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随着战后经济的普遍繁荣和技术革命的深入,已进入到一个后工业的大众消费时代。消费主义文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把消费视为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的来源,是人们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的工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并且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明显,人们消费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就特定意义而言,全球化的实质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因为资本的全球扩张首先就依赖于消费主义文化为其鸣锣开道,可以说消费主义文化是全球化的文化动力,也是文化全球化的核心内容。而广告及电视等大众传媒正是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全球播散、推广的火车头、推进器。
     1990年代以来,伴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转型和传媒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本文所论的传媒消费主义主要指广播电视及市场化传媒,不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党报)。所谓传媒消费主义,一方面体现在传媒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使其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及日常消费;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变异,即传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消费为目的,围绕自身产品(传播内容)的“可消费性”来组织生产。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化与传媒传播消费主义文化相互关联,由此实现着传媒与社会消费的合谋。
     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转向主要表现为:媒介传播内容的重点逐渐由社会生产转向社会消费;媒介的主体人物形象从改革开放前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涌现的“生产英雄”过渡到以各种文娱体育明星为重点的“消费偶像”;媒介的主要功能从以往的“宣传教育”始而转向消遣娱乐;媒介符号正在发生从文字语言主导到视觉形象主导的转换。传媒对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一些消费主义特征明显的典型媒体和内容来实现的,比如时尚生活类杂志通过给人们灌输关于格调、品位、时尚和个性等概念以及具体而微的消费指导引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广告通过创造消费的神话宣扬着商品拜物教;各种电视剧通过华丽世界的形象展示给受众提供消费主义生活的虚幻体验;明星报道通过“消费偶像”的塑造来引导大众消费;电视娱乐节目致力于感性快乐的生产;报纸情感专栏通过对感情欲望的宣泄以满足人们的窥私欲等等。
     传媒在传播消费主义文化的同时,消费主义文化又滲入到传媒的肌理之中,使得传媒自身发生消费主义文化的变异:新闻传播者既是本来意义上的信息的提供者、环境的监测者,更是传媒产品和市场商品的推销者;受众由享用媒介公共服务的公民而被视为传播内容和市场产品的消费者。媒介生产与消费的商业逻辑开始入主传媒,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传媒运作,遂由此前的“生产”决定“消费”变成了“消费”决定“生产”,从而驭使传媒内容生产围绕“可消费性”旋转,并注重成本利润的算计,由此促使传媒的运作机制,包括运作理念、制度安排、生产流程和叙述模式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传媒的运作理念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观念转变,普遍树立了按照市场规律来组织新闻生产的意识;制度安排上围绕市场经营目标而设计,比如提升经营部门的位置,以内容的“可消费性”为主要标准设置媒体的评估体系;成本收益的算计决定了媒体为谁生产、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以及如何生产等主要生产流程;对“可消费性”的追求还使媒体偏爱内容展示的叙事方式并且尤其偏爱冲突性叙事,等等,一系列的运作变化进而改变着媒介文化的整体面貌。
     对消费主义文化的评价应持审慎态度。可以说,中国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是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运动的文化伴生物。在其当初,消费主义文化消解了泛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还世俗人生以自身的正当性,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然而,消费主义文化又存在固有的弊病,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在资源和生态环境上具有不可持续性;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操纵的手段,形成对人的意识形态的宰制,加剧人们通过消费所进行的“地位竞争”并引发无法抑制的欲望,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改善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同时消费主义文化还在某种程度上解构民族优秀传统及价值取向,对中国的文化走向产生着令人担忧的影响。就传媒自身而言,消费主义文化在释放人的本能欲望、增强媒介自身的感染力、诱惑力的同时,又侵蚀着媒介应有的文化本性,削减文化的崇高性、深刻性及文化的多样化。传媒消费主义文化与传媒市场化直接相关,传媒市场化一方面解放了长期被禁锢的传媒生产力,同时又因市场固有的消极外部性以及国内传媒市场的不完善而导致了“市场失败”和“市场失灵”。
     我们必须把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现象放在全球化及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去辩证地体察其复杂的文化意味,从而探索传媒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We are facing an era of mass consumption as the post war prosperity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going into depth with U.S. as the leading power. As a cultural value and a lifestyle prevalent in western countries, consumerism takes consumption as the source of life significance through which people identify themselves and express themselves. Consumption becomes the priority of life. The symbolic value of consumption is given prominence in that the goal of people’s consumption is no longer for actual need, but for satisfying the constantly created desires.
     In a specific sense, globalization is the globalization of consumerism as consumerism paved the way for the globalization of capitals. Consumerism serves as the cultural dynamics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re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th advertising and such media as television running as the locomotive and promoter for the ideology of consumerism to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 becomes an inevitable social reality in China since 1990s with the ongoing process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brought force by media market reformation. Here, the culture of consumption is restricted to the commercialized media and excludes the party newspapers in a traditional sense.
