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府执行力的责任治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是当前我国各个层级的政府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近年来,我国在政府执行力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执行不力、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这说明政府执行力建设问题任重道远。执行力建设的成效之所以还不能十分令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条是,我们没有认清或者忽视了影响执行力建设的关键的因素,因而不能有的放矢进行政府执行力建设,并收到一针见血之效。因此,找出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关键的因素,以此为着力点进行政府执行力建设,使之取得更大突破,这是当前和今后政府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方向。笔者认为责任因素影响政府执行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对政府执行力建设做一探讨。
     文章分为三部分:
     上篇是基本理论篇,共两章。
     第一章的内容是:政府执行力、责任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分析。先是对政府执行力概念的分析和运行机理,以及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然后对责任、责任行政概念的梳理和分析。最后提出了从责任视角审视政府执行力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的内容是:责任对政府执行的影响。前半部分讲的是责任在影响政府执行力因素中地位,后半部分讲的是责任因素对政府执行力的影响分析。
     中篇是现实篇,共两章。
     第三章的内容是: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建设的现实状况。从分析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课题提出的过程入手,在肯定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的努力与成就的同时,提出我国当前政府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的内容是:当前我国政府执行问题责任原因分析。提出了影响政府执行力提高的六个与责任相关的因素。即政府职责配置的体制不科学、执行责任评估机制缺乏、责任实现的激励机制不科学、执行监督不完善、问责制不完善和责任执行文化缺失。
     下篇是路径篇,共六章。
     第五章的内容是:确权明责,优化政府职责体制配置。讲的是从优化配置政府的职责体系角度来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治理路径。
     第六章的内容是:建立完善的绩效责任考核制度。讲的是从绩效责任考核的角度来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治理路径。
     第七章的内容是:完善执行责任监督机制。讲的是从责任监督角度来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治理路径。
     第八章的内容是:强化执行责任实现激励措施。讲的是从责任激励角度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治理途径。
     第九章的内容是:健全政府问责制。讲的是从问责制的角度来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治理途径。
     第十章的内容是:建设责任文化。讲的是从构建责任文化角度来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治理途径。
Executive ability is the key judgment criterion of a government's performance. How to enhance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issue confronted with by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n recent years,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xecutive ability of our governments, but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truction of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is still not satisfactory because of poor implementation and low efficiency,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on the road of enhancing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There are many reasons that result in the poor effectivenes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we fail to recognize and discern the key element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Therefore, trying to make break through by recognizing the key element that influences the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shall be the direction of enhancing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in the future. In this thesis, responsibility is considered as the key element that influences the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and on this basis, the construction of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is further explored.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3 parts.
     Part 1 is the basic theories. In this part, two chapters are included.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of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and responsibility, together with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this chapter, the analysis of concept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executive ability and comparison among some relevant concepts is made, and concepts of responsibility and responsible administration are defined and analyzed. On this basis, the inevitability and necessity of studying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ponsibility is analyzed.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responsibility on executive ability. In this chapter, the importance of responsibility element in elements that influence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s is analyzed firstly, and then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responsibility element in influencing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is further conducted.
     Part 2 i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is part, two chapters are included.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of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s' executive ability. In this chapter, the way to enhance executive ability is chosen as the standing point.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confirms the achievement of executive ability in recent years, and further indicates the problems in performing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Chapter four is the responsible cause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In this chapter, six elements related to responsibility that influence executive ability is put forward.
     Part 3 involv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In this part, six chapters are included.
     Chapter five interprets the measures to have well defined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and optimum allocation of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i.e. to promote executive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Chapter six concerns the measure to establish advanced evaluation system of performance responsibility, i.e. to promote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responsibility.
     Chapter seven argues the measure to perfect supervisory mechanism of responsibility, i.e. to promote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ponsibility supervision.
     Chapter eight discusses the ways to intensify the incentive measures for fulfilling responsibility, i.e. to promote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ponsibility incentives.
     Chapter nine focuses on the measures to intensify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i.e. to promote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Chapter ten concerns the measures to construct a kind of responsible culture, i.e. to promote executive ability of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ng a culture of responsibility.
