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江浙诗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國是詩的國度,歷代豐富的詩歌文獻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還有重要的語言價值,“它是認識發音的寶貴文獻”,為我們研究古代語音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繼唐詩後,宋詩繼續發展,作品數量巨大,藝術成就卓著。宋代江浙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文化底蘊深厚,文學創作繁榮。文章以《全宋詩》收錄的宋代江浙2012詩人的78435首詩歌為研究對象來考察宋代江浙詩人用韻。
     文章主要運用“二重證據法”,即將“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相結合,利用大量唐宋筆記、文集等歷史文獻與豐富的現代方音资料來分析宋代江浙詩人用韻中特殊用韻的語音性質。
     文章歸納出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的韻部系統為18部,其中陰聲韻部、陽聲韻部各7個,入聲韻部4個。具體如下:陰聲韻部——歌戈部、麻車部、皆來部、支微部、魚模部、蕭豪部、尤侯部;陽聲韻部——監廉部、侵尋部、寒先部、真文部、庚青部、江陽部、東锺部;入聲韻部——屋燭部、鐸覺部、月帖部、質緝部。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的韻部系統與宋代通語韻系18部相符,說明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總體是以通語為依據的。
     宋代江浙詩人用韻顯示出許多重要的通語音變現象,如佳韻系、央韻押入麻車部,灰韻系及泰韻合口字向支微部演變,尤侯部部分唇音字押魚模,德韻部分字押屋燭部,入聲-p、-t、-k韻尾多有混押,可能演變為-?韻尾,同時入聲韻又與陰聲韻通押,說明入聲韻的三種韻尾有弱化消失趨向。
     文章分析了江浙詩韻中全濁上聲字入韻情況,發現全濁上聲只押去聲與只押上聲的數量相當,而兼押上去聲數量速遠多於前兩種情況,說明江浙全濁上聲字正處在向去聲演變過程中。
     特殊韻字考察是詩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考察江浙詩人用韻中的許多特殊韻字,從而彌補韻書音義失收的不足或探寻某些字音義的演變軌跡,還可印證異讀等等。
     文章詳盡分析宋代江浙詩韻中的“特殊用韻”,這些特殊用韻既不符合《廣韻》的用韻規定,也不符合通語用韻。其中陰聲韻之間的通押有支微部、魚模部通押,歌戈部、魚模部通押,支微部、皆來部通押,麻車部、皆來部通押,尤侯部、蕭豪部通押等;陽聲韻有寒先部、監廉部通押,東锺部、江陽部通押、庚青部、江陽部通押等;入聲韻有屋燭部、鐸覺部通押等,另外還有陽聲寒先部、監廉部與支微部通押等。經過分析發現,除仿古和臨時用韻之外,這些特殊用韻絕大多數是宋代江浙方音的反映。可見,雖然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總體是以通語為依據,但是江浙詩韻中的大量特殊用韻又反映出江浙詩人用韻時也參進了許多自己的方音,因而使得江浙詩韻包含有極其濃厚的江浙方音色彩。
     最後,文章依據宋代江浙詩韻中特殊用韻不平衡性分佈的特點來擬测不同地域間的語言差異,即對宋代江浙方音進行分區。結果發現,宋代江浙方音大致分三部分:徐州為一部分,相當於今中原官話區;淮安、揚州為一部分,今屬江淮官話區;南通、蘇州、杭州、寧波、淳安等為一部分,相當於今吳語太湖片;天台、黄岩為一部分,為今屬語台州片;金華、處州、衢州同為吳方言一個小片;溫州、永嘉為一部分,今屬吴語甌江片。這種方言格局與今江浙方言格局基本一樣,說明現代江浙方言格局至遲在宋代已基本定型。
China is a country of poetry.Rich literature of ancient poetry in all history have high literary value and important value of language."The poetry is a valuable literature of understanding pronunciation." The ancient poetry provide us with sufficient raw materials for studying ancient voice.
     After the poetry in Tang Dynasty,the poetry in Song Dynasty continued to develop.Song Dynasty boasted a large quality of the poetry of poems.The poetry in Song Dynasty had a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arts.In Song Dynasty,Jiang Zhe(江浙) area was in a large population,economically developed,had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prosperous literature.
     The article mainly uses "the multiple evidence",that is to say,the combination of "verific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history of Comparative".we study the rhyme in Jiang Zhe(江浙)in Song Dynasty by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documents,such as notes, the collection of composition in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collection of and by rich documents of modern dialect.
     The article attepts to make a study of the rhyming of 78214 poems written by 1993 poets in all poetry in Song Dynasty(全宁詩),who were from Jiang Zhe(江浙) area in Song Dynasty.The article has generalised their rhyming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18 rhyme categories,that's is to say,7 Yin-sheng(陰聲),7 Yang-sheng(陽聲) and 4 Ru-sheng(入聲).Yin-sheng(陰聲):Ge-Ge(歌戈),Ma-Che(麻車),Jie-Lai(皆來),Zhi-Wei(支微), Yu-Mo(魚模),Xiao-Hao(蕭豪),You-Hou(尤侯);Yang-sheng(陽聲);Jian-Lian(監廉), Qin-Xun(侵尋),Han-Xian(寒先),Zhen-Wen(真文),Geng-Qing(庚青),Jiang-Yang(江陽), Dong-Zhong(東鍾);Ru-sheng(入聲):Wu-Zhu(屋燭),Duo-Jue(鐸覺),Yue-Tie(月帖), Zhi-Ji(質緝).The rhyming system consistents with the rhyming system used in the standard language in Song Dynasty.This fact indicts the poets in Jiang Zhe(江浙) area in Song Dynasty used the same rhyme system as in the standard language.
