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纷纷加大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特别是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成为了困扰我们进行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之一。
     基于以上考虑,探讨预防和处理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一话题非常有意义,并且,这也是研究我国转型期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积极探索如何预防和处理社会转型期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新思路、新视角、新对策,不仅是摆在实际工作者面前,也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中国研究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占中国人口总数70%以上,农民群体在整体上还是一个弱势群体,特别是“三农”问题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力至关重要的事实。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公共危机问题研究。所以,选择以中国农村公共问题来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责任,有利于突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利于解决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全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讲选题意义和国内外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进行理论概述,分别介绍危机、危机管理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相关概念。
     第三部分分别从发展演变、性质、特点和原因四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分析。我国农村突发事件一般表现为灾难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两种形式。在这里,本文将主要探讨后者,即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当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我国社会内部矛盾经过长期积淀,通过差异、对立、达到局部对抗、激化的表现和状态;是矛盾的一方或双方试图用一种或多种过激的行为来解决二者矛盾的综合性行为。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群众性越级上访、械斗、游行、静坐等。当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可作如下三种界定:1、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畴; 2、包含局部对抗的性质;3、含有“闹事”的因素,但不能简单把它归结为“闹事”和“乱子”。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有:政治型事件增加,冲突主题较为集中;组织化程度提高,出现了一批组织领导者;冲突形式逐渐升级,出现了暴力化趋向。我国的现状和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不断暴露。主要表现为:经济上,农民本已贫困,但是伴随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导致了广大农民与各级政权及权势阶层之间新的或是更深层次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在政治制度和民主方面,针对农民的意见释放机制未能建立,先进的民主进程与落后的思想观念(如封建宗法残余意识)存在对立,缺乏系统而规范的准则等,影响到农民公共参与的积极作用,于是农民利益表达途径“梗阻”;法律上,农村法律援助供给不足,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村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基层政府不依法行政,加上基层政权的缺失和农民有表达其意见的迫切需要,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在管理体制方面,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如地方政府决策错误或重大失误),管理体制不顺等;在农民自身方面,也有各种原因,如文化素质太低,法制意识薄弱,部分群众存在“造势相压、以求速决”的心理预期,当然,目前农村大量存在的剩余劳动力也是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一个重要诱因;最后,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还存在敌对势力或别有用心者的暗中煽动,等等。
     第四部分从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探讨:第一个方面是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是预防和解决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本之策。要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并防止其向大规模的政治冲突方向发展,其基础性工作就是要从源头上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结构,从利益分配格局上改变各级政权及权势阶层与广大农民之间存在的直接利益冲突关系,主要目标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第二个方面是推进政治改革,健全农村治理体制。从社会控制角度来看,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实际上就是农村社会秩序失控的重要表现。要使社会秩序具有稳定的状态,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建立科学而完善的农村治理体制就十分必要。首先,改革乡镇管理体制。从近几年研究情况来看,乡镇体制改革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去国家化的乡镇自治;转变职能与服务功能强化;官民合作的乡政自治;镇政、乡派、村治。本文比较同意学者吴思红的意见。吴思红经过比较认为,镇政、乡派、村治模式更接近乡镇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重镇改市、乡(镇)派村治”模式。在我国推行政治改革,健全农村治理体制,除了以上的改革模式需要坚持以外,以下几项措施更具有微观上的针对性。一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二是做好“精简”工作。三是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四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其次,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是我国政府提升国家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国家治理农村的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因此,若要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则十分必要。一是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二是理顺三重关系,为村民自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理顺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2、要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3、要理顺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三是加强立法工作,为村民自治提供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
     第三个方面是增强法律观念,规范公共参与行为。在目前,“就是要在充分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基础上,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和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用法律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同时还要改革现行的政治体制,使其具备主动性、适应性和凝聚性,以有利于农民的政治参与”。
     第四个方面是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管理体制。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目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农村社会秩序乃至社会转型的影响。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社会预警机制。就我国目前农村而言,这种社会预警机制应该包括:建立全面而有效的农村政治状况信息网络系统,用以收集真实可靠的信息和保证信息的沟通、交流;运用各种参数的分析模型来建立农村政治状况的科学评价体系,进而向决策者及社会公众发布真实科学的代表社会政治稳定状况的评价指数。再次,制定或完善各种农村公共危机处理方案。最后,建立快速有效的社会危机处理体系。
     第五个方面是建立责任政府,完善行政问责制度。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必然诉求,也是政府实现高效廉洁的必要基础,更是当代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行政问责制是民主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现责任政府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
At present, a great deal of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ppear during the social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hina, which cause more and more rural paroxysmal incidents of groups. 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social problems. Therefore, it is very useful to study how to take precautions against and deal with this problem, which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one of important contents of study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market reform in China.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introduction”, explains why I chose this subject and the level of the study on crisis management home and abroad.
     The second part,“general overview of the interrelated theoretical”, first gives definitions about“crisis management”and“paroxysmal incident of groups”.
     The third part,“the analyses on rural paroxysmal incidents of groups in current China”, first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rural paroxysmal incidents of groups in China and defines the essences of rural paroxysmal incident of groups in China., then describes the traits of it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it . Rural paroxysmal incident of groups in China is a kind of internal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within people, which is partly oppositional. It seems to be a trouble that is not simple. Rural paroxysmal incidents of groups in China include three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more and more political events emerge as subjects become more centralized. Secondly,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a group of new-style leaders who make events more systematical. They are literate and know the policy of our country very much. Thirdly, forms of conflicts upgrade little by little and tend to forcible means. In the process of our market reform and the transform of our governmental functions, multitudin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constantly emerge. They make up of reasons of rural paroxysmal incidents of groups, some ar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ome are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others are from peasant themselves.
     The last part,“suggestions”, which puts forward five measures to take precautions against and deal with rural paroxysmal incidents of groups in current China. Firstly, we must adopt fundamental measures to change the present pattern of interests division. In other words, we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vigorously, lessen the burden on the peasants, and increase the incomes of the peasants. Secondly, the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must be accelerated. Consummate the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keep the stable social order in the countryside effectively. Thirdly, the government need to take measures to change the notions of the peasants and their ways of thinking and enhance their legal consciousness, which can invoke their enthusiasm to properly take part in the public affairs. Fourthly, cultivate our crisis consciousness and establish the crisis manage system. Lastly, it’s the urgency to build“responsible government”and establishing“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institution”is one useful way which can make it into reality.
引文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2]黄顺康著.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3]周亚越著.行政问责制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4]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5]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3(5).
    [6]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7]王来华、陈月生.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和类型[J].理论与现代化,2006(5).
    [8]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5(1).
    [9]高小平,侯丽岩.危机管理方法论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05(5).
    [10]纪新青,宋明爽,康维波.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及就业制度改革中的政府干预[J].中国行政管理,2005(10).
    [11]储志峰.论转型期我国政府危机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12]新华网.《决定》强调:有效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2/13/content_5478658.htm, 2006-12-13.
    [13]新华网.解读《决定》:为何要强调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2/10/content_5462800.htm, 2006-12-10.
    [14]君安.世界主要国家的危机管理[J].国家安全通讯,2002(2).
    [15]赵士林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6]何士青,徐进.责任政府与政治文明[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7]陈国权.论责任政府及其实现过程中的监督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2001(2).
    [18]袁金辉.论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
    [19]李波.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新探[J].桂海论丛, 2006(9).
    [20]李燕凌,陈冬林,周长青.农村公共危机的经济学研究及管理机制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
    [21]李燕凌,陈冬林,凌云.农村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及治理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05(1).
    [22]郭泽保.试论农村的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体系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23]翟明清.关于我国农村基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问题探析[J].党史博采(理论),2006(9).
    [24]张兆端.农村群体性事件与社会和谐稳定[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5).
    [25]郭梅枝.当前农村群体突发事件及其化解方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全科学版),2000(2).
    [26]张永新,张振英.吉林省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对策,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4).
    [27]张之光.依法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浅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11).
    [28]纪颖.如何预防和处置新形势下的农村群体性事件[J].农村农业农民,2006(6)B.
    [29]李新钰,蒋连舟,赵超.试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6).
    [30]刘强.农村集体访的成因[J].秘书工作,2001(1).
    [31]谢青霞,吕东锋.群体性事件原因及对策的法律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2]王再文,王玉萍.应对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提高基层政权执政能力[J].农村天地,2005(3).
    [33]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34]肖鹏英.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贵州社会科学,2006(7).
    [35]黄海林.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J].大连大学学报,2007(10).
    [36]汪独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以安徽C市群体性事件为例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37]苟欣文、李国军.试论应对突发事件与提高执政能力[J].探索,2003(4).
    [38]江乃兵.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探[J].行政与法,2003(10).
    [39]杜正艾.当代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刍议[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5).
    [40]孔丽霞.关于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认识及处置策略[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增刊(41).
    [41]王来华、温淑春.论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问题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6(5) .
    [42]范铁中.转型期我国社会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J].学术论坛,2007(10).
    [43]黄廷安.略论农民的利益诉求表达障碍因素与对策[J].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6(3).
    [44]李红勃.农民上访、法律援助与司法公平[J].政法论丛,2007(2).
    [45]杭州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J].特区经济,2007(9).
    [46]邹进泰,邹光,徐峰.中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理论月刊,2006(9).
    [47]张素珍,张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分析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8]张扬,张国鏞.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7(1).
    [49]吴远亮,吴明高,何京红.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插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J].政法学刊,2006(8).
    [50]吴思红.乡镇体制改革与管理模式创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2006(3).
    [51]夏月华.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初探[J].理论研究,2007(4).
    [52]杨思涛.关于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的思考[J].民主与法制,2007(3).
    [53]张继兰.参与型政治文化:村民自治制度构建和完善的基础[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5).
    [54]何皆新.完善村民自治促进新农村建设——一种社会互动的视角[J].现代农业,2007(5).
    [55]赵建立.浅析农村社会中的危机管理[J].广西社会科学, 2005(8).
    [56]唐正繁.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政府危机管理[J].贵州社会科学,2007(6) .
    [57]陈玮.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现实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5).
    [58]梁亚樨,谢东.浅论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
    ①袁金辉.论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29-31.
    ①李波.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新探[J].桂海论丛,2006(9):53-55.
    ①李燕凌,陈冬林,周长青.农村公共危机的经济学研究及管理机制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 (3):130-133.
    ①李燕凌,陈冬林,凌云.农村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及治理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05(1) :13-15.
    ②储志峰.论转型期我国政府危机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①黄顺康著.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1-3.
    ②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25.
    ③郭泽保.试论农村的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体系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2006(2): 74-79.
    ④唐正繁.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政府危机管理[J].贵州社会科学,2007(6):19-22.
    ①梁亚樨,谢东.浅论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630-7632.
    ②郭泽保.试论农村的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体系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74-79.
    