引文
①纪建悦、韩广智:《执行力组织》,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美]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中文版序)》,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③[美]拉姆·博西迪、拉姆·查兰《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④[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陈振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页。
    ⑤谢庆奎、陶庆:《政府执行力探索》,《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⑥罗豪才:《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7页。
    ⑦毛伟、贾凌民、胡仙之:《马上就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有力‘抓手’——‘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①韦端:《探究政府的执行力》,《卓越》2003年第5期。
    ②蔺全录:《关于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一些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8期。
    ③莫勇波:《公共政策执行中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④竹立家:《政府改革步入强化执行力阶段》,《中国改革》2006年第10期。
    ⑤李平、廖玩方:《政策执行中的政府执行力分析》,《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5期。
    ⑥徐珂:《政府执行力》,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47-80页。
    ⑦顾杰:《论政府执行力建设的深层影响因素》,《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1期。
    ⑧陈慰萱:《政府执行力:构成要素、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9年第4期。
    ①易垒:《新时期下我国的政府执行力解析》,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
    ②蒋健:《政策合法性与政府执行力改进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③沈瞿和:《政府执行力的法律标准》,《开放潮》2006年第3期。
    ④王春福:《政府执行力提升的内在机制——基于政策网络视角的分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⑤李燕:《和谐社会与政府执行力》,《党政十部论坛》2007年第6期。
    ⑥董田甜:《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政府执行力》,《唯识》2007年第12期。
    ⑦《现代汉语辞海》,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7页。
    ⑧《现代汉语辞海》,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64页。
    ①《汉语大词典》第二卷(上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版,第764页。
    ②参阅莫勇波:《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③徐珂:《政府执行力》,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④徐珂:《政府执行力》,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①转引自徐珂:《政府执行力》,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①陈国权:《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②谢庆奎、陶庆:《政府执行力探索》,《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①莫勇波:《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②王学杰:《对提高政策执行力的思考》,《行政政论》2009年第4期。
    ③王学杰:《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结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
    ④[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版,第3页。
    ⑤陈满雄:《提高制度执行力》,《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⑥崔涞心:《浅议企业执行力及其提升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10期。
    ①[美]小威廉·T·格姆雷斯蒂芬·J·巴拉:《官僚机构与民主——责任与绩效》,俞沂暄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②参见王成栋:《政府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0页。
    ④曹淑芹:《制度主义、责任意识与伦理自主——关于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逆向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⑤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页。
    ⑥姚尚建:《责任政党政府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⑦郭金鸿:《道德责任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2页。
    ①谢军:《责任论》,上海世纪集团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②参见章海山:《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页。
    ③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6页。
    ④[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⑤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51页。
    ⑥[美]哈特:《惩罚与责任》,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218页。
    ⑦[英]米勒等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01页。
    ⑧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Merriam-Webster).1986.P.13.
    ⑨John Alder. General Principlese of Constitutional and adiministrative Law(Fourth Edition).Palgrave Macmillan 2002:p318.
    ⑩[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①为什么用责任行政而不用责任政府呢?我们通常把公共行政看做是一种活动,其活动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即通常所说的政府或行政当局,而不将立法和司法机构列入此内。因为尽管后两者与与政府行政机构的关系极为密切,但它们的话动的内容、要求、标准、功能、运作程序、方法手段等也不一样。为此,引入责任行政,将会更好的解决政府执行力的责任治理问题。
    ②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③[美]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④参阅[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音正权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8-69页。
    ⑤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模式分析》,宋涛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贝。
    ⑥[美]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①周作翰:《马克思的‘社会公仆’思想永放光芒》,《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6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①《毛洋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①[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9页。
    ②参阅杨淑萍、李红艳:《论政府权责关系》,《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③张康之:《论抽象权力与与具体权力》,《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1期。
    ④参阅杨淑萍、李红艳:《论政府权权责关系》,《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⑤[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①参阅何维达:《论委托代理关系的涵义特征与构成条件》,《金融与经济》1997年第4期。
    ②DarrenHawkins et a.l Delegation UnderAnarchy:Stat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and Principal-AgentTheory.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6:3-38.