     The rhyme system by Jiang Zhe(江浙) poets in Song Dynasty shows some important phonetic changes.For example,the character of Jia(佳) rhyme catepory and the character of Guai(夬) rhyme catepory fall into Ma-Che(麻車) catepory.And Hui(灰) rhyme catepory and He-kou(合口) of Tai(泰) rhyme belong to Jie-Lai(皆來) but at the same time some character rhymes fall into Zhi-Wei(支微) catepory.The labial initial characters in You-Hou(尤侯) fall into Yu=Mo(魚模).The characters of De(德) fall into Wu-Zhu(屋燭) catepory. Ru-sheng-Yun(入聲韻) with -p、-t、-k as the final consonants mix together to a large extent, some of which become glottal -(?).At the same time,there are rhym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Yin-sheng-Yun(陰聲韻) and Ru-sheng-Yun(入聲韻),which shows the final consonants of Ru-sheng-Yun(入聲韻) tended to weaken and disappea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hyming situation of voiced-rising-tone characters,we find the qualifies of the voiced-rising-tone characters with Qu-Sheng(去聲) is same as the voiced-rising-tone characters with Shang-Sheng(上聲).At the same time,the qualities of the voiced-rising-tone characters with Shang-Sheng(上聲)and Qu-Sheng(去聲) is far more than the front two cases.This fact shows that the voiced-rising-tone characters was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to Qu-Sheng(去聲).
     The analysis of irregular rhyme characters is one of the the importont tasks in the study of rhyme.The analysis of some irregular rhyme characters in JiangZhe(江浙) poets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age of rhyming books and trace their evolution and diferent pronunciation.
     The article analyses some irregular rhyme in detail of the rhyming system in Jiang Zhe(江浙) poets in Song Dynasty,which is neither cosistent with the rhyming provisions in GuangYun(廣韻)nor cosistent with the rhyme system in the standard language.The irregular rhyme includes:category Zhi-Wei(支微) contacts with category Yu-Mo(魚模),Ge-Ge(歌戈) with Yu-Mo(魚模),Zhi-Wei(支微) with Jie-Lai(皆來),Ma-Che(麻車) with Jie-Lal(皆來), You-Hou(尤侯) with Xiao-Hao(蕭豪);Han-Xian(寒先) with Jian-Lian(監廉), Dong-Zhong(東鍾) with Jiang-Yang(江陽),Geng-Qing(庚青) with Jiang-Yang(江陽); Wu-Zhu(屋濁) with Duo-Jue(鐸覺):Han-Xian(寒先) and Jian-Lian(監廉) with Zhi-Wei(支微),etc.Through the analysis,we fred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irregular rhyming reflect the dialect in Jiang Zhe(江浙) area in Song Dynasty,apart from imitating ancient rhyming and accidental rhyming.Although the poets in Jiang Zhe(江浙) area in Song Dynasty used the same rhyme system as in the standard language,these irregular rhyming shows that the poets in Jiang Zhe(江浙) in Song Dynasty occasionally use their own dialect in their poems.The rhyming system in Jiang Zhe(江浙) poets in Song Dynasty contained extremely strong dialect in Jiang Zhe(江浙).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arcicle,according to the unbalace distribution of the irregular rhyme,we speculate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aeras,that's is to say,make dialect division in Jiang Zhe(江浙).We find the dialect in Jiang Zhe(江浙)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As a part,the dialect in Xu Zhou(徐州)is Zhong Yuan Manarin(中原官話).The dialect in Huai An(淮安) and Yang Zhou(揚州) is Jiang Huai Manarin(江淮官話).The dialect in Nan Tong(南通),Su Zhou(蘇州)、Ning Bo(寧波) and Chun An(淳安) is Tai Hu Pian(太湖片) of Wu(吳) Dialect.The dialect inTian Tai(天台) and Huang Yan(黃岩) is Tai zhou Pian(台州片) of Wu(吳)Dialect.As a part,the dialect in Jin Hua(金華)、Chu Zhou(處州)and Qu Zhou(衢州) is Wu(吳) Dialect.The dialect in Wen Zhou(溫州) and Yong Jia(永嘉) is Ou Jiang Pian(甌江片) of Wu(吳) Dialect.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dialect in Jiang Zhe(江浙) in Song Dynasty is basically same as this case in today.This fact shows that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dialect in Jiang Zhe(江浙) at the latest developed their shape in Song Dynasty.
引文
[1]詳見鲍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頁1-12.