    ①储志峰.论转型期我国政府危机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②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9.
    ③肖鹏英.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贵州社会科学,2006(7):16-21.
    ①肖鹏英.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贵州社会科学,2006(7):16-21.
    ②郭泽保.试论农村的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体系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74-79.
    ①黄海林.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J].大连大学学报,2007(10):102-105.
    ②郭泽保.试论农村的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体系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74-79.
    ③汪独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以安徽C市群体性事件为例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④苟欣文、李国军.试论应对突发事件与提高执政能力[J].探索,2003(4):33-36.
    ⑤王来华、陈月生.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和类型[J].理论与现代化,2006(5):80-84.
    ①江乃兵.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探[J].行政与法,2003(10):84-86.
    ②杜正艾.当代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刍议[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5):63-65.
    ③汪独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以安徽C市群体性事件为例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④孔丽霞.关于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认识及处置策略[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增刊(41):25-27.
    ①汪独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以安徽C市群体性事件为例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②王来华、温淑春.论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问题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6(5):63-65.
    ③王来华、陈月生.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和类型[J].理论与现代化,2006(5):80-84.
    ④汪独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以安徽C市群体性事件为例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⑤郭泽保.试论农村的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体系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74-79.
    ①翟明清.关于我国农村基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问题探析[J].党史博采(理论),2006(9):40-69.
    ①张兆端.农村群体性事件与社会和谐稳定[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5):5-18.
    