     Consumerism of media refers to the spreading of consumerism values and lifestyles, which exert direct effects on social life and daily consumption, and the alternative form of consumerism in which the media under the drive of economic profits organize themselves around the consumability of the product (media content) and for the goal of consumption. The consumerism of media of their own is interrelated with the media transmission of the ideology of consumerism which becomes a conspiracy between media and social consumption. The cultural manifestation of consumerism in China since 1990: the staple content of media content has shifted from social production to social consumption; the primary image of media has changed from the pre-reform“heroes in production”to the“idols of consumption”in the circle of entertainment and physical sports. The function of media becomes providing entertainment, no longer propaganda. The symbols of media have transformed from written words to images. The spreading of consumerism by media is primarily realized by such typical media and media content as fashion magazine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erism. These magazines provide guidance for peoples’lives by cultivating such values as tastes, standards, fashion and individuality. Advertising advocates a cult for commodity by creating a miracle of consumption. Various TV dramas offer audience illusionary life experiences through those magnificent and splendid characters. News coverage on Pop stars fashions the way of consumption. TV entertainment programs are committed to the production for sensory pleasure. The emotion column of newspapers gives an outlet for feelings which aims at satisfying people’s need to peep at other’s privacy.
     Consumerism has penetrated into media when they commit themselves to the spreading of consumerism. On this process, media themselves have undergone certain changes: news providers are the information transmitters and monitors of the environment in the original sense as well as the promoter of media product and marketable commodities. The public are viewed as the consumer of media content and marketable products who enjoy the media public services. The commercial logic of media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enters into media and fun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consumerism. Thus, the former notion of production guiding consumption becomes consumption guiding production. The process of media content creation centers around consumability,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cost-profit consideration. It invariably leads to the changes in media mechanism in terms of operating ideology,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production process and narrating modality. The operating ideology has changed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in which the news production is organized by abiding the market law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aim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market management: the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sales department, the setup of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news consumability, the cost-profit consideration has a decisive say on such matters as for whom media work, what media produce, and not produce and how they produce. The pursuit for consumablility highlights media’s preference for a narrating modality on conflicts. A series of operating mechanism changes has brought new looks for media culture.
     A cautious attitude is taken in evaluation of consumerism. The mushrooming of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is a byproduct of China’s opening-up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At the beginning, consumerism disintegrated the pan-political ideology and justified the secular lif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However, consumerism demonstrates its weakness: the lifestyle of consumerism is not sustainable in terms of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umerism exerts manipulative control over people’s mindset, exacerbating the position competition and the unconstrained lust for commodities incurred. Consequentially, consumerism by no means improves people’s live in a fundamental sense. Moreover, it deconstructs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values to such a degree that the Chinese culture orientation becomes a great concern. Consumerism is ruining the original cultural traits of media, diminishing the nobility and profoundness of media and eliminating cultural diversity while releasing people’s hidden desires and increasing media attractiveness. Media consumerism has a direct bearing on media marketization. Media marketization liberates media productivity long hampered, while leads to market failure and market dis-functioning due to the negative external factors and imperfect internal media market.
     Media consumerism is to be perceiv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 in China. It helps explore the complexity of culture in a dialectical sense and probe into the possibility of healthy and sustainability of media.
引文
(1)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37
    (2)参见谭华:《现代传媒与村落中的消费主义——以鄂西南的一个民族村落为参照》,《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6-77
    (3)桂勇:《论当代文化的消费主义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47
    (4)唐未兵、尹向东:《消费文化要全面地发展——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谈消费文化问题》,《消费经济》1994(6):1
    (1)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导言16
    (2)参见陈昕、黄平:《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文化研究网
    (1)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1
