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的现代性成长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业己证明,每个社会、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走向现代化,从而成长为现代性社会,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外源型”现代化国家,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实现国家民族的自立自强,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实现由传统政治形态向现代政治形态的转型。
     改革开放以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和进步,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也在不断地推进,并体现出现代性的阶段性成长特征。
     本文提出和运用政治现代性成长理论,结合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史,通过对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的起点、目标与任务、动力、指导思想、实践和成长不足的分析,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的历程,并揭示这一历程呈现出的发展趋势,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中国政治现代性的经验和启示。政治现代性理论既是本文研究的理论范式,同时也是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框架。
     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导论、正文和结语。导论部分为理论建构,主要厘定了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性成长,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性和政治现代性成长这些基本的概念,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并阐述了政治现代性成长理论。第一章,分别从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两方面论述了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的起点。历史起点侧重实践层面,逻辑起点侧重于思想理论层面。第二章,主要从政治现代性一般理论的角度论述中国政治现代性的价值诉求、目标和任务。第三章对政治现代性成长的动力进行研究,主要从经济动力、社会动力、文化动力和主体动力这四个方面分析政治现代性成长的驱动因素,并且认为这四者是综合发生作用的。第四章,基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系统分析了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的指导思想。分别论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不同阶段的指导作用。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在不同阶段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其指导思想和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总体上看,思想理论和实践进程是相一致的。第五章,立足改革开放的历程,对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的实践作了系统的分析,选取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权威、政治过程、政治决策、政治参与等方面,论述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的历程和成果。第六章,在对政治现代性成长历程和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的不足。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政治制度化水平较低、法治政治建设相对滞后、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决策科学化水平不高以及政治参与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是阻碍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的重要因素。第七章,研究和概括了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的经验与启示,提出和探讨了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必须坚持的原则、需要甄别的观点和进一步改革的路径。文章结语以全球化为背景对中国政治现代性进行考察,分析了全球化对现阶段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挑战,提出了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以实现新阶段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调整与转换,也是对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的展望。
The track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has proven that both society and country inevitably align together toward modernization and cultivates a modernity society, known as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human culture's development. In order overcome it traditional bondage, and realize the free-standing of self-improvement 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China as an 'exogenous modernized country'must evaluate its pas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re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politics pattern.
     Before'reform and opening', the political system suited with planned economy system was a serious impediment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economy system after the'reform and op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all-round reforms progress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politics is constantly advancing and can be reflected through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modernity growth.
     By tracing back to thirty years of historical'reform and open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nd defines the use of Modernity Growth Theory of Politics. This is to analyze the starting point, target and task, power, guiding ideology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politics modernity growth.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ty growth of Chinese politics must be made and reveal on this developing trend. The enlightenment and experiences of Chinese politics modernity can be achieved with the goal and value orientation in Chinese politics. Modernity Growth Theory of Politics is a research paradigm as well as the theory frame that can perceive and analyze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ree basic parts are formed from introduction, body part and conclusion. In the introducti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mainly makes up of the determination in basic concepts and their logic relation about modernization, modernity, modernity growth, politics modernization, politics modernity, politics modernity growth, and thereafter puts forward to discusses Modernity Growth Theory of Politics. In the body part, Chapter1will discuss the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modernity growth of Chinese politics, in which the former focuses on practice level and the latter emphases on the ideology and theory level. In Chapter2, the value appeal, the goal and the task of China's politics moder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politics modernity will be discussed. Chapter3is to explore the power of politics modernity growth including the economic power, social power, culture motivation, subject power and identify that these four aspects often work upon comprehensive role on politics modernity growth.
     By investigating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thirty years, Chapter4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guiding thoughts of the modernity growth of Chinese politics including Deng Xiaoping Theory, Important Thoughts of "Three Represents", and the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Modernity growth of Chinese politics shows its different side in different stages, where the guiding thought and theory constantly enrich and develop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whole, the thought is consistent with practical process.
