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理性增长的城市空间实现途径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相应的空间,城市空间既是城市人生存发展的条件,同时又是这种发展的结果。随着中国城市发展环境的全面转型,面对我国当前城市空间不断增长的需要;面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愿景;面对增长过程中存在着低效与混乱的现象;面对中国宜居土地稀缺这一现实。我们该如何控制、引导和管理城市空间增长过程呢?可以说,在城市高速增长过程中,寻求空间的健康增长方式是目前城市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城市空间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对于成果应用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结合当前研究重点,确立走向理性增长的城市空间实现途径为本文选题。通过对城市空间增长的概念、理论以及方法的梳理与总结;通过对我国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的历程、困境以及矛盾的回顾与评价;通过对当前背景下我国城市空间增长趋势的判读与分析;通过对城市空间理性增长内涵的解析与认知。基于理性思维的考量下,以方法集成作为研究定位,对控制、引导和管理城市空间走向理性增长的实现途径(理念突破、方法创新、体制完善)进行了探索。
     在构建城市空间实现途径过程中,从规划理念的突破升华上入手,对规划的方法论及方法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理性的规划途径,并根据不同层次,制定具体的方法,并结合具体项目进行论证。最后,对从规划方案到实施过程中的保障策略进行探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调控途径。
     本篇论文主要成果体现在:一、系统总结了城市空间规划及其理论的过去辉煌及最新成就;二、对我国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的历程、困境以及矛盾进行了回顾与评价;三、初步构建了城市空间走向理性增长的实现途径模式及其具体措施;四、对实现途径模式及具体措施结合具体的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
The activity of human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orresponding space, cities’space is not only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ities’conditions, but also is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dition of urban space development overall reforming, facing the practical demand of spatial expansion, fac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human, facing the inefficiency and the chaotic phenomenon, facing the reality of the scarcity of habitat land. For us, how to guide control & management of continuous spatial expansion? During the rapid process of cities’growth, how to seek the healthly mode of growth is cities’important topic.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 on urban spatial planning.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enough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achievements. On the survey of the current researching state in the urban planning, the problem of the realize ways to the rational growth of cities’space being the central point of the thesis. The concept, the theory and the method of cities’space has been carding and summary; through review and evaluate course, difficulties a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process of spatial expansion; To interpret and analysis our cities space growth movement under current background;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rational grow in urban space. Base on rational considerating, take intergate of methods as research localization. A probe on the ways(breakthrough ideas, the innovation of methods, improve system)to guide, control & manage cities’space to the rational growth.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ce, start exploration in the planning methodology and methods, from breakthrough on plan ideas. Based on that, has formulated the rational plan way, an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evels, formulate specific methods and conduct feasibility studies of unifies specific projects. Finally, study in the process from planning to implementation. thus, forms a complete spatial regulation way.
     The main achievement of this paper mainly reflected in: First, summarized urban space plan and the theory from the past magnificent and the most newest achievement; Second, reviewed and evaluated difficulties and contradictions in the growth of China's urban space. Third, constructed the realizes the way that urban space to move toward a rational way to achieve the growth mode and its specific measures; Fourth,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space toward a rational way to achieve the growth mode and its specific measures.
引文
1参见连玉明.《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2004
    2根据1998年和2006年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公报”的数据计算得出
    4王伟强.和谐城市的塑造—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政治经济学实证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200页
    5参见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04.第4-16页
    6参见曼纽·卡斯特著.夏铸久,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参见宛素春等编著.《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科学出版社.2004.第3页
    8参见张勇强.《空间研究2—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第34页
    9参见王春才.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2007.第7页
    10参见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12-29页
    11参见张勇强.《空间研究2—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第35页
    12参见顾朝林,甄峰,张京祥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第3页
    
    3参见顾朝林,甄峰,张京祥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7-11页
    4参见参见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M].2006.第122页
    5参见顾朝林,甄峰,张京祥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11-16页
    
