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东南地区城镇的数量、商税与空间分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代是我国城镇以及商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往学界大多关注县级城镇的研究,对县级以下的市镇的研究不够深入。由于此类市镇占城镇数量的大多数,对其研究的缺乏,必然影响对宋代城镇整体面貌的认识。导致研究不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缺乏县以下市镇的资料。其实在《宋会要辑稿·商税杂录》中,保存着北宋中期两个标准年代(1040年和1077年)的全国的县及其以下设商税征收机构的城镇与商税数额。如能研究明白这些城镇的地理位置,结合其他文献材料,或可解决县以下市镇研究的资料问题。利用这些数据,可以深化对宋代市镇、城乡经济以及交通等方面的研究,对拓展宋代城镇空间分布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重要价值。由于类似涵盖全国范围、且具有两个标准时点的县以下各市镇的商税数据,在历代甚至明清都比较罕见,利用《宋会要辑稿·商税杂录》研究宋代城镇数量、商税与空间分布的意义,远远超出宋代。
     本文旨在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明确《宋会要辑稿·商税杂录》未知商税征收点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对北宋中国东南地区城镇的数量、商税与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复原了北宋中期两个标准年代东南地区城镇的分布格局,并对其变化作了细致的分析。
     本文主要从以下3个层面入手,研究了北宋东南地区城镇的数量、商税与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
     1、围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对北宋东南地区的农业、工商业等多种行业作了全面的考察,提出影响宋代商税、城镇分布的可能因素。
     2、复原北宋中期东南各地两个年代的城镇数量及其变化情况,并分析商税变化与城镇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地貌、交通等因素的关系,以揭示各地区城镇与商业发展的空间差异。
     3、根据城镇的数量、人口规模和商税规模,总结北宋东南城镇发展的阶段。同时,依据城镇的分布密度,分析城镇分布的空间结构,提出传统城镇商业市场腹地影响的有效范围,分析北宋东南城镇发展的地域特征,并认为北宋两浙路和江南东路的城镇商业的快速发展与其能有效地将周围居民纳入有机会从事商业交易的空间范围内有直接关系。
Song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 and business of our country, most of academic researches concerned about were the towns of county seats in the past, and the studies on the following towns of county level were not deep enough. As these towns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of cities and towns, the lack of its research,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towns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main cause of inadequate, may be the lack of data of below the county towns. In fact, the amount of commercial taxes of the county seats and below the county towns in the Mid-Nor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was belong to two standard moments (AD 1040 and AD 1077), has been saved in the "Commercial Tax Record in Song Hui yao". If we can come to understand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se towns, and with other literature materials, maybe we can re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information of below the county towns. Using these data, we can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owns,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traffic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re will be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expanding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ities and town in the Song Dynasty. As similar materials are also very rar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using of the "Commercial Tax Record in Song Hui yao"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number, commercial tax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wns in Song Dynasty.
     This Article aims to use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history, historical geography, econom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ocation of unknown towns in the "Commercial Tax Record in Song Hui yao", for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mber, commercial tax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wns in Southeast region of China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Article has recover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outheast towns in the mid-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its changes.
     This Article is starting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levels to study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mber, commercial tax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wns in Southeast region of China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1.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article mad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southeast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and other industrie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from both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 and proposed some possible factors for affecting commercial taxes and town distribution in the Song.
     2. To recovery throughout the number of towns and its changes in the southeast in the two standard years of Mid-North Song,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hange of commercial tax, the regional economy, landscape,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an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own, regional commerce development.
     3.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cities and towns, population size and scale of commercial tax, this article has made a summary about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southeast cities and town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Moreover, this article tried 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of cities and towns, based on the densit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owns. The article proposed the effective range of the heart of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market town, and made an analysis about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own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Song. And the article advocated th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iangzhe (两浙) and jiangdong (江东) h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towns, where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ngage in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within the space.
引文
1 参见《永乐大典》卷7507《仓》,原书统计总数不准确,今依实统计。
    2 熙宁九年,全国分24路,十年,全国分23路。据张家驹:《宋代分路考》,《禹贡》半月刊第4卷1期。另见张家驹:《宋代分路考》,严耀中、戴建国主编:《学思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21-448页。
    3 《宋史》卷186《食货志·商税》。
