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传记片的创作(1949-2010)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大陆)传记片创作(1949-2010)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反思,试图为当今同类型影片的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不孤立地考察新中国传记片创作实践,而是既细读一个个传记片文本,又关注该片制作的时代、机构以及传主身份;既注意影片塑造了怎样的传主形象,又透析“这一个”传主是如何塑造的;既重视传主形象塑造本身的意义,又将其放在整个传记片创作历史中加以考察。
     整个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及结语共六章组成。
     第一章“绪论”,提出本文传记片立场,从而确定全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同时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写作思路,并对中国现代传记片创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第二章考察“27年(1949-1976)”传记片创作历程及断裂原因。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首先,将“十七年”传记片按“长影”厂、“上海”、“八一”厂三个地域分别论述,并分析了此期传记片创作在电影史上的经典价值所在,以及传记片创作中断的历史原因;其次,从作为传记片这一电影类型的角度分析《武训传》的制作及被批判命运全过程;最后,论述并提炼了郑君里在传记片领域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贡献。
     第三章是对新时期(1977-1999)传记片创作的考察。以“主旋律”战略实施为界,该期传记片创作分为“多元化”创作阶段和“主旋律”创作阶段。用以批判极“左”历史的老一辈革命家、古代人物、近代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无宣教色彩人物等等各式传记片,汇成了多元化创作局面;在“主旋律”战略下,革命领袖、英模传记片大量涌现,在数量繁荣背后却蕴含着诸多问题和危机。
     第四章是考察新世纪(2000-2010)传记片创作在产业化进程中的嬗变,对这十年创作的新亮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并重点将丁荫楠跨世纪的传记片创作实践,做了较为辩证的阐述与评价。
     第五章是从传主的选择、形象塑造以及叙事模式等多角度,对新中国传记片创作的整体解读,对六十余年来传主叙事流变做了一个较为简要的概括,并对“成长”叙事模式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梳理和反思。
     第六章“结语”,将中外(与好莱坞)传记片创作进行了异同比较,进而提出了中国传记片创作的未来之路:改变题材意识,树立类型观念;纠正类型误读;端正类型立场;加强类型设计,拥有全球眼光。只有努力塑造个性生动、可信可感的多元化传主形象,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上下功夫,传记片创作才能赢得现在与未来。总之,本文希望能为中国传记片进一步更好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历史的借鉴。
On the foundation of previous researches made by others, this thesis on the basis of the biographical film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efers to Chinese Mainland) (1949-2010) makes a comprehensive comb and reflection, trying to offer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to the same type film creation in today.
     This thesis will not understand the biographical films creation practice isolated, but both read each biographical film, and care of the film production era, concerned organizations and announcing the identity; both care of what the image is in the film, and dialysis "this image how to create"; both car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image itself, and put it in the whole history biographical film creative exploration.
     The whole thesis includes three parts:the preface, text by four chapters and epilogue, composed of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of "introduction" puts forward biographical film standpoint, a more detailed division, so as to determine the scope of the study, 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es situation of this topic and makes the brief review of biographical film creation before 1949.
     The second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biographical films creation course and the fracture reasons in"27 years(1949-1976)".Comprised of three parts:First,discusses the biographical film as three regional Changying,Shanghai,Bayi, analyses the biographical films creation in the classic value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biographical films creation interrupt causes. Secondly, analyses production and adopted by criticism f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ype of the biographical film on WuXunZhuan.Finally, discusses and refines the art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of director ZhengJunli in biographical films field.
     The third chapter focus on the biographical films creation in new period (1977-1999).With theme strategy implementation,the biographical films cre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diversity creative stage and theme creative stage.The older generation revolutionist to criticize the extreme left history, ancient historical perspectives,modern bourgeois revolutionists, and no mission colour character, the various biographical films,collected pluralism situation;In theme strategy,the biographical films revolutionary leader and YingMo emerge in a large amount,but contains a number of problems and crisis behind the prosperity.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 on the biographical films cre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new century (2000-2010), makes a dialectical expounding and evaluation on the director Ding Yinnan, his biographical films creation practice.
     The fifth Chapter,from the choice of major character,the image and narrative model, overall reads the biographical films creation,and makes a brief summary in narrative mode, especially a meticulously combed and reflection in growth narrative pattern.
     The sixth chapter, epilogue compares the biographical films creation between Chinese-foreign (refers to Hollywood),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way of the biographical films creation in China:remove subject consciousness, establish the type idea; change types misreading, correct type's stance; strengthen type design, has the global vision. Only hardly models the vivid, credible personality and notice the distinctness in historical true enlightened image and artistic true, the biographical films creation will win now and future. In short, this thesis hopes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reference, so that the biographical films will develop better in China.
引文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电影》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513.
    2张俊祥、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1395.
    1电影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7.
    2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辞典(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8.
    1童庆炳语.转引:李胜利、肖惊鸿.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51.
    2边季平.变化与等待:2002年中国电影扫描[A].见:中国电影年鉴2003[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3:52.
    3徐葆耕.电影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9.
    4谷德显、蔡继渭.《路漫漫》艺术总结[J].电影,1982,(3):17.
    1周斌.艺苑芳草香四溢:张瑞芳[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128-129.
    2张成珊.中国电影文化透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336.
    1杨正润.现代传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1.
    2[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彭吉象等译.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1.
    3周斌、唐丽芳.新时期传记影片创作的美学思考[J].戏剧艺术,2001,(4):59.
    4杨正润.现代传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1杨正润.现代传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1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6.
    2赵文涛.影视信息网[J].大众电影,1997,(7):64.
    3吕锽.简论传记电影文本真实性的三种维度[J].宁夏社会科学,2009,(5):155-156.
    1[澳]理查德·麦特白,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9.
    1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5.
    2王敏.苏报案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
    3倪震.中国电影和国家形象[A].见:中国电影年鉴2008[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8:286.
    1郑君里.我们在探索前进—关于(宋景持)的修改[J].电影艺术,1957,(3):13.
    2钟惦棐.看了《赵一曼》以后[N].人民日报,1950,7(9):5.
    3陈犀禾、吴小丽编著.影视批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35.
    1张骏祥.关于影片《白求恩大夫》[N].人民日报,1977,11(4):3.
    2闻起.志士仁人的献身之歌——评《谭嗣同》兼谈传记片[J].电影艺术,1985,(10):22.
    3周思源.传记片的审美特征[J].电影艺术,1992,(1):25.
    4储双月.时代视阈中的历史叙事——郑君里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探析[J].当代电影,2005,(2):44.
    5梁月芳.浅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物传记式主旋律影片的创作特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6):18-25.
    6程敏.“人”的寻觅——新中国传记影片发展述略[J].当代电影,2009,(3):65-70.
    1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81-199.
    2邓光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当代影视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45.
    1参考:[澳]理查德·麦特白,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
    2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3.
    1[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7-8.
    2[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46.
    3郦苏元.新的视点新的阐释——新时期中国电影史研究回顾[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第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讨论会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205.
    1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14.
    2[澳]理查德·麦特白,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80.
    1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307.
    2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44.
    3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49.
    4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
    5转引: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45.
    1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24-25.
    2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20.
    1陈墨.流萤春梦·费穆电影论稿[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80.
    2转引:《上海电影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45.
    3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4.
    4《上海电影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
    1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8.
    2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89.
    3杨金福编著.上海电影百年图史[M].上海:文涯出版社,2006:61.
    1《上海电影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42.
    2《上海电影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45.
    3《上海电影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45.
    4参见:姚芳藻.柯灵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30.
    5李姝林.电影造星渊源考[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8:258.
    6陈墨.流萤春梦·费穆电影论稿[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77.
    1金圣华.一九四0年版影片《孔夫子》——记父亲金信民与影片的摄制、失落与重见天日[N].新民晚报,2009,4,(19):B7.
    1丁艾.“毛泽东”第一次走上舞台[J].当代戏剧,1997,(4):51.
    2夏衍.尊重历史,重视细节,用发展的观点表现革命历史[A].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历史·战争·电影美[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87.
    3钟大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初创设想与实施[A].见:郦苏元、胡克、杨远婴主编.新中国电影50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82.
    4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100.
    5王海州主编.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217.
    6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46.
    1钟惦棐.评《中华女儿》[N].人民日报,1950,1(8):5.
    1王若望.英雄董存瑞的光辉形象——谈国产故事片《董存瑞》[N].人民日报,1956,3,(18):3.
    1中国电影剧本选集(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354-355。片中台词和剧本略有不同。
    2钟惦棐.一个真正的战士——初谈影片《董存瑞》[A].见:王白石、王文和编选.当代中国电影评论选(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57-58.
