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互联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它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我国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互联网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正愈加深刻,特别是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接近与契合,使得互联网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须臾不能离开的重要条件。当前,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电子政务、网络问政和网络舆情,正日益成为政府顺应民意、提高政治自觉的有效工具;也越来越成为公民知情,以及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只有正确认识互联网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才能够深入挖掘出互联网对民主政治有利影响的潜能,从而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步伐;也才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过程中,准确把握其信息化的新趋势,为我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从内容结构上看,本文由导论、五章正文和结论这七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影响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本文第一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媒介与政治关系的论述,总结出大众媒介既要受到政治的控制与决定,又能够对政治起到塑造和能动的作用。因此,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必定会与政治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影响政治体制、政府管理、政治文化和国际政治的同时,也表现出与民主政治的某种接近和契合,进而引发西方发达国家对互联网民主潜质的探索与试验。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也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我国的政治生活,实现了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日益紧密的结合。
     本文第二章详细分析了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造的新条件。主要从技术、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说明互联网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先进的技术基础、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也营造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形成了“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双重保障。毫无疑问,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本文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别探讨了电子政务、网络问政和网络舆情这三大基于互联网技术而生成的新事物对于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政府问政于民与公民参政以及政府科学行政与公民监督的影响和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运用机制研究方法理顺电子政务、网络问政及网络舆情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剖析电子政务、网络问政和网络舆情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进而可以扩大为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本文最后一部分为文章的结论,强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交流形式的创新,互联网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互联网都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尽管受篇幅所限,本文只研究了互联网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但互联网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却是双重的,互联网境遇下的民主政治建设并不一帆风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互联网给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要顺应我国民主政治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利用民主政治信息化强化民主政治的中国特色;推进我国民主现代化发展;创新我国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民主政治信息化实现互联网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作用。
The Internet as one of the greatest technological invention in human history, its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has penetrated into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and other fields, changing people’s production method, the way of life and the modeof thinking. With our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become more perfect and the number ofInternet users in China has risen dramatically, influence of Internet on political life inour country is increasingly deep,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antly approach and fit,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the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cond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democratic politics.At present, the Internet and the derivatives of the Internet, such as electronicgovernment, network'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nd network’s public sentiment,increasingly become the effective tools to comply with the will of the people andrais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lso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ofknowing government affair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supervision. Thisshows that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democratic politics in China certainly without a doubt. Only a correct understandingof this positive impact, can we dig deeper the Internet’s potential on beneficial effectsof democratic politics, thus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pace of China's democraticpolitics; can we accurately grasp the new trend of infomatio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th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ofcontinuously institution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routinization, open up a newpath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modernization of our democratic politics.
     From the content structure,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seven parts by introduction,five chapters and a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positiv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China's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is part also describes the paper’sinnovation and difficulties.
     Chapter on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by the classic writers of Marxism on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and politics, sums up the mass media not only subject to political control and decision, but also play an active role for politics. Thus, theInternet as an emerging mass medium will certainly be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politics, it affects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 political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demonstrates some closeand fit to democratic politics, then initiates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y to exploreand test the Internet's democratic potential. Along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erain China, the Internet also naturally permeates into our political life, and has realizedthe increasing combination of Interne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ticpolitics in China.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new conditions created by the Internet on China's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in detail. It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technology,the economy and the cultural explains that the Internet builds up the advancedtechnical basis, provides the adequate material guarantee and creates a favorablecultural environment, in all, it forms the dual safeguards of the “hard environment”and the “soft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s. TheInternet has undoubtedly becom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democratic politicaldevelopment in China.
