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大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近代大学自产生之时起,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地扩展与变化。西方近代大学在几百年中逐渐形成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也在中国近代大学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得到彰显。大学职能在较短时期中的变化,对大学教师专业素质会提出新的要求,使得他们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国近代大学在创立之初,是以培养人才职能为主要职能。当时大学教育活动主要是围绕教学而开展。在清末民初,学术研究活动零散地出现在大学中,之后不断扩大。1917年后,由于北京大学等校的大力倡导,学术研究成为大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发展科学职能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开始在中国近代大学中彰显。几乎也就是在那时,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观念也在中国大学中出现并很快地为各大学所接受。随后,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也基本在大学中明朗起来。
     随着中国近代大学职能变化、拓展,中国近代大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大学以培养人才为主要职能的时期,大学教师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学素质方面,尤其是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
     发展科学职能在中国近代大学中彰显后,对大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一旦成为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因素,它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产生影响作用。
     社会服务职能在中国近代大学彰显后,大学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同时还要力所能及地直接为社会服务。因此,大学职能对教师专业素质又提出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笼统地说就是,教师要具有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然而,这种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体现在他们的教学和研究之中的,其实质也就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提出新要求,并导致他们教学行为、研究行为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国近代大学职能的不断变化,对大学教师专业素质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促使大学教师专业素质及其专业行为发生改变。大学职能的演变对大学教师专业素质产生的影响,是通过高等教育制度、大学管理实务、大学教师群体内部关系、大学教师个体教育实践反思等机制实现的。
     因此,中国近代大学教师专业素质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专业素质发展是受大学职能演变的影响,也是中国近代大学职能实现的依据。在中国近代大学职能演变对大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机制中,大学教师的个体教育实践反思是最为主要的。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hinese modern society, modern university has increasingly undertaken more and m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since it came into being. The three functions of Western modern university ---training talents, developing science and serving society are gradually revealed in China with its several decades’development. The change of university functions in this short tim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 on university teachers’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accordingly caused the change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conduct.
     From the beginning,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is to train talents. At that time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were mainly carried out on teaching.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cademic researches appeared occasionally in university and later increased. Since 1917, with the advocate of universities with Beijing University as their core, academic research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university activities. The function of developing science began to show up in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in the 1920s or so.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influenced by various social factors, the concept directly serving the society appeared and gradually accepted by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country. Soon after that, the function serving the society became clear in universities.
     Along with the constant change and expansion of university functions in modern China, teachers’professional qualities altered. During the time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took training talents as their main function, teachers’qualities began to form up. There are two aspects, one is teaching ability and the other is teaching attitude.
     The society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on teachers’professional qualities after the function of developing science appeared in universities in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required of not only being possessed of better teaching qualities, but also the capability of academic research. Once the academic research capability become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teacher qualities, it will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on teachers’teaching ability and further affect their teaching ability and attitude.
     After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showed the function of serving the society, university teachers not only went in for teach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es, but also done their best to directly serve the society. Therefore university functions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on teachers’qualities. These new demands, generally speaking, teachers should be possessed of the concept and ability of serving the society. They are not independent; however, are reflected i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researches. Its nature is t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university teachers’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y, and further brings about the change of their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nduct.
     With the constant change of university functions in modern China, w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university teachers’professional qualities, which have also l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our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teaching act. The evolution of University functions on university teachers’influences have realized by these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the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on,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dividual teaching practice reflection mechanism of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o on.
     Therefor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modern China are an integral whole. Its development is affected by the evolution of university functions, and also the basis of realization of the university teachers’professional qualities. In this kind of mechanism, however, individual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are the most important.
引文
①耿秀梅.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
    ②张意忠.论教授治学[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8.
    ③张意忠.论教授治学[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8.
    ①[德]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83.
    ①耿秀梅.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
    ①姚洁.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中美比较分析与我国的推进战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3.
    ②姚洁.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中美比较分析与我国的推进战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3.
    ③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96-97.
    ④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04.
    ⑤邓小林.略论1912-1927年间大学教师的聘任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
    ⑥邓小林.近代中国大学教师聘任、晋升等问题[J].求索,2004,(1).
    ⑦田正平,商丽浩.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流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41-244.
    ⑧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4-105.
    ⑨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09-110.
    ⑩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19-139.
    
