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田獵刻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田獵刻辭是商代甲骨文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份。通過對這批材料的分析,我們不僅能夠瞭解到商王與上層貴族日常畋游的地點、田狩歷日的喜好、田獵活動的組織、出行吉凶的貞選、狩獵工具及手段的應用,還能藉助命辭與驗辭中出現的動物信息,探究商代自然氣候環境以及貴族田獵的性質。
     見於田獵刻辭的商代動物主要有虎、兕、鹿、麋、象、獐、豕、燕、魚等十餘種,如果補充以各地考古所見商代野生動物材料,這個數字還要再增加一些。以這些材料為基礎,結合同一種類現生動物的分佈與生境,我們發現:晚商時期商王為代表的上層貴族以捕獵大中型偶蹄類動物為主。在這些獵物中,無論野牛還是麋鹿、獐子都是喜水動物,通常棲息于水草豐茂的湖沼濕地。即使是虎、豕、象等獸類也通常居於近水環境。由這些動物的生存環境,我們得以對晚商中原地區溫暖、濕潤的自然環境有一個更為深刻的理解。這些普遍生活在今天亞熱帶地區的典型動物,及已知的商代中原地區湖澤密佈、河流縱橫的自然環境。為我們研究商代氣候,提供了必要材料。結合甲骨文農業卜辭和田獵卜辭帶有月份的內容,以及附記降雨的甲文材料。我們認為,商代歲首約在公曆四月中旬,農曆穀雨前後。
     本文的研究範圍限定於早期卜辭,以黃天樹先生甲骨分期斷代為標準,將其劃分為王卜辭:組、賓組;及非王卜辭:花東子組、甲種非王卜辭、乙種非王卜辭、丙種非王卜辭圓體類和劣體類非王卜辭等2大類8小類。由於我們主要關注于田獵內容的討論,在各組類的辭例形式上,並未進一步細化。僅對辭例形式較為靈活的非王卜辭作了亞類的區分。在早期田獵地地望考釋的過程中,爲便於反映各組類間田獵地域的變化,我們將賓組田獵卜辭細化為賓組賓一類、賓組典賓類、賓組賓三類進行討論。未沿用先輩學者通常使用的“田獵地方位分類法”。通過各字體組間的對比我們發現:商王在田獵地域的選擇上,逐漸由隨意性轉而趨向固定。例如,組卜辭中出現的田獵地,此後絕少再見。賓一類、典賓類開始,見於晚期卜辭的宮、喪、盂、向等地漸次出現。到賓組三類卜辭時,這一趨勢更為明顯。
     通過對不同字體組田獵地變化的對比,我們發現商王與多子族族長在田狩地域的選擇上存在重合。在排除商王邀請或命令貴族共同參與田獵的情況后,我們認為:在武丁時期,並不存在僅限定於商王才能進入的畋游區域或王家獵場。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類似于後世皇家苑囿的固定田獵區已經存在。
     在田獵與軍事方面,文章對比了兩者辭例的異同,并就田獵與軍事訓練等內容作出探討。在田獵與祭祀方面,文章系統的闡述了“祭”與田獵的關係。認為“祭”的時間並不限定於田獵開始前或田獵結束后,而是較為隨意。田獵與農業之間也有聯繫密切,早期卜辭中存在田獵地與農業地共用現象。
Hunting inscription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Shang oracle bones inscriptions. Byanalyzing these materials, not only could we know the routinely hunting places ofShang kings and nobilities, their favorite dates for hunting, the organization ofhunting activities, the prediction of tripping good or ill fortune, the equipment andmeans for hunting, but also could speculate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f Shangtime, and the nature of Shang nobilities’ hunting activities through discussing theanimals appearing in “charge” mingci,命辞and “verification” yanci,验辞.
     There were more than10types of wild animals appearing in hunting inscriptions,including tiger, rhinoceros, deer, David’s deer, elephant, roebuck, wild pig, swallow,fish, etc. If taking the samples of wild animals excavated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into account, there would be more wild-animal species in Shang dynasty. Based onth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 moder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animals,we find out that large and medium scale animals were the main quarries of Shangkings and nobilities. Among these quarries, wild buffalos, David’s deer, and roebuckare all water-preferred animals, usually resting in swamps full of water and plants.Even the tigers, wild pigs and elephants usually reside near water environment.Through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se animals, we can obtain a deep understandthat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had a warmer and humid climate in Shang dynasty.These typical animals now living in subtropical zon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full of lakes, marshes, rivers and streams in central plain China in Shang dynasty,provide us the necessary material to study the climate of Shang dynasty. Combinedthe materials of recording month and rain in agricultural inscriptions and huntinginscriptions, we conclude that the first month of Shang dynasty is tantamount to ourApril in solar calendar, around Guwu in lunar calendar.
     This thesis is limited to study the early inscriptions. According to Dr. HuangTianshu’s division system, the author divide early inscriptions into two large groups,and then subdivide them into9small groups. The first large group is King’sinscriptions, including Shi-group and Bin-group. The second large group is non-king’sinscriptions, including Hua-dong Zi-group, Jia-type non-king-group, Yi-typenon-king-group, round-type non-king-group and sloppy-type non-king-group. Whendiscussing the types of inscriptions, the author does not subdivide Shi-group andBin-group, but only subdivide the non-king inscriptions into several groups, for themain subject of this thesis are hunting activities. In order to reflect different huntingplaces in different groups, we divide Bin-group into three sub-groups whendeciphering hunting place names in early hunting inscriptions, not using thetraditional way to classify these names by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 contrast showsthat in earlier times, the choice of hunting places was more haphazard, while in latertimes, the choice was much more fixed. The hunting places in Shi-group seldomappeared in later inscriptions. The hunting places in late inscriptions like Gong, Sang,Yu, Xiang, etc., began to appear in Bin-Yi-group and Dian-Bin-group. The mostimportant hunting places in later inscriptions almost all appeared in Bin-san-group.
     By contrasting the hunting place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we find that the hunting places of Shang kings has a certain coincidence with that of the nobilities,although the scripts of these place names may have slight difference. After excludingthe possibility that Shang kings invited or ordered the nobilities to hunt together, weconclude that in Wu ding’s period, the nobilities also had the right to hunt in the kings’hunting places.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to agree that the fixed hunting parks similarwith that in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had appeared in Shang time.
     This thesis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sacrifice and hunting, andconcludes that the time of-sacrifice is quite arbitrary, not restricted before or afterhunting. The ancestors are the main objects of-sacrifice. The most importantfeature of-sacrifice is that it uses animals captured during hunting to sacrifice. Theanimal sacrificial pits in Jia-group house-foundation and kings’ tombs in Xi bei gangare all remains of-sacrifice.
     This thesis asserts that, hunting had a military significance in Shang dynasty, andwas a way to give the nobles and civilians military training. The training programincluded: the use of chariots and horses, infantry attack formation, training archers,and so on. Hunting had no necessary link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s,but it certainly would eliminate some harmful animals that threated crops.
     This thesis also asserts that, the main purpose of hunting was for the nobles’entertainment. Large hunting activities would be held in agricultural slack seasonevery year. Hunting activity had some help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ut it wasunreal that a region would become into agricultural area after hunting activities.