     Based on the process of'reform and opening up', Chapter5will analyzes on modernity growth practice of Chinese politics involving political ideology, political system, political authority, the political process,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so forth, and further examines the course of modernity growth of China politics and its achievements. Chapter6ananysises the insufficiency of China's politics modernity growth based on the front of study.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ideas, the level of political system is too low, rule of law politics builds opposite lag, democrat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process is slow, scientific level political decisions are not high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face of many problems, which are all the main factors to hamper China's politics modernity growth. Chapter7researches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as well as the enlightenment of China's politics modernity growth, which put forth the principle to hold on, in views of the need to identify and passages to further reform.
     The conclusion will explore Chinese politics modernity throughou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analyze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olitics at the new stage level, which also to prospect the growth of Chinese politics.
引文
①[匈]阿格尼丝·赫勒著:《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06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延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载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44—48页。
    ②[美]西里尔·E·布莱克:《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周师铭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页。
    ④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15页。
    ④[匈]阿尼丝·赫勒,李瑞华译:《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6页。
    ⑤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⑥[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二联书店1998年版,第2页。
    ⑦[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谈瀛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
    ①何谓现代性http://www.xschina.org.2004-05-08.
    ②[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9页。
    ①[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③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18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②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20页。
    ③桂勇:《政治现代化:国家力量的增长与强化》,《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6期。
    ④[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⑤钱乘旦:《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⑥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页。
    ⑦高红:《市民社会的建构与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①赵宬斐:《政党政治与政治现代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2—53页。
    ②[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①赵成斐:《政治现代性的要义及发展向度》,《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①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版,第223页。
    ①马超:《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及其模式特征》,《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①李鲁宁:《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形成的理性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②高旭红、王俊拴:《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探析》,《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1期。
    ①施雪华、孙发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②[英]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
    ①陈红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3期。
    ①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①孙中山:《在石家庄国民党交通部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78页。
    ②杨立强:《论民国初年的政党、党争与社会》,《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1990-1999年辛亥革命论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页。
    ①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68页。
    ①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328页。
    ②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2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6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得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②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0页。
    ③《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1949年6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5页。
    ①周恩来:《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334—34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1页。
    ②萧超然:《毛泽东政治发展学说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页。
    ③[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蒙尼·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④[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774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3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①杨正喜:《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江汉论坛》,2002年第7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9页。
    ③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1953年到1957年)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1959年4月13日),《人民日报》1959年4月14日。
    ①马齐彬:《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①杭俐:《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错误及启示》,《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2期。
    ③张伟:《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简析》,《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5期。
    ③张伟:《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简析》,《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5期。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66页。
    ②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③燕继荣:《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② Andrew Heywood,Key Concepts in Politics,N.Y.St.Martin's Press,2000,p,93。
    ①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3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得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③燕继荣:《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
    ①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②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③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政治制度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认为制化水平越高,政治就越稳定,而政治制度化水平越低,政治就越不稳定。
    ④[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得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⑤[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得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得政治秋序》,工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延顿:《变化社会中得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③[美]参见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秋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9页。
    ④转引自韩奇、曲建晶:《亨廷顿政治制度化理论的回顾与反思》,《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⑤罗伯特·W·杰克曼:《不需暴力的权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①张义:《政治制度的价值属性与工具属性》,《长白学刊》,2006年第4期。
    ②张义:《政治制度的价值属性与工具属性》,《长白学刊》,2006年第4期。
    ①胡锦涛:《十七大报告》,《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②陈明明:《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结构:冲突与调适》,《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①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日报》1997年9月12日。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
    ③陈明明:《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结构:冲突与调适》,《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④潘维:《怎样判断中国政治模式的成败》,《人民论坛》,2011年第6期。
    ①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273页。
    ②《论语·卫灵公》。
    ①[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谢祖钧、孟晋、盛之译,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②于显洋:《组织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③于显洋:《组织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军、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55页。
