机关报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党性的要求。但是毛泽东“政治家办报”要求“转得快”与党性要求有着原则区别:第一党性是要求报纸与党的意志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而毛泽东“政治家办报”是要求与第一书记个人意志保持高度一致。第二党性是要求报纸对全党负责,当党的领导人出现错误时,作为党内斗争阵地的党报可以也必须与之进行斗争,监督其改正错误。而毛泽东政治家办报要求报纸跟着他个人意志转,无论他个人意志正确与否。详见吴廷俊:政治家办报——研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新闻史的一个关键词,国际新闻界,2010-03.
    ③绿原:试叩命运之门,我亲历的文坛往事·忆大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93页。
    ④戴邦:党报和党委的关系,新闻与写作,1987年第4期。
    ①欧阳柏:大刚报史话续,新闻研究资料,1984年6月29日。
    ②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①Nimmo,D.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pulic opinion in America.New York: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1978:99-100.
    ②毛健吾:我怎样办大刚报,程其恒、容又铭编:记者经验谈,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第124页。
    ③毛健吾:左乎右乎,谈青年思想问题,1943年8月22日大刚报。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211页。
    ②毛健吾:我怎样办大刚报,程其恒、容又铭编:记者经验谈,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第120页。
    ③毛健吾:我怎样办大刚报,程其恒、容又铭编:记者经验谈,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第124页。
    ①毛健吾:我怎样办大刚报,程其恒、容又铭编:记者经验谈,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第120页。
    ②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87页。
    ③毛健吾:我怎样办大刚报,程其恒、容又铭编:记者经验谈,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第120页。
    ④赴美考察新闻事业毛健吾氏今日出国,1948年9月22日大刚报。
    ⑤毛健吾(1905—1968)原名毛礼键,字剑夫、剑舞,江西吉安人。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②保定战败后,由洛阳到宜昌,这一年多时间,我任人在蒋公面前摆布,备受欺凌,但总是以忍让为先。当人们和我谈起东征西讨的战绩时,我便谢其雅意,说:你不看,窗外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请你去问长江里的水,古往今来,有多少是是非非,如今又在哪里?我们都不过是中国历史过程中的一分一秒,又何必为此认真,自寻烦恼。“他还经常独自一人,默诵老子的”智者劳,而仁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引自《我的回忆》
    ③大历史不会萎缩美黄仁宇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202页。
    ④Lee, Chin-Chuan, Sparking a Fire:The press and the ferment of democratic change in Taiwan. Journalism Monographs,138:1-39,1993
    ①林丽云:分析台湾威权政体下“侍从报业”的矛盾与转型:1949-1999,张笠云编:文化产业:文化生产的结构分析,台北远流,2000年,第89-148页。
    ②委托——代理关系泛指在任何一种涉及不对称信息的交易(合同、协议)中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③刘人熙(1912-1981)号佩兰,笔名刘庵,江西莲花人。8岁在乡下读私塾,以后相继在吉安师范学校附小、阳明中学、吉安师范学校读书。1932年19岁刘人熙只身到开封和平通讯社社长毛健吾处谋职。毛健吾看到刘人熙的文章,颇为赏识,当即留用。刘人熙从和平通讯社书记员干起,直到记者、编辑、代社长,受到毛健吾的扶持和信任。1937年随毛健吾创办《大刚报》,创刊一月余,刘人熙便从谢锡福手中接任总编辑,1942年衡阳《大刚报》时期升任副社长,1944年贵阳《大刚报》时期任代理社长,1946年南京大刚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任南京《大刚报》副社长。
    ①1946年5月17日大刚报。
    ②1946年3月25日大刚报。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08页。
    ②朱文尧口述,李理整理,口述历史,2009年3月20日。
    ①社论:扶助民营报业,1946年12月24日大刚报。
    ①毛健吾:十年回忆,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社论:勉国民党,1946年2月20日大刚报。
    ②社论:为彻底停战呼吁,1946年1月17日大刚报。
    ③社论:迎春辞,1946年2月1日大刚报。
    ④社论:愿国共长期合作,1946年1月14日大刚报。
    ⑤社论:民主和平建国年,1946年1月1日大刚报。
    ⑥社论:勉国民党,1946年2月12日大刚报。
    ①社论:勉国民党,1946年2月12日大刚报。
    ②社论:今后的政府组织,1946年1月18日大刚报。
    ③社论:欢迎蒋主席来汉,1946年2月23日大刚报。
    ④社论:今后的政府组织,1946年1月18日大刚报。
    ⑤社论:他们要吃饭,1946年1月29日大刚报。
    ⑥社论:建国重心应在农村,1946年2月8日大刚报。
    ⑦社论:新外汇政策分析,1946年2月27日大刚报。
    ⑧社论:工商复员不容再缓,1946年2月28日大刚报。
    ⑨社论:今后的政府组织,1946年1月18日大刚报。
    ⑩社论:速解我民倒悬,1946年2月9日大刚报。
    ①社论:减轻人民负担,1946年1月19日大刚报。
    ②社论:迎春辞,1946年2月1日大刚报。
    ③社论:国民党责任未了,1946年2月13日大刚报。
    ④中共的政治主张,目前不准备另设对立政府,也不在中国推行共产主义,1946年1月26口大刚报。
    ⑤社论:为彻底停战呼吁,1946年1月17日大刚报。
    ①社论:为彻底停战呼吁,1946年1月17日大刚报。
    ②社论:愿国共长期合作,1946年1月14日大刚报。
    ③社论:国民大会问题,1946年1月22日大刚报。
    ④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新闻记者的组织。1938年 在汉口正式成立,曾出版《新闻记者》月刊。1938年10月20日部分会员在长沙倡办国际新闻社。总会后迁重庆。在解放区、国民党统治区的重要城市和香港设有分会。1941年4月,总会被国民党政府查封。旧中国的新闻记者,很少讲团结这两个字的,报与报之间既各自为政,记者与记者之间也视同陌路。“青记”作为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民间组织,以青年记者(当时的主要成员都是战地记者)为骨干,把为数众多的进步的战地记者、编辑人员和救亡青年组织起来,在徐州、南昌、长沙、广州、成都等城市和延安成立分会,在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在香港和海外,积极发展会员,团结广大知识分子,调动新闻界“少壮派”力量,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开始就同国民党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范长江打算办一个通讯社发挥“青记”在各地会员的力量,通过香港、仰光等地,把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信息发往香港、南洋和海外的侨报,为争取团结抗战、民主进步尽一点力量。国际新闻社于1938年11月在桂林正式成立。国新社除总社设在桂林之外,“青记”的各地分会也就成了国新社的分社。国新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新闻事业机关,是在解放区以外的共产党新闻战斗堡垒之一。
    ①王淮冰:关于《在白区地下工作的岁月——纪念我的父母邵荃麟和葛琴》的来信,纵横,2009年第2期。
    ①汉口几家国民党官办报纸,提议在“和平日报、武汉日报、新湖北日报、华中日报、大刚报联合启事本报等利用春节期间,整理内部,共同决议:自二月二日起至六日止,出联合版五天。谨启湖北省政府公告。”联合启事,1946年2月1日大刚报。