引文
①孫亞冰:《百年來甲骨文材料統計》,《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總123期),第24頁。孫文統計時故宮舊藏甲骨尚未更新。自2013年故宮所藏甲骨數量更新為22463片后,結合孫文數據,胡厚宣《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中所提數字就目前來看,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②宋鎮豪:《古史研究:會通多學科與啟動現代思維》,《學術月刊》2001年第12期,第35頁。
    ③王宇信:《甲骨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6月,第23頁。
    ④施勁松:《差異、視角與商代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21世紀中國考古學和世界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258頁。
    ⑤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553~556頁。
    ⑥黃然偉:《殷王田獵考》引自宋鎮豪、段志宏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276頁。
    ⑦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中華書局,1981年11月,第34~36頁。
    ⑧鐘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藝文印書館,2000年,第25頁。
    ⑨陳煒湛:《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7頁。
    ⑩陳煒湛:《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頁。
    ⑩陳煒湛:《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1頁。
    ⑩陳煒湛:《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6頁。
    13宋鎮豪、段志宏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八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43~47頁。
    14撞柏生:《殷商卜辞地理输叢》,藝文印书馆1989年,第12页。
    15董作宾:《武丁狩(?)卜辞浅貌》,《大睦杂志》1954年6月第八卷12期,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十册。
    16陈萝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88年。
    17李学勤:《殷代地理筒输》,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第15页。
    18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36頁。
    19鐘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藝文印書館1989年,第17頁
    20劉一曼、郭振生:《北京圖書館所藏甲骨文書籍提要》,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頁。
    21宋镇豪、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二十八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276页。
    22宋镇豪、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二十八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276页。
    23陳煒湛:《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廣西出版社1995年4月,第2頁。
    24孟世凱:《甲骨文簡述》,文物出版社1980年11月。
    25宋镇豪、段志宏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二十八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399页。
    26宋鎮豪、段志宏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八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446頁。
    27據陳煒湛:《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廣西出版社1995年版。
    28鄭傑祥:《商代地理簡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56頁。
    29宋鎮豪、段志宏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八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509頁。
    30宋鎮豪、段志宏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八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510頁。
    31宋鎮豪、段志宏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八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510頁。
    32宋鎮豪、段志宏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八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510頁。
    33劉源:《讀一版新見出組田獵卜辭》,《殷都學刊》2013年第1期,第13頁。
    34宋宋鎮豪主編,韓江江蘇、江林昌著著:《商代史·卷二:〈殷本紀紀〉訂補與商代代人物徵》,中國國社會科學出版版社,2012年12月,第4779頁。
    35胡厚宣:《卜辭中中所見之殷代農農業》,《甲骨學學商史論叢二集集》,台灣大通通書局1972年影印版上冊,第52頁。
    36杨杨树达:《甲骨文文中開礦的記錄錄》,《耐林廎甲甲文說·卜辭求求義》,群聯出出版社石印本一一冊,1954年111月,第6--9頁。又收入入《甲骨文獻集集成》第九冊。
    37宋宋鎮豪主編,孫亞冰、林歡著::《商代史·卷卷十:商代地理理與方國》,中國國社會科學出版版社,2010年100月,第436頁。
    38濮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濮陽市博物館、文物隊:《濮陽西水坡遺址試掘簡報》,《中原文物》1988年第1期,第4頁。
    39宋艷波:《海岱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動物考古學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欒豐實),2012年4月。
    40楊鐘建、劉東生:《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補遺》,《中國考古學報》第4冊,1949年。
    41馬逸清:《東北虎分佈區的歷史變遷》,《自然資源研究》1983年第4期。
    42譚邦傑:《中國的虎》,《自然雜誌》1980年第3卷11期,第812頁。
    43先商文化與大沱頭類型土著的分界在易水和拒馬河之間,偏南的先商成分多,偏北的土著成分有所增加,說明商文化向這裡的傳播是推進式的。二里崗上層時以後,商文化因素繼續向東傳佈,零星可達薊縣張家園遺址。但集中分佈在房山縣的琉璃河遺址。此外,平谷劉家河、遷安馬哨、遷安小山東莊、灤縣陳山頭、薊縣張家園等遺址發現商周銅器墓,反映了商文化因素向永定河以東地區東漸的演進過程。據:楊建華:《試論夏商時期燕山以南地區的文化格局》,《北方文物》1999年第3期。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房山縣考古調查簡報》,《考古》1963年第3期。天津市文物管理處考古隊:《天津薊縣張家園遺址試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第1輯,1977年12月。天津歷史博物館考古部:《天津薊縣張家園遺址第二次發掘》,《考古》1984年第8期。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平谷劉家河遺址調查》,《北京文物與考古》(第三集),1992年。李宗山、尹曉豔:《河北遷安縣出土兩件商代銅器》,《文物》1995年第6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遷安縣古遺址調查》,《文物春秋》1991年第3期。盛立雙:《燕山南麓夏商時期考古學遺存研究》,《邊疆考古研究》第六輯,2007年等。
    44譚邦傑:《中國的虎》,《自然雜誌》1980年第3卷11期,第814頁。
    45藍勇:《歷史上中國西南華南虎分佈變遷考證》,《貴州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年第2期,第58頁。
    46吳家炎:《關於秦嶺的虎“兼議虎的華北亞種”》,《大自然》1993年第2期,第30页。
    4710308+13331(参考《補编》2591遥缀)
    48唐兰:《獲白兕考》,《史学年报》1932年第4期,第123页。
    49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中华书局,1985年8月,第151页。
    50文然煥,何业恒,高耀亭:《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第1期。文煥然:《中國歷史時期植物和動物變遷研究》,重慶出版社,2006年6月,第216-225頁。
    51陳藏器:《本草拾遺》(《四庫全書本》文瀾閣本),轉引自黃家芳:《“兕”非犀考》,《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52楊鐘健、劉東生:《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補遺》,《中國考古學報》1949年第4期,第149-150頁。
    53宰豐骨釋文:壬午,王田于麥彔(麓),隻(獲)商戠兕,王易(錫)宰丰,(寢)小兄(貺),才(在)五月,隹(唯)王六祀肜日。《殷契佚存》427、《合補》11300、《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與此事類相關卜辭尚有“王曰︰刞大乙,于白录侑宰豐。”《合集》35501
    54[法]雷焕章著,葛人譯:《商代晚期黄河以北地區的犀牛和水牛》,《南方文物》2007年第4期,第156页。
    55笔者注:据卜辞统计的獵獲物来看,商代贵族狩獵主要对象是各种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等其它动物极为少见。
    56圣水牛(Bubalus mephistopheles Hopwood)是1925年由学者A·T·Hopwood在安阳发现並命名的全新世水牛种,因为它的角心颇似西方人所传言的魔鬼,因此种名取为mephistopheles即为“魔”之意,后在德日進和杨鐘健二位学者关於安阳殷墟哺乳动物的研究报告中文摘要中转譯为“圣”。据Teilhard de Chardin P, Young C C. On the mam malian remains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Anyang. PalSin Ser C,1936,12(1):1~78.和Hopwood A T. A new species of buffalo from thePleistocene of China. Ann Mag Nat Hist, Ser9,1925,16:238-239.
    57王娟、张居中《圣水牛的家养/野生属性初步研究》,《南方文物》2011年第3期,第134页。
    58耀振玉:《殷虚害契考釋三种·中》(增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1月,第29页。
    59王襄:《簠室殷契颊纂》,天津博物院石印本二册,1920年12月,又臺北藝文印书馆影印線装本一函四册,1988年3月,第44页。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十四册。
    60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八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1965年6月,第3051页。
    61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並考釋》,北京辅仁大学影印本二册,1939年4月,第59页。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资彙料编》;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二册。
    62姚孝遂:《甲骨刻辞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年11月,第49页。
    63林仲凡:《有关鹿及养鹿业的历史考证》《中国農史》1986年第4期,第69页。
    64馬逸清等:《黑龍江獸颊志》,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86年1月,第412423页。
    65盛和林:《中国鹿颊勤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206页。
    66郭延蜀、胡锦矗等《四川梅花鹿种群的初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哺乳勤物生態学專刊)》1990年,第6570页。
    67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八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1965年6月,第3064页
    68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八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1965年6月,第3062页。
    69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甲骨文字詁林》(全四册),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650页。
    70盛和林:《中国鹿颊勤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227页。
    71[法]德日進、杨撞健:《安阳殷墟之哺乳勤物群》,《中国古生物学志》丙种第十二号第一册1936年6月。
    72袁靖、唐隙根:《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园莊遗址出土勤物骨骼研究报告》,《考古》2000第11期,第76页。
    73陈萝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555页。
    74白玉峥:《契文举例校读》,《中国文字》第八卷第34册1969年,第3717页。
    75姚孝遂:《甲骨刻辞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年11月,第50页。
    76我国與日本常以狸、貉为一物,但生物学上他们分属不同的种属。狸为靈猫科勤物,貉为犬科勤物。据Andrew T·Smith解焱主编Federico Gemma繪图:《中国獸颊野外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
    77朱彦民:《关于商代中原地区野生动物诸问题的考察》,《殷都学刊》2005年第3期,第1页。
    78Ohtaishi,N.﹠Gao,Y-T (1990).Areview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ll species of deer
    (Tragulidae,moschidae and Cerrvidae) in China. Mammal Rev.20(2)125~144.
    79盛和林:《中國鹿類動物》,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第97頁。
    80盛和林:《中國鹿類動物》,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第14頁。
    81盛和林:《中國鹿類動物》,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第99頁。
    82夏湪:《学习古文字琐记》,《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104页107页。
    83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中华书局1985年8月,第54页。
    84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甲骨文字詁林》,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647页。
    853286+4570见《補编》495正
    86采自高耀亭:《中国勤物志》,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9页。
    87高耀亭:《中國動物志》,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350頁。
    88分别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安阳殷墟、山东滕州前掌大(晚商,残骨)、陕西耀县北村(黑熊)、湖北长阳香炉石(距今3520±130年,黑熊)、福建闽侯昙石山(距今3600-3300年,棕熊、黑熊)、云南元谋大墩子(距今3200年左右,黑熊),另外在内蒙古朱开沟第4段(碳十四测年为距今3420±70年,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3685±103年)、北京房山镇江营遗址商周第三期(商末周初)亦发现熊骨。圖1-10采自張興照:《商代地理環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11年8月。
    89嚴一萍:《釋》,《中國文字》新十期1985年9月,第121-122頁。
    90於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1723頁。
    91由於材料有限,侯文未能鑒定出全部雕類的種屬,兩種確定者為白肩雕、小雕。
    92侯連海:《記安陽殷墟早期的鳥類》,《考古》1989年第10期,第942-946頁。
    93王襄:《簠室殷契類纂》,天津博物院石印本二冊1920年12月,又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線裝本一函四冊,1988年3月,第49頁下。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
    94張秉權:《殷虛文字丙編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重印本1992年,第31~32頁。
    95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295~296页。
    96宋鎮豪主編,孫亞冰、林歡著:《商代史·卷十: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97《合集》37364最後四條卜辭重見于《合集》37340。綴合37364+37473。
    98重見《補編》11287.