    ①胡翔:《依法治国与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博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第105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2005年版,第9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2006年版,第281页。
    ④彭正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类型、演进及改革取向》,《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⑤参见彭正德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类型、演进及改革取向》(《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认为自建国以来,党的执政方式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相应地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政党指挥型,政党取代型和政党引导型。
    ⑥党依法执政的三个方面的转变是在参考了袁曙宏的《党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论党依法执政》(载《求是》,2005年第22期。)一文后撰写的,特此感谢。
    ①[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页。
    ②袁曙宏:《党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论党依法执政》,《求是》,2005年第22期。
    ③[英]韦农·波格丹洛:《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86—587页。
    ④《中共中央法制讲座汇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①储安平:《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1957年6月1日在中央统战部的发言
    ②华一方:《民主党派的历史道路和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发展》,《民主与科学》,1998年第4期。
    ①[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菜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2年版,第545页。
    ②[美]杰克·普拉诺等:《政治学分析词典》,胡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6年版,第107页。
    ③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0页。
    ①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95页。
    ②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02页。
    ③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03页。
    ①江泽民:《十六大报告》,《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5页。
    ①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3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①[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页。
    ②[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
    ③[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①严学钧:《作为政治观念的核心价值》,《理论建设》,2008年第4期。
    ①李向国:《法治观念的三个基点》,《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①“精英推动说”认为社会转型或日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其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精英集团的形成和改造的过程;“经济推动说”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民主政治的主要因素;“阶级阶层推动说”认为各阶级和阶层在是政治现代化的主体推动力量;“政治文化推动说”认为一个稳定的和有效率的民主政府,不光是依靠政府结构和政治结构,它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对政治过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见施雪华、孔凡义《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探索》2006年第3期)。
    ②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6页。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74页。
    ③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39页。
    ④社会结构从实体的角度划分为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阶级与阶层结构和特殊利益群体结构;从社会结构显现的程度划分,将其分为社会表层结构和社会潜结构。见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52—354页。
    ⑤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62页。
    ⑥人类早期社会,社会分化程度低,成员之间缺乏分化。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将这种社会结构承做“机械团体”。在这样的社会中,特殊利益群体较少。而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复杂社会,是由不同分工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迪尔凯姆将其称作“有机团体”。在这样的社会中,各类特殊利益群体不断增加,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如按地位层级划分,可以分为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等。
    ①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74页。
    ①李元书:《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目标》,《黑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②朵生春:《中国改革开放史》,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第848页。
    ③李元书:《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目标》,《黑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①朵生春:《中国改革开放史》,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第856页。
    ②李元书:《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目标》,《黑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①李元书:《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目标》,《黑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②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③张立伟:《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兴起》,《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2月5日,第33版。
    ④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
    ⑤金民卿:《市民社会·市场经济·现代化》,《宁夏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
    ①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②摘自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于2007年11月12日在《第二届治理论坛—非营利组织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演讲“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现状浅析”。
    ①包心鉴:《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发展》,《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页624。
    ③[法]福柯:《什么是启蒙》,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30页。
    ①李翔海:《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①施雪华、孔凡义:《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探索》,2006年第3期。
    ①金卓:《浅析新阶层政治参与的双重政治影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①任志安:《邓小平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3期。
    ①齐鹏飞、温乐群:《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政治卷1949—2000)》,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21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①[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14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页。
    ①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②许耀桐:《论邓小平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贡献》,《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0页。
    ③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8—44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7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9页。
    ⑤王明华:《依法治国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必然选择》,《前沿》,2002年第4期。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1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祉2006年版,第512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2页。
    ⑦《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2—51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②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第1版。
    ③郝铁川:《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求是》,2001年第6期。
    ①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30年》,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16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108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⑤周天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①周天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②郑慧、王英:《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页。
    ②胡锦涛:《十七大报告》,《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209年版,第1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30年(1978—2008)》,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30页。
    ③邱家军:《人大监督现状及前景——“监督法与人大监督的未来走向”研讨会综述》,《人大研究》,2007年第3期。
    ①邱家军:《人大监督现状及前景一一“监督法与人大监督的未来走向”研讨会综述》,《人大研究》,2007年第3期。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47页。
    ①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工作报告,2010年3月9日。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2007年11月15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1—1092页。
    ①任世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三个里程碑》,《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②《江洋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①王维国、何深思、唐莹莹:《新中国民主建设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第122页。
    ②王维国、何深思、唐莹莹:《新中国民主建设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第123页。
    ①金姗姗、卢福营:《村民自治: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颁布)。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10月12日),来源于人民网法律法规库,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1983/112103198303.html.