    ③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3页。
    ④王春城:《行政问责制中主客体关系的平衡——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的分析》,《行政论坛》2009年第3期。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139610.htm?fr=ala0_1
    ②[英]罗纳德·科斯:《新制度经济学》,载于克劳德·梅纳尔:《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
    刘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③参阅李学:《不完全契约、交易费用与治理绩效——兼论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模式》,《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④苏光:《人性化公共行政理念的重构》,《学术交流》2008年第7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①参阅陈欣:《责任意识新探:基于行为博弈论视角》,《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②谢军:《责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①刘建军:《公务员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研究》,《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②李明:《责任意识的多元研究与测量》,《心理学探新》2008年第3期。
    ③曹淑芹:《制度主义、责任意识与伦理自主——关于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逆向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④《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页。
    ⑤[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2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⑦[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4页。
    ⑧周振超:《当代中国《条块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页。
    ①[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①[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27页。
    ①郭金鸿:《道德责任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
    ①参阅朱光喜、:王赵铭:《论抽象行政行为不作为》,《兰州学刊》,2006年第6期。
    ①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48页。
    ②沈晓阳:《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探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①[美]乔治·费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②[美]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8-89页。
    ③转引自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页。
    ④张德湘:《‘以人为本’的道德哲学解读》,《理论月刊》2009年第12期。
    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
    ①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1页。
    ②参阅孙枝俏:《全球背景下政府竞争力的战略定位》,《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6期。
    ③参阅肖文涛、程宇:《应急管理视域下的地方政府竞争力探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1期。
    ①罗自刚:《政府竞争力的重要地位及其实现》,《理论探索》2006年第6期。
    ②罗自刚:《政府竞争力的重要地位及其实现》,《理论探索》2006年第6期。
    ①孙彩红:《责任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1期。
    ②陈国权:《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③参阅陈国权:《责任政府:从权利本位到责任本位》,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①参阅何士青、徐进:《责任政府与政治文明》,《国家行政学研学报》2004年第2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②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二十三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进展情况和三项议案的说明》(1982年4月26日)。
    ③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1988年4月9日)。
    ④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1993年3月22日)。
    ⑤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98年3月11日)。
    ⑥叶必丰等:《行政三分制勾勒政府改革新方向》,《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3月6日。
    ①蔡小慎、潘加军:《中英‘行政三分’改革的比较与借鉴》,《行政论坛》2004年第5期。
    ②深圳大学马敬仁教授首次将其概括为《行政三分》。
    ③温家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人民日报》2008年3月5日。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版。
    ⑤《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人民政协报》2009年6月16日。
    ①高小平:《深入研究行政问责制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8期。
    ①李晓东:《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原则及着力点探讨》,《理论前沿》2008年第1期。
    ②罗豪才、宋功德:《链接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旨、视野与贡献》,《法商研究》2004年第5期。
    ①参阅谭波:《论“大部制改革”的纵深策略——决策、执行与监督制约与协调的视角》,《理论导刊》2009年第3期。
    ①周国雄:《博弈:公共政策执行力与利益主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②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①周佑勇:《行政不作为的理论界定》,《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②参阅周佑勇:《行政不作为的理论界定》,《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①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
    ②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防范执法过程产生腐败行为——福建省积极探索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纪实》,《中国纪检监察》2008年2月5日。
    ①袁曙宏:《行政处罚的创设、实施和救济》,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②参阅王英津:《论我国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及滥用防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③参阅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①[美]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83页。
    ②曹淑芹:《制度主义、责任意识与伦理自主——关于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逆向思考》,《内蒙吉大学学报》(大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③原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在审计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机构编制时曾指出“发改委了孙成群”,来形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机构庞大现象。
    ①参阅林蓉、林思静:《试析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原因及应对策略》,《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②刘建军:《公务员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研究》,《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①黄霞湘、李琳、周洁:《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1期。
    ②http://baike.baidu.com/view/2944327.htm
    ①刘靖华、姜宪利:《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管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②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
    ③周振超:《打破职责同构:条块关系变革的路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
    ①宋功德:《行政责任制的结构性缺陷及其调整》,《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②参阅宋功德:《行政责任制的结构性缺陷及其调整》,《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①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①申来津:《精神激励的权变理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①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三卷)——王权主义与思想和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①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②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194页。
    ①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7期。
    ①张国庆:《行政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②肖勇、陈民:《论‘行政三分’与‘三权分立’》,《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4期。
    ①Gary Watston, Two Faces of Responsibility, Philosophical Topics 24:1996,pp.227-248.