    99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中》(增訂本),中華書局2006年1月,第30頁。
    100[法]德日進、楊鐘鍵《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中國古生物學志》丙種第十二號第一冊1936年6月;楊鐘鍵、劉東生:《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補遺》,《中國考古學報》第4冊1949年12月。
    101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殷代河南實為產象之區》,《史語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冊1930年。
    102董作賓:《再談殷氣候》,《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五卷1946年;朱培仁《甲骨文所反映的上古植物水分生理學知識》,《南京農學院學報》1957年6月。
    103朱彥民:《关于商代中原地区野生动物诸问题的考察》,《殷都學刊》2005年第3期,第6頁。
    10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阳武官村北地商代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87年第12
    期(总243期),第1065頁。
    105宋鎮豪:《商代的王畿、四土与四至》,《南方文物》1994年第1期,第58頁。
    106根據各地年降水量、年積溫和年乾燥度,我國于1979年大體將東部地區划分成南、中、北热带,南、中、北亚热带和南、中、北温带九個气候带。,中国大陆绝大部分都分属从中温带到南亚热带的各气候带,仅东北北端属于北(寒)温带,台湾南部、雷州半岛以南及云南南部局部地区分属北、中及南热带。商代政治疆域主要跨越了南溫帶和北亞熱帶兩個氣候帶。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的界线约在北纬34°附近的
    112裴文中、李有恆:《藁城台西商代遺址中之獸骨》,葉祥奎:《藁城台西商代遺址中的龜甲》,《藁城台西商代遺址》附錄一、二,文物出版社1985年。
    113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大辛莊遺址試掘簡報》,《考古》1959年第4期;王振國:《古生物學家推測:商代濟南氣候似江南》,《齊魯晚報》2002年4月2日,轉引自朱彥民:《關於商代中原地區野生動物諸問題的考察》,《殷都學刊》2005年第3期。
    11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1984年春偃師屍鄉溝商城宮殿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5年4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商城宮城北部“大灰溝”發掘簡報》,《考古》2000年第7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偃師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遺址》,《考古》2002年第7期。
    11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鄭州商代遺址的發掘》,《考古學報》1957年第1期。
    11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小雙橋遺址的調查與試掘》,《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95年鄭州小雙橋遺址的發掘》,《華夏考古》1996年第3期。
    117楊鐘健、劉東生:《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補遺》,《中國考古學報》(即《田野考古報告》)第4冊1949年。
    118伍獻文:《記殷墟出土之魚骨》,《中國考古學報》(即《田野考古報告》)第4冊1949年,第139~143頁。
    119侯連海:《記安陽殷墟早期的鳥類》,《考古》1989年第10期。
    120袁靖、唐際根:《河南安陽市洹北花園莊遺址出土動物骨骼研究報告》,《考古》2000年第11期,第76頁。
    121侯連海:《記安陽殷墟早期的鳥類》,《考古》1989年第10期,第933頁。
    122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250~260頁。
    123胡厚宣:《氣候變遷與殷代氣候之檢討》,《中國文化研究匯刊》1944年4卷1期,又收入《甲骨學商史論叢》二集,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刊1945年3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冊。
    124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1期。
    125周偉:《商代後期殷墟氣候探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1月。
    126唐際根、周昆叔:《姬家屯遺址西周文化層下伏生土與商代安陽地區的氣候變化》,《殷都學刊》2005年第3期。
    127唐際根、周昆叔:《姬家屯遺址西周文化層下伏生土與商代安陽地區的氣候變化》,《殷都學刊》2005年第3期;趙志軍:《關於夏商周文明形成時期農業經濟特點的一些思考》,《華夏考古》2005年第1期。
    128趙魁義等:《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年08月,第14頁。
    129裴文中、李有恆:《藁城台西商代遺址中之獸骨》,葉祥奎:《藁城台西商代遺址中的龜甲》,《藁城台西商代遺址》附錄一、二,文物出版社,1985年。
    130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大辛莊遺址試掘簡報》,《考古》1959年第4期;王振國:《古生物學家推測:商代濟南氣候似江南》,《齊魯晚報》2002年4月2日,轉引自朱彥民:《關於商代中原地區野生動物諸問題的考察》,《殷都學刊》2005年第3期。
    13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132宋豫秦等:《中國文明起源的人地關係簡論》,125頁,科學出版社2002年;傅順、王成善、江章華、劉建、李奎:《成都金沙遺址區古環境初步研究》,《江漢考古》2006年第1期。
    133孙雄偉、夏正楷:《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瑕境變化》,《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05年第2期,第292页。
    134我国各地考古发现麇鹿共生勤物有:亚洲象、犀牛、貊、鹿、水鹿、水牛、扬子鳄等。详见曹克清《中国麇鹿》,第57页。
    135胡厚宣:《气候變遷與殷代气候之榆讨》,《中国文化研究匯刊》1944年4卷1期,又收入《甲骨学商史输叢》二集,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專刊1945年3月,第391页。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二十一册。
    136陈橘驛:《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廢及其经验教训》,《历史地理》第二辑1982年,第104-109页。
    137张兴照:《商代地理瑕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11年8月,第139页。
    138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第35頁。
    13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03頁,。
    14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18頁。
    14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輝縣孟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6頁。
    142[法]德日進、楊鐘健:《安陽殷虛之哺乳動物群》,《中國古生物志》丙種第12號第1冊1936年6月。
    143董作賓:《讀魏特夫<商代卜辭中的氣象紀錄>》,《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第3卷1~4期合刊1943年,又收入《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3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144王星光:《生態環境變遷與商代農業發展》,載《環境考古研究》(第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82頁。
    145唐際根、周昆叔:《姬家屯遺址西周文化層下伏生土與商代安陽地區的氣候變化》,《殷都學刊》2005年第3期。
    146陳雪香:《海岱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農業穩定性考察》,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方輝)2007年5月,第114頁。
    147Svensson, A.; Andersen, K.K.; Bigler, M.; Clausen, H.B.; Dahl-Jensen, D.; Davies, S.M.; Johnsen, S.J.;Muscheler, R.; Parrenin, F.; Rasmussen, S.O.; Rothlisberger, R.; Seierstad, I.; Steffensen, J.P.; Vinther, B.M..2008A60000year Greenland stratigraphic ice core chronology. Climate of the Past,4(1).47~57.