     Chapter three to chapter five discuss respectively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network'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nd network’s public sentiment which generatedbased on Internet technology produce the influence and effect for the disclosure of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the citizen informed, the government askedadministration in the people and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government scientificreign and citizen supervision, and take thi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use mechanismresearch methods to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network'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network’s public senti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Chines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dissect their positive effects of democraticpolitics, then it can be expanded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China's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Conclusion is 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t emphasizes that along with the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networkcommunication form, the Internet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important means and conditions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Both theoretic and practicalway shows that the Internet has a major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in our country. Though because of the limited space,this article only studie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democratic politics,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politics in China is double, democrac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Internet isnot plain sailing, we should dialectically treat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whichthe Internet brings for our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Meanwhile, we wouldalso comply with the new trend of infomationization, using this infomationization tostrengthen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democratic politics; promote our democraticmodernization; innovate the system mechanism of our democratic politics. On thebasis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make full use of the infomationization of democraticpolitics on the Internet's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inour country.
引文
①张静如,梁志祥,镡德山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志》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②《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
    ①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政治学研究》,2001(2)。
    ②王钟伟:《互联网络与我国民主政治的新发展》,《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③熊英:《略论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民主政治化的促进》,《科技创业月刊》,2004(9)。
    ①刘奎汝:《互联网政治下的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世纪桥》,2008(12)。
    ②王慈军:《健全和发展网络时代的电子民主》,《中国信息界》,2009(1)。
    ③卓淑环:《论网络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党政干部论坛》,2009(8)。
    ④李兴平:《网络文化中的民主政治思考》,《社会科学家》,2009(7)。
    ⑤何频:《互联网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⑥杨永志:《论互联网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2)。
    ①谭桔华:《以网络良性互动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党政干部论坛》,2010(2)。
    ②侯彬:《试析“网络民主”特征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1)。
    ③韩志磊:《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①刘长发:《网络民主的意义、问题与对策》,《红旗文稿》,2008(23)。
    ②刘国军:《倡导实践网络民主发展的社会价值导向》,《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9)。
    ③石国亮、徐媛:《我国网络民主发展问题探析》,《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7)。
    ④周建国:《网络民主:民主政治的增长点和助推器》,《社会观察》,2009(12)。
    ⑤刘洋:《网络民主在转型中国的意义与困境》,《天府新论》,2009(2)。
    ⑥郭小安:《网络民主的概念界定及辨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3)。
    ①赵春丽:《网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唯实》,2010(1)。
    ①参见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运输馆2002年版。
    ②参见袁峰,顾铮铮,孙珏:《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效应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参见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参见徐久刚,冯进成,刘润民:《中国民主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①参见刘向晖:《互联网草根革命web2.0时代的成功方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参见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参见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参见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⑤参见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参见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参见朱永新:《我在政协这五年: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③参见连玉明,武建忠:《2008中国年谱:网络新政》,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④参见唐晋主编:《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民主增量式民主》,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①参见[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参见[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驻九,王志弘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③参见[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①参见[美]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著,郝芳,刘长江译:《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②Bruce Bimber:《Information and American Democracy: Technology in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Power
    (Communication, Society an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24,2003.
    ③Graeme Browning:《Electronic Democracy: Using the Internet to Influence American Politics》,InformationToday, August1996.
    ④Michael Margolis:《The Prospect of Internet Democracy》,Ashgate; Har/Ele edition, September28,2009.
    ①Rachel K.Gibson:《Electronic Democracy: Mobilization,(Mobilization) Organ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ViaNew ICTs》,Routledge;1edition March2004.
    ②Peter Ferdinan:《The Internet,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Routledge;1edition, April2000.
    ③Cynthia1. Alesander,:《Digital Democra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October1998.
    ④Brian D. Loader:《Young Citizens in the Digital Age: Political Engagement, Young People and NewMedia》,Routledge; August2007.
    ⑤Leslie David Simon:《Democracy and the Internet: Allies or Adversaries?》,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September2002.
    ⑥Yongnian Zheng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The Internet,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Press November2007.
    ①Xiudian Dai, Phillp Norton:《The Internet and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in Europe》,Routledge October2008.
    ②Grant Reeher等:《Click on Democracy: The Internet’s Power to Change Political Apathy into CivicAction》,Westview Press, September2002.
