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的诗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萨义德及关于他的一切,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一个符号、一种语言、一个标签。时至今日,他仍呈现出可怕的开放性,分裂着世人的意见。人们习惯于对他的经验背景津津乐道,或过分强调经验对其批评的影响作用,或过分强调经验的虚伪性,甚至陷入批评价值的经验决定论。当涉及他批评的具体观点方法时,则多习惯于将其置入谱系归类,或立即寻找当下借鉴意义。
     这里试图开展另一种工作,就是探索萨义德的批评——甚至他本人思维的独特性,或可称之为内在逻辑。根究这种逻辑的成因,会把问题引向无法论证的心理分析,而这里只就其外观进行研究。这种逻辑以经验为掩体,其实凌驾于所谓经验之上,甚至牢牢控制着萨义德对自我经验的再创造;这种逻辑贯穿于他的文学批评、音乐批评乃至政治批评,它真正形成着萨义德看似只有态度和立场的批评架势下的微观方法,并真正映射出其意图;另外,这种逻辑也存在变化,因为它跟个体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它也会呈现出晚期风格;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后,对这种逻辑的检视跟思考甚至比就事论事更加紧要,因为后者可以纠正,而前者只能依靠自省,这是它提示给所有人的关键问题。而对这种逻辑进一步检讨以激发其正面价值,则要联系作为掩体的经验,正确看待经验,可以促进正确反省潜在逻辑这只“域外之爪”。
Said and anything as to him have become a phenomenon, a symbol, a language, and a label. Right until today, he still takes on tremendous openness and unsolders the world's view. People are accustomed to take delight in talking about his experience and background. They overemphasize impact of the experience on his criticism or falsity of the experience, or even fall into determinism of experience while appraising value of his criticism. While dealing with concrete view or method of his criticism, they are usually accustomed to post it into some genealogy or hunt for its reference value on the spot at once.
     Here it's attempting to develop another kind of work, which explores originality or labeled as internal logic of his criticism or even his thought. Probing into cause of formation of the logic will draw problem to psychoanalysis which can't be expounded and proved, so here it just takes the study on outward appearance of the logic. The internal logic is at the blindage of experience and comes it over in fact, and even controls Said to recreate his experience firmly. The logic runs through his literary criticism, political critiques and music critics. It forms the microscopic approaches under posture of his criticism that seems just with attitude and position and reflects on his intention in word and deed. Moreover, there are changes in the logic. Because it links together with individual life closely, it also takes on its late style. After his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affair all due to Xiao he, it's more important to review the logic than judge the case as it stands, for the latter could be corrected, but the former could not only except depending on self-criticism. It's the key problem it points out to all the world. However, if we want to go a step further to analyze the logic in order to stimulate its positive aspects, we should contact the experience which is as blindage. How to deal with experience is sticking point to deal with the internal logic properly.
引文
1 Edward·W·Said曾被汉译为“萨义德”、“萨依德”、“萨伊地”、“赛义德”、“赛依德”、“赛伊德,,等等,为行文方便,正文一律采用汉译最新通用之“萨义德”,注释中参考书目作者一律用书中汉译名。其余本文所涉及外国人物、学者,均按此处理。
    2该[…]系笔者所加。如无特别指出,下同。
    3[美]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高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4[美]爱德华·赛义德:《米歇尔·福柯,1926-1984》,见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页。 2006年,第6页,注释1。
    7[法]吉尔·德勒兹:《德勒兹论福柯》,杨凯麟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0贝。
    8杨凯麟:《德勒兹论福柯·译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9王家传:《赛义德后殖民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的借鉴》,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76页。以及参见熊伟:《旅行中的话语/权力/知识理论——论萨义德对福柯的接受》,法国研究,2011年,第2期。
    10参见刘海静;《“萨义德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攀登,2010年,第5期:张立波:《萨义德和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姜飞、冯宪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等等。
    11参见[英]约翰·凯里:《艺术有什么用?》,刘洪涛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12石海军:《后殖民:印英文学之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6页。
    13黄集伟:《自导自演的格格不入》,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4月4日,第68页。
    14[美]萨义德:《论晚期风格》,阎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页。
    15参见Edward W. Said, Beginnings:Intention and Metho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目前代表性的针对性研究为丛郁:《小说的“始源”、权威与霸权》,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
    16[美]萨义德:《论晚期风格》,阎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4页。
    17目前代表性的成果为杨胜刚、黄灯:《作为边缘人、业余者的鲁迅》,南方枣文坛,2006年,第2期;黄子平:《鲁迅·萨义德·批评的位置与方法》,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18庄礼伟:《萨义德:内心的战争》,南风窗,2005年,9月下。
    19参见Edward W. Said. 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目前代表性的相关成果有郝岚:《流亡者的流亡之思》,东方丛刊,2006年,第2期;采明炜:《“流亡的沉思”》,西风。
    20王富:《论赛义德的分裂人格》,求索,2005年,第8期,第153页。这种观点为Bill Ashcroft, Pal Ahluwalia, Edward Said,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所部分呼应。
    21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5页。
    22参见[美]霍米·巴巴:《霍米·巴巴读本》,张颂仁等编,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美]斯皮瓦克:《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陈永国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另见对比三人主要思想的相关文献:张其学:《“杂交”中的权力和阶级》,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严海蓉、[美]斯皮瓦克:《不带身份认同的立足点》(上、下),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2、3期;生安锋:《后殖民主义的“流亡诗学”》,外语教学,2004年9月,第25卷,第5期;李琳、生安锋:《后殖民主义的文化身份观》,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12期;王宁:《霍米·巴巴和他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南方文坛,2002年,第6期:王宁:《解构、女权主义和后殖民批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李应志:《解构的文化政治》,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11期;刘怀玉:《无地自由,或另一种“第三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3针对性研究成果不多,见肖凌霞:《地缘东方的“异托邦”》,2010年,硕士论文。
    24见[美]纳博科夫:《菲雅尔塔的春天》,石枕川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12页。
    25[英]安纳·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包华富等编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66页。
    26参见[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钱佼汝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48-272页。
    27参见[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19-255页。
    28徐岱先生于2010年1月7日研究生课上所授。
    29主要参见王宁:《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东方主义”与东方视角》,文学自由谈,1995年,第2期;《后殖民语境与中国当代电影》,当代电影,1995年,第5期;《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概观》,外国文学,1995年,第5期:《“东方主义,,反思》,外国文学,1996年,第5期;《后殖民主义理论批判——兼论中国文化的“非殖民化,,》,文艺研究,1997年,第3期;《爱德华·赛义德和他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南方文坛,2001年,第4期;《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理论批评》,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后现代、后殖民与新儒学重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0主要参见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当代文化热点问题的反思》,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4年,第5期:《东西方文化视界中的“后殖民主义”》,中国音乐,1995年,第1期;《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人文杂志,1997年,第3期;《后现代后殖民理论与当代中国》,南方文坛,1997年,第4期;《后殖民主义理论问题审理》,南方文坛,1998年,第5期:《全球化语境中的后现代后殖民问题》,文学前沿,2000年,第2期:《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批评话语》,求索,2001年,第6期:《后东方主义与中国文化身份》,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3期。
    31主要参见陶东风:《全球化、文化认同与后殖民批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6期:《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粤海风,1999年,第5期;《赛义德的<东方学>》,博览群书,1999年,第11期;《“后”学与民族主义的融构——中国后殖民批评中一个值得警惕的倾向》,河北学刊,1999年,第6期:《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与当代中国》,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2主要参见杨乃乔:《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后殖民主义现象及理论失语症》,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从文化冲突到后殖民主义消解》,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后殖民主义还是新殖民主义?》,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论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的宗教背景》,人文杂志,2001年,第5期。
    33刘康、金衡山:《后殖民主义批评:从西方到中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34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见综述性文献:周兴杰:《近十年中国后殖民批评综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第4卷,第1期;陈厚诚:《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6期;丰林:《后殖民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响》,外国文学,1998年,第1期;马建高:《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之后——20世纪90年代国内后殖民理论研究综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第26卷,第1期;赵稀方:《一种主义,三种命运——后殖民主义在两岸三地的理论旅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刘海静:《我国学术界对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理论研究述评》,兰州学刊,2010年,第10期;苏晖、王珊:《后殖民理论之争与批评实践——中国后殖民批评研究综述》,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2010年。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萨义德的“域外之爪”与“开端”
    演绎研究,深具意义和特色。国内专著方面,目前代表性的有朱刚36.王富37.张跣38等的相关著作.其它涉
    及萨义德的代表性著作包括,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将其在中国的广
    泛传播归结于其批评范式的启迪作用和中国文化建设的需求39;赵一凡《西方文论
    讲稿》及续编于西方文论的整体视域中探讨萨义德的“后学"特点'.;徐贲《走向
    后现代与后殖民》围绕历史批评、新历史批评和文本政治学追索后殖民批评理论
    方法之源,分析后殖民批评理论同“第三世界批评”的关系,将萨义德归入第三
    世界知识分子41 ,;王宁《后现代主义之后》.《超越后现代主义》.《全球化与后殖民
    批评》将萨义德所在的后殖民理论与批评队伍也归为对后现代主义的超越42;蹇昌
    槐的《西方小说与文化帝国》则成为萨义德文学批评思路的全面实践者,按后者
    立场与方法对西方文学经典施行操作。等等
    45如丁兆国:《从审美批评走向“世俗批评”——赛义德的康拉德研究述评》.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4期。等等。
    46如胡兰:《解读赛义德的对位批评理论》.宁波大学学季(人文科学版).2007年3月 第20卷期。
    47如赵建红:《批评家的“现世性”——解读赛义德》,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第19卷,第1期;《赛义德的批评理念之一——文本与批评家的“现世性,,》,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4期;《第五种批评形式:萨义德的“世俗批评”》,外国文学,2008年,第2期。等等。
    48如杨有庆:《作为一种批评概念的“晚期风格”》,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月,第23卷,第2期。等。
    49见李意:《爱德华·萨义德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3期;《爱德华·萨义德:以人文介入政治》,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5期;《萨义德思想与巴勒斯坦民族主义》,国际论坛,2010年,第1期;《爱德华·萨义德论中东热点问题》,国际观察,2010年,第5期。及其博士学位论文《爱德华·萨义德的政治思想研究》,2009年。
    50参见Mustapha Marrouchi, Edward Said at the Limits. Albanv: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4: 280-292.