    ②政协会昨圆满闭幕,和平建国已奠始基,1946年2月1口大刚报。
    ①李凌飞:协商圈外,1946年2月1日大刚报。
    ②社论:迎春辞,1946年2月1日大刚报。
    ③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在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一九五零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55页。
    ①葛琴:读稿杂感,1946年4月23日大刚报大江副刊
    ②葛琴:关于题材,1946年5月1日大刚报大江副刊。
    ③黎牧星:大江副刊五百期纪事,武汉春秋1994年第1期。
    ④端木蕻良:替老百姓说了九年话,1946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朱自清:论不满现状,1947年12月27日观察第3卷第18期。
    ①立法院检发出版法修正草案训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35页。
    ②立法院检发出版法修正草案训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36页。由于此部修正草案出台时内战的烽火已愈演愈烈,这部出版法草案实际并未付诸实施。立法院公布此出版法的修正草案后,引起了出版界的讨论与争议,11月15日的《中央日报报学专刊》刊登陈博生的文章认为,对新闻纸杂志因记载违法而停止其发行是行政处罚中最严重之处分,修正案所定之永久停刊处分的条件应再加修改;10月31日《中央日报》的社论、11月7日《大公报》的社论也对该案禁载条款提出了修改意见。
    ③储安平:中国的政局,1947年3月8日观察第2卷。
    ①王宗荣:全国解放战争史专题,大象出版社,第74页。
    ②动员戡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5页。
    ③国防部政工局订定诬蔑中共名称的实施办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8页。
    ④防民之口以图挣扎,重庆滥施新闻统制,1949年1月19日香港大公报。此外还给新闻界出了十六个题目:如《我们为什么而战?》、《剿匪战争就是反侵略战争》、《为国家民主自由而战》、《为民族独立生存而战》等,要求各报围绕这些题目配合政府的宣传,“在这十三条里,哪儿会看到新闻自由,每一条都是一条锁链,每一条新闻都会触犯了十三条里的任何一条。在统治新闻的历史上,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的最严格统治。”
    ⑤言论自由初步收获,1945年10月1日重庆新华日报。
    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档案,(1)(8)1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
    ①修正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1938年7月)。
    ②高郁雅: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与战后中国政局变动(1945-1949),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5年,第189页。
    ③高郁雅: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与战后中国政局变动(1945-1949),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5年,第189页。
    ①储安平:我们的志趣和态度,1946年9月第1卷第1期观察。
    ②储安平:我们的志趣和态度,1946年9月第1卷第1期观察。
    ③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07页。
    ④社论本报创刊十一周年,1948年11月9日大刚报。
    ⑤黄邦和:我们怎样熬过黑夜?1950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黄邦和:我们怎样熬过黑夜?1950年11月9日大刚报。②1948年7月曾惇同志到香港向上海局组织部部长钱瑛同志汇报工作,9月上海局香港办事处举办学习班,张文澄、郭治澄等同志在学习后先后分配到武汉工作。不久组成了以曾惇、江浩然、张文澄为常委,刘实、陈克东为委员的市委领导班了,并按战线成立了中共各种工作小组。与此同时,中原局组织部、中原局、江汉区党委所属的各级城工部也进一步加强武汉各条战线包括新闻战线的工作,与市委所属系统配合,平行作业。
    ③直属市委文化新闻工作组领导,工作成员为郭治澄、童式一、陈梦浓。新民主主义新闻学会的宗旨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而斗争,其成员均为武汉市倾向进步并经过考验的新闻从业人员,大多为各报掌握实际工作的编辑记者或经理部职员。新民主主义新闻学会成员有:新湖北日报的黎树德、贺捷、蔡佑炎、黄普庆、陶慕尧、张良和、阮方,武汉商报的李笑,大刚报的戴易山,正义报的黄侅、胡盛田,中国晚报的陈仰平,华中日报的彭南华,民风报的傅伯元、赵箴微等。
    ①黄邦和:我们怎样熬过黑夜?1950年11月9日大刚报。
    ②1948年10月在国民党华中剿总一次内部会议上,剿总政务处长公开提出:“《大刚报》一伙人看来全是共产党,应该把他们一车子装了,统统送到共产党那边去。”这话马上由刘人熙一个同乡告诉了他,他又告诉了欧阳柏,欧阳找严问天、黄邦和一起商量,曾考虑是不是把保证暂行停刊,人员分散,等到解放再说。
    ③黄邦和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11月14日。
    ④王淮冰:关于《在白区地下工作的岁月——纪念我的父母邵荃麟和葛琴》的来信,纵横,2009年第2期。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00页。
    ②朱文尧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3月18日。“1947年6月我回到汉口,回到汉口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党组织,解决组织问题,第二件事要找一份工作。熊克浩是中原社会部派到汉口的,就住在我家,我找他解决组织问题,他说他手上只有工作关系,解决组织问题要找曾卓。1948年底我向曾卓提出入党要求,曾卓告诉说,组织上有一个叫楚云的会找你谈话,审查你。我第一次接受党的审查的楚云同志就是武汉地下市委文化新闻工作组的郭治澄同志。一个星期后,曾卓找到我说,在大刚报社有位同志露了红,调离了汉口,我们向报社推荐了你,他们总编辑严问天要你去参加面试。1949年2月9日我通过了严问天总编辑的面试,顺利进入大刚报社,先跑社会新闻。”
    ③朱文尧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3月20日。“我曾被要求搜集武汉城防部署图的情报,这张城防部署图在当时武汉市警察总局局长办公室的背面墙上,而且每天武汉市警察总局都要召集采访社会新闻的记者开会,我就利用改机会,用相机每天拍摄一部分城防部署图,最后拼成一张大图交给上级组织。”
    ④黄邦和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11月4日。对鲁道源的策反工作,本已接近成功,经过多次谈判鲁道源基本上同意起义,曾在徐家棚召集所属的三个师长和三个参谋长举行秘密会议,会上三个师长和两个参谋长都表示同意,但另一个参谋长却秘密将鲁道源欲起义之事汇报给白崇禧。于是白崇禧将鲁道源等的家属一起 提前押往桂林,致使该策反工作最终归于失败。同时黄邦和对武汉市警察局进行策反。
    ①黄邦和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11月4日。
    ②传中共在北平采取八项政策叶剑英徐冰昨已办公,1949年2月6日大刚报。
    ③李书城返抵武昌婉拒新闻记者闻渠至郑州后即未北上此行内容一时未便宣布,1949年2月23日大刚报。
    ④吴晗:生活在解放区,1949年3月11日大刚报。
    ⑤1949年4月17日大刚报。
    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01页。
    ⑦李尔重:它曾为鼓舞人民前进而呼喊——大刚报史序,第1页。
    ①朱文尧:九十五天的无冕王,武汉文史资料2005年第一期。
    ②陆天虹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3月20日。
    ③朱文尧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3月18口。
    ①曾卓:编辑地位,19大江副刊大刚报。
    ②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第365-366页。
    ③张颢: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8页。
    ④ Neuman,F.The democratic and the authoritarian.Ⅲ:The Free Press,1957.p17.