    ③Norbert Kersting and Harald Baldersheim:《Electronic Voting and Democracy: A Comparativeanalysis》,Palgrave Marcmillan February2005.
    ④Stephen Coleman:《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Communication,Society an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pril2009.
    ①Mark N.Cooper:《Media Ownership and Democracy in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Age》,Center for Internet andSociety, Stanford Law School September2003.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①赵春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②郭小安:《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第20页。
    ③[美]马尔库塞著,张峰等译:《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0页。
    ②《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49页。
    ④《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3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2页。
    ⑥转引自高凯,于玲主编:《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
    ①江泽民:《江泽民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1月22日,第1版。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234页。
    ③转引自贺小玲:《喉舌本位与自由本位——中西媒介理论传统比较》,《鄂州大学学报》,2008(1),第68页。
    ④《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3页。
    ⑤《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
    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97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⑧转引自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3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
    ②《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③《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④《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⑤《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2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0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7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24页。
    ①《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12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④转引自张积玉主编:《传播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⑤《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页。
    ①胡正荣主编:《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②段京肃,杜骏飞等著:《媒介素养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①转引自段京肃,杜骏飞等著:《媒介素养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
    ②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9页。
    ②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5页。
    ③[美]戴维·皮茨:《从炉边谈话到荧屏表演》,《参考消息》2000年7月28日,第3版。
    ①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6页。
    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③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①李民,李宏等著:《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大众传媒》,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页。
    ②杨晓刚:《媒介发展对政治生活的影响》,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213990/14571595.html。
    ①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4页。
    ②C. J. Alexander and L. A. Pal, Digital Democracy: Policy and Politics in the Wired World, Toronto,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8, p.1.
    ①黄永炎,陈成才:《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影响》,《理论与改革》,2001(12),第124页。
    ②范炳良:《网络: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6),第809页。
    ③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66页。
    ①刘远柱:《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管理创新》,《学习论坛》,2008(9),第55页。
    ②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政治学研究》,2001(2),第60页。
    ①参见唐·泰普斯克特等著:《数字经济的蓝图——电子商务的勃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①参见赵国俊主编:《电子政务》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②陈卫星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①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291页。
    ①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②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③高亮华:“一个新的精神家园”,《科技日报》,1998年4月18日。
    ①转引自贺善侃主编:《网络时代: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①钱振明:《网络时代的政治学和网络政治学》,《江海学刊》,2000(4),第79页。
    ②曾凡光,陈业明主编:《加入WTO后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①Christine Bellamy and John A. Taylor, Gove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8, p.118.
    ②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江海学刊》,1999(4),第44页。
    ③[美]施拉姆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307页。
    ①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政治学研究》,2001(2),第58页。
    ②[英]约翰·诺顿著,朱平译:《因特网——从神话到现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①赵春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页。
    ②Tim Jordan, Cyberpower: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 Boutledge,1999, p.66.
    ③郭小安:《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9页。
    ①赵春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1页。
    ②丁宗圣:《网络技术在西方政治活动中的运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第55页。
    ③Ward S, Gibson R, Lusoli W. Parties and the Virtual Campaign: The2005Election Online. EPOP Conference.University of Easex,2005.15.13.