    
    ①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41-143.
    ②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63.
    ③吴民祥.流动与求索: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1898-1949)[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 8.
    ④吴民祥.流动与求索: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1898-1949)[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 43.
    ⑤吴民祥.流动与求索: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1898-1949)[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 61.
    ⑥吴民祥.流动与求索: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1898-1949)[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 152-292.
    ⑦庞海江.近代大学教师群体透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7.
    ①庞海江.近代大学教师群体透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20.
    ②庞海江.近代大学教师群体透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1.
    ③庞海江.近代大学教师群体透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2-26.
    ④庞海江.近代大学教师群体透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0-53.
    ⑤田正平,商丽浩.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流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48-293.
    ⑥庞海江.近代大学教师群体透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53-56.
    
    ①向仁富.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国立八高校教师索薪运动[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
    ②向仁富.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国立八高校教师索薪运动[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9.
    ③李涛.“教授治校”在我国20世纪上半叶引进的回顾与反思[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23.
    ④张正锋.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I.
    ⑤王全林.精神式微与复归:“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⑥庞海江.近代大学教师群体透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9.
    ①王港,邹保禄.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111-113.
    ②赵晚霞.中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社会需求及优化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③刘建东.浅谈提高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方法[J] .教育与职业,2006,(26):53-54.
    ①刘家凤,鄢章荣.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优化: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育再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2): 308-311.
    ②丁平,冯超英.试论面向21世纪高校历史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取向[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4):115-116.
    ③吴志勇,刘嫦娥.高校教师专业素质内容调查与维度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3):37-40.
    ④张立君,赵雪峰.浅议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2): 60-61.
    ①张勇华.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培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
    ①扈高岩.论高等学校的两个基本职能:教学与科研[J] .教育研究丛刊,1980,(3).
    ②潘懋元.关于新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对策的若干意见[J] .福建高教研究,1984,(2).
    ③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207.
    
    ①张念椿.高校的第三功能:社会服务[J].科技管理咨询,1987,(11).
    ②刘富钊.实现高校第三职能作用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9,(3).
    ③李文长.高等教育社会职能新论[J].高等教育研究,1989,(1).
    ④冯之浚等.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J].上海高教研究丛刊,1982,(6).
    ⑤徐辉.试析现代高等学校的六项基本职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3,(4):16-18.
    ⑥邓耀彩.个人与文化:高校社会职能的两个出发点—兼与徐辉同志商榷[J].高等教育研究,1995,(1):27-31.
    
    ①王洪才.论当代高等教育五大职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3 ,(6).
    ②王伟廉.论高等教育学的改造[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4 ,(1).
    ③邬大光,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5,(3):57-61.
    ④章仁彪.守护与创新:现代大学理念与功能[J].高教发展论坛,2004.(3):1-7.
    ①胡建华,陈列,周川,龚放.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37-257.
    ①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①杜作润,高烽煜.大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247-269.
    ②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70-72.
    ③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④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66-170.
    ①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0-43.
    ②陈平水.大学生命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88-105.
    ①朱新涛.大学功能与市场化[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7. 22-49.
    ②单中惠.西方领导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44-246.
    ①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46-162.
    ②荣光宗.大学自我维持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5-58.
    ③冯开甫.大学新生教育概论[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3-27.
    ④谭志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学的使命:中国大学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98-125.
    ①上官剑.大学超越论[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4-85.
    ②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卷2)[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6.
    ③孟万金.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立体架构:校长的视角[J] .高等教育研究,2004,(6):57-60.
    ①王卓,杨建云.教师专业素质内涵新诠释[J].教育科学,2004,(5): 52.
    ②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54-67.
    ③童富勇,黄文芳论教师专业素质及其发展[J].教育评论,2004,(5):54.
    ④王洪明.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培养[J].教育探索,2001,(8):82.
    ⑤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 179-180.
    ①时伟.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析:基于大学教学学术性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8,(7): 81
    ①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3
    ①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8.
    ②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 70-71.
    ③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1895~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2.
    