    ②[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音正权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版,第7页。
    ④参阅何士青、徐进:《论服务型政府的伦理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
    ①朱光磊、周振超:《‘党政关系规范化’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党政十部论坛》2005年第1期。
    ②蒲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卓越主编:《政府绩效管理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在碎裂的世界中深化民主》(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①[美]菲利克斯·A.尼格罗:《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2页。
    ②参阅卓越主编:《政府绩效管理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③参阅卓越主编:《政府绩效管理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④[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页。
    ①周志忍:《公共性与行政效率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4期。
    ②卓越主编:《政府绩效管理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9页。
    ①卓越主编:《政府绩效管理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页。
    ②[美]雅米尔吉瑞赛特:《公共组织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①卓越主编:《政府绩效管理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页。
    ②参阅卓越:《比较政府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248页。
    ③《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十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2009年6月29日)
    ④《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了和领导十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2009年6月29日)
    ①苏大林、周巍、申永丰:《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①蒲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387页。
    ①[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务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1页。
    ①新华社记者李亚杰:《监督咫尺手自缩--30年对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保持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2008年11月16日,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16/content_10365553_1.htm
    ②蒲兴祖主编:《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9页。
    ③杨凤春:《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275页。
    ①丁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关键在于完善监督机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②[美]小威廉T格姆雷、斯蒂芬J巴拉:《官僚机构与民主——责任与绩效》,俞沂暄译,复口.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①刘萍,景晓真:《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期。
    ②《国务院关于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通知》(国发(2006)22号)。
    ①谭文辉:《正确看待‘阳光工资’,激发公务员活力》,《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8月第4期。
    ①唐华:《我国公共部门采取绩效工资制的可行性分析》,《决策探索》(下半月)2007年第4期。
    ②程臻:《论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③李金秋:《论公务员管理中的有效激励》,《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④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⑤[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平、周明德、金竹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①王淼申:《浅析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河北青年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②梁栋、郑曙村:《当前我国官员问责复出机制的失范与完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年第1期。
    ①耿相魁:《目前我国公务员晋升机制的不足与建设思路》,《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
    ②刘强、王波:《我国公务员晋升程序研究》,《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4期。
    ①滕玉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4页。
    ①王淼申:《浅析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①华晓晨、梁玉萍:《国外公务员奖励制度分析比较》,《新视野》2009年第2期。
    ①许崇德:《国家元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8页。
    ②钱宁峰:《论国家荣誉制度的宪法基础》,《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①王郅强、靳江好、赫郑飞:《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行政问责制与政府执行力’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9期。
    ①王丽萍、朱云:《政府问责制:提高执政能力的制度化建设》,《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②刘厚金:《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①蒲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405页。
    ①陈力予,吴冬娟:《建构大众传媒与行政问责制良性互动关系的困境与对策》,《发展研究》2009年第10期。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北京)1983年版,第9页。
    ③《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页。
    ④刘厚金:《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⑤参阅刘厚金:《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⑥周觅:《从‘同体问责’到‘异体问责’——浅析我国行政问责制的主体》,《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①刘厚金:《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①刘厚金:《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①王郅强、靳江好、赫郑飞:《健全行政问责制 提高政府执行力——‘行政问责制与政府执行力’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9期。
    ①曹淑芹:《制度主义、责任意识与伦理自主——关于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逆向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①刘厚金:《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总第178期)。
    ②参阅李军鹏:《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8页。
    ①孙彩红:《构建责任政府的行政文化剖析与求解》,《桂海论从》2005年第6期。
    ②参阅陈国权等:《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③郎佩娟:《行政机关行政文化建设主流化的思考》,《天津行政学院学报》第10卷第3期。
    ①梁栋、郑曙村:《当前我国官员问责复出机制的失范与完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年第1期。
    ①参阅仲崇盛:《公务员精神的责任内涵和指向》,《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②[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34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江泽民文选》(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
    [9]《十四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北京)1983年版.