    (2)同上,26页
    (3)同上,37页
    (4)L. Sklair, 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 London :Prentice Hall/ Harvester Wheatsheaf,1995:95
    (1)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前言第1页
    (2)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前言8
    (3)同上
    (4)肖剑:《安吉拉·默克罗比与伯明翰文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度优秀硕士论文
    (1)中国传媒影响力报告之:《电影频道—CCTV6:中国电影文化消费的领跑者》,《现代广告副刊》2006:3
    (1)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吴松江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24
    (1)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3
    ( 2 )参见Lesslie. Sklair, 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 London :Prentice Hall/ Harvester Wheatsheaf,1995:95
    (1)Stearns, Peter N,Consumerism in World History :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of Desire,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1:1
    (2)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1)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43
    (2)同上
    (1) Stearns, Peter N,Consumerism in World History :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of Desire,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1:序言1
    (2) Raymond J.de Souza: John Paul and the Problem ofConsumerism,http:www.acton.org/publicat/rarticle.php?id=321
    (3)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
    (1)李金蓉:《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当代思潮》2003年第1期,第60页
    (2) Stearns, Peter N,Consumerism in World History :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of Desire,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1:序言1
    (1) Yunxiang Yan:《受管理的全球化——中国的国家力量和文化传统》,选自(美)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主编:《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康敬贻、林振熙、柯雄译,新华出版社,2004:10
    (2)桂勇:《论当代文化的消费主义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43
    (1)马杰伟:《英国《太阳报》反映新闻娱乐化倾向》,选自汪琪编:《世界传播媒介白皮书1995》,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5:167
    (2)伦纳德·小唐尼、罗伯特·G·凯泽:《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党生翠、金梅、郭青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28
    (1)转引自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新闻记者》2000(10):6
    (2)同上
    (3)马杰伟:《美国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倾向》,选自汪琪编:《世界传播媒介白皮书1995》,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5:171
    (4)伦纳德·小唐尼、罗伯特·G·凯泽:《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党生翠、金梅、郭青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52
    (5)秦志希、岳璐:《制度变迁视野中的美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67
    (1)秦志希、岳璐:《制度变迁视野中的美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67
    (2)沈浩:《新闻理念与市场理念:两种新闻制作理念在美国的交锋》,《新闻大学》2002,夏:21
    (3) Cheryle Seal, A Sorry Excuse for News:the Making of the Corporate
    (1)李春,《公众利益遭遇威胁——近年来美国新闻业的变化》,《新闻大学》2002,冬:90
    (1)杨春晓:《解读《良友》画报的封面》,《新闻大学》,2004(冬):55
    (1)转引自凯·哈菲斯:《传播媒介—通讯—文化:全球化讨论的歧途与前景》,载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吴志成、韦苏等译:《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4
    (1)孙旭培、滕朋:《论西方娱乐节目理念在我国的“中介性扩散”》,《现代传播》2005(4):63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20
    (1)张柠:《文化的病症》,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序言1
    (2)尹鸿:《世纪转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时代》,《电影艺术》97(1):23
    (1)钱谷融、鲁枢元主编:《文学心理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76-377
    (2)陈学明等编:《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160
    (3)李培林:《社会流动与中国梦》,《经济导刊》2005(3):74
    (1)樊平:《社会流动与社会资本——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路径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4,1:29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黄平校,译林出版社,2000:4
    (1)刘建鸣、徐瑞青、刘志忠、王京:《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中国新闻年鉴?传媒调查卷2003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27
    (2)以上数据见《中国媒体与受众调查报告》,载《中国新闻年鉴》1999年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83-384
    (1)以上参见陆晔:《权力与新闻生产过程》,原载《二十一世纪》2003年6月号
    (1)孙亚菲:《从<南方周末>的三次转型看中国时政媒体的发展方向》,四川大学2004年度优秀硕士论文
    (1)孙亚菲:《从<南方周末>的三次转型看中国时政媒体的发展方向》,四川大学2004年度优秀硕士论文
    (2)吴高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两种模式》,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度优秀硕士论文:34
    (3)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黑龙江大学2002年度优秀博士论文:116
    (1)胡智锋、顾亚奇:《电视娱乐:媒介利益和受众需求的共谋》,《现代广告》,2005(10):36
    (1)安岗:《新闻事业的春天》,《中国新闻年鉴》1982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前言1
    (2)同上
    (1)贾培信:《新中国建立40年来的新闻事业发展概况》,《中国新闻年鉴》1990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4
    (1)朱学东、喻乐:《〈羊城晚报〉的中兴之路》,《传媒》,2004(7):10
    (1)徐光春:《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中国新闻年鉴》2004年卷:80
    (2)胡正荣:《新闻业的市场转型及其效应》,约翰·H·麦克马那斯著《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导读:3
    (1)以上数据均来自孙正一、柳婷婷:《2004中国新闻业回望》(上),《新闻记者》2004(12):14
    
    (1)宋建武:《2001年中国广告业情况综述》,《中国新闻年鉴》2002年卷:58
    (2)《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3年卷,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3:260
    (3)同上,156-157页
    (1)约翰·H·麦克马那斯:《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张磊译,新华出版社,2004:48
    (2)同上,63页
    (3)同上,125页
    (4)胡正荣:《新闻业的市场转型及其效应》,约翰·H·麦克马那斯著《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导读:56
    (1)以上事例出自马杰伟:《美国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倾向》,汪琪编:《世界传播媒介白皮书1995》,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5:
    (2)何舟:《商业化不利中国新闻自由》,出自汪琪编:《世界传播媒介白皮书1995》,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5:155
    (3)孙正一柳婷婷:《2004中国新闻业回望》(下)《新闻记者》,2005(1):23
    (1)秦勇:《中国当下历史消费主义的出场》,《社会科学》,2005(7):111
    (1)安岗:《新闻事业的春天》,《中国新闻年鉴》1982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前言