    ①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A]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下)[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1836.
    ②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13.
    ③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 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793.
    ④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544.
    ①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A].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下)[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768.
    ②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572.
    ③朱国仁.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143.
    ④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0-21.
    ⑤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544.
    ⑥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A].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下)[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776.
    ⑦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545.
    
    ①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572.
    ②吴芬.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研究(1902- 1949)[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4.
    ③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9.
    ④吴芬.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研究(1902-1949)[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
    ⑤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21-22.
    ⑥上官剑.大学超越论[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0-51.
    ①荀渊.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6.
    ②单泠.感怀浙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2.
    
    ①钱理群,严瑞芳.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2
    ②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67.
    ③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664.
    ④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3.374.
    
    ①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299.
    ②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120.
    ③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C] .北京:中华书局,1982.191.
    ④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六卷)[C]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63-564.
    ⑤马艳芬.中国近现代大学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
    ①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中册)[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33-1334.
    ①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92-394.
    ②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97.
    ③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43.
    ①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5.
    ②上官剑.大学超越论[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77-78.
    ①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12.
    ②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09.
    ③王玮.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68.
    ④王玮.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71.
    
    ①编辑组.南京大学百年实录(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8.
    ②编辑组.南京大学百年实录(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0-131.
    ③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12.
    ④黄义详.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35.
    ①编辑组.南京大学百年实录(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4.
    ②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4.
    ③编辑组.南京大学百年实录(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93.
    ④编辑组.南京大学百年实录(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92.
    ⑤编辑组.南京大学百年实录(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96.
    
    ①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6.
    ②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5.
    ③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8.
    ④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7.
    ⑤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11.
    ①编辑组.南京大学百年实录(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03-204.
    ②编辑组.南京大学百年实录(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04.
    ①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6.
    ②编辑组.南京大学百年实录(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5.
    
    ①编辑组.南京大学百年实录(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6.
    ②金陵大学农林科组织及事业报告第6号,1927年7月刊印,1-5.
    ③王玮.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69)
    ④王玮.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84)
    ⑤私立金陵大学60周年纪念册,77-82
    ⑥金陵大学农林科组织及事业报告第6号, 1927年7月刊印, 59-70.
    
    ①孙明经.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小实验[J].影音,1947.(7-8).
    ②王玮.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82.
    ③王玮.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83.
    ④金陵大学校友会.金陵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77-398.
    ①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185-205.
    ①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944.
    
    ①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99.
    ②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297.
    ③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42-43.
    ④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377.
    ①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297.
    ②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25-426.
    ③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5.
    ④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942-943.
    
    ①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
    ②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
    ③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276.
    ④钱理群,严瑞芳.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3.
    ⑤钱理群,严瑞芳.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4.
    ⑥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42-43.
    ①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7.
    ②张伟平.教育会社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44.
    
    ①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2.
    ②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0.
    ③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31.
    ④胡国华.洋务留学政策与庚款留美政策之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6.
    
    ①刘克选,方明东.北大与清华:中国两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历史与风格[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23-24.
    ②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3.
    ③牧洲,牧小.北大故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12.
    ④牧洲,牧小.北大故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14.
    