    [2]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年,頁21。
    [3]“宋代通語韻系”即“宋代通語18部系统”。著名音韻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魯國堯先生歷時30年,窮盡考察2萬餘首宋詞後得到来詞用韻的18部模式,这就是宋代通語18部系統。具體詳《論宋詞韻及其與金元詞韻的比較》,《中國語言學報》第4期,1991年;
    又見《魯國堯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頁138-152;
    《宋遼金用韻研究》,香港文化教育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頁43-46;
    《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頁43-46。
    [4]劉曉南《宋代四川詩人用韻及宋代通語音變若干問題》,《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1]釋惠洪《冷齋夜話》,中華書局1988年,頁16、38。
    [2]劉曉南《宋代文士用韻與宋代通語及方言》,《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1期。
    [1]《中國語言學報》第4期,1991年.
    [2]劉曉南《宋代文士用韻與宋代通語及方言》,《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1期。
    [1]任半塘《唐聲詩》之《唐聲詩綐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史記·吳太伯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頁1445。
    [1]《史記·越句踐世家》,中華書局1959年,頁1739.
    [1]《宋史》卷337《范鎮傅附從孫祖禹傅》,中華書局1977年.頁10796.
    [2]《陸象山年譜》,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洪邁《容齋随筆》(四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頁665.
    [4]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附圖13、14,三聯書店1982年。
    [5]王上元《語言的變異及語言的關係》,《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1年,頁4。
    [1]侯精一主编《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69。
    [2]《吳越春秋》,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77。
    [3]侯精一主编《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69.
    [4]譚其驤《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517。
    [5]《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黄山書社1987年,頁119.
    [6]錢建状《南渡詞人地理分佈與南宋文學發展新態势》,《文學遺產》,2006年第6期.
    [7]詳魯國堯《“顔之推謎題”及其半解》(上).《中國語文》,2002年第6期。
    [1]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23。
    [2]《世說新語笺疏》,余嘉鍚撰,周祖謨等整理,中华书局1983年,頁792.
    [3]《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299。
    [4]《“顔之推謎题”及其半解》(上),《中國語文》,2002年第6期.
    [5]《七修類稿》,上海書店2001年,頁410。
    [6]《韻白》.清康熙刻四古堂十四種書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217册,齊魯書社1997年。
    [1]侯精一主编《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71.
    [2]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頁8.
    [3]儲泰松《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7.
    [4]《六朝吳語的層次》,《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4分(1993年).
    [5]儲泰松《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8.
    [1]括號内的兩個數字中前一個是《全宋詩》的册數.後一個是《全宋詩》的頁碼。下同.
    [2]葉绍翁《四朝聞見錄》.中華書局1989年,頁53.
    [3]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頁711.
    [4]丁傅靖《宋人軼事彙编》.中華書局1981年,頁292.
    [1]《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859。
    [2]《朱子語類》第八冊,王星賢點校本.中華書局1986年,頁3282.
    [3]《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293.
    [4]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釋文瑩《湘山野錄》.中華書局1984年,頁36.
    [2]周振鹤、游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76。
    [3]周密《癸辛雜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明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頁3610.
    [1]曹志耘《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91.
    [1]《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3年,頁363.
    [2]陳新、張如安、葉石健等補正,大象出版社2005年.
    [3]劉曉南《宋代四川詩人陽聲韻及異調通押中的方音現象》,《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3期.
    [1]《宋元方志叢刊》第1册,中華書局1990年,頁693.
    [2]余逎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頁682.
    [1]劉曉南《宋代閩音考》,岳麓書社1999年.頁37.
    [2]王象之《輿地紀勝》.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頁595.
    [1]《宋代閩音考》.岳麓書社1999年,頁39.
    [1]程端禮著、姜漢春校注《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卷二,黄山書社1992年,頁72。
    [2]郭绍虞《漢語語法修辭新探》(上).商務印書館1979年,頁235.
    [3]郭绍虞《漢語語法修辭新探》(下).商務印書館1979年.頁590.
    [4]王力《漢語詩律學·導言》,《王力文集》第14卷,山東教育出版社年1989年,頁9.
    [5]杜愛英《〈湯顯祖詩文集〉韻文的標點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1期.
    [1]江永《古韻標準》,中華書局影印本1982年,頁3.
    [2]王力《詩詞格律》,中華書局2004年,頁21。
    [3]具體可參《宋代閩音考》,岳麓書社1999年,頁49-52。
    [1]金雪萊、黄笑山《中古詩文用韻考研究方法的進展》,《語言研究》.2006年第3期。
    [2]劉曉南《唐宋近體詩借韻的語音依據和語料價值》,《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1期。
    [3]《詩問四種》.齊魯書社1985年,頁36、56。
    [4]王力《王力文集》卷14,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頁443.
    [5]《詩問四種》,齊魯書社1985年,頁312.