    4 周宝珠:《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史学月刊》1998年第2期,第80页。
    5 郭正忠著:《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211页。
    6 据傅宗文著:《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69-550页《草市镇名录》。
    1 参见龙登高著:《宋代东南市场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3页。
    1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2 吴松弟、王颋的文章均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3 载《历史地理》第7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 (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9年,油印本。
    5 载《地理研究》1983年第4期。
    6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2006年该社又出版了精装本。
    7 (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8 (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9 (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10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年,此为五册本。另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精装版,为六册本。
    11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
    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 载《汉学研究》第3卷第2期,1985年。又载台湾编译馆主编:《宋史研究集》第20辑,1990年。
    3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该书第13章《城市人口》之第5节《市镇人口》,对宋元时期城镇人口作了深入研究。
    4 载《历史地理》第7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5 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6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7 均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8 (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1934年再版。另有荒木敏一译之日文本,(东京)生活社,1941年。
    9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又见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三册本)第三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该社2006年又出精装本。
    10 有上、下两册,分别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出版。
    11 (东京)风间书房,1979年。另有(台北县)稻禾出版社1997年版。
    12 (台北)稻乡出版社,2003年。
    13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另有(台北)华世出版社1981年版。
    14 (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3年。
    15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16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另有(台北)云龙出版社1995年版。
    17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18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9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2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3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4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载邓广铭、程应镠:《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65-203页。
    7 (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8 (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0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 (东京)生活社1941年版。
    12 (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本书曾再版多次:(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最近的一次是(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13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14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1年。
    16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1 《宋会要辑稿》食货16之7至之12、食货16之20至之22。
    1 参见(宋)毕仲衍撰,马玉臣辑校:《<中书备对>辑佚校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8页。
    2 (日)加藤繁:《宋代商税考》,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48-180页。
    1 参见《文献通考》卷14《征榷考》,“四蜀所纳皆铁钱,十才及铜钱之一”。
    2 载《扬州师院学报》第17期,1963年。
    3 郭正忠:《铁钱与北宋商税统计》,《学术研究》1985年第2期,第81页。
    4 郭正忠著:《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192页。
    5 郭正忠著:《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211页。
    6 载《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7 参见张希清等著:《宋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434页。
    1 宋晞:《宋代的商税网》,宋史座谈会编辑:《宋史研究集》第3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6年,第332页。
    2 蒙文通:《从宋代的商税和城市看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第46页。
    3 郭正忠著:《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193、211页。
    4 参见李景寿著:《宋代商税问题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页。
    5 (日)加藤繁:《宋代商税考》,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62页。
    6 (日)梅原郁:《宋代商税制度补说》,《东洋史研究》18卷4期,1960年,第516页。
    7 郭正忠:《铁钱与北宋商税统计》,《学术研究》1985年第2期,第84页。
    8 郭正忠著:《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135页。
    9 杨倩描:《北宋商税“旧额”时间考》,《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3期,第92页。
    10 林文勋:《北宋四川商税问题考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29页。
    1 魏嵩山:《北宋商、酒税旧额所属年代考》,《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33页。
    2 李景寿:《北宋商税“旧额”时间再考》,《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108页。
    3 参见魏嵩山:《北宋商、酒税旧额所属年代考》,《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32页。
    1 参见邓辉:《试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兼论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历史地理综合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119页。
    1 赵其国等著:《中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1 参见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第2卷《地理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76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建设部编:《中国县情大全》(中南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第454、567、575页载
    3 (北宋)苏轼撰:《苏文忠公全集·东坡奏议》卷9《乞相度开石门河状》。
    4 (北宋)刘攽撰:《彭城集》卷21《内外制·知润州朱服可知福州制》。
    5 《方舆胜览》卷12《泉州》引北宋谢履《泉南歌》。
    6 《宋史》卷89《地理志·福建路》。
    7 (南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82《大兄奏劄》。
    8 宋晞:《北宋稻米的产地分布》,台湾宋史座谈会编:《宋史研究集》第1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58年,第155页。本文原载台湾《学术季刊》第2卷第3期,1954年。
    9 《舆地纪胜》卷27《瑞州·风俗形胜》引苏辙《圣寿院法堂记》。
    10 (北宋)曾巩撰:《元丰类稿》卷18《拟岘台记》。
    1(唐)刘恂撰:《岭表录异》卷上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太宗》淳化四年三月辛亥。
    3(北宋)方勺撰:《泊宅编》卷中。
    4参见李剑农著:《宋元明经济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26页。
    5(南宋)范成大撰:《骖鸾录》乾道癸巳(1173年)闰正月二十三日。
    6参见(唐)陆羽撰:《茶经》卷下《八之出》。
    7《太平寰宇记》卷92《江南东道·常州》称:“紫笋茶,出义兴(今宜兴县)”。
    8(北宋)苏轼撰:《苏文忠公全集·东坡集》卷4《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9元丰《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杂录》第9条。该茶产于苏州西山。
