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语中的俄语借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借词是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的的产物。借词是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词汇成分。不同语言相互吸收借词主要是在文化接触、语言接触过程中发生的。吉尔吉斯语在历史上和俄语发生高强度的密切接触,俄语对吉尔吉斯产生深层次影响。本文以语言接触理论为基础。从共时的角度,运用吉俄语对比的方法,田野调查的方法,并通过语料库的使用,将吉尔吉斯语中的俄语借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主要分绪论及六章,总共分七个部分。
     绪论部分首先对吉俄语言接触的历史、特点及结果进行了综述。论文指出:1917年至1991年间的吉俄民族的“亲密接触”是吉俄民族语言接触最频繁的阶段。吉俄语言接触具有强制性、爆发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俄语对吉尔吉斯语的影响渗透到所有层面(音系、词汇和形态等)。在此基础上,论文介绍了吉尔吉斯语中的俄语借词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概述,主要介绍了借词的概念、俄语借词的借入方式、历史层级以及产生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等。
     第二章详细描写了吉尔吉斯语和俄语的语音特点,系统分析了俄语借词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演变。研究表明,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初期的俄语借词具有保守性、不稳定性的特点;十月革命以后至苏联解体以前的俄语借词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由于俄语的干扰,吉尔吉斯语的元音和谐律被破坏,具有逐渐退化的趋势。
     第三章着重分析了俄语借词对吉尔吉斯语词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俄语借词的词汇特点。首先,由于俄语借词具有国际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吉尔吉斯语词汇,很多俄语借词已经成为吉尔吉斯语基本词汇。其次,吉尔吉斯共和国独立以后,随着吉尔吉斯人民族意识的增强,吉尔吉斯人对俄语借词的语言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苏联时期的俄语借词已经具有否定意。
     第四章分析了吉尔吉斯语中俄语借词的形态特点。从构词方面来看,俄语借词具有能产性和派生性的特点,大量俄语借词通过吉尔吉斯语的附加成分将其加以改造,使之符合吉尔吉斯语的语法结构和构词规律。
     第五章主要探讨俄语借词的发展趋势。吉尔吉斯共和国独立以后,吉尔吉斯语成为吉尔吉斯共和国的国语。语言作为民族的特征之一,是民族认同的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量俄语借词被吉尔吉斯本民族语言所代替。此外,由于吉尔吉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实行国语政策引起很多俄罗斯人的不满。政府为了解决民族矛盾,宣布俄语为“官方语言”。目前在吉尔吉斯共和国出现了吉尔吉斯语语和俄语双语和谐发展的趋势。
     第六章综合论述了俄罗斯文化对吉尔吉斯文化的影响。从1863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在吉俄密切接触的的一百多年历程中,俄罗斯文化对吉尔吉斯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总体上来讲,一方面是非常积极和进步的。因为推广交际语—俄语使更多的吉尔吉斯人接触到了更加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由于沙俄和前苏联时期实行的民族政策和语言政策,吉尔吉斯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吉尔吉斯民族文化的复兴是当前摆在吉尔吉斯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Loan words are the result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tact. Loan words are lexical elements universally found in all languages. Loan words are absorbed from different languag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ontact.
     Since Kyrgyz language has come into intensive and close contact with Russian language in history, Russian has exerted deep impact on the Kyrgyz. This paper has based a systematical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Russian loan words in Kyrgyz language upon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contact of sociolinguistics, by using method of comparing Kirghiz and Russian languages,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s and by using language corpus
     The whole paper includes introduction and six chapters.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has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the contact of Kyrgyz and Russian languages,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sults concerned. It is pointed out in the paper that the "close contact" of Kyrgyz and Russian people from 1917 to 1991 is the period in which the Kyrgyz and Russian languages came into the most frequent contact. Kirghiz and Russian language contact is characterized by mandatory, explosibility and imbalance. The impact of Russian on Kyrgyz can be observed on all the levels (lexicon, phonetics and shape).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has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on the Russian loan words in Kyrgyz languag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subject. Kirghiz and Russian language contact is characterized by mandatory, explosibility and imbalance.
     Chapter 1 is the summary, which has mainl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loan words, the ways of borrowing of Russian loan words, historical hierarchy as well 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the history of contact of Kyrgyz people and Russian people.
     Chapter 2 has described the phonetic features of Kyrgyz and Russian languages in detail and has analyzed the phonetic evolution of the Russian loan words in different eras. The study has revealed that the Russian loan wor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its conservatism and instability before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nd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while the Russian loan wor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its openness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ill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Due to the impact of Russian language, the law of vowel harmony of Kyrgyz language has been interfered and tends to be gradually loosened.
     Chapter 3 main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Russian words on Kyrgyz lexic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xicon of Russian words have been analyzed in term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hases. Firstly, Russian words are characterized by its internationalism and universality, lots of Russian words have become the basic words of Kyrgyz and thus enriched the Kyrgyz lexicon a great deal. Secondly, owing to the historical reforms, especially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fter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Republic of Kyrgyz, with the national revival and national awareness of Kyrgyz people, Kyrgyz has greatly changed its language attitudes towards the Russian loan words.
