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运动起源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四清运动上承大跃进运动,下启文化大革命,是联接这两大重要历史事件的中间环节。应该说,四清运动是在当时中共高层的共识下发动的,中共中央希望通过这次运动解决当时中国社会中出现的投机倒把、贪污盗窃和腐化堕落等问题,并借此改善业已较为紧张的干群关系,防止出现修正主义和“和平演变”。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指导思想的支配下,党对当时的形势作出了过于严重的估计,致使在四清运动造成打击面过大,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文化大革命”的最终发动打下了基础。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和分析该运动的起源,从而较为客观地认识这次运动。
     除了导论和结尾的反思与展望之外,本文的主要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中共中央为何要发动四清运动,二是四清运动何以能够发动起来。我们对此分别进行简单的介绍。
     中共中央始终认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面对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复杂局势,中共中央将反修防修确定为党的工作中心;再者,根据当时农村工作的现实情况,中共中央将整顿干部队伍、密切干群关系视为搞好农村工作的必由之路。以上几点就是中共中央确定发动四清运动的主要原因。
     四清运动之所以能够发动起来,主要是因为:政社合一的政治体制为四清运动的发动提供了制度保障;高度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格局为四清运动的发动提供了组织便利;愈演愈烈的“左”倾思潮为四清运动的发动奠定了心理基础;政治运动为主的社会控制机制为四清运动的发动提供了有效途径。
     通过对四清运动起源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反思:其一是反腐败不能依靠群众运动;其二是必须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对于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新农村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希望能够通过对四清运动起源的研究带给人们一些有益的思索。
“Si Qing movement”was the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and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It should be said that the Si Qing movement was started under the consensus of the high-level leaders of CCP at that time.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would lik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peculation, corruption, graft and embezzlement that existed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take this movement to improve the 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res and masses as well as prevent the appearance of revisionism and“the peaceful evolution”. However, under the dominance of the guideline of“taking class struggle as key link”, the contemporary circumstance was overestimated ; therefore, the scope of attack in the movement was broadened. At the same time, i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outbreak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origin of this movement; consequently, we can get a more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vement.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reflection and Prospect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the main content is composed of two major parts: First, it is the cause wh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launches the Si Qing movement; second, it is the reason why the Si Qing movement is launched successfully.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m separatel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consistently maintained that it was the great historical mission to educate peasants and led them to the road of socialism; At the same time, confronted with contemporary complex situa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took opposing and preventing revisionism as the work focus;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rural work,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considered the work of rectifying contingent of cadres and clo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res and masses as the only way to handle rural work.
     The Si Qing movement could be launched, which mainly due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 the political system was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and commune, which guaranteed the launch of the movement; Highly unified set up of state and society provided the organic convenience; increasingly pink trend laid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social control mechanism that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political activity effective wa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Si Qing movement, we can draw some beneficial reflections: First, we can't rely on the masses movement to carry on anti-corruption; second, we must improve the quality cadre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contingent.
     For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anti-corruption that current masses are generally caring abou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the Si Qing movement, we hope to bring people some beneficial speculations.