    (2)同上,22
    (3)徐耀魁:《1993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综述》,《中国新闻年鉴》1994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9
    (1)陈海峰:《1986年我国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中国新闻年鉴》1987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6-7
    (2)贾培信:《1986年我国报纸事业发展概况》,《中国新闻年鉴》1987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
    (1)穆晓方:《1986年中央电视台发展概况》,《中国新闻年鉴》1987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4
    (2)同上
    (3)张华山:《新兴的中国电视事业》,《中国新闻年鉴》1982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4
    (1)潘忠党、魏然:《大众传媒的内容丰富之后——传媒与价值观念之关系的实证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4):11
    (2)黄芹:《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国外社会科学》,1998(1),转引自燕道成:《论消费意识形态建构中的广告》,《新闻大学》,2005(3):24
    (1)尹卫国:《雷锋戴表的联想》,中国经济导报/2003年/03月/15日/第B02版
    (1)齐军、侯清红:《雷锋不是“明星”》,大众日报/2003年/03月/05日/第T00版
    (1)以上引述皆出自Arthur Asa Ber?er:《媒介分析方法》,黄新生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陈世敏序
    (2)孙朝方:《《羊城晚报》娱乐新闻初探》,广西大学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3)张冬林:《优化传播理念,增强社会新闻效果》,广播电视年鉴2003:327-328原载《电视研究》2002(5)
    (1)陈玉清:《1986年我国地方广播事业发展概况》,《中国新闻年鉴》1986年卷:6
    (2)郑彩:《当代中国肥皂剧的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度优秀硕士论文:14
    (3)张小争.娱乐还是宣教中国传媒业改革与发展的突破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8日10:23新浪传媒
    (1)伦纳德·小唐尼、罗伯特·G·凯泽:《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党生翠、金梅、郭青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31
    (2)李良荣:《媒介研究的进路》,新华出版社,2004:87
    (3)张冬林:《优化传播理念,增强社会新闻效果》,广播电视年鉴2003:327-328,原载《电视研究》2002(5)
    (4)徐列:《文化还是娱乐,新闻报道的一个问题》,《采写编》,2003(2):52
    (1)徐列:《文化还是娱乐,新闻报道的一个问题》,《采写编》,2003(2):52
    (1)何辉:《“镜像与现实”——广告与中国社会消费文化变迁以及有关现象与问题》,《现代传播》2001(3):111
    (1)蒋齐生:〈三十二年的新闻摄影事业〉,〈中国新闻年鉴〉1982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0
    (2)同上
    (3)同上,31
    (4)同上,34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18
    (2)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论全球化和文化》,选自王宁编:《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0
    (3)周宪:《视觉文化与现代性》,选自《文化研究》第1辑
    (4)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文化与金融资本》,选自韩少功、蒋子丹主编:《明灯还是幻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74
    (5)理查德?凯勒?西蒙著:《垃圾文化——通俗文化与伟大传统》,关山译,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39
    (6)周宪:《审美化的形象生存》,选自《崎岖的思路——文化批判论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60
    (1)周宪:《审美化的形象生存》,选自《崎岖的思路——文化批判论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64
    (2)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兰、张云鹏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4
    (3)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
    (4)同上,29页
    (1)王儒年:《〈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上海大学2004年度优秀博论文:54
    (1)转引自孙沛东:《消费主义与广告———以罗兰·巴特的〈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为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49
    (1)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46-155
    (2)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21
    (1)参见罗慧:《消费主义的终极疯狂——论现代广告创意中的“拜物情结”》,《现代艺术与设计》,2005(1):43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68
    (2)孙沛东:《消费主义与广告———以罗兰·巴特的〈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为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49
    (3)道格拉斯?凯尔哪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1)何式凝,《我妒忌杨振宁和翁帆》,《良友》,2005(7):15
    (1)谢耘耕、王彩平:《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报告》,人民网2005-08-25,原载《新闻界》
    (1)谢耘耕、王彩平:《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报告》,人民网2005-08-25,原载《新闻界》
    (2)同上
    (1)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7
    (2)《巴赫金全集》第6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0
    (3)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吴松江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380
    (4)同上,第368页
    (5)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关于文化的游戏成分的研究》,多人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49
    (6)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关于文化的游戏成分的研究》,多人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0
    (1)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曹静生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10
    (2)米切尔·J·沃尔夫:《娱乐经济——传媒力量优化生活》,黄光伟、邓盛华译,光明日报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1:39
    (3)蓝克林:《20世纪,谁创造了我们的时尚》,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79
    (4)张小争、郑旭、何佳编著:《明星引爆传媒娱乐经济》,华夏出版社,2005:26
    (5)同注释2
    (1)张小争、郑旭、何佳编著:《明星引爆传媒娱乐经济》,华夏出版社,2005:47
    (1)胡斌:《明星广告并非企业营销万能法宝》,《中国商报》2004/09/03
    (2)克里斯·罗杰克:《名流——关于名人现象的文化研究》,李立玮、闵楠、张信然译,新世界出版社,2002:31
    (1)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
    (2)李银河:《浪漫爱情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相关》,《中国妇女报》,2004/10/21
    (1)李银河:《婚姻多元化冲击一夫一妻制》,《国际先驱导报》,2004/03/05,第12版
    (2)李银河:《婚姻多元化冲击一夫一妻制》,《国际先驱导报/》,2004/03/05,第12版
    (1)高鑫:《中国电视文化理念的嬗变和趋向》,《现代传播》2001(5):45
    (1)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汪晖译,选自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34
    (1)以上参见喻乐:《<羊城晚报>的中兴之路》,《传媒》,2004(7):12、15
    (2)同上,12页
    (1)彭伟步:《广告影响下的中国媒体》,《新闻记者》2003(5):31,转引自朱光烈《从‘退学没商量’到北青报的‘批评没商榷’》,《粤海风》2002(3)
    (2)汤李樑:《传媒为什么能售卖广告》,《中华新闻报》,2003/1/13
    (3)参见Everett C1 Hughes,“Inst itutions,”in Alfred McClung Lee (Ed1) , P rinciples of sociology,转引自新闻潘忠党:《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我国新闻改革实践的传播社会学之探讨》
    (1)龙奔:《从“报纸经营”到“经营报纸”》,《中华新闻报》,2004/3/29
    (2)丁俊杰:《媒介整合营销》,《中华新闻报》2003/8/4
    (1)孙正一柳婷婷:《2004中国新闻业回望》(下)《新闻记者》,2005(1):22
    (1)孙正一柳婷婷:《2004中国新闻业回望》(下)《新闻记者》,2005(1):22
    (2)彭伟步:《广告影响下的中国媒体》,《新闻记者》,2003(5):32