    51参见[英]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李自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2参见Michael Sprinker ed.,Edward Said:A Critical Reader,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53参见[美]保罗·鲍威编:《向权力说真话:爱德华·赛义德和批评家的工作》,王丽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4参见Moustafa Bayoumi, Andrew Rubin eds.. The Edward Said Reader. London:Vintage 2000
    55参贝,Bill Ashcroft, Pal Ahluwalia, Edward Said,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56参贝,Patrick Williams ed., Edward Said,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1.
    57参见Mustapha Marrouchi, Edward Said at the Limit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58参见[英]巴特·摩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英]Postcolonial The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8.; A·L. Macfie, Orientalism, Longman,2002.;巴特·摩尔-吉尔伯特等编:《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英]萨Leela Gandhi,达尔:《东方主义》,马雪峰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美]阿里天·德里兄:《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等等。
    59参见Daniel Martin Varisco, Reading Orientalism:Said and the Unsai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7.
    60参见[美]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肃沙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61参见[美]林赛·沃特斯:《美学权威主义批判》,昂智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62王富:《论赛义德现象》,求索,2006年,第7期,第195页。
    63 John MacKenzie, Orientalism:History, Theory and Arts,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5:5.
    64 David Herman, Edward Said (1935-2003).转引自王富:《论赛义德现象》,求索,2006牛,第7期,第194-195页。
    65转引自[英]巴特·摩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9页。
    66 Radhakrishnan, R., History, the Human and the World Between, 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117.
    67转引自陈振波:《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角色》,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4期。
    68[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页:
    69 Edward W. Said, Beginnings:Intention and Metho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
    70参见张跣:《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71 [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07-108贝。
    72单德兴:《格格不入·导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1页。
    73[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06页。
    74参见[美]纳博科夫:《说吧,记忆》,陈东飙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75[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44页。
    76 Imrel Salusinszky, "Edward Said," from Criticism in Society, New York and London:Methuen,1987:127.及Mava Jaggi, Out of the Shadows, Guardian, September 11,1999:6.
    77[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07-108页
    78 Edward W.Said, Palestine,then and now:an exile's journey through Israel ana tne Occupiea (?)res, Harner's Magazine,285,1711, December,1992:47.
    79[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5页。及[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些年,第80页。
    80[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微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1页。
    81 [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3页。
    82[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45-146页。
    83[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46页。
    84[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13-314页。及[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8-10页。
    85 [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5页。
    86[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0页。
    87见[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26-33页。
    88[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24页。
    89[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25-127贝。
    90[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28页。
    91 [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24页。
    92转引自[美]托尼·贾特:《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前言》,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4页。
    98[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52-153页。
    94[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47页。
    95 [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79页。
    96 [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18页。
    97[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19-120页。
    98[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29页。
    99该[…]系笔者所加。
    100[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9页。
    101 [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341-343页。
    102参见[英]塞尔曼·鲁西迪:《魔鬼诗篇》,佚名译,台北:雅言文化,2002年,第三章。
    103[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206贝。
    104[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283-284页。
    105 [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58页。
    106[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354页。
    107[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
    108[德]埃里希·奥尔巴赫:《摹仿论》,吴麟绶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623页。
    109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8页。
    110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9页。
    111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9页。
    112[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9-10页。
    113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0页。
    114参见[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115[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萨义德对《摹仿论》的具体审视见该书第100-137页,若非结合维柯史观进行演绎,他借由《摹仿论》对他“人文主义”的阐释则显得有些语焉不详。而对维柯,他似乎忽略了一个插曲:“现在回到我们的本题。今天在欧洲只有五个贵族专政的政体,即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路卡,达马提亚的拉顾萨,以及日耳曼的纽伦堡。这五处几乎全是疆域很小的。但是基督教的欧洲却到处都闪耀着人道的光辉,构成人类生活幸福的物品丰富,既带来身体方面的舒适,又带来心灵方面的乐趣,而这一切都来自基督教。基督教教导着一些崇高的真理,所以接受异教世界的一些最渊博的哲学家们为它服务,它还把三种语言作为自己的语言来学习:希伯来语——世界中最古的语言,希腊语——世界中最精美的语言,拉丁语——世界中最宏伟的语言。所以即使单从对人类目的来看,基督教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因为它把来自上帝启示权威的智慧和理性的智慧结合在一起,使理性智慧根据哲学家们的最高明的教义和语言学家们的最有教养的渊博学识。”见[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96页。
    116参见[美]阿拉·古兹利米安:《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序》,杨冀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2页。
    117 Daniel Barenboim, "Foreword,"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Edward W. Sai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viii-ix.
    118 Daniel Barenboim, "Foreword,"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Edward W. Sai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ix.
    119 Daniel Barenboim, "Foreword,"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Edward W. Sai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ix.
    120[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2页。
    121 [德]埃里希·奥尔巴赫:《摹仿论》,吴麟绶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612页。
    122 Terry Eagleton, "Pork Chops and Pineapples," London Review of Books,25(2003):20-24(20).
    123 Blanchard,Marc,"Mimesis,not mimicry,"Comparative Literature,49(1997):176-191(176).
    124[美]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萧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125[美]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肃莎译,南京:江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7页。
    126[美]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萧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127[美]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萧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128[美]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萧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8页。
    129[美]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萧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130见[美]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萧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8页。
    131参见[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十章。
    132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416页。
    133[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417页。
    134[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02页
    135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2页。
    136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3页。
    137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4页。
    138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5页。
    139[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6页。
    140[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7页。
    141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7-18页。
    142 Ilana Miller, "The Victorian Era," http://www.victoriaspast.com/FrontPorch/victorianera.htm
    143 Thomas Carlvle,"The Mechanical Age," from Industrialisation and Culture, eds, Christopher Harvie, Graham Martin, Aaron Scharf, London & Basingstoke:Macmillan and Co. Ltd.1970:21.
    144 Thomas Carlvle, "The Mechanical Age," from Industrialisation and Culture, eds, Christopher Harvie, Graham Martin, Aaron Scharf, London & Basingstoke:Macmillan and Co. Ltd.1970:24.
    145 Vincent Bucklev. Poetry and Morality, London:Chatto&Windus.,1959:74.
    146韩敏中:《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译本序》,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页。
    147[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73页。
    148 [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75页。
    149[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97页。
    150[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97页。
    151 [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62页。
    152[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62页。
    153即“简·奥斯丁”,下同。
    154 [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13页。
    155 [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7页。
    156[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86贝。
    157韩敏中:《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译本序》,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8-9页。
    158韩敏中:《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译本序》,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5页。
    159参见[法]朱利安·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0“…‘元政治’的关怀,这就是对以个体存在为本色的人类生命的关爱与尊重”,“与通常意义上那种围绕权力关系展开的时事政治截然不同,在元政治语境里,‘政治作为对人类同胞真正富有人性的关怀’,是以‘人权’为基础的对‘至善’原则的捍卫,强调的是超越身份、种族、性别的普遍利益”。见徐岱:《基础诗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8页。