    ①刘克选,方明东.北大与清华:中国两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历史与风格[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24.
    ②刘克选,方明东.北大与清华:中国两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历史与风格[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36.
    ③顾颉刚.(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A].牧洲,牧小.北大故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11.
    ④刘克选,方明东.北大与清华:中国两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历史与风格[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30-31.
    ⑤刘克选,方明东.北大与清华:中国两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历史与风格[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35.
    ⑥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Z].北京:中华书局,1984.110.
    ①郭丽君.学术职业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聘任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65.
    ②北研,树人.北大百年老照片[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166.
    ③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99.
    ④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377.
    ⑤鲁静,史睿.清华旧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72.
    ①鲁静,史睿.清华旧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26.
    ②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136.
    ③鲁静,史睿.清华旧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112.
    ①黄义详.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62.
    ②鲁静,史睿.清华旧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25.
    ③钱理群,严瑞芳.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6-167.
    ④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81.
    ⑤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59-60.
    ①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93-194.
    ①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44.
    ②编委会.山东大学百年史:1901-2001[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125.
    ①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53-154.
    ②鲁静,史睿.清华旧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42.
    ①钱理群,严瑞芳.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6-167.
    ①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81.
    ①李曙白,李燕南.西迁浙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82.
    ②校史编委会.厦门大学院系馆所简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89.
    
    ①万平近.林语堂传[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35.
    ②钱天鹤.钱天鹤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221.
    ③黄义详.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143.
    ④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23.
    ①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98.
    ②黄义详.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143.
    ①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221.
    ①鲁静,史睿.清华旧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113.
    ①翁智远.同济大学史(第一卷1907-1949)[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89.
    ②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220.
    ③鲁静,史睿.清华旧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42.
    ①李洪涛.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57.
    ②编委会.山东大学百年史:1901-2001[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81.
    ③编委会.山东大学百年史:1901-2001[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126.
    ④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60.
    ⑤钱理群,严瑞芳.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52.
    ①校史编辑室.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第一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97.
    ②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8.
    ③李曙白,李燕南.西迁浙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18.
    ④李曙白,李燕南.西迁浙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19.
    ①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48.
    ②李曙白,李燕南.西迁浙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21.
    ③校史编辑室.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第一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167.
    ④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297.
    ⑤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8.
    
    ①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97- 298.
    ②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187-188.
    ③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281.
    ④张宪文.金陵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5-266.
    ①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47.
    ②校史编辑室.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第一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167.
    ③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297.
    ④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24.
    ①校史编辑室.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第一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103.
    ②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146-147.
    ③校史编辑室.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第一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97.
    
    ①李洪涛.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67.
    ②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82.
    ③左惟,袁久红,刘庆楚.大学之道:东南大学的一个世纪[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48-249.
    ④单泠.感怀浙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52.
    ①单泠.感怀浙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95.
    ②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1.
    ③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116-117.
    ④鲁静,史睿.清华旧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83.
    ①单泠.感怀浙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94.
    ②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2.
    ③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33.
    ④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1.
    
    ①校史编辑室.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第一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102.
    ②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187-188.
    
    ③编委会.山东大学百年史:1901-2001[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83.
    ①编委会.山东大学百年史:1901-2001[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129-130.
    ②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5-106.
    ①徐春霞.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农业教育[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3-54.
    ②单泠.感怀浙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3.
    
    ①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0.
    ②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202.
    ③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05.
    ①翁智远.同济大学史(第一卷1907-1949)[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 87.
    ②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64.
    ①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6.
    ①黄启兵.中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5.
    ②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37.
    ①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661.
    ②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32.
    ③拟定大学堂译学馆章程[A].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0.
    ①拟定大学堂译学馆章程[A].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0.
    ②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16.
    ③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54.
    
    ①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51.
    ②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06.
    ③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09.
    ④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10.
    ⑤蔡克勇.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卷)[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398
    ①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783-784.
    ②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16.
    ①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30.
    ②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68-669.
    
    ①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M].台北:国立编译馆,1974. 429-430.
    ②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6-217.
    ③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92.
    ①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69.
    ②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90.
    ①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703-705.
    
    ①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69.
    ②郭为藩.中华民国开国七十年之教育(上)[M].台北:广文书局,1981.238.
    ③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92.
    ④郭为藩.中华民国开国七十年之教育(上)[M].台北:广文书局,1981. 238.
    ①黄义详.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46.
    ②编委会.山东大学百年史:1901-2001[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57.
    ③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04.
    ④张建新,董云川.云大文化史料选编[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76.
    ⑤张宪文.金陵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96-97.
    ⑥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250.
    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教职员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390-391.
    ①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26-127.
    ②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13.
    ①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18.
    ②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35.
    ③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20.
    ④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13.
    ⑤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18.
    ①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32.
    ②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35.
    ③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20.
    ④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20.
    ⑤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20.
    ①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32.
    ②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32.
    ③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35.
    ④拟定大学堂译学馆章程[A].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1.
    ⑤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32.
    ⑥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35.
    ①京师大学堂详细规则[A].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32.
    ②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779-780.
    