    [2][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英]戴雪:《英宪精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4][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6][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M].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7][英]J·S.:《代议制政府》[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8][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9][美]潘恩:《潘恩选集》[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张昕译.张成福张昕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美]特里·T·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音正权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美]小威廉·T·格姆雷斯蒂芬·J·巴拉:《官僚机构与民主——责任与绩效》[M].俞沂暄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美]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16][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7][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8][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9][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0][美]J·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美]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中文版序)》[M].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年版.
    [22][美]拉姆·博西迪、拉姆·查兰《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3][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M].陈振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页.
    [24][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版.
    [25][美]哈特:《惩罚与责任》[M].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6][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6][英]米勒等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8][美]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美]乔治·费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精神》[M].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1][美]菲利克斯·A.尼格罗:《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32][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33][美]雅米尔吉瑞赛特:《公共组织管理》[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34][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务治理之道》[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5][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6][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7]竺乾威:《公共行政学》(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卓越:《比较政府与政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谢军:《责任论》[M].上海世纪集团出版社2007年版.
    [40]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罗豪才:《行政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2]纪建悦、韩广智:《执行力组织》[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43]蒋劲松:《责任政府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4]李军鹏:《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5]姚尚建:《责任政党政府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46]王美文:《当代中国公务员责任体系及其实现机制》[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7]徐鸿武郑曙村:《邓小平国家政权建设理论与实践》[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8]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9]郭金鸿:《道德责任论》[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0]刘广登:《宪法责任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1]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2]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3]徐家良:《政府评价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周国雄:《博弈:公共政策执行力与利益主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5]张贤明:《论政治责任——民主政治的一个视角》[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王邦佐等:《执政党与社会整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7]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8]杨解军:《行政责任问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9]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60]王晓烁:《国家机关权责平衡问题研究》[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版.
    [61]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2]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下)[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63]张越:《英国行政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丁建军:《行政监督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5]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M].宋涛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30年(1978-2008)》[M].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67]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68]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69]应松年:《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70]侯志山:《外国行政监督制度与著名反腐机构》[M].中国方正集团出版社2004年版.
    [71]薄贵利:《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2]曹沛霖等:《比较政治制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3]蔡定刽:《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4]刁田丁等:《中国机构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机构改革调控机制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75]郭道久:《“以社会制约权力”——民主理论的一种解析视角》[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6]关山等:《块块经济学——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M].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77]黄百炼:《权力裂变——监察·监督与中国政治》[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8]黄百炼:《“一把手”的权力与权力制约监督》[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79]孔昭林:《机构革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性研究》[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80]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1]刘炳香:《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新变革》[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82]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3]李鹏:《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上)[M].新华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84]马力宏:《中国行政管理中的条块关系》[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5]任晓:《中国行政改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6]宋德福:《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87]唐娟、徐家良、马德普:《中国中央政府管理》[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88]王振民:《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关系——一种法治结构的解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王绍先等:《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0]王敬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91]吴大英:《政治关系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2]谢庆奎等:《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93]谢庆奎等:《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94]谢庆奎:《政治改革与政府创新》[M].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95]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6]谢林等:《外国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M].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97]夏海:《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制度》[M].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98]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99]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0]许崇德:《各国地方制度》[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年版.
    [101]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M].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02]熊文钊:《大国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宪政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3]吴大英、杨海蚊主编《政治关系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4]杨先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5]杨风春:《中国政府概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6]扬宏山:《府际关系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7]杨小云:《新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8]袁刚:《中国古代政府机构设置沿革》[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9]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0]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1]卓越:《比较政府》[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2]郑贤君:《地方制度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3]曾伟等:《地方政府管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4]赵永茂尊:《府际关系》[M].台湾元照出版社2001年版.
    [115]朱光磊:《中国政府与政治》[M].台湾插智文化事业公司出版2003年版.
    [116]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7]莫勇波:《公共政策执行中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8]徐珂:《政府执行力》[M].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119]陈国权:《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0]莫勇波:《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1]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2]章海山:《西方伦理思想史》[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24]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25]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6]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7]袁曙宏:《行政处罚的创设、实施和救济》[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
    [128]刘靖华、姜宪利:《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管理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9]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三卷)——王权主义与思想和社会》[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0]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1]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2]卓越:《政府绩效管理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133]《在碎裂的世界中深化民主》(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34]杨凤春:《中国政府概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5]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6]滕玉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7]许崇德:《国家元首》[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8]申来津:《精神激励的权变理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钱宁峰:《论国家荣誉制度的宪法基础》[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耿相魁:《目前我国公务员晋升机制的不足与建设思路》[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
    [3]刘强、王波:《我国公务员晋升程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4期.