     Chapter 4 analyzes formative features of the Russian loan words in Kirghiz language. In terms of word formation, Russian loan words are characterized by productivity and derivation. Lots of Russian loan words are transformed through affixes of Kirghiz language to suit the grammatical and morphological patterns of Kirghiz language.
     Chapter 5 mainly discusses the tend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n words. After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Republic of Kyrgyz, the Kyrgyz has become the national language of the Republic of Kyrgyz. The language as one of the national treats, is the symbol of national recognition.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 lots of Russian words have give way to Kyrgyz native words. Besides, since Kyrgyzstan is a multi-national country, the practice of national language make those Russians ignorant of Kyrgyz difficult to live.In order to solve the national contradictions resulted from language, the government has declared Russian "the official language.So at present the trend is obvious that both Kyrgyz and Russian languages are developing in harmony.
     Chapter 6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Russian culture on the Kyrgyz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From 1863 to 1991 when The soviet Union disintegrated, the Russian culture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Kyrgyz culture in the past over 100 years of the close contact of both cultures. On the whole, the influence is very active and progressive on the one hand,as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Russian made it possible for more Kyrgyz people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more advanced cultur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as to enhance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the ethnic policies and language polices implemented in the Czarist Russia period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national culture of Kyrgyz has been affected. Therefore the renaissance of Kyrgyz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major task faced with by the current government.
引文
5(美)爱德华 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73页。
    6安.米潘克拉托娃著:《苏联通史》,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135-137页,
    7陈联璧刘庚岑吴宏伟著:《中亚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8页。
    8周庆生主编,《国家、民族与语言——语言政策国别研究》,语文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9周庆生主编,《国家、民族与语言——语言政策国别研究》,语文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10胡振华编著:《克尔克孜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16陈联壁刘庚辰吴宏伟著《中亚民族与宗教问题》,2002年,第14页。
    17胡振华著《中亚五国志》,2006年,第59页。
    18马大正冯锡时主编《中亚五国史纲》,2005,第109页
    22陈联壁 刘庚辰 吴宏伟著《中亚民族与宗教问题》,2002年,第52页。
    2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缩印本,第933页。
    24高名凯 刘正琰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第9页。
    25史有为著:《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页。
    26杨锡彭著:《汉语外来词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27周庆生主编,国家民族和语言,语文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28周庆生主编:《国家、民族与语言》——语言政策国别研究,语文出版社,2003年,第8页。
    30刘庚岑徐小云编著《吉尔吉斯斯坦》,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30刘庚岑徐小云编著《吉尔吉斯斯坦》,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31刘庚岑徐小云编著《吉尔吉斯斯坦》,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32[吉]奥穆拉利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关系和政策》,比什凯克,1992年,第8页
    33胡振华编著:《柯尔柯孜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52页
    34王超尘黄树南信德鳞等编《现代俄语通论》,上册,29页。
    35吴安其 历史比较语言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44胡振华主编:《中亚五国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6页。
    46 游汝杰 邹嘉彦著:社会语言学教程,2004年,第208至209页。
    50胡振华著,中亚五国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6页。
    55王远新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几个问题 《满语研究》1999年第1期(总第28期)。
    56苗东霞中亚东干人的穆斯林的语言态度中国穆斯林2010年第4期。
    73刘庚岑 徐小云编著:《吉尔吉斯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74[吉]奥穆拉利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关系和政策》,比什凯克,1992年,第8页
    75刘庚岑 徐小云编著:《吉尔吉斯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76刘庚岑 徐小云编著:《吉尔吉斯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77吉尔吉斯斯坦新闻通讯社2004年2月9日消息,谷维译。2008年4月3日。
    78吉尔吉斯斯坦24小时新闻通讯社2008年5月4月3日消息,杨建梅译。
    79胡振华:《中亚五国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76页。
    80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缩印本,第1773页。
    81刑福义主编: 《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8页。
    82赵爱国 姜雅明著:《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83刑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84游汝杰邹嘉彦著:《社会语言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
    85宋元培、端木黎明:《中国文化语言学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第75页。
    86史有为著,《异文化的使者一外来词》,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88史有为著,《异文化的使者一外来词》,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页。
    90游汝杰 邹嘉彦著:《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8至209页。
    94刑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79-80页。
    96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34页。
    116陈联璧刘庚辰吴宏伟著:《中亚民族与宗教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4页。
    119刘庚岑徐小云编著《吉尔吉斯斯坦》,2005年,第267页。
    123陈联璧 刘庚辰 吴宏伟著:《中亚民族与宗教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1页
    125参看刘庚岑 徐小云吉尔吉斯斯坦2005年,第239页。
    126刘庚岑徐小云编著《吉尔吉斯斯坦》,2005年,第239页。
    127刘庚岑徐小云编著《吉尔吉斯斯坦》,2005年,第240页。
    [1]安.米潘克拉托娃著:《苏联通史》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
    [2](德)威连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编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3]陈原著:《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年。