    ①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96.
    ②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346.
    ③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1.
    ④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31.
    ①京师大学堂光绪癸卯重订规条[A].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19.
    ②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67.
    
    ①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664.
    ②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374.
    ③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中册)[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33-1334.
    ①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21.
    ②荀渊.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91.
    ③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27.
    
    ①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786.
    ②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69.
    ③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61.
    
    ①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75-76.
    ②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51
    ③王运来.诚真勤仁,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311.
    ④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361.
    ①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79.
    ②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20.
    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教职员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391.
    ①四川大学校史编写组.四川大学史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106.
    ②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30.
    ①钱理群,严瑞芳.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3.
    ②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1.
    ③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9.
    ①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5.
    ②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5.
    ③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392.
    ①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393.
    ②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965.
    ①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230.
    ②华西校史编委会.华西医科大学校史(1910-1985)[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134.
    ③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2.
    ④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5-56.
    ⑤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395.
    ①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97.
    ②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4.
    ③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97.
    
    ①鲁静,史睿.清华旧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2.
    ②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116-117.
    ③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99-100.
    ④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39.
    ①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499.
    ②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173.
    ③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概况,1932-1933年度第2号,30.
    
    ①吴民祥.流动与求索: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1898-1949)[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20-32.
    ②吴民祥.流动与求索: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1898-1949)[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3.
    ③高恒文.东南大学与“学衡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30.
    ①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34-35.
    ②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59-60.
    ③赵瑞蕻.离乱弦歌忆旧游:从西南联大到金色的晚秋(文学回忆录)[C].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0.13.
    ④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0.
    ①李曙白,李燕南.西迁浙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72.
    ②单泠.感怀浙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0.
    ①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
    ②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93.
    ③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76-177.
    ④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48-149.
    ①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1895-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85-286.
    ②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236.
    ③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127.
    ①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128.
    ①钱理群,严瑞芳.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5.
    ②鲁静,史睿.清华旧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12-313.
    ③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19.
    ①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414.
    ②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136.
    ③母国光.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00(4):10-11.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二))[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一))[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二))[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6.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Z].上海开明书局,1934
    7.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8.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9.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0.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2.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13.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下)[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14.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1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中、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987
    17.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8.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19.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0.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1.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中册)[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2.南京大学百年实录(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3.南京大学百年实录(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4.南京大学百年实录(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5.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1911-1928) [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26.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2卷上1928-1937) [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27.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2卷1928-1937 ) [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28.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3卷上1937-1946) [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29.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3卷1937-1946)[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0.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Z].北京:中华书局,1981
    31.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2.王德滋.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3.左惟,袁久红,刘庆楚.大学之道:东南大学的一个世纪[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4.金陵大学校友会.金陵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5.金陵大学史料集[Z].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6.张宪文.金陵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7.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38.山东大学百年史:1901-2001[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39.黄义详.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40.吴定宇,陈伟华,易汉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41.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教职员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43.王文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44.王文俊,梁吉生,杨珣.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1919-1949)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45.刘正坤,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厦门大学院系馆所简史(1921-1987)[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46.翁智远.同济大学史(第一卷1907-1949)[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
