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陋邦为新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实质上是一场文化危机。在近代,西方列强强行打开古老的封建帝制的中国大门,中国被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伴随着中国社会整个政治、经济的结构转型,中国文化的转型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们在强烈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先后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各种爱国运动。在这个过程中,维新派思想家们逐渐意识到中华民族的衰弱乃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造成的,他们认为中华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能够自立、自强,必须变革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其能够顺应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而转型。于是,历史的发展使得中国近代的文化革新运动在戊戌维新时期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国历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的文化革新运动由戊戌维新时期发轫,到五四时期走向高潮。在这个过程中,梁启超是近代文化革新运动发轫时期的主帅,他对引导和推动这场文化革命运动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他先后首次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道德革命”的口号,并率先在这些领域开展了各种文化革新运动。同时,他分别是这些思想文化领域革新运动的主将。他在文学领域、道德领域、教育领域,史学等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文化革新的目标、宗旨和施行方针,同时又及时将这些意见付诸实践,直接推动了这些领域的文化变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和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发展。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者,也是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设计者。他以新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清理、批判,并适宜地、理性地提出新文化构建的原则。他的文化革新思想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泉,是中国近代文化革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且促进了人的近代化发展,对于化解民族危机,“化陋邦为新国”,使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自强的理想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同时对当前的文化建设,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文化的再现新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The national crisis of modern China is essentially a crisis of culture. In the modern era,Chinese old gate of feudal monarchy was opened compulsively by western powers so that China isforced to go on modern roads. Along with transition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in the wholesociety, the changing of Chinese culture becomes the irresistible trend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development. Simulated by the strong feeling of national crisis, quantities of people with lofty idealstook part in patriotic campaigns for redeeming the whole country one after another. In this process,the reformers realized gradually that the recession of Chinese nation is mainly because of thedrawbacks in Chinese conventional culture. They hold that China has to change its national cultureto adapt to the transition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only in this way can China win a placein this powerful world. Cultural innovation thereupon went up on the historical stage namely theHundred Days of Reform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 innovationfirst started in the time of Hundred Days of Reform and then reached its climax during the period ofMay4thMovement. As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is period, Liang Qicha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leading and push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novation movement. It was him who first putforward the slogans of “Poetry Revolution”,”Revolution in Fiction” and “Innovation of Morality”and carried on various cultural innovations initiatively in those fields. Meanwhile, he was the mostoutstanding leader of the movement in the spheres of the ideology and culture. Liang put forward aseries of goals, purposes and implementation policies in the areas of literature, ideology, educationand historiography. Furthermore, he carried out those ideas at once and then put them into practice.What he had done actually pushe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novation, Chinese modernizationand Chinese cultur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he is the detractor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culture andthe designer of Chinese future culture. With his new point of view he made a rational criticism on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can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society and present new rules tobuild fresh culture suitably. His cultural reform thoughts are the headspring of May4thMovement,important components of cultural innovation in Chinese modern society. Just like enlightenment thoughts, his thought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in resolving the national crisis; propel China to realize the ideality of national self-reliance.Moreover, it ha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reality meanings to current cultural construction, to realize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a and to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引文
①梁启超:《释革》,《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2页。
    ②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页
    ①张锡勤:《中国近代文化革命》,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①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页
    ①梁漱溟:《纪念梁任公先生》,夏晓虹:《追忆梁启超》,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页。
    ②胡适:《留学日记》,长沙:岳麓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②郑大华:《晚清思想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②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
    17页。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页。
    ①严复:《原强修订稿》,王栻:《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页。
    ②谭嗣同:《报唐才常》,《谭嗣同全集》(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8页。
    ③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后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8页。
    ④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1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2页。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①梁启超:《什么是文化》,《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8页。
    ①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
    66页。
    ②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
    15页。
    ①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②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页。
    ③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饮冰室合集文集》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0——51页。
    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8页。
    ②梁启超:《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①王继平:《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②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9页。
    ①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5页。
    ①梁启超:《初归国演说辞》,《饮冰室合集·文集》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页。
    ②梁启超:《欧洲地理大势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1页。
    ③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1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6页——59页。
    ②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
    ③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4页。
    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②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5页
    ③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页。
    ①梁启超:《初归国演说辞》,《饮冰室合集文集》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页。
    ②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7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页。
    ②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6页。
    ③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6页。
    ①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页。
    ②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5页。
    ③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6页。
    ④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6页。
    ①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6页。
    ①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①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1页。
    ①梁启超:《诗话》,《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五(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1页。
    ②梁启超:《诗话》,《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五(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1页。
    ③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9页。
    ①梁启超:《诗》,《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五(下),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页。
    ①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9页。
    ②梁启超:《诗》,《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五(下),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页。
    ①梁启超:《诗话》,《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五(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1页。
    ①梁启超:《诗话》,《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五(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②参见张锡勤:《中国近代的文化革命》,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页。
    ③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4页。
    ④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4页。
    ①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5页。
    ①张锡勤:《中国近代文化革命》,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②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③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页。
    ①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8页。
    ②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页。
    ②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页。
    ③参见张锡勤:《中国近代文化革命》,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86页。
    ③张锡勤:《中国近代文化革命》,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86页。
    ①梁启超著,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③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301页。
    ①参见张锡勤:《中国近代文化革命》,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②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15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2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2页。
    ①梁启超:《说希望》,《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①梁启超:《与严幼陵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0页。
    ①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1页。
    ②梁启超:《沈氏音书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页。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④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7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7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②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页。
    ③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②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页。
    ③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9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页。
    ②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页。
    ①梁启超:《呵旁观者》,《饮冰室合集文集》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0—73页。
    ②梁启超:《论中国国民之品格》,《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页。