    6参见刘盛和.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J ].地理科学进展.2002(1).第45-47页
    7注:所谓生产转包,是指企业将其行业的生产活动分解开来,把部分加工生产向外转移,给别的独立企业去完成,而把核心功能保留在企业内部的做法。
    8参见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M].商务印书馆.1984.第5页
    9注:城市聚集既有积极的正面效应,也存在着消极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就称为“聚集不经济”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其聚集容量是有限的,它受到资源最大利用、重要区位因素短缺和最优发展规模等方面的限制,超过这些限制必然引起各种费用的增加,即聚集成本(一般包括土地或场地费用、工资费用、拥挤成本、社会成本等)的增加。而且会引起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诸如城市噪音、交通阻塞、住宅紧张、卫生条件恶化、环境污染等等,从而造成城市聚集的不经济性。
    10参见(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25-226页
    11参见Suttles G D.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ies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2
    12参见刘盛和.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J ].地理科学进展.2002(1).45-47页
    
    13参见谢咏琴著.《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理论与实践》[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第43-58页
    14参见王宏伟,袁中金,侯爱敏.城市增长理论述评与启示[J ].国外城市规划.2003(3).第36-37页
    
    15参见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192-197页
    16参见吴超,魏清泉.“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04(1).第3-5页
    17参见赵和生著.《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8-22页
    18参见殷为华,沈玉芳,杨万钟.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10).第12-15页
    19参见吴超,魏清泉.“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04(1).第2-7页
    20参见吕斌,张忠国.美国城市成长管理政策研究及其借鉴[J].城市规划.2005(3).第45-47页
    21参见李强,戴俭.西方城市蔓延治理路径演变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4).第74-77
    22参见张进.美国的城市增长管理[J].国外城市规划.2002(2).第37-40
    
    23参见李峰,王晓健,杨曙霞.浅析“新都市主义”的规划思想[J].工业建筑.2005年(1).第96-97页
    24参见李强,杨开忠.《城市蔓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第61页
    25参见特里·S·索尔德,阿曼多·卡伯内尔编.《理性增长——形式与后果》[M].商务印书馆.2007.第2-10页
    27参见:卜雪肠.当代西方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理论研究热点和争论.城市规划学刊.2006(4)
    28 Mark Deakin.Develop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in Edinburgh’s South East Wedge: These Settlement Model and Design Solution [J].Journal of Urhan Design.Vol8.No2.137-148.June 2003.Carfax Publishing
    29 Cliff Ellis.The New Urbanism:Critiques and Rebuttals[J].Journalof Urban Design.Vo1.7.No.3.261-291.2002.Carfax Publishing
    30参见何子张.我国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规划师.2006(7).第87-89页
    31参见何子张.我国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规划师.2006(7).第87-89页
    
    1参见顾朝林,张勤.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80-225页
    2参见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第99-109页
    3参见王宏伟.中国城市增长的空间组织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1).第29-31页
    4参见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6.第36-45页
    5参见胡海波.城市空间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常熟为例[J].城市规划.2002 (4).第64-68页
    6参见任致远.透视城市与城市规划[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第117-170页
    7参见杨光斌.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8参见张京详、罗震东、何建颐.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9参见冯健.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M].科学出版社
    10参见弗里德曼著.李路珂译.城市营销与“准城市国家”:城市发展的两种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2005(5)
    11参见沈建法.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竞争与城市管制[J].城市规划.2001(9)
    12参见杨宜勇.加速转型期的特点和若干发展问题[J].开放导报.2004(2)
    13参见朱郁郁,孙娟,崔功豪.城市空间重组规律探索[J].规划师.2005(4)
    14参见陈顺清.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5-65
    1参见顾朝林,甄峰,张京祥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第118-134页
    2参见任致远.透视城市与城市规划[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第278-283页
    3参见孙施文.务实规划,一种理想的表达方式——读《务实规划》有感[J].城市规划.2007(2).第69-71页
    4参见王国恩.城市规划社会选择论[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05.第27-37页
    5参见Max Hork heimer.Eclipse of Reason[M].New York:The Seabury Press.1974.第4-5页
    6参见杨保军,闵希莹.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6.第1-7页
    7参见杨保军,闵希莹.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解析.城市规划学刊[J].2006.第1-7页
    8参见[美]彼得·卡尔索普,威廉·富尔顿著叶齐茂,倪晓晖译.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第22-35页
    9注:照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一90)规范,而真正与城市布局、城市的发展关系密切的用地为八大类,即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一般来说,城市的布局结构主要是体现这八大类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
    10参见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第240-259页
    11参见[美]彼得·卡尔索普,威廉·富尔顿著.叶齐茂,倪晓晖译.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第24-34页
    12参见刘波.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机理与调控的研究——以长春市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2006.第55-58页
    13注:这里“城市”准确的范畴是包括了城市建成区以及外部地区,也就是在中国行政体系框架下的“城市”,既有城市建设区也有非建设区,既有城市人也有农村人,既有二三产业用地也有第一产业用地。
    1参见[美]彼得·卡尔索普,威廉·富尔顿著叶齐茂,倪晓晖译.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1-110页
    2参见杨吾杨,杨齐.论城市的地域结构[J].地理研究.1986(5)
    