    ①张鸷远,王晓江:《“网络总统”奥巴马的网络政治攻略》,《当代世界》,2011(6),第49页。
    ②《透视奥巴马当选背后:网络总统凸显互联网力量》,http://www.chinanews.com/it/hlwxw/news/2008/11-21/1458194.shtml。
    ③张志明,曹钰:《“电子民主”剖析》,《学术论坛》,2001(1),第31页。
    ①《法国总统大选首次引进电子投票机》,http://news.qq.com/a/20070423/001772.htm。
    ②丁宗圣:《网络技术在西方政治活动中的运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第59页。
    ③《英国网络投票决定削减开支项目》,http://sports.qq.com/a/20100820/000159.htm。
    ④[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焱译:《第三次浪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533页。
    ⑤丁宗圣:《网络技术在西方政治活动中的运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第59页。
    ①张雷、刘曙光:《论网络政治动员》,《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第146页。
    ①[美] V·怀特豪斯著,雷跃捷,田智辉译:《论媒介监督》,《现代传播》,2002(1),第55页。
    ②[美] V·怀特豪斯著,雷跃捷,田智辉译:《论媒介监督》,《现代传播》,2002(1),第55页。
    ③沈传亮:《利用信息化反腐的国际经验分析》,《理论前沿》,2007(21),第36页。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dtygg/dtgg/201201/W020120116337628870651.pdf。
    ①皇甫平:《喜看“新意见阶层”的崛起》,http://news.163.com/09/0103/08/4UNK3KVE00012Q9L_2.html。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②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4页。
    ③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①蔡文之:《网络:21世纪的权力与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②冯鹏志:《网络行动的规定与特征——网络社会学的分析起点》,《学术界》,2001(02),第81页。
    ①陈志良:《从现实性哲学到虚拟性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第10页。
    ①张雷,刘曙光:《论网络政治动员》,《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第146页。
    ①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2版,第218页。
    ①[英]诺顿著,朱萍等译:《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页。
    ②媒体评论:“互联网上开放才能摆脱‘山寨血统’”,《人民日报》2011年5月24日,第14版。
    ③[美]阿尓温·托夫勒著,刘江等译:《权力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20页。
    ①[美]约翰·奈斯比特著,梅艳译:《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1页。
    ②王和平主编:《信息伦理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③张真继,张润彤等著:《网络社会生态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①[美]尼葛洛庞蒂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②杨永志:《论互联网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2),第48-49页。
    ③郭小安:《网络民主的概念界定及辨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5),第27页。
    ①刘婧:《网络时代的政治沟通》,《协商论坛》,2008(1),第51页。
    ②叶琼丰:《时空隧道——网络时代话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③Gillmor, Dan. Here Comes: We Media.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Jan-Feb,2003。
    ①陈惠:《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政治沟通》,《青年记者》,2005(4),第83页。
    ②[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618页。
    ②《江泽民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5/28/20000821/196085.html。
    ①张蕊:《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②叶鸣:“网络经济迎来新时代”,《人民日报》2011年2月9日,第10版。
    ①魏礼群:《魏礼群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第4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Ⅱ分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9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2页。
    ①钟学义,陈平:《技术进步规律性研究》,方志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②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③“中国互联网状况”,《人民日报》2010年6月9日,第14版。
    ①张蕊:《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②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③“中国互联网状况”,《人民日报》2010年6月9日,第14版。
    ①郝卫东,杨扬等编著:《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②孙参运,李东主编:《新编电子商务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①“你的生活被网络改变了多少“,《人民日报》2011年2月10日,第10版。
    ②郝卫东,杨扬等编著:《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③魏杰羽,栾晓梅主编:《电子商务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①“网络经济虚拟全面融入现实”,《人民日报》2011年2月9日,第10版。
    ①宋艳萍:《电子商务概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①陈月波:《电子商务概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0页。
    ②“中国互联网状况”,《人民日报》2010年6月9日,第14版。
    ①“小鼠标拉动大内需”,《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1日,第10版。
    ②“网络经济迎来新时代”,《人民日报》2011年2月9日,第10版。
    ③《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dtygg/dtgg/201107/W020110719521725234632.pdf。
    ④“小鼠标拉动大内需”,《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1日,第10版。
    ①“‘提篮小卖’对接上电子商务”,《人民日报》2011年5月16日,第10版。
    ②“‘提篮小卖’对接上电子商务”,《人民日报》2011年5月16日,第10版。
    ①“你的生活被网络改变了多少”,《人民日报》2011年2月10日,第10版。
    ②“互联网是巨大的就业平台”,《人民日报》2010年5月14日,第10版。
    ①“电子农务魅力何在?——海口三农信息化调查”,《人民日报》2010年11月8日,第10版。
    ②“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网上供销社在湖南省发展势头强劲——农民有了自己的‘淘宝网’”,《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4,第10版。
    ③吴志华:《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2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9页。
    ①张静主编:《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页。
    ①李兴平:《网络文化中的民治政治思考》,《社会科学家》,2009(7),第39页。
    ②张峰:《论西方网络文化的特征》,《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第30页。
    ③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一种后现代的状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④“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光明日报》2010年6月17日,第1版。