    3李姝林.电影造星渊源考[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8:449.
    1成荫语.见:马德波.影运环流(下):九十年间“载道”与“娱乐”之争[J].电影艺术,1995,(3):46.
    2 《上海电影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0-61.
    3顾仲彝.评影片《李时珍》[N].人民日报,1957,3(31):7.
    4沈德才、沈德利.萤火与炬火——沈浮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1.
    1荒煤.朋友[N].人民日报,1988,3(5):8.
    2顾志坤.大师谢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33.
    3《上海电影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07.
    4李洪辛.电影艺术创造的新途径——评影片《黄宝妹》的独特风格[N].解放日报,1958,10(19):3.
    5聂欣如.试论黄宝妹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A].见: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1.
    1沙舟.产业协同时代的军事片制作与营销[A].见:王人殷主编.2009电视电影纵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426.
    2李少白.主持人导语[J].当代电影,2005,(4):4.
    1转引:祁晓萍编著.香花毒草——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29.
    2邵牧君.银海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13.
    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7:191.
    4孟固.北京电影百年[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71.
    1转引:胡昶.新中国电影的摇篮[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72-74.
    2苏云.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历程[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30.
    3胡昶.新中国电影的摇篮[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74.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506.
    2宋杰.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诞生琐忆[J].电影艺术,1995,(5):55.
    3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10.
    4凌子风生平与创作年表[J].当代电影,1999,(3):43.
    5张会军、俞剑虹编著.中国电影产业年报2005-2006[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354.
    6见:大众电影,1951,(18):2.
    1[美]威廉·吕尔,杨彬译.中国大陆电影:1949-1985[J].当代电影,1995,(2):54.
    2钟惦棐.千呼万唤——出来了[J].人民文学,1956,(2):7.
    3中国电影剧本选集(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353.
    1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97.
    2朱文华.传记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40.
    3夏衍.在银幕上反映我们的时代[A].见:夏衍.夏衍全集.电影评论(上)[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357.
    4莫洛亚语.见:杨正润.现代传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6.
    5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0.
    6沈德才、沈德利.萤火与炬火——沈浮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0.
    7倪振良.赵丹传:命运交响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408.
    1夏衍.新的跋涉[A].见:夏衍全集·懒寻旧梦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348.
    2颜一烟.从《中华女儿》到《烽火少年》[J].电影艺术,1979,(5):72.
    3袁文殊.电影剧本创作中的典型创造问题[A].见:袁文殊.电影求索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01.
    4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55.
    1峁家升.拍《鲁迅》不能沿着批胡适的路子走——从赵丹和陈鲤庭的遗憾谈起[J].山西文学,2007,(6):75-76.
    2中国电影图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影图史(1905-2005)[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7:415.
    3唐金海、周斌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3:56.
    4《上海电影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1.
    5李少白语.见:座谈影片《白求恩大夫》[J].人民电影,1977,(11):6.
    6钟惦棐.电影文学断想[J].文学评论,1979,(4):9.
    1艾克思.给“反真人真事”论者的有力一击——彩色故事影片《回民支队》复映有感[J].人民电影,1978,(7):25.
    2人民文学出版社批判组.到底为谁树碑?为谁立传?——评四人帮的所谓反“真人真事”论[N].光明日报,1976,11,(27):3.
    3蓝为洁.汤晓丹的银色旅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2.
    4夏衍.夏衍全集·电影评论(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299.
    5罗艺军.《鸦片战争》随想[A].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谢晋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559.
    6张骏祥,关于影片《白求恩大夫》[N].人民日报,1977,11(4):3.
    1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9.
    2转引:祁晓萍编著.香花毒草——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07.
    3转引:祁晓萍编著.香花毒草——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07-208.
    4转引:祁晓萍编著.香花毒草——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11.
    1转引:祁晓萍编著.香花毒草——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21.
    2转引:祁晓萍编著.香花毒草——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29.
    3程庆图、李琮、高书平建议将《鲁迅传》拍成电影[N].人民日报,1951,2(27):2.
    4描写鲁迅生平事迹影片《鲁迅传》即将拍摄[N].人民日报,1961,2(7):4.
    5浙江省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电影志[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579.
    1描写鲁迅生平事迹影片《鲁迅传》即将拍摄[N].人民日报,1961,2(7):4.
    2赵丹.银幕形象创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7.
    3陈虹.陈白尘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262-263.
    4石川.踏遍青山人未老——徐桑楚口述自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69.
    5苏云.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历程[A].见:中国电影年鉴1981[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102.
    6石川.踏遍青山人未老——徐桑楚口述自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79-170.
    1《上海电影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65.
    2毛正三.和成荫同志在一起[J].民族艺术,1987,(1):147-148.
    3岳野.寻梦觅踪,重沐甘霖[A].见:陈荒煤、陈播主编.周恩来与电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290.
    4舒克.《焦裕禄》的前前后后——访峨影厂厂长吴宝文[J].电影评介,1991,(5):4.
    5刘澍.中国电影幕后故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57.
    6马德波.影运环流(下):九十年间“载道”与“娱乐”之争[J].电影艺术,1995,(3):47.
    1吴迪.《武训传》的冒险:“批判与歌颂结合”[J].电影艺术,2004,(5):7.
    1孙瑜.我编导电影《武训传》的经过[J].文史精华,1995,(2):12.
    2祁晓萍编著.香花毒草——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6.
    3孙瑜.我编导电影《武训传》的经过[J].文史精华,1995,(2):13.
    4徐志福.走近阳翰笙[M].成都:巴蜀书社,2007:334.
    5赵丹.地狱之门[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38.也可参见:当年阳翰生对赵丹、朱今明等叫了去布置任务:“派你们去中央电影制片厂,目前,孙瑜已经带着他的剧本《武训传》进去了,他已提出要拍重点片,邀你赵丹主演,阿丹这回你要狮子大开口,要最高片酬,占住他们的资金。今明提出设备要求,把他们最好的机器设置占住,人才拢住,让他们上边再想拍‘戡乱片’,也动不得手;要把摄影棚搭满布景,什么朱门豪宅,破庙漏居,羊肠山径,搭到没有地方搭别的戏的布景……”见:黄宗英.黄宗英自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66.
    1赵丹.银幕形象创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88.
    2均见:孙瑜.我编导电影《武训传》的经过[J].文史精华,1995,(2):14-15.
    1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J].战略与管理,1995,(2):17-21.
    2孙瑜.我编导电影《武训传》的经过[J].文史精华,1995,(2):15.
    3孙瑜.编导《武训传》记[N].光明日报,1951,2(26):4.
    4孙瑜.我编导电影《武训传》的经过[J].文史精华,1995,(2):15.
    5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192.
    1祁晓萍编著.香花毒草——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6.
    2孙瑜.我编导电影《武训传》的经过[J].文史精华,1995,(2):14.
    1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J].战略与管理,1995,(2):17-21.
    2见:大众电影,1951,(18):2.
    3袁晞.《武训传》批判纪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88-89.
    1黎之.文坛风云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50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42.
    3晴簃.武训不是我们的好传统[N].进步日报,1951,3(25):4.
    1黎之.文坛风云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504.
    2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积极作用吗?(编者按)[N].人民日报,1951,5(16):3.
    3共产党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N].人民日报,1951,5(20):3.
    1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N].人民日报,1951,5(20):1.
    2袁鹰.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本副刊的岁月[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72-73.
    1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J].战略与管理,1995,(2):19.
    2陶宏.我看了《武训传》导演[A].见:袁晞.《武训传》批判纪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84.
    3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J].战略与管理,1995,(2):19.
    4陈晋.文人毛泽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9.
    5《上海电影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87.
    6《上海电影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5.
    7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196.
    8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201.
    1也可见:林默涵.谈十七年文艺战线的一些大事[A].见:《共和国要事口述史》编写组.共和国要事口述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75.
    2汪国训.回顾与反思[M].香港:美域出版社,2007:58.
    3刘建美.新时期以来关于电影《武训传》批判运动研究述评[J].北京党史,2008,(1):33.
    4黎之.文坛风云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513.
    1钟惦棐.电影文学断想[J].文学评论,1979,(4):4.
    2师哲口述、师秋朗整理.毛泽东的翻译——师哲眼中的高层人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0.
    3赵海均.六十年中国大变革(1949-2009)(上)[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55.
    4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86.
    5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0.
    1陈犀禾、吴小丽编著.影视批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40.
    2孟固.北京电影百年[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65.
    3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J].战略与管理,1995,(2):18.