    148胡厚宣:《氣候變遷與殷代氣候之檢討》,《中國文化研究匯刊》1944年4卷1期,又收入《甲骨學商史論叢》二集,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刊1945年3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冊。
    149董作賓:《讀魏特夫<商代卜辭中的氣象紀錄>》,《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第3卷1~4期合刊1943年,又收入《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3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150宋鎮豪主編,孫亞冰、林歡著:《商代史·卷十: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151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科學出版社1988年1月,第227頁。
    152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第366~369頁。
    153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增訂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34頁。
    154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只考慮商代平年12月的季節降水分佈。閏年13月稀少的降水數據可能與該月時間安排隨意,或年終置潤有關。
    155張居中、孔昭宸、刘长江:《舞陽史前稻作遺存與黃淮地區史前農業》,《農業考古》1994年第1期,第69頁。
    156董作賓:《小屯第二本殷墟文字乙编(上辑)·序言》,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年。
    157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135~206頁。
    158王蘊智:《殷商甲骨文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44頁。
    159楊升南《商代代經濟史》,貴貴州人民出版社社1992年,第2275頁。
    160屈萬里:《殷虛虛文字甲編考釋釋》,《中國考古古報告集之二》》,中央研究院院歷史語言研究究所影印本1961年6月,第301頁,又收入《屈萬里先生全集》第二集6、7冊,臺北聯經出版版事業公司19984年,又收入入《甲骨文文獻集成》第四冊。
    161饒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考》,香港大学出出版社1959年11月版第2600頁,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成》第十六六册。
    162陳煒湛:《甲骨骨文田獵刻辭研研究》,廣西教教育出版社19955年4月,第171頁。
    163張政烺:《卜辭辭裒田及其相關關諸問題》,《考考古学报》19773年第1期,又又收入《張政烺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第4402~437頁。
    164裘錫圭:《甲骨骨文中所見的商商代農業》,《古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2年8月。第154~189頁。
    165張玉金《甲骨骨文語法學》,學學林出版社20001年9月,第第40頁。
    166笔者韶同(?)字釋“(?)”。为遷就文章排版之便,行文一律作“狩’
    167耀振玉:《殷虚害契考釋三种·中》(增订),中华书局2006年1月,第69页。
    168葉玉森:《殷虚书契前编集释》(八卷八册),上海大东书局石印本1933年10月,第123页,又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本,1966年、1968年,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七册。
    169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八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1965年6月,第4200页。
    170姚孝遂:《甲骨刻辞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年11月,第41页。
    171《合集》106122+《天》799((參考《補編》2620遙綴)
    181葉玉森:《貌契》,北京富晋书社放大影印本,1929年,第5页;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第十六册。
    182于省吾:《雙剑移殷契骈枝三编》,1944年5月石印本影印本一册,第26页,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八册。
    183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八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1965年6月,第579页。
    184张秉权:《殷墟文字丙编·上辑(二)·考釋》,中央研究研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1959年10月,第180页。
    185徐锡臺:《试釋殷墟出土文字二十七则》,呂偉连主编《纪念王懿柴发现甲骨文一百周年输文集》,2000年12月,第176页。
    186鄧向福:《野牛的生活習性及其捕捉法》,《生物學通報》1965年第1期,第35頁。
    187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中》(增訂版),中華書局2006年1月,第63頁。
    188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601頁。
    189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八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1965年6月,第508頁。
    190劉釗:《卜辭所記殷代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十六輯1989年9月,第9頁。
    191陳煒湛:《甲骨文異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六輯1981年11月,第234頁。
    192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807~809頁。
    193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2009年4月,第269頁。
    194孫詒讓:《孙氏契文舉例二卷》,上海蟫隐庐石印本1927年8月,第八頁,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七册。
    195重見於《補編》2757
    196以干支及文例來看,(4)、(5)當爲同事而卜,似為同版。
    197《天壤阁甲骨文存並考釋》,北京辅仁大学影印本二册1939年4月,第58页;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第十四册,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二册。
    198吴其昌:《殷虚害契解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320页。
    199陈萝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554页。
    200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甲骨文字詁林》,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2830页。
    201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甲骨文字詁林》,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2832页。
    202耀振玉:《殷虚害契考釋三种·中》(增订),中华害局2006年1月版。第49页。
    203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八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1965年6月,第2567页。
    204饒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11月,第261页,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十六册。
    205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甲骨文字詁林》,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2834页
    206王国维:《戩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釋》,据上海会圣明智大学1917年5月石印本影印,第69页,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一册。
    207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甲骨文字詁林》,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620页。
    208陈邦懐:《殷虚害契考釋小笺》,石印本一册,1925年2月,第17页,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七册。
    209陈萝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514页。
    210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中华书局1988年1月版,第77页,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二十七册。
    211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釋》,日本东京文求堂害店石印本五册1937年5月,第135页第1039片考釋;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第七册,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二册。
    212屈万里:《殷虚文字甲编考釋》,《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1年6月,第247页。
    213孙海波:《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82年6月,第458页。
    2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小屯南地甲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063页。
    215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中华书局1985年8月,第170页。
    216羅振玉:《殷虚书契考釋三种·中》(增订版),中华书局2006年1月,第70页。
    217王襄:《簠室殷契類纂》,天津博物院石印本二册1920年12月,第8页。又臺北藝文印书馆影印線装本一函四册,1988年3月;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十四册。
    218杨树逹:《釋追逐》,《積微居甲文貌·卜辞琐记》,中国科学院排印本一册1954年5月,第15页,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八册。
    219陈夢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554页。
    220姚孝遂:《甲骨刻辞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年11月,第4243页。
    221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中华书局1985年8月,第166167页。
    222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增訂版),中華書局2006年1月版。第43頁。
    223唐蘭:《古文字学導論》(增訂版),齊魯書社1981年,第25頁。
    224楊樹達:《射牢》,《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中国科学院排印本一册1954年5月,第4頁,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八冊。
    225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513頁。
    226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11月,第365頁、第985頁,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十六册。
    227〔癸〕亥卜,□,貞旬亡。王〔曰〕…丁卯,王狩敝車…才車,馬亦…《合集》584正甲
    228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八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1965年6月,第3794頁。
    229裘锡圭:《貌“玄衣朱(?)——兼釋甲骨文虣字(?)》,《裘锡圭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7376页。
    230王国维著、黄永年校:《古本竹书纪年辑佚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速事教育出版社1977年3月版
    231林小安:《殷武丁臣属征伐與行祭考》,《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3百。
    232夏湪:《学习古文字琐记》,《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104107页。
    233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中华书局1985年8月,第54页。
    234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318頁。
    235饒宗頤:《巴黎所見甲骨錄》(附考释),《选堂丛书之三》,香港影印本一册1956年12月,第12頁
    241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1756頁。
    242這版卜辭具體登人數學界尚有爭論,本文不做延伸討論。
    243孫海波:《甲骨文編》,中華書局1982年6月,第332頁。
    244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八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1965年6月,第1289頁。
    245張秉權:《殷墟文字丙編·上輯(二)·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1959年10月,第
    206頁~第207頁。
    246耀振玉:《殷虚害契考釋三种·中》(增订版),中华书局2006年1月,第44页。
    247王襄:《簠室殷契颊纂》,天津博物院石印本二册,920年12月,第26页。又臺北藝文印书馆影印線装本一函四册1988年3月;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十四册。
    248于省吾:《雙剑移殷契骈枝三编》,1944年5月石印本影印本一册,第18页,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八册。
    249孙海波:《甲骨文錄》(附考釋與索引),河南通志馆影印本二册1938年1月,第24页第336片考釋,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二册。
    250胡厚宣:《甲骨文所見殷代努力的反壓迫鬥爭》,《考古學報》1966年第1期,第15頁。
    251重見于《合集》1724.