    [4]周志忍:《公共性与行政效率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4期.
    [5]梁栋、郑曙村:《当前我国官员问责复出机制的失范与完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年第1期.
    [6]王淼申:《浅析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7]程臻:《论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8]李金秋:《论公务员管理中的有效激励》[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9]谭文辉:《正确看待‘阳光工资’.激发公务员活力》[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10]唐华:《我国公共部门采取绩效工资制的可行性分析》[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7年第4期.
    [11]刘萍.景晓真:《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期(总期第76期).
    [12]丁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关键在于完善监督机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13]李学:《不完全契约、交易费用与治理绩效——兼论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14]于正伟:《公共政策、交易成本与治理机制——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交易成本视角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11期.
    [15]吕丽娜:《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大部制改革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6]王义、庄海燕:《降低交易成本:政府绩致评佑制度建议的新祝角》[J].《长白学刊》2007年第3期.
    [17]田野:《关系研究:文献回溯与评估》[J].《欧洲研究》2004年第6期.
    [18]孙国峰:《论公共权力的异化及其向互利的回归——以‘交易成本’为视域》[J].《文史哲》2004年第2期.
    [19]徐敏:《我国公务员聘任制度的交易成本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0]钟维荣:《公仆意识建设新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3期.
    [21]黄家泉:《论‘公仆’意识——学习马克思论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及胡锦涛在西柏坡的讲话》[J].《广州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22]李君如:《论增强公仆意识》[J].《党政干部文摘》2007年第5期.
    [23]谢庆奎、陶庆:《政府执行力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24]莫勇波:《政府执行力:当前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课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5]沈晓阳:《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探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26]毛伟、贾凌民、胡仙之:《马上就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有力‘抓手’——‘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27]周作瀚:《马克思的‘社会公仆’思想永放光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6期.
    [28]曲春郊:《强化公仆意识防止主仆错位——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29]何万程:《谈增强执政党的公仆意识——学习恩格斯《<法兰西内战>导言》》[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4期.
    [30]崔永刚:《对建立政府责任体系的几点思考》[J].《工会论坛》2008年9月第5期.
    [31]高晓红:《公共权力异化的伦理规约》[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2]张伟:《构建政府职责体系应把握的基本框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12期.
    [33]杨淑萍、李红艳:《论政府权责关系》[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2月总期第62期.
    [34]吴钟瑚:《强化政府的能源管理功能和权责一致》[J].《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1期.
    [35]郭蕊:《权责一致:异化与纠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33卷.
    [36]韩春晖:《我国行政主体的内在结构及其协调——以权、名、责三者关系为中心》[J].《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
    [37]景云祥:《责任政府构建的当代主题与基本维度》[J].《行政与法》2008年第8期.
    [38]刘寿明、陆维臣:《公共领域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及其拓展》[J].《求索》2009年第4期.
    [39]李艳霞、胡东:《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0]许克祥:《基于委托代理的公共权力治理分析》[J].《长江论坛》2006年第3期.
    [41]邓名奋:《论公民与政府委托-代理关系的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42]王春城:《行政问责制中主客体关系的平衡—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的分析》[J].《行政论坛》2009年第3期.
    [43]陈晓虹:《政策目标在执行中的置换与回归—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4]安康、刘祖云:《政治领域的道德风险辨析—‘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5]莫勇波:《论政府执行力及其组织构建》[J].《改革研究》2005年第6期.
    [46]强恩芳:《我国当前的行政执行与政府执行力研究》[J].《行政与法》2008年第1期.
    [47]韩兆柱:《我国政府执行力理论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8]何植民、李彦娅:《我国政府执行力研究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49]谢庆奎、陶庆:《政府执行力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50]陈慰萱:《政府执行力:构成要素、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9年第4期.
    [51]肖滨:《从国家、世界、人性到政治一—施密特对政治概念的建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52]胡永嘉:《论管理的‘匮乏人假设’——人类为何需要管理》[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53]苏东:《论管理学人性假设、激励理论的缺憾及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1999年第4期.