    [1]魯國堯《論宋詞韻及其舆金元詞韻的比較》,《中國語言學報》第4期,1991年。
    [2]江永《古韻標準》,中華書局影印本1982年,頁3。
    [3]羅常培《切韻魚虞之音值及其所據方音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3分(1931年)。
    [4]羅常培、周祖謨《漠魏晉六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科學出版社,1958年。
    [5]張世祿《杜甫與詩韻》,《復旦大學學報》(哲社版),1961年第1期。
    [6]劉曉南《宋代文上用韻與宋代通語及方言》,《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1期。
    [1]見周祖謨《論裴務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北京語言學會编《羅常培紀念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84年,頁278。
    [2]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六,叢書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页767。
    [1]《宋代閩音考》,岳麓書社1999年,頁99。
    [2]《北宋江西詩人用韻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
    [1]《宋代閩音考》,岳麓書社1999年,頁100。
    [1]魯國堯《宋代福建詞人用韻考》,《語言文學學術論文集》,知識出版社1989年。
    [1]《宋代閩音考》,医麓書社1999年,頁111。
    [1]李榮《論李涪對<切韻>的批評及其相關問題》,《中國語文》,1985年第1期。
    [2]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下冊,中華書局1983年,頁966、982。
    [1]趙彦衛《(?)麓漫鈔)卷十四,中華書局1996年,頁248。
    [2]《說郛三種》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頁280。
    [3]岳婕(明代浙江詞人用韻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1]《王力文集》第14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頁423。
    [1]周祖謨《問學集》下冊,中華書局1966年,頁655。
    [2]唐作藩《蘇軾詩韻考》,《漢語史學習與研究》,商務印書館2001年,頁125。
    [3]《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94。
    [4]李涪《刊誤》,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王力《漢語語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頁259。
    [6]《宋本廣韻·永祿本韻鏡》,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1]《中國語文》,1992年第6期。
    [2]《濁上變去見於南宋考》,《中國語文》,1997年第1期。
    [1]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科學出版社1956年,頁78。
    [2]曹志耘《南部吴語語音研究》,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00-101。
    [1]魯國堯《宋詞陰入通叶現象的考察》,《音韻學研究》第二輯,中華書局1986年。
    [1]魯國堯《宋元江西詞人用韻研究》,《近代漠語研究》,商務印書館1992年。
    [2]李藍《論“做”字的音》,《中國語文》,2003年第2期。
    [1]《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頁17。
    [1]《庾子山集注》,中華書局1980年,頁278。
    [2]《漠書》卷九十四,中華書局1962年,頁3752。
    [1]《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頁573。
    [2]李昉等《太平廣記》,中華書局1961年,頁95。
    [3]《鶴林玉露(補遣)》叢書集成初编本,中華書局1985年,頁59。
    [4]李榮《隋韻譜》,《音韻存稿》,商務印書館1984年,頁137。
    [5]《敦煌變文與唐代語音》,載《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1年,頁270。
    [1]劉曉南《宋代閩音考》,岳麓書社1999年,頁128。
    [2]《宋代閩音考》,岳麓書社1999年,頁151。
    [1]《全唐詩》,中華書局1980年,頁9945。
    [1]《歸田錄》,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詳鐘明立《普通話“打”字的讀音探源》,《中國語文》,2007年第5期。
    [3]《避暑錄話》,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夢溪筆談》,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宋代方音》,《問學集》下冊,中華書局1966年,頁658。
    [1]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詳《宋代潼川府路詩人用韻考》,《古漢語研究》,2007年第3期。
    [1]詳《宋代潼川府路詩人用韻考》,《古漢語研究》,2007年第3期。
    [1]姚思廉《梁書》,中華書局1973年,頁485。
    [1]《野客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223。
    [2]見《四書五經》,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頁505。
    [3]見《四書五經》,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頁111。
    [4]王恩保《吳淑<事類賦>用韻研究》,《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3期。
    [1]《全宋詩》第12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8008。
    [1]《諸子集成》,上海書店1986年,頁50。
    [2]劉曉南《中古以來的南北方言試說》,《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4期。
    [1]《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第二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949。
    [2]袁慶述《“凹”字方言白讀考》,《方言》,2005年第2期。
    [1]《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音韻存稿》,商務印書館1984年,頁111。
    [1]劉曉南《漢語音韻研究教程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09。
    [1]《經典釋文》,中華書局1983年,頁20。
    [1]《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宋代閩音考》,岳麓書社1999年,頁228。
    [1]《宋代福建詞人用韻考》,《宋遼金用韻研究》,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頁358。
    [2]蔣宗福《四川方言詞語彙釋》,巴蜀書社2002年,頁96。
    [3]参鲍厚星《長沙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彭澤潤《衡山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吳啓主《常寧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履齋示兒编》,叢書集成初编本,中華書局1985年。
    [2]丁治民《唐遼宋金北京地區韻部演變研究》,黄山出版社2006年,頁36。
    [3]《宋代閩音考》,岳麓書社1999年,頁159;《宋代中原語音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頁68。
    [1]《宋代閩音考》,岳麓書社1999年,頁161;
    《宋代中原語音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頁58。
    [2]丁治民《唐遼宋金北京地區韻部演變研究》,黄山出版社2006年,頁34-35。
    [1]《廣韻校本》下冊,中華書局1960年,頁462。