    252孫詒讓:《孙氏契文舉例二卷》(下),上海蟫隐庐石印本1927年8月,第22頁,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七册。
    253葉玉森:《殷虚书契前编集释》(第二卷),上海大东书局石印本1933年10月,第25頁,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七册。
    254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科學出版社影印本一冊1978年6月,第11頁第24片釋文。
    255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八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1965年6月,第1744页。
    256耀振玉:《殷虚害契考釋三种·中》(增订),中华书局2006年1月,第49页。
    257张秉权:《殷墟文字丙编考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92年,第166页。
    258白玉峥:《契文举例校读八》,《中国文字》第四十三册1972年,第4822~第4825页。
    259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华书局2009年4月,第270-275页。
    260姚孝遂:《甲骨刻辞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年11月,第35-36页。
    261(13)、(14)兩版干支、文例相近,應有同套或綴合關係。
    262王襄:《簠室殷契類纂》(第十),天津博物院石印本二冊1920年12月,第46頁。又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線裝本一函四冊1988年3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
    263魯實先:《殷契新诠》(之三),《幼獅學報》第4卷1、2期合1961年10月,第12~16頁。
    264該版甲骨前兩辭重見《合集》4060
    265孫詒讓:《孙氏契文舉例二卷》,上海蟫隐庐石印本1927年8月,第42頁;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七册。
    266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84頁;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七冊。
    267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2822頁。
    268朱芳圃:《殷周文字釋業·卷上》,中華書局1962年11月,第58頁。
    269王襄王襄:《簠室殷契類纂·存疑》(第十),天津博物院石印本二冊1920年12月,第49頁。又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線裝本一函四冊,1988年3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
    270葉玉森:《殷虚书契前编集释》(第一卷),上海大东书局石印本1933年10月,第126頁。又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本1966年、1968年,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七册。
    271商承祚:《殷契佚存》,日本東京影印本1966年,第2頁;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十四冊,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一冊。
    272轉引自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古典新義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515頁。又見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571頁。
    273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科學出版社,1978年6月,第168頁第784片釋文。
    274楊樹達:《釋省》,《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卷上),中国科学院排印本一册1954年5月版,第19頁;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八冊。
    275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古典新義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515~526頁。
    276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84頁。
    277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甲骨文字詁林》,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619-622页。
    278耀振玉:《殷虚害契考釋三种·中》(增订),中华书局2006年1月,第50页。
    279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中华书局1985年8月,第153页。
    280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據上海倉聖明智大學1917年5月石印本影印,第69页。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一冊。
    281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中》(增訂版),中華書局2006年1月,第49页。
    282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中》(增訂版),中華書局2006年1月,第49页。
    283宋鎮豪主編,楊升南、馬季凡著:《商代史·卷六:商代經濟與科技》,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10月。
    284吳仙竹:《中國古代網具考》,《四川文物》2004年第2期,第20~21頁。
    285郭沫若:《殷契粹編》,科學出版社1965年,第767頁。
    286黃然偉:《殷王田獵考》(上),《中國文字》第14冊1964年12月。
    287據吳仙竹:《中國古代網具考》,《四川文物》2004年第2期,陳星燦:《古代的捕魚業》,《中國文物報》2006年7月28日。
    288郭沫若:《殷契萃編·考釋》日本東京文求堂書店石印本五冊1937年5月,第135頁1039片考釋;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七冊;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冊。
    289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1961年6月,第247頁;又收入《屈萬里先生全集》第二集6、7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四冊。
    290孫海波:《甲骨文編》,中華書局1982年6月,第458頁。
    29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小屯南地甲骨》,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第1063頁數。
    292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中華書局1985年8月,第170頁。
    293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第318頁。
    294白玉崢:《契文舉例校讀》,《中國文字》(十四),载《中国文字》第43冊1972年。又單行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0年;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九冊。
    295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卷二),上海大東書局石印本1933年10月,第25页下。又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本1966年、1968年;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十七冊;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七冊。
    296張治孟、張寶蔭、王令漢、張振波:《介紹幾種捕捉活鹿的方法》,《動物學雜誌》1960年第1期,第44頁。
    297宋兆鱗:《中國原始社會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52頁。
    29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1987年安陽小屯村東北地的發掘》,《考古》1989年第10期;侯連海:《記安陽殷墟早期的鳥類》,《考古》1989年第10期。
    299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科學出版社1959年1月,第7頁。
    300裘錫圭:《釋柲(附釋弋)》,《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中華書局1980年11月,第15頁;又收入《裘錫
    301卜辭中“(彈)”字主要用於祭祀類卜辭。可能屬於祭祀用牲時的某種儀式。
    302胡厚宣:《殷代焚田說》,《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1冊,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刊1944年3月,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03魯實先:《殷契新詮》(之三),《幼獅學報》第4卷1、2期合,1961年10月,第12~16頁;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一冊;又收入《魯實先先生全集1·殷栔新詮(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版。
    304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中華書局1985年8月,第162~168页。
    305張政烺:《卜辭裒田及其相關諸問題》,《考古學報》1973年第1期;又收入《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
    306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
    307裘錫圭:《說“玄衣朱——兼釋甲骨文虣字》,《裘錫圭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73-76頁。
    308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線裝書局2006年,第190頁。
    309葛亮:《甲骨文田獵動詞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第101頁。
    310林小安:《殷武丁臣屬征伐與行祭考》,《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11詳見宋鎮豪:《論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一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6~27頁。
    312耀振玉:《殷虚害契考釋三种·中》(增订版),中华书局2006年1月,第55页。
    313详见彭邦炯:《甲骨文農業资料考辨與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636-637页。
    314寧、甯之別暫不做區分
    315參鄭傑祥:《商代地理概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316見《水經注·清水注》。
    317宋鎮豪主編,孫亞冰、林歡著:《商代史·卷十: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73頁。
    318又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戰國策·魏策》等。
    319第一湖沼帶:在今修武、鄭州、許昌一線左右,有圃田澤、滎澤、萑苻澤等;第二湖沼帶:在今濮陽、菏澤、商丘一線以東地區,有大野澤、菏澤、雷夏澤、孟諸澤等;第三湖沼帶:位於河北邯鄲至寧晉之間的太行山東麓,有大陸澤、雞澤、泜澤等。
    320唐蘭《殷墟文字記》,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78年油印本。
    321葉玉森:《殷虚书契前编集释》(卷一),上海大东书局石印本1933年10月,第125頁;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七册。
    322郭沫若:《保卣銘釋文》,《考古學報》1958年第1期,第一頁。
    323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110頁。
    324王襄:《簠室殷契颊纂》,天津博物院石印本二册1920年12月,第6页。又臺北藝文印书馆影印線装本一函四册1988年3月;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十四册。
    325葉玉森《殷虚书契前编集释》(卷二),上海大东书局石印本1933年10月,第37页;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七册。
    326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78年6月,第136页。
    327于省吾:《雙剑移殷契骈枝三编》,1944年5月石印本影印本一册,第24页;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八册。
    328郭沫若《卜辞通纂·序文》,科学出版社,1978年6月。
    329陈萝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第259-260页。
    330张秉权:《殷虚文字丙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重印本(臺北)1992年12月;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四册。
    331李学勤:《殷代地理筒输》,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第23-30页。
    332葉玉森:《殷虚书契前编集释》(卷一),上海大东书局石印本1933年10月,第2頁。又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本1966年、1968年;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第十七冊;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七册。
    333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中》(增訂版),中華書局2006年1月,第3頁。
    334郭沫若:《釋支干》,《甲骨文字研究》,上海大東書局石印本1931年5月;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六冊。
    335葉玉森《前釋》(三卷)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卷三),上海大東書局石印本1933年10月,第
    34頁。又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本,966年、1968年;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十七冊;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七冊。
    336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中》(增訂版),中華書局2006年1月,第10頁。
    337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八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北),1965年6月,第3341頁。
    338“□”除用為地名外,可能還用為某神名或祖先名,如:“丁未卜,王,于。戊申卜,□,貞方帝,于土、,雨。壬子卜,,□于示壬,正。貞勿乎雀于河五十牛。貞召河,于□,□雨。貞乎舞于□。貞來甲寅,□上甲十牛。(《合集》1140正)”。卜辭求雨多用燎祭,亦兼之以舞娛神。該版卜辭即“□”與具有降雨神性的諸先公、先王、高祖同版。
    340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中》(增訂版),中華書局2006年1月,第39頁。
    341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2635頁。
    34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9901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5213頁。
    34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2816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1485頁。
    344耀振玉:《殷虚害契考釋三种·中》(增订),中华书局2006年1月,第64页。
    3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6573号,中华书局1984年,第3882页。
    3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8060号,中华书局1984年,第4302页。
    3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補539号,中华书局1984年。
    348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臺北)1965年6月,第3675页。
    349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卷二》,決定不移軒石印本六冊1923年第2頁;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十三冊。
    350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北)1965年6月,第261頁。
    351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中華書局1979年6月,第417~418頁。
    352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卷下),中國科學院排印本一冊1954年5月版,第43頁;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八冊。