    ①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页。
    ②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页。
    ①转引自张锡勤:《中国近代文化革命》,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
    ②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9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②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③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页。
    ②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页。
    ③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5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2页。
    ②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4页。
    ③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5页。
    ④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4页。
    ⑤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5页。
    ①梁启超:《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饮冰室合集文集》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②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页。
    ③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9页。
    ①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想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页。
    ③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想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1页。
    ①梁启超:《论中国国民之品格》,《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②梁启超:《论中国国民之品格》,《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0页
    ②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9页。
    ③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页。
    ②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页。
    ③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页。
    ④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页。
    ①彭明、程歗:《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页。
    ②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页。
    ②梁启超:《说幼稚》,《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50页。
    ①梁启超:《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饮冰室合集文集》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②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②梁启超:《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6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5页。
    ①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页。
    ②梁启超:《公车上书清变通科举折》,《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16页。
    ②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页。
    ③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7页。
    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8页。
    ⑤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页。
    ⑥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页。
    ⑦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页。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页。
    ④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页。
    ①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页。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2页。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7页。
    ①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5页。
    ①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6页。
    ①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6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页。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20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页。
    ②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饮冰室合集文集》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页。
    ③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饮冰室合集文集》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页
    ①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53页
    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2页。
    ③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页。
    ④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1页。
    ①梁启超:《教育与政治》,《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8页。
    ①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28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1——62页
    ①梁启超:《呈请确立教育经费事》,《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6页。
    ②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0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8页。
    ②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2——65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页。
    ②梁启超:《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2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3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3页。
    ③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页。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3页。
    ②梁启超:《上南皮张尚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4页。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2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4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6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6——37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8页。
    ①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饮冰室合集·文集》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1页。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2页。
    ④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44页。
    ②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页。
    ①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5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页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45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46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8——50页。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9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0页。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页。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6页。
    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3页。
    ①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译》,《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页。
    ②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页。
    ③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④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页。
    ①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参见张锡勤:《中国近代文化革命》,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70页。
    ①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参见张锡勤:《中国近代文化革命》,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版,第270页。
    ①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①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4页。
    ①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6页。
    ②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8页。
    ③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8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0——32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5页。
    ②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③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11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6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页。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
    11页。
    ②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③梁启超:《冬藉月旦》,《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1页。
    ④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页。
    ①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页。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页。
    ①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②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页。
    ③梁启超:《历史统计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0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9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页。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9页。
    ③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页。
    ③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0页。
    ①梁启超: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0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5页。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33页。
    ③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页。
    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15页。
    ①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1页。
    ①梁启超:《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3——65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8——69页。
    ②梁启超:《历史统计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0——74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1——73页。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3页。
    ①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饮冰室合集·文集》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4页。
    ②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页。
    ③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①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11页。
    ②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③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6页。
    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0页。
    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1页。
    ⑤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1页。
    ①梁启超:《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②梁启超:《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页。
    ③梁启超:《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
    7页。
    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1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3页。
    ①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12页。
    ①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②梁启超:《历史统计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0页。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2页。
    ①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页。
    ②梁启超:《地理与文明的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6页。
    ③梁启超:《地理与文明的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6——107页。
    ①梁启超:《地理与文明的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0页。
    ④梁启超:《地理与文明的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8页。
    ③梁启超:《亚洲地理大势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6页。
    ①梁启超:《亚洲地理大势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6页。
    ②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8——79页。
    ③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8页。
    ①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5——87页。
    ②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8页。
    ③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5页。
    ④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0页。
    ①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①梁启超:《非“唯”》,《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2页。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1页。
    ③梁启超:《非“唯”》,《饮冰室合集文集》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3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页。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页.
