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达尔汉王旗汉族移民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汉族为主体的清末民初内地人口向口外流动是当时的一大社会问题。自清末以来的大量汉族移民流动给内蒙古地区尤其是东部蒙古地区造成了一系列重大社会变迁。比如东部蒙古地区社会生产方式由牧转农的变化,农耕村落社会和农耕文化的形成,蒙汉杂居格局的形成,土地所有观念的转变等一系列社会变化都跟清末以来的汉族移民流动有着密切连系。
     汉族移民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在清朝初期,由于国内民族矛盾,很多民间社团和大量汉民参加了反清斗争并被清廷残酷的镇压下去,后被遣送到边陲“烟瘴”之地。这种遣犯,史称“流人”。二、在十七世纪,由于长江、黄河流域人口的较快增长和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大多数农民失去了田地。他们为寻求生路背井离乡,远徒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历史上把这类移民称作“流民”。三、在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实施“移民实边”政策,并把大量汉族移民迁移到蒙古地区开垦定居,泛称“民人”。四、民国初期的汉族移民。这时期的汉族移民大多数是属于为躲避军阀混战而向东北迁移的流民。
     本论文主要以东部蒙古中的科尔沁左翼中旗作为重点研究范围,着重论述了从清朝中后期到民国初期汉族移民的旗内流动情况和这些汉族移民对该旗造成的影响和结果。
     本学位论文由前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等五部分构成,大约三万五千余字。前言部分交代了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阐述前人研究状况、相关史料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点、论文结构等。正文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达尔汉王旗的创建,七家王公的形成,七家王公的划分领地等历史性事件。第二部分分析了内地(主要是山东、直隶地区)汉族移民流入达尔汉王旗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第三部分分时间段的论述了内地汉族移民的旗内流动路线及其特点,同时进一步归纳了汉族移民的流动规律及其特点。第四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汉族移民对达尔汉王旗的影响。结语部分主要概括了近代以来达尔汉王旗的一系列社会变迁与历史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The mainland population movements is the major social problem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China. A large number of Han immigrations flow to the Inner Mongolia region particularly in the Eastern Mongolia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caused a series of major social changes. For example: the formation of farming villages and farming culture in the Eastern Mongolia, the formation of mixed pattern of Mongolian and the Han, the concept of land ownership changes and other changes are all related to the Han immigration flows in Qing Dynasty.
     We can divide the causes of Han immigrants’formation into several parts : First of all ,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due to ethnic conflicts, many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 a large number of Han took part in the anti-Qing struggle. After that, they brutally suppressed by the Qing and then sent to the border "smoke miasma" of the land. In historically, called the "inflow". Secondl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due to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of Yangtze River, Yellow River Basin and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 land, majority of farmers lost their land. In order to looking for better living standard , they back away from the village wells to flee the Northeast and the eastern part of Inner Mongolia. In historically, this type of immigrants called "displaced". Thirdly, from Guangxu 28th year (AD 1902), the Qing government carry out the "real side of immigration" policy, and hold the large number of immigrants move to Mongolia region to reclaim and settle down. Fourthly, the Han immigrants of Republican period. The majority of Han immigrants in this period are the refugee who to avoid fighting among warlords.
     In this paper, mainly the Horqin Left Wing Middle Banner of Eastern Mongolia as a key research areas, focus on Han immigrants’in-flag movements and its impact from mid and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ituted by the preambles, text,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ces etc, and about more than 35000 words. Preambles account confess the purpose ,significance of topics of papers ,described the previous studies situation,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overview of research methods , innovative point and paper structures. The first part of the text describes the creation of Darhan Wang Banner, the formation of seven kings, seven kings’division of the territories and other historic events.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of mainland (mainly in Shandong, Zhili area) Han immigrations flow into the Darhan Wang Banner . In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sub-time period of the Han immigrants’in-flag movement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while further summed up the Han immigration’s flow lin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Han immigrants’impact to Darhan Wang Banner .
     In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a series of social changes and historical issues in Darhan Wang Banner .