    ①金姗姗、卢福营:《村民自治: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2005年版,第25页。
    ④王维国、何深思、唐莹莹:《新中国民主建设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第44页。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2009年版,第23—24页。
    ②王维国、何深思、唐莹莹:《新中国民主建设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第44页。
    ①王维国、何深思、唐莹莹:《新中国民主建设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①何云峰:《20世纪中国政治权威的艰难转型》,《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②何云峰:《改革开放与中国的政治发展》,《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③向加吾:《社会转型与政治权威合法性重塑》,《理论研究》,2004年第12期。
    ④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页。
    ①程燎原、江山:《法治与政治权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②程燎原、江山:《法治与政治权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③伍俊斌:《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企业导报》,2009年第11期。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⑤胡杨、唐丽娜:《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市场经济对政府机构改革的必然选择》,《西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⑥杨小云:《新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沿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①杨小云:《新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沿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第85—13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⑤《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①《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2002年版,第293页。
    ②张剑雄:《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和谐发展》,《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2005年版,第27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2005年版,第479页。
    ①杨小云:《新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沿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2005年版,第651页。
    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④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3页。
    ①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①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8页。
    ②张彬、朱光磊:《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③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9页。
    ④刘昌雄:《改革开放前中国政策制定的模式分析》,《理论探讨》,2004年第6期。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2005年版,第28页。
    ②《十匕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2009年版,第25页。
    ③李元书:《现代政治学概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页。
    ①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9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②李庆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历程》,《上海党史与党建》,2004年第3期。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0页。
    ⑤数据来源于科技网http://www.stdaily.com/papergroup/content/2011-11/11/content_376079.ht
    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2005年版,第26页。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2009年版,第23页。
    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蒙尼·维伯:《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③杨光斌:《公民参与和当下中国的治道变革》,《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①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215页。
    ①张志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政治参与》,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2005年3月12日。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④魏星河:《中国公民60年参政变迁》,《政府法治》,2009年第28期。
    ⑤魏星河:《中国公民60年参政变迁》,《政府法治》,2009年第28期。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2005年版,第25页。
    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2009年版,第23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③魏星河:《中国公民60年参政变迁》,《政府法治》,2009年第28期。
    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2009年版,第22—23页。
    ⑤化建琼:《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形式》,《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①[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①石光树:《李维汉建议邓小平肃清封建遗毒》,《百年潮》,1999年第5期。
    ①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30年》,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①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30年》,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②汪中山:《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创新》,《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①汪中山:《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创新》,《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②黄冬娅:《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公共管理研究》,2006年第4卷,第191页。
    ①杨宏山:《试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路径选择》,《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①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30年(1978—2008)》,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①卢先福:《当前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理论动态》2001年6月30日,第1531期。
    ①柳伍氏:《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面临的五大障碍》,《求实》,2005年底2期。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②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2页。
    ①王立民:《当代中国的法制新理念》,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①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5—436页。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①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30年》,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①刘云山:《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2001年第8期。
    ②《马克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42—743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②《十七大以来中央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③《十七大以来中央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①十七大以来中央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
    ②庄聪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参考》,2007年第9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
    ③庄聪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参考》,2007年第9期。
    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①赵震江、付子堂:《论政治法治化》,《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
