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
    时期。对这一时期中国大陆范围内的电影创作与相关的历史现象,人们习惯地
    称之为“十七年”中国电影。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
    宏观的描述和系统的分析,力求在一更宽阔的时代背景上来认识“十七年”电
    影的有关问题。因此,本文从艺术、管理、政治文化等几个不同角度着手对历
    史材料进行组织和融汇,希望能比较清晰地勾勒出“十七年”电影发展变化的
    大致轮廓。并在此基础上对“十七年”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有关作品展开分析
    研究,辩明一些特殊电影形态的衍生、成型、流变的历史足迹,并对它们的美
    学价值、历史价值做出力求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
     本文准备分成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对1949年社会政治转型为电影生产与创作,以及艺术观念、生
    产管理方式、体制结构等等电影各个环节带来的变化进行概括性的描述,为后
    面的分析研究确立一个相关的知识基础。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十七年”电影
    的发展历程,粗略地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建国初期”、“‘一五’时期”、“五
    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期”。
     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将沿着时间的线索,对“十七年”电影的历史过程
    进行叙述和考察。着重分析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创作观念、管理体制等因素
    对电影创作与生产的影响。找出不同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说明一种电影趋势
    之所以如此的大致原因。
     第四部分,主要在前面的分析基础上,对电影艺术方面的材料进行更高一
    层的综合,并以此为前提归纳、提炼出“十七年”电影的一些基本艺术特征。
     本文认为,“十七年”电影创作基本是在一种预设的意识形态和艺术规范框
    架中进行的。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对电影的艺术手法、技巧、美学风格的
    选择和借鉴是在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下进行的,因而在艺术探索过程中常
    常会受到各种政治和社会观念因素的干扰。与此同时,艺术家从事电影创作探
    索,很大程度上是在实践层面上单向展开的,电影理论(尤其是电影本体论部
    分)方面的成果比较薄弱,至少还不足以支持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践攀上更高的
    艺术颠峰。这些特点决定了“十七年”电影艺术既有一定的美学开创性,又有
    极大的时代局限性。它在某些特定的艺术语言层面上出现了“精致化”的迹象,
    但同时,从事艺术创造的空间维度又十分狭窄。总之,“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
    实际取得的美学成就,还远远没有达到它所可能达到的高度。
     作为一部学位论文,本文的全部观点,都是建立在详实的史料基础上的,
    但由于时间和其它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作者对史料的消化、融汇,以及在史料
    基础上所进行的抽象、思辩都还存在许多不充分、不完善的地方,对此,除了
    作者本人今后将保持不泄的努力而外,还有赖于本领域的专家、研究者给予批
    评和指正。
1949-1966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 for Chinese films. What is related to
     film making activities in this period is customarily called Chinese films of 17 years.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related to Chinese
     film making during this period for the purpose of appreciating the films of 17 years
     against a wider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organized in such a
     way----namely,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rts,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culture
     so that the gradual progress of Chinese film making of that period is clearly presented.
     On this basis, the films of that period is analyzed in a hope to differentiate some
     special films including their historical origins, progress and variations, hence
     assessing objectively their aesthetic and historical value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4 parts.
     Part 1. A description of a political turning point that resulted in changes in arts
     concept, production and systems related to film making activities, so that a knowledge
     basis is established for firther research. This author is to divide 17 years into 4
     different periods; that is, the earlier period after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the 1st 5 year-plan period the end of the SOs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60s.
     Part 2 and 3. This author is to review the progress of the 17 years film making, with
     the emphasis placed on the political movements, creation concepts and management
     systems of each period that affected film making, in an endeavor to find Out the
     internal relevance of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thus explaining the film making
     trends during that period.
     Part 4. A summary of the above analysis, which appoints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17-year films.
     This author believes that 17-year films were basically produced against an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criterion that had been determined. Social and political reasons
     more often than not limited filmmakers in their creations because their artistic
     methods, techniques and aesthetic styles were products of a certain age when politics
     and ideology prevailed. Meantime, films were created while film theory (that on films
     as films in particular) were scarce, at least the latter being not enough to support the
     film creation of that period to attain a higher artistic level. These basic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at the films of that period were limited by the age while a new aesthetic
     value were also started. Signs of fine language in some cases were evident, yet the art
     itself of film production could only be used to a limited extent. In a word, what the
     17-year films achieved in terms of aesthetic value is far away from what they could
     have.