    4孙瑜.我编导电影《武训传》的经过[J].文史精华,1995,(2):15.
    5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65.
    6干学伟.从一部影片的复生说起[A].见:陈荒煤、陈播主编.周恩来与电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279.
    1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9.
    1范志忠.百年中国电影商业美学的主题变奏[A].见:中国电影年鉴2008[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9:317.
    2孙瑜.武训传[A].见: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上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107.
    3刘海波.论上海电影的传统品格及其消长[J].电影艺术,2005,(6):96.
    1李士钊.对《武训传》问题应进行学术性的探讨[J].齐鲁学刊,1980,(5):55.
    2赵青.赵青回忆我和爹爹赵丹[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7.
    3赵丹.银幕形象创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76.
    4转引:马德波、戴光晰.导演创作论:论北影五大导演[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112.
    1李士钊.对《武训传》问题应进行学术性的探讨[J].齐鲁学刊,1980,(5):56.
    2徐桑楚.上海电影制片厂三十年的经验和教训[A].见:中国电影年鉴1981[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119-132.
    3毕全忠.胡乔木说对电影《武训传》批判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N].人民日报,1985,9(6):1.
    4黎之.文坛风云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509.
    1李公天.顶着风浪为武训辩护的郝瑞琛[J].炎黄春秋,2001,(10):38.
    2何虎生编著.毛泽东初进中南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258.
    3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173-183.
    4孙瑜.我编导电影《武训传》的经过[J].文史精华,1995,(2):14.
    1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195.
    2陈墨.中国电影十导演:浪漫与忧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78.
    1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N].人民日报,1951,5(20):1.
    2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1905-1976[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85.
    1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40.
    2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207.
    3杨远婴.置换与想像——追记郑君里导演[A].见:中国电影年鉴2008[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9:342.
    1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45.
    2黎之.文坛风云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156.
    3陈虹.陈白尘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238.
    4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56.
    1秋耘.重看《宋景诗》[N].人民日报,1957,6(17):7.
    2陈墨.中国电影十导演:浪漫与忧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98.
    3王志敏、杜庆春主编.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叙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335.
    1宋时.郑君里创作个性初探[J].电影艺术,1990,(1):118.
    2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359.
    1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A].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2.
    2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72.
    3郑洞天.“大片”什么大?——读《鸦片战争》备忘录[A].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谢晋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570.
    1许朋乐主编.海上电影溯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91.
    1周欢.十七年中的郑君里创作[J].电影艺术,1993,(5):34.
    2郑君里.画外音[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96.
    3赵丹.地狱之门[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76.
    4钟大丰.国庆献礼片60年巡礼(1949-2009)[J].电影艺术,2009,(5):7.
    1陈墨.中国电影十导演:浪漫与忧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11.
    2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205.
    1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206.
    2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64.
    3袁文殊序.见: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2.
    4郑君里.画外音[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43.
    5储双月.时代视阈中的历史叙事——郑君里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探析[J].当代电影,2005,(2):45.
    6毛泽东.论联合政府[A].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35.
    1钟大丰.作为叙事和表象的历史:历史写作与历史题材创作[A].见:王志敏、杜庆春主编.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叙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339.
    2转引:袁鹰.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本副刊的岁月[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148.
    1中共中央党校教务处编.毛泽东著作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416.
    2林年同:中国电影美学[M].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2:39.
    3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79.
    1《林则徐》:从剧本到影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155-156.
    2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86.
    3张振华、梅朵编.名家看电影:1949-2005[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2.
    4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90.
    1袁文殊语.见: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2.
    2李少白.主持人导语[J].当代电影,2005,(2):37.
    1陈墨.百年电影闪回[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47.
    2杨远婴.置换与想象——追记郑君里导演[A].见:中国电影年鉴2008[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9:345.
    3[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02.
    4钟惦棐.谢晋电影十思[A].见: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500-501.
    1封敏编著.中国电影艺术史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410.
    2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9.
    3郑洞天.代与无代——对中国电影传统的一种描述[A].见:王人殷主编.心与草·郑洞天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64-165.
    1郑洞天语.见:《孙中山》——从剧本到影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427.
    2周星.跨世纪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史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70.
    1[英]约翰·托什,吴英译.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2钟惦棐.电影文学断想[J].文学评论,1979,(4):10.
    1彭德怀.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5.
    2钟惦棐.电影评论有愧于电影创作——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二次全国理事会上的发言[J].电影艺术,1982, (9):3.
    3徐耿.回眸故园——《风雨故园》创作随笔[J].电影,1992,(5):13.
    1黄军.闲话儿童片[J].电影艺术,2007,(6):102.
    1钟艺兵.人性的觉醒——影片《最后一个皇妃》赏析[N].人民日报,1989,4,(24):8.
    2杨光远.强烈情感的爆发《八女投江》导演札记[J].电影艺术,1988,(4):50.
    1雷达.超越在于整体意蕴《八女投江》的创新之谜[J].电影艺术,1988,(4):45.
    2周霞.《人·鬼·情》:一个女人孤独的灵魂对话[A].见:饶曙光主编.中国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47.
    3张仲年、顾春芳.黄蜀芹和她的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6.
    4黄蜀芹.女性电影——一个独特的视角[A].见:王人殷主编.东边光影独好.黄蜀芹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49.
    5秦志钰.女导演和女性电影——电影《杨开慧》拍后杂感[J].电影创作,1995,(6):67.
    1“四人帮”是电影事业的死敌——文化部电影系统揭批‘四人帮’罪行大会发言汇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11.
    1任仲伦.新时期电影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63.
    2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5)[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113.
    1江平.《楚天风云》开拍小记[J].电影评介,1981,(8):16.
    2饶朔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118.
    1北京电影学院成荫作品研究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编.论成荫[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302.
    2王君正.为人学艺的楷模[J].八一电影,1985,(8):26-27.
    3罗艺军.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392.
    1王君正.为人学艺的楷模[A].见:北京电影学院成荫作品研究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编.论成荫[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228.
    1塑造贺龙同志银幕形象的一些体会——上影《曙光》摄制组的艺术总结[J].电影,1979,(4):16.
    2《曙光》摄制组.塑造贺龙同志银幕形象的一些体会[A].见:电影导演的探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93.
    3成谷.足以戒左的镜子——彩色影片《曙光》观后[N].解放日报,1979,10(11):4.
    1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140.
    2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7.
    1革命历史题材,指的是从1921年建党前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时,以我党领导的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革命斗争事迹为题材的影片创作。它有特定的涵义,既有别于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夕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题材,也有别于建国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题材。见:石方禹.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硕果[J].当代电影,1991,(1):11。同见: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辞典(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8.
    2参见:夏衍.在1979年电影导演会议上的讲话[A].见:夏衍.夏衍全集·电影评论(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41.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1978.12-2008.3)[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65.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电影》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513.
    2雪道、竹甫.严重的失真——评影片《李冰》[J1.电影评介,1984,(7):6.
    3陈玉通.电影艺术美学散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256.
    4裴龙.历史的和艺术的要求——从《毕升》等三部影片谈起[J].电影艺术,1983,(2):31.
    1裴龙.历史的和艺术的要求——从《毕升》等三部影片谈起[J].电影艺术1983,(2):31.
    2雪道、竹甫.严重的失真——评影片《李冰》[J].电影评介,1984,(7):6.
    3严寄洲.无形的桎梏[J].电影艺术,1980,(2):33.
    4敏克.王英琦和《李清照》[J].电影评介,1982,(1):11.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84.
    2严寄洲.无形的桎梏[J].电影艺术,1980,(2):33.
    3严寄洲.往事如烟——严寄洲自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35.
    1郦苏元.秋瑾与《秋瑾》[A].见:谢晋编.谢晋电影选集·历史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154.
    2郑洞天语.见:《孙中山》——从剧本到影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427.
    3陈坚、张艳梅.世纪行吟——夏衍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249.
    4蓝为洁.汤晓丹的银色旅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76.
    1丁荫楠语.见:田小惠、顾晓阳整理.巨片《孙中山》[J].电影艺术,1987,(2):16.
    2李兴叶.复兴之路——1977年至1986年电影创作与理论批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11.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电影》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513.
    2尹力语.见:尹力、胡克.新时期的“铁人”——尹力访谈[J].电影艺术,2009,(4):68.
    1王正忠.合肥评出最佳影片和最差影片《化妆师与漫画家》为最差片[N].人民日报,1989,3(10):4.
    2薛家柱.历史真实性应该引起重视—历史传记片一谈[J].电影文化,1983,(1):35.
