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是解释战后东亚经济兴起的理论之一。其引述韦伯理论,认为儒家传统伦理促进经济发展,成就了日本、四小龙等“东亚奇迹”。该学说曾经与“亚洲价值”论、“东方式经营”、“儒商”等论调声息共同,相互援引,流行一时,并引起激烈争论。但其支持者中,随声附和的不少,其感情的认同甚于理性的反思,浮泛的比附多于谨慎的论证,使该学说整体上缺乏严谨的理论建构,持论不够质实,仅仅停留在假说阶段;反对者则多转而把东亚成功归因于制度因素。然而“制度论”与“文化论”只是立论角度不同,本身并不矛盾,所以反对者的“体系外的驳论”,仍无助于揭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理论内部的不足,相反造成论辩双方的话语错位,没有形成针锋相对的有效论战。正反两方看似分歧很大,其实抑扬同样都有所失当,又合谋霸占了反思的空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儒家资本主义学说阵营应对失措,“东亚模式”也受到学界质疑。所以,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亚洲的问题,也暴露了亚洲研究的问题。而东亚的剧起和顿挫,也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历史高点去反思。经过金融危机,儒家资本主义“思潮”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可以在一定的距离外考察它了。
     “儒家资本主义”其实是一系列相关联的“亚洲论述”中的一种。这些论述中,“东亚奇迹”、“东亚模式”、“亚洲价值观”、“儒商”以及“新儒家”等,分别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领域,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唯独“儒家资本主义”,参与其中讨论的人不少,而把它本身作为对象来研究的论著则基本上还没有。本论文拟对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作史的回顾,从学术史的角度,出乎其外,作研究之研究。
     本论文第一章将回顾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历史,介绍其代表人物与著作的观点。“日本文化特殊论”、“日本经营论”等从文化上解释日本成功的论说是该学说的滥觞;西方学者赫尔曼·康恩、麦克法科尔、彼得·柏格最早提出了该学说的一些主张;金耀基、杜维明、余英时海外华人学者则被认为是该学说代表人物。本章还回顾了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思潮化”及最终退潮的历程,并把亚洲金融危机当作一个“学术事变”,用来考察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应变机制,反思这个名噪一时的学说逐渐沉寂的原因。
     “思潮化”了的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其学理与价值,构成了一对矛盾。本论文第二章、第三章将考察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学理逻辑;第四章、第五章将考察儒家资本主义学说蕴含的价值问题。
    
     第二章回顾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理论来源“韦伯命题”—这个儒家资本主义论既奉为
    圭桌又试图超越,而被另外一些人视为子虚乌有的聚讼纷纷的命题—在学术史中的各种不
    同存在。从学术史的新视角,提出“韦伯命题”从无到有、又经过三次变奏的假说。本文认
    为“韦伯命题”在韦伯本人那里有一个发展过程;到美国学者帕森斯、贝拉师徒那里,又是
    一变;到了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拿韦伯理论来解释东亚经济发展,就不无比附之嫌了。本章通
    过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与韦伯学说的比较,说明了为何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没有韦伯理论有说服
    力的原因。
     第三章在第二章对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论证逻辑做史的回溯后,以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
    一个基本的分论点:“勤俭论”为分析对象,介入学说的内部论证结构。“勤检论”主张:传
    统儒家的“勤俭”伦理,促进了二战后东亚经济的发展。“勤俭论”是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各
    种分论点中最具说服力的一个,本身是比较准确的。这能使我们排除一些干扰,把它与韦伯
    理论的置于相对真空中,考察两者的关系。通过对“勤检论”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儒家资
    本主义学说没能充分考量“伦理”文化因素与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因而无法提供
    东亚经济增长的有效解释模式。
     第四章分两个层次,首先分析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本身蕴含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诉求”的
    紧张:其后视界从平面移至纵向,从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发展史,考察价值因素如何构成其
    流行的基础。
     第五章在第四章通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价值问题后,选择一个价值主题词:“亚洲论
    述”,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价值背景。本文认为,东西方的“人—我”
    对视与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边缘”格局,是产生“亚洲论述”背后的权力支
    配结构。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就是以此种价值图谱为背景。
     花落春仍在。“儒家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过去了,作为一个“学说”,它却依
    然有其一定价值,需要继承清理。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对“文化与现代化”的大话题,提供了
    可贵的探索,在学术史上当有一席之地。
Post-confucian thesis explains the rising up of east-Asian economy. Quoting the theory of Max Weber, the thesis considers the Confucian ethics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hieving the "east-Asian miracle" in Japan and "four little dragons".
    This thesis once compares with the view of Asian values, East Asian entrepreneur's spirit, ethics of modern administrators, and causes active disputes. Most of the supporters chime in with the thesis in defect of rational contemplation and careful argumentation. This renders post-confucian thesis lacking of precise theory foundation and abundant reasoning. The opponents own the success of east-Asian to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 But institutionalism and culturalism differ only in angles with no conflict themselves. The argue outside system can not discover the inner shortage of this thesis and causes invalid dispute. The two disputing sides both have their misgivings rather than a deep gap, lacking of meditation.
    After the breakout of Asian financial crisis, post-confucian thesis loses its way as well as Asian ways. The financial crisis exposes not only the problem of Asian but also the correlative research localization. Meanwhile the growing up and declining of east-Asian gives us a new angle of view. Now the post-confucian thesis has gone with, the history, we can review it from a proper distance.
    Post- Confucian thesis is one of the associated Asian discourses, which include east-Asian miracle, east-Asian model, Asian values, ethics of modern administrators and new Confucianism. These dissertations gain abundant attentions in the area of history, economics, sociology,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But there is nearly no treatise focusing on post-confucian thesis. That'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me to review the thesis historically.
    The first chapter of my dissertation retrospects the history of post-confucian thesis , introducing the famous delegates and main works. The headstream of this thesis involves the view of Japanese spec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view of Japanese management etc, which explain the success of Japanese from the point of culture. Western scholars such as Herman.Kahn, Rvoderick MacFarquhar, Peter Berger raise the propositions of this thesis at first, while Chinese scholars abroad such as Ambrose Y.G.King, Tu Weiming, Yu Yingshi are treated as the delegates
    