    ①1948年1月-4月间相继发表的社论依次为《文武职人员待遇调整》(1月15日)、《拯救苦难的北方》(1月23日)、《扶持工商业》(1月24日)、《武大罢课与公责问题》(1月25日)、《取缔日用物品囤积》(1月27日)、《打倒学店挽救教育》(]月28日)、《裁员与加薪》(2月3日)、《安定人心》(2月4日)、《以全力对付米价》(2月5日)、《救救莘莘学子》(2月8日)、《从轮渡再加价说起》(2月17日)、《清算学店》(2月23日)、《痛论物价》(3月3日)、《为民食忧》(3月6日)、《提高教师待遇》(3月7日)、《减轻农民痛苦》(3月8日)、《焉得广厦千万间》(3月11日)、《为公教人员请命》(3月15日)、《春雾迷蒙笼江城》(3月17日)、《稳定币制》(3月18日)、《稳定粮食价格》(3月19日)、《痛论公用事业加捐加价》(3月25日)、《物价又在蠢动》(4月16日)、《失安而自治》(4月17日)、《反对加价的呼吁》(4月22日)、《公营事业加价》(4月29日)。
    ②社论:安定人心,1948年2月4日大刚报。
    ①社论:春雾迷濛笼江城,1948年3月17日大刚报。
    ②社论:湖北建立和平促进会,1949年1月17日大刚报。
    ③社论:为和平铺路,1949年1月20日大刚报。
    ①社论:春雾迷濛笼江城,1948年3月17日大刚报。
    ②社论:复刊献词,1949年2月5日大刚报。
    ③社论:从国内和平到国际和平,1949年2月6日大刚报。
    ①社论:从国内和平到国际和平,1949年2月6日大刚报。
    ②社论:怎样迎接和平,1949年3月1日大刚报。
    ③社论:人民对于和平的促进,1949年2月9日大刚报。
    ④社论:鄂建立和平促进会,1949年1月17日大刚报。
    ⑤毛健吾:十年回忆,1947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社论:谋取和平与政治革新,1949年2月17日大刚报。
    ①豫东黄泛区大捷匪军被歼数万残部正北窜,1948年7月8日大刚报。
    ②1947年12月8日大刚报珞珈山副刊。
    ③1947年12月9日大刚报珞珈山副刊。
    ①1947年12月11日大刚报珞珈山副刊。
    ②慕铭:避饿妙论,1946年12月22日大刚报星期副刊。
    ①一群失业军的沉痛呼吁,1946年12月14日大刚报读者之页副刊。
    ②石咀农民的生活惨景,1946年12月14日大刚报读者之页副刊。
    ③一个穷师范生的哀音,1946年12月21日大刚报读者之页副刊。
    ④一个史学教授的现状,1947年12月1日大刚报各地通讯。
    ⑤为公教人员请命,1947年12月7日大刚报读者之页副刊。
    ①杨坤潮:汉口《大刚报》的地下斗争历程,王淮冰:我看大刚报,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34页。
    ②1946年6月初交通路40号报社所在地涌进二十几名彪形大汉,声称要找报社编辑部负责人。报社同人在与他们推搡的过程中触到他们身怀短枪,知道来意不善,就连忙示意编辑人员躲开,一面虚与委蛇,一面推脱编辑部负责人外出采访。最后“花了十几杯茶钱和果点把他们送走,此事不了了之。”王淮冰:我看大刚报,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84页。
    ③黄邦和:我们怎样熬过黑夜?1950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朱文尧:九十五天的无冕王,武汉文史资料2005年第一期。
    ①黄邦和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11月14日。
    ②武汉市军管会关于实行军事管制及有关任职的布告[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三日),武汉解放,武汉市档案馆编,武汉出版社,1996年,第3页。“任命谭政、陶铸、肖劲光、倪志亮、唐天际、张平化、吴德峰、张执一、朱涤新、赵尔陆、徐林、何伟、王阑西等位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
    ③武汉市军管会关于各部门接管范围的原则规定的对内通告(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五日),武汉解放,武汉市档案馆编,武汉出版社,1996年,第161页。
    ④谭政、陶铸同志关于武汉市对私营报纸的管制办法(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81页。
    ①谭政、陶铸同志关于武汉市对私营报纸的管制办法(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81页。
    ②武汉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新闻出版处接管工作报告(一九四九年七月),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出版处接收工作概况及接管报社、报社、印刷厂、书店的材料,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GM5-1-69。
    ③武汉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新闻出版处接管工作报告(一九四九年七月),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出版处接收工作概况及接管报社、报社、印刷厂、书店的材料,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GM5-1-69。
    ④武汉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新闻出版处接管工作报告(一九四九年七月),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出版处接收工作概况及接管报社、报社、印刷厂、书店的材料,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GM5-1-69。
    ①武汉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新闻出版处接管工作报告(一九四九年七月),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出版处接收工作概况及接管报社、报社、印刷厂、书店的材料,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GM5-1-69。
    ②中共中央关于解决新闻干部缺乏问题复华中局电(一九四九年六月四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83页。
    ①大刚报关于申请颁发登记证的呈文,武汉市档案馆编,武汉解放,武汉出版社,1996年,第522页。
    ②武汉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新闻出版处关于同意《大刚报》登记的函(一九四九年八月八日)
    ③陆天虹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3月8日。
    ①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党组“关于全国报纸经理会议的报告”(1949年12月30口),文件汇编上册,第294页。
    ②武汉市委关于大刚报改为公私合营的指示(一九五零年八月十二日),武汉工作第386卷第17期。
    ①1948年7月3日广告包括:惠司福金笔、新快报、用安油、和成银行、儿科专药宏兴鹧鸪菜、两广旅汉同乡会启事、武汉市民食调配委员会公告、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公告、美的牌冰棒、双钱牌男女套鞋、龙门联合书局、甘露牌皮肤药、航业动态(民生公司、汉口太怡公司、三北公司、华兴航运公司、永和轮船汉口分行)、娱乐消息(文化会堂影院、江汉电影院、民众乐园、大华电影院、汉口新记大舞台、中央大戏院、建国大戏院)。1949年5月11日广告包括:张显荣律师所、孟五人上海妇科专家、胡书城男妇科小儿症、源庆祥盐号、王肇基化痰汁、健民诊所、中医师涂全福、娱乐信息(民众乐园、上海大戏院、大华电影院、新记大舞台、青年会堂、建国大戏院、大地剧团、明星戏院)。1950年8月3日广告包括:四明银行、青岛啤酒、南光鞋、戏曲实验学校、疗百肤药膏、神农油皇、盐业银行汉口分好、鸡牌强力滴滴涕、儿科熊雨农医师、内外科胡庚辅医师、明信会计专修学校、大新供销股份有限公司、娱乐信息(人民剧院、民族歌剧院、民众乐园、武汉青年职工剧团)
    ②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18页。
    ①大刚报公私合营合同,大刚报1950年9月1日。
    ②当时币制尚未改革,后改革为人民币一元换旧币一万元。
    ③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19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各级党委及政府负责同志应经常为报纸撰写社论或论文的指示(一九五零年三月),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3页。
    ②武汉市委关于大刚报改为公私合营的指示(一九五零年八月十二日),武汉工作第386卷第17期。
    ③解放后的汉口《大刚报》(草稿)(1949.5.16-1951.12.28),王慧超提供,李理整理。2009年11月4日。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20页“陆天虹、曾卓、黄邦和为副总编辑”的表述有出入。笔者注。
    ④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20页。
    ⑤解放后的汉口《大刚报》(草稿)(1949.5.16-1951.12.28),王慧超提供,李理整理。2009年11月4日。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87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八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89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08—509页。
    ①王文彬:本报今后努力的方向,大公报1950年4月4日。“本报向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申请登记,已获准发给报纸杂志登记证新字第四号。本报获准登记,职工同人甚为兴奋,深感今后任务的重大。”
    ②重庆《大公报》实行公私合营的时间有多种说法: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有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大公报》在1950年7月就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新闻总署指示,不正式对外宣布也不故意否认这一改变,但在《大公报》内部是公开的;王文彬《建国初期的重庆(大公报>》:1950年10月,党派雷勃同志担任《大公报》编辑部主任,算是重庆《大公报》正式公私合营开始;李纯青《为评价大公报提供史实》:重庆大公报于1951年12月12日宣布为公私合营。本文认为后两者的说法更具有史料可靠性,认定公私合营的开始的标准是共产党有派驻人员进入到报社,掌握报社政治上、组织上、业务上的领导权,所以笔者认为,李纯青把1951年12月共产党派陈伯林同志担任《大公报》总编辑兼党支部书记,正式建立党支部看作正式宣布公私合营的时间更具有说服力。