    10嘉泰《会稽志》卷9《山》日铸岭条载,日铸茶为两浙茶品第一。(北宋)欧阳修撰:《归田录》卷1腊茶条下作“日注”。
    11淳熙《新安志》卷2《叙贡赋·茶课》引熙宁十年茶额。
    12 (北宋)黄庭坚撰,(南宋)任渊等注:《山谷内集诗注》卷6《双井茶送子瞻》。
    13(清)汪灏等编:《广群芳谱》卷18《茶谱》载:“云脚出袁州界桥,其名甚著”,为北宋袁州的名茶。
    1 (北宋)黄儒撰:《品茶要录·总论》。
    2 (北宋)宋子安撰:《东溪试茶录·壑源》。
    3 《方舆胜览》卷11《建宁府》引韩无咎《记》。
    4 参见《文献通考》卷18《征榷考五·榷茶》。
    5 《鸡肋编》卷中“自中原遭胡虏之祸”条。
    6 (北宋)陈舜俞撰:《都官集》卷14《山中咏橘》。
    7 (北宋)陈舜俞撰:《都官集》卷14《山中咏橘》。
    8 (北宋)蔡襄撰:《荔枝谱》第3。
    9 参见(北宋)蔡襄撰:《荔枝谱》第1。
    10 (北宋)王禹偁:《小畜集》卷6《橄榄》。
    11 (北宋)欧阳修撰:《归田录》卷2金橘条。
    12 (南宋)韩彦直撰:《橘录》卷上《金柑》。
    1 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真宗》天禧五年末。
    2 参见《宋史》卷185《食货志·坑冶》。
    3 参见《宋会要辑稿》食货33之1。
    4 参见黄盛璋著:《宋代矿冶分布与发展的研究》(油印本),(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9年,第13页。
    5 参见黄盛璋著:《宋代矿冶分布与发展的研究》(油印本),(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9年,第14页。
    6 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真宗》天禧五年末。
    7 参见《文献通考》卷18《征榷五·坑冶》。
    8 参见《宋史》卷185《食货志·坑冶》。
    9 参见《宋会要辑稿》食货33之1至3。
    10 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真宗》天禧五年末。
    11 参见《文献通考》卷18《征榷五·坑冶》。
    12 参见《宋史》卷185《食货志·坑冶》。
    13 参见《宋会要辑稿》食货33之3。
    1 参见朱伯谦:《龙泉青瓷简史》,朱伯谦著:《朱伯谦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149页。
    2 朱伯谦、王士伦:《浙江省龙泉青瓷窑址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63年第1期,第27页。
    3 参见朱伯谦:《龙泉青瓷简史》,朱伯谦著:《朱伯谦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154页。
    4 参见光绪《龙泉县志》卷12《艺文志·纪述》引宋人龚原:《治滩记》。又参见朱伯谦主编:《龙泉窑青瓷》,(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5 (北宋)蔡襄撰:《端明集》卷25《茶录·茶盏》。
    6 参见唐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64页。
    7 参见(唐)陆羽撰:《茶经》卷中《四之器·盌》。
    8 参见贡昌著:《婺州古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93-94页。
    1 参见余家栋著:《江西陶瓷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34-235页。
    2 参见余家栋、徐菁、余江安:《赣江上游的瓷业明珠——江西赣州七里镇窑》,《南方文物》2007年第1期,第114页。
    3 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赣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页。
    4 余家栋:《关于赣州七里镇窑几个问题的探析》,《南方文物》1992年第4期,第72页。5 《宋会要辑稿》食货16之11。
    6 见《下篇》江南西路若干城镇的变迁。
    7 《宋会要辑稿》食货16之11。
    1 (南宋)郑虎臣编:《吴都文粹》卷5引郏亶《六失六得》。
    2 参见《新唐书》卷53《食货志》。
    3 参见《宋史》卷175《食货志·漕运》。
    4 (北宋)范仲淹撰:《范文正集》卷9《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
    5 参见韩茂莉著:《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09页。
    6 (北宋)朱长文撰:元丰《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治水》。
    7 (清)郑元庆撰:《石柱记笺释》卷4《太湖周迴四万八千顷》。关于钱镠设置都水营田使的时间,(明)张内蕴、周大韶撰:《三吴水考》卷15《水绩考》作唐天祐元年(904年)。天祐元年,钱氏封吴王。及朱温建梁,始封其为吴越王。故从吴越天宝八年(915年)之说。(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78《武肃王世家下》亦作“天宝八年”。
    8 绍定《吴郡志》卷19《水利上》引郏亶《水田六失六得》。
    9 《宋史》卷137《食货上》。
    1 至元《琴川志》卷1《叙县·营》。
    2 绍定《吴郡志》卷19《水利上》引邱舆权《至和塘记》。
    3 参见《宋史》卷426《崔立传》及(北宋)胡宿撰:《文恭集》卷35《常州晋陵县开渠港记》。
    4 参见漆侠著:《宋代经济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6-87页。
    5 参见绍定《吴郡志》卷19《水利下》。
    6 《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127。
    7 《两宋名贤小集》卷163《梅溪诗集·和喻叔奇游天衣四十韵》。
    8 (北宋)曾巩撰:《元丰类稿》卷13《序越州鉴湖图》。
    9 参见韩茂莉著:《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98、100页。
    10 宝庆《四明志》卷16《慈溪县·渠堰碶闸》。
    1 车越乔、陈桥驿著:《绍兴历史地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28-129页。
    2 参见韩茂莉著:《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
    3 《舆地纪胜》卷128《福州·风俗形胜》。
    4 (南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40《泉州劝农文》。
    5 参见韩茂莉著:《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
    6 淳熙《三山志》卷12《海田》。
    7 淳熙《三山志》卷12《沙洲田》。
    1参见唐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05、203页。
    2参见韩茂莉著:《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21页。
    3(北宋)曾巩撰:《元丰类稿》卷17《繁昌县兴造记》。
    4《宋会要辑稿》食货7之40。
    5(南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卷32《圩丁词十解》。另见《文献通考》卷6《田赋考·水利田》。
    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仁宗》庆历三年九月丁卯。另见(北宋)范仲淹撰:《范文正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7《文献通考》卷6《田赋考·水利田》。
    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5绍兴二十三年十月丁丑。
    9参见韩茂莉著:《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22页。
    10 参见漆侠著:《宋代经济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5页。
    1《舆地纪胜》卷23《饶州·风俗形胜》引欧阳询法帖、吴孝中《余干县学记》。
    2参见包伟民:《宋代的粮食贸易》,《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第50页。
    3(北宋)曾巩撰:《元丰类稿》卷19《洪州东门记》。
    4民国《南昌县志》卷5《河渠志上》。
    5《宋史》卷318《赵概传》。
    6《永乐大典》卷2754《陂·杂陂名》引《馀干志》。
    7《永乐大典》卷2270《湖·康郎湖》引《馀干县志》。
    8(唐)皇甫湜撰:《皇甫持正集》卷5《吉州庐陵县令厅壁记》。
    9参见《元丰九域志》卷6《吉州》。
    10《舆地纪胜》卷31《吉州·风俗形胜》引朱晞颜《修城状》。
    1参见同治《临川县志》卷5《地理志·水利》引宋赵与辀《重修千金陂记》。
    2张国淦著:《中国古方志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64-565页。
    3《永乐大典》卷2754《陂·杂陂名》引《临川志》。
    4《永乐大典》卷2754《陂·杂陂名》引《永丰志》。
    5《永乐大典》卷2754《陂·杂陂名》引《万安志》。
    6《永乐大典》卷2754《陂·杂陂名》引《安福志》。
    7《宋史》卷88《地理志·江南西路》。
    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7《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戊辰。
    9参见韩茂莉著:《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9页。
    1曹家齐著:《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87页。
    2《宋史》卷96《河渠志·东南诸水上》。
    3《宋史》卷96《河渠志·东南诸水上》。
    1《资治通茶》卷181“大业六年十二月己未”
    2参见邹逸麟:《江南运河镇江、常州段历史地理问题之研究》,邹逸麟著:《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0-212、222页。
    3参见曹家齐著:《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10-111页。
    4陈桥驿:《浙东运河的变迁》,唐宋运河考察队编:《运河访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3页。
    5嘉泰《会稽志》卷10《水·上虞县》引蔡肇《明州谢上表》。
    1 参见陈桥驿:《浙东运河的变迁》,唐宋运河考察队编:《运河访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页。
    2 参见曹家齐著:《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90-91页。
    3 参见曹家齐著:《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91页。
    4 《新唐书》卷138《路嗣恭传》。
    5 (唐)李翱撰:《李文公集》《来南录》。
    6 《舆地纪胜》卷八《严州·严州诗》引《晏公类要》。
    7 参见淳熙《严州图经》卷3《县境·水路》。
    8 欧小牧著:《陆游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66页。诗见《剑南诗稿》卷13《桐庐县泛舟东归》。
    1《宋会要辑稿》食货16之9。
    2(南宋)吴自牧撰:《梦粱录》卷12《江海船舰》。
    3《元和郡县志》卷27《江南道·处州·丽水县》。
    4《大清一统志》卷305《处州府·堤堰》。
    5光绪《龙泉县志》卷12《艺文志·纪述》引宋人龚原:《治滩记》。
    6(清)顾炎武撰,谭其骧、王文楚、朱惠荣等点校:《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033页。
    7淳熙《三山志》卷5《地理类·驿铺》。