    ①张兆端.农村群体性事件与社会和谐稳定[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5):5-18.
    ②郭梅枝.当前农村群体突发事件及其化解方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全科学版),2000(2):2-35.
    ②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0-13.
    ①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0-13.
    
    ①张之光.依法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浅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1):87-89.
    ②张兆端.农村群体性事件与社会和谐稳定[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5):5-18 .
    ③“两免一补”政策是指在农村全免学杂费,并且还免去贫困学生书本费和补助其住宿费。
    ①袁金辉.论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29-31 .
    ①纪颖.如何预防和处置新形势下的农村群体性事件[J].农村农业农民,2006(6) B:53.
    ②袁金辉.论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29-31.
    ③范铁中.转型期我国社会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J].学术论坛,2007(10):49-52.
    ④袁金辉.论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29-31.
    ①黄廷安.略论农民的利益诉求表达障碍因素与对策[J].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6(3):33-36.
    ②袁金辉.论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29-31.
    ①李新钰,蒋连舟,赵超.试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6):49-53.
    ②所谓的“乡政村治”,即乡镇一级作为国家在农村的基层政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依法行政;农村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的自治组织,依法进行自治,在“乡政村治”体制下,乡(镇)与村之间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村民小组作为村民进行自治活动的具体组织,接受村民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但由于村民小组不具有法人实体性质,在农村社会治理中不能独立发挥作用。尹焕三.“乡政村治”治理架构的缺憾与优化[EB/OL]. http://www.snzg.com.cn/ReadNews.asp?NewsID=2186, 2007-5-31.乡政村治是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较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张厚安等学者。“乡政”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行政性和集权性,是国家基层政权所在;“村治”则以村民意愿为后盾,具有自治性和民主性,由村民自己处理基层社会事务。陈云松.乡村政治的总体分析[EB/OL]. http://www.66wen.com/03fx/zhengzhi/xingzheng/20060814/32652.html,2006-8-14.
    ①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5):25-29.
    