    47.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第一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48.张建新,董云川.云大文化史料选编[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49.四川大学校史编写组.四川大学史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
    50.华西校史编委会.华西医科大学校史(1910-1985)[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5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C] .北京:中华书局,1982
    52.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六卷)[C]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3.胡适.胡适日记[C]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54.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l925-1927) [C] .上海:三联书店,1998
    55.陶行知日志[C]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56.周作人日记(影印本,上,中,下) [C] .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57.万平近.林语堂传[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
    58.王运来.诚真勤仁,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59.钱天鹤.钱天鹤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60.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编辑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一集) [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1.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编辑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二集) [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2.卢嘉锡.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三集) [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63.卢嘉锡.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四集) [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6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系列丛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95、1996、1997.
    65.吴仲强.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总传(第三卷) [Z].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66.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人物志(第2辑) [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67.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人物志(第3辑) [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8.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人物志(第4辑) [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69.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人物志(第4辑) [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70.申报
    71.新教育
    72.教育公报
    73.教育杂志
    74.学衡
    75.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76.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7.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8.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
    79.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80.胡建华,陈列,周川,龚放.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81.田正平,商丽浩.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流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2.吴民祥.流动与求索——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1898-1949[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83.王全林.精神式微与复归:“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4.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85.杜作润,高烽煜.大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86.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7.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8.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9.陈平水.大学生命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90.朱新涛.大学功能与市场化[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
    91.单中惠.西方领导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2.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3.荣光宗.大学自我维持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4.冯开甫.大学新生教育概论[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9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卷2)[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9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7.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8.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9.王水玉,徐晓光.教师专业成长策论[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100.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1.崔运武.中国师范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102.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1895-1949)[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03.朱国仁.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104.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05.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3
    106.田正平.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107.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
    108.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109.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10.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1.刘志鹏,别敦荣,张笛梅.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2.蔡克勇.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卷)[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
    113.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M].台北:国立编译馆,1974
    114.郭为藩.中华民国开国七十年之教育(上)[M].台北:广文书局,1981
    115.孟宪承.大学教育[Z].商务印书馆,1934
    116.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17.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0
    118.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19.单泠.感怀浙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20.徐辉,季诚钧.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21.陈学飞.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22.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123.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124.钱理群,严瑞芳.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5.张伟平.教育会社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26.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7.鲁静,史睿.清华旧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128.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29.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1937):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30.李曙白,李燕南.西迁浙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31.李洪涛.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32.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133.黄启兵.中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134.高恒文.东南大学与“学衡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35.赵瑞蕻.离乱弦歌忆旧游:从西南联大到金色的晚秋(文学回忆录)[C].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0
    136.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137.肖东发,陈光中.风范:北大名人寓所及轶事[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38.张平海.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教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39.方增泉.近代中国大学(1898-1937)与社会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0.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141.黄延复.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2.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3.张亚群.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4.张伟平.教育会社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45.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46.耿秀梅.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47.张意忠.论教授治学[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8.李先富.大学教师聘任制:基于大学学术性特征的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49.姚洁.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中美比较分析与我国的推进战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50.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51.庞海江.近代大学教师群体透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52.向仁富.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国立八高校教师索薪运动[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53.李涛.“教授治校”在我国20世纪上半叶引进的回顾与反思[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54.张正锋.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55.赵晚霞.中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社会需求及优化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156.张勇华.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培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57.谭志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学的使命:中国大学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158.上官剑.大学超越论[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159.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60.吴芬.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研究(1902-1949) [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61.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62.荀渊.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63.马艳芬.中国近现代大学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4.胡国华.洋务留学政策与庚款留美政策之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5.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66.连莲.关于西方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探讨[D].福建师范大(硕士学位论文)2002