    (3)爱德华?霍尔、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甄春亮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75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27
    (2)《新快报:要做白领中产的代言人(聊天实录)》,Http://www.sohu.com,2003.10.17
    (1)《经济观察报》总编何力访谈实录,Http://www.xinhua .net.com,2003.3.19,来源:《新浪财经》
    
    (2) Http://www.healthcn.net/info/shouzhong.asp
    (3)彭伟步:《广告影响下的中国媒体》,《新闻记者》,2003(5):31
    (4)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3
    (5)《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3年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35
    (6)刘星:《CCTV-10:〈探索·发现〉之娱乐纪录》,《现代广告》,2005(10):27
    (1)李希光:《破解媒体商业化谜局》,《青年记者》2004(10)
    (2)见水根:《关于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误区》,《电视研究》,2004(11)
    (1)参见约翰·H·麦克马那斯:《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张磊译,新华出版社,2004:145-160
    (2)同上,159页
    (3)同上,160页
    (1)陆晔:《权力与新闻生产过程》,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302037g.htm,原载《二十一世纪》2003(6)
    (1)刘星:《CCTV-10:〈探索?发现〉之娱乐纪录》,《现代广告》,2005(10):26
    (2)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300
    (1)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308
    (2)中国广告杂志社编:《中国广告案例年鉴2003-2004》,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48
    (1)王炎龙:《频道群战略与媒体竞争力:四川广电的故事化生存逻辑》,传媒学术网
    (2)刘星:《CCTV-10:〈探索?发现〉之娱乐纪录》,《现代广告》,2005(10):26
    (1)潘礼平:《好看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人民网,原载《新闻战线》2000(9)
    (2)成姗:《今日说法的选题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6):61
    (3)郑保国:《从英国太阳报看小报新闻的娱乐化》,《新闻与写作》,2004(4):47
    (1)刘春:《另一种错误》,载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调查·1998》,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381
    (2)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48-49
    (3)唐·休伊特:《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马诗远、林洲英译,郭镇之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
    
    (1) M .C .Taylor and E .Saarinen ln lmagologies:Media Philosophy [M] .London:Routledge,1994 :11
    (2)转引自袁爱中:《默多克传媒消费主义研究》,硕士论文,文化研究网
    (1)转引自袁爱中:《默多克传媒消费主义研究》,硕士论文,文化研究网
    (2)陈学明等编:《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26
    (3) leslie sklair,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 London: 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 1995:150-158
    (1)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绪论第5页
    (1)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
    (2)同上,12-13页
    (3)王代月:《试论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理论学刊》,2004,(11):10
    (4)同上
    (1)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5:绪论第7页
    (1)见温家宝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2)张辉:《我国消费小康指数为69分,市民心态由“将就”变“讲究”》,国际在线网2005-06-30,来源:《小康》杂志
    (3)同上
    (4)陶东风:《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中范式及其西方资源》,河北学刊,2004(5):89
    (1)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5:4-6
    (1)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5:4-6中译者序7-8
    (2)爱德华?霍尔、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甄春亮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44
    (3)张锦华:《商业考验报业》,选自汪琪编:《世界传播媒介白皮书1995》,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5:10
    (1)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大出版社,1991:65
    (2)约翰·H·麦克马那斯:《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张磊译,新华出版社,2004:12
    (3)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14-115
    (4)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222
    (1)爱德华?霍尔、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甄春亮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5
    (2)《累计亏损两亿港币缺乏成熟制作队伍退出阳光卫视杨澜自揭谜底》,《中国妇女报》/2004/01/13
    (1)许智博:《阳光卫视——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文化综合西部时报》,/2004年/10月/27日/第013版/
    (1)林任君:《在报业恶性竞争狂澜中找寻华文报的中流砥柱》,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 2005年9月24日
    (1)马杰伟:《如何“净化”香港传媒生态》,选自汪琪编:《世界传播媒介白皮书1995》,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5:195
    (1)葛红兵:《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学林出版社,2000:131
    (1)葛红兵:《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学林出版社,2000:295-6
    (2)潘知常、林玮主编:《传媒批判理论》,新华出版社,2002:94-95
    (3)葛红兵:《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学林出版社,2000:131
    (4)同上,295页
    (1) L. Sklair, 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 London :Prentice Hall/ Harvester Wheatsheaf,1995:95
    
    (2)克拉克?威斯勒:《人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4:233
    (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西苑出版社,2003:44
    (4)同上,45页
    (1)李陀等:《差异性问题笔记》,《天涯》1996(4):25
    (2)同上,26-2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3
    (2)同上
    (1)张光芒《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20世纪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转型的哲学脉络》,《江海学刊》,2005,(2):12
    (2)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9-30
    (3)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前言
    (4)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85
    (1)罗伯特?弗兰克:《奢侈病》,蔡曙光、张杰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15
    (2)同上,99页
    (3)同上,177页
    (4)同上,180页
    (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13
    (2)罗钢:《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前言1-2
    (1)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
    (2)同上,15页
    (1)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9-21页
    (1)方文:《大众时代的时尚迷狂》,《社会学研究》,1998(5):57
    (2)罗伯特?弗兰克:《奢侈病》,蔡曙光、张杰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31
    (1)朱大可:《大众文化的解密时代》,张柠:《文化的病症——中国当代经验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序11页
    (2)同上
    (1)丁未:《论中国新闻事业的三种角色定位》,《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1):44
    (2)爱德华?霍尔、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甄春亮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53