    161 [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46-47页。
    162 Edward W. Said, Interview with Diacritics, Diacritics 6.3, Fall 1976:36.
    163 [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47-48页。
    164[美]理查德·扎克斯:《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李斯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152页。同时参见[法]让·克洛德·布罗涅:《廉耻观的历史》,李玉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第131页。
    165[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48页。
    166[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弟77-78页。
    167单德兴:《知识分子论·译者序》,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0页。
    168[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弟48页。
    169[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48-49页。
    170[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2页。
    171[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4页。
    172 Edward W.Said, The Mind of Winter:Reflections on Life in Exile, Harper's Magazine 269, Sept.1984:
    173[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前言》,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页。
    174[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90页。
    175[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90-91页。
    176这个年份的确定参见[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8页。
    177[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89-90页。
    178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91页。
    179[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92-93页。
    180[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4页。
    181[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4-55页。
    182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页。
    183[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67页。
    184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91页。
    185[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7页。
    186[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前言》,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3页。
    187[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前言》,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5页。
    188[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32页。
    189[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32页。
    190[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32页。
    191 [英]巴特·摩尔-吉尔伯特等:《后殖民批评·导言》,毛荣运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7-78页。
    ,92前者,“在阿赫默德看来,赛义德在把东西方的差异绝对化并否定任何西方的观察者能真实地表现东方之后,他也至多只是把帝国主义认识论所以来的等级制二元对立翻转过来,同时又原封不动地保持其有害的逻辑”,参见[英]巴特·摩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5-246页;后者,“因此在本尼塔·帕里认为赛义德的观点中有看根本冲突的看法颇有几分道理:赛义德的著作居于两者之间,一方面是保留被统治民族创造的共有主体性特有结构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将属民概念化为分裂的、不定的、散落的,并不可调和地敌视被认为是极端主义地宣称要使全盘文化传统和当地人精英永久化的做法”,参见[英]巴特·摩尔-吉尔伯特: 《后殖民理论》,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7页。
    193[英]巴特·摩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6页。
    194[英]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李自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
    195[英]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李自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
    196[英]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李自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页。
    197[英]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李自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198[英]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李自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199[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前言》,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6页。
    200[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前言》,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6页。
    201[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202[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203杨乃乔:《后殖民批评·译者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0-41页。
    204[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62-363页。
    205[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21页。
    206杨乃乔:《后殖民批评·译者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207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页。
    208沈从文:《文运的重建》。转引自吴世勇编:《沈从文年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7-228页。
    209 [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3页注释。
    210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3页。
    211[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弟2-3页。
    212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6页。
    213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6页。
    214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6页。
    215参见[美]克利福德、马库斯编:《写文化》,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216 [美]克利福德、马库斯编:《写文化》,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1页。
    217[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218[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219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7页。
    220[美]萨义德:《论晚期风格》,阎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页。
    221 [美]萨义德:《论晚期风格》,阎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3页。
    222 [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00页。
    223[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01页。
    224[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薛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
    225 [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页。
    226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7-8页。
    227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01页。
    228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01页。
    229[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07页。
    230[澳]迪佩什·查卡拉巴提:《迪佩什·查卡拉巴提读本》,张颂仁等编,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98页。
    231徐岱:《批评美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272页。
    232“康拉德对非洲的印象不可避免地受到过关于非洲的口头传说与作品的影响。这一点他在《个人笔记》中间接提到过。他在《黑暗的心》中所提供的是那些传说与作品相互创造性地作用的结果,再加上小说本身的要求和常规与他自己的特殊天才与历史。说这种特别丰富的混合物‘反映’非洲、或者其至反映了关于非洲的经验,是多少有些缺乏勇气的,并且肯定是误导的。”参见[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91页。
    233 “[《萨郎波》]这是一本充满异国风味的小说,背景设定在古代的迦太基……关于这个北非的死对头,古代罗马人并没有给后代留下多少能够证实其文化存在的资料,但福楼拜并未就此感到气馁而裹足不前。他翻遍了卢昂市立图书馆所有和迦太基有关的书籍,同时详读了许多和迦太基的历史文物有关的杂志期刊……”参见[美]彼得·盖伊:《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刘森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4-65页。
    234“《记事》[即《埃及记事》]中所记录的菲力地方的寺庙(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在曼菲斯那所原来的寺庙)在玛里埃蒂设计《阿依达》的第一幕时几乎肯定就在他的脑子里了。虽然威尔蒂小可能见过这些歌词手稿本身,他确曾见到过在欧洲广为流传的复制本。”参见[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70页。
    235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66页。
    236[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84页。
    237[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84页。
    238[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91页。
    239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前言》,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9页。
    240[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56页。
    241“在玛努拉·赛米迪(Semidei, Manuela)对一战至二战刚结束时的法国教科书所作的调查中,有个关于加缪的读者与评论者所持有的关于法国殖民地的共同看法的极好的统计。她的旧越调查显示了,一战以后法国殖民角色稳步攀升、作为‘世界强权’在历史中的‘光荣业绩’,以及以法国的殖民成就田园诗般的描述:它建立的和平与繁荣、开办了有利于土著的各种学校与医院,等等。偶尔也提到暴力的使用,但是,它们被法国取消奴隶制和专制、代之以和平与繁荣的美好的总体目标所掩盖。北非的形象相当突显,但是,根据赛米迪的研究,从来没有人认为殖民地可能独立;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主义运动仅仅是‘困境’,而不是严峻的挑战。”参见[美]萨义德:《义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56页。
    242[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1页。
    243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47页。
    244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2页。
    245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2页。
    246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2页。
    247[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2-53页。
    248[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3页。
    249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3页。
    250[美]萨义德:《论晚期风风格》,阎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33页。
    251 [意]妥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3页。
    252[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弟17-18贝。
    253参见[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6-57页。
    254[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62-63页。
    255“……贝恩坚决认为,女孩子不如男孩子,要不然,她们就不会老是穿裙子,穿裙子就是她们低能的标志。至于莱蒂,她的议论大多来自书本,她很生气,回答说,上帝赐给亚当和夏娃的同样是兽皮衣服,她还想起,在东方男人也是穿裙子的。但是后面这个论点削弱了前面那个论点的庄严性,未免显得多余,因为贝恩轻蔑地答道:‘他们大多是蠢货!’”参见[英]乔治·爱略特:《米德尔马契》,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975页。
    256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3页。
    257[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3页。
    258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76页。
    259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80-81页。
    260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83页。
    261[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83页。
    262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82页。
    263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82页。
    264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86页。
    265[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81-82页。
    266[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佟德志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3页。
    267 [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85-86页。
    268 [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426页。
    269 [英]理查兹:《差异的面纱》,如一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270[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271[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272[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273[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274[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275[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2-13页。
    276[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277 [美j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278[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53贝。
    279参见[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418-461页。
    280[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418贝。
    281[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282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薛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1页。
    283 [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3页。
    284[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5页。
    285[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9页。
    286 Jane Austen的另译。
    287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32-133页。
    288 [英]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289 [英]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72页。
    290[英]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03-204页。
    291 [英]简·奥斯丁:《劝导》,孙致礼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18页。
    292 [英]简·奥斯丁:《劝导》,孙致礼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293参见[英]简·奥斯丁:《劝导》,孙致礼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27页。
    294[英]简·奥斯丁:《劝导》,孙致礼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225页。
    295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33页。
    296[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前言》,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7页。
    297[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7页。
    298 [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7页。
    299[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1页。
    300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07页。
    301[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6页。
    302[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4页。
    303 [意]安贝托·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7页。
    304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96-97页。
    305[意]安贝托·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51页。
    306[意]安贝托·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50页。
    307徐岱:《批评美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324页。
    308 [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0-11页。
    309 [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8页。
    310[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2页。
    311[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1页。
    312[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1页。
    313[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2页。
    314[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8页。
    315[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316参见[英]弗雷泽:《金枝·中译本序》,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317徐岱:《批评美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139页。
    318 [德]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6页。
    319[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第112贝。
    320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33页。
    321徐岱:《基础诗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1页。
    322“显而易见,这些自20世纪中期以来被英美等国的一些文学研究者所大肆鼓吹的东西,其实是被重新粉饰包装了的陈旧装备。百年前的俄国思想家普列汉诺夫就早已提出:‘批评家的第一任务,是将所与的艺术作品的思想从艺术的言语译成社会的言语,以发现可以称为所与的文学现象的社会学的等价的东西。’…当然,它们的问题并不在于陈旧,而在于早已被实践所唾弃。”参见徐岱:《基
    础诗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1页。
    323徐岱:《基础诗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3页。
    324徐岱:《基础诗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2页。
    325徐岱:《基础诗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2页。
    326[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14页。
    327[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14页。
    328 [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14页。
    329 [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4页。
    330[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70页。
    331 [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77页。
    332[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68页。
    333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00页。
    334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00页。
    335 [美]萨义德:《文华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00页。
    336[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页。
    337 [法]加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杜小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73页。
    338[法]加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杜小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63页。
    339 [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5页。
    340[美]萨义德、[以]巴伦博依姆:《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杨冀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78页。
    341 [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佟德志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342[美]萨义德、[以]巴伦博依姆:《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杨冀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5页。
    343[美]萨义德、[以]巴伦博依姆:《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杨冀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4页。
    344[美]萨义德、[以]巴伦博依姆:《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杨冀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4页。
    345[美]萨义德、[以]巴伦博依姆:《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杨冀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6页。
    346 [美]萨义德、[以]巴伦博依姆:《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杨冀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5页。
    347[美]萨义德、[以]巴伦博依姆:《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杨冀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牛,第15页。
    348[美]萨义德、[以]巴伦博依姆:《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杨冀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6页。
    349[美]萨义德、[以]巴伦博依姆:《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杨冀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92页。
    350[美]萨义德、[以]巴伦博依姆:《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杨冀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61页。
    351参见[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佟德志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352[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72页。
    353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31-132页。
    354“作家手中是没有现成的观念可用的,他们必须自己创造。写作的艺术首先应将这个世界视为潜在的小说来观察,不然这门艺术就成了无所作为的行当。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材料当然是很真实的(只要现实还存在),但却根本不是一般所公认的整体,而是一摊杂乱无章的东西。作家对这摊杂乱无章的东西大喝一声:‘开始!’霎时只见整个世界在开始发光、熔化,又重新组合,不仅仅是外表,就连每一粒原子都经过了重新组合。”见[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2页。
    355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88页。
    356[英]吉卜林:《基姆》,黄若容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7页。
    357[英]吉卜林:《基姆》,黄若容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8页。
    358 [英]吉卜林:《基姆》,黄若容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7页。
    359 [英]吉卜林:《基姆》,黄若容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8页。
    360[英]吉卜林:《基姆》,黄若容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1页。
    361[英]吉卜林:《基姆》,黄若容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0页。
    362 [英]吉卜林:《基姆》,黄若容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0-61。
    363 [英]吉卜林:《基姆》,黄若容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364[英]吉卜林:《基姆》,黄若容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365参见[法]弗朗兹·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万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366[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21页。
    367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21页。
    368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22页。
    369[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23页。
    370[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70页。
    37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229页。
    372[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373徐岱:美学新概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374 Edward W. Said,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layed:Presence and Memory in the Pianist's Art,"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11.
