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一般认为指以近现代以来,在中华民族的解放过程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事件为题材的电影,尤其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及建国后的重要事件,以及中国共产党政治人物为题材,并以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最高意图的电影。
     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原因,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自新中国诞生之初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主力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转型时期。随着电影产业化脚步的加快,为了提高产业效益,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美学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着重从主题、人物形象塑造、叙事及艺术风格四个方面分析了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主题上,除了继承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外,新世纪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还力图深入挖掘人性内涵,使之更具普世价值。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对于领袖人物的刻画,更为辩证地把握平凡与伟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在表现平民英雄时,更注重人性化、个性化,人物形象更为生动立体。在塑造特殊人物时,力求客观公正,还原其历史本真。在叙事的分析上,本文应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人称、叙事结构角度分析了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不同的叙事风格和特点:有的作品追求全景式的宏大叙事,也有作品以个人视角切入历史。在艺术风格方面,史诗风格和纪实风格成为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两种主要风格。史诗风格的壮美浪漫和纪实风格的客观冷静常常交融在一起,使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面貌。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力图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未来的发展有所借鉴。
It is generally known that films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mean the films which show the persons and events appeared during the struggling of the Chinese people for liberation in modern history, especially mean the films which show the events appeared during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which l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r after the day when the P.R.C was founded in and the important Chinese communists.And the highest purpose of films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is to highlight the themes of the times.
     For the special political and historic reasons, films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occupy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nema. From the early time of the new China up to the present, as the main force of the main-melody movies, films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have greatly developed and have achieved plentiful fruit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China has been stepping into the period of comprehensive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further process of movie industrialization, films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change on film aesthetics. The thesis mainly analyzes the theme, characterization, narration and diversified artistic styles of films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new century.Besides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 to highlight the themes of the times, films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new century endeavour to seek the deep-level connotation of humanity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universal value. Films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dea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reatness and commonnes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semblance and the resemblance in spirit dialectically on portrayal of characters. Films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create humanized and individual plain hero. The characters are more vivid. The films characterized the special people more objectively and fairly to represent the truth.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in films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from the aspects of narrator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narratology. Some films seek the vast narrative style. Some films narrate history in a straight angle. Epic style and documentary style are the two main styles of films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new century. The two styles are often mixed in the films, which makes the films have special aesthetic features. Besid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insufficiencies of films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to provid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lms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转引自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①万国庆:《新时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潮流论析》,《咸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第38页。
    ①转引自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②转引自汪澈:《感悟“主旋律”电影》,《当代人》2005年第10期,第77页。