    ②《十匕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③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④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②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30年》,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17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唐晓、王为、王春英:《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4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4页。
    ①张云:《如何借鉴现代西方政治文明》,《学习月刊》,2010年第4期。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①[德]布鲁诺·马诺:《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覃火杨:《海外人士谈中国社会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页。
    ②[摩洛哥]艾哈迈德·布斯库勒:《世界需要中国》,覃火杨:《海外人士谈中国社会主义》,北京大学出版1990年版,第203页。
    ①阮友姣:《试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西方分权制衡原则的借鉴》,《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3页。
    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⑥徐友渔:《当代中国社会思想: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6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9页。
    ②任剑涛:《解读“新左派”》,《天涯》,1999年第1期。
    ③萧功秦:《知识分子与文化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①司宜林:《警惕“新左派”思潮》,《学习月刊》,2008年第7期。
    ②徐友渔:《当代中国社会思想: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6期。
    ③何秉孟:《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④林若:《关于私有化的一点思考》,《炎黄春秋》,2007年第10期。
    ①张才国:《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及其归因分析》,《探索》,2006年第3期。
    ②徐贵相:《“西化”论》,《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3页。
    ②《邓小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294页。
    ①赛晓序:《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差异之透析》,《齐鲁学刊》,2003年第4期。
    ②萧功秦:《激进改革路径的苦果——苏联改革失败二十年后的反思》,《社会观察》,2011年第7期。
    ③孙代尧:《政治渐进主义——邓小平政治改革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3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②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罔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9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2006年版,第540。
    ①《反腐倡廉蓝皮书》,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6701986.html
    ②胡锦涛:《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中国监察》,2010年第2期。
    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页。
    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19页。
    ①梁丽萍:《政党行为与公民行为的双重建构:论政治行为文明建设》,《中州学刊》,2004年第7期。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④卞钢达:《党内民主建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2009年版,第39页。
    ①高兰、李娟:《强化党内民主意识是党内民主良好运行的基础》,《学习论坛》,2008年第2期。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0页。
    ①范恒山:《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人民论坛》,2006年第6期。
    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2008年2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③胡锦涛:《扎扎实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来源于人民网,2008年2月24日。
    ④孟卫东:《论责任政府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⑤孟卫东:《论责任政府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①俞可平:《论政府创新的基本问题》,《文史哲》,2005年第4期。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①[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①刘世军、唐贤兴、王庆洲:《全球化进程与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选择》,《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4期。
    ②魏治勋:《全球化语境下法治本质与困境的再审视》,《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③王敏:《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①刘靖华:《霸权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页。
    ②[美]罗伯特·赖克、上海市政协编译组:《国家的作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2页。
    ①[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序),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页。
    ①丁志刚:《论法治的社会支撑系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列宁全集》第3、28卷,人民出版社年1990年版。
    4.《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6.《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7.《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年版。
    1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套装上、中、下册),中央文献出版2011年版。
    1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套装上、中、下册),中央文献出版2011年版。
    1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中央文献出版1997—1999年版。
    1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中央文献出版2000—2003年版。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中央文献出版2005—2008年版。
    1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册),中央文献出版2009—2011年版。
    16.《中国改革全书——政治体制改革卷(1978—1991)》,大连出版社1992年版。
    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现代化研究》(第3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程燎原、江山:《法治与政治权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迟福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6.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7.丁志刚:《全球化对我国政治价值的挑战与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朵生春:《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下卷),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9.高全喜:《何种政治?谁之现代性?》,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10.何爱国、姜义华:《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何秉孟:《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2.胡鞍钢等:《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版。
    13.胡鞍钢:《转型与稳定:中国如何长治久安》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江荣海:《传统的拷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5.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6.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8.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19.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20.柳建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002—2009》,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1.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2.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上、中、下册),黄山书社2008年版。
    2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4.罗荣渠:《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马占稳:《比较视野下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6.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齐鹏飞、温乐群:《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政治卷1949—2000),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8.钱乘旦:《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9.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黄卫平、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8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0.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1.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年版。