    375 Edward W. Said,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layed:Presence and Memory in the Pianist's Art,"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11-12.
    376 Edward W. Said,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layed:Presence and Memory in the Pianist's Art,"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17.
    377[英]苏珊·伍德福特等:《剑桥艺术史》,罗通秀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第
    378 Edward W. Said,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layed:Presence and Memory in the Pianist's Art," from206页。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19.另一路延续,这些声音每个听起来都在一刻不停的反对又或附和着所有其它声音。巴赫的对位晋乐
    379“对位法的实质是多路声音的同时奏出,音乐资源的奇妙控制,显然无止境的创造力。在对位法以此方式,对任何一串音符都能进行无限组变形,当曲段(或旋律,或主题)先被一路声晋接看被中一个旋律总是处于被其它某个旋律重现的过程中:其结果是平行——而非交叉——进行的音乐。规律性的由数条对等旋律组成——而不是最高主旋律被聚集在下面的一个更厚重的和声所支持——它们蜿蜒交织,按照严格的规则被创作出。”“除了本身巨大的美感之外,一种充分完善的对位风格了加巴赫)在音乐世界里还拥有一种特殊威严。首先,它十足的复杂性与常见的庄严感暗示着令人惊叹的高贵和表现的终极性;当贝多芬,或巴赫,或莫扎特写作赋格曲时,听众不得不假设某种非同寻常的重要性被赋予了音乐,因为在这样的时刻一切——每个乐音,每个时间点,每个间隔——被写出、完成、充分斟酌。……所以音乐中的对位形式似乎被联系到末世论,这个仅因为巴赫的首乐本质上是宗教的,或因为贝多芬的Missa Solemnis是高度赋格的。对位法的创作规则在细节上要求极其严苛、精准,以致于作品仿佛神授。”见Edward W. Said, "The Music Itself,"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5.
    380 Edward W. Said,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layed:Presence and Memory in the Pianist's Art,"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19.
    381 Edward W. Said,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layed:Presence and Memory in the Pianist's Art,"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20.
    382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德国作曲家;重要的先锋派作曲家,序列音乐的倡导者,与人共同为西德广播电台建立了一个电子音乐工作室,1980年他开始进行礼仪乐里希特组曲的创作。
    383 Edward W. Said,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layed:Presence and Memory in the Pianist's Art,"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13.
    384 Edward W. Said,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layed:Presence and Memory in the Pianist's Art,"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21.
    385 Edward W. Said, "Pomp and Circumstance (on Musical Festivals),"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27.
    386 Edward W. Said,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layed:Presence and Memory in the Pianist's Art,"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19.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20.
    387 Edward W. Said,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layed:Presence and Memory in the Pianist's Art," from
    388 Edward W. Said,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layed:Presence and Memorv in the Pianist's Art"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21.
    389 Edward W. Said,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layed:Presence and Memory in the Pianist's Art."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22.
    390 Edward W. Said, "On Richard Strauss,"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34.
    391 Mariam C. Said, "Preface,"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xii.
    392[美]阿基尔·比尔格雷米:《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前言》,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页。
    39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46页。
    394 [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6页。
    395 [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页。
    396[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0页。
    397 [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398 [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399[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400[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401 [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40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319页。
    40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318-319页。
    404[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82页。
    405[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2-23页。
    406[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407[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55-57页。
    408[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57-58页。
    409[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58-59页。
    410参见[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411 [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412[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413[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414[美]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3页。
    415[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416[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5页。
    417[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弟15页。
    418[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5页。
    419[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54页。
    420[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24页。
    421[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24页。
    422[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423[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424[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18页。
    425[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18页。
    426[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16页。
    427[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428[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429[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430[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8-49页。
    431 [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432[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49页。
    433[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434[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435[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弟30贝。
    436[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9-30页。
    437[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02页。
    438 [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72页。
    439[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72-73页。
    440[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441 [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U6年,第83页。
    442[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443 [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87页。
    444[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445[英]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李自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446[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97-98页。
    447 [美]Arthur Asa Berger《大众传播理论精华》,董素兰等译,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第30-55页。
    448[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前言》,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5页。
    449[美]纳尔逊·古德曼:《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姬志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63页。
    450[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83页。
    451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85页。
    452[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83页。
    453 [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0页。
    454 [英]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455 [英]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72页。
    456[英]狄更斯:《远大前程》,罗志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441页。
    457[美]萨义德:《论晚期风格》,阎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3页。
    458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86页。
    459[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393-394页。
    460[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90-91页。
    461 [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页。
    462[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2页。
    463[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薇思瓦纳珊编,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260-261页。
    464即上文中“匹普”的另译。
    465[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84页。
    466[英]狄更斯:《远大前程》,罗志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340-341
    467[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02页。
    468[英]狄更斯:《远大前程》,罗志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340-341页
    469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前言》,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R页。
    470[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84页。
    471 [英]狄更斯:《远大前程》,罗志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441页。
    472[英]狄更斯:《远大前程》,罗志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510页。
    473[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18页。
    474[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18-119页。
    475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0页。
    476[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0-121页。
    477[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3页。
    478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3-124页。
    479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5页。
    480[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6页。
    481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6-127页。
    482[英]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97页。
    483 Jane Austen:Mansfield Park, Cambridge, London, UK.:The Electric Book Company Ltd,1998:527.
    484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7页。
    485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8页。
    486[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7页。
    487[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7页。
    488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8页。
    489[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9页。
    490[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08页。
    491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83-84页。
    492[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32页。
    493[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08页。
    494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14页。
    495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97页。
    496[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98页。
    497[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00页。
    498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98页。
    499[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4-27页。
    500[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6-52页。
    501见Marilyn Butler, Jane Austen and the War of Ideas, Oxford:Clarendon Press,1975.
    502[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页。
    503[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7页。
    504[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7页。
    505[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9页。
    506[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507[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508[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509[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5页。
    510[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8页。
    511[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9页。
    512[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513[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514[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10页。
    515参见[英]玛甘妮塔·拉斯奇:《简·奥斯丁》,黄美智等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
    516[美]A.露丝:《简·奥斯丁》,蒋丹橘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页。
    517[美]A.露丝:《简·奥斯丁》,蒋丹橘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518[美]A.露丝:《简·奥斯丁》,蒋丹橘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519参见[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王晋华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
    520 [英]简·奥斯丁:《信》,[英]罗伯特·威廉·查普曼编,杨正和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8页。
    521 [英]简·奥斯丁:《信》,[英]罗伯特·威廉·查普曼编,杨正和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522[英]简·奥斯丁:《信》,[英]罗伯特·威廉·查普曼编,杨正和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53页。
    523 [英]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02页。524即“托玛斯爵士”之另译。
    525 [英]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526[英]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02-203页。
    527 Janet Todd, Jane Auste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77.
    528[英]玛里琳·巴特勒:《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对派》,黄梅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70页。
    529[英]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50页。
    530[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14页。
    531 [美]A.露丝:《简·奥斯丁》,蒋丹橘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3页。
    532[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55页。
    533 [英]R.阿博特:《简·奥斯汀》,周善宾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17页。
    534 Christopher Lehmann-Haupt, Jane Austen, as Rich a Mix as Any of Her women,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16,1997.
    535参见[美]埃德蒙·威尔逊:《阿克瑟尔的城堡》,黄念欣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J24页。
    536刘新民:《简评奥斯丁的早期作品及其未完成的小说片段》,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1卷,第2期,第45页。
    537 Kirkham, Margaret, Jane Austen:Feminism and Fiction, Harvester, Totowa, NJ:Barnes and Noble, 1983:47.
    538朱虹编选:《奥斯丁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98页。
    539朱虹编选:《奥斯丁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91页。
    540朱虹编选:《奥斯丁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333页。
    541见Valerie G. Myer, Obstinate Heart:Jane Austen, London:Michael O'Mara Books Ltd.,1997.