    [1]張令吾《北宋詩人徐積用韻研究》,《古漠語研究》,1998年第1期。
    [2]《先秦漠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中華書局1983年,頁2741。
    [3]由北京大學资料分析研究中心“《全唐詩》分析系统”檢索所得。
    [4]李榮就將隋韻中“鎗”看成“槍”的異體:鎗=槍。見《隋韻譜》,《音韻存稿》,商務印書館1984年,頁184。
    [5]《古謠諺》,杜文瀾輯,中華書局1958年,頁641。
    [1]詳周祖謨《魏晉宋時期詩文韻部的演變》,《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1年,頁164-165。
    [1]劉曉南《宋代四川詩人陰聲入聲韻通押中的方音現象》,《古漠語研究》,2007第3期。
    [2]《經典釋文》,中華書局1983年,頁57。
    [3]郭绍虞《宋詩話輯逸》卷下引《蔡寬夫詩話·協聲》,中華書局1980年,頁1。
    [4]割曉南《宋代四川詩人陽聲韻及異調通押中的方音現象》,《古漢語研究》,2006第3期。
    [5]《冷齋夜話》,中華書局1988年,頁16、38。
    [6]魯圃堯《論“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的結合》,《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1期。
    [1]《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頁51。
    [2]羅常培、周祖謨《漠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1分冊,科學出版社1958年;丁邦新《魏晉音韻研究》,《歷 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專刊65號,1975年。
    [3]周祖謨《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臺灣柬大圖書公司1996年。
    [4]李榮《隋韻譜》,《音韻存稿》,商務印書館1984年。
    [5]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科學出版社1961年。
    [6]周祖謨《敦煌變文與唐代語音》,《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1年。
    [7]張金泉《敦煌曲子詞用韻考》,《音韻學研究》第二輯,中華書局1986年。
    [8]喬全生《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9]劉曉南《宋代四川詩人陰聲入聲韻通押中的方音現象》,《古漠語研究》,2007年第3期。
    [10]鲍明煒《白居易元稹詩的韻系》,《語文集刊》第1輯,南京大學中文系编1982年;荀春榮《轉愈的詩歌用韻》,《語言學論叢》第9輯,商務印書館1982年。
    11 周祖謨《宋代汴洛語音考》,《問學集》,中華書局1966年;謝潔瑕《宋代中原語音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12 魯國堯《宋代辛棄疾等山東詞人用韻考》,《南京大學學報》,1979年第2期。
    [1]陳立中《湘語舆吳語音韻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舉出版社2004年,頁142。
    [2]隙立中《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頁149。
    [3]劉曉南《宋代閩音考》,医麓書社1999年,頁209。
    [1]劉曉南《宋代閩音考》,岳麓害社1999年,頁168-189.《宋代四川詩人陰聲入聲韻通押中的方音現象》,《古漢語研究》,2007年第3期.
    [1]趙則玲《浙江蘭溪方言音系》,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第4期.
    [1]徐越《杭州嘉湖方言語音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頁47.
    [2]《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页45-47.
    [3]《吴文英、强炎等南宋浙江詞人用韻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
    [4]《臨安詞人用韻中所反映的宋代語音},{語言研究》1996年增刊。
    [5]清宋翔鳳《樂府餘論}:“張子野(即張先) {慶春澤}‘飛闆危橋相倚.人獨立.東方滿衣柱絮',以‘絮'叶‘倚',用方音也。”
    [6]宋代江浙詞人的14例具體見魯圃堯{論宋詞韻及其與金元詞韻的比較},《中國語言學報}第4期,1991年。
    [1]鲍明煒、王均主编{南通地區方言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2]詳顧黔《通泰方言音韻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179-180.
    [3]筆者目前未見江都方音書面资料.故暂闕.
    [1]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中華書局1979年,頁25.
    [2]俞琰《書齋夜話》,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古謠諺》,杜文瀾輯,中華書局1958年,頁539。
    [1]見丁治民《宋代徽語考},{古漢語研究},2007年第1期.
    [2]見丁邦新《魏晉音韻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專刊65號,1975年。
    [3]見李荣《隋韻譜},{音韻存稿》,商務印書館1984年.
    [4]鲍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頁402.
    [5]漆凡《明代浙江詩人用韻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岳婕《明代浙江詞人用韻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6]陸華《明代散曲用韻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7]强位《問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據福建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8]徐渭《南詞敘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三册,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頁224.
    [1]《古謠諺》,杜文瀾輯.中華書局1958年,頁562.
    [2]冯夢龍编纂.劉瑞明注解{馮夢龍民歌集三種注解}之《<山歌>注解}.中華書局2005年,頁349.
    [3]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續修四庫全書》本,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刻本影印。
    [4]李鄴《切韻考},《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圖書館藏清刻本影印.
    [1]《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頁42.
    [1]陳立中《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頁142.
    [1]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頁295.
    [2]《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頁41。
    [1]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92、106.
    [2]《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頁42-44.
    [1]這3次中有1例是“對”字叶皆來部。由於宋代通語中灰韻系有向支微部演變的趨势,作者將“對蕾佩”等灰韻系字歸 入支微部,具體見《吳文英、張炎等南宋浙江詞人用韻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我們所論押入皆來部的支微部字是指純支微部字即止攝(支脂之微四韻)及蟹攝细音字.
    [2]《野客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81.
    [3]龔明之{中吳記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中華書局1989年,頁199.
    [1]《宋代四川詩人陰聲入聲韻通押中的方音現象》,《古漢語研究》,2007年第3期.