    33.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覃来兴:《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5.童慧、杜艳华:《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模式研究》,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36.童星:《现代性的图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7.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二部(上、下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38.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9.王绍光:《祛魅与超越》,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40.王维国、何深思、唐莹莹:《新中国民主建设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41.王文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和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3.谢立忠、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44.谢庆奎、燕继荣、赵成根:《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45.燕继荣:《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杨耕:《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7.杨小云:《新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沿革》,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48.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俞可平、黄平等:《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30年》,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51.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2.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4.赵宬斐:《政党政治与政治现代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55.赵汀阳:《现代性与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7.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8.中国社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新思维》,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9.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攻坚: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8年版。
    60.周大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
    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美]杰佛里·庞顿、彼得·吉尔:《政治学导论》,张定淮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下、册),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5.[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美]罗伯特·赖克、上海市政协编译组:《国家的作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7.[法]福柯:《什么是启蒙》,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
    8.[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9.[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0.[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11.[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谈瀛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1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13.[美]西里尔·E·布莱克:《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周师铭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5.[美]·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6.[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陈黎、陆宏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7.[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高湘泽、马玲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8.[美]塞缪尔·P·亨廷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载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9.[美]塞缪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0.[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拉塞尔·J·多尔顿等著:《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等著:《比较政治学一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22.[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3.[美]戴维·E·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4.[英]彼得·奥斯本:《时间的政治》,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5.[美]大卫·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臧佩洪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6.[英]戴维·佛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卢晖临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7.[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蒙尼·维巴著:《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29.[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0.[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1.[美]詹姆斯·R·汤姆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苏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2.[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包心鉴:《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发展》,《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2.陈红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3期。
    3.陈明明:《现代化进程中政党的集权结构和领导体制的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4.陈明明:《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结构:冲突与调适》,《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5.初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4期。
    6.储建国:《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模式演变》,《江汉论坛》,1997年第7期。
    7.戴利朝:《政治现代化研究刍议》,《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2期。
    8.丁志刚、王宗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9.范恒山:《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人民论坛》,2006年第6期。
    10.冯向辉:《政治运行法治化在政治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史哲》,2002年第2期。
    11.桂勇:《政治现代化:国家力量的增长与强化》,《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6期。
    12.郝铁川:《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求是》,2001年第6期。
    13.何士青:《论依法执政与政治文明》,《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
    14.何云峰:《20世纪中国政治权威的艰难转型》,《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5.何增科:《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下)》,《背景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6.胡鞍钢:《第二次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17.胡伟:《新中国的政治发展:成就、途径和道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8.黄卫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国政治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19.贾高建:《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20.贾建芳:《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经验》,《江汉论坛》,2003年第10期。
    21.姜明安:《服务型政府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