引文
1包文汉、奇·朝克图:《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9页。札萨克和硕卓哩克图亲王及和硕达尔汉巴图鲁亲王都死于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同年满珠习礼长子袭札萨克和硕达尔汉亲王,停袭巴图鲁号。
    2【清】徐世昌撰,李毓澍主编:《东三省政略》“蒙务上”,“蒙旗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387页。
    3【清】张穆著,张正明、宋举成点校:《蒙古游牧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页。
    1闲散王公是指在旗内有自己的领地和属民,但没有实际行政权力的蒙古王公。
    2在清史中,无此封号,实乃多罗郡王。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追述索纳穆于清立国前,懋尽勤劳,战功显赫,以其功高身伟,故谕温都尔郡王。
    3包文汉、奇·朝克图:《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页。
    4包文汉、奇·朝克图:《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页。
    5包文汉、奇·朝克图:《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页。
    1见附表1—1。
    2【清】田山茂著:《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72页。
    3朝格满都拉:《试论清代哲里木盟十旗努吐克》,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5年第6期。
    4特木尔巴根:《达尔汉旗包氏家族台吉划领地分坐落始末》,通辽日报,2006年、8月、3日,003版。
    1孛尔只斤·布仁赛音著,娜仁格日勒译:《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2又称分格日或分座落。
    3见图3—3。
    1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2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编写组编:《河北简史》,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9月,第487页。
    1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73页。
    2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26页。
    3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编写组编:《河北简史》,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9月,第486页。
    4黄彭年撰修:光绪《畿辅通志》卷四,《帝制四·诏谕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田志和:《清代东北地区开发述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一期,第88页。
    2【清】徐世昌撰,李毓澍主编:《东三省政略》“蒙务上”,“蒙旗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405页。
    3【清】徐世昌撰,李毓澍主编:《东三省政略》“蒙务上”,“蒙旗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405页。
    1李景唐:《达尔汉王旗出荒始末》,政协科左中旗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印,1995年9月,第7页。
    2李景唐:《达尔汉王旗出荒始末》,政协科左中旗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印,1995年9月,第26页。
    3孛尔只斤·布仁赛音著,娜仁格日勒译:《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50页。
    1《哲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历史和嘎达梅林历史调查材料》,科左中旗档案馆收藏,1960年7月7日,全宗号:80,目录号:1,案卷顺序号:4,第11、12页。
    3李景唐:《达尔罕王世家》,第11页。
     1【清】徐世昌撰,李毓澍主编:《东三省政略》“蒙务上”,“蒙旗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405页。
    2【日】田山茂著:《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20页。
    1【日】下山多次郎:《满铁调查报告》,第二辑,第二册,黑龙江省档案馆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区调查报告”,昭和十二年四月,第484页。
    2【清】王先谦:《东华录》,康熙卷80,卷84。
    3孛儿只斤·布仁赛音著:《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6页。
    1《哲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历史和嘎达梅林历史调查材料》,科左中旗档案馆收藏,1960年7月7日,全宗号:80,目录号:1,案卷顺序号:4,第4页。
    2赵海山主编:《科尔沁左翼中旗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05页。
    3指第三代达尔汉亲王班第之墓,在今天的法库县境内。
    4李景唐《达尔罕王世家》,第7页。
    1《大清会典事例》,卷979。
    2内蒙古图书馆编:《哲里木盟十旗调查报告书》,上册,远方出版社,2007年,第44页。
    3孛尔只斤·布仁赛音,娜仁格日勒译:《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94、195、196页。
    1“边里”又称“边内”,即吉林方面把“柳条边墙”以东的地区称作“边里”,蒙旗方面称作“边外”。见孛儿只斤·布仁赛音著:《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第194页。
    2见图3-3。
    3《前湾沟屯调查报告书》,第75页。转引于孛儿只斤·布仁赛音著:《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5页。