    [1]《吳文英、張炎等南宋浙江詞人用韻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
    [2]《宋代浙江詞人用韻考》,《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3]《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頁41.
    [1]《宋元江西詞人用韻研究},《近代漢語研究》.商務印書館1992年.
    [1]《宋代苏州诗人李彌遜用韵考》.《語言研究》,2005年第3期.
    [1]《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頁50.
    [1]《宋代四川詩人陰聲入聲韻通押中的方音現象》,{古漢語研究},2007年第3期.
    [1]顏逸明《浙南甌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2]顔逸明《平陽縣和泰順縣的方言情況》.《方言》,1981年第1期.
    [3]蓠有文庫本.
    [1]郭紹虞《宋詩話輯逸》卷下,中華書局1980年,頁486。
    [1]魯國堯《宋代蘇軾等四川詞人用韻考》.《宋遼金用韻研究》,香港文化教育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頁312.
    屬性不符
    [1]《吳文英、張炎等南宋浙江詞人用韻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
    [1]具體見{方言和普通話叢刊》第二本,中華書局1959年。
    [1]丁啟陣《秦漢方言》.東方出版社1991年.頁97、113.
    [2]胡明揚《三百五十年前蘇州一带吳語一斑},《語文研究》.1981年第1期.
    [1]楊耐思《近代漢語-m的轉化》,《近代漢語音論》,商務印書館1997年。
    [1]胡明揚《三百五十年前蘇州一带吳語一斑}.《語文研究》,1981年第1期。
    [1]具體參陳立中《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頁95-122.
    [1]王顯{古陽部到漢代所起的變化》,《音韻學研究}第1輯.中華書局1984年.
    [1]劉曉南{宋代閩音考},岳麓書社1999年,頁205。
    [2]劉晓南《宋代四川詩人陽聲韻及異詞通押中的方音現象},{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3期.
    [3]《論宋詞韻及其舆金元詞韻的比較》,《中國語言學報}第4期,1991年.
    [4]金華“棚”字,曹志耘{南部吳語語音研究}第273頁記音為ba(?).
    [1]見石汝傑《山歌》的語音和語法問题),《明清吳語和現代方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171。
    [2]{續修四庫全書}本,據嘉慶十五年刻本影印.
    [1]{宋代閩音考},岳麓書社1999年,頁205;《朱熹與閩方言},《方言}.2001年第1期。
    [2]劉曉南《宋代四川詩人陽聲韻及異調通押中的方音現象},{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3期.
    [1]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科學出版社1956年,頁66.
    [2]胡運楓《吳文英、張炎筹南宋浙江詞人用韻考》,《西南師範大學大學報},1987年第4期.
    [1]侯精-《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71.
    [1]鲁國亮《頗之推謎题及其半解},{中國語文》,2002年第6期;《泰州方音史及通泰方言史研究》,《鲁國亮語言學論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1]鲍明煒、王均《南通地區方言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3.
    [2]《宋代閩音考}.岳麓書杜1999年.頁238。
    [3]{江淮官栝與吳語邊界的方言地理學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4]《宋代閩音考},岳麓書社1999年,頁238.
    [1]周振鶴、游汝傑《方言與中國文化}(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90。
    論語章句集注[宋]朱熹注 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四書五經》影印本
    詩經集傳[宋]朱熹注 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四書五經》影印本
    經典釋文[唐]陸德明撰 中華書局1983年版
    廣韻[宋]陳彭年等撰 中國書店1982年影印張氏澤存堂本
    廣韻校本 周祖謨著 中華書局1988年版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 余廼永著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
    集韻[宋]丁度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述古堂影宋鈔本
    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宋]丁度等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宋]毛晃增注 毛居正重增,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韻補[宋]吳械撰 中華書局影印1987年遼寧省圖書館藏宋刻本
    五音集韻[金]韓道昭著 寧忌浮校訂 中華書局1952年版
    古今韻會舉要[元]黃公紹 熊忠著 寧忌浮整理 中華書局2000年版
    中原音韻[元]周德清撰 陸志韋校 中華書局1987年影印訥庵本
    洪武正韻[明]樂韶鳳 宋濂等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韻略易通[明]蘭廷秀撰 續修四庫全書本
    五方元音[清]樊騰鳳撰 續修四庫全書本
    併音連聲字學集要[明]陶承學、毛曾輯 續修四庫全書本
    李氏音鑒[清]李汝珍撰 續修四庫全書本
    古韻標準[清]江永撰 中華書局1982年影印本
    度曲須知[明]沈龐綏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
    韻學驪珠[清]沈乘麐著 歐陽啟明编 中華書局2006年版
    詞律[清]萬樹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清光緒二年刊本
    唐五代韻書集存 周祖謨著 中華書局1983年版
    史記[漠]司馬遷撰 中華書局1959年校點本
    漠書[漠]班固撰 中華書局1962年校點本
    梁書[唐]姚思廉撰 中華書局1973年校點本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撰 中華書局1975年校點本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 中華書局1976年校點本
    新唐書[宋]歐陽修等撰 中華書局1975年校點本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等撰 中華書局1974年校點本
    宋史[元]脫脫等撰 中華書局1977年校點本
    遼史[元]脫脫等撰 中華書局,1974年校點本
    金史[元]脫脫等撰 中華書局1975年校點本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宋]李心傳撰 中華書局1988年點校本
    宋元學案[清]黄宗羲著 全祖望補修 中華書局1986年點校本通志[宋]鄭樵撰 中華書局1955年校點本
    吳地記[唐]陸廣微撰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曹林媂校注本
    吳郡圖經續記[宋]朱長文撰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金菊林點校本
    輿地紀勝[宋]王象之撰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
    吳郡志[宋]范成大撰 中華書局1990年{宋代方志叢刊》本
    咸淳臨安志[宋]潛說友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吳郡歲華紀麗[清]袁景瀾撰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甘蘭經 吳琴點校本
    吳越訪古錄[清]姚承緒撰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姜小青點校本
    東京夢華錄[宋]孟元老撰 學津討原本
    中吳紀聞[宋]龔明之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孫菊園點校本
    夢梁錄[宋]吳自牧撰 清張海鵬輯 學津討原本
    武林舊事[宋]周密撰 江浙人民出版社1984年校點排印本
    吳中舊事[元]陸友仁撰 叢書集成初编本
    直齋書錄解題[宋]陳振孫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點校本
    来人別集敘錄 祝尚書著 中華書局1999年版
    中國歷代書目叢刊 許逸民 常振國编 現代出版社1987年版
    能改齋漫錄[宋]吳曾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校點本