    542[英]夏洛蒂·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书信》,杨静远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232页。
    543[英]夏洛蒂·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书信》,杨静远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163页。
    544参见朱虹编选:《奥斯丁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50-53页。
    545朱虹编选:《奥斯丁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226页。
    546[美]安妮特·T·鲁宾斯坦:《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上)》,陈安全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457页。
    547[美]安妮特·T·鲁宾斯坦:《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上)》,陈安全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458页。
    548[美]安妮特·T·鲁宾斯坦:《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上)》,陈安全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510页。
    549[美]埃德蒙·威尔逊:《阿克瑟尔的城堡》,黄念欣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55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551 [美]彼得·德鲁克:《工业人的未来》,余向华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552的确,资料显示1800年左右英国全国大概只有30%的适婚女子结婚。
    553[法]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林志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519页。
    554[法]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林志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524页。
    555 [英]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3-4页。
    556[德]埃里希·奥尔巴赫:《摹仿论》,转引自[美]Edward·W·Said:《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2页。
    557[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12页。
    558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559参见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华东帅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0-52页。
    560[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40页。
    561参见Edward W. Said, Joseph Conrad and the Fiction of Autobiograph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562 [美]纳尔逊·古德曼:《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姬志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41页。
    563 [英]奈保尔:《印度:受伤的文明》,宋念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1页。
    564[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12页。
    565[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33页。
    566 [德]克劳斯·费舍尔:《德国反犹史》,钱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2页。
    567 [德]克劳斯·费舍尔:《德国反犹史》,钱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2页。
    568 [德]克劳斯·费舍尔:《德国反犹史》,钱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2页。
    569[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260-261页。
    570[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5页。
    571徐岱:《批评美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105页。
    572[美]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张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73页。
    573 [美]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张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59页。
    574[美]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张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59-160页。
    575[美]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张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83页。
    576[美]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张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
    577[英]威·萨·毛姆:《巨匠与杰作》,孔海立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86页。
    578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俞平伯校点,启功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709-710页。
    579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5页。
    580[南非]库切:《异乡人的国度》,汪洪章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1页。
    581 [南非]库切:《异乡人的国度》,汪洪章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1页。
    582[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74-275页。
    583[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06页。
    584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26页。
    585 [美]纳尔逊·古德曼:《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姬志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586 [美]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黄灿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7页。
    587[美]阿兰·布鲁姆:《莎士比亚的政治·前言》,潘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页。
    588 Dorothy Allison, "Believing in Literature," from Skin:Talking about Sex, Class, and Literature, Ithaca, N. Y.:Firebrand Books,1994:181.
    589[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4页。
    590徐岱:《批评美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105页。
    591 [西]何·奥·加塞尔:《什么是哲学》,商梓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50页。
    592张爱玲:《流言》,台北:皇冠出版社,1968年,第57页。
    593《<传奇>集评茶会记》,见陈子善编:《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评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74页。
    594南帆:《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595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74页。
    596孟悦:《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见http://genders.zsu.edu.cn/News/1396-Content-1396.html。
    597张爱玲:《有几句话同读者说》,见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卷,第434页。
    598黄子平:《更衣对照亦惘然——张爱玲作品中的衣饰》,见许子东、梁秉钧、刘绍铭编:《再读张爱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53页。
    599迅雨(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见陈子善编:《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评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4页。
    600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9页。
    60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6页。
    602也斯:《香港的故事为什么这么难说》,见陈清侨编:《文化想像与意识形态》,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22-365页。
    603[英]塞尔曼·鲁西迪:《魔鬼诗篇》,佚名译,台北: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第10页。
    604[英]奈保尔:《抵达之谜》,邹海仑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605艾晓明:《混杂之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606[美]斯皮瓦克:《流散之新与旧:跨国世界中的妇女》,见陈永国、赖立里、郭英剑主编《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2-298页。
    607许子东:《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见王晓明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608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136页。
    609 Homi K.Bhabha, " Introduction:Locations of Culture," from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1-3.
    610徐岱:《批评美学:艺术诠释的范式与逻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611倪文尖:《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双城记”》,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612孟悦:《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见http://genders.zsu.edu.cn/News/1396-Content-1396.html。
    613[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90-91页。
    614 Daniel Barenboim, "Foreword," from Music at the Limits, Edward W. Sai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ix.
    615[美]三好将夫:《没有边界的世界?从殖民主义到跨国主义及民族国家的衰落》,陈燕谷译,汪晖等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484页。
    616徐岱:《基础诗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8页。
    617全克林:《英国与阿-犹冲突1945-194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618 Balfour, "Balfour Declaration of 1917,"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lfour_Declaration_of_1917
    620[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426页。
    621 Edward W. Said, 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 London:Vintage,1992:Ⅸ.
    622 Edward W. Said, The Politics of Dispossession, London:Vintage,1995:ⅩⅡ.
    623 Edward W. Said, The Politics of Dispossession, London:Vintage,1995:16.
    624 Edward W. Said, 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 London:Vintage,1992:12.
    625 Edward W. Said, 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 London:Vintage,1992:6.
    626[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前言》,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6页。
    627[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628参见[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629[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页。
    630 [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631 [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632参见[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3-152页。
    633参见单德兴:《报道·掩饰·揭露——东/西二元对立及其不满》,见[美]萨义德:《报道伊斯兰》,阎纪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前言第1-23页。
    634[美]萨义德:《报道伊斯兰·绪论》,阎纪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2页。
    635[美]萨义德:《报道伊斯兰·绪论》,阎纪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5页。
    636 [美]萨义德:《报道伊斯兰·绪论》,阎纪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8页。
    637[美]萨义德:《报道伊斯兰·绪论》,阎纪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638 Edward W. Said, "Between Worlds," from 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565.
    639[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7页。
    640[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7-8页。
    641[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8-9页。
    642 [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9-10页。
    643[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0页。
    644参见[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5-25页。
    645[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2页。
    646[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1页。
    647[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8-29页。
    648[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9页。
    649 [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6页。
    650 [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7页。
    651[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8页。
    652[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8页。
    953[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8页。
    654[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9页。
    65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60页。
    656[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3页。
    657[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3-14页。
    658 [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4页。
    659[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36页。
    660[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4页。
    661 [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页。
    662[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25页。
    663[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26页。
    664[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7页。
    665[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33页。
    666 Anthony Smith, Nationalism and Modernism, London:Routledge,1998:126.
    667 Edward W. Said, Terry Eagleton, Fredric Jameson, Nationalism, Colonialism,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90:174.
    668 Edward W. Said, Terry Eagleton, Fredric Jameson, Nationalism, Colonialism,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90:174.
    669 Edward W. Said, The Arabs Today:Alternatives for Tomorrow, Forum Associates, Columbus, Ohio.
    670[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21页。
    671 [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10页。
    672 [美]托尼·贾特:《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前言》,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4页。
    673 Christopher Daase, Terrorismus-Begriff, Theorien und Gegenstrategien. Ergebnisse und Probleme sozialwissenschaftlicher Forschung, Die Friedens-Warte, Vol.76, No.1,2001:55.
    674 Jack P. Gibbs, Conceptualization of Terror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4, No.3,1989: 329.
    675参见David Rapoport, The Fourth Wave:September 11 in the History of Terrorism, Current History, December 2001:420.
    676 Bruce Hoffman, Terrorismus-Der unerkldrte Krieg-Neue Gefarhen politischer Gewlat, Frankfurt am Main:Fischer Verlag,2002:38.
    677 Harvey W. Kushner, Encyclopedia of Terrorism,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3:359-360.
    678参见Harvey W. Kushner, Encyclopedia of Terrorism,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3:344-345.
    679 [美]乔姆斯基:《恐怖主义的文化·前言》,张鲲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3页。
    680 Edward W. Said, Suicidal Ignorance, Al-Ahram Weekly, November,2001:19.
    681[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440页。
    682[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78页。
    683参见[美]乔姆斯基:《海盗与君主:现实世界中的国际恐怖主义·导言》,叶青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684[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83页。
    685参见[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04-109页。
    686参见[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687参见[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22-26页。
    688[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88 页。
    689[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弟69贝。
    690[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70页。
    691[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U09年,第70页。
    692[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66页。
    693[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70页。
    694[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69页。
    695 [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96页。
    696[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73页。
    697参见Edward W. Said, A Palestinian Versailles, The Progressive, December,1993:22-26.