引文
①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3页。
    ①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3页。
    ②林小波:《四清运动的起源》,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3期。
    ③王维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起源初探》,载《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④高华:《大饥荒与四清运动的起源》,载《二十一世纪》2000年第8期。
    ①王玉强:《四清运动动员模式的政治社会学分析》,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
    ②洪文杰:《试析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起因》,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
    ③郑谦:《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载《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
    ④翁笑冰:《“四清”:“文革”的前奏与预演》,载《浙江学刊》1989年第4期。
    ⑤伍小涛:《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冲突:四清运动的发起》,载《贺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7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6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209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97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5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5-546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52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628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630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6、70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45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65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68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8、49、53页。
    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政协编译组译:《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19页。
    ①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页。
    ②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页。
    ③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④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242
    ⑤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⑥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2页。
    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政协编译组译:《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23页。
    ⑧《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92页。
    ①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92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91页。
    ④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5-366页。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62页。
    ⑥李锐著:《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页。
    ⑦李锐著:《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5页。
    ⑧李锐著:《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页。
    ①李锐著:《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7页。
    ②郭德宏、林小波著:《四清运动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7页。
    ③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4页。
    ④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2、372—373页。
    ①逄先知:《回顾毛泽东关于防止和平演变的论述》,参见《中共党史研究优秀论文选(1981-1991)》,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49、551页。
    ①王光美、刘源等著:《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4)》,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8、2134、213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佳木主编:《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佳木主编:《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⑤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3页。
    ⑥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3页。
    ①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2页。
    ②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3页。
    ③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3页。
    ④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6页。
    ⑤王光美、刘源等著:《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①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4页。
    ②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0页。
    ③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0页。
    ①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0页。
    ②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0页。
    ③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3页。
    ①董边、镡德山、曾志编:《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9—93页。
    ②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6页。
    ③丛进著:《曲折发展的岁月》,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380页。
    ④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9页。
    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82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61页。
    ②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2页。
    ③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6页。
    ④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3页。
    ⑤丛进著:《曲折发展的岁月》,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1页。
    ⑥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7页。
    ①王海光:《60年代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参见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2)——曲折探索(1956-1966)》,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2页。
    ②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3页。
    ③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4页。
    ④王海光:《60年代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参见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2)——曲折探索(1956-1966)》,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4页。
    ⑤王海光:《60年代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参见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2)——曲折探索(1956-1966)》,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7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78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673-674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65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70-771页。
    ①邓力群著:《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②王海光:《60年代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参见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2)——曲折探索(1956-1966)》,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3页。
    ③邓力群著:《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④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3册,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14页。
    ①许全兴著:《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6-297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21页。
    ③郭德宏、林小波著:《四清运动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④郭德宏、林小波著:《四清运动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李若建:《安全阀:四清运动的潜功能》。载《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第115、116页。
    ②郭德宏、林小波著:《四清运动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③王海光:《60年代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参见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2)——曲折探索(1956-1966)》,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3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79页。
    ②王海光:《60年代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参见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2)——曲折探索(1956-1966)》,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3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667页。
    ④郭德宏、林小波著:《四清运动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版1996年版,第293、294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页。
    ②肖冬连著:《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下)》,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第783页。
    ①林蕴辉、顾训中著:《人民公社狂想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页。
    ②罗平汉著:《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1页。
    ③罗平汉著:《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1页。
    ①郑谦:《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载《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01页。
    ③郑谦:《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载《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1页。
    ④宋连生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页。
    ②宋连生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③张乐天著:《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62页。
    ①宋连生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②郑谦:《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载《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2页。
    ①林蕴辉、顾训中著:《人民公社狂想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页。