    [4]陈联璧 刘庚岑 吴宏伟著:《中亚民族与宗教问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5]陈保亚著:《语言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6]程家钧主编:《现代俄语与现代俄罗斯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7]戴庆厦主编:《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8]丁宏著:《中亚五国文化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9]丁石庆著:《语言达斡尔语言与社会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丁石庆著:《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试与重构》,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法)梅耶著 岑麟祥译:《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12]胡振华著:《中亚五国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
    [13]胡振华著:《柯尔克孜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
    [14]胡振华著:《中亚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
    [15]胡振华著:《民族文化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
    [16]胡振华著:《柯尔克孜语简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1986年。
    [17]胡振华著:《柯尔克孜语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
    [18]胡兆云著:《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济南,2001年。
    [19]黄中祥著:《哈萨克词汇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
    (20)黄昌宁李涓子著:《语料库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21)高名凯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3年。
    (22)高名凯著:《语言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北京,1963年。
    (23)高名凯著:《语言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63年。
    [24)高一虹著:《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和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25)顾亦瑾主编:《语言与文化》——俄语语言国情学概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1991。
    [26)《柯尔克孜简史》编写组,《柯尔克孜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27)罗常培著:《语言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8]罗安源著:《电脑语言学基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9]刘庚岑 徐小云编著:《吉尔吉斯斯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0)刘光准黄苏华著:《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31]刘润清编著:《西方语言学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32)马学良著:《语言学概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5年。
    (33]马学良著:《马学良文集》上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
    (34]马大正 冯锡时主编:《中亚五国史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35)[吉]奥穆拉利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关系和政策》,比什凯克,1992年
    [36)李增祥编著:《突厥语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年。
    (37)(美)爱德华 萨丕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38)(美)布龙菲尔德著,袁家骅 赵世开译:《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39)马启成 丁宏著:《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40)吴安其著:《历史语言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41)吴国华主编:《俄语文化背景知识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42]吴克礼主编:《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43]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00年。
    (44)(苏)维维巴尔托里德著耿世民译:《中亚简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45](苏)捷尼舍夫著陈鹏译:《突厥语言研究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46)王远新著:《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47)王沛主编:《中亚五国概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48)王福祥著:《语言学历史·理论·方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49]王福祥著:《现代俄语构词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50]王福祥吴汉樱著:《语言与文化》(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51)王超尘黄树南信德麟著:《现代俄语通论》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52](瑞士)索绪尔著;《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53]史有为著:《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54)徐通锵著:《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55]徐大明著:《社会语言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6)徐振新编,《俄语语音和语调》,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57)徐敬宇著:《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58]许高渝赵秋野贾旭杰杜桂枝著:《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9)游汝杰邹嘉彦著:《社会语言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60)杨堃著:《民族语言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61)杨锡彭著《汉语外来词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62)张公瑾著:《文化语言学发凡》,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63)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64)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混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视野》,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65]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与语言》一语言政策国别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年。
    (66]张娜著:《中亚现代民族过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67)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概况》,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
    [68)赵爱国主编:《应用文化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68]赵元任著:《语言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1)戴庆夏田静:“语言的外部影响和内部机制”,《民族语文》,2007年,第4期
    (2)丁下:“同源词与借词问题”,1979年,第1期
    (3)丁钰梅:“阿拉伯语借词与中国穆斯林文化认同”,《中国穆斯林》,2009年第3期
    (4)潘恒、张玉敏:“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6)方欣欣:“语言接触与借词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7)苗东霞:“中亚东干穆斯林的语言态度”,《中国穆斯林》,2010年第4期
    (8]李兵:“元音和谐的类型学问题”,《民族语文》,2001年第2期
    [9]李作南、李仁孝:语言符号演变现象研究:《广播电视大学》,2007年第1期
    (10]姜艳红:“现代俄语中借词变异现象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1]姜艳红、玉清:“《中国俄语教学》”,2007年第4期
    (12)苏春梅、胡明志:“从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借词看俄语与汉语的相互影响”《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3]胡沛哲:“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复兴、历史文化重建研究”,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10年5月
    [14]王远新:“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几个问题”,《满语研究》,1999年第1期(总第28期)
    [15]吴安其:“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民族语文》,2004年第1期
    [16]吴福祥:“由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民族语文》,2007年第2期
    [17]徐来娣:“论汉俄语言接触中俄语对汉语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18]杨隽:“俄语词汇中外来借词”,《中国俄语教学》,1991年第4期
    [19]张天敏:“俄汉外来语借词方式的异同”,《俄罗斯文艺》,2003年第5期
    [20]赵英、赵晓华:“历史文化视角下的汉语借词译借及其因缘探索”,《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第2期
    [21]赵相如:“维吾尔语的音节结构和借词拼写法的关系”,《民族语文》,1984年第4期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