    
    
    of this thesis. This chapter also introduces the theory's development and contabescence, regarding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s an " Academic incident" to analyse the strain reflecting system of post-confucian thesis. Why does this once -noted thesis fade away gradually?
    Once as a tender, post-confusian thesis consists of the contradictory value and academic logic. Chapter two and three analyse the academic logic while chapter four and five review the value problems.
    Chapter two looks back over various existences of "Weber's proposition". Some scholars regard this proposition as sacred orgin ,trying to overpass, while others overlook it. In the new point of academic history, this chapter also proposes a suppose that Weber's proposition experiences three changes. First, Weber himself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roposition. Second, this proposition gets a new change by two Amercian scholars 桾.Parsons and his student Robert Bellah. Third, post-confucian thesis unseemly uses Weber's theory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east-Asian economy. With the compare of post-confucian thesis and Weber's theory, this chapter commentates why post-confucian thesis has less power of persuasion than Weber's theory.
    After the review of reasoning logic in Chapter two, chapter three analyses a sub-view of "industrious ethics" to make clear the inner argumentation frame. Industrious ethics considers traditional industrious thoughts promote the east-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the World War two. Industrious ethics is one of the most persuasible sub-view in the various points of post-confucian thesis, which makes us viable to remove interference and see about the isol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
引文
金耀基:《中国社会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中国政治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金耀基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剑桥与海德堡》,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台北中国时报文化公司1972年
    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三联书店1989年
    《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化的自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人性与自我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
    《亚洲传统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东亚价值与多元化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出版社1993年
    《杜维明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年
    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
    《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Herman. Kahn: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1979 and Beyond", London, Groom Heim, 1979
    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Post-Confucian Challenge", The Economist, 1980
    彼得·柏格:《资本主义革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
    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黄秉泰:《儒学与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国际儒学联合会编:《儒学与工商文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黄进兴:《优入圣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欧阳卫民:《儒家文化与中国经济》,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
    陈荣耀:《强国梦:儒家文化与现代商品文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黄光国:《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年
    杜念中、杨君实:《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3年
    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
    《文化、伦理与管理:中国现代的哲学省思》,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成中英、周瀚光主编:《超越时空的管理智慧之光: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应用》,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8年
    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组织》,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张鸿翼:《儒家经济伦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肖民重:《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
    刘云柏,《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雷丁:《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
    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现代管理与儒家智慧》,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2年
    《东方管理智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走向管理的新大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杨国枢、曾仕强主编:《中国人的管理观》,桂冠图书公司1996年
    曾仕强:《中国的经营理念》,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9年
    《中国管理哲学》,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1年
    蒋一苇编:《古代管理思想与中国式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
    樊和平:《中国人文管理》,台湾五南图书公司1995年
    孔健:《孔子的管理之道》,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
    潘亚暾、汪义生:《儒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云冠平、陈乔之主编:《东南亚华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李瑞智、黎华伦:《儒学的复兴》,商务印书馆1999年
    施忠连:《现代新儒学在美国》,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韦政通:《儒家与现代化》,台北水牛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
    《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华孔子基金会编:《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儒学与二十一世纪》,华夏出版社1995年
    中华孔子学会编:《儒学与现代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陈来:《人文主义的视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96年
    冯友兰:《冯友兰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
    方克立:《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杭之:《一苇集》,三联书店1991年
    德里克:《后革命氛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盛邦和:《黄遵宪史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学林出版社1988年
    《东亚:走向近代的精神历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透视日本人》,文汇出版社1997年
    《解体与重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盛邦和、井上聪主编:《东亚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
    《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
    萨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
    秦晖:《问题与主义》,长春出版社1999年
    孙歌:《求错集》,三联书店1998年
    《主体弥散的空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汪晖:《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亚洲想象的谱系》,《视界》第8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刘东:《刘东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理论与心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浮世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甘阳:《将错就错》,三联书店2002年
    