    8参见曹家齐著:《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1淳熙《三山志》卷6《地理类·江潮》。
    2《舆地纪胜》卷132《汀州·州沿革》。
    3《舆地纪胜》卷132《汀州·风俗形胜》引北宋郑强《移剏州学记》。
    4《舆地纪胜》卷132《汀州·景物下》。
    5绍定《吴郡志》卷19《水利上》引郏亶《治田利害七论》。
    6福建省地图编纂委员会编:《福建历史地理》(改编本),(厦门)厦门大学历史系,1976年,第326页。
    7寿孝鹤等编:《1949-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7页。
    1(北宋)苏轼撰:《苏文忠公全集·东坡奏议》卷9《乞相度开石门河状》。
    2淳熙《三山志》卷6《地理类·江潮》。3吉成名著:《宋代食盐产地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64、68页。
    4吉成名著:《宋代食盐产地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86页。
    5参见绍定《澉水志》上《坊场门》。
    6绍定《澉水志》下《碑记门·澉浦镇题名记》。
    7吉成名著:《宋代食盐产地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55-56页。
    1咸淳《临安志》卷55《官寺·盐事所》、该书卷54《官寺·仁和县》。
    2《重修两浙盐法志》卷2《图说·金山场图说》。
    3嘉定《赤城志》卷7《公廨门·场务》称:“杜渎盐场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熙宁五年建”。该书卷2《地理门·坊市》称:“杜渎镇市,在县东一百八十里”。查《元丰九域志》卷5《两浙路·台州》,无杜渎镇。
    4《宋会要辑稿》食货22之17。
    5《宋会要辑稿》食货22之16。另外,(北宋)夏竦撰:《文庄集》卷2《殿中丞田庆余、谭雍并可,国子博士太子中舍毕从善可,殿中丞太常博士同判扬州吴待问可,屯田员外郎余如故、太子中舍知汾州平遥县事李永世可,殿中丞余如故、卫尉寺丞知淄州淄川县事李庭坚、卫尉寺丞监温州前仓镇茶盐酒税务向约并可,大理寺丞余如故制》。
    6吉成名著:《宋代食盐产地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66页。
    7淳熙《三山志》卷19《兵防·诸寨土军·松林巡检》。
    8淳熙《三山志》卷6《地理类·海道》称:“福清黄茅墩,墩南江上三千余家属兴化,人烟如海口镇。
    9《宋史》卷167《职官志·提举市舶司》。
    10参见李志庭著:《浙江地区开发探源》,(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47-348页。
    11咸淳《临安志》卷23《山川二》之“秦望山”、“浮山”条。
    1《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2记载:“端拱三年五月诏:自今商旅出海外蕃国贩易者,须于两浙市舶司陈牒请官给券以行,违者没其宝货”。这是宋代杭州设立市舶司最早的记载。
    2 乾道《临安志》卷2《廨舍》。
    3 《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1。
    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5《真宗》咸平二年九月庚子。
    5 (北宋)苏轼撰:《苏文忠公全集·东坡奏议》卷8《乞禁商旅过外国状》。
    6 (北宋)苏轼撰:《苏文忠公全集·东坡奏议》卷8《乞禁商旅过外国状》。
    7 宝庆《四明志》卷6《叙赋下·市舶》。
    8 《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11。
    9 参见邹逸麟:《淞浦二江变迁和上海港的发展》,邹逸麟著:《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12-513、516页。
    10 《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13。
    11 宝庆《四明志》卷6《叙赋下·市舶》。
    1 绍定《澉水志》上《坊场门》。
    2 《元典章》卷59《造作·船只·禁治抢劫船只》。
    3 《宋会要辑稿》食货50之4。
    4 陈高华、吴泰著:《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9页。
    5 (北宋)王安石撰:《临川集》卷23《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江阴,见及之作》。诗云:“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6参见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88页《长江河口历史变迁图》。
    7 《宋会要辑稿》食货16之8。
    8 参见陈高华、吴泰著:《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0页。
    9 嘉靖《江阴县志》卷2《市镇》引宋《志》。
    1 福建省地图编纂委员会编:《福建历史地理》(改编本),(厦门)厦门大学历史系,1976年,第326页。
    2 福建省地图编纂委员会编:《福建历史地理》(改编本),(厦门)厦门大学历史系,1976年,第333页称:
    3 一说为20余年,此作17年,乃据《资治通鉴》卷271《后梁纪六》。
    4 《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1。
    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6《哲宗》元祐二年十月甲辰。
    6 参见吴松弟:《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外贸港口、出口物资和泉州港繁盛的主要原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42-246页。参见陈高华、吴泰著:《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3-148页。
    7 参见曹家齐著:《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47页。
    8 (北宋)苏辙撰:《栾城集》卷30《林积知福州》。
    9 (北宋)蔡襄撰:《端明集》卷35《荔枝谱·第三》称荔枝外运,
    10《舆地纪胜》卷128《福州·福州诗》引龙昌期、鲍祗之诗。
    1 《太平寰宇记》卷102《江南东道·漳州·土产》。
    2 《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2。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闰十二月,
    3 (北宋)蔡襄撰:《端明集》卷21《乞相度沿海防备盗贼》。
    1 东南城镇研究,近些年来以陈国灿用力最勤,其著作有《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以及《宋代江南城市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 见(日)大阪市立大学文学研究科编:《都市の歴史的形成と文化創造力》,(大阪)大阪市立大学文学研究科,2010年3月,第59-88页。
    3 《宋会要辑稿》食货16之7至12、食货16之20至22。
    4 参见傅宗文著:《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7-89页。
    1 魏嵩山:《北宋商、酒税旧额所属年代考》,《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33页。
    1 《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18。
    1 宝祐《琴川志》卷1《叙县·镇》。
    2 淳祐《玉峰志》卷上《乡镇》称:“昆山镇,在县东南一里,后废”。《元丰九域志》卷5《两浙路·苏州》不载昆山镇,故此镇大约于北宋中期被废除。
    3 《宋会要辑稿》食货19之13作“乌城”。查宋代湖州并无“乌城”之地名。
    4 嘉泰《吴兴志》卷10《管镇》。
    5 《宋会要辑稿》食货19之13作“广成”。当为“广陈”。《元丰九域志》卷5《两浙路·秀州》有“广陈镇”,属于海盐县。今从之。
    1 《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18。
    1 傅宗文著:《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6页。
    2 傅宗文著:《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7页。
    1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48页,注释第71条。
    1 参见吴松弟著:《中国移民史》第3卷《隋唐五代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51页。
    2 吴松弟著:《中国移民史》第3卷《隋唐五代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04页。
    1 《宋会要辑稿》食货16之20至21。
    1 黄盛璋著:《宋代矿冶分布与发展的研究》(油印本),(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9年,第10页。
    2 黄盛璋著:《宋代矿冶分布与发展的研究》(油印本),(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9年,第9页。
    3 《宋会要辑稿》食货34之22。
    1 《宋会要辑稿》食货19之14作“漂水”。当为“溧水”。《元丰九域志》卷6《江南东路·江宁府》有“溧水县”。今据以改正。
    2 《宋会要辑稿》食货19之14作“漂阳”。当为“溧阳”。《元丰九域志》卷6《江南东路·江宁府》有“溧阳县”。今据以改正。
    3 《宋会要辑稿》食货19之14作“白容”。当为“句容”。《元丰九域志》卷6《江南东路·江宁府》有“句容县”。今据以改正。
    4 景定《建康志》卷16《疆域志·镇市》:“淳化镇,淳化五年置。金陵镇,本陶吴铺,景德二年改为镇。常宁镇,天禧元年以镇置寨。”
    5 《大清一统志》卷121《太平府·关隘》作“青山镇,在当涂县东南三十里”。
    1 《宋会要辑稿》食货19之14作“社迁”。当为“杜迁”。《元丰九域志》卷6《江南东路·宣州》有“杜迁镇”,属于宁国县。今据以改正。
    2 《宋会要辑稿》食货19之14作“祈门”。当为“祁门”。《元丰九域志》卷6《江南东路·歙州》有“祁门县”,今据以改正。
    3 淳熙《新安志》卷5《婺源县·沿革》。
    4 《宋会要辑稿》食货19之14作“建得”。当为“建德”。《元丰九域志》卷6《江南东路·池州》有“建德县”,今据以改正。
    5 《元丰九域志》卷6《江南东路·池州》称:“太平兴国三年以江州东流县,隶属池州。永丰监,至道二年置,在州东北二里。”
    6 《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17称:“景德元年置”。
    7 《元丰九域志》卷6《江南东路·饶州》称:“永平监,在州东四里。伪唐(南唐)置,皇朝(宋朝)因之。”
    1 《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17称:“宝丰镇,淳化五年以弋阳县宝丰镇置县,景祐二年废,康定元年复置,庆历三年复废为镇。”
    2 《宋会要辑稿》食货16之10作“竹米务”。(清)徐松辑,陈智超整理:《宋会要辑稿补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年)第512页作“竹木务”。
    1 《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17。
    2 《宋会要辑稿》食货19之15作“新除”。此系笔误,当为“新淦”。《元丰九域志》卷6《江南西路·临江军》有“新淦县”。
    3 《元丰九域志》卷6《江南西路·南安军》。
    4 《舆地广记》卷25《江南西路·南安军》称:“南野镇本南野县,二汉属豫章郡,晋属庐陵郡,宋属南康郡,后省为镇”。《读史方舆纪要》卷88《江西·南安府·南康县》南野废县条称:“隋初废为南野镇,今城南有南野驿,盖因其名”。
    1 《太平寰宇记》卷110《江南西道·抚州》。
    2《太平寰宇记》卷106《江南西道·洪州》。
    3 《太平寰宇记》卷109《江南西道·吉州》。