    4【清】徐世昌撰,李毓澍主编:《东三省政略》“蒙务上”,“蒙旗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450页。
    1李景唐编著:《达尔罕王旗出荒始末》,《达尔汉文史专辑》之一,政协科左中旗文史委员会编印,1995年9月,第3页。
    2【清】徐世昌撰,李毓澍主编:《东三省政略》“蒙务下”,“筹蒙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456页。
    3【清】王士仁:《哲盟实剂》,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抄本,第12页。
    
    1李景唐:《达尔罕王世家》,第11页。
    2《史志办档案史料》,“沿革地理类”类号167,科尔沁左翼中旗档案局藏。
    3见图3—1。
    1照磨、经历是同司狱皆属于府地下官职。经历和照磨掌受发文移,磨勘卷宗。见乌云格日勒著:《十八至二十世纪内蒙古城镇研究》,内蒙古人民大学出版,2005年11月版,第69页。
    2同上。
    3另有“白音太来屯”、“巴林塔拉屯”、“巴林太来屯”等多种说法。对其含义学术界仍有各种解释。
    1《哲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历史和嘎达梅林历史调查材料》,科左中旗档案馆收藏,1960年7月7日,全宗号:80,目录号:1,案卷顺序号:4,第6页。
    1另参见白玉双博士论文《十八至二十世纪初东部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以喀喇沁地区旗制与旗民社会为中心》中义格达为族长,相当于苏木内的十家长,也称和硕达、伊科达、大官、管旗达等。
    2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44页。
    3叶新民,薄音湖,宝日吉根著:《简明古代蒙古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第156页。
    1白玉双:《十八至二十世纪初东部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以喀喇沁地区旗制与旗民社会为中心》(博士论文),第29页。
    2赵海山主编:《科尔沁左翼中旗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第763页。
    3赵海山主编:《科尔沁左翼中旗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第763页。
    4赵海山主编:《科尔沁左翼中旗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第764页。
    5【日】下山多次郎:《满铁调查报告》,第二辑,第二册,黑龙江省档案馆编,“科尔沁左翼中旗
    1李景唐:《达尔罕王旗出荒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科左中旗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年9月,第20页。
    1作者自己绘制的地图。参考资料:金·福力京《清代科尔沁左翼中旗地图》,《东蒙古全图》大正三年(公元1915年)十一月。
    1见图4—1。
    2“支那”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以后日本人对中国人(不包括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称呼,“China”的日文发音。
    3【日】下山多次郎:《满铁调查报告》,第二辑,第二册,黑龙江省档案馆编,“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区调查报告”,第20页。另见附表4—1
    4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第294页。
    5前蒙藏院总务厅统计科,蒙藏院调查内蒙沿边统计报告书·科尔沁左翼中旗,1919年。
    1《哲里木盟十旗调查报告书》上册,内蒙古图书馆编(远方出版社),第47页。
    2《哲里木盟十旗调查报告书》上册,内蒙古图书馆编(远方出版社),第51页。
    3徐世昌撰,李毓澍主编:《东三省政略》“蒙务下”,“筹蒙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472页。
    4见表4—9。
    5东科中旗第九区包括“巴林爱新荒开垦地”以南地区。见图4—6。
    1 1天地=1晌地=0.67垧地=10亩地;见下山多次郎:《满铁调查报告》,第二辑,第三册,黑龙江省档案馆编,第28页。
    2【日】下山多次郎:《满铁调查报告》,第二辑,第一册之,黑龙江省档案馆编,“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五区调查报告”,第390页。
    3【日】下山多次郎:《满铁调查报告》,第二辑,第一册,黑龙江省档案馆编,“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九区调查报告”,第385页。
    4自耕农,在《满铁调查报告》中写作“自作农”。
    1田志和:《清代东部蒙地的租佃及其向民地的转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4期,第88页。
    2【清】徐世昌撰,李毓澍主编:《东三省政略》“蒙务下”,“筹蒙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473页。
    [1]旧政权档案汇集:《达親王旗仗放东夹荒事务局发给台壮房基拨单》,科左中旗档案馆收藏,1928年11月20日,全宗号:98,目录号:2,案卷顺序号:1。
    [2]旧政权档案汇集:《辽宁省和达新王旗仗放东西夹荒事务局发的垦费慿单》,科左中旗档案馆收藏,1930年11月,全宗号:98,目录号:2,案卷顺序号:2。
    [3]旧政权档案汇集:《辽宁省达新王旗仗放东西夹荒事务局发的垦费慿单》,科左中旗档案馆收藏,自1931年1月20日起至1931年1月30日,全宗号:98,目录号:2,案卷顺序号:3。
    [4]旧政权档案汇集:《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沿革》,科左中旗档案馆收藏,1945年,全宗号:98,目录号:1,案卷顺序号:1。
    [5]《哲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历史和嘎达梅林历史调查材料》,科左中旗档案馆收藏,1960年7月7日,全宗号:80,目录号:1,案卷顺序号:4。
    [6]《清代档案史料汇编》,第八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82年,北京。
    [7]【清】王树楠等纂《奉天通志》,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年1月,始修于1927年,印行于1934年。