    3唐达成.具有历史深度的《末代皇后》[N].文艺报,1986,8(30):4.
    4吴章.杨村彬谈新片《两宫皇太后》[N].解放日报,1987,12(3):4.
    1参见:梁振华主编.中国影像志·电影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12.
    2沙舟.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fJ].大众电影,2006,(8):39.
    3颜一烟.从《中华女儿》到《烽火少年》[J].电影艺术,1979,(5):72.
    4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64.
    5[美]海澄·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A].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3-164.
    6《周恩来》导演丁荫楠访问记[A].见:王人殷主编.电影不断被我发现·丁荫楠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41.
    1参考“人文电影词条”。见:汪流主编.中外影视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33.
    2转引:朱晶.病态人性中凝结的历史沉思[J].电影文学,1986,(8):80.
    1邵牧君语.见:唐明生.思辨对话:超越大银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32.
    2罗艺军.谢晋,我的同路人[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谢晋电影续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26.
    3陈思和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2000第一集.文学理论卷一(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4.
    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25.
    1夏衍.在“新中国三十五周年电影回顾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A].见:夏衍.夏衍全集·电影评论(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113.
    2章为.中国当代娱乐片研讨会述评[J].当代电影,1989,(1):4.
    1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37.
    1[日]佐藤忠男,钱杭译.中国电影百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169.
    2贾磊磊.语境重合——论电影叙事语境与社会文化语境的互动互映[J].电影创作,1998,(3):41.
    3[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葛红兵等译.视觉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9.
    1何凡.失望有三——《李莲英》琐议[J].电影评介,1991,(5):19.
    2陈家林语.见:王庆祥.漙仪人脉地图:溥仪社交实录[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6-7.
    3西南.对婉容的悲剧命运的思考[J].电影文学,1986,(8):76-77.
    1朱晶.病态人性中凝结的历史沉思[J].电影文学,1986,(8):80.
    2张天民.莎士比亚化的尝试[J].电影文学,1986,(8):80-79.
    1闻起.且凭银幕写春秋——从《革命军中马前卒》想到的[J].电影艺术,1981,(11):26.
    2石永森.略谈影片《秋瑾》之不足[J].电影艺术,1984,(3):21.
    3闻起.且凭银幕写春秋——从《革命军中马前卒》想到的[J].电影艺术,1981,(11):28.
    4裴龙.历史的和艺术的要求——从《毕升》等三部影片谈起[J].电影艺术,1983,(2):33.
    5梁嘉琦.电影:现状与专家——圈外人的胡思乱想[J].电影艺术,1987,(3):22.
    6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6.
    1王强.作为历史的文本[A].见:蒲震元主编.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442.
    2高峰.历史终归是历史——小议《川岛芳子》与《风流女谍》[J].电影评介,1989,(10):15.
    3季羡林.谈国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141.
    1陈墨.百年电影闪回[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418.
    2吴葆璋.《末代皇后》在巴黎获好评[N].人民日报,1988,4(22):7.
    3[日]佐藤忠男,钱杭译.中国电影百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169.
    1汪海明主编.中国电影老海报(20世纪80年代)[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160.
    2中国电影图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影图史(1905-2005)[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7:712.
    3石方禹.迈出新的更为坚实的步伐——在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的讲话[J].电影通讯,1987,(3):1.
    4见:电影通讯,1987,(3):14.
    1倪震主编.改革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20.
    2石方禹.迈出新的更为坚实的步伐——在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的讲话[J].电影通讯,1987,3:1.
    3丁峤.良好的开端[A].见:饶朔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117-118.
    4石明、史逊.成就突出,特色鲜明——评1986年故事片创作[A].见:中国电影年鉴1987[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
    1石方禹.迈出新的更为坚实的步伐——在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的讲话[J].电影通讯,1987,3:2.
    2贺敬之.关于当前文艺战线的几个问题——在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的讲话[J].电影通讯,1987,4-5(合):9.
    3石方禹.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硕果[J].当代电影,1991,(1):11.
    1石方禹.迈出新的更为坚实的步伐——在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的讲话[J].电影通讯,1987:(3):2.
    2贺敬之.关于当前文艺战线的几个问题——在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的讲话[J].电影通讯,1987,(4-5合):9.
    3饶曙光.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主流电影建构[J].文艺研究,2009,(1):78.
    1任仲伦主编.电影三十年[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58.
    1王沛人.60年代生人成长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61-62.
    2丁淦.平凡与伟大的辩证法——谈领袖形象的塑造[A].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历史·战争·电影美[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37.
    3张清.《故园秋色》美[A].见:王人殷主编.心与草·郑洞天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271.
    1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57.
    2倪震主编.改革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42.
    3傅立新.好难的电影[A].见:周涌主编.影像记忆——当代影视文化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9.
    1参见:卓顺国.为主旋律影片拓展市场——《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经营回顾[J].文艺研究1997,(5):82-85.
    2郑洞天.五十八岁的雷锋——简评《离开雷锋的日子》[A].见:中国电影年鉴1997[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1998:225.
    3陈墨.中国电影十导演:浪漫与忧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70.
    1张思涛.关于当前电影创作指导思想的几点思考[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入世以来的中国电影[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42.
    2滕进贤.关于中国电影的主旋律[N].人民日报,1991,2(7):5.
    1尹鸿.1997年中国电影创作回顾[A].见:中国电影年鉴(1998-199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58.
    2王晓波.我的精神家园[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265.
    3邵牧君语.见:唐明生.超越大银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33.
    1晚晴.一个人和一条路——记郑洞天[A].见:王人殷.心与草·郑洞天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9.
    2王冀邢.大实话——《焦裕禄》导演杂感录[J].电影,19991,(7):5.
    3丁荫楠、倪震.《周恩来》导演丁荫楠访问记[A].见:王人殷主编.电影不断被我发现·丁荫楠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42.
    4丁荫楠.塑造一个我心中的隋炀帝[A].见:李文斌主编.《隋炀帝》电影创作与隋炀帝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13.
    1陆亮.奖杯后的思考[A].见:中国电影年鉴1997[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1998:313.
    2滕进贤语.《隋炀帝》剧本研讨会纪要[A].见:李文斌主编.《隋炀帝》电影创作与隋炀帝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90.
    3陕西省文化厅编.陕西电影志[M].西安:内部资料,1999:287.
    4第五届金陵影评人“影片优劣榜”揭晓[A].见: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69.
    5中国艺术研究员影视艺术研究所课题组.九十年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调查与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2):135.
    1李彦.北影厂的现状与前瞻[J].电影艺术,1997,(1):77.
    2徐迪.来自电影市场的报告——谈献礼影片的发行[J].当代电影,1992,(2):76.
    3郭小橹.电影理论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3.
    1尹鸿.当前中国电影策略分析[J].当代电影,1995,(4):35.
    2陈墨.在历史文献与电影艺术之间——评影片《周恩来》的得失[J].当代电影,1992,(1):60.
    3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65.
    1王兴东.向戏剧的核心冲去:生死关头——《生死牛玉儒》编剧谈[J].电影新作,2006,(1):38.
    2刘思齐.难忘的情——写在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上映的时候[A].见:曹文敏编.辉煌的篇章: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片电影评论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113-114.
    3尹鸿.政治伦理化的公仆形象——电影《孔繁森》及其“主旋律”策略[A].见:中国电影年鉴1996[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1997:263.
    4陈国星.精神上过一把“大瘾”——拍摄电影《孔繁森》的一次尝试[J].电影艺术,1996,(5):52-53.
    1鲁迅.《二十四孝图》[A].见:鲁迅.鲁迅全集(2)[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62.
    2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68.
    3尹鸿语.见: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6.
    4郝建语:见:唐明生.超越大银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51.
    1郑雪来.外国电影理论研究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第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讨论会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239.
    1唐明生.关于产业化运作的若干断想[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入世以来的中国电影[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60.
    2刘建中.入世谈判与中国电影[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入世以来的中国电影[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2-13.
    1周星、王丽利.后WTO时代的中国电影发展之路[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入世以来的中国电影[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4.
    2陆绍阳.中国电影全面实施产业化政策以来成果研究[J].当代电影,2008,(12):42.
    3张会军、俞剑虹主编.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9[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5.
    4蓝爱国、马薇薇.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电影产业的文化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7.
    1张会军、俞剑虹主编.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9[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2.
    2丁一岚.华表奖评奖改革是为了实现创作的良性循环——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童刚答本报记者问[N].中国电影报,2003,6,(5):1.
    3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39.
    1尹鸿、程文.2010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电影艺术,2011,(2):5-6.
    2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9-31.