    ③王文彬:建国初期的重庆《大公报》,新闻研究资料总40期,第16—17页。
    ④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新闻与传播研究,1988年。“1950年3月全国私营报纸58家,到6月底减为43家,到11月底为39家,到12月底为34家,到1951年4月底为31家,到8月下旬就只剩下25家了。”
    ①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军管会文教管理委员会指示新闻出版处:《文汇报》是被国民党查禁的,现《文汇报》请求协助复刊,应给予纸张和印刷的资助。1949年6月21日《文汇报》复刊。1950年第三季度,华东新闻出版局、上海新闻出版处一次拨给文汇报报社补助费八万元,并商情银行给予贷款十万元。《文汇报》在私营公助下试图仍按照过去的传统模式,办面向全社会的综合性报纸,甚至未谈成与青年团中央合作创办团报。在左冲右突的探索下《文汇报》侧重面向学校师生,走专业化办报之路。1953年1月《文汇报》完成公私合营,当时文汇报欠解放日报纸款和政府借款达三十万元,减去盘存的材料约负债十五万元。合营时私股实际上一无所有,为使私股仍存在起见,特将政府借款的十五万元作为对文汇报补助,这样清财清股后私股才有近三万元,文汇报当时总资产为三十五万元,其中公股占三十二万元,占92%。公私合营实际上只不过是在报社完成一个财产交接手续,将少量私人股份交接清算。见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写,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文汇出版社,1997年第20-35页。
    ②具体表现为:技术低效。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合作社的控制成本较高;由于努力的成果会成为全体成员的公共物品,成员们控制和减少偷懒的激励逐渐消退;由于没有集中的所有权,改革的冲动日益减弱。资源配置低效。成员们对长期投资回报的热情被其视野所限制,加上合作社拒绝接受旨在避免风险的各种调整,不能将合作社的所有权集中在能有效承受风险的所有者手中,合作社在资源配置上也是低效的。规模低效。要获得最低成本的产出规模,就必须有足够的惠顾。但是由于控制成本随成员数量递增,也由于合作组织与非成员发生业务在法律上的限制,合作社在规模上也可能是低效的。
    ③胡代光,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第995页。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15页。当时币制尚未改革,后改革为人民币一元换旧币一万元。
    ②朱文尧口述,李理整理,口述历史,2009.3.20。划分为劳资双方的标准是:在报社工作时间长短。还有两条标准一是享受了从南京《大刚报》股份分出来的资产;二是掌握着平价米和加拿大进口的评价纸的分配。
    ③例如刘人熙出生于江西省莲花县花塘乡白马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见李谷成整理:刘人熙与《大刚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莲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莲花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①陆天虹:党对大刚报的改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48页。
    ②黄邦和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11月14日。“原先在国统区工作过的记者要参加政协会议与开国大典的采访,均需进行政治审查,并需有四位政协委员的证明,才能取得“采访证”。于是就请田汉、范长江、张难先、李书城作证明取得采访证。后两位均为湖北首老,建国后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李任农业部部长。”“我与全国其他私营报纸记者一道在中南海怀仁堂外见到了毛泽东。”
    ③黄邦和:采访第一届全国政协讨论国旗、国歌、国号议案的回忆,武汉文史资料,2005年第一期。
    ④本报记者万寒林:吃人的码头封建把持制度,1950年8月23日大刚报。 作方针、政策,他开始知道自己这些想法不切合实际。见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写,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文汇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①群体/团体是“一大群或一小群的人,在其间所存在的关系使之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见刘光华、邓伟志等编译:《新社会学词典》,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109页。芝加哥学派的库利认为群体有“首属”(primary group)和“次要”(second group)之分,前者主要以感情和爱为纽带(harmony and love),后者则是建立在利益与竞争的基础上。见Cooley,C,H(1983).Social Organization,NewYork:Schochen Books,P.23-31.而在韦伯看来,群体的差异与支配权相关,由此概括为“传统的”、“超凡魅力的”和“法制的”三种支配类型。“传统的”是指寄托于神圣化了的古人权威和历史习俗;“超凡魅力的”则是以领袖个人素质和权成为重,人们因其“超凡魅力”而服从和效忠;“法制的”则依赖法律条款的有效功能和理性建立的规则。见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第56-57页,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赫尔曼·施马伦巴赫则以为,可能存在一种类似于首属群体那样强有力的团聚状态。正是由此得到启发,希尔斯发现有不同层面的首属群体并且其间特点不同,“一种与终极价值、神圣目标和象征体系的有力结合的首属群体和不关心政治的、因为一般的责任感、同志团结和显示男子汉气概需要的首属群体之间是有差别的”。翰特·希尔斯:《人际关系论》,载翰特.希尔斯、塔尔考特.帕森斯等:《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第117-138页,何维、黄晓京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引见第123、228-129、135、128、125-126页。
    ②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
    ①大刚报工委会:完成任务,迎接公私合营。1950年9月1日。
    ②编辑的地位,大江,1949年5月28日大刚报。
    ③毕奂午:冲出地狱的潜流,大江副刊500期纪念特刊,1949年6月15日大刚报。
    ④曾卓:在荆棘的道路上,大江副刊500期纪念特刊,1949年6月15日大刚报。
    ①绿原:大江500期投稿中,大江副刊500期纪念特刊,1949年6月15日大刚报。
    ②秦敢:大江500号,大江副刊500期纪念特刊,1949年6月15日大刚报。
    ③朱文尧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3月20日。“报社争论记者的主要工作问题非常尖锐,关于记者是以报道新闻为主还是以组织通讯员工作为主的问题争论尤其激烈。”
    ①他们不仅是新中国开国大典的亲历者,而且都是与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的新政协代表:他们不仅有显赫的政治荣誉,更有执掌私营报业的实权。甚至报社组建的党组无“直接处理”之权,只有向上反映之责。在力图严格掌控的意识形态领域,新执政者对他们兑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承诺。解放后获准存在的几张非公营大报,行政、业务与经营的大权掌握在非中共人士手中,非但各报党员不能左右,就连新协党组亦不能直接插手。组建党组的过程中,市委组织部根据姚溱的意见,强调该党组主要是把握报社大方向,通过党组织加强领导,而交流各报经验,提高业务等项,“须经过新闻协会由行政办理”,尤其明确,协调各级党、政、工、团的关系一项,党组无“直接处理”之权,只有向上反映之责。上海市委组织部致夏衍并姚溱(1950年6月26日),上档, B36-1-2。徐铸成遥忆当年心绪时仍如是说:“解放之初,民主生活是相当充分的;各界上层人士,都热烈拥护党的领导,而决心于自我改造主观世界。他们的私人生活是自由的、舒畅的”,“我当时心情也无比开朗”。《徐铸成回忆录》,三联书店,1998年,第210、189页。
    ① Stuart Hall,"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in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 edited by S.Hall,D.Held and T.McCrew,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277.
    ②大家来办好人民的报纸——本报创刊十三周年纪念,1950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跨入新的起点,1950年9月]日大刚报。
    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身所确立的“启蒙”,从一开始是“教化”的理数。知识分子对思想自由的设定,不以自己的思想自由诉诸于被启蒙者的思想自由,而是设置出了贤与愚、先知先觉者与庸众、觉醒者与麻木者等之间的区别系统。
    ③中宣部关于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的通报(一九五零年九月),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0页。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22-123页。
    ②跨入新的起点,1950年9月1日大刚报。
    ③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写: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文汇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①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页。
    ②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20页。
    ①社论大家来办好人民的报纸,大刚报1950年11月9日
    ②陆天虹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3月8日。
    ③陆天虹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3月8日。
    ④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一九二一年“一大”通过),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页。
    ①李立三:党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26页。