    1.约翰·汤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Michael Gurevitch等著,陈光兴等译:《文化、社会与媒体》,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2年版
    3.阿尔贝·杜鲁瓦著,逸尘、边芹译:《虚伪者的狂欢节》,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4.阿兰·斯威伍德著,冯建三译:《大众文化的神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
    5.艾伦·杜宁著,毕聿译:《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爱德华·霍尔、罗伯特·麦克切斯尼著,甄春亮等译:《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王铭铭校:《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版
    9.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安东尼·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2.保罗·福塞尔著,梁丽真、乐涛、石涛译:《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位》,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伯格著,姚媛译:《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大卫·帕金翰著,张建中译:《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15.戴安娜·克兰著,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6.丹尼尔·贝尔著,高銛、王宏周等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17.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8.道格拉斯·凯尔纳编,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道格拉斯·凯尔纳著,丁宁译:《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0.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著,阎嘉译:《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1.凡勃伦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22.弗兰克·莫特著,余宁平译:《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主编,马丁译:《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26.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王晓珏、刘北成、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7.赫伯特·阿特休尔著,黄煜等译:《权力的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8.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29.卡尔?雅斯贝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30.克里斯·罗杰克著,李立玮、闵楠、张信然译:《名流——关于名人现象的文化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31.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
    32.雷蒙德·威廉斯著,吴松江、张文定译:《文化与社会》,北京: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
    33.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4.罗恩·史密斯著,李青藜译:《新闻道德评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35.罗尔夫·詹森著,王茵茵译:《梦想社会——为产品赋予情感价值》,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罗杰·西尔弗斯通著,陶庆梅译:《电视与日常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7.罗兰·巴尔特著,王东亮等译:《符号学原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38.罗兰·巴尔特著,熬军译:《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9.罗兰·巴特著,许蔷蔷、许绮玲译:《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0.马尔库塞、弗洛姆著,陈学明、吴松、远东编:《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1.马克·J·史密斯著,张美川译:《文化——再造社会科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马克思·韦伯著,彭京、黄晓强译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4.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5.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幅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6.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7.米切尔·J·沃尔夫著,黄光伟、邓盛华译:《娱乐经济——传媒力量优化生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48.米歇尔·昂弗莱著,刘汉全译:《享乐的艺术——论享乐唯物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49.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1.尼克·史蒂文森著,王文斌译:《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2.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3.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钧译:《电视与权力》,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齐奥尔格·西美尔著,费勇、吴译:《时尚的哲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55.齐格蒙特·鲍曼著,郇建立译:《被围困的社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6.乔纳森·弗里德曼著,郭建如译:《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7.乔万尼·阿瑞吉、贝弗里·J·西尔弗等著,王宇洁译:《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58.乔治·瑞泽尔著,谢中立等译:《后现代社会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59.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主编,康敬贻、林振熙、柯雄译:《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61.苏特·杰哈利:《广告符码——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物现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韦尔伯·施拉姆著,金燕宁译:《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63.维尔纳·桑巴特著,王燕平、侯小河译:《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4.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等译:《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65.西莉亚·卢瑞著,张萍译:《消费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约翰·多克著,吴松江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7.约翰·菲斯克著,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69.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游戏的人——关于文化的游戏成分的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70.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1.约翰·塔洛克著,严忠志译:《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2.包亚明、亚宏图、朱志坚等:《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3.陈刚:《穿越现代性的苦难》,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
    74.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76.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7.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9.葛红兵:《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80.胡大平:《崇高的暧昧——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休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1.扈海鹂:《解读大众文化——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2.黄平:《未完成的叙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3.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84.金元浦:《叩问仿真年代》,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