    4 《元丰九域志》卷6《江南西路·抚州》。
    5 《元丰九域志》卷6《江南西路·洪州》。
    6 《元丰九域志》卷6《江南西路·吉州》。
    1 傅宗文著:《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8页。
    1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3年6月。
    1 (日)斯波义信著,郁越祖译:《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化和市场发展》(摘译),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历史地理研究》第1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00页。
    1 (北宋)郏亶撰:《水利书》,(明)张国维辑:《吴中水利全书》卷13《奏状》。
    2 参见张志新:《澄湖形成原因和时代》,江苏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文献编委会:《江苏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文献(考古部分)》,(南京)江苏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5-54页。
    1 参见曹家齐著:《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1 《宋会要辑稿》食货48之13。宋初规定:“凡陆运……诸州军金帛,……福建自洪州渡江,由舒州而至(汴京)”,当指此交通线。
    2 参见唐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06-308页。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建设部编:《中国县情大全》(华东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第1107、1124、1132、373、1111、1136页。
    1 参见曹家齐著:《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72-73页。
    1 参见曹家齐著:《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2 《宋会要辑稿》职官20之21记载
    3 参见曹家齐著:《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75-76页。
    1 《读史方舆纪要》卷76《湖广·兴国州》,称其“土沃民萃”。
    1 参见曹家齐著:《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64、77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建设部编:《中国县情大全》(华东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第1370、1381、1377页。
    1 《五代会要》卷12《寺》周显德二年条。
    2 《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19。
    1 据(北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所载北宋中期东南四路各州的主、客户数计算而得。
    2 梁庚尧:《南宋的市镇》,《宋史研究集》第20辑,(台北)台湾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90年,第54页。该文原载《汉学研究》1985年3卷2期。
    3 乾道《临安志》卷2《城南北两厢》。
    4 咸淳《临安志》卷20《诸镇》。
    5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5绍兴五年二月戊寅。
    6 (南宋)刘克庄撰:《后村全集》卷149《黄简》。
    7 《吴兴金石志》卷11《安吉州乌程县南林报国寺记》。
    8《读史方舆纪要》卷25《江阴县》。
    1 梁庚尧:《南宋的市镇》,《宋史研究集》第20辑,(台北)台湾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90年,第57-58页。该文原载《汉学研究》1985年3卷2期。
    2 吴松弟著:《中国人口史》第3卷《宋辽金元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83、589-591、593-594页。
    3 陈国灿著:《宋代江南城市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21、128-130页。
    4 陈国灿著:《宋代江南城市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31页。
    5 绍定《澉水志》卷上《地理门》。
    6 (南宋)薛季宣撰:《浪语集》卷18《湖州与镇江守黄侍郎书》。
    7 (南宋)吴潜撰:《许国公奏议》卷3《奏禁私置团场以培植本根消弭盗贼》,称“居民环镇者数千家”。
    1 参见李躬圃:《中英古代农民家庭经济产业结构劳动生产效率及其分化原因》,《中国农史》1991年第1期。
    2 梁庚尧著:《南宋的农村经济》,(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68页。
    1 陈国灿,奚建华著:《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1-331页《宋代两浙路城乡市场等级结构分析》,以及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博士论文,2004年,第216-219页《清代陕西的市场等级体系》等都采用了施坚雅模式。
    2 (美)G. William Skinner:"Cities and the Hieraechy of Local Systems",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1997, P275-352。
    3 (英)E.Miller, J.Hacher:"Medieval England:Rural and Society Economic Change 1086-1348", Longman, 1978, P77。
    (北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北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南宋)祝穆撰,(南宋)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72-47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陈道修,黄仲昭纂:弘治《八闽通志》,明弘治刻本。
    (明)何乔远纂:崇祯《闽书》,明崇祯刻本。
    (清)顾炎武撰,谭其骧、王文楚、朱惠荣等点校:《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清)谢旻监修,陶成编纂:康熙《江西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13-51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嵇曾筠监修,沈翼机编纂:雍正《浙江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19-52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郝玉麟监修,谢道承编纂:雍正《福建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27-53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赵弘恩监修,黄之隽编纂:乾隆《江南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07-51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本。
    (清)国史馆编:《清国史·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清)何绍基撰:光绪《重修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刻本。
    (南宋)朱长文撰:元丰《吴郡图经续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8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周淙撰:乾道《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南宋)梁克家撰:淳熙《三山志》,《宋元方志丛刊》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南宋)赵不悔修,罗愿纂:淳熙《新安志》,《宋元方志丛刊》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南宋)陈公亮修,刘文富纂:淳熙《严州图经》,嘉泰《吴兴志》,《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南宋)谈钥纂修:嘉泰《吴兴志》,《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南宋)沈作宾修,施宿等纂:嘉泰《会稽志》,《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南宋)陈耆卿纂:嘉定《赤城志》,《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南宋)张淏纂修:宝庆《会稽续志》,《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南宋)罗溶纂:宝庆《四明志》,《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南宋)罗叔韶修,常棠纂:绍定《澉水志》,《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南宋)范成大修,汪泰亨等增订:绍定《吴郡志》,《宋元方志丛刊》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南宋)淳祐《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南宋)方仁荣、郑瑶撰:景定《严州续志》,《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南宋)潜说友撰:咸淳《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南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元)俞希鲁纂:至顺《镇江志》,《宋元方志丛刊》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元)卢镇续修:至元《琴川志》,《宋元方志丛刊》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元)单庆修,徐硕纂:至元《嘉禾志》,《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元)佚名纂修:《无锡志》,《宋元方志丛刊》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明)顾清纂修:正德《松江府志》,明正德七年刊本。
    (明)赵锦修,张衮纂:嘉靖《江阴县志》,明嘉靖刻本。
    (明)陈能修,郑庆云纂:嘉靖《延平府志》,明嘉靖刻本。
    (明)李默撰:嘉靖《宁国府志》,明嘉靖刻本。
    (明)林恺暨等纂:嘉靖《龙溪县志》,明嘉靖刻本。
    (明)董天锡撰:嘉靖《赣州府志》,明嘉靖刻本。
    (明)栗祁纂修:万历《湖州府志》,明万历刻本。
    (明)张元忭撰:万历《绍兴府志》,明万历刻本。
    (明)汤日昭撰:万历《温州府志》,明万历刻本。
    (明)阳思谦修:万历《泉州府志》,明万历刻本。
    (明)王懋德等修,陆凤仪等编:万历《金华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明)林燫等纂修:万历《福州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