    1康健民.电影《毛泽东去安源》导演阐述[J].电影艺术,2004,(2):55.
    1任殷.要重视电影创作中的问题[A].见:中国电影年鉴2008[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8:44.
    2毛羽.在期待中攀升——2004年中国电影市场[A].见:中国电影年鉴2005[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201.
    3张宏森.电影要发出真实的声音[A].见:中国电影年鉴2008[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9:272.
    1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编.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76.
    2王兴东.做好主旋律电影是我们的责任[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电影产业研究之文化消费与电影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392-397.
    1宋江波.真诚打造心灵上的丰碑[J].电影艺术,2002,(1):61.
    2蒲剑语.见:李彬、杨文火.一次与成绩无关的“考试”——《考试》导演蒲剑访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3):63.
    1赵宁宇.历史的捕影[J].当代电影,2001,(1):51.
    2尹鸿.探索商业与美学的平衡——2009年中国电影艺术备忘[J].当代电影,2010,(3):5.
    1张怡.《铁人》“五一“献礼全国劳动者[N].中国电影报,2009,4(30):8.
    2翟俊杰.我们的青春偶像——我拍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J].电影,2004,(Z1):10.
    3孟固.北京电影百年[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90.
    1方正.“伟人电影”市场运作大获成功[A].见:丁荫楠等.一部影片的诞生——大型电影故事片《邓小平》研究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237-238.
    2参见:孟固.北京电影百年[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90.
    3金克木.金克木小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47.
    1黄军.电影产业化离我们还有些距离[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入世以来的中国电影[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56.
    2顾力丹.《可爱的中国》红军方志敏[J].世界电影之窗,2009,(6):86.
    3晚晴.一个人和一条路——记郑洞天[A].见:王人殷主编.心与草.郑洞天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6-7.
    4张思涛.关于当前电影创作指导思想的几点思考[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入世以来的中国电影[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34.
    5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编.201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4.
    1祁海.电影制片方须建立真正的市场策划工序[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入世以来的中国电影[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14.
    2任殷.2003年中国电影扫描[A].见:中国电影年鉴2004[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4:57.
    3祁海.电影制片方须建立真正的市场策划工序[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入世以来的中国电影[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18.
    4阎晓明.关于电视电影的概念[A].见:中国电影年鉴2008[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9:221.
    1周慧.安澜和他的“共和国名将”系列[J].电影,2004,(12):68.
    2阎晓明.《共和国名将系列》是有待于深入挖掘的富矿[J].当代电影,2010,(1):36.
    3阎晓明.《共和国名将系列》是有待于深入挖掘的富矿[J].当代电影,2010,(1):37.
    1张东.荧屏走来“共和国名将”[N].人民日报,2004,7.(30):9.
    2周慧.安澜和他的“共和国名将”系列[J].电影,2004,(12):69.
    3秋雁、王卓明.平民化的传奇叙事:《曾克林出关》[J].电影艺术,2004,(3):111.
    4王晓玉主编.中国电影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31.
    5任殷.2003年中国电影扫描[A].见:中国电影年鉴2004[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4:56.
    1《中国电影报》(产业周刊).转引:尹鸿、王晓丰.中国电影产业年度备忘[J].当代电影,2005,(2):24.
    2《中国电影报》(产业周刊).转引:尹鸿、詹庆生.2005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电影艺术,2006,(2):14.
    3张会军、俞剑虹主编.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9[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41.
    4李小丽.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38.
    5陆绍阳.中国电影全面实施产业化政策以来成果研究[J].当代电影,2008,(12):43.
    6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139.
    1聂欣如.电影类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54.
    2陈晓云.中国当代电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36.
    1王利丽.《孔子》与中国电影的“贺岁化”现象[J].电影新作,2010,(2):6.
    2蓝爱国、马薇薇.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电影产业的文化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7.
    1秋雁、张江艺.《王勃之死》——精致独特的“小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1):111.
    1杨洪涛.导演手记[A].见:古越、洪涛.冯志远我有一寸爱[M].银川:宁夏出版社,2007:179.
    1苏海鸣.中西合璧、亦古亦今的传奇——《孔子》音乐之艺术构思[J].当代电影,2010,(9):136.
    1赵宁宇.历史的捕影[J].当代电影,2001,(1):50.
    2王人殷.《共和国名将系列》对影视创作的启示.见:《共和国名将系列》研讨会发言辑要[J].当代电影,2010,(1):45.
    1黄式宪.以诗体叙事提升中国大片的文化品位—观新片《梅兰芳》偶得[J].艺术评论,2009,(1):10.
    2郑洞天.《刘天华》导演阐述[A].见:王人殷主编.心与草·郑洞天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00.
    3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3.
    4胡嵘.《叶圣陶在甪直》:青春爱情为壳,励志为核[N].中国电影报,2005,11,(3):5.
    1王宜文.《邓稼先》:伟大功业下的朴实人生[N].中国电影报,2009,5(28):9.
    1张振华.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形象谈电影《邓小平·1928》[J].电影艺术,2004,(6):39.
    2郑克洪语.见:李韧整理.《沉默的远山》大写的人[J].电影艺术,2005,(5):112.
    3俞小一语.见:李韧整理.《沉默的远山》大写的人[J].电影艺术,2005,(5):112.
    4童道明语.见:李韧整理.《沉默的远山》大写的人[J].电影艺术,2005,(5):113.
    5周由强.中国主流大片的核心价值观[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2009电影产业研究之主流文化与中国主流大片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75.
    1程敏.诗、史、情、境——丁荫楠与中国人物传记影片[G].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
    1任仲伦.新时期电影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30.
    2姜友石.《周恩来》拍摄内幕[A].见:王人殷主编.电影不断被我发现·丁荫楠研究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309.
    1饶朔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180.
    2曲志红、周婷玉、周玮.风雨不泯入党志[J].北京支部生活,2008,(12):21.
    1翁燕然.春雨潇潇满诗情——丁荫楠的导演处女作[J].电影,2007,(10):45.
    1丁荫楠.《周恩来》创作中的几点想法[J].电影艺术,1992,(1):33.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A].见:鲁迅.鲁迅全集(9)[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9.
    2丁荫楠.摸着石头过河——关于电影《邓小平》的几点想法及导演阐述[J].电影艺术,2002,(4):33.
    1刘志钊.电影诗人:丁荫楠[A].见:王人殷主编.电影不断被我发现·丁荫楠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3.
    2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A].见:鲁迅.鲁迅全集(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35.
    3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丁荫楠谈《孙中山》创作体会[A].见:王人殷主编.电影不断被我发现·丁荫楠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87.
    1倪震历史和诗情——丁荫楠导演的电影风格[J].大众电影,2003,(4):31.
    2于敏语.影片《相伴永远》研讨会[A].见:王人殷主编.电影不断被我发现·丁荫楠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65.
    1刘志钊.导演诗人:丁荫楠[A].见:王人殷主编.电影不断被我发现·丁荫楠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6.
    1佐藤忠男语.见:丁荫楠口述、方舟采写.丁荫楠口述:用电影书写人生[J].大众电影,2007,(18):44.
    2丁荫楠.《孙中山》影片制作构想的美学原则[J].当代电影,1986,(5):58.
    3丁荫楠.《孙中山》影片制作构想的美学原则[J].当代电影,1986,(5):62.
    4陈墨.在历史文献与电影艺术之间——评影片《周恩来》的得失[J].当代电影,1992,(1):62.
    1邵牧君语.影片《相伴永远》研讨会[A].见:王人殷主编.电影不断被我发现·丁荫楠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63.
    2转引自:黄式宪.论《周恩来》的叙事构建及其美学意义[A].见:《周恩来》——从剧本到影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426.
    1熊蕾.历史的注脚——关于“九·一三”事件的一段往事[J].新观察(京),1986,(18):29-32.
    2丁荫楠、倪震.《周恩来》导演丁荫楠访问记[A].见:王人殷主编.电影不断被我发现·丁荫楠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43.
    1饶朔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181.
    1杨正润.现代传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
    2任殷.2004年中国故事影片创作概略[A].见:中国电影年鉴2005[MJ.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6:39.
    3[英]约翰·托什,吴英译.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13.
    4焦雄屏.映像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20.
    1邵牧君语.见:唐明生.思辨对话:超越大银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35.
    2转引:夏衍.夏衍全集·电影评论(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201.
    3萧关鸿编.中国百年传记经典(第一卷)·序[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2:15.
    4史东明.在调整与转折中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1988年故事片创作生产的基本情况[J].电影通讯,1989,(3):30-37.