    698 Alexander Cockburn, The FBI and Edward Said, The Nation, January 30,2006:9.
    699 Edward W. Said, The End of Oslo, The Nation, October 30,2000.
    700 [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91页。
    701 [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92页。
    702[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92-193页。
    703参见[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704[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5页。
    705[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6页。
    706 [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707[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708 [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6页。
    709参见[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5页。
    710[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5页。
    711 [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6-57页。
    712[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7页。
    713[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8页。
    714[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7页。
    715 [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59页。
    716[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35页。
    717[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58页。
    718 Edward W. Said, The End of the Peace Process:Oslo and After, London:Vintage,2001:91.
    719[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03-104页。
    720[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72页。
    721 [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34页。
    722[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76页。
    723 [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33-34页。
    724 [美]托尼·贾特:《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前言》,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7页。
    725 [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10页。
    726[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55页。
    727[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54页。
    728 [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09页。
    729参见[美]伦纳德·小唐尼、罗伯特·G·凯泽:《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党生翠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730[美]托尼·贾特:《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前言》,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7页。
    731 [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10页。
    732[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荟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6页。
    733[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荟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9页。
    734参见W. Mitchell, Picture Theaor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张巨岩:《权力的声音》,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735参见[美]伯纳德·戈德堡:《偏见》,李昕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736 [美]赫伯特·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刘晓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0-21页。
    737[美]乔姆斯基:《宣传与公共意识》,信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36-38页。
    738[美]乔姆斯基:《宣传与公共意识》,信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88-89页。
    739 [美]萨义德:《东方学·2003年版序言》,胡新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6页。
    740[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7页。
    741 [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10页。
    742 [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57页。
    743[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33页。
    744[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341页。
    745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746[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747[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434-435页。
    748[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89页。
    749[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35-36页。
    750[英]吉姆·麦圭根:《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页。
    751[美]萨义德:《论晚期风格》,阎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4页。
    752[美]萨义德:《论晚期风格》,阎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5页。
    753[美]萨义德:《东方学·2003年版序言》,胡新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6页。
    754参见[法]米歇尔·维诺克:《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孙桂荣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法]米歇尔·莱马里、让-弗朗索瓦·西里内利主编:《西方当代知识分子史》,顾元芬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等等。
    755[德]卡尔·马克思:“给约·巴·施韦泽的信”,转引自[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页。
    756[美]林赛·沃特斯:《美学权威主义批判》,昂智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757[美]林赛·沃特斯:《美学权威主义批判》,昂智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758徐岱:《基础诗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759韩书堂:《美学想像的政治与政治批判的美学》,理论学刊,2006年,第2期,第112页。
    760[印]阿希斯·南迪:《阿希斯·南迪读本》,张颂仁等编,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38页。
    761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何帆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第8-9页。
    762 Henry Louis Gates Jr., The Master's Pieces:On Canon Formation and the African-American Tradition, Th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89(Winter 1990):107.
    763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6页。
    764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6页。
    765参见[英]吉姆·麦圭根:《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9-173页。
    766参见[德]奥特弗利德·赫费:《全球化时代的民主》,庞学铨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美]南茜·弗雷泽:《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欧阳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徐向东编:《全球正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美]彼得·S·温
    茨:《环境正义论》,朱丹琼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等等等。
    767孙英春、孙春霞:《跨文化传播的伦理空间》,浙江学刊,2011年,第4期,第36页。
    768参见[美]丹·兰迪斯、[美]珍妮特·贝内特、[美]米尔顿·贝内特编:《跨文化培训指南》,关世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等等。
    769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WCCD)《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张玉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美]欧文·拉兹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研究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辛未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美]欧文·拉兹格:《布达佩斯俱乐部全球问题最新报告:第三个1000年》,王宏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美]欧文·拉兹格:《人类的内在限度》,黄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等等。
    770[美]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再思考》,见[英]巴特·摩尔-吉尔伯特等编撰:《后殖民批评》,毛荣运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9页。
    771[美]萨姆瓦等:《跨文化传通》,陈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83页。
    772 [日]青木保:《异文化理解》,于立杰等译,王敏主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第137页。
    773[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页。
    774参见张隆溪:《走出文化的封闭圈》,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775[法]米歇尔·苏盖、马丁·维拉汝斯:《他者的智慧》,刘娟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2-83页。
    776参见[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9页。
    777[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77页。
    778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于秀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1、dward W. Said, Joseph Conrad and the Fiction of Autobiograph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2、Edward W. Said, The Arabs Today, Cleveland:Follet Publishers,1972
    3、Edward W. Said, Beginnings:Intention and Metho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
    4、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London:Penguin,1978
    5、Edward W. Said, 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 London:Vintage,1979
    6、Edward W. Said, Literature and Society,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0
    7、Edward W. Said, Covering Islam,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81
    8、Edward W. Said, 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London:Vintage,1983
    9、Edward W. Said, After the Last Sky, London:Vintage,1986
    10、Edward W. Said, Terry Eagleton, Fredric Jameson, Nationalism, Colonialism,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90
    11、Edward W. Said, Musical Elaborations, London:Vintage,1991
    12、Edward W. Sai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London:Vintage,1993
    13、Edward W. Sai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London:Vintage,1994
    14、Edward W. Said, The Pen and the Sword, Edinburgh:Ark Press,1994
    15、Edward W. Said, Peace and Its Discontents, London:Vintage,1995
    16、Edward W. Said, The Politics of Dispossession, London:Vintage,1995
    17、Edward W. Said, Out of Place, New York:Alfred A. Knopf,1999
    18、Edward W. Said, The End of the Peace Process, New York:Pantheon Books, 2000
    19、Edward W. Said, Power, Politics and Culture, New York:Random House, 2001
    20、Edward W. Said, 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1、Edward W. Said, Parallels and Paradoxes (with Daniel Barenboim), New York:Pantheon,2002
    22、Edward W. Said, Freud and the Non-European, London:Verso,2003
    23、Edward W. Said, Culture and Resistance, Cambridge:South End Press, 2003
    24、Edward W. Said, Humanism and Democratic Critic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
    25、Edward W. Said, On Late Style, New York:Vintage,2006
    26、Edward W. Said, Music at the Limi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27、Edward W. Said, The Arabs Today, ed. (with Fuad Suleiman), Columbus: Forum Associates,1973
    28、Edward W. Said, Blaming the Victims, ed. (with Christopher Hitchens),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88
    29、Edward W. Said, Interview with Diacritics, Diacritics 6.3, Fall 1976
    30、Edward W.Said, The Mind of Winter:Reflections on Life in Exile, Harper's Magazine 269, Sept.1984
    31、Edward W.Said, Palestine,then and now:an exile's journey through Israel and the Occupied Territories, Harper's Magazine,285,1711, December, 1992
    32、Edward W. Said, A Palestinian Versailles, The Progressive, December,1993
    33、Edward W. Said, The End of Oslo, The Nation, October 30,2000
    34、Edward W. Said, Suicidal Ignorance, Al-Ahram Weekly, November,2001
    35、Edward W. Said, Vico:Autodidact and Humanist, Centennial Review, Summer 1967
    36、Edward W. Said, Michel Foucault as an Intellectual Imagination, Boundary 21(1), July 1972
    37、Edward W. Said, The Text as Practice and as Idea, MLN, December 1973
    38、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The Georgia Review, Spring 1977 39、Edward W. Said, The Problem of Textuality:Two Exemplary Positions, Critical Inquiry, Summer 1978
    40、Edward W. Said, An Exchange on Deconstruction and History, Boundary 2 8(1), Fall 1979
    41、Edward W. Said, Exchange on Orientalism, New Republic,180(20),1979
    42、Edward W. Said, The Music Itself:Glenn Gould's Contrapuntal Vision, Vanity Fair, May 1983
    43、Edward W. Said, Intellectuals in the Post-colonial World, Salmagundi, Spring-Summer 1986
    44、Edward W. Said, Identity, Negation and Violence, New Left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1988
    45、Edward W. Said, Representing the Colonized:Anthropology's Interlocutors, Critical Inquiry, Winter 1988
    46、Edward W. Said, Third World Intellectuals and Metropolitan Culture, Raritan,9(3), Winter 1990
    47、Edward W. Said, Narrative, Geography and Interpretation, New Left Review, March-April 1990
    48、Edward W. Said,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Raritan,11(1), Summer 1991
    49、Edward W. Said, Identity, Authority, and Freedom:The Potentate and the Traveler, Transition,54,1991
    50、Edward W. Said, Gods that always Fail, Raritan, Spring 1994
    51、Edward W. Said, Chomsky and 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Spring 1975
    52、Edward W. Said, Islam, Orientalism and the West:An Attack on Learned Ignorance, Time,16 April 1979
    53、Edward W. Said, Zionism from the Standpoint of Its Victims, Social Text, Winter 1979
    54、Edward W. Said, On Palestinian Identity:A Conversation with Salman Rushdie, New Left Review, November-December 1986
    55、Edward W. Said, The Voice of a Palestinian in Exile, Third Text, Spring-Summer 1988
    56、Edward W. Said, Spurious Scholarship and the Palestinian Question, Race and Class, Winter 1988
    57、[美]爱德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58、[美]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59、[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60、[美]爱德华·萨义德:《格格不入》,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61、[美]爱德华·萨义德、[以]丹尼尔·巴伦博依姆:《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杨冀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62、[美]爱德华·萨义德:《权力、政治与文化》,单德兴译,薇思瓦纳珊编,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63、[美]爱德华·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64、[美]爱德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65、[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66、[美]爱德华·萨义德:《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唐建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67、[美]爱德华·萨义德:《报道伊斯兰》,阎纪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68、[美]爱德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69、[美]爱德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联书店,2009年
    70、[美]爱德华·萨义德:《论晚期风格》,阎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71、[美]爱德华·赛义德:《米歇尔·福柯,1926-1984》,见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72、[美]爱德华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再思考》,见[英]Bart Moore-Gilbert 等编撰:《后殖民批评》,毛荣运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Bill Ashcroft, Pal Ahluwalia, Edward Sai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1