    85.蓝克林:《20世纪,谁创造了我们的时尚》,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86.李文成:《精神的让度》,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7.李希光:《畸变的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8.陆扬等:《大众文化与传媒》,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89.闾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90.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1.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2.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93.孟繁华主编:《九十年代文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4.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5.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6.潘知常、林玮主编:《传媒批判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97.彭华明:《消费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8.陶东风等主编:《文化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4辑
    99.汪晖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100.王逢振等编译:《电视与权力》,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01.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2.王宁编:《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3.王雅林主编:《城市休闲》,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04.吴庆余主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105.吴庆余主编:《全球化话语》,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
    106.吴炫:《中国当代文化批判》,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107.谢少波、王逢振编:《文化研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8.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9.尹世杰:《消费文化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0.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1.周宪:《崎岖的思路——文化批判论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2.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毕日升:《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兴起现状及前景》,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度优秀硕士论文
    2.陈光兴:《文化研究学科的历史脉络》,《世纪中国》第4期
    3.陈胜:《消费新人类透视》,《青年探索》2002年第1期
    4.陈新:《全球化背景下的大众传媒消费主义研究》,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3届优秀硕士论文
    5.陈燕谷:《文化研究与消费社会》,《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6.程箐:《20世纪19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优秀博士论文
    7.邓向阳:《消费文化的生成与演进——兼论现代媒介传播的社会规范功能》,《当代传播》2003年第1期
    8.范美霞:《现代“消费主义”与经济、政治的同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9.方文:《大众时代的时世迷狂》,《社会学研究》1998.5
    10.傅其林:《后现代消费文化中的时装表演》,《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
    11.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社会学研究》1998.3
    12.葛丰、吴洪霞:《新闻专业主义与传媒消费主义之张力分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4月
    13.桂勇:《论当代文化的消费主义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14.韩秋红、李百玲:《新发展观的盲点:消费异化》,《哲学视界》2003年第1期
    15.韩素梅:《广告与消费主义中心论》,《当代传播》2003.6
    16.何辉:《跨国制作、商业电影与消费文化》,《当代电影》2002年第2期
    17.华昊:《媒介文化传播中权力结构的生成与变迁》,苏州大学2002年度优秀硕士论文
    18.黄平:《面对消费文化,要多一份清醒》,《人民日报》1995.4.3
    19.黄平:《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20.黄应全:《大众文化的想象与精英文化的现实——文化研究》,《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
    21.江怡:《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优秀硕士论文
    22.蒋道超:《消费文化、身份建构、现代化——美国二十世纪消费文化的流变》,《外语研究》2004年第2期
    23.李德、岳书亮:《论消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对策》,《学术探索》2004第3期
    24.李金蓉:《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当代思潮》2003年第1期,
    25.李骏:《对消费社会的一项社会学考察》,《理论导刊》2003.5
    26.李舒:《游戏精神与消费主义——当代中国新锐杂志透视》,《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
    27.李文:《大众时代的时尚迷狂》,《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28.林蔚:《年轻人渐成消费敢死对主力,百万负翁冷暖自知》,business.sohu.com 2005年6月20日07:27,来源:中国青年报
    29.刘福森、蓝海:《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后现代解读》,《自然辨证法研究》2002年9月
    30.刘晓君:《全球化过程中的消费主义平时评说》,《青年研究》1998年第6期
    31.陆道夫:《英美两国文化研究论争焦点评析》,《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32.罗钢、孟登迎:《文化研究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33.罗钢:《西方消费文化理论述评》(上、下) ,《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5、6期
    34.罗慧:《消费主义的终极疯狂——论现代广告创意中的“拜物情结”》,《装饰》2005年1月
    35.罗璞:《〈鹿鼎记〉中的市民话语与消费主义》,《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8月
    36.罗斯:《生活方式的类型学》,译文载《国外社会科学》第9期
    37.马国香:《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维持较高消费水平感知时尚脉动引领社会潮流新消费主义群体快速崛起》,消费日报2004年7月27日
    38.秦志希、刘敏:〈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现代传播》2002年第1期
    39.孙沛东:《消费主义与广告———以罗兰·巴特的〈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为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
    40.唐未兵、尹向东:《消费文化要全面地发展——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谈消费文化问题》,《消费经济》1994年第6期
    41.唐英:《女性时尚杂志与消费主义研究——以<时尚>为个案》,四川大学2003年度优秀硕士论文
    42.唐盈:《文化研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文化解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度优秀硕士论文
    43.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话语与中国语境》,《文艺研究》1995年第3期
    44.陶东风:《新媒介人批判》,《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45.陶东风《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
    46.汪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学人》第六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
    47.王成兵:《消费文化与当代认同危机》,《江海学刊》2004.2
    48.王代月:《试论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理论学刊》2004年第11期
    49.王德胜:《消费文化与虚拟享乐——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广告形象》,《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50.王逢振:《关于文化研究的对话》,《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
    51.王慧:《中国电视商业广告文化价值模式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度优秀博士论文
    52.王宁:《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外国文学》1999年第4期
    53.王宁:《消费与认同》,《社会学研究》2001.1
    54.王儒年:《<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度有些博士论文
    55.王岳川:《全球化消费主义中的传媒问题》,《文化研究》第一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56.王峥:《电视与消费文化──解读音乐电视(MTV)现象》,《现代传播》1994年第6期