    1贺敬之.关于当前文艺战线的几个问题——在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的讲话[J].电影通讯,1987,4-5(合):9.
    2陈平原.当代中国人文观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02.
    1闻起.志士仁人的献身之歌——评《谭嗣同》兼谈传记片[J].电影艺术,1985,(10):22.
    2[法]克罗齐,田时纲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5.
    3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124.
    1廖公弦、戴明贤.创作的动机与主题的深化[J].电影评介,1981,(9):10.
    2陈剑雨.壮哉,《谭嗣同》[N].人民日报,1985,4(20):8.
    3[美]布里恩·汉德森,戴锦华译.《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J].当代电影,1987,(4):68.
    4丁峤.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之我见[A].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历史·战争·电影美[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16.
    5倪振良.赵丹传:命运交响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541。所以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的戏剧、电影总与政治有关。”见:赵青.赵青回忆我和爹爹赵丹[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48.
    1[英]约翰·托什,吴英译.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
    2铁峻崖、陆漪.史凤和:不畏艰辛的“影坛纤夫”[A].见:陈国富主编.百年电影与江苏[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90.
    1丁荫楠语.见:田小蕙、顾小阳整理.巨片《孙中山》[J].电影艺术,1987,(2):3.
    2康健民.电影《毛泽东去安源》导演阐述[J].电影艺术,2004,(2):55.
    1王曼西、陈阳.拍摄花絮[A].见:古越、洪涛.冯志远我有一寸爱[M].银川:宁夏出版社,2007:192.
    1[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08.
    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9.
    3龚鹏程.古代的宗教与神话[A].见: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
    4[匈]伊芙特·波洛,崔君衍译.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95.
    5[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205.
    1聂欣如.类型电影的观念及其研究方法[J].当代电影,2010,(8):119.
    2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87-288.
    1崔卫平.我们时代的叙事[A].见:中国电影年鉴2007[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8:288.
    2倪震.新世纪电影的道德神话[J].当代电影,2010,(3):29.
    3[英]约翰·托什,吴英译.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0.
    4[瑞士]容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A].见: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01-102.
    1宗璞.宗璞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9-10.
    2胡乔木.痛惜之余的愿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3,(1):41.
    3倪震主编.改革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42.
    4王兴东.我写《蒋筑英》[J].电影艺术,1993,(2):33.
    5周斌.传记片创作要有新拓展[J].电影新作,2010,(5):39.
    6吴冠平.八日谈——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初评侧记[A].见:中国电影年鉴1996[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1997:383.
    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
    2张柳青.专家盛赞《潘作良》[N].中国电影报,2009,5(14):6.
    3柳琪辉.新、深、活、透[A].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历史·战争·电影美[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138.
    1[澳]理查德·麦特白,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8.
    2张中行.月是异邦明[J].读书,1992,(9):72.
    3[美]布里恩·汉德森,戴锦华译.《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J].当代电影,1987,(4):68.
    4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31.
    5或称“陈述者”、“看不见的叙述者”、“暗隐的叙述者”、“大叙述者”等。参考:[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刘云舟译.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0-31.
    1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3.
    2[法]菲力浦·勒热讷,杨国政译.自传契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8.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49.
    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49.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辞典(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3.
    1英雄形象的普通人逻辑[N].中国电影报,2005,8(11):6.
    2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辞典(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4.
    1文晖.《王忠诚》:杂文式电影[J].电影,2003,(3):49.
    2王新勇.主流意识形态电影叙事新格局——电影《沉默的远山》有新开创[J].电影,2005,(5):67.
    1丁荫楠.《周恩来》创作中的几点想法[J].电影艺术,1992,(1):30.
    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34.
    3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66.
    1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0-275.
    2黄会林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42.
    1夏衍.塑造性格与历史真实——和《鲁迅传》摄制组的几次谈话[A].见:夏衍.夏衍全集·电影评论(上)[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573.
    1饶曙光、裴亚莉.《青春之歌》与新中国电影范式[A].见:饶曙光主编.中国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79.
    2樊国宾.主体的生成:50年代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72.
    3肖泉.银幕上的雷锋形象——电影《雷锋》学习札记[J].文学评论,1965,(1):22.
    1魏新.我演方志敏[J].电影评介,1981,(1):8.
    1戴宗安.我拍《李知凡太太》[J].电影创作,1999,(、5):71.
    2王海州主编.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297.
    1萧殷.评电影《刘胡兰》[N].人民日报,1951,12,(12):3.
    2袁文殊语.见:座谈影片《白求恩》[J].人民电影,1977,(11):5.
    3参见:刘济生.历史的误读:现代中的传统[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180.
    1饶曙光、裴亚莉.《青春之歌》与新中国电影范式[A].见:饶曙光主编.中国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79.
    1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8.
    2郭小橹.电影理论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
    1丁朗朗.百年好莱坞[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125.
    2黄式宪、石林.传记片的人文情怀及其现代美学精神[A].见:卢燕、李亦中主编.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7.
    1汪流主编.中外影视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841.
    2邵牧君语.见: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449.
    1黄式宪、石林.传记片的人文情怀及其现代美学精神[A].见:卢燕、李亦中主编.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6.
    2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三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8.
    1李玮.渡越暗流涌动的命运风帆——关于《美丽心灵》[A].见:张会军主编.阅读与关注——品评中外电影佳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73.
    2黄会林、王宜文.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探论[J].当代电影,1999,(5):69.
    3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7.
    1蓝爱国.好莱坞制造——娱乐艺术的力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29.
    2黄式宪、石林.传记片的人文情怀及其现代美学精神[A].见:卢燕、李亦中主编.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0.
    3蓝爱国.好莱坞制造——娱乐艺术的力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30.
    4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291.
    1[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92.
    2刘济生.历史的误读:现代中的传统[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45.
    3杨远婴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14.
    1汪流主编.中外影视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846.
    2朱与墨、李二仕.《米尔克》:影片、编剧、及导演[J].世界电影,2010,(5):173.
    3李芳.经典人生的历史阐释与审美探寻——奥斯卡最佳传记片研究[G].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8.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1.
    1杨晨.不止是一部传记片——《米尔克》的叙事方式及当下指向[J].世界电影,2010,(5):180-181.
    2蓝爱国、马薇薇.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电影产业的文化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0.
    1陶东风主编.大众文化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6.
    2蓝爱国、马薇薇.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电影产业的文化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0.
    1徐光春.大力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A].见:中国电影年鉴2004[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36.
    2陈墨.新时期电影创作与市场观念[A].见:中国电影家协会.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第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讨论会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391.
    3王岳川.历史与文本张力结构[J].人文杂志1999,(4):133.
    4[美]弗雷德里克·詹姆森.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A].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2.
    1徐贲.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文艺复兴文学研究[J].文艺研究,1993,(3):98.
    2陈晓云.影视文化:工业时代的视觉神话[J].当代电影,2000,(6):71.
    3王充闾语.转引:吴玉杰.新历史主义与历史剧的艺术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8-39.
    1吴思远语.见:唐明生.思辨对话:超越大银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12.
    1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62.
    2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65.
    1电影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67.
    2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辞典(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5.
    3郦苏元.当代中国电影创作主题的转移[A].见:郦苏元、胡克、杨远婴主编.新中国电影50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0.
    1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63.
    1[美]波滋蔓,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4:5.
    2蓝爱国、马薇薇.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电影产业的文化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3.
    3谭政、冯小刚.我是一个市民导演[J].电影艺术,2002,(2):48.
    1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540.
    2李亦中.竞争性合作:“入世”后中美电影业交互态势分析[A].见:卢燕、李亦中主编.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
    3颜纯钧.与电影共舞[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19.
    4张会军、俞剑虹主编.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9[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240.
    1颜纯钧.与电影共舞[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27.