    (明)魏时应修:万历《建阳县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明)苏民望纂:万历《永安县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明)徐献忠辑:《吴兴掌故集》,《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郑侨等纂:康熙《上虞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李世熊撰修:康熙《宁化县志》,清同治八年重刊本。
    (清)范正辂纂:康熙《德化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清)裘树荣纂修:雍正《永安县志》,清道光十三年重刊本。
    (清)李琬修,齐召南等纂:乾隆《温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徐景熹修,鲁曾煜等纂:乾隆《福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辛竟可修,林咸吉等纂:乾隆《古田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怀荫布修,黄任纂:乾隆《泉州府志》,清光绪八年补刻本。
    (清)方鼎修,朱升元纂:乾隆《晋江县志》,清乾隆三十年刊本。
    (清)黄惠、李畴纂:乾隆《龙溪县志》卷一《疆域·街市》,清光绪五年补刊本。
    (清)廖必琦撰: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民国十五年重刻本。
    (清)蒋绶修辑,汪思廻编纂:乾隆《东流县志》,《故宫珍本丛刊》第108册,影印乾隆二十三年刻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梅鼎臣修,陈之驹纂:道光《屏南县志》,《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28),(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清)鲁铨修,洪亮吉纂:嘉庆《宁国府志》,清嘉庆刻本。
    (清)陈受培修,张焘纂:嘉庆《宣城县志》,清嘉庆刻本。
    (清)吴箎修,李兆洛等纂:嘉庆《东流县志》,清嘉庆刻本。
    (清)李正芳修,张葆森纂:咸丰《邵武县志》,(邵武)福建省邵武市印刷厂,1986年。
    (清)彭润章纂修:同治《丽水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陈天枢等纂修:同治《宁洋县志》,清光绪元年刊本。
    (清)魏灜修,鲁琪光纂:同治《赣州府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清)褚景听等纂:同治《赣县志》,同治十一年刻本,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清)陆心源纂:光绪《归安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李应泰修,章绶纂:光绪《宣城县志》,清光绪十四年刊本。
    (清)彭际盛修,胡宗元纂:光绪《吉水县志》,清光绪刻本。
    (民国)丁燮等修,戴鸿熙等纂:《汤溪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民国)赵模修,王宝仁纂:《建阳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民国)卢兴邦修,洪清芳纂:《尤溪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民国)陈朝宗修,王光张纂:《大田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民国)梁伯荫修,罗克涵纂:《沙县志》,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民国)欧阳绍祁撰:《万载县志》,民国二十九年刊本。
    万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万载县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尤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尤溪县志》,(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
    东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东至县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
    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赣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
    永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永泰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
    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沙县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宁化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宁化县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德化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德化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
    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汀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
    龙岩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岩市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建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建阳县志》,(北京)群众出版社,1994年。
    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晋江市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吉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吉安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
    宣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宣城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
    屏南县地方志委员会编:《屏南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漳州市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漳州市芗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芗城区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刘积福主修,凌凤章主编:《九江市志》,(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
    (南宋)周密撰:《武林旧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9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吴自牧撰:《梦粱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9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邓牧撰:《洞霄图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8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吴之鲸撰:《武林梵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8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8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董斯张撰:《吴兴备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9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张国维撰:《吴中水利全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78册,(台北)台湾
    商务印書馆,1986年
    《浙江全省舆图并水路道里记》,《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浙江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福建省建阳县地名办公室编:《建阳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1年。
    福建省浦城县地名办公室编:《浦城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1年。
    福建省邵武县地名办公室编:《邵武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1年。
    福建省宁化县地名办公室编:《宁化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1年。
    湖州市地名办公室编:《浙江省湖州市地名志》,内部资料,1982年。
    福建省尤溪县人民政府编:《尤溪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2年。
    瑞安县地名委员会编:《浙江省瑞安县地名志》(初定本),内部资料,1983年。
    福建省永泰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永泰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3年。
    浙江省上虞县地名委员会编:《上虞县地名志》,内部发行,1984年。
    金华市地名办公室编:《浙江省金华市地名志》,内部资料,1985年。
    丽水地区地名办公室编:《丽水地区地名通览》,(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86年。