    ①《中国兆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李韧:《<张思德>:重返红色年代》,《电影艺术》2004年第6期,第29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②袁刚:《试析我国政权意识形态合法性的确立因素》,《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7页。
    ③袁刚:《试析我国政权意识形态合法性的确立因素》,《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9页。
    ①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7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理论学习》2002年第11期,第12页。
    ②阎孟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精神》,《思想战线》2009年第5期,第26页。
    ③李广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理论学习》2009年第10期,第62页。
    ①《马克思主义研究》记者:《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有林》,《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第12页。
    ①吕益都:《穿越时光与心灵的号声——计中国战争片突破之作<集结号>》,《电影艺术》2008年第2期,第29页。
    ①转引自陈启伟:《中文词“人学”的由来及演变》,《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第24页。
    ②刘怀舜:《人物形象与电影品格》,《当代电影》1996年第5期,第4页。
    ③姚晓濛:《电影美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8页。
    ①汪流:《中外影视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
    ②转引自张世炉:《一个成熟演员的艺术追求——访唐国强》,《当代电视》1998年第5期,第15页。
    ③唐国强:《我演领袖毛泽东》,《电影艺术》2001年第4期,第60页。
    ①摘自《众领袖齐聚<八月一日>宋业明选角注重神似》http://yule.sohu.com/20071009/n252555741.shtml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①胡雪杨、侯庚洋:《拍一个永恒的方志敏——访电影<可爱的中国>导演胡雪杨》,《电影新作》2009年第6期,第14-15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9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8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①孟悦:《叙事与历史(上)——孟悦的小说学研究》,《文艺争鸣》1990年第5期,第40页。
    ②[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③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④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①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页。
    ①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324页。
    ②徐正林:《<八月一日>:建军节是这样诞生的》,《大众电影》2007年第15期,第18页。
    ③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页。
    ①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②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①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74贞。
    ②胡嵘:《我的青春我做主——重温<我的法兰西岁月>》,《电影》2005年第8期,第35页。
    ③倪震:《历史片的文化感——宋江波导演问答录》,《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第19-20页。
    ①李道新:《国产大片:史诗格局的渐显》,《艺术评论》2008年第2期,第33页。
    ②转引自马润生:《史诗性的戏剧与电影》,《戏剧》2000年第1期,第78页。
    ①汪流:《中外影视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②汪流:《中外影视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①袁玉琴、谢柏梁:《影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151页。
    ①钱运选:《银幕背后的创造:一个电影美术师的阐述》,《电影艺术》1993年第1期,第61页。
    ②摘自《探班<建国大业>“西苑机场阅兵”场景再现》http://news.163.com/09/0521/14/59RIEK1V000120GU.html
    ①摘自《<集结号>战争场面震撼 韩国特技集团队揭秘》http://ent.sina.com.cn/m/c/2007-10-18/13311754327.shtml
    ②仇镭:《黑白影像再现红色年代——影片<张思德>摄影艺术赏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89页。
    ①胡雪瑾:《由<南京!南京!>读解电影视觉语言色彩的情感表达》,《电影文学》2010年第1期,第84页。
    ①转引自付晓:《一寸河山一寸血浅析新中国“正面战场”抗战电影中的历史阐释》,《电影艺术》2005年第5期,第14页。
    ②付晓:《一寸河山一寸血浅析新中国“正面战场”抗战电影中的历史阐释》,《电影艺术》2005年第5期,第14页。
    ③李剑:《双重主题与简单叙事——<东京审判>的创作得失谈》,《电影文学》2006年第12期,第3页。
    ①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375页。
    1.[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匈]贝尔·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3.[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5.陈犀禾:《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6.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8.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韩炜、陈晓云:《新中国电影史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胡克、张卫、胡智锋:《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2.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13.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上、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4.皇甫宜川:《中国战争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15.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17.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18.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陆绍阳:《1977年以来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罗艺军:《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
    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2.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饶朔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24.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25.汪流:《中外影视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26.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27.杨远婴:《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
    28.姚晓濛:《电影美学》,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29.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30.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31.袁玉琴、谢柏梁:《影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32.章柏青、贾磊磊:《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33.张凤铸、黄式宪、胡智锋:《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4.《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02年。