    167.薛志华.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策略[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8.宁静.我国近代教师教育模式的历史变迁[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69.王玮.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70.徐春霞.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农业教育[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71.陈方.影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72.陈新文.论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73.赵昌木.教师成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74.罗殷.我国高校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75.赵建军.试论我国教师专业化:制度层面建设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76.田甜.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77.尹绍清.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4
    178.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79.朱永坤.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80.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81.张伶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演变[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2.宋彩萍.中国大学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83.秦秋田.大学的现代性审视与合法性构划[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84.耿金龙.留美学生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5.王明洲.大学职能转变与组织创新的历史考察[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86.迟景明.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及其整合[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87.钱庆书.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8.沈小强.近现代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历史之回顾与反思(1861-1949)[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89.万力维.控制与分等:权力视角下的大学学科制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90.曹献丽.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91.赵爱荣.民国前期(1912-1927)教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92.刘晓莉.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高等教育发展述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93.陈桃兰.私立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94.郭丽君.学术职业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聘任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95.刘海燕.教会大学与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96.贺燕丽.略论新时期我国的大学职能[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97.严玉萍.中美教师评价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98.王强.知德共生:教师胜任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99.吕素珍.现实与超越:大学教师理想角色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00.屈轶.留学制度的演变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01.周勇.我国早期留学教育(1872-1949)与中国近代科学的历史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02.刘学琴.清末留学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03.张新颖.清末与民国时期留学教育政策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04.沈萍霞.清末民初的留美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05.李树雪.晚清留学教育与近代科学的本土化[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06.潘懋元,吴枚.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 (7)
    207.谢安邦,周巧玲.提升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终身的学习型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208.邓小林.略论1912-1927年间大学教师的聘任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
    209.邓小林.近代中国大学教师聘任、晋升等问题[J]求索,2004,(1)
    210.王港,邹保禄.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 (6)
    211.刘建东.浅谈提高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方法[J] .教育与职业,2006 , (26)
    212.刘家凤,鄢章荣.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优化: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育再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 (12)
    213.丁平,冯超英.试论面向21世纪高校历史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取向[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 (4)
    214.吴志勇,刘嫦娥.高校教师专业素质内容调查与维度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 (3)
    215.张立君,赵雪峰.浅议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2)
    216.扈高岩.论高等学校的两个基本职能:教学与科研[J] .教育研究丛刊,1980,(3)
    217.潘懋元.关于新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对策的若干意见[J] .福建高教研究,1984,(2)
    218.张念椿.高校的第三功能:社会服务[J].科技管理咨询,1987,(11)
    219.刘富钊.实现高校第三职能作用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9,(3)
    220.李文长.高等教育社会职能新论[J].高等教育研究,1989, (1)
    221.母国光.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222.冯之浚等.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J].上海高教研究丛刊,1982, (6)
    223.徐辉.试析现代高等学校的六项基本职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3, (4)
    224.邓耀彩.个人与文化:高校社会职能的两个出发点—兼与徐辉同志商榷[J].高等教育研究,1995, (1)
    225.王洪才.论当代高等教育五大职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3,(6)
    226.王伟廉.论高等教育学的改造[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4, (1)
    227.邬大光,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5, (3)
    228.章仁彪.守护与创新:现代大学理念与功能[J].高教发展论坛,2004, (3)
    229.孟万金.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立体架构:校长的视角[J] .高等教育研究,2004,(6)
    230.王卓,杨建云.教师专业素质内涵新诠释[J].教育科学,2004, (5)
    231.时伟.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析:基于大学教学学术性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8, (7)
    232.童富勇,黄文芳论教师专业素质及其发展[J].教育评论,2004,(5)
    233.王洪明.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培养[J].教育探索,2001, (8)
    234.[德]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235.[美]Ralph Fassler, Judith C. Christensen董丽敏,高耀明等译.教师职业生涯周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36.[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37.[德]雅斯贝尔.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38.[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世纪的文化冲突.许洁英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39.许美德,潘乃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40.[西班牙]奥特加·伊·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41.[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242.[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4
    243.[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44.[美]达林-哈蒙(Linda Darling-Hammond)王晓华,向于峰译.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4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46.[英]赫胥黎.单中惠等译.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47.[美]约翰·S·布鲁克.徐辉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248.[德]韦伯.韦伯论大学[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49. David G.Armstrong, T. Henson, V. Savage.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New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3
    250.Ruth hayhoe,Uninversity and Academy in China and Europe:Comparative Reflections on values and Institutional Patterns.Lecture at The 7th Academic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History Research,2000
    251.Stein,S.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al policy.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4
    252.Wise,A.E .Teacher quality for the new millennium. The State Edueation Standard,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