    马蓉等点校本:《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唐)李翱撰:《李文公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7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唐)皇甫湜撰:《皇甫持正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7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北宋)黄庭坚撰,(南宋)任渊等注:《山谷内集诗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1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北宋)王安石撰,(南宋)李壁注:《王荆公诗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0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北宋)王安石撰:《临川先生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0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北宋)彭汝砺撰:《鄱阳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0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北宋)欧阳修撰:《归田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3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北宋)苏轼撰:《苏文忠公全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07-110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北宋)蔡襄撰:《端明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9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北宋)刘一止撰:《苕溪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3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北宋)刘攽撰:《彭城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9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北宋)曾巩撰:《元丰类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9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北宋)廖刚撰:《高峰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4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北宋)陈舜俞撰:《都官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9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北宋)方勺撰:《泊宅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3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庄绰撰:《鸡肋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3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洪迈撰:《容斋随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5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范成大撰:《骖鸾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6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陆游撰:《渭南文集》,四部丛刊本。
    (南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四部丛刊本。
    (南宋)韩彦直撰:《橘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4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杜範撰《清献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7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罗願撰:《罗鄂州小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4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包恢撰:《敝帚稿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7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刘宰撰:《漫塘文集》,民国嘉业堂丛书本。
    (南宋)叶适撰:《水心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南宋)谢采伯撰:《密斋笔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6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楼钥撰:《攻媿集》,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南宋)洪咨夔撰:《平斋文集》,四部丛刊续编本。
    (南宋)周必大撰:《文忠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47-114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7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62-136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元)吴澄撰:《吴文正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9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明)葛麟撰:《葛中翰遗集》,清光绪十六年敦本堂刻本。
    (清)严书开撰:《严逸山先生文集》,《善余堂家乘后编》,清初宁德堂刻本。
    (清)戴璐撰:《吴兴诗话》,民国吴兴丛书本。
    (唐)徐坚等撰:《初学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9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唐)刘恂撰:《岭表录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8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唐)陆羽撰:《茶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4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清学津讨原本。
    (北宋)黄儒撰:《品茶要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4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北宋)宋子安撰:《东溪试茶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4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67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南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325-32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谢维新编:《事类备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939-94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王应麟撰:《玉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943-948册,(台北)台湾商 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郑虎臣编:《吴都文粹》,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5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宋)佚名撰:《锦绣万花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92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610-61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明)解缙、姚广孝等编纂:《永乐大典》,(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明)茅元仪编:《武备志》,续修四库全书963-96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汪灏等编:《广群芳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45-84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清)徐松辑,陈智超整理:《宋会要辑稿补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年。
    (清)孙诒让撰:《温州经籍志》,民国十年刻本。
    王志瑞著:《宋元经济史》,(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1934年再版。
    李剑农著:《宋元明经济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张家驹著:《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张国淦著:《中国古方志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黄盛璋著:《宋代矿冶分布与发展的研究》(油印本),(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9年。
    陈高华、吴泰著:《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朱伯谦主编:《龙泉窑青瓷》,(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87年。
    漆侠著:《宋代经济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漆侠著:《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贡 昌著:《婺州古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傅宗文著:《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朱伯谦著:《朱伯谦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