    李祥年.传记文学概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
    朱文华.传记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陈兰村、叶志良主编: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
    [日]川合康三,蔡毅译.中国的自传文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法]菲力浦·勒热讷,杨国政译.自传契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寒山碧.香港传记文学发展史[M].香港:东西文化事业公司,2003:
    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全展.中国传记文学概观[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杨国政、赵白生主编.传记文学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欧美文学论丛第四辑),2005:
    朱东润.八代传叙文学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李健.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许德金.成长小说与自传:成长叙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郭久麟.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杨正润.现代传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林则徐》——从剧本到影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一、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聂耳》——从剧本到影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四人帮”是电影事业的死敌——文化部电影系统揭批‘四人帮’罪行大会发言汇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
    郑君里.画外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电影导演的探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编.中国艺术影片编目(1949—197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
    崔嵬的艺术世界[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北京图书馆社会科学参考组、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合编.全国报刊电影文章目录索引(1949-197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历史·战争·电影美[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年(1949-1984)[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电影艺术讲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胡昶.新中国电影的摇篮[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倪振良.赵丹传:命运交响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孙瑜.银海泛舟——回忆我的一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王白石、王文和编选.当代中国电影评论选(上)[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北京电影学院成荫作品研究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论成荫[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李兴叶.复兴之路——1977年至1986年电影创作与理论批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邵牧君.银海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张成珊.中国电影文化透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上海电影家协会编.上海电影四十年[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孙中山》——从剧本到影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张明主编.武训研究资料大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电影》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封敏.中国电影艺术史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任仲伦.新时期电影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周恩来》——从剧本到影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曹文敏编.辉煌的篇章: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片电影评论集[M].北京:中国戏 剧出版社,1993:
    孟犁野、张思涛、李晋生编.再现革命历史的艺术——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续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戴知贤.文坛三公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倪震主编.改革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中国电影资料馆编.全国报刊电影文章目录索引(1980-198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罗艺军.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
    张俊祥、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三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李文斌主编.《隋炀帝》电影创作与隋炀帝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饶朔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黎之.文坛风云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马德波、戴光晰.导演创作论:论北影五大导演[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谢晋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陈玉通.电影艺术美学散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上海电影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中国电影家协会编.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第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讨论会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中国电影家协会编.新中国百部优秀影片赏析:1949-1998[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陈墨.百年电影闪回[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陈墨.流萤春梦·费穆电影论稿[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戴锦华.雾中风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胡克、张建勇、陈默主编.中国电影美学(1999)[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郦苏元、胡克、杨远婴主编.新中国电影50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王人殷主编.《我的1919》——从剧本到影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袁晞.《武训传》批判纪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陈虹.陈白尘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杜青山.电影创作类型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聂欣如.电影类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汪流主编.中外影视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姚芳藻.柯灵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谢晋电影续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郭小橹.电影理论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王人殷主编.电影不断被我发现·丁荫楠研究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萧关鸿编.中国百年传记经典[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2:
    周斌.电影:历史与现实[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彭吉象等译.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匈]巴拉兹,何力译.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陈犀禾、吴小丽编著.影视批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丁荫楠等.一部影片的诞生——大型电影故事片《邓小平》研究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樊国宾.主体的生成:50年代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韩炜、陈晓云.新中国电影史话[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唐金海、周斌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王晓玉主编.中国电影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颜纯钧.与电影共舞[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周斌.融合中的创作——夏衍与中外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美]克里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陈旭光、何一薇译.世界电影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陈晓云.中国当代电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李梦学主编.邓小平·电影剧本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王海州主编.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王志敏、杜庆春.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叙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澳]理查德·麦特白,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刘云舟译.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日]佐藤忠男,钱杭译.中国电影百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陈晋.文人毛泽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陈墨.中国电影十导演:浪漫与忧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陈犀禾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邓光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当代影视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蓝为洁.汤晓丹的银色旅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林勇.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电影家协会.银色印记——上海影人创作文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沈德才、沈德利.萤火与炬火——沈浮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1905-1976[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唐明生.思辨对话:超越大银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吴玉杰.新历史主义与历史剧的艺术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夏衍.夏衍全集·电影评论(上、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夏衍.夏衍全集·懒寻旧梦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辞典(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严寄洲.往事如烟——严寄洲自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赵丹.银幕形象创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赵丹.地狱之门[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周星.跨世纪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史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法]马塞尔·马尔丹,何振淦译.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范志忠.百年中国影视的历史影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李胜利、肖惊鸿.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卢燕、李亦中主编.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祁晓萍编著.香花毒草——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石川.踏遍青山人未老——徐桑楚口述自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汪海明主编.中国电影老海报(20世纪80年代)[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
    汪海明主编.中国电影老海报(20世纪90年代)[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
    吴迪(启之)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中、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徐葆耕.电影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许朋乐主编.海上电影溯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杨金福.上海电影百年图史[M].上海:文滙出版社,2006:
    杨远婴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袁鹰.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本副刊的岁月[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张巍.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入世以来的中国电影[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美]路易斯·贾内梯,焦雄屏译.认识电影(插图11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葛红兵等译.视觉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英]约翰·托什,吴英译.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古越、洪涛.冯志远我有一寸爱[M].银川:宁夏出版社,2007:
    蓝爱国.好莱坞制造——娱乐艺术的力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刘济生.历史的误读:现代中的传统[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
    饶曙光主编.中国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施津菊.中国当代文学的死亡叙事与审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王庆祥.溥仪人脉地图:溥仪社交实录[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谢晋编.谢晋电影选集·历史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电影图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影图史(1905-2005)[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7: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电影产业研究之文化消费与电影卷[M].北 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美]霍华德·苏伯,李迅译.电影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丁亚平.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黄现璠、甘文杰、甘文豪.韦拔群评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孟固.北京电影百年[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
    任仲伦主编.电影三十年[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王任殷主编.电视电影纵览(2007)[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编.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周晓风.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蓝爱国、马薇薇.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电影产业的文化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王人殷主编.心与草·郑洞天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张会军、俞剑虹主编.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9[R].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1978.12-2008.3)[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王敏.苏报案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编.201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周斌.艺苑芳草香四溢:张瑞芳[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桑仁.赵丹与李时珍[J].电影艺术,1957,(4):
    陈白尘(执笔)、叶以群、柯灵、杜宣、唐弢、陈鲤庭.鲁迅传[J].人民文学,1961, (1):
    肖泉.银幕上的雷锋形象——电影《雷锋》学习札记[J].文学评论,1965, (1):
    张国军.光彩照人——试谈话剧《曙光》贺龙形象的塑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7,(6):
    张骏祥.关于影片《白求恩大夫》[N].人民日报,1977,11(4):3.
    成谷.足以戒左的镜子——彩色影片《曙光》观后[N].解放日报,1979,10(11):4.
    塑造贺龙同志银幕形象的一些体会——上影《曙光》摄制组的艺术总结[J].电影,1979,(4)
    颜一烟.从《中华女儿》到《烽火少年》[J].电影艺术,1979,(5):
    钟惦棐.电影文学断想[J].文学评论,1979,(4):
    李士钊.对《武训传》问题应进行学术性的探讨[J].齐鲁学刊,1980,(5):
    严寄洲.无形的桎梏[J].电影艺术,1980,(2):
    范际燕.电影《武训传》批判的意义和经验[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闻起.且凭银幕写春秋——从《革命军中马前卒》想到的[J].电影艺术,1981,(11):
    干学伟.忆周总理对《内蒙春光》的关怀[J].电影艺术,1982,(1):
    卢珏.我们对革命历史片创作的一次探索——《梅岭星火》导演随笔[J].电影,1982,(11):
    申人.略谈李清照[J].电影评介,1982,(1):
    裴龙.历史的和艺术的要求——从《毕升》等三部影片谈起[J].电影艺术,1983,(2):
    汤晓丹.电影《廖仲恺》的构思与体现[J].电影,1983,(12):
    小河.田华夫妇谈《柯棣华大夫》[J].电影评介,1983,(2):
    [法]亨·阿杰尔、热·阿杰尔,李恒基译.影片的类型[J].世界电影,1984,(6):
    石永森;略谈影片《秋瑾》之不足[J].电影艺术,1984,(3):
    雪道.严重的失真——评影片《李冰》[J].电影评介,1984,(7):
    陈同艺.“真象个老八路!”——评电影《白求恩大夫》[J].当代电影,1985,(3):
    王君正.为人学艺的楷模[J].八一电影,1985:(8):
    殷金娣.中国五个“末代皇帝”影视剧[J].瞭望,1985,(44):
    朱文华.略论鲁迅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孙瑜.关于我如何编导电影《武训传》的一些真实情况[J].齐鲁学刊,1986,(1):
    艾知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繁荣电影创作——在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的讲话[J].电影通讯,1987,4-5(合):
    布里恩·汉德森,戴锦华译.《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J].当代电影,1987,(4):68
    贺敬之.关于当前文艺战线的几个问题——在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的讲话[J].电影通讯,1987,4-5(合):
    黄紫华.又一个成功的悲剧形象——试谈潘虹塑造的婉容[J].电影评介,1987,(1):
    梁嘉琦.电影:现状与专家——圈外人的胡思乱想[J].电影艺术,1987,(3):
    毛正三.和成荫同志在一起[J].民族艺术,1987,(1):
    石方禹.迈出新的更为坚实的步伐——在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的讲话[J].电影通讯,1987,(3):
    田小惠、顾晓阳整理.巨片《孙中山》[J].电影艺术,1987,(2):
    郑洞天.仅仅七年——1979-1986中青年导演探索回顾[J].当代电影,1987,(1):
    国还.《八女投江》中的女战士形象l[J].电影艺术,1988,(4):
    荒煤.朋友[N].人民日报,1988,3(5):
    雷达.超越在于整体意蕴《八女投江》的创新之谜[J].电影艺术,1988,(4):
    杨光远.强烈情感的爆发八女投江导演札记[J].电影艺术,(1988),(4):
    高峰.历史终归是历史——小议《川岛芳子》与《风流女谍》[J].电影评介,1989,(10):
    徐一鸣.民族败类川岛芳子[J].电影评介,1989,(9):
    宋时.郑君里创作个性初探[J].电影艺术,1990,(1):
    滕进贤.关于中国电影的主旋律[N].人民日,1991,2(7):5.