    35.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宝丰:《翟俊杰:于凝重中饱含温暖于历史中照应现实》,《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2.北京电影学院理论研究室:《北京电影学院召开“唱响主旋律与电影创作和教学”理论研讨会》,《电影艺术》2002年第4期。
    3.陈鸿秀:《论“主旋律”影片的类型整合及叙事“进化”》, 《戏剧文学》2008年第10期。
    4.陈吉德:《主旋律电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像表述》,《电影文学》2005年第11期。
    5.陈启伟:《中文词“人学”的由来及演变》,《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6.陈晓云、李:《革命历史·阅读记忆·影像表达——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一种阐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7.付晓;《一寸河山一寸血——浅析新中国“正面战场”抗战电影中的历史阐释》,《电影艺术》2005年第5期。
    8.高慧:《八一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类型影片及其民族性》,《电影评介》2007年第22期。
    9.高山:《彰显正义告诫未来——电影<东京审判>》观摩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
    10.高山:《中国主流大片的方向——电影<集结号>学术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
    11.高小健:《四大厂十七年的战争片及美学特征》,《电影艺术》2007年第5期。
    12.禾子:《创新与选择——新时期30年革命历史影视剧点评》,《创作评谭》2008年第6期。
    13.胡克:《建构现实社会型主流大片电影观念——<集结号>的启示》,《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
    14.胡谱忠:《叙事策略主旋律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
    15.胡嵘:《我的青春我做主——重温<我的法兰西岁月>》,《电影》2005年第8期。
    16.胡雪瑾:《由<南京!南京!>读解电影视觉语言色彩的情感表达》,《电影文学》2010年第1期。
    17.胡雪杨,侯庚洋:《拍一个永恒的方志敏——访电影<可爱的中国>导演胡雪杨》,《电影新作》2009年第6期。
    18.贾磊磊:《重构中国主流电影的经典模式与价值体系》,《当代电影》2008年第1期。
    19.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理论学习》2002年第11期。
    20.康梅钧:《<东京审判>的电影魅力——谈影片艺术的三个看点》,《电影评介》2007年第2期。
    21.李道新:《国产大片:史诗格局的渐显》,《艺术评论》2008年第2期。
    22.李广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理论学习》2009年第10期。
    23.李剑:《双重主题与简单叙事——<东京审判>的创作得失谈》,《电影文学》2006年第12期。
    24.李韧:《<张思德>:重返红色年代》,《电影艺术》2004年第6期。
    25.李玮:《革命历史题材类型片的发展》,《剧作家》2007年第6期。
    26.李歇浦:《李歇浦:主旋律电影商业性很重要》,《世界电影之窗》2007年第11期。
    27.李映杏:《求新·革新·创新——从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传统看<邓小平·1928>》,《写作》2005年第3期。
    28.刘怀舜:《人物形象与电影品格》,《当代电影》1996年第5期。
    29.吕益都:《穿越时光与心灵的号声——评中国战争片突破之作<集结号>》,《电影艺术》2008年第2期。
    30.《马克思主义研究》记者:《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有林》,《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
    31.马建辉:《当前文艺中的历史观与价值观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6期。
    32.马润生:《史诗性的戏剧与电影》,《戏剧》2000年第1期。
    33.倪震:《历史片的文化感——宋江波导演问答录》,《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
    34.彭加瑾:《情中见人情中见史——看电影<毛泽东与斯诺>》,《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
    35.钱运选:《银幕背后的创造:一个电影美术师的阐述》,《电影艺术》1993年第1期。
    36.仇镭:《黑白影像再现红色年代——影片<张思德>摄影艺术赏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7.宋维才:《世俗的交响——论大众文化语境中的90年代“主旋律”电影》,《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38.孙晓虹:《真实中重艺术多元下求突破——访<邓小平·1928>导演李歇浦》,《电影新作》,2004年第6期。
    39.陶文:《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漫谈》,《电影评介》2001年第6期。
    40.唐国强:《我演领袖毛泽东》,《电影艺术》2001年第4期。
    41.万国庆:《新时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潮流论析》,《咸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42.汪澈:《感悟“主旋律”电影》,《当代人》2005年第10期。
    43.王纪人、汪云天等:《电影<东京审判>学术研讨会纪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6期。
    44.汪献平:《产业与类型:主旋律电影的转型策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36卷第5期。
    45.许伟伟、檀秋文:《<东京审判>正反谈》,《电影文学》2006年第11期。
    46.徐明:《视觉还原历史的一个成功范本——电影<东京审判>学术研讨》,《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11期
    47.徐正林:《<八月一日>:建军节是这样诞生的》,《大众电影》2007年第15期。
    48.阎孟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精神》,《思想战线》2009年第5期。
    49.袁刚:《试析我国政权意识形态合法性的确立因素》,《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0.杨兹举:《审视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浅议电影<东京审判>》,《电影评介》2006年第23期。
    51.翟俊杰:《青春偶像·激情诗意——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导演随笔》,《大众电影》2004年第20期。
    52.张东:《用心灵感悟电影——访八一厂导演韦廉》,《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
    53.张凌云:《类型化:在政治和商业之间——中国主旋律电影叙事研究》,《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54.张世炉:《一个成熟演员的艺术追求——访唐国强》,《当代电视》1998年第5期。
    55.张振华:《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形象——谈电影<邓小平·1928>》,《电影艺术》 2004第6期。
    56.周玲:《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三者间关系的思辨》,《前沿》2006年第9期。
    1. http://yule.sohu.com/20071009/n252555741.shtml
    2. http://news.163.com/09/0521/14/59RIEK1V000120GU.html
    3. http://ent.sina.com.cn/m/c/2007-10-18/13311754327.shtml
    1、《紫日》,导演:冯小宁,2001年
    2、《毛泽东与斯诺》,导演:宋江波、工学新,2001年
    3、《毛泽东在1925)),导演:张今标,2001年
    4、《毛泽东去安源》,导演:康健民,2003年
    5、《黄埔军人》,导演:宁海强,2004年
    6、《我的法兰西岁月》,导演:翟俊杰,2004年
    7、《邓小平·1928》,导演:李歇浦,2004年
    8、《张思德》,导演:尹力,2004年
    9、《常隆基》,导演:李俊,2005年
    10、《我的母亲赵一曼》,导演:孙铁,2005年
    11、《太行山上》,导演:韦廉,2005年
    12、《东京审判》,导演:高群书,2005年
    13、《我的长征》,导演:翟俊杰,2005年
    14、《集结号》,导演:冯小刚,2007年
    15、《八月一日》,导演:宋业明,2007年
    16、《南京!南京!》,导演:陆川,2009年
    17、《可爱的中国》,导演:胡雪杨,2009年
    18、《建国大业》,导演:韩三平、黄建新,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