    [8]黄彭年撰修:光绪《畿辅通志》卷四,《帝制四·诏谕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9]【清】徐世昌纂《东三省政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10]包文汉、奇·朝克图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11]【日】下山多次郎:《满铁调查报告》,第二辑,第1册,黑龙江省档案馆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日】下山多次郎:《满铁调查报告》,第二辑,第2册,黑龙江省档案馆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日】下山多次郎:《满铁调查报告》,第二辑,第3册,黑龙江省档案馆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哲里木盟十旗调查报告书》,上册,内蒙古图书馆编,远方出版社,2007年。
    [15]忒莫勒校勘《薵蒙芻議、東蒙古纪程、東四盟蒙古實記、經營蒙古條議、昭烏逹盟纪略、蒙事一斑》,【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之四,内蒙古图书馆编,远方出版社,2008年3月。
    [1]【清】王士仁:《哲盟实剂》,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2]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3]《哲里木盟概况》,哲里木报社编,1980年10月。
    [4]邢亦尘编:《清季蒙古实录》(下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81年。
    [5]《内蒙古近现代王公录》,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2年。
    [6]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7]【日】田山茂:《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商务印书馆,1987年。
    [8]《蒙古族经济发展史研究》(第一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经济史研究主编,1987年。
    [9]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编写组编:《河北简史》,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9月。
    [10]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编:《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之哲里木盟分册》,1990年12月。
    [11]周清澍主编:《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李景唐:《达尔汉王旗出荒始末》,政协科左中旗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印,1995年9月。
    [13]胡日查、长命合:《科尔沁蒙古史略》,(蒙文),民族出版社,2001年4月。
    [14]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等:《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赵海山主编《科尔沁左翼中旗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16]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
    [17]乌云格日勒著:《十八至二十世纪初内蒙古城镇研究》(211丛书卷四,蒙古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18]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其主编:《蒙古史纲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19]阎光亮:《清代内蒙古东三盟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0]孛尔只斤·布仁赛音著,娜仁格日勒译:《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21]珠飒:《18-20世纪初东部内蒙古农耕村落化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1]李景唐:《温都尔王府小史》(发表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2]田志和:《清代科尔沁蒙地开发述略》,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二期。
    [3]田志和:《清代东北地区开发述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一期。
    [4]田志和:《清代东北蒙地的租佃及其向民地的转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4期56。
    [5]孛尔只斤·布仁赛音:《温都尔王和“西夹荒”的开垦问题(节译)》,蒙古学信息,2000年第2期。
    [6]乌兰图雅、张雪芹:《清代科尔沁农耕北界的变迁》,地理科学,第21卷,2001年6月,第3期。
    [7]闫天灵:《论汉族移民影响下的近代蒙旗经济生活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25卷,2004年5月,第3期。
    [8]朝格满都拉:《试论清代哲里木盟十旗努吐克》,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5年,第6期。
    [9]特木尔巴根:《达尔汉旗包氏台吉家族划领地分座落始末》,通辽日报,2006年,8月,3日,第003版。
    [10]沙仁高娃:《“巴林爱新荒”开垦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7年。
    [11]白玉双:《十八至二十世纪初东部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以喀喇沁地区旗制与旗民社会为中心》(博士学位业论文),内蒙古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