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中的角色与对策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产学研结合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技术创新,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创新的主要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政府的主导下,我国产学研结合模式得以兴起,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为提升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支撑点。
     毫无疑问,产学研结合模式不仅是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更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的问题是,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功能,我国政府应当做什么?当前,政府主导模式已经逐渐失去市场,那么,政府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就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点。
     为了回到这个问题,本文采用了这样一个逻辑顺序:首先是阐述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效用,即产学研结合模式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为进一步说明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合理性,本文对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基础做了详细的梳理,主要包括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创新经济学理论等。其次是如何发挥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效用。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结构,在我国产学研结合模型尚不成熟的背景下,充分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为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效用的发挥,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产学研结合模式做了较为翔实的阐述,以期从西方国家以及国内试点中探求有益的经验。为此,笔者选取了英国、美国、日本、上海作进行分析。对策性分析的前提是对现状的准确描述,为此,本文选取了深圳产学研结合模式作为个案进行探讨。通过对深圳个案的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职能,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按照这样的顺序,本研究从整体上,始终坚持逻辑实证主义,所以,论文在结构安排上,也是结合这样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进行论述。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意义,即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献综述,即国外有关产学研结合基地建设问题的研究综述与国内有关产学研结合基地建设问题的研究综述;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比较法、归纳与演绎;结构安排,包括理论构基础、应用研究和究研究的重点、难点。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的梳理。主要包括分工演进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为政府在产学研结合基地建设中的效益分析。主要从产学研结合基地的公共属性产学研结合基地的供求分析,包括产学研结合基地的外部性分析我国政府在产学研结合基地建设中的角色分析等内容。第四部分为国内外产学研集合模式及其经验,主要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北京、上海作为个案分析。第五部分则是通过深圳个案进行梳理。第六部分为政府在产学研结合基地中角色的对策分析。
     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与比较法,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研究的国外做的比较成熟。国内文献则主要是对国外理论与实践的介绍。通过对国内外产学研研究成果的梳理,使得本文有了一个分析的平台。为探索有益的对策,本文采取了比较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外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对比分析,试图寻找可供借鉴的经验。
     本文的结论是政府需要在产学研结合中不断转变职能。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是外在环境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效用才能得以有效发挥。与此同时,政府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政府不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政府更多的是提供公共政策,为产学研结合模式营造良好的外围平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角色的转换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中国产学研结合模式在未来可预测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这是我们需要持续研究的方面。
Since 1980s,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schoo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model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innovation of high-tech,which has a strong impetus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government,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schoo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hina have been developing quickly, especially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oastal cities,which provides a new anchor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our business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schoo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s not only a new organizational model, but also a new point of economic growth. Our problem is what should our government do in giving full play of the function of the model.Recently, the government-led model has gradually lost its position, then, what is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in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schoo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is the basic point of this study.
     To return to this issue,a logical order is adapted:firstly, describe the util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schoo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and this model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give a further explain on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schoo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model, including the division of labor theory,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Secondly, describe how to pla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schoo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s a new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ontext of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schoo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not yet been mature, so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successful cases can be regarded as a feasible method.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this paper does a more detailed exposition of the model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may provides experience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domestic in the search for good. To this end, I selected the United Kingdom, United States, Japan, Shanghai, for analysis. Strategic Analysis is on the premise that an accurate description has been made,so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schoo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Shenzhen as a cas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henzhen case, a new problem is proposed:what kind of function and what role should the government play in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schoo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By this logic, this study as a whole adheres to logical positivism, the thesis is organized by a logical order.And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about the general research review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studies; research method, including literaturing, comparing,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basic structure theory, applied research and research focu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stud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ore. Including the division of labor of evolution theory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such as transaction-costs theory; The third part is the Governmental benefit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combination bases building.Combination base, mainly from the prespective of public properties of Combin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which includes the base of the external Combination and the role of our government so on. The fourth part is a collection of models and the output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experi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Japan, Beijing, Shanghai.etc. The fifth part is to sort through the Shenzhen case. Part six aims at the strategies of the government's role in the Combination.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we research in the way of the literature checking and Comparing.In foreign countries,the research of the Combination Model are more mature. Domestic literature is mainly abou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on sorting out domestic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offers a platform for the analysis of this paper. To explore the beneficial response, this paper adopted a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mainly through domestic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binding mode, trying to get th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We conclude that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change its functions in Combination progressively.Shifting from government-led model to government-guided model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nd it's the only way to make the combination mode works effectively. Meanwhile,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has changed. Governments is no longer technical referees,but athletes sometimes.The Government is to provide more public policy service for the Combination mode and to create good external situation for it.
     Finally,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China has just adapted mode of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in its early stages.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conversion of its role is a gradual process. The predictable future of the Combination mode in China raised new issues for futher research, which needs our continuous.