    學林[宋]王觀國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校點本
    容齋隨筆[宋]洪邁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校點本
    野客叢書[宋]王楙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校點本
    賓退錄[宋]趙與時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困學紀聞[宋]王應麟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夢溪筆談[宋]沈括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重印胡道靜校注本
    東坡志林[宋]蘇軾撰 中華書局1981年王松龄點校本
    冷齋夜話[宋]釋惠洪撰 中華書局1988年陳新點校本
    石林燕語[宋]葉夢得撰 中華書局1984年侯忠義點校本
    避暑錄話[宋]葉夢得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雲麓漫鈔[宋]趙彥衛撰 中華書局1984年校點本
    老學庵筆記[宋]陸游撰 中華書局1979年李劍雄 劉德華點校本
    鹤林玉露[宋]羅大經撰 中華書局1983年王瑞來點校本
    貴耳集[宋]張端義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藏一話腴[宋]陳郁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書齋夜話[宋]俞琰撰 影印文淵闔四庫全書本
    齊東野語[宋]周密撰 中華書局1983年張茂鵬點校本
    池北偶談[清]王士禎撰 中華書局1983年靳斯仁點校本
    說郛三種[明]陶宗儀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宋稗類鈔[清]潘永因编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劉卓英點校本
    涑水記聞[宋]司馬光撰 中華書局1989年鄧廣銘 張希清點校本
    歸田錄[宋]歐陽修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湘山野錄[宋]釋文瑩撰 中華書局1984年鄧世剛點校本
    泊宅编[宋]方勺撰 中華書局1984年許沛藻點校本
    鐵圍山叢談[宋]蔡絛撰 中華書局1983年馮惠民 沈鍚麟點校本
    萍洲可談[宋]朱彧撰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邵氏聞見錄[宋]邵伯溫撰 中華書局1983年李劍雄 劉德權點校本
    清波雜志[宋]周輝撰 中華書局1994年劉永翔校注本
    雞肋编[宋]莊綽撰 中華書局1983年蕭魯陽點校本
    四朝聞見錄[宋]葉紹翁撰 中華書局1989年沈鍚麟 馮惠民點校本
    癸辛雜識[宋]周密撰 中華書局1988年吳企明點點校本
    南村輟耕錄[明]陶宗儀撰 中華書局1959年版
    菽園雜記[明]陸容撰 中華書局1985年版
    七修類稿[明]郎瑛撰 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點校本
    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宋元筆記小說大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来人軼事彙编 丁傳靖輯 中華書局1981年版
    山歌[明]馮夢龍輯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馮夢龍民歌集三種注解[明]馮夢龍编纂 劉瑞明注解 中華書局2005年版
    詞綜[清]朱彝尊 汪森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李慶甲校點本
    歷代詩餘[清]沈辰垣編 上海書店1985年影印本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逯欽立輯校 中華書局1983年版
    古謠諺[清]杜文瀾編 中華書局1958年版
    全唐詩[清]彭定求等編 中華書局1960年版
    全宋詞 唐圭璋編 中華書局1965年版
    全宋詞補輯 孔凡禮補輯 中華書局1981年版
    宋詩鈔[清]吳之振等编 1935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全宋詩(全72冊)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编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全宋詩订补 陳新、張如安、葉石健等補正 大象出版社2005年
    詩話總龜[宋]阮閱撰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周本淳點校本
    苕溪漁隱叢話[宋]胡仔撰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廖德明校點本
    滄浪詩話[宋]嚴羽撰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郭紹虞校釋本
    詩人玉屑[宋]魏慶之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點本
    後村詩話[宋]劉克莊撰 中華書局1983年王秀梅點校本
    浩然齋雅談[宋]周密撰 影印文淵閣四庳全書本
    升庵詩話[明]楊慎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王仲鏞箋證本
    詩藪[明]胡應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校點本
    唐音癸籤[明]胡震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校點本
    宋詩紀事[清]厲鶚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校點本
    詞林紀事 詞林紀事補正合編[清]張宗橚輯 楊寶霖補正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歷代詩話[清]何文煥輯 中華書局1981年版
    歷代詩話續編 丁福保輯 中華書局1983年版
    清詩話[清]王夫之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清詩話續编 郭紹虞编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富燾蓀校點本
    宋詞紀事 唐圭璋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宋詩話輯佚 郭紹虞编 中華書局1980年版
    宋人詩話外编 程毅中主编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宋詩話全编 吳文治主編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唐聲詩 任半塘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唐宋詞通論 吳熊和著 江浙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詞曲史 王易著 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吳歌 吳歌小史 顧頡剛等輯 王煦華整理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國韻文史 龍榆生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中國文化地理 陳正祥著 三聯書店1982年版
    北宋文化史述論 陳植鍔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宋代地域文化 程民生著 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方言與中國文化(第二版) 周振鶴 游汝傑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秦漢方言 丁啟陣著 東方出版社1991年版
    漠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 羅常培 周祖謨著 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隋唐音研究 葛毅卿著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詩文韻部研究 鮑明煒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唐五代西北方音 羅常培著 科學出版社1961版
    唐代關中方言音系 黄淬伯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 儲泰松著 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切韻與中唐五代音位系統 黃笑山著 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唐遼宋金北京地區韻部演變研究 丁治民著 黄山出版社2006年
    北宋中原韻轍考--一次數理統計研究 朱曉農著 語文出版社1989年版
    宋代閩音考 劉曉南著 岳麓書社1999年版
    宋遼金用韻研究 劉曉南 张令吾主編 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