    ⑤“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光明日报》2010年6月17日,第1版。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②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③宋元林等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④宋元林等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⑤[美]曼纽尔·卡斯特著,郑波、武炜译:《网络星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宋元林等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①马庆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政治学研究》,1998(2),第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③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①吕元礼:《政治文化:转型与整合》,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小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
    ②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页。
    ①何频:《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理论参考》,2009(8),第16页。
    ②《71.9%公众认为网络表达成中国式民主新通道》,http://www.cyol.net/zqb/content/2008-06/30/content_2243141.htm,2008-06-30/2009-03-12。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
    29页。
    ①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70页。
    ②汪玉凯:《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③徐晓日编著:《电子政务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25页。
    ①齐冬梅编著:《电子政务与管理创新》,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②邓崧:《电子政务实验》,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王玉珍:《电子商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页。
    ②毕建新,朱淑媛:《电子政务与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现代情报》,2004(4),第14页。
    ①覃征等编著:《电子政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②刘菡:《电子政务的规划与实践》,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③王长胜、许晓平主编:《中国电子杂志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①俞立平等编著:《电子商务技术与实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③毛才高,倪春洋,黎连业编著:《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实施》,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①贺文发,李烨辉:《突发事件与信息公开——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与公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②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60页。
    ③宋小卫:《略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法律科学》,1994(5),第14页。
    ①梁旭光主编:《民主政治进程妇女参政》,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②参见李德刚,陈百鹏:《民主政治视野下的公民知情权保障探究》,《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①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1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页。
    ①参见王钟逵,谢蒲定:《30年选举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维护公民选举权利,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人大研究》,2008(11)。
    ②董清民,柴海瑞:《中国农民民主政治参与机制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页。
    ②http://baike.baidu.com/view/666355.htm。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④陈国权:《社会转型与有限政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①汪习根,除众光:《论知情权》,《法制与社会法制》,2003(2),第69页。
    ①刘恒等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颜海:《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③颜海:《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62页。
    ①王芳:《阳光下的政府:政府信息行为的路径与激励》,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②杨霞:《政府信息公开实现条件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116页。
    ③王芳:《阳光下的政府:政府信息行为的路径与激励》,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①徐晓日编著:《电子政务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页。
    ③《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8页。
    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⑤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①吴敬琏:“把电子政务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结合起来”,《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2月25日。
    ①姚建中:《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6页。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2页。
    ①杨永志等著:《信息开发利用的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②陈小筑主编:《中国政府网站的建设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1页。
    ①白龙,何扬:“如何唤醒‘休眠’政府网站”,《人民日报》2010年12月8日,第11版。
    ①唐述权:“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京沪连夺‘冠亚军’的背后”,《人民日报》2010年1月14日,第9版。
    ②王锡锌,吕艳滨:“信息公开,积跬步以至千里”,《人民日报》2010年5月13日,第6版。
    ①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②吴江:《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①娄策群,刘春年:《电子政务中的民主制新论》,《情报资料工作》,2004(1),第14页。
    ①娄策群,许芳:《政务信息化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情报资料工作》,2005(5),第25页。
    ①胡春钰:《2003中国信息化最具影响力十大动向》,http://www.oklawyer.cn/einfo0402021.htm。
    ②“90个政务网站接受公众评议”,《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1日,第11版。
    ①杨飞,论电子政务政民互动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月刊》,2009(9),第87页。
    ①[美]比尔·盖茨著,辜正坤主译:《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7-338页。
    ②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
    ①中央纪委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综合信息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
    ①何辉编著:《新传媒环境中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外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
    ④参见刘力锐:《论网络民意调查的政治作用》,《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⑤Schonlau M, Zapert K. A Comparison Between Responses from a Propensity-weighed Web Survey and anIdentical RRD Survey.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3(10),p.11.