    
    卡尔·波普尔:《无穷的探索——思想自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
    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三联书店1999年 。
    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
    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艾森斯塔特:《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斯梅尔瑟:《经济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98年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柏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New York,McGraw Hill, 1937
    米尔斯等:《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林毅夫:《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联合出版1997年
    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
    亨廷顿等:《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庄锡昌:《世界文化史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询:《文化传统与经济组织》,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克鲁格曼:《流行的国际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三联书店1998年
    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布罗代尔:《15到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三联书店1996年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三联书店2001年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6年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韩福光等编:《李光耀治国之论》,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朴正熙:《我们国家的道路》,华夏出版社1988年
    王加丰:《朴正熙“开发独裁”体制研究》,学苑出版社1999年
    丹尼斯·伍德:《地图的力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汤普森:《共有的习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福山:《信任》,远方出版社1998年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第三编》(李宏图等:《工业文明的兴盛》;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2001年)
    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霍夫亨兹、柯德尔:《东亚之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
    徐静波等:《东亚文明的共振与环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戎殿新、谈世中:《劫后余波—东亚金融风暴的重新审视》,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
    陈岩:《东亚经济再崛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姚申主编:《东亚:经济、政治与文化阐释》,学林出版社1999年
    叶卫平:《东亚经济圈中国企业》,北京出版社2001年
    
    
    陈峰君:《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冯德麦登:《宗教与东南亚的现代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
    庄礼伟等:《透视东亚“奇迹”》,学林出版社1999年
    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罗金义、王章伟主编:《奇迹背后——解构东亚现代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陆玉林:《东亚的转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文集》(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华书局1989年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千年颠簸与百年徘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胡逢祥:《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政惠:《史之心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忻平:《1937:深重的灾难与深刻的转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沙莲香:《中国民族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桂冠图书公司1972年
    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时事出版社1998年
    杨联?:《中国制度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墨子刻:《摆脱困境》,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萧功秦:《萧功秦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慎之、何家栋:《中国的道路》,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杜询诚:《中国传统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吴元黎:《台湾:走向工业化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黄枝连:《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杨昭全、何彤梅:《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山本七平:《日本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95年
    贝拉:《德川宗教》,三联书店1998年
    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
    赖肖尔:《当今日本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沃尔格:《日本的成功与美国的复兴——再论日本名列第一》,三联书店1985年
    长谷川启之:《亚洲经济发展和社会类型》,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年
    原口俊道:《东亚地区的经营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原口俊道、苏勇编:《东亚企业经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
    沟口雄三:《日本人视跟中的中国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涩泽荣一:《论语讲义》,讲谈社学术文库1977年
    加地伸行:《儒教何》,中央公论社1990年
    外山茂:《日本人的勤勉·貯蓄观》,东洋经济新报社1987年
    三户公:《管理学与现代社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大塚久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译者解说》,岩波书店1989年
    石田梅岩:《石田梅岩全集》上,《俭约齐家论》,明伦社1956年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三联书店1999年
    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三联书店1964年
    吴潜涛:《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村哲:《近代东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商务印书馆1994年
    依田熹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儒家思想与日本的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苏智良:《日本历史教科书风波的真相》,人民出版社2001年
    史桂芳:《“同文同种”的骗局:日伪东亚联盟运动的兴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千石保:《认真的崩溃》,商务印书馆1999年
    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长声:《日知漫录》,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
    竹内好编:《现代日本思想大系·主义》,东京筑摩书房1963年
    狭间直树:《初期主义史的考察》,《东亚》,财团法人霞山会2001年8月号——2002年3月号
    浜下武志:《朝贡近代》,岩波书店1997年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赵军:《大主义中国》,株式会社亚纪书房1997年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
    《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三联书店1998年
    《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1998年
    《世界经济通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年
    《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
    《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韦伯文集》,中国广播出版社2000年
    《文明的历史脚步》,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冯刚:《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马克思》,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斯·韦伯:文明与精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郑涌:《韦伯》,中华书局(香港)1997年
    汉·诺·福根:《马克斯·韦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伯戡:《韦伯—社会思想的冠冕》,上海书店1987年
    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迪尔克·克斯勒:《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法律出版社2000年
    哈特穆特·莱曼等编:《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与背景》,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猛等编:《韦伯:法律与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