    ③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
    18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页。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页。
    ①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页。
    ①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②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页。
    ①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7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页。
    ①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①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
    37页。
    ①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页。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7页。
    ①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9页。
    ②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9页。
    ③梁启超:《老孔墨以后学派概观》,《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①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6———77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页
    ②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2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②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0页。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①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①徐佛苏:《记梁任公先生轶事》,参见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4页。
    ②李任夫:《回忆梁启超先生》,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418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②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4页。
    ①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台北:台北弘文馆1986年版,第598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3、65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5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5页。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梁启超著,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谭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王栻.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康有为.康有为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M].台北:台北弘文馆,1986.
    [11]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12]胡适.胡适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3]郭沫若.少年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4]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6]钱玄同.建设理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7]曹聚仁.文坛五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18]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19]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0]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1]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2]张锡勤.梁启超思想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3]张锡勤.中国近代文化革命[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24]张锡勤.戊戌思潮论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5]张锡勤、饶良伦、杨忠文.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6]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7]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8]张锡勤.中国近代哲学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9]郑大华.晚清思想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0]李宗桂.文化批判与文化重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31]麻天祥.中国近代学术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2]冯契.中国近代哲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3]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4]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5][美]约瑟夫阿勒文森著,刘伟等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6]李茂民.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梁启超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7]钟珍维、万发云.梁启超思想研究[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
    [38]沈大德、吴廷嘉.梁启超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39]陆信礼.梁启超中国哲学史研究评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0]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41]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42]蒋广学.梁启超和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43]鲍风.梁启超改良人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44]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5]焦润明.梁启超启蒙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46]蒋广学、何卫东.梁启超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7]李喜所.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48][美]张灏著,崔志海、葛夫平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49]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50]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51]袁明,程歗.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2]蒋广学.梁启超和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3]夏晓虹.追忆梁启超[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54]刘炎生.梁启超[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55]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6]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7]李茂民.在激进与保守之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8]沈大德,吴廷嘉.梁启超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59]董德福.梁启超与胡适[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60]夏晓虹.觉世与传世一一梁启超的文学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1]刘邦富.梁启超哲学思想新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62]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梁启超论“过渡时代”的中国道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3]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5]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6]张海声.近代中国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6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8]彭明、程歗.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9]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0]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1]王继平: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2]陈庆坤.中国近代启蒙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73]郑大华,邹小站.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4]郭汉民.中国近代思想与思潮[M].长沙:岳麓书社,2004.
    [75]陈少明,单世联,张永义.近代中国思想史略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76]昌切.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77]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8]马克锋.文化思潮与近代中国[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79]刘桂生.时代的错位与理论的选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80]张昭军.传统的张力——儒学思想与近代文化变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81]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战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2]艾凯.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83]郑师渠.中国近代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5]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86]马勇.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87]中华近代文化史丛书编委会.中国近代文化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8]李小娟.文化的反思与重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89]尚明.中国近代人学与文化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0]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1]哈佛燕京学社.启蒙的反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2]张岂之、陈国庆.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93]郑大华、邹小站.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4]郑师渠.思想与学派——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5]高瑞泉.天命的没落——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蒋广学.梁启超的现代学术思想与20世纪中国思想史之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2001,(4)
    [2]李锦全.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解放潮流——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J].学术研究,1987,(1)
    [3]张锡勤.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戊戌思潮的继承与超越[J].哲学研究,1999,(5)
    [4]吴怀祺.五四运动与新史学的命运[J].东岳论丛,1999,(3)
    [5]戴逸.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和展望[J].历史研究,1998,(6)
    [6]戴逸.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和展望[J].历史研究,1998,(6)
    [7]张锡勤.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新道德哲学研究,2002.8
    [8]元青.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南开学报,2005.(3)
    [9]郑师渠.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5.(3)
    [10]元青.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南开学报,2005.(3)
    [11]元青.梁启超欧游归来后文化思想倾向刍议[J].中州学刊,1993.(6)
    [12]葛志毅.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文化思潮[J].北方论丛,2001.(1)
    [13]李宗桂.再谈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以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在澳门的活动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2002.(1)
    [14]李喜所.辛亥革命时期学术文化的变迁[J].史学集刊2003.(2)
    [15]郑师渠.欧战后梁启超的文化自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5)
    [16]蒋广学.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向现代发展的探讨[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6.(6)
    [17]耿云志.五四以后梁启超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以重新解读《欧游心影录》为中心[J].广东社会科学,2004.(2)
    [18]李喜所.剖析梁启超晚年的思想走向——以《欧游心影录》为中心[J].社会科学研究,2003.(9)
    [19]葛志毅.梁启超文化史观及其所受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1995.(10)
    [20]郑师渠.考察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变动的新视角[J].史学史研究,2007.(9)
    [21]郑大华.论东方文化派[J].社会科学战线,1993.(8)
    [22]关健英.试论梁启超文化思想的内在一致性[J].求是学刊,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