    韦生进..永恒的星座——影片《周恩来》观后[J].民族艺术,1991,(4):
    丁荫楠.中国幸有一个周恩来——电影《周恩来》开拍前的三段讲话[J].当代电影,1992,(1):
    丁荫楠.《周恩来》创作中的几点想法[J].电影艺术,1992,(1):
    潘若简.中国女导演与女性电影[J].电影艺术,1992,(3:)
    王伯男.《风雨故园》:从文学构想到银幕呈现[J].当代电影,1992,(5):
    尤巡.太监、奴才及其他——评《大太监李莲英》[J].电影艺术,1992,(2):
    张中行.月是异邦明[J].读书,1992,(9):
    郑洞天.《人之初》创作絮语[J].电影,1992,(11):
    梁天明.史·人·诗——关于陈家林历史剧的阐释[J].当代电影,1993,(1):
    潘若简.十七年新中国电影的辉煌与惨淡[J].电影艺术,1993,(6):
    张今标.影片《刘少奇的四十四天》导演创作琐谈[J].当代电影,1993,(1):
    周欢.十七年中的郑君里创作[J].电影艺术,1993,(5):
    马德波.影运环流(上):九十年间“载道”与“娱乐”之争[J].电影艺术,1995,(2):
    马德波.影运环流(下):九十年间“载道”与“娱乐”之争[J].电影艺术,1995,(3):
    [美]威廉·吕尔,杨彬译.中国大陆电影:1949-1985[J].当代电影,1995,(2):
    孙瑜.我编导电影《武训传》的经过[J].文史精华,1995,(2):
    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J].战略与管理,1995,(2):
    尹鸿.当前中国电影策略分析[J].当代电影,1995(4):
    陈国星.精神上过一把“大瘾”——拍摄电影《孔繁森》的一次尝试[J].电影艺术,1996,(5):
    孙瑜.我编导电影《武训传》[J].春秋,1996,(3):
    丁艾.“毛泽东”第一次走上舞台[J].当代戏剧,1997,(4):
    刘瑛、卢重九.王薇和《军嫂》[J].电影评介,1997,(5):
    袁光辉.悄然流失的美——解析《军嫂》的成功和缺憾[J].电影评介,1997,(5):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纪要[J].电视研究,1997,(1):
    卓顺国.为主旋律影片拓展市场——《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经营回顾[J].文艺研究,1997,(5):
    田代阳子.再现历史与解释历史——《张骞》与《成吉思汗》之比较[J].电影创作,1998,(6):
    张同道.两个周恩来[J].当代电影,1998,(4):
    贾磊磊.风行水上激动波涛——中国类型影片(1977—1997)述评[J].电影艺术,1999,(2):
    吴荫循.恩师益友怀君里[J].电影艺术,1999,(6):
    吴子牛.拍《国歌》的初衷[J].当代电影,1999,(5):
    曾耀农.弘扬精神与营造意境—评电影《故园秋色》[J].当代电影,1999,(4):
    尹鸿.历史虚构与国族想象[J].当代电影,2000,(2):
    丁荫楠、倪震.影片《相伴永远》及传记片创作[J].电影艺术,2001,(1):
    黄会林.艺术魅力:“独特”与“创新”——观《毛泽东在1925》[J].当代电影,2001,(4):
    周斌、唐丽芳.新时期传记影片创作的美学思考[J].戏剧艺术,2001,(4):
    程敏.诗、史、情、镜——丁荫楠与中国人物传记影片[G].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
    桂青山.与世浮沉——类型片的理性认知与动态把握[J].电影艺术,2003,(6):
    票牧、晓风.探索情感世界的崇高表达方式——电影《少女穆然》得失分析[J].电影艺术,2003,(5):
    朱晶.延安往事的诗意复现——从《毛泽东与斯诺》到《走向太阳》[J].当代电影,2003,(6):
    李刚.“《武训传》批判”的历史考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20(3):
    吴迪.《武训传》的冒险:“批判与歌颂结合”[J].电影艺术,2004,(5):
    边静.郑君里生平与年表[J].当代电影,2005,(2):
    储双月.时代视阈中的历史叙事——郑君里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探析[J].当代电影,2005,(2):
    李伟.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历史题材的重新表述[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5,(1):
    刘海波.论上海电影的传统品格及其消长[J].电影艺术,2005,(6):
    冯子秋. 《殷雪梅》用爱谱写生命赞歌[J].剧影月报,2006,(5):
    李琳.80年代以来女性电影[J].文艺争鸣,2006,(4):
    孟君.历史叙事:个人命运的历史陈述——90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之一[J].文艺评论,2006,(6):
    沙舟.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J].大众电影,2006,(8):
    苏畅: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电影解析[J].艺术广角,2006,(3):
    陶鹃瑜.真实塑造元帅的童年[J].大众电影,2006,(23):
    徐建光.打造新时代的青春励志片——故事影片《叶圣陶在角直》制作拍摄随感[J].剧影月报2006,(6):
    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从历史语境的角度[D].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黄军.闲话儿童片[J].电影艺术,2007,(6):
    黄蜀芹:中国如今已经没有女性电影[J].世界电影之窗,2007,(11):
    江平.王铁成与周恩来[J].农民文摘,2007,(5):
    峁家升.拍《鲁迅》不能沿着批胡适的路子走——从赵丹和陈鲤庭的遗憾谈起[J].山西文学,2007,(6):
    王少英.从景片到血肉之躯——浅谈毛泽东电影形象的变迁[M].当代电影,2007,(2):
    翁燕然.春雨潇潇满诗情——丁荫楠的导演处女作[J].电影,2007,(10):
    李芳.经典人生的历史阐释与审美探寻——奥斯卡最佳传记片研究[G].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梁月芳.浅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物传记式主旋律影片的创作特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6):
    刘建美.新时期以来关于电影《武训传》批判运动研究述评[J].北京党史,2008,(1):
    陆绍阳.中国电影全面实施产业化政策以来成果研究[J].当代电影,2008,(12):
    孙吉民.张玉良:从传记到影视——对(画魂)三个版本的阐释学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1)
    王兴东.走近刘长春感受民族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编剧谈[J].电影,2008,(7):
    程敏.“人”的寻觅——新中国传记影片发展述略[J].当代电影,2009,(3):
    崔斌箴.国庆献礼影片《回民支队》拍摄前后[J].百年潮,2009,(3):
    丁亚平.试论60年当代中国电影伦理实证化趋向[J].当代电影,2009,(10):
    李恒田.寓教于“情”——评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的叙事视角[J].黑龙江史志,2009,(10):
    李新宇.1961:周扬与难产的电影《鲁迅传》[J].东岳论丛,2009,(3):
    吕锽.简论传记电影文本真实性的三种维度[J].宁夏社会科学,2009,(5):
    饶曙光、杨晓云.开掘传记片的独特魅力[N].人民日报,2009,6(11):16
    全一可.传记电影怎么拍?[J].大众电影,2009,(5):
    田卉群.行走在空中的影像——试析英模传记片“苦情”式[J].中国图书评论,2009,(9):
    王成军、胡玥.传记电影叙事中的“契约伦理”[J].电影艺术,2009,(5):
    钟大丰.国庆献礼片60年巡礼(1949-2009)[J].电影艺术,2009,(5):
    曲德煊.人的历史:新世纪中国传记电影的探索之路[J].当代电影,2010,(4):
    苏星.李有源与东方红——信天游是穷人碗里的肉[J].大众电影,2010,(12):
    张海鸥、唐碧红.从《孔子》看国学的缺失和文化的敬畏之心[J].电影艺术,2010, (3):
    周斌.传记片创作要有新拓展[J].电影新作,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