    2、Mustapha Marrouchi, Edward Said at the Limit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3、Michael Sprinker ed., Edward Said:A Critical Reader,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2
    4、Moustafa Bayoumi, Andrew Rubin eds., The Edward Said Reader, London: Vintage,2000
    5、Patrick Williams ed., Edward Said,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1
    6、A. Ahmad, In Theory:Classes, Nations, Literatures, London:Verso,1992
    7、K. Ansell-Pearson, B. Parry, J. Squires, Cultural Readings of Imperialism: Edward Said and the Gravity of History, London:St Martin's,1997
    8、William D. Hart, Edward Said and the Religious Effects of Cultur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9、R. Young, White Mythologies:Writing History and the West, London: Routledge,1990
    10、Shelley Walia, Edward Said and the Writing of History, Lanham, MD: Totem Books,2001
    11、Leela Gandhi,Postcolonial The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8
    12、A·L. Macfie, Orientalism, Longman,2002
    13、Daniel Martin Varisco, Reading Orientalism:Said and the Unsai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7
    14、Barbara Harlow, Resistance Literature, New York and London:Methuen, 1987
    15、John MacKenzie, Orientalism:History, Theory and Arts,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5
    16、Radhakrishnan, R., History, the Human and the World Between, 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08
    17、Vincent Buckley, Poetry and Morality, London:Chatto&Windus.,1959
    18、Jane Austen, Mansfield Park, Cambridge, London, UK.:The Electric Book Company Ltd,1998
    19、Marilyn Butler, Jane Austen and the War of Ideas,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75
    20、Janet Todd, Jane Auste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1、Christopher Lehmann-Haupt, Jane Austen, as Rich a Mix as Any of Her women,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16,1997
    22、Kirkham, Margaret, Jane Austen:Feminism and Fiction, Harvester, Totowa, NJ:Barnes and Noble,1983
    23、Valerie G. Myer, Obstinate Heart:Jane Austen, London:Michael O'Mara Books Ltd.,1997
    24、Dorothy Allison, Skin:Talking about Sex, Class, and Literature, Ithaca, N. Y.:Firebrand Books,1994
    25、Homi K.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4
    26、Anthony Smith, Nationalism and Modernism, London:Routledge,1998
    27、Bruce Hoffman, Terrorismus-Der unerklarte Krieg-Neue Gefarhen politischer Gewlat, Frankfurt am Main:Fischer Verlag,2002
    28、Harvey W. Kushner, Encyclopedia of Terrorism,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3
    29、W. Mitchell, Picture Theaor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30、E. T. Hall,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 NY:Anchor,1976
    31、T. K. Gamble, M. Gamble, Communication Works, New York:McGraw-Hill, 1996
    32、H. Smith, The Illustrated World's Religions:A Guide to Our Wisdom Traditions, New York:HarperCollins,1994
    33、Lionel Trilling, Sincerity and Authenticit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34、Gerard Chaliand, Arnaud Blin, eds., The History of Terrorism,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
    35、James Clifford,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
    36、Diane Elam, Feminism and Deconstruction, London:Routledge,1994
    37、Sandra M. Gilbert, Susan Gubar,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38、Sonia Hofkosh, Sexual Politics and the Romantic Autho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9、Claudia Johnson, Jane Austen:Women, Politics, and the Novel,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40、Harold Bloom, ed., Jane Austen's Mansfield Pa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3
    41、David Monaghan, ed., Jane Austen in a Social Context, London:Macmillan, 1981
    42、Oliver MacDonagh, Jane Austen:Real and Imagined Worlds,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43、Imrel Salusinszky, "Edward Said," from Criticism in Society, New York and London:Methuen,1987
    44、Danied Boyarin, Jonathon Boyarin, Toward a Dialogue with Edward Said, Critical Inquiry,15, Spring 1989
    45、Bogumil Jewsiewicki, V. Y. Mudimbe, For Said:Why even the Critic of Imperialism Labors under Western Skies, Transition,63,1996
    46、Rashid I. Khalidi, Edward W. Said and the American Public Sphere: Speaking Truth to Power, Boundary 2,25(2), Summer 1998
    47、Mark Krupnick, Edward Said:Doscourse and Palestinian Rage, Tikkun,4, 6, November-December 1989
    48、W. J. T. Mitchell, The Panic of the Visual:A Conversation with Edward W. Said, Boundary 2,25(2), Summer 1998
    49、Matthew Stevenson, Edward Said:An Exile's Exile, Progressive,51,2, February 1987
    50、George M. Wilson, Edward Said on Contrapuntal Reading,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18,1994
    51、Maya Jaggi, Out of the Shadows, Guardian, September 11,1999
    52、Terry Eagleton, Pork Chops and Pineapples, London Review of Books, 25(2003)
    53、Blanchard, Marc, Mimesis, not mimic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49(1997)
    54、Ilana Miller, The Victorian Era, http://www.victoriaspast.com/FrontPorch/victorianera.htm
    55、Thomas Carlyle, "The Mechanical Age," from Industrialisation and Culture, eds, Christopher Harvie, Graham Martin, Aaron Scharf, London & Basingstoke:Macmillan and Co. Ltd.1970
    56、Balfour, Balfour Declaration of 1917,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lfour Declaration of 1917
    57、British White Paper of 1939, http://avalon.law.yale.edu/20th centurv/brwhl939.asp
    58、Christopher Daase, Terrorismus-Begriff, Theorien und Gegenstrategien. Ergebnisse und Probleme sozialwissenschaftlicher Forschung, Die Friedens-Warte, Vol.76, No.1,2001
    59、Jack P. Gibbs, Conceptualization of Terror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4, No.3,1989
    60、David Rapoport, The Fourth Wave:September 11 in the History of Terrorism, Current History, December 2001
    61、Alexander Cockburn, The FBI and Edward Said, The Nation, January 30, 2006 62、Henry Louis Gates Jr., The Master's Pieces:On Canon Formation and the African-American Tradition, Th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89, Winter 1990
    63、Alice Chandler, "A Pair of Fine Eyes":Jane Austen's Treatment of Sex, Studies in the Novel,7.1, Spring 1975
    1、[美]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高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法]吉尔·德勒兹:《德勒兹论福柯》,杨凯麟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3、[英]约翰·凯里:《艺术有什么用?》,刘洪涛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4、石海军:《后殖民:印英文学之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6页。
    5、[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6、[美]霍米·巴巴:《霍米·巴巴读本》,张颂仁等编,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
    7、[美]斯皮瓦克:《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陈永国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美]纳博科夫:《菲雅尔塔的春天》,石枕川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9、[英]安纳·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包华富等编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
    10、[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钱佼汝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11、[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12、朱刚:《萨伊德》,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13、王富:《赛义德现象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4、张跣:《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赵一凡:《从卢卡奇到萨义德:西方文论讲稿续编》,北京:三联书店, 2009年
    17、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8、王宁:《后现代主义之后》,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
    19、王宁:《超越后现代主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20、王宁:《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21、蹇昌槐:《西方小说与文化帝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3、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24、施爱国:《傲慢与偏见——东方主义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25、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6、王岳川:《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7、罗钢等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8、李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思潮》,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29、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0、邱运华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1、朱耀伟:《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2、谢少波等编:《文化研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33、张隆溪:《走出文化的封闭圈》,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34、[英]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李自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35、[美]保罗·鲍威编:《向权力说真话:爱德华·赛义德和批评家的工作》,王丽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6、[英]巴特·摩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7、[英]巴特·摩尔-吉尔伯特等编:《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8、[英]萨达尔:《东方主义》,马雪峰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9、[美]阿里夫·德里克:《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0、[美]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萧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41、[美]林赛·沃特斯:《美学权威主义批判》,昂智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2、[美]纳博科夫:《说吧,记忆》,陈东飙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43、[英]塞尔曼·鲁西迪:《魔鬼诗篇》,佚名译,台北:雅言文化,2002年
    44、[德]埃里希·奥尔巴赫:《摹仿论》,吴麟绶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45、[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46、[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47、[法]朱利安·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8、徐岱:《基础诗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49、[美]理查德·扎克斯:《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李斯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
    50、[法]让·克洛德·布罗涅:《廉耻观的历史》,李玉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
    51、[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52、吴世勇编:《沈从文年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53、[美]克利福德、马库斯编:《写文化》,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54、[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5、[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薛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56、[澳]迪佩什·查卡拉巴提:《迪佩什·查卡拉巴提读本》,张颂仁等编,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
    57、徐岱:《批评美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58、[美]彼得·盖伊:《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刘森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9、[意]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俞冰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60、[英]乔治·爱略特:《米德尔马契》,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61、[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佟德志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62、[英]理查兹:《差异的面纱》,如一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63、[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64、[英]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65、[英]简·奥斯丁:《劝导》,孙致礼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
    66、[意]安贝托·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67、[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68、[德]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69、[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70、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71、[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72、[法]加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杜小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73、[英]吉卜林:《基姆》,黄若容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
    74、[法]弗朗兹·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万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7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76、[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77、徐岱:美学新概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
    78、[英]苏珊·伍德福特等:《剑桥艺术史》,罗通秀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
    7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80、[美]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
    81、[美]Arthur Asa Berger:《大众传播理论精华》,董素兰等译,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
    82、[美]纳尔逊·古德曼:《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姬志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83、[英]狄更斯:《远大前程》,罗志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
    84、[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85、[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86、[英]玛甘妮塔·拉斯奇:《简·奥斯丁》,黄美智等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
    87、[美]A.露丝:《简·奥斯丁》,蒋丹橘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8年
    88、[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王晋华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
    89、[英]简·奥斯丁:《信》,[英]罗伯特·威廉·查普曼编,杨正和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90、[英]玛里琳·巴特勒:《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对派》,黄梅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91、[英]R.阿博特:《简·奥斯汀》,周善宾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92、[美]埃德蒙·威尔逊:《阿克瑟尔的城堡》,黄念欣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93、朱虹编选:《奥斯丁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