    57.吴高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两种模式》,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度优秀硕士论文
    58.肖鹰:《美学与流行文化》,《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5期
    59.薛富兴:《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60.杨伯溆、李凌凌:《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演变、媒体的作用和全球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3期
    61.杨俊伦:《媒介文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武汉大学2004年度优秀硕士论文
    62.杨魁、董雅丽:《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解读》,《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63.杨魁、静恩英:《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形成中的媒体及其作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月
    64.杨魁:《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
    65.姚惠:《形象符号与认同——广告的审美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度优秀硕士论文
    66.衣俊卿:《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与中国的文化境遇》,《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67.尹鸿:《“镜像”与现实——广告与中国社会消费文化的变迁以及有关现象与问题》,《现代传播》2001年第3期
    68.尹鸿:《世纪转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时代》,《电影艺术》1997年第1期
    69.尹权宇:《无确定性的解放——大众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1期。
    70.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黑龙江大学2002年度优秀博士论文
    71.俞海山,周亚越:《论消费主义的危害与对策》,《商业研究》2003.08
    72.俞海山:《中国消费主义解析》,《社会》2003.2
    73.张平功:《论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74.张卫良:《20世纪西方社会关于“消费社会”的讨论》,《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75.赵曙光:《电视消费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度博士论文
    76.郑彩:《当代中国肥皂剧的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度优秀硕士论文
    77.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2001年第2期
    78.周宪:《文化研究:学科抑或策略》,《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79.周小仪:《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消费文化》,《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Adolesc Health(2000)Media and youth consumerism,Valkenburg PM Appadurai, Arjun (1986)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udrillard, Jean. (1975) The Mirror of Production, St Louis:Gallimard
    Baudrillard , Jean (1988 ),Selected Writings , ed. by Mark Poster ,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Bauman, Zygmunt (l987) Legi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on Modernity, Post Modernity and Intellectual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lk, Russell W. (1995)“Studies in the New Consumer Behaviour”Miller (ed.) Acknowledge 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Bocock , Robert (1992 )“Consumption and Lifestyle.”in R. Bocock and K. Thompson , (ed. ) Social and Cultural Forms of Modernity, Ch. 3, Oxford: Polity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trans. by Richard Nice, London: Routledge
    Campbell, Colin (1987)The Romantic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Modern Consumeris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Corrigan, Peter (1997)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London: Sage
    Davis, Fred (1989) Of Maids’Uniforms and Blue Jeans: The Drama of Status Ambivalence in Clothing and Fashion. Qualitative Sociology
    Douglas, Mary & Baron Isherwood (1979) The World of Goods: 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Ewen, Stuart (1976) Captains of Consciousness: Advertising and the Social Roots of the Consumer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Ewen , Stuart (1998) All Consuming Images, New York: McGraw-Hill
    Featherstone ,Mike (1987)“Lifestyle and Consumer Culture”,Theory , Culture & Society ,vol. 4
    Featherstone, Mike(1987) Consumer Culture, Symbolic Power and Universalism, Frankfurt:Campus Verlag
    James B. Twitchell(1999),Lead Us into Temptation: The Triumph of American Materialism, Columbia Univ. Press John Corner and Dick Pels(2003) Media and the Restyling of Plitics: Consumerism, Celebrity, Cynicism, Paperback Hochschild, A.R. (1983)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lling.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e, Martyn j. (1993) Consumer Culture Rebor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Leslie Sklair(1995)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 London :Prentice Hall/ Harvester Wheatsheaf
    McCraken, Grant (1998)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New Approaches to the Symbolic Character of Consumer Goods and Activities.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McKendrick, Neil,et al. (1982) The Birth of a Consumer Society :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ighteenth Century England ,London : Europe Publication
    Nava, Mica(1992“)Consumerism and Its Contradictions”.In Changing Cultures: Feminism, Youth and Consumerism. London: Sage
    O’Sullivan,Tim,etc. eds (1994)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eter N .Stearns,Consumerism in World History :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of Desire,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1
    R. Bocock and K. Thompson, (eds) Social and Cultural Forms of Modernity, Oxford, Pol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H. Frank( 1999)Luxury Fever: Why Money Fails to Satisfy in an Era of Excess, Free Press
    Roger Rosenblatt and others(1999):Consuming Desires: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Shearwater Books
    Tomlinson, Alan (1990)(ed.) Consumption, Identity, and Style: Marketing, Meanings, and the Packing of Pleasure. London: Routledge
    Wakefield, M, Flay B, Nichter M, Giovino G, Role of the Media in Influencing Trajectories of Youth Smoking. Centre for Behavioral Research in Cancer, http://www.tshin.com
    Williams, Raymond (1976)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