    明清等韻學通論 耿振生著 語文出版社1992年版
    明清吳語和現代方言研究 石汝傑著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
    百年來的東南方言史研究 林亦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上海語言發展史 錢乃榮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上海話語音簡史 劉民鋼著 學林出版社2004年版
    漢語概說 羅傑瑞著 語文出版社1995年版
    漢語史稿 王力著 中華書局1980年版.
    漢語語音史 王力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
    近代漢語音論 楊耐思著 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中原音韻音系 楊耐思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中原音韻研究 趙蔭棠著 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
    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 耿振生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漢語音韻研究教程 劉曉南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問學集 周祖謨著 中華書局1966年版
    音韻存稿 李榮著 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音韻學研究(第1輯) 中國音韻學研究學會編 中華書局1984年版
    王力文集 王力著 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李新魁自選集 李新魁著 大象出版社1993年版
    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 丁邦新著 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魯國堯自選集 魯國堯著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 魯國堯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 周祖謨著 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漢語史學習與研究 唐作藩著 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 羅常培著 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黄耀堃語言晕論文集 黄耀堃著 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
    語言地理晕類型 橋本萬太郎著 餘志鴻譚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江淮官話與吳語邊界的方言地理學研究 史皓元 顧黔 石汝傑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 袁家驛等著 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版)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编 語文出版社2003年版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 侯精一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漢語方言晕教程 游汝傑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漢語方言晕 李如龍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彙集·語音卷 陳章太 李行健编 語文出版社1999年版
    現代吳語的研究 趙元任著 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
    當代吳語研究 錢乃榮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南部吳語語音研究 曹志耘著 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吳語概說 顏逸明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 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調查指導組编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
    江蘇省志·方言志 江蘇省地方志编纂委員會编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上海市區方言志 許寅華 湯珍珠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蘇州方言志 葉祥苓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蒼南方言志 溫端政著 語文出版社1991年版
    桐廬方言志 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方言調查組 語文出版社1992年版
    海鹽方言志 胡明揚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嘉定方言研究 湯珍珠 陳忠敏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舟山方言研究 方松熹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浙南甌語 顏逸明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天台方言初探 戴昭銘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吳語宣州片方言音韻研究 蔣冰冰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瑞安方言讀音字典 張永愷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通泰方言音韻研究 顧黔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南通地區方言研究 鲍明煒 王均主编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 陳立中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贛方言概要 陳昌儀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顏之推謎题”及其半解 魯國堯 中國語文2002年第6期 2003年第1期
    宋代文士用韻與宋代通語及方言 劉曉南 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1期
    吳文英、張炎等南宋浙江詞人用韻考 胡運颺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1987年第4期
    宋代聲詩研究 楊曉靄 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宋代臨安詞人用韻研究 裴宰奭 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6年
    北宋江西詩人用韻研究 杜愛英 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
    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研究 張令吾 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
    北宋山東詩詞文用韻研究 白鐘仁 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宋代中原語音研究 謝潔瑕 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明代散曲用韻研究 陸華 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明代浙江詩人用韻研究 漆凡 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明代浙江詞人用韻研究 岳婕 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宋人傅記资料綜合索引 昌彼得等编 中華書局1998年版
    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補编 李國玲编 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中國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主编 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
    中國人名大辭典 臧勵和等编 商務印書館1921年版
    中國地名大辭典 朱方 劉鈞仁编 國立北平研究院193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