    35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4687号,中华书局1984年。
    354饒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11月,第821页;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十六册。
    355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臺北)1965年6月,第804页
    366常正光:《辰为商星解》,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叢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输文集》1982年5月,第141页。
    357人民美術出版社編:《中国古代书法作品选粹·石鼓文(释文详注)》,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6月。
    358丁福保:《古錢大辭典》,中華書局1982年12月,上編第90頁圖807、808,下編47頁。
    359詳見朱活:《古錢新探》,齊魯書社1984年6月,第24~26頁。
    360張劍:《關於東周王畿內出土貨幣的幾個問題》,《華夏考古》2000年第3期,第58~66頁。
    361刘釗:《卜辞所记殷代军事活勤》,《古文字研究》十六辑,中华书局1989年9月,第75页。
    362即《合集》37473:戊戌王卜,贞田口,往来亡炎。王口日:大吉。才四月。兹口。隻狐十口三
    363裘锡圭:《釋秘(附釋弋)》,《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年11月,第23-27页;又收入《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364宋鎮豪主編,孫亞冰、林歡著:《商代史·卷十: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78頁。
    365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270頁。
    366張秉權:《殷墟文字丙編·上輯(二)·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臺北)1959年10月,第158~159頁;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四冊。
    367據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89~130頁。
    36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8834、8835、8836号,中华书局1984年。
    36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6367号,中华书局1984年。
    370鹿地見於《花園莊東地甲骨》,為祭祀地。
    371宋鎮豪主編,孫亞冰、林歡著:《商代史·卷十: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372宋鎮豪主編,孫亞冰、林歡著:《商代史·卷十: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373宋鎮豪主編,孫亞冰、林歡著:《商代史·卷十: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374陳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2776頁。
    375[日]島邦男著,溫天河、李壽壽林譯:《殷墟卜辭研究》,臺臺北鼎文書局11975年12月,第419頁插圖圖。
    377前贤或釋此字與農業生產有关。但我们通檢卜辞后,发现该辞亦用於田獵卜辞中,如:(1)、…[□](?)…告□兕。《合集》37467(2)、戊午卜,才□,贞王其□大兕。(?)□□騽,亡災。擒。《合集》37514
    378宋鎮豪主編,孫亞冰、林歡著:《商代史·卷十: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379張秉權:《殷墟文字丙編·上輯(二)·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臺北)1959年10月,第15頁;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四冊。
    380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影印本,第133~134頁。
    38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2684號,中華書局1984年。
    38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9821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3969頁。
    38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6900號、第6901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4722頁。
    38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8786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6532頁。
    38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11913號,中華書局1984年。
    386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中》(增訂版),中華書局2006年1月,第66頁。
    387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臺北)1961年6月,第42頁;又收入《屈萬里先生全集》第二集6、7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四冊。
    38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小屯南地甲骨》,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第838頁。
    38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1036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851頁。
    39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4815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3098頁。
    39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6546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3874頁。
    39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7795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4266頁。
    39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8520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4635頁。
    39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1718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4332頁。
    39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8158號,中華書局1984年。
    39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8887號,中華書局1984年。
    39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4815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4758頁。
    39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8027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4293頁。
    39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3794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2018頁。
    400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第1618頁。
    401宋鎮豪主編,孫亞冰、林歡著:《商代史·卷十: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20頁。
    402曹錦炎、沈建華《校釋總集》釋囚。
    40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9821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5~173頁。
    40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2706號,中華書局1984年。
    40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9451號,中華書局1984年,第4976頁。
    406王襄:《簠室殷契類纂》,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線裝本一函四冊1988年3月,第49頁下。
    407張秉權:《殷虛文字丙編·上輯(二)·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重印本(臺北)1992年,第182頁。
    408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295~296頁。
    409宋鎮豪主編,孫亞冰、林歡著:《商代史·卷十: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410宋宋鎮豪主編,孫孫亞冰、林歡著::《商代史·卷卷十: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國社會科學出版版社2010年100月,第1660頁。
    411王襄:《古文流變臆說》,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第30頁;又收入《王襄著作選集·中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412容庚、瞿潤緡撰:《殷契卜辭·釋文》,哈佛燕京學社石印本1933年5月,第15頁;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十六冊。
    413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266頁。
    414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臺北)1961年6月,第446頁;又收入《屈萬里先生全集》第二集6、7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四冊。
    415據张松林、焦建涛、蔡强、张家强:《河南荥阳娘娘寨城址西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9期。
    419郭沫若:《殷契萃編》,科學出版社1965年版,第122頁。
    420楊樹達:《积微居甲文说·耐林庼甲文说·卜辞琐记·卜辞求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頁、第31頁。
    421李學勤:《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65頁。
    422宋鎮豪主編,羅琨:《商代史·卷九·商代戰爭與軍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26頁。
    423羅振玉:《般虚书契考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頁。
    424黃德寬:《卜辭所見中字本義試說》,文物研究第三期,第112頁。
    425轉自蕭良瓊:《卜辭中的“立中”與商代的圭表側影》,《科學史文集·卷十》,上海科學技術版社1983年,第27~44頁。
    426胡厚宣:《記香港大會堂美術博物館所藏一片牛腳骨卜辭》,《中原文物》1986年第一期,第6頁。
    427唐蘭:《殷虛文字記》,中華書局1981年,第54頁。
    428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第352頁。
    429详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256—2268页
    430裘锡圭:《释“柲”》,《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431羅琨:《商代史·卷九·商代戰爭與軍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32頁。
    432郭旭東:《殷墟甲骨文所見的商代軍禮》,《中國史研究》2010年第2期。
    433章秀霞:《花東卜辭與殷商軍禮研究》,《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第57頁。
    434《大清五朝会典事例》线装书局2007年版。
    435齊文心:《释读“沚爯册”相关卜辞——商代军事制度的重要史料》,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第251~260頁。
    436連劭名:《商代軍事行動的祝祈》,《殷都學刊》1996年第4期,第15頁。
    437劉興林:《殷商田獵性質考》,《殷都學刊》1996年第2期,第4頁。
    438孟世凱:《殷商時代田獵活動的性質與作用》,《歷史研究》1990年第4期,第95頁。
    1.439羅振玉、商承祚著:《殷墟文字类编·待问编》(第一卷),1923年精刻本,第2頁。
    2.440葉玉森:《殷契鉤沉》,1929年北平富晉書社玻璃版影印本,第6頁;又收入《甲骨文資料彙編》第16冊;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册。
    441《殷虛書契前編集釋》(卷一),上海大東書局石印本1933年10月,第57頁。又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本1966年、1968年;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十七冊;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七冊。
    442郭沫若:《殷契粹編·考釋》,日本東京文求堂書店石印本五冊1937年5月,第25頁;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七冊;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冊。
    443周公東征鼎(方鼎):隹周公于征伐東夷。豐白。尃古。咸。公歸于周廟。戊辰。酓秦酓。公賞貝百朋。用乍鼎。現藏-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博物館布倫戴奇藏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殷周金文集成》第2739號,中華書局1984年出版。
    444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第139~140頁。
    445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11月版,169頁;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六冊。
    446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中華書局1981年11月,第63~64頁。
    447楊楊:《鄧鴻所藏大龜一版》,《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448甲文中唐即文獻之湯,又作成湯
    449常玉芝先生云“此類卜辭中有‘王賓’字樣,故稱其為王賓卜辭。它廣泛地適用於受祭的各位先王。辭中所用祭名較多,但在使用五種祀典時,其卜、祭日的天干日都是與先王的日干名一致的,極少例外。這種卜辭的特點是不記年、月。它們是商王在當日祭祀某祖先時的占卜記錄。這種卜辭一般都刻在龜背甲上。”(參看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綫裝書局2009年12月,第17~18頁。)
    450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470頁。
    451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釋必》,石印影印本一冊1944年5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八冊。
    452Yuan Jing and Rowan K.Flad.2006.Rescarch on Early Horse Domestication in China, in Marjan Mashkour[ed.], Eauids in Time and Space:124-131. Oxford:Oxbow Books.
    453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科學出版社1959年1月。
    454黃然偉:《殷王田獵考》殷王田獵考(上),《中國文字》第14冊1964年12月,第280-281頁;又收入《殷周史料論集》,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
    455彭明瀚:《關於商王田獵諏日問題》,《殷都學刊》1996年第2期,第12頁。
    456劉風華:《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辭的整理與研究》,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王蘊智),2007年5月,第205頁。
    457劉風華:《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辭的整理與研究》,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王蘊智),2007年5月,第206頁。
    458章秀霞:《花東田獵卜辭的初步整理與研究》,《殷都學刊》2007年第1期,第26頁。
    459吉德煒:《中國古代的吉日與廟號》,《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1989年8月。
    21朱鳳瀚:《金文日名統計與商代晚期商人日名制》,《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
    22彭明瀚:《關于商王田獵諏日問題》,《殷都學刊》1996年第2期,第12頁。
    460宋鎮豪主編,楊升南、馬季凡著:《商代史·卷六:商代經濟與科技》,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49頁。
    461宋鎮豪主編,楊升南、馬季凡著:《商代史·卷六:商代經濟與科技》,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