    3参见李翅.走向理性之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新区发展与增长调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62-164页
    4参见于立.福州战略专题报告-专题10:福州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专题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5参见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第86—96页
    6资料来源:西安总体规划、关中一线两带规划、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等规划视角下的关中城市群相关内容
    7参见张沛,胡永红.关中“一线两带”城镇群发展规划研究[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
    8参见李建伟、许鹏、刘兴昌.关中城市群空间发展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05(6)
    9参见[美]彼得·卡尔索普,威廉·富尔顿著叶齐茂,倪晓晖译.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第32-48页
    10于立.福州战略专题报告-专题10:福州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专题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8参见冯雨峰,陈玮.关于“非城市建设用地”强制性管理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3(8)
    20罗伯·克里尔编著,金野秋王又佳译,城镇空间——传统城市主义的当代诠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 42-60页
    21参见田银生,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第1-25页
    22参见王建国编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23参见陈玮.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若干主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1(3).第51-54页)
    24参见徐宁.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老城为例[硕士学位论文]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006
    25参见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注:在美国城市土地协会(ULI)1975年出版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列刊物《对增长的管理与控制》中,对增长管理的定义。它是美国一些城市政府针对城市增长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管理,美国城市政府增长管理策略主要以紧凑式发展、填充式开发、可走动邻里为导向的。迄今为止,在美国80%以上的州开始实施和践行。
    2参见叶南客.城市管理模式比较论[J].学海.2000(1).第73-75页
    3参见周建明..社会政策:欧洲的启示与对中山市的挑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4-35页
    4参见张珂.新时期中山市城市管理模式的理性思考[J].规划师.2006(22).第12-13页
    