    ⑥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①李火林:《论协商民主的实质与路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第98页。
    ②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浙江社会科学》,2005(1),第32页。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
    ②参见张志安,贾佳:《上海政务微博影响力调查》,《科学发展》,2011(9)。
    ②瞿旭晟,政务微博:《政务微博:打造政民沟通新渠道——“政务微博:机遇与挑战”圆桌论坛综述》,《新闻记者》,2011(6),第42页。
    ③李欣玉:“用好互联网是长期课题”,《人民日报》2010年4月21日,第15版。
    ①任剑涛:“‘问’字体现中国政治文明真精神”,《人民日报》2010年4月21日,第15版。
    ②房宁主编:《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③吴利平:《中国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参与》,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④陈治桃主编:《和谐广州建设研究》,广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
    ①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②魏芙蓉,于新恒,庞雅莉:《执政党与民主政治》,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158页。
    ①黄家驹等著:《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2-383页。
    ②邓秀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页。
    ①参见田建光:《网络问政:中国式的社会启迪》,《网络传播》,2011(2)。
    ①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舆情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24-25页。
    ②胡国强,申屠青儿:《网络民意影响政治生态》,《人大研究》,2008(2),第25页。
    ③张继梅:《提高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能力探微》,《理论与改革》,2010(5),第97页。
    ①何聪,朱磊:“芜湖畅通网络民意空间”,《人民日报》2011年5月18日,第17版。
    ②裴智勇:“地方两会:直面网络民意”,《人民日报》2010年2月3日,第17版。
    ③秦佩华,金柳:“互联网时代,面对汹涌的网络民意,专家呼吁——理性看待网络民意”,《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日,第17版。
    ①秦佩华,金柳:“互联网时代,面对汹涌的网络民意,专家呼吁——理性看待网络民意”,《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日,第17版。
    ①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主编:《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页。
    ②唐晋主编:《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政治信息公开与政治安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①刘力锐:《我国网络民意的成长,政治意蕴及政府回应》,《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5),第23页。
    ②张继梅:《提高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能力探微》,《理论与改革》,2010(5),第95页。
    ③[美]卡尔·科恩著,聂崇信等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2页。
    ④赵春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3页。
    ①陶秀敖,罗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
    ①杨尊明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9-330页。
    ①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01页。
    ①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270页。
    ②[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家的商谈理论》,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页。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
    ②[美]比尔·盖茨著,辜正坤主译:《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9页。
    ③[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9页。
    ④参见黄永炎,陈成才:《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影响》,《理论与改革》,2001(1)。
    ⑤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①邵道生:《互联网式的民主》,http://people.com.cn/GB/guandian/1036/2104649.html。
    ②赵春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7-199页。
    ③李方:《互联网:民主?大民主?》,http://www.ghoenixtv.com.cn/home/ghoenixweekly/137/14134page.html。
    ④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第15-16页。
    ⑤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⑥[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①《市场化媒体是公民社会的主心骨》,http://cn.sonhoo.com/info/shownews.aspx?newsid=299624&page=0。
    ②参见[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③参见[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④罗军强:《网络社会问题研究》,中国国际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⑤李河:《得乐园失乐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①刘向晖:《互联网草根革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②李龙,周刚志:《论公民意识的法治价值》,http://www.chinaeleo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45565。
    ③严励:《秩序的中国解读: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之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
    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⑤王文宏:《网络文化多棱镜奇异的赛博空间》,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②《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社会组织部分)》,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id=48276&dictionid=2201&catid=。
    ③参见葛道顺:《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从社会主体到国家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对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11(3)。