    10月,第168頁。
    Andrew T·Smith、解焱主編,Federico Gemma繪圖:《中國獸類野外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白于藍:《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附件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蔡哲茂:《甲骨綴合集》,樂學書局1999年5月。
    蔡哲茂:《甲骨綴合集續集》,文津出版社2005年3月版。
    曹克清:《中國麋鹿》,學林出版社1990年版。
    曹錦炎、沈建華《甲骨文校释总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版。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綫裝書局2009年12月版。
    常耀華:《殷墟甲骨非王卜辭研究》,綫裝書局2006年11月版。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1月版。
    陳煒湛:《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五冊。
    陳邦懷:《殷虛書契考釋小箋》,石印本一冊1925年2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七冊。
    丁福保:《古錢大辭典》,中華書局1982年12月版。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中華書局1988年1月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七冊。
    董作賓:《小屯第二本殷墟文字乙編(上輯)·序言》,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綫裝書局2009年12月版。
    高耀亭:《中國動物志·第八卷·獸綱·食肉目》,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
    郭沫若:《卜辭通纂》,科學出版社1978年6月版。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甲骨文合集》,中華書局影印本十三冊1979年10月至1982年10月版。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二卷二冊,上海大東書局石印本1931年5月;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六冊。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下),上海書店1997年1月版。
    郭沫若:《殷契粹編》,日本東京文求堂書店石印本五冊1937年5月;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七冊;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冊。
    郭沫若:《殷契萃編》,科學出版社1965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陽鄣鄧》,大象出版社2012年7月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輝縣孟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7月版。
    黃天樹:《甲骨拼合集》,學苑出版社2010年8月版。
    韓江蘇:《殷墟花東H3卜辭主人“子”的研究》,綫裝書局2007年4月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八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1965年6月版。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科學出版社1959年1月版。
    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李學勤:《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劉一曼、郭振生、徐自強:《北京圖書館所藏甲骨文書籍提要》,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8月版。
    劉釗等編:《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中》(增訂),中華書局2006年1月版。
    羅振玉、商承祚著:《殷墟文字类编·待问编·第一卷》,1923年精刻本。
    羅振玉:《般虚书契考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馬保春、宋久成:《中國最早的歷史空間舞台—甲骨文地名體系概述》,學苑出版社2013年版。
    馬逸清等:《黑龍江獸類志》,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86年1月版。
    孟世凱:《甲骨文簡述》,文物出版社1980年11月。
    彭邦炯:《甲骨文農業資料考辨與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臺北)1961年6月;又收入《屈萬里先生全集》第二集6、7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四冊。
    崎川隆:《賓組甲骨文分類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饒宗頤:《巴黎所見甲骨錄》(附考釋),《選堂叢書之三》,香港影印本一冊1956年12月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冊。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11月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六冊。
    容庚、瞿潤緡:《殷契卜辭:附釋文及文編》,哈佛燕京學社石印本1933年5月;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十六冊;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一冊。
    人民美術出版社編:《中国古代书法作品选粹·石鼓文(释文详注)》,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6月版。
    商承祚:《殷契佚存》,日本東京影印本1966年;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十四冊;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一冊。
    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決定不移軒石印本六冊,1923年;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十三冊。
    盛和林:《中國鹿類動物》,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版。
    宋豫秦等:《中國文明起源的人地關係簡論》,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宋兆鱗:《中國原始社會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宋鎮豪、段志宏主編:《甲骨文獻集成》,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版。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增訂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宋鎮豪主編,韓江蘇、江林昌著:《商代史·卷二:〈殷本紀〉訂補與商代人物徵》,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宋鎮豪主編,楊升南、馬季凡著:《商代史·卷六:商代經濟與科技》,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宋鎮豪主編,羅琨著:《商代史·卷九·商代戰爭與軍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宋鎮豪主編,孫亞冰、林歡著:《商代史·卷十:商代地理與方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孫詒讓:《孫氏契文舉例二卷》,上海蟫隱廬石印本1927年8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七冊。
    孫海波:《甲骨文編》,中華書局1982年6月版。
    孫海波:《甲骨文錄》(附考釋與索引),河南通志館影印本二冊1938年1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冊。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版),齊魯書社1981年版。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並考釋》,北京輔仁大學影印本二冊1939年4月;又收入《甲骨文
    研究資料彙編》第十四冊;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冊。
    唐蘭:《殷虛文字記》,中華書局影印本一冊1981年5月版。
    王國維著、黃永年校:《古本竹書紀年輯佚校·今本竹書紀年疏證》,遼寧教育出版社1977年3月版。
    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據上海倉聖明智大學1917年5月石印本影印,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一冊。
    王襄:《簠室殷契類纂》,天津博物院石印本二冊,1920年12月,又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線裝本一函四冊,1988年3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
    王襄:《古文流變臆說》,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第30頁;又收入《王襄著作選集·中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6月版。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2月版。
    王蘊智:《殷商甲骨文研究》,科學出版社2010年3月版。
    文煥然:《中國歷史時期植物和動物變遷研究》,重慶出版社2006年6月版。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古典新義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版。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楊升南:《商代經濟與科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中國科學院排印本一冊1954年5月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八冊。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幹》,中國科學1954年2月,又臺北大通書局翻印本1971年5月。
    楊樹達:《积微居甲文说·耐林庼甲文说·卜辞琐记·卜辞求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中華書局1985年8月版。
    姚孝遂主编,肖宁副主编:《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中華書局2011年版。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套裝上下冊)》,中華書局1998年版
    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綫裝書局2006年11月版。
    [日]島邦男著,溫天河、李壽林譯:《殷墟卜辭研究》,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12月版。
    葉玉森:《殷契鉤沉》,1929年北平富晉書社玻璃版影印本;又收入《甲骨文資料彙編》第16冊;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册。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八卷八冊),上海大東書局石印本1933年10月,又臺北藝
    文印書館影印本,1966年、1968年;又收入《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十七冊;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七冊。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2009年4月版。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1944年5月石印本影印本一冊;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八冊。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5月版。
    張秉權:《殷虛文字丙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1957年8月、1959年10月、1962年、1965年4月、1967年12月、1972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重印本(臺北)1992年12月,1997年2、4、5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四冊。
    張榮祖:《中國動物地理》,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版。
    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學林出版社2001年9月版。
    趙魁義等:《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年09月版。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全六冊),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小屯南地甲骨》(全三冊),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第二冊,中華書局,2007年4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鐘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藝文印書館1989年9月版。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業》,中華書局1962年11月版。
    朱活:《古錢新探》,齊魯書社1984年6月版。
    鄭傑祥:《商代地理簡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白玉崢:《契文舉例校讀》,《中國文字》(第29-37、39-49、51、52冊)1968-1974年;又單行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0年;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九冊。
    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房山縣考古調查簡報》,《考古》1963年第3期。
    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平穀劉家河遺址調查》,《北京文物與考古》第三輯,1992年。
    常正光:《辰為商星解》,四川大學學報編輯部、四川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四川大學學報
    叢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输文集》,1982年5月。
    陈藏器:《本草拾遗》(《四库全书本》文瀾阁本),转引自黄家芳:《“兕”非犀考》,《樂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陈橘驛:《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廢及其经验教训》,《历史地理》(第二辑)1982年
    陈煒湛:《甲骨文同羲詞研究》,《古文字学输集》(初编)1983年9月5日;又收入陈煒湛著:《甲骨文输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陈煒湛:《甲骨文異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苹书局1981年11月;又收入陈煒湛著:《甲骨文输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陈星燦:《古代的捕焦業》,《中国文物报》2006年7月28日。
    陈雪香《海岱地匾新石器畴代晚期至青铜畴代晨業稳定性考察》,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输文(指尊教师:方辉),2007年5月。
    [法]德日進、杨鐘健:《安阳殷墟之哺乳勤物群》,《中国古生物学志》丙种第十二号第一册1936年6月。
    董作宝《读魏特夫<商代卜辞中的气象纪錄>》,《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3卷1—4期合刊1943年;又收入《董作寅先生全集》乙编第3册,臺北藝文印书馆1977年。
    董作寅:《武丁狩(?)卜辞浅说》,《大陸杂志》1954年6月第八卷12期;又收入《大陸杂志史学叢书(第一辑第二册)·先秦史研究输集(上)》,臺北大陸杂志社1960年11月;又收入《平廬文存》(上册卷三),臺北藝文印书馆1963年;又收入《董作寅先生全集》(乙编第3册),臺北藝文印书馆1977年11月;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十一册。
    董作寅:《再谈殷气候》,《苹西協合大学中国文化究所集刊》第五卷1946年。
    傅顺、王成善、江章苹、刘建、李奎:《成都金沙遗址匾古瑕境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06年第1期。
    郭沫若:《保卣铭释文》,《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
    郭旭束:《殷墟甲骨文所见的商代军礼》,《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2期。
    郭延蜀、胡锦矗、罗代苹:《四川梅花鹿種群的初步研究》,《苹束师范大学学报(哺乳勤物生態学尊辑)》1990年。
    葛亮:《甲骨文田獵勤詞研究》,《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Hopwood A T. A new species of buffalo from thePleistocene of China. Ann Mag Nat Hist, Ser9,1925,16.
    Ohtaishi N﹠Gao Y. A review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ll species of deer (Tragulidae,Moschidae and Cervidae) in China. Mammal Rev,1990,20(2).