    ②武汉市城市建设工作的集体组织者,1950年9月1日大刚报。
    ①武汉市委关于大刚报改为公私合营的指示(一九五零年八月十二日),武汉工作第386卷第17期。
    ②陆天虹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3月8日。
    ①李尔重:提高一步,负担新的任务,1950年9月1日大刚报。
    ②陆天虹:亲切关怀严肃教导——回忆五十年代武汉市委对报纸工作的领导,武汉新闻史志第1辑,第11页。
    ①武汉市委关于大刚报改为公私合营的指示(一九五零年八月十二日),武汉工作第386卷第17期。
    ②武汉市委关于大刚报改为公私合营的指示(一九五零年八月十二日),武汉工作第386卷第17期。
    ③武汉市委关于大刚报改为公私合营的指示(一九五零年八月十二口),武汉工作第386卷第17期。
    ④中华全国新闻工作协会研究部编印,新闻工作座谈会发言记录第一辑大公报毛健吾的发言,http://www.zhizhen.com/book/2cOde992ac461398130d48e7591087b4/detail
    ①陆天虹:亲切关怀严肃教导——回忆五十年代武汉市委对报纸工作的领导,武汉新闻史志第1辑,第11页。
    ②我们的检讨,1950年11月9日大刚报。
    ①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0页。
    ②刘人熙,严问天:跨入新的起点,1950年9月1日大刚报。
    ③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52页。
    ④中共武汉市委关于整顿作风改造工作团结干部团结全党的指示(一九五零年六月十二日),武汉工作,第386卷第13期。
    ①解放后的大刚报(草稿)
    ②政治与技术——党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解放日报1943年6月10日。
    ①上海新闻学校忠诚老实运动计划(草案),1953年3月,上档,A22-2-128。
    ②朱文尧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3月20日。
    ③朱文尧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3月20日。
    ④刘汴汴:回忆父亲建国前在汉口大刚报,洪山文史,武汉市洪山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第43页。
    ⑤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52页。
    ①黄邦和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11月14日。
    ②陆天虹:党对大刚报的改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48页。
    ③黄邦和:大刚报的一枝笔——严问天,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235页。
    ①历劫终教志不悔——我的父亲顾颉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3页。
    ①旧职员的处理问题。原则上确定为弄清是非,分别对待。一留用人员,标准是有一技之长,工作上需要,政治上较进步,可以争取改造,尽量争取留用技术人才,在清理时期每人发放一定维持费,正式留用依照薪金制待遇。对编辑、记者人员慎重考核,酌情收用;二帮助转业介绍学习的人员,标准是一技之长,工作不需要,可以争取改造;三遣散人员,标准是职员,政治上反动者。旧职员中有不少地下关系者,武汉地下关系复杂,凡自称有地下关系者,而无证明者,找原有关系解决,工作上尽可发挥其作用。根据这个原则,新闻出版、文艺、教育等旧职人员,共计八百一十四人,其中遣散二百七十四人,留用五百二十八人。见武汉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一个月工作初步总结(一九四九年七月),武汉市文教接管工作报告,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GM5-1-105。
    ②陆天虹:亲切关怀严肃教导——回忆五十年代武汉市委对报纸工作的领导,武汉新闻史志第1辑,第16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在新解放区及待解放城市必须慎重的发展党员的指示(一九四九年二月十五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1949),第556页。
    ①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一九四八年十月二日),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00页。
    ②黄邦和(1919-至今)江西兴国人,早年通过衡阳大刚报招聘进入报社,在报社工作三个月后转入中山大学学习,一面继续在大刚报工作,一面坚持读书,半工半读一年半,获得中山大学文凭。随着战局变化,黄邦和先后随大刚报迁桂林、柳州、贵阳,曾和田汉、熊佛西等组织“文化垦殖团”任秘书长。抗战胜利后第五天,他作为第一批从大后方飞回南京、上海的四名记者之一,采访日本芷江洽降与在南京投降全过程,采访国共重庆的双十会谈和南京和谈以及马歇尔、司徒雷登九上庐山谈判的全过程。解放后作为武汉市唯一的记者采访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全过程。黄邦和以记者身份采访过的历史性的重大事件,堪称我国近代史上新闻界中为数寥寥的见证人了。
    ③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54页。
    ①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一九四八年十月二日),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00页。
    ②李尔重:提高一步,负担新的任务,1950年9月1日大刚报。
    ③“历史赋予《长江日报》的使命,就是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尚待完成的任务摇旗呐喊,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扫清道路。”武汉解放之初,长江日报由武汉市军管会领导,作为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机关报。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以后,长江日报即成为华中局机关报兼武汉市委和湖北省委机关报。华中局改为中南局,而此时大刚报也已完成改造任务被内定为武汉市委机关报,湖北省委也另自出版机关报,长江日报遂成为单 一的中南局机关报。长江日报新闻研究室:中南长江日报史略(1949.5.23-1952.12.31)。
    ①中共中央华中局关于加强长江日报工作的通知(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五日)。
    ②早在武汉尚未解放之时,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中原局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已经为华中重要城市武汉的解放作了准备。东北局确定东北日报社长廖井丹、副社长兼总编辑陈楚以及东北日报部分人员随军南下,负责筹备在武汉出版党的机关报。中原局也决定停办中原日报,由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熊复以及中原日报大部分成员南下武汉筹办党的机关报。在武汉创办的党的机关报定名为“长江日报”,冠着毛泽东亲自题写的报名,长江日报的办报方针郑重声明:为华中广大的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其读者对象应为工农兵的干部、城市和农村的知识分子及一般城市群众。
    ①本报编辑部检讨启事,1950年10月1日大刚报。
    ②大刚报编辑部关于“加强报纸标题的思想性”的答复编辑同志,1951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①长江日报新闻研究室:中南长江日报史略(1949.5.23-1952.12.31),
    ②中南局关于加强长江日报通讯工作的决定(一九五零年二月十五日)
    ①陆天虹:亲切关怀严肃教导——回忆五十年代武汉市委对报纸工作的领导,武汉新闻史志第1辑,第11页。
    ②吴德峰:纪念开国一周年,1950年10月3日大刚报。
    ③张平化:社论以改善我们的工作来庆祝十月革命,1950年11月7日大刚报。
    ①李尔重:社论纪念一二九,响应祖国的号召,1950年12月10日大刚报。
    ②贺衡夫:社论武汉工商界站起来了,1950年12月12日大刚报。
    ①江浩然:社论认真做好评功选模工作,大力展开劳模运动,1950年12月14日大刚报。
    ②中共武汉市委关于整顿作风改造工作团结干部团结全党的指示(一九五零年六月十二日),武汉工作,第386卷第13期。
    ③陆天虹:亲切关怀严肃教导——回忆五十年代武汉市委对报纸工作的领导,武汉新闻史志第1辑,第11页。
    ④李尔重:提高一步,负担新的任务,1950年9月1日大刚报。
    ①大家来办好人民的报纸——本报创刊十三周年纪念,1950年11月9日大刚报。
    ②张平化:鼓励和批评不可偏废,1950年9月1日大刚报。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59页。
    ②张文藻:向人民新闻事业的前途迈进,1950年9月1日大刚报
    ①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旅裔散居,载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页208-226
    ②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123页。
    ③《新武汉报》创刊《大刚报》停刊启事,1951年12月28日大刚报。
    ①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396页。
    ②吴廷俊:“恐龙现象”——民营报纸在中国大陆“集体退场”的历史考察。集体退场不是指个别报纸被当局查禁,而是指作为一类的“民营报纸”由于生存环境的丧失而“自动”整体退出。
    ③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新闻与传播研究,1988年。到1952年所有的私营报纸除却自动停刊的都成为公私合营报纸,继而改造成为公营报纸,实现了凡报纸皆党报的一统局面。建国初期有“新民主主义新闻事业”、“人民的新闻事业”的提法,这以后凡提新闻事业,皆称为“党的新闻事业”,这一状况直到30多年以后才发生变化,开始承认党与非党的多层次新闻事业存在的必要性。
    ④延安模式即将媒介视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并通过科层管理来实现其政治沟通和组织功能。以组织喉舌为性质,以党的一元化为体制,以四性一统(党性、群众性、战斗性、指导性,统一在党性之下)为理论框架的延安模式的机关报,党报的建设和成型使党报真正成为党的战斗的机关报。见黄旦:从“不完全党报”到“完全党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再审视,李金铨主编,文人论证: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9页。