    [54]李宇飞:《论基于人性分析的管理制度设计》[J].《求索》2005年第1期.
    [55]安启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理论及其对工业文明的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3期.
    [56]苏光:《现代公共行政视阈下‘完整行政人’分析》[J].《学术交流》2009年第7期.
    [57]杨龙:《政治领域中的人性——经济人假设评析》[J].《文史哲》2003年第4期.
    [58]王学杰:《对提高政策执行力的思考》[J].《行政论坛》2009年第4期.
    [59]陈满雄:《发展观的认识——邓小平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60]何植民、李彦娅:《公共精神: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关键因素》[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61]张康之:《论抽象权力与具体权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11期.
    [62]李乐为:《论社会转型期行政道德责任的缺失及生成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63]陈满雄:《论提高制度执行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9期.
    [64]钱海梅:《论社会转型期的责任行政》[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65]端国志:《试析中国行政责任的缺失》[J].《西藏科技》2009年12期.
    [66]逯惠艳:《提高领导干部行政执行能力刍议》[J].《行政与法》2009年第12期.
    [67]陈满雄:《提高制度执行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68]何植民、李彦娅:《我国政府执行力研究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69]刘雪丰:《行政责任的三重伦理考量》[J].《伦理学研究》2009年11月第6期.
    [70]毛寿龙:《责任政府的理论及其政策意义》[J].《行政论坛》2007年第2期.
    [71]莫勇波:《政府执行能力与政府执行力的逻辑关系分析》[J].《行政领导》2009年4月.
    [72]韦端:《探究政府的执行力》[J].《卓越》2003年第5期.
    [73]蔺全录:《关于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一些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版第8期.
    [74]竹立家:《政府改革步入强化执行力阶段》[J].《中国改革》2006年第10期.
    [75]李平、廖玩方:《政策执行中的政府执行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5期.
    [76]顾杰:《论政府执行力建设的深层影响因素》[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1期.
    [77]蒋健:《政策合法性与政府执行力改进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78]沈瞿和:《政府执行力的法律标准》[J].《开放潮》2006年第3期.
    [79]王春福:《政府执行力提升的内在机制——基于政策网络视角的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80]华晓晨、梁玉萍:《国外公务员奖励制度分析比较》[J].《新视野》2009年第2期.
    [81]李燕:《和谐社会与政府执行力》.《党政干部论坛》[J].2007年第6期.
    [82]董田甜:《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政府执行力》[J].《唯识》2007年第12期.
    [83]谢庆奎、陶庆:《政府执行力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84]王学杰:《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结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
    [85]陈满雄:《提高制度执行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86]崔涞心:《浅议企业执行力及其提升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10期.
    [87]曹淑芹:《制度主义、责任意识与伦理自主——关于行政伦理法制化的的逆向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8]江传月:《论当代西方正义理论》.[J].《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12月(下).
    [89]黄海林:《新公共行政社会公平观的现代价值——基于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视角》[J].《探索》2009年第6期.
    [90]高秦伟:《论责任政府与政府责任》[J].《行政论坛》2001年第7期.
    [91]定明捷:《浅析责任政府的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92]冯淑慧、任现辉:《树立责任理念,建立责任政府》[J].《兰州学刊》2004年第5期.
    [93]孙彩红:《责任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1期.
    [94]陈国权、王勤:《责任政府:以公共责任为本位》[J].《行政论坛》2009年第6期.
    [95]何士青、徐进:《责任政府与政治文明》[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96]张德湘:《‘以人为本’的道德哲学解读》[J].《理论月刊》2009年第12期.
    [97]刘静:《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演绎:以人为本》[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98]李图强:《公共行政与公民参与的关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99]孙彩红:《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功能、基础与发展条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年》2008第2期.
    [100]朱光喜、王赵铭:《论抽象行政行为不作为》[J].《兰州学刊》2006年第6期总第153期.
    [101]关保英:《论抽象行政行为主体与具体行政行为主体的分离》[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6年第4期.