    ①李红勃.农民上访、法律援助与司法公平[J].政法论丛,2007(2):25-29.
    ②同上
    
    ①李红勃.农民上访、法律援助与司法公平[J].政法论丛,2007(2):25-29.
    ②杭州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J].特区经济,2007(9):123-125.
    ①“四难”现象即指“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章剑.对我国警察机关"四难"现象的公共管理分析[EB/OL].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jxgazkxxxb200605019,2006-5.
    ②谢青霞,吕东锋.群体性事件原因及对策的法律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4-327.
    ③王再文,王玉萍.应对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提高基层政权执政能力[J].农村天地,2005(3):53-54 .
    ①王再文,王玉萍.应对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提高基层政权执政能力[J].农村天地,2005(3):53-54 .
    ①邹进泰,邹光,徐峰.中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理论月刊,2006(9):167-170 .
    ②同上
    ①目前镇政府内设站所,由镇财政发工资的有15个,被人们统称为“七站八所”。它们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果树站、水利站、渔技站(在沿海乡镇设立)、农业机械管理站、经管站、财政所、司法所、计划生育服务站、文化站、广播站、残联、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所、科委。另外,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在乡镇派出的工作机构,还有16个,即派出所、法庭、土地所、工商所、税务所、粮管所、食品站、公路站、交通管理站、农电站、供销社、物资站、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局、蚕茧站、畜牧兽医站。《工商时报》.七站八所莫从农民身上揩油[EB\OL].http://www.lsinfo.gov.cn/shownews.asp?NewsID=5922,2003-5-22.
    ②张之光.依法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浅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1):87-89.
    ①李新钰,蒋连舟,赵超.试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6):49-53.
    ②刘强.农村集体访的成因[J].秘书工作,2001(1):40-41.
    ③张素珍,张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分析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79-81.
    ④张扬,张国鏞.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7(1):8-11.
    
    ①李新钰,蒋连舟,赵超.试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6):49-53.
    ②吴远亮,吴明高,何京红.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插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J].政法学刊,2006(8):23-27.
    ③同上
    
    ①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5):25-29.
    ②张永新,张振英.吉林省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对策,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2年(4):39-42.
    ①去国家化(destatefication)的乡镇自治主要是基于压力型体制中一系列问题所采取的大动作改革思路。就是撤消乡镇权,将国家的基层政权机关单位收缩到县一级,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行乡镇自治(郑法,2000)。转变职能与服务功能强化是一种在乡镇的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强化基层政府的内部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乡镇政府服务水平的改革思路(潘维,2004)。官民合作的乡政自治就是及时开放乡镇领导人和乡镇人大代表、党代表的竞争性选举、重新配置乡镇权力,建立和扩大乡镇政府与乡村社会新型的多元民主合作机制,扩展乡村民主参与乡镇政治的管道,使之有足够的政治权力参与到乡镇政权的选举、决策、监督、治理等诸多层面和各种事务中,使国家与乡村民间社会在乡镇社区治理中达成全面、积极、有效的合作(吴理财,2004)。镇政、乡派、村治模式由贺雪峰、董磊明二位学者提出,来自于徐勇教授的“县政、乡派、村治”模式。县政、乡派、村治就是把国家基层政权收缩到县级,县成为国家基础政权机关组织,乡级政府成为县级的派出机关,乡村实行自治(徐勇,2002)。吴思红.乡镇体制改革与管理模式创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2006(3):60-61.
    ①吴思红.乡镇体制改革与管理模式创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2006(3):59-62.
    ①夏月华.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初探[J].理论研究,2007(4):58-60.
    ②杨思涛.关于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的思考[J].民主与法制,2007(3):70-72.
    ③张继兰.参与型政治文化:村民自治制度构建和完善的基础[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5):31-33.
    ①何皆新.完善村民自治促进新农村建设——一种社会互动的视角[J].现代农业,2007(5):80-81.
    ①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3(5):25-29.
    ②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02(12):10-13.
    ③赵建立.浅析农村社会中的危机管理[J].广西社会科学, 2005(8):176-178.
    ①唐正繁.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政府危机管理[J].贵州社会科学, 2007(6):19-22.
    ②陈玮.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现实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5):56-60.
    
    ①唐正繁.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政府危机管理[J].贵州社会科学, 2007(6):19-22.
    ②储志峰.论转型期我国政府危机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①唐正繁.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政府危机管理[J].贵州社会科学, 2007(6):19-22.
    ②储志峰.论转型期我国政府危机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③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1.
    ①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274.
    ②公民意识的本质是,行政问责文化不相信任何身份、等级和特权,强调公民应该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尊严、强调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293.
    ①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28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