    韓江蘇:《從殷墟花東H3卜辭排譜看商代彈侯禮》,《殷都學刊》2009年第1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遷安縣古遺址調查》,《文物春秋》1991年第3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鄭州商代遺址的發掘》,《考古學報》1957年第1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大學文博學院考古系、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專業:《1995年鄭州小雙橋遺址的發掘》,《華夏考古》1996年第3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小雙橋遺址的調查與試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侯連海:《記安陽殷墟早期的鳥類》,《考古》1989年第10期。
    胡厚宣:《卜辭中所見之殷代農業》,《甲骨學商史論叢二集》,臺灣大通書局1972年影印版上冊。
    胡厚宣:《甲骨文所見殷代努力的反壓迫鬥爭》,《考古學報》1966年第1期。
    胡厚宣:《氣候變遷與殷代氣候之檢討》,《中國文化研究匯刊》1944年4卷1期,又收入
    《甲骨學商史論叢》二集,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刊1945年3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冊。
    胡厚宣:《殷代焚田說》,《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1冊,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刊1944年3月,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胡厚宣《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史學月刊》1984年第5期。
    黃然偉:《殷王田獵考》殷王田獵考(上、中、下),《中國文字》第14、15、16冊1964年12月,1965年3、6月;又收入《殷周史料論集》,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
    黃天樹:《讀花東卜辭劄記(二則)》,南方文物2007年第2期。
    黃天樹:《關于非王卜辭的一些問題》,《陝西師大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4期。
    黃天樹:《婦女卜辭》,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吉德煒:《中國古代的吉日與廟號》,《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1989年8月。
    蔣玉斌:《殷墟子卜辭的整理與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林澐),2006年6月。
    藍勇:《歷史上中國西南華南虎分佈變遷考證》,《貴州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年第2期。
    雷煥章[法]著,葛人譯:《商代晚期黃河以北地區的犀牛和水牛》,《南方文物》2007年第4期。
    李學勤:《帝乙時代的非王卜辭》,《考古學報》1958年第1期。
    李學勤:《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考古學報》1957年第3期。
    李宗山、尹曉豔:《河北遷安縣出土兩件商代銅器》,《文物》1995年第6期。
    李志鵬:《殷墟動物遺存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袁靖)(未發表),2009年6月
    連劭名:《商代軍事行動的祝祈》,《殷都學刊》1996年第4期。
    林小安:《殷武丁臣屬征伐與行祭考》,《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林澐:《從武丁時代的幾種“子卜辭”試論商代的家族形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1979年。
    林仲凡:《有關鹿及養鹿業的歷史考證》,《中國農史》1986年第4期。
    劉源:《讀一版新見出組田獵卜辭》,《殷都學刊》2013年第1期。
    劉風華:《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辭的整理與研究》,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王蘊智),2007年5月。
    劉興林:《殷商田獵性質考》,《殷都學刊》1996年第2期。
    劉釗:《卜辭所記殷代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十六輯,中華書局1989年9月。
    魯實先:《殷契新詮》(之三),《幼獅學報》第4卷1、2期合1961年10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一冊;又收入《魯實先先生全集1·殷栔新詮(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版。
    馬逸清:《東北虎分佈區的歷史變遷》,《自然資源研究》1983年第4期。
    孟世凱:《殷商時代田獵活動的性質與作用》,《歷史研究》1990年第4期
    Ohtaishi N﹠Gao Y. A review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ll species of deer (Tragulidae,Moschidae and Cervidae) in China. Mammal Rev,1990,20(2).
    裴文中、李有恆:《藁城臺西商代遺址中之獸骨》;葉祥奎:《藁城臺西商代遺址中的龜甲》,《藁城臺西商代遺址》附錄一、二,文物出版社,1985年。
    彭邦炯:《從鼓字論及相關地名和國族》,《殷都學刊》1994年第3期
    彭明瀚:《關于商王田獵諏日問題》,《殷都學刊》1996年第2期。
    濮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濮陽市博物館、文物隊:《濮陽西水坡遺址試掘簡報》,《中原文物》1988年第1期。
    齊航福:《花東卜辭前辭形式探討》,《中州學刊》2011年第1期。
    齊文心:《释读“沚爯册”相关卜辞——商代军事制度的重要史料》,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裘錫圭:《釋柲(附釋弋)》,《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中華書局1980年11月;又收入《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裘錫圭:《說“玄衣朱——兼釋甲骨文虣字》,《裘錫圭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Svensson, A.; Andersen, K.K.; Bigler, M.; Clausen, H.B.; Dahl-Jensen, D.; Davies,S.M.; Johnsen, S.J.; Muscheler, R.; Parrenin, F.; Rasmussen, S.O.; Rothlisberger,R.; Seierstad, I.; Steffensen, J.P.; Vinther, B.M..2008A60000year Greenlandstratigraphic ice core chronology. Climate of the Past,4(1).
    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大辛莊遺址試掘簡報》,《考古》1959年第4期。
    盛立雙:《燕山南麓夏商時期考古學遺存研究》,《邊疆考古研究》第六輯2007年。
    施勁松:《差異、視角與商代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21世紀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宋艷波:《海岱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動物考古學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欒豐實),2012年4月。
    宋鎮豪:《論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一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宋鎮豪:《商代的王畿、四土與四至》,《南方文物》1994年第1期。
    宋鎮豪:《古史研究:會通多學科與啟動現代思維》,《學術月刊》2001年第12期。
    孫雄偉、夏正楷:《河南洛陽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來的孢粉分析及環境變化》,《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第2期。
    孫亞冰:《百年來甲骨文材料統計》,《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總123期)。
    Teilhard de Chardin P, Young C C. On the mammalian remains from the archaeologicalsite of
    Anyang. PalSin Ser C,1936,12(1).
    譚邦傑:《中國的虎》,《自然雜誌》1980年第3卷11期。
    唐際根、周昆叔:《姬家屯遺址西周文化層下伏生土與商代安陽地區的氣候變化》,《殷都學刊》2005年第3期。
    唐蘭:《獲白兕考》,《史學年報》1932年第4期。
    天津歷史博物館考古部:《天津薊縣張家園遺址第二次發掘》,《考古》1984年第8期。
    天津市文物管理處考古隊:《天津薊縣張家園遺址試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第1輯,1977年12月。
    王娟、張居中:《聖水牛的家養/野生屬性初步研究》,《南方文物》2011年第3期。
    王星光:《生態環境變遷與商代農業發展》,《環境考古研究》(第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學榮:《河南偃師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遺址》,《考古》2002年第7期。
    王振國:《古生物學家推測:商代濟南氣候似江南》,《齊魯晚報》2002年4月1日,轉引自朱
    彥民:《關于商代中原地區野生動物諸問題的考察》,《殷都學刊》2005年第3期。
    文煥然、何業恒、高耀亭:《中國野生犀牛的滅絕》,《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第1期。
    吳家炎:《關于秦嶺的虎“兼議虎的華北亞種”》,《大自然》1993年第2期。
    吳仙竹:《中國古代網具考》,《四川文物》2004年第2期。
    伍獻文:《記殷墟出土之魚骨》,《中國考古學報》(即《田野考古報告》)第4冊,1949年。
    夏淥:《學習古文字瑣記》,《古文字研究》第十輯,中華書局1983年7月。
    貝塚茂樹:《論殷代金文中所見圖象文字》,《東方學報》(京都)第9冊1938年10月。
    徐錫臺:《試釋殷墟出土文字二十七則》,呂偉達主編《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一百周年論文集》,2000年12月。
    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殷代河南實為產象之區》,《史語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冊,1930年。Yuan Jing and Rowan K.Flad(2006). Research on Early Horse Domestication in China.In Equids in Time and Space, ed. by Marjan Mashkour, Oxford: Oxbow.
    嚴一萍:《釋》,《中國文字》新十期1985年9月。
    楊建華:《試論夏商時期燕山以南地區的文化格局》《北方文物》1999年第3期。
    楊樹達:《甲骨文中開礦的記錄》,《耐林廎甲文說·卜辭求義》,群聯出版社石印本一冊1954年11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九冊。
    楊鐘建、劉東生:《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補遺》,《中國考古學報》第四冊1949年12月。
    楊楊:《鄧鴻所藏大龜一版》,《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袁靖、唐際根:《河南安陽市洹北花園莊遺址出土動物骨骼研究報告》,《考古》2000第11期。Z
    章秀霞:《花東田獵卜辭的初步整理與研究》,《殷都學刊》2007年第1期。
    章秀霞:《花東卜辭與殷商軍禮研究》,《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
    張劍:《關于東周王畿內出土貨幣的幾個問題》,《華夏考古》2000年第3期
    張居中、孔昭宸、劉長江:《舞陽史前稻作遺存與黃淮地區史前農業》,《農業考古》1994年第1期。
    張興照:《商代地理環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未發表),2011年8月。
    張政烺:《卜辭裒田及其相關諸問題》,《考古學報》1973年第1期;又收入《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
    張治孟、張寶蔭、王令漢、張振波:《介紹幾種捕捉活鹿的方法》,《動物學雜誌》1960年第1期。
    趙芝荃、劉忠伏:《1984年春偃師屍鄉溝商城宮殿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5年第4期。
    趙志軍:《關于夏商周文明形成時期農業經濟特點的一些思考》,《華夏考古》2005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武官村北商代祭祀坑的發掘》,《考古》1989年第12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1987年安陽小屯村東北地的發掘》,《考古》1989年第10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1984年春偃師屍鄉溝商城宮殿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5年4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商城宮城北部“大灰溝”發掘簡報》,《考古》2000年第7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偃師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遺址》,《考古》2002年第7期。
    周偉:《商代後期殷墟氣候探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1期。
    朱鳳瀚:《金文日名統計與商代晚期商人日名制》,《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
    朱培仁:《甲骨文所反映的上古植物水分生理學知識》,《南京農學院學報》1957年第2期。
    朱彥民:《關于商代中原地區野生動物諸問題的考察》,《殷都學刊》2005年第3期。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