    郭正忠著:《宋代盐业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程民生著:《宋代地域经济》,(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韩茂莉著:《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姜锡东著:《宋代商业信用研究》,(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龙登高著:《宋代东南市场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唐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汪圣铎著:《两宋财政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魏嵩山、肖华忠著:《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王文楚著:《古代交通地理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辛德勇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余家栋著:《江西陶瓷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李志庭著:《浙江地区开发探源》,(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吴松弟著:《中国移民史》第3卷《隋唐五代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郭正忠著:《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吴松弟著:《中国人口史》第3卷《宋辽金元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 晓著:《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车越乔、陈桥驿著:《绍兴历史地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李华瑞著:《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孙洪升著:《唐宋茶业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包伟民著:《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张希清著:《宋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赵其国等著:《中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陈国灿著:《宋代江南城市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陈国灿、奚建华著:《浙江古代城镇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国灿著:《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曹家齐著:《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交通研究》,(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邹逸麟著:《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菱菱著:《宋代矿冶业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杨正泰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于北山著,于蕴生整理:《杨万里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李景寿著:《宋代商税问题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梁庚尧著:《南宋的农村经济》,(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马玉臣辑校:《<中书备对>辑佚校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萧东海著:《杨万里年谱》,(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陆敏珍著:《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吉成名著:《宋代食盐产地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张家驹:《宋代分路考》,《禹贡》半月刊第4卷1期。另见张家驹:《宋代分路考》,严耀中、戴建国主编:《学思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宋晞:《北宋稻米的产地分布》,台湾宋史座谈会编:《宋史研究集》第1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58年。本文原载台湾《学术季刊》第2卷第3期,1954年。
    蒙文通:《从宋代的商税和城市看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杨德泉、左健:《关于北宋商税的统计》,《扬州师院学报》第17期,1963年。
    宋晞:《宋代的商税网》,宋史座谈会编辑:《宋史研究集》第3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6年。
    冯先铭:《我国宋元时期的青白瓷》,《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3期。
    张志新:《澄湖形成原因和时代》,江苏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文献编委会:《江苏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文献(考古部分)》,(南京)江苏文学出版社,1981年。
    戴静华:《宋代商税制度简述》,邓广铭、程应镠:《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刘新园:《蒋祈(陶记)著作的时代考辨》,连载于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第十八、十九辑》,1983年。
    郭正忠:《铁钱与北宋商税统计》,《学术研究》1985年第2期。
    梁庚尧:《南宋的市镇》,《宋史研究集》第20辑,(台北)台湾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90年。本文原载《汉学研究》1985年3卷2期。
    杨倩描:《北宋商税“旧额”时间考》,《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3期。
    陈桥驿:《浙东运河的变迁》,唐宋运河考察队编:《运河访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宋晞:《宋代明州州治鄞县城乡之发展》,宋晞著:《宋史研究论集》第4辑,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92年。本文原载(台湾)《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1988年9月。
    程民生:《北宋商税统计及简析》,《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吴松弟:《宋代福建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魏嵩山:《北宋商、酒税旧额所属年代考》,《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吴松弟:《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外贸港口、出口物资和泉州港繁盛的主要原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颋:《元代的国内商业》,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林文勋:《北宋四川商税问题考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
    黄盛璋:《唐代矿冶分布与发展》,《历史地理》第7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包伟民:《宋代的粮食贸易》,《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李躬圃:《中英古代农民家庭经济产业结构劳动生产效率及其分化原因》,《中国农史》1991年第1期。
    余家栋:《关于赣州七里镇窑几个问题的探析》,《南方文物》1992年第4期。
    周宝珠:《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史学月刊》1998年第2期。
    邓 辉:《试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兼论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历史地理综合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陈国灿:《宋代太湖流域农村城市化现象探析》,《史学月刊》2001年第3期。
    李景寿:《北宋商税“旧额”时间再考》,《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余家栋、徐菁、余江安:《赣江上游的瓷业明珠——江西赣州七里镇窑》,《南方文物》2007年第1期。
    吴松弟、马峰燕:《北宋中叶两浙路城镇研究:基于商税、户口与空间分布的考察》,(日)大阪市立大学文学研究科编:《都市の歴史的形成と文化創造力》,(大阪)大阪市立大学文学研究科,2010年3月。
    (日)梅原郁:《宋代商税制度补说》,《东洋史研究》18卷4期,1960年。
    (日)加藤繁:《宋代商税考》,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第2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日)斯波义信著,郁越祖译:《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化和市场发展》(摘译),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历史地理研究》第1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
    (日)斯波义信著:《宋代商业史研究》,(台北县)稻禾出版社1997年版。
    (日)斯波义信著:《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1卷《中世纪时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英)E.Miller, J.Hacher:"Medieval England:Rural and Society Economic Change 1086-1348", Longman,1978。
    (法)Marc Bloch:"Feudal Society", No.2 London,1982.
    (美)W.H.McNeill:"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Chicago,1986。
    (美)G. William Skinner:"Cities and the Hieraechy of Local Systems",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1997。
    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著:《中国的瓷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年。
    福建省地图编纂委员会编:《福建历史地理》(改编本),(厦门)厦门大学历史系,1 976年。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
    福建省测绘局,福建省民政厅编制:《福建省地图册》,(福州)福建地图出版社,1982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6册《宋辽金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
    陈桥驿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浙江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福建省龙岩地区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闽西交通志》,(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1年。
    浙江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建设部编:《中国县情大全》(中南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建设部编:《中国县情大全》(华东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第2卷《地理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历史地图集》,(福州)福建地图出版社,2004年。
    史为乐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
    戴均良等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