    ①对国民党公开出版的五家(民国日报、新时报、工商日报、中华日报、工人日报)机关报采取立即接管并没收财产措施,稍后没收的是益世报,另有十二家中文报纸和三家外文报被立即通知停刊。其中有反动政治背景的六家:《真善美》、《中庸报》、《时事日报》、《中南日报》、《商务日报》、《大众晚报》;由私人经营、无显著政治背景的四家:《新生晚报》、《自由晚报》、《博陵日报》《天津夜报》;由于常有暴露国民党文字而在市民中有较人影响的《大公报》《新星报》。三家外文报为:《华北汉英报》、《俄文日报》、《英晚报》。转引自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新闻与传播研究,1988年。
    ②分别是:中共中央关于不要命令旧有报纸一律停刊给平津两市委的指示(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关于对天津旧有报纸处理办法给天津市委的指示(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九日)、中共中央关于对天津《大公报》、《新星报》、《益世报》三报处理办法复天津市委电(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三日)。
    ③中共中央关于对天津旧有报纸处理办法给天津市委的指示(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九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68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天津《大公报》、《新星报》、《益世报》三报处理办法复天津市委电(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70页。
    ⑤吴廷俊:“恐龙现象”——民营报纸在中国大陆“集体退场”的历史考察。天津《大公报》在中共中央的策划和领导下,由杨刚等人执行,通过“内部革命”的方式,无条件地交出资财,政治上自我清算,改换了门庭。天津《大公报》改为《进步日报》,虽然对外还叫民营报纸,但实际上成为了共产党的党报。
    ⑥中共中央关十对天津旧有报纸处理办法给天津市委的指示(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九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68页。
    ⑦中共中央关于对天津旧有报纸处理办法给天津市委的指示(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九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69页。
    ⑧王芝堔:一代报人王芸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
    ①武汉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新闻出版处接管工作报告(一九四九年七月),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出版处接收工作概况及接管报社、报社、印刷厂、书店的材料,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GM5-1-69。
    ②武汉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新闻出版处接管工作报告(一九四九年七月),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出版处接收工作概况及接管报社、报社、印刷厂、书店的材料,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GM5-1-69。
    ①武汉市军管会主任谭政、副主任陶铸关于市军管会工作的报告(一九四九年八月),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GM5-1-104。
    ①武汉市军管会主任谭政、副主任陶铸关于市军管会工作的报告(一九四九年八月),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GM5-1-104。“过去接管一个城市各项工作都应当组织一全套班子,才能把工作搞开。但这次武汉敌人自动撤退,我们隔一天才进城,一切都是愿意以保护国家财产有功作进见之礼,以取得我们对他们的留用。这样就不需要把人家撵走,都代以我们的人,不仅因我们无这样多的人,就是有这样多的人也不会比人家搞的好,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尽量不动或少动(政权、公安机关除外)。”
    ②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12页。
    ①胡素珊著(Suzanne Pepper)、王海良等译:《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第268页。
    ②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12页。
    ③武汉市军管会物资接管部关于检查工作的汇报(一九四九年七月),武汉市档案馆编,武汉解放,武汉出版社,1996年,第204页。
    ①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12页。
    ②陆天虹:亲切关怀严肃教导——回忆五十年代武汉市委对报纸工作的领导,武汉新闻史志第1辑,第11页。
    ③陆天虹:亲切关怀严肃教导——回忆五十年代武汉市委对报纸工作的领导,武汉新闻史志第1辑,第11页。
    ④陆天虹口述,李理整理。2009年3月8日。
    ⑤中共中央关于解决新闻干部缺乏问题复华中局电(一九四九年六月四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83页。
    [1]长江日报新闻编辑室编《长江日报大事记(1949.5—1994.5)》(征求意见稿)1996年版。
    [2]长江日报社编《长江日报50年》,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3]长江日报社编《长江日报60年》,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
    [4]光明日报社编《思想改造(1-5集)》1952年版。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中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7]湖北省新闻志编辑室、湖北省新闻学会新闻史研究组合编《湖北省武汉市新闻志参考史料(第一辑-第四辑)》,1982年版。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9]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2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5),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1]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12]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13]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1949-196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14]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15]郑谦、庞松、韩钢等:《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
    [16]洪承华、施秀芝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沿革大事记》,春秋出版社1987年版。
    [17]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18]周亚荣等编《武汉指南》,汉口新华日报社1933年版。
    [19]政协武汉市委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文库》,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20]武汉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总类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武汉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人物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武汉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新闻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萧志华主编《湖北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4]武汉市档案馆编《大武汉旧影》,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5]武汉市档案馆编《武汉解放》,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6]皮明麻、吴勇主编《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7]李权时、皮明麻主编《武汉通览》,武汉出版社1988年版。
    [28]涂文学主编《武汉老新闻》,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29]涂文学:《文化汉口》,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30]涂文学主编《武汉通史·中华民国卷(上、下)》,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31]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出版处接收工作概况及接管报社、报社、印刷厂书店的材料 湖北省档案馆馆藏 卷宗号GM5-1-69
    [32]武汉电台与各通讯社人员名单及接管报告 湖北省档案馆馆藏 卷宗号GM5-1-70
    [33]接管之各报社、书店人员名单和处理意见 湖北省档案馆馆藏 卷宗号GM5-1-75
    [34]武汉市军管工作总结及陶铸同志在军管会报告三个月的军管工作总 结湖北 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GM5-1-104
    [35]武汉市文教接管工作报告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GM5-1-105
    [36]中共中央中南局文件辑存:第一卷,1949.10-1952年底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SZA-1537
    [37]中共中央中南局文件辑存:第二卷,1949.6-1952年底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SZA-1538