    [102]王玉:《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公民行政参与》[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03]李冬云:《论无效行政行为及相关问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04]窦炎国:《论行政行为的伦理决策》[J].《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105]张西勇、李琴:《新公共管理模式对公民参与的促进作用》[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06]蔺耀昌:《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比较研究》[J].《行政论坛》2005年第3期.
    [107]黄学贤:《形式作为而实质不作为行政行为探讨——行政不作为的新视角》[J].《中国法学》2009年第5期.
    [108]郜绍辉:《公共精神:非政府组织问责的价值维度》[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09]秦文锋:《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制度建设》[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10]朱岚:《国内行政道德研究综述》[J].《行政与法》2006年第5期.
    [111]王桂泉、姚黎君:《论行政道德实践》[J].《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4期.
    [112]储建国:《大部制改革与现代国家构建》[J].《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7期.
    [113]马英、方烨:《‘大部制’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14]原淑玲:《大部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J].《理论探索》.2008年第4期.
    [115]邓海娟、黄利红:《大部制改革与行政组织法的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116]杨兴坤:《大部制改革中的十大问题与误区》[J].《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4期.
    [117]舒绍福、刘峰:《大部制视野下的行政执行研究》[J].《新视野》2008年第5期.
    [118]周佑勇:《行政不作为的理论界定》[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19]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防范执法过程产生腐败行为——福建省积极探索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纪实》[J].《中国纪检监察》2008年第2期.
    [120]刘文俭:《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与借鉴意义》[J].《行政论坛》2009年第3期.
    [121]孙枝俏:《全球背景下政府竞争力的战略定位》[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6期.
    [122]肖文涛、程宇:《应急管理视域下的地方政府竞争力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1期.
    [123]罗自刚:《政府竞争力的重要地位及其实现》[J].《理论探索》2006年第6期.
    [124]叶必丰等:《行政三分制勾勒政府改革新方向》[J].《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第3期.
    [125]蔡小慎、潘加军:《中英‘行政三分’改革的比较与借鉴》[J].《行政论坛》2004年第5期.
    [126]高小平:《深入研究行政问责制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8期.
    [127]李晓东:《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原则及着力点探讨》[J].《理论前沿》2008年第1期.
    [128]罗豪才、宋功德:《链接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旨、视野与贡献》[J].《法商研究》2004年第5期.
    [129]谭波:《论“大部制改革”的纵深策略——决策、执行与监督制约与协调的视角》[J].《理论导刊》2009年第3期.
    [130]参阅林蓉、林思静:《试析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31]刘建军:《公务员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32]黄霞湘、李琳、周洁:《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1期.
    [133]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
    [134]周振超:《打破职责同构:条块关系变革的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9期.
    [135]宋功德:《行政责任制的结构性缺陷及其调整》[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136]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37]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7期.
    [138]肖勇、陈民:《论‘行政三分’与‘三权分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39]何士青、徐进:《论服务型政府的伦理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
    [140]朱光磊、周振超:《‘党政关系规范化’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期.
    [141]苏大林、周巍、申永丰:《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 4期.
    [142]王郅强、靳江好、赫郑飞:《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行政问责制与政府执行力”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9期.
    [143]王丽萍、朱云:《政府问责制:提高执政能力的制度化建设》[J].《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44]刘厚金:《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145]陈力予.吴冬娟:《建构大众传媒与行政问责制良性互动关系的困境与对策》[J].《发展研究》2009年第10期.
    [146]周觅:《从“同体问”到“异体问责”——浅析我国行政问责制的主体》[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47]孙彩红:《构建责任政府的行政文化剖析与求解》[J].《桂海论丛》2005年第6期.
    [148]仲崇盛:《公务员精神的责任内涵和指向》[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马昌博:《大部制改革引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专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军鹏》[N].《南方周末》2008年1月24日第B12版.
    [2]张德湘:《‘以人为本’的道德哲学解读》[N].《理论月刊》2009年第12期.
    [1]易垒:《新时期下我国的政府执行力解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年12月.
    [2]伍小乐:《‘大部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关系探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2010年2月.
    [1]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Merriam-Webster).1986.
    [2]John Alder. General Principlese of Constitutional and adiministrative Law(Fourth Edition).Palgrave Macmillan 2002.
    [3]Gary Watston, Two Faces of Responsibility, Philosophical Topics 24: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