    22.金太军:《政治的基本问题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文史哲》,2000年第5期。
    23.金纬亘:《政治权威与现代化》,《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24.金卓:《浅析新阶层政治参与的双重政治影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25.李安增:《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及基本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3期。
    26.李安增:《中国共产党政治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7.李景鹏:《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会滞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8.李少华:《政治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29.李伟:《后现代主义视域审视下的政治现代性》,《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0.李相沃:《关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6期。
    31.李翔海:《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32.李向国:《法治观念的三个基点》,《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33.梁丽萍:《政党行为与公民行为的双重建构:论政治行为文明建设》,《中州学刊》,2004年第7期。
    34.林尚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与战略探讨》,《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5.林庭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基本特征与实践要求》,《探索》,2007年第6期。
    36.刘化军:《论政治的现代性》,《天府新论》,2004年第5期。
    37.刘世军、唐贤兴、王庆洲:《全球化进程与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选择》,《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4期。
    38.刘世军:《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1期。
    39.刘淑妍:《论政治现代化的途径和困境》,《同济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40.孟卫东:《论责任政府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41.潘维、玛雅:《共和——甲子探讨中国模式》,《开放时代》,2009年第5期。
    42.潘维:《怎样判断中国政治模式的成败》,《人民论坛》,2011年第6期。
    43.彭正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类型、演进及改革取向》,《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44.秦宣:《新中国60年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45.秦宣:《正确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视野》,2008年第12期。
    46.任平、李必铭:《政治文明与政治现代性进程:政治现代性中心视界的演进》,《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47.施雪华、孔凡义:《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探索》,2006年第3期。
    48.施雪华:《论政治现代化的模式》,《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49.史记:《政府规模理念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0.史云贵:《中国政党“全能主义”治国模式及其政治现代化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51.孙代尧:《政治渐进主义——邓小平政治改革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3期。
    52.孙发锋:《论政治现代化的动力》,《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3.孙正甲:《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追问》,《理论探讨》,2001年第2期。
    54.唐汉生,刘小力:《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现代化》,《长江论坛》,2003年第2期。
    55.唐元松:《论政治现代化的标准及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56.汪锡奎:《政治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9期。
    57.汪玉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思考与展望》,《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1期。
    58.王邦佐、谢岳:《政党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演展逻辑》,《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3期。
    59.王邦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发展路径》,《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2期。
    60.王素萍:《论政治现代性的三个维度》,《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4期。
    61.王蔚:《政治文明与政治现代化》,《理论探索》,2006年第3期。
    62.王正绪:《国家建设、现代政府和民主之路:六十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
    63.魏星河:《中国公民60年参政变迁》,《政府法制》,2009年第28期。
    64.向加吾:《社会转型与政治权威合法性重塑》,《理论研究》,2004年第12期。
    65.萧功秦:《激进改革路径的苦果——苏联改革失败二十年后的反思》,《社会观察》,2011年第7期。
    66.谢中立:《“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67.徐友渔:《当代中国社会思想: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6期。
    68.许耀桐:《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对政治现代化的关注》,《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6期。
    69.杨光斌:《公民参与和当下中国的治道变革》,《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
    70.杨和焰:《政治现代化视野中的政治结构分化与政治系统整合》,《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71.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72.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
    73.袁敬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变革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74.袁曙宏:《党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论党依法执政》,《求是》,2005年第22期。
    75.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复旦学报》,2003年第1期。
    76.张涛:《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就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77.张维为:《“文明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政治改革》,《红旗文稿》,2011年第2期。
    78.张学涛:《论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民主与专政的限度》,《求实》,2001年第3期。
    79.赵宬斐:《论政治现代性视域的指涉及悬搁》,《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80.赵成斐:《政治现代性的要义及发展向度》,《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81.赵虎吉:《论政治制度安排的逻辑起点》,《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7期。
    82.郑永年:《政治改革与中国家建设》,《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2期。
    83.周鑫:《困境与冲突: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探析》,《学术论坛》,2004年第5期。
    84.周毅:《现代化理论的六大学派及其特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10期。
    85.蔡定剑:《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与现状》,《炎黄春秋》,2011年第2期。
    86.洪波:《后发国家政治体制现代化的模式与特征》,《探索与争鸣》,1992年第4期。
    87.金太军、洪海军:《论政治行为的动因及其制约因素》,《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88.马宝成:《宪政制度与现代政治合法性》,《文史哲》,2002年第3期。
    89.马超:《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及其模式特征》,《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90.欧阳康:《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期。
    91.唐元松:《中西方政治现代化理论研究综述》,《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4期。
    92.王冠群、杨海蛟:《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概览》,《探索》,2008年第3期。
    93.王卓君:《发展社会学视野中的政治现代化量纲》,《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94.萧功秦:《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转型体制》,《浙江学刊》,2005年第5期。
    95.杨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学术论坛》,2002年第4期。
    96.俞睿、皋艳:《公民意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驱动力》,《求实》,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