    [38]中共中央中南局文件辑存:第三卷,1949.6-1952年底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SZA-1539
    [39]中共中央中南局文件辑存:第四卷,1949.6-1952年底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SZA-1540
    [40]中共中央中南局文件辑存:第五卷,1949.6-1952年底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卷宗号SZA-1541
    [41]汉口市政府公报中华民国卅四年度十至十二月工作报告徐会之,武汉市档案馆馆藏
    [42]汉口市政府公报中华民国卅七年九月十五日第一期第一卷,徐会之,武汉市档案馆馆藏
    [43]《大刚报》(1945-1952)
    [44]《长江日报》(1949-2009)
    [45]《武汉报》(1940-1944)
    [46]《罗宾汉报》(1935-1949)
    [47]《文汇报》
    [48]《新民报》
    [49]《大公报》
    [50]王惠超口述,李理整理:《口述历史》,2009.3.2,2009.3.22
    [51]皮功亮口述,李理整理:《口述历史》,2009.3.1
    [52]陆天虹口述,李理整理:《口述历史》,2009.3.8
    [53]朱文尧口述,李理整理:《口述历史》,2009.3.20,2009.3.28
    [54]毛铮铮口述,李理整理:《口述历史》,2009.4.25
    [55]王淮冰口述,李理整理:《口述历史》,2009.6.25
    [56]黄邦和口述,李理整理:《口述历史》,2009.11.14
    [57]蔡铭泽:《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58]曹卫东:《权力的他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9]常保国:《中间党派与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宪政运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0]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1]陈铭德,邓季惺:《新民报春秋》,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62]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3]邓加荣:《寻找储安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4]邓丽兰:《域外观念与本土政制变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政制设计与参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6]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范苏苏,王大龙主编《范长江与青记》,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68]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9]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70]傅国涌:《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1]甘惜分:《新闻论争三十年》,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7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3]郭绪印主编《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4]郭为桂:《大众民主:一种思想史的文本解读与逻辑重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5]郝在今:《协商建国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76]胡伟希等:《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7]翦伯赞,王学典编:《史学理念》,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78]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79]赖光临:《七十年中国报业史》,中央日报社1981年版。
    [80]李刚:《现代知识群体的话语转型(1949-1959)》,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1]李金铨主编《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2]李良玉:《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3]李秀云:《大公报专刊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84]林孟熹:《司徒雷登与中国政局》,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85]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86]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87]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88]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时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89]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0]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91]刘军宁等主编《公共论丛: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92]刘军宁等主编《公共论丛:自由与社群》,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93]刘统:《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94]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5]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96]间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97]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8]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99]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0]任桐:《徘徊於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述评:1927-193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01]人民文学出版编辑部编《邵荃麟评论选集》(上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2]沙莲香:《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103]邵济安,王存诚主编《邵铨麟百年纪念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104]孙旭培:《新闻学新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105]陶东风:《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6]童兵:《主体与喉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7]王波:《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二):中共中央发起解放战争的决策过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8]王尔敏:《史学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g]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110]王金:《抗战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111]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2]王向民:《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以1930年代为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3]王芝琛、刘自立:《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114]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
    [115]汪小川:《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题》,东北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116]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117]文汇报社研究室编《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
    [118]吴德才:《新闻巨子:羊枣传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
    [119]吴廷俊:《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0]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121]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2]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123]徐宝璜:《新闻学》,商务印书馆1919年。
    [124]徐铸成:《报海旧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5]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126]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分子》,中华书局2008年版。