    5参见刘波.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机理与调控的研究—以长春市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102-104.2006
    6参见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城市问题.2005(3).第70-72页
    7参见高中岗.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创新.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第136-140页
    8参见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9参见黄明华.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生长型规划布局”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04.第128-136页
    11参见孙晓春.转型期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06.第143-146页
    1. Max Hork heimer.Eclipse of Reason[M].New York:The Seabury Press.1974
    2. Suttles G D.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ies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2
    3. (美)奥利弗·吉勒姆著叶齐茂,倪晓晖译.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特里·S·索尔德,阿曼多·卡伯内尔编.《理性增长——形式与后果》[M].商务印书馆.2007
    5. (美)彼得·卡尔索普,威廉·富尔顿著叶齐茂,倪晓晖译.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 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M].商务印书馆.1984
    7.曼纽·卡斯特著.夏铸久,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罗伯·克里尔编著,金野秋王又佳译.城镇空间——传统城市主义的当代诠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张沛,胡永红.关中“一线两带”城镇群发展规划研究[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
    10.宛素春等编著.《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科学出版社.2004
    11.张勇强.《空间研究2: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2.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3.顾朝林,甄峰,张京祥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4.赵和生著.《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5. (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6.李强,杨开忠.《城市蔓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7.谢咏琴著.《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理论与实践》[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8.顾朝林,张勤.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9.任致远.透视城市与城市规划[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0.杨光斌.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21.张京详、罗震东、何建颐.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2.冯健.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M].科学出版社
    23.陈顺清.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4.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5.李翅.走向理性之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新区发展与增长调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6.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7.苏伟忠、杨英宝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
    28.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9.田银生,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0.王建国编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31.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2.周建明.社会政策:欧洲的启示与对中山市的挑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3.沈磊.无限与平衡: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4.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04
    35.王春才.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2007
    36.刘波.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机理与调控的研究——以长春市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2006
    37.王国恩.城市规划社会选择论[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05
    38.黄明华.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生长型规划布局”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04
    39.孙晓春.转型期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06
    40.高中岗.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创新.[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第136-140页
    41.徐宁.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老城为例[硕士学位论文]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006
    42.卜雪畅.当代西方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理论研究热点和争论.城市规划学刊.2006(4)
    43. Mark Deakin.Develop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in Edinburgh’s South East Wedge: These Settlement Model and Design Solution [J].Journal of Urhan Design.Vol8.No2.137-148.June 2003.Carfax Publishing
    44. Cliff Ellis.The New Urbanism:Critiques and Rebuttals [J].Journalof Urban Design.Vo1.7,No.3,
    261-291.2002.Carfax Publishing
    45.刘盛和.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J ].地理科学进展.2002(1)
    46.王宏伟,袁中金,侯爱敏.城市增长理论述评与启示[J ].国外城市规划.2003(3)
    47.吴超,魏清泉.“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04(1)
    48.殷为华,沈玉芳,杨万钟.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10)
    49.吕斌,张忠国.美国城市成长管理政策研究及其借鉴[J].城市规划.2005(3).
    50.李强,戴俭.西方城市蔓延治理路径演变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4)
    51.张进.美国的城市增长管理[J].国外城市规划.2002(2)
    52.李峰,王晓健,杨曙霞.浅析“新都市主义”的规划思想[J].工业建筑.2005(1)
    53.何子张.我国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规划师.2006(7)
    54.王宏伟.中国城市增长的空间组织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1)
    55.胡海波.城市空间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常熟为例[J].城市规划.2002 (4)
    56.里德曼著.李路珂译.城市营销与“准城市国家”:城市发展的两种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2005(5)
    57.沈建法.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竞争与城市管制[J].城市规划.2001(9)
    58.杨宜勇.加速转型期的特点和若干发展问题[J].开放导报.2004(2)
    59.朱郁郁,孙娟,崔功豪.城市空间重组规律探索[J].规划师.2005(4)
    60.孙施文.务实规划,一种理想的表达方式——读《务实规划》有感[J].城市规划.2007(2)
    61.杨保军,闵希莹.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6
    62.杨吾杨,杨齐.论城市的地域结构[J].地理研究
    63.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园林,2007(2)
    64.冯雨峰,陈玮.关于“非城市建设用地”强制性管理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3(8)
    65.陈玮.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若干主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1(3)
    66.叶南客.城市管理模式比较论[J].学海.2000(1)
    67.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城市问题.2005(3)
    68.张珂.新时期中山市城市管理模式的理性思考[J].规划师.2006(22)
    69.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机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3)
    70.李建伟、许鹏、刘兴昌.关中城市群空间发展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5(6)
    71.理想空间——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总第五辑.主编:韦亚平,罗震东,张艳.同济大学出版社
    72.连玉明.《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2007
    73.于立.福州战略专题报告-专题10:福州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专题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74.西安总体规划
    75.关中一线两带规划
    76.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
    77.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
    78.宝鸡高新区(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79.宝鸡高新区(三期)概念规划
    80.凤翔县城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81.凤翔县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