    ②宋连生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③林蕴辉、顾训中著:《人民公社狂想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114页。
    ①林蕴辉、顾训中著:《人民公社狂想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97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94页。
    ①罗必良:《人民公社失败的制度经济学解理——一个分析框架及其运用》,载《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38、38—39页。
    ②郑谦:《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载《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0页。
    ①邹谠著:《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②王绍光、胡鞍钢:《中国政府汲取能力的下降及其后果》,参见张敬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③杨光斌著:《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①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1—332页。
    ①杨光斌著:《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②范翠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初探》,载《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32—33页。
    ①王铭铭:《宗族、社会与国家》,参见张敬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0页。
    ③张乐天著:《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8页。
    ④杨光斌著:《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199页。
    ①孔令栋:《权威与依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载《文史哲》2001年第6期,第106页。
    ②刘祖云著:《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③孔令栋:《权威与依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载《文史哲》2001年第6期,第108页。
    ①孔令栋:《权威与依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载《文史哲》2001年第6期,第109页。
    ②杨光斌著:《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202页。
    ①杨光斌著:《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202页。
    ②(美)R·麦克法考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7—58页。
    ③(美)R·麦克法考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④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0页。
    ⑤金春明:《六十年代“左”倾错误的发展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载《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1期,第47页。
    ①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8页。
    ②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0页。
    ③金春明:《六十年代“左”倾错误的发展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载《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1期,第49页。
    ①罗平汉著:《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②周晓虹著:《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7页。
    ③钱庠理著:《历史的变局——从挽救危机到防修反修(1962—1965)》,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9页。
    ①《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人民日报》,1964年7月14日。
    ②钱庠理著:《历史的变局——从挽救危机到防修反修(1962—1965)》,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4页。
    ③周晓虹著:《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9页。
    ①周晓虹著:《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01页。
    ②刘晋峰:《陈伯达与小站“四清”》,载《炎黄春秋》2000年第1期,第40-4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①杨龙:《试析前28年中国民众政治参与的主要特征》,载《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1期,第85页。
    ②韩振海:《试论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载《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4期,第16页。
    ③《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4页。
    ④柳建辉:《对群众性政治运动的反思》,载《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3期,第12页。
    ⑤韩振海:《试论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载《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4期,第17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3页。
    ②《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266页。
    ③胡绳:《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人民日报》1994年12月27日。
    ①〔美〕莫里斯迈斯纳著:《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4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③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37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33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4、55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②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前线》1997年第10期,第17页。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72-199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6]邓力群.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7]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8]郭德宏,林小波.四清运动实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9]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10]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11]李丹慧.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李锐.庐山会议实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13]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5]王光美,刘源等.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金冲及.周恩来传(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佳木.陈云年谱(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事件的回顾(上、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3.
    [19]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0]董边,镡德山,曾志.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1]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林蕴辉,顾训中.人民公社狂想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23]钱庠理.历史的变局——从挽救危机到防修反修(1962-1965)[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
    [24]有林,郑新立,王瑞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1-4卷)[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25]杨伟明.一位农民思想家的悲情记录:一叶知秋——杨伟明文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6]姜华宣,张尉萍,肖甡.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1921-2001)[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7]肖冬连.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上、下)[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28]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9]宋连生.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0]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
    [31]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32]张静.国家与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3]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35]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6]〔美〕R·麦克法考尔,费正清,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7]周晓红.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85.
    [39]胡乔木.胡乔木文集(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994.
    [40]〔美〕莫里斯·迈斯纳,杜蒲,李玉玲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41]〔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2]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4]郭德宏,王海光,韩刚.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5]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共党史研究优秀论文选(1981-1991)[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46]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研究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23册)[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内部发行),1986.
    [1]林小波.四清运动的起源[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4).
    [2]王维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起源初探[J].中共党史研究,1988,(2).
    [3]高华.大饥荒与四清运动的起源[J].二十一世纪,2000,(8).
    [4]王玉强.四清运动动员模式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史学月刊,2006,(6).
    [5]洪文杰.试析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起因[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11).
    [6]翁笑冰.“四清”:“文革”的前奏与预演[J].浙江学刊,1989,(4).
    [7]伍小涛.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冲突:四清运动的发起[J].贺州学院学报,2006,(4).
    [8]李若建.安全阀——四清运动的潜功能[J].开放时代,2005,(1).
    [9]郑谦.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J].中共党史研究,2006,(2).
    [10]罗必良.人民公社失败的制度经济学解理——一个分析框架及其运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1).
    [11]范翠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初探[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12]孔令栋.权威与依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J].文史哲,2001,(6).
    [13]金春明.六十年代“左”倾错误的发展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J].中共党史研究,1996,(1).
    [14]刘晋峰.陈伯达与小站“四清”[J].炎黄春秋,2000,(1).
    [15]杨龙.试析前28年中国民众政治参与的主要特征[J].学习与探索,1997,(1).
    [16]韩振海.试析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J].社会主义研究,1994,(4).
    [17]柳建辉.对群众性政治运动的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1996,(3).
    [18]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前线,1997,(10). (三)报纸类
    [1]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N].人民日报,1964-7-14.
    [2]胡绳.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N].人民日报,199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