    94、[英]夏洛蒂·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书信》,杨静远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95、[美]安妮特·T·鲁宾斯坦:《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上)》,陈安全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9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97、[美]彼得·德鲁克:《工业人的未来》,余向华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98、[法]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林志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99、[英]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100、[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6年
    10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2、[英]奈保尔:《印度:受伤的文明》,宋念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103、[德]克劳斯·费舍尔:《德国反犹史》,钱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4、[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05、[美]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张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106、[英]威·萨·毛姆:《巨匠与杰作》,孔海立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107、(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俞平伯校点,启功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08、[意]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109、[南非]库切:《异乡人的国度》,汪洪章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
    110、[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
    111、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12、[美]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黄灿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113、[美]阿兰·布鲁姆等:《莎士比亚的政治》,潘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4、[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5、[西]何·奥·加塞尔:《什么是哲学》,商梓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116、张爱玲:《流言》,台北:皇冠出版社,1968年
    117、陈子善编:《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评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118、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119、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120、许子东、梁秉钧、刘绍铭编:《再读张爱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12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2、陈清侨编:《文化想像与意识形态》,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3、[英]奈保尔:《抵达之谜》,邹海仑、蔡曙光、张杰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124、王晓明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125、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126、汪晖等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27、全克林:《英国与阿-犹冲突1945-194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
    128、[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29、[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0、[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31、[美]乔姆斯基:《恐怖主义的文化》,张鲲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132、[美]乔姆斯基:《海盗与君主:现实世界中的国际恐怖主义》,叶青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133、[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34、[美]伦纳德·小唐尼、罗伯特·G·凯泽:《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党生翠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5、[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荟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6、张巨岩:《权力的声音》,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137、[美]伯纳德·戈德堡:《偏见》,李昕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138、[美]赫伯特·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刘晓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139、[美]乔姆斯基:《宣传与公共意识》,信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14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141、[英]吉姆·麦圭根:《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何道宽译,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42、[法]米歇尔·维诺克:《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孙桂荣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143、[法]米歇尔·莱马里、让-弗朗索瓦·西里内利主编:《西方当代知识分子史》,顾元芬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144、[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145、[印]阿希斯·南迪:《阿希斯·南迪读本》,张颂仁等编,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
    146、[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何帆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147、[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8、[德]奥特弗利德·赫费:《全球化时代的民主》,庞学铨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149、[美]南茜·弗雷泽:《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欧阳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50、徐向东编:《全球正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151、[美]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朱丹琼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2、[美]丹·兰迪斯、[美]珍妮特·贝内特、[美]米尔顿·贝内特编:《跨文化培训指南》,关世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53、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WCCD):《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张玉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
    154、[美]欧文·拉兹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研究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辛未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55、[美]欧文·拉兹格:《布达佩斯俱乐部全球问题最新报告:第三个1000年》,王宏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56、[美]欧文·拉兹格:《人类的内在限度》,黄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57、[美]萨姆瓦等:《跨文化传通》,陈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158、[日]青木保:《异文化理解》,于立杰等译,王敏主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
    159、[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60、[法]米歇尔·苏盖、马丁·维拉汝斯:《他者的智慧》,刘娟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1、[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于秀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2、[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63、[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64、[英]玛吉·莱恩:《简·奥斯汀的世界》,郭静译,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
    165、[英]简·奥斯丁:《诺桑觉寺》,孙致礼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
    166、[英]简·奥斯丁:《爱玛》,祝庆英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167、[英]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
    168、[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169、[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170、[以]S·Y·阿格农:《一个简单的故事》,徐崇亮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171、[日]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楼适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
    172、[美]杜赞奇:《杜赞奇读本》,张颂仁等编,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
    173、[印]帕沙·查特吉:《帕沙·查特吉读本》,张颂仁等编,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
    174、[印]帕尔塔·查特吉:《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范幕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175、[印]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读本》,张颂仁等编,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
    176、[德]尼采:《尼采读本》,周国平编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177、[英]斯图亚特·霍尔等:《表征》,徐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78、[比]乔治·布莱:《批评意识》,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年
    179、徐责:《知识分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0、[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18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82、任一鸣、瞿世镜:《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183、[英]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184、[英]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5、[德]狄尔泰:《体验与诗》,胡其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186、[德]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艾彦等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187、[美]理查德·罗蒂:《筑就我们的国家》,黄宗英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188、[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9、[英]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冯建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190、[法]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万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191、[德]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来炯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92、余虹:《艺术与归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3、高宣扬:《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4、[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第一卷)》,王佩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195、[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郑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96、[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郭建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
    197、[英]狄更斯:《董贝父子》,罗志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
    198、[英]吉卜林:《丛林故事》,文美惠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99、[英]约瑟夫·康拉德:《吉姆爷》,熊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200、[英]康拉德:《黑暗的心》,孙礼中等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
    201、[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吕叔湘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202、尹锡南:《英国文学中的印度》,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203、[英]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4、[加]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邓红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205、[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
    206、苏国勋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07、[美]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文楚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08、[英]奈保尔:《幽暗国度》,李永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209、[英]奈保尔:《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黄道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210、[英]艾弗·埃文斯:《英国文学简史》,宗齐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211、[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212、[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高湘泽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213、[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214、[美]唐纳德·R·凯利:《多面的历史》,陈恒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215、[法]保罗·利科:《历史与真理》,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216、[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论文明、权力与知识》,刘佳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7、[法]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218、[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219、[美]莫里斯·迪克斯坦:《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刘玉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220、[法]马舍雷:《文学在思考什么?》,张璐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221、[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222、[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223、[英]约翰·凯里:《阅读的至乐》,骆守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
    224、[意]安伯托·艾柯:《开放的作品》,刘儒庭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225、[意]伊塔洛·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黄灿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
    226、[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27、[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28、[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29、[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30、[英]戴维·约翰·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下)》,葛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231、[美]罗德·w·霍尔顿,文森特·F·霍普尔:《欧洲文学的背景》,王光林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
    232、[丹]克斯汀·海斯翠普编:《他者的历史》,贾士蘅译,台北:麦 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233、徐岱:《艺术新概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234、[美]阿瑟·丹托:《美的滥用》,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35、[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36、[加]帕米拉·麦考勒姆等编:《后现代主义质疑历史》,蓝仁哲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37、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38、[法]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39、王家传:《赛义德后殖民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的借鉴》,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240、熊伟:《旅行中的话语/权力/知识理论——论萨义德对福柯的接受》,法国研究,2011年,第2期
    241、黄集伟:《自导自演的格格不入》,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4月4日
    242、杨胜刚、黄灯:《作为边缘人、业余者的鲁迅》,南方文坛,2006年,第2期
    243、黄子平:《鲁迅·萨义德·批评的位置与方法》,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44、庄礼伟:《萨义德:内心的战争》,南风窗,2005年,9月下
    245、郝岚:《流亡者的流亡之思》,东方丛刊,2006年,第2期
    246、宋明炜:《“流亡的沉思”》,西风
    247、王富:《论赛义德的分裂人格》,求索,2005年,第8期
    248、张其学:《“杂交”中的权力和阶级》,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249、严海蓉、[美]Gayatri C. Spivak:《不带身份认同的立足点》(上、下),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2、3期
    250、生安锋:《后殖民主义的“流亡诗学”》,外语教学,2004年9月,第25卷,第5期
    251、李琳、生安锋:《后殖民主义的文化身份观》,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12期
    252、王宁:《霍米·巴巴和他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南方文坛,2002年,第6期
    253、王宁:《解构、女权主义和后殖民批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254、李应志:《解构的文化政治》,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11期
    255、刘怀玉:《无地自由,或另一种“第三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56、李意:《爱德华·萨义德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3期
    257、李意:《爱德华·萨义德:以人文介入政治》,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5期
    258、李意:《萨义德思想与巴勒斯坦民族主义》,国际论坛,2010年,第1期
    259、李意:《爱德华·萨义德论中东热点问题》,国际观察,2010年,第5期
    260、王富:《论赛义德现象》,求索,2006年,第7期
    261、陈振波:《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角色》,文学界(理 论版),2011年,第4期
    262、刘新民:《简评奥斯丁的早期作品及其未完成的小说片段》,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1卷,第2期
    263、南帆:《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264、孟悦:《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见http://genders.zsu.edu.cn/News/1396-Content-1396.html.
    265、艾晓明:《混杂之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266、倪文尖:《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双城记”》,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267、韩书堂:《美学想像的政治与政治批判的美学》,理论学刊,2006年,第2期
    268、孙英春、孙春霞:《跨文化传播的伦理空间》,浙江学刊,2011年,第4期
    269、许志强:《批评的抵制》,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