引文
1.彭澎:《政府角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桑玉成:《政府角色: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祖廷勋:《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李学勇:《外国政府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张伟:《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曾宪军:《走出大学:产学研合作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7.吴岩:《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研结合计划:《全球产学研结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巴黎国际会议专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9.江旅安:《合作模式与利益分配:产学研合作案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盛洪:《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高帆:《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13.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刘元春:《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汪佩伟、李帆:《当代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第7期
    2.秦旭、陈士俊:《美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科技管理究》2001年第3期
    3.张竞、管晓永:《国外公司大学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与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5期
    4. 李波:《日本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其启示》,《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 张海燕:《国外产学研结合创新方式研究》,《科学与管理》2004年第6期
    6.刘力《产学研合作的沃里克模式和教学公司模式—英国的经验》,《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7.马继洲、陈湛匀:《德国弗朗霍夫模式的应用研究—一个产研联合的融资安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6期
    8.徐浩贻:《发达国家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9.赵博领:《从硅谷的成功看产学研合作中大学与科技园的关系》,《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0.李文鹣、孙林杰、谢刚:《借鉴国际经验,透视我国政府在中小企业产学研中的作用》,《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第8期
    11.程桂枝、程轶平、唐五湘:《英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策措施及其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2期
    12.杨东占:《产学研合作是一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中国科技论坛》1995年第1期
    13.赵兰香:《产学研合作与制度创新》,《科研管理》1996年第6期
    14.张丽立:《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与高校的全面合作模式探讨》,《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年第3期
    15.马天云:《论产学研合作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年第4期
    16.丁堃:《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第6期
    17.王毅、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01年第6期
    18.连燕华、马晓光:《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态势评价》,《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1 期
    19.杨友文、叶敏:《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年第4期
    20.王娟茹、潘杰义:《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扩散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4期
    21.周竺、黄瑞华:《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冲突及协调》,《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第1期
    22.杜鹃、李众众、叶斌、肖引、桑建平:《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2期
    23.王笑君、朱强:《论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风险承担的合理性》,《软科学》2001年第4期
    24.朱桂龙、彭有福:《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软科学》2003年第4期
    25.王英俊、丁堃:《“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的结构模式及管理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4期
    26.邹庆云、李林:《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与联合模式》,《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7.刘军跃、崔骅、曾宪军、龙思红:《基于产学研联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对重庆摩托车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考》,《企业经济》2003年第10期
    28.王毅、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01年第6期
    29.王娟茹、潘杰义:《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扩散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4期
    30.佟晶石:《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与自主知识产权》,《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期
    31.苏敬勤:《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交易成本及内外部化条件》,《科研管理》1999年第5期
    32.罗德明、张钢:《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激励问题》,《科学管理研究》1996年第2期
    33.毕克新、周欣荣、姜照华:《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联合的机制》,《科学学研究》1997年第4期
    34.谢薇、罗利:《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年第3期
    35.游文明、周胜、冷得彤、丛曙、张煜、杨跃峰:《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优化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10期
    36.游文明、丛曙、张煜:《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职能的研究》,《科技与管理》2004年第3期
    37.嵇忆虹、吴伟、朱庆华:《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方式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年第1期
    38.罗利、鲁若愚:《Shapley值在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博弈分析中的应用》,《软科学》2001年第2期
    39.罗利、鲁若愚:《产学研合作对策模型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0年第2期
    40.胡恩华:《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年第1期
    41.王卓君、李朝阳:《基于解决产学研合作创新委托代理关系的产权制度设计》,《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42.庄子银、邹薇:《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式选择》,《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43.聂辉华:《新兴古典分工理论与欠发达区域分工抉择》,《经济科学》2002年第3期
    1. 冯庆斌:《基于群落生态学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2. 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3. 王雪原:《我国产学研联盟模式与机制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4. 董彪:《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策略与方法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5. 张泳:《国家创新体系背景下的产学研一体化: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6. 岳一涛:《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7.刘海林:《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8. 肖国芳:《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9.郝秀凯:《天津市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实践研究》,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0.许观玉:《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对上海产学研联盟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1.王能慧:《产学研一体化的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2.魏诗洋:《产学研合作中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王玺:《政府在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的角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4.王鹏:《推动地方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太原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5.蒋朝霞:《政产学研一体化政策模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6.张蓉:《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探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7.李玉兰:《产学研合作对延边经济发展的影响》,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8.周静珍:《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探讨》,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9.王军燕:《青岛市产学研发展模式及战略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0.杨晓月:《论地方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的职能及其实现》,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21.覃国森:《广西农业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2.陈翔峰:《我国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3.陈立红:《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办学模式研究》,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4.刘玉奎:《面向自主创新的东北地区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5.刘鑫:《我国自主创新与产学研》,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6年
    26.刘福满:《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7.王素征:《上海市政府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相关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8.詹美求:《基于项目视角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机制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9.李根珍:《中国与韩国产学研结合机制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0.翟贵东:《我国产学研合作中政府作用及对策研究》,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1.辛爱芳:《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策设计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32.沈永良:《地方综合性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33.王能慧:《产学研一体化的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 Klingstrom, Allan: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Industry, Uppsals University,1987