    [127]许纪霖:《智者的尊严——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128]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29]许纪霖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0]杨天生:《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1]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132]於光远,韩钢诠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33]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34]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收入《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台北三民书局1992年版。
    [135]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
    [136]于凤政:《改造——1949-1957年的知识分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7]曾虚白主编《中国新闻史》,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版。
    [138]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139]章开沅主编《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0]张宝明:《自由神话的终结:20世纪启蒙阙失探解》,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41]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9)》,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142]张景超:《文化批判的背反与人格》,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3]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4]张仁善:《1949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45]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6]张学继,张雅蕙编《陈立夫大传》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147]张忠栋:《政治批评与知识分子》,台北自立晚报1985年版。
    [148]周雨:《大公报人忆旧》,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49]左成慈:《余纪中办报思想与实践研究(1988-2001)》,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0]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1945-1950)》,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151][美]戴维·哈伯斯塔姆,尹向泽译:《媒介与权势——谁掌管美国(上下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152][美]约翰·司徒雷登,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153][美]詹姆斯·R·汤森等,顾速等译:《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4][美]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等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55][美]胡素珊,王海良等译:《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156][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年版。
    [157][美]W.兰斯·班尼特,杨晓红,王家全译:《新闻:政治的幻象》,当代 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158][美]格巴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50)》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9][美]丹尼尔·戴扬,[美]伊莱休·卡茨,麻争旗译:《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60][美]鲁滨孙;何炳松译:《新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1][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2][美]乔治·H·米德,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163][美]科塞,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64][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5][美]戴维·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66][美]凯文·林奇,林庆怡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67][美]爱德华·W·萨义德,单德卿译:《知识分子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68][美]拉塞尔·雅各比,洪洁译:《最后的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9][美]艾尔·巴比,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70][美]杰罗姆B.格里德尔,单正平译:《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1][英]杰弗里·亚历山大,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72][英]阿诺德·汤因比,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3][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74][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祝建华,武伟辉译:《大众 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175][英]艾伦·斯温杰伍德,陈玮、冯克利译:《社会学思想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176][法]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77][法]让·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8][法]朱里安·本达,孙传钊译:《知识分子的背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9][法]塞奇·莫斯科维奇,许列民等译:《群氓的时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0][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81][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英]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译,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82][加]布莱顿等著,毛丹等译:《理解民主:经济的与政治的视角》,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183][苏]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84][英]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1.
    [185][德]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86][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27.
    [187][美]罗德里克·M·克雷默,汤姆·R·泰勒.组织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161.
    [188][美]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13.
    [189][美]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90][美]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4.
    [191]Gans, Herbert J. (1997)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Pantheon.
    [192]Lin Yutang, 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Chicago:Univeri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Wang, Y.C.,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1872-1949, 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66
    [194]Earnest R. May, J. B. The Truman Administration And China,1945-1949, Lippincott Company, Philadelphia,1975
    [195]Carsun Chang, The Third Force in China, New York:Bookman Associates, 1952
    [196]John King Fairbank. Chinabound:A Fifty Year Memoi,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82
    [197]Harvey, David,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