引文
白杨《我的影剧生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一、二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
    陈荒煤主编《周恩来与电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陈荒煤《攀登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陈荒煤《陈荒煤选集》(第二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蔡楚生《蔡楚生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
    《<创新独白>与瞿白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成荫与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崔嵬的艺术世界》,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戴锦华《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
    费正清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顾也鲁《艺海沧桑五十年》,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格拉西莫夫等《苏联电影艺术的技巧问题》,艺术出版社1955年版。
    《革命样板戏评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关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所1960年。
    胡昶主编《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韩尚义《电影美术漫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韩尚义《论电影与戏剧的美术设计》,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季洪《新中国电影事业建设四十年》,1995年。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论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柯灵《柯灵电影文存》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柯灵《电影文学丛谈》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罗斯·特里尔《江青正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罗艺军《风雨银幕》,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
    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增订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李士钊《武训画传》,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列别杰夫编《党论电影》,时代出版社1951年版。
    《历史与现状——第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论文集》,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李双双>——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林则徐>——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版。
    《论水华》,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论成荫》,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
    《毛泽东论文学和艺术》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毛泽东论文艺》人民出版社1958年、1966年版。
    马德波《导演创作论——论北影五大导演》,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孟犁野等编《再现革命历史的艺术: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
    倪振良《命运交响曲——赵丹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
    《<农奴>——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年版。
    《<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版。
    钱里群《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史东山《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
    水华《水华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汤晓丹《路边拾零——汤晓丹回忆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瓦依斯菲尔德《高尔基与电影》,艺术出版社1956年版。
    魏绍昌编《石挥谈艺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王蒙等主编《忆荒煤》,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王蒙等主编《忆周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文化艺术十年成果资料汇编》(上、下),文化部办公厅1961年。
    《文艺方针政策学习资料》,吉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1949-1966)(一、二),文化部办公厅编1982年。
    夏衍《夏衍电影文集》(一、二、四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谢晋《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
    许南明《影事偶记》,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袁文殊《电影求索录》,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袁文殊《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
    袁牧之《袁牧之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
    
    
    于敏《探索》,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严平编《荒煤文艺生涯六十年纪念文集》,海天出版社1993年。
    羽山《惊险电影初探》,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
    周啸邦主编《北影四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钟敬之《人民电影初程纪迹》,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郑君里《角色的诞生》,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郑君里《画外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党史大事记》,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钟惦非《钟惦非文集》(上、下)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
    仲侃《康生评传》,红旗出版社1982年版。
    朱育和主编《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骏祥《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版。
    张骏祥《影事琐议》,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张瑞芳《难以忘怀的昨天》,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祝福>——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版。
    《在发展中的我国社会主义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年版。
    《周恩来论文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电影评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艺术影片目录》(1949-1979)(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报刊电影文章目录索引》(1949-1979),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电影剧本选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1963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三十五周年1949-1984》,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纪实》,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1949年:桥、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中华女儿、白衣战士、无形的战线、二百五小传
    1950年:赵一曼、光荣人家、钢铁战士、大地重光、白毛女、卫国保家、刘胡兰、太平春、思想问题、腐蚀、我这一辈子、武训传(文学剧本)
    1951年:新儿女英雄传、胜利重逢、两家春、关连长、上饶集中营、翠岗红旗、团结起来到明天、陕北牧歌(文学剧本)
    1952年:南征北战、龙须沟、六号门、方珍珠
    1953年:智取华山
    1954年:渡江侦察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山间铃响马帮来、斩断魔爪、沙家店粮站、鸡毛信、伟大的起点(文学剧本)
    1955年:祖国的花朵、神秘的伴侣、怒海轻骑、哈森与加米拉、平原游击队、董存瑞、南岛风云、天仙配、宋景诗
    1956年:家、铁道游击队、上甘岭、为了和平、国庆十点钟、虎穴追踪、李时珍、母亲、不拘小节的人、祝福、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游园惊梦
    1957年:暴风雨中的雄鹰、寂静的山林、芦笙恋歌、边寨烽火、护士日记、五更寒、不夜城、柳堡的故事、羊城暗哨、女蓝5号、地下尖兵、海魂、情长谊深(文学剧本)
    1958年:红霞、狼牙山五壮士、英雄虎胆、党的女儿、红孩子、三毛学生意、花好月圆、古刹钟声、长空比翼、徐秋影案件、风筝、上海姑娘、兰兰和冬冬、永不消失的电波、黄宝妹(文学剧本)、新安江上(文学剧本)、英雄赶派克(文学剧本)
    1959年:万水千山、回民支队、战上海、林则徐、聂耳、战火中的青春、老兵新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万紫千红总是春、林家铺子、海鹰、冰上姐妹、笑逐颜开、五朵金花、云雾山中、青春之歌、风暴、水上春秋、粮食、今天我休息、乔老爷上轿、春满人间、江山多娇、黄河飞渡(文学剧本)、绿洲凯歌(文学剧本)
    1960年:昆仑铁骑、铁道卫士、烽火列车、摩雅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林海雪原、奇袭、革命家庭、红旗谱、柯山红日、刘三姐
    
    
    1961年:红珊瑚、红色娘子军、51号兵站、洪湖赤卫队、冬梅、暴风骤雨、达吉和她的父亲、枯木逢春、英雄小八路、突破乌江、延安游击队
    1962年:甲午风云、地雷战、生命的火花、南海潮、东进序曲、炉火正红、哥俩好、停战以后、七天七夜、花儿朵朵、昆仑山上一棵草、阿娜尔罕、锦上添花、李双双、魔术师的奇遇、女理发师、燎原、大李小李和老李、槐树庄、鄂尔多斯风暴、碧海丹心
    1963年:早春二月、满意不满意、野火春风斗古城、抓壮丁、小兵张嘎、牛郎织女、农奴、红日、自有后来人、跟踪追击、红河激浪、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下)、飞刀华、冰山上的来客、水手长的故事、金沙江畔、宝葫芦的秘密、蚕花姑娘、球迷、怒潮、夺印、七十二家房客、桃花扇
    1964年:英雄儿女、阿诗玛、草原雄鹰、独立大队、青山恋、千万不要忘记、兵临城下、女跳水队员、小铃铛、白求恩大夫、霓虹灯下的哨兵、雷锋、天山的红花
    1965年:三进山城、景颇姑娘、青松岭、苦菜花、东方红、打击侵略者、烈火中永生、地道战、打铜锣补锅、年轻的一代、秘密图纸、舞台姐妹
    1966年:大浪淘沙、雁红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