    2. Young, Allyn A.: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 Economic Journal, vol.38, pp.527-42.
    3. Becker, Gary S.:A Theory of Allocation Time, Economic Journal, vol.75, pp.497-517.
    4. Becker, Gary S. and Murphy, Kevin M.:The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and Knowledg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CVII, pp.1137-60.
    5. Stigler, G.: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59, pp.185-93.
    6. Gertler, Wolfe:Innovation and Social Learning: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in an Era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New York:Palgrave,2002
    7. Lynn L H, Reddy N M, Aram J D. Linking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s:the Innovation Community Framework, Research Policy,1996,25(1):91-106.
    8. Grant R M; 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rgr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
    9. GrantR, M. The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irm: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Practice, Long Range Planning.1996 (3):450~454
    10. Gabbay, S. M. and Zuckerman, E. W., Social Capital and Opportunity in Corporate R&D:the Contingent Effect of Contact Density on Mobility Expectation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98, (27):189-217.
    11. Charles Edquist, Leif Hommen. Systems of Innovation:Theory and Policy for the Demand Side, Technology In Society 21,1999.P63-79
    12. David A. Wblfe. Social Capital and Cluster Development in Learning Regions, Program on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0:P154-180
    13. Elias G. Carayannis, Jeffrey Alexander, Anthony Loannidis, Leveraging Knowledge, Learning, and Innovation:Informing Strategic GUI R&D Partnerships in the US, Germany, and France, Technovation20(2000)477-488
    14. Alexander Kaufmann, Franz Todtling, Science-industry Inter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the Importance of Boundary-crossing between Systems, Research Policy,2001(30):P791-804
    15. Artia Varga:University Research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
    16. Clark, Burton R., 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 IAU Press,1998.
    17. J. T. Wallmark, Measurement of Output from University Research:A Case Study,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8,1988.
    18. Norman E. Bowie, University-Business Partnerships,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1994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14号。
    ①亚当.斯密(Simth.A),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上海三联书店,2009.第427页。
    ②盛洪;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③亚当.斯密(Simth.A),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上海三联书店,2009.第427页。
    ①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49页。
    ①转引自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150页。
    ②罗利、鲁若愚:《Shapley值在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博弈分析中的应用》,《软科学》2001年第2期。
    ① Elias G. Carayannis, Jeffrey Alexander, Anthony Loannidis, Leveraging Knowledge,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Informing Strategic GUI R&D Partnerships in the US, Germany, and France, Technovation20(2000)477-488
    ② GrantR, M. The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irm: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Practice, Long Range Planning. 1996(3):450~454
    ①张泳:《国家创新体系背景下的产学研一体化: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
    ②张泳:《国家创新体系背景下的产学研一体化: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
    ①苏敬勤:《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交易成本及内外部化条件》,《科研管理》1999年第5期,第47页。
    ①庄子银、邹薇:《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式选择》,《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第116页。
    ①[美]沙安文、[美]沈春丽主编:《地方政府与地方财政建设》,中信出版社,2005年,地135页。
    ① Gertler, Wolfe:Innovation and Social Learning: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in an Era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New York:Palgrave,2002
    ①刘福满:《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94页。
    ①刘福满:《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94页。
    ①刘福满:《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96页。
    ①刘福满:《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97页。
    ②刘福满:《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102页。
    ①王能慧:《产学研一体化的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71页。
    ①李文鹣、孙林杰、谢刚:《借鉴国际经验,透视我国政府在中小企业产学研中的作用》,《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第8期,第26页。
    ②李文鹣、孙林杰、谢刚:《借鉴国际经验,透视我国政府在中小企业产学研中的作用》,《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第8期,第26页。
    ①秦旭、陈士俊:《美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科技管理究》2001年第3期,第48页。
    ①参见张海燕:《国外产学研结合创新方式研究》,《科学与管理》2004年第6期。
    ①程桂枝、程轶平、唐五湘:《英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策措施及其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2期。
    ①李波:《日本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其启示》,《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①李波:《日本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其启示》,《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39页。
    ② Grant R M: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rgr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
    ①罗利、鲁若愚:《产学研合作对策模型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0年第2期,第18页。
    ①王素征:《上海市政府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相关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59页。
    ②王素征:《上海市政府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相关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76页。
    ①刘海林:《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