    ①[美]罗伯特·D·帕特南著,王列,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孟东方等著:《建立保持共产党先进性长效机制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439页。
    ①“流动党员QQ视频异地参加换届投票”,《人民日报》2011年7月22日,第11版。
    ②参见殷安阳:《论网络政治时代》,《中州学刊》,2002(3)。
    ①参见张丙宣:《网络问政、制度创新与地方治理——以宁波网·对话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11(1)。
    ③汪冬莲:“‘网络问政’如何走得更远?”,《人民日报》2010年8月24日,第15版。
    ④“流动党员QQ视频异地参加换届投票”,《人民日报》2011年7月22日,第11版。
    ⑤汪冬莲:“‘网络问政’如何走得更远?”,《人民日报》2010年8月24日,第15版。
    ⑥[日]蒲岛郁夫著,懈莉莉译:《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①“常州市长的网络问政“,《人民日报》2010年5月25日,第15版。
    ②“运城有了农廉网——将权力晒在阳光下,用制度防患于未然”,《人民日报》2010年7月26日,第10版。
    ①“网络对话政治文明新见证”,《人民日报》2010年1月7日,第6版。
    ②《网络问政执政方式的“先进性”变革》,http://news.iyaxin.com/content/2011-01/20/content_2463754.htm。
    ③参见李瑞昌:《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众参与公共决策》,《附件行政学院附件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①转引自魏星河等著:《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②石路:《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①唐晋主编:《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民主民主参与》,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②[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孙柏瑛等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①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52页。
    ②包巍:《从民主的视角看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新闻爱好者》,2011(1),第22页。
    ③陈思逊:《政府与网络民意的良性互动》,http://www.eyii.com,2006-2-4。
    ①新华教育(北京)研究院主编:《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
    ②杨世平:《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其应用》,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③参见陈立辉:《互联网与社会组织模式重塑:一场正在进行的深刻社会变迁》,《社会学研究》,1998(6)。
    ①匡文波:《网民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15页。
    ①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②《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dtygg/dtgg/201107/W020110719521725234632.pdf。
    ③参见胡春阳,方维:《博客对公共舆论构建的外在性影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5页。
    ③《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④《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②“权力的有效监督权利的重要保障”,《人民日报》2009年3月18日,第1版。
    ③《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①马起华:《政治学原理》,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1985年版,第113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③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页。
    ④王爱琦,王寿林主编:《权力制约和监督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⑤李俊等著:《面向新世纪的民主政治建设》,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252页。
    ①朱维究主编:《政府法制监督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监督机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47页。
    ②参见章婷:《和谐社会和民主政府视野下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①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②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8页。
    ③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252页。
    ④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①转引自万斌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1页。
    ①包巍:《从民主的视角看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新闻爱好者》,2011(1),第23页。
    ②陈鹏飞:《从网络舆情透视民主表达在我国的发展》,《社会科学家》,2011(5),第91页。
    ①张丽红:《网络舆情的宏观影响初探》,《理论界》,2008(4),第10页。
    ②张丽红:《网络舆情的宏观影响初探》,《理论界》,2008(4),第10页。
    ①李俊等著:《面向新世纪的民主政治建设》,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页。
    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
    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3页。
    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
    33页。
    ①贺林平:“网络问政的‘广东样本’”,《人民日报》2010年4月21日,第12版。.
    ②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0页。
    ①颜珂,李波,罗艾桦,吴齐强:“互联网上‘隆中对’,《人民日报》2010年3月7日,第10版。
    ②刘晓鹏:“探寻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人民日报》2010年5月4日,第15版。
    ①孙庆聚,李勇进主编:《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胡晶晶:《浅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新闻世界》,2011(1),第65页。
    ①胡晶晶:《浅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新闻世界》,2011(1),第65页。
    ②赵志立:《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前沿》,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①郝帅:《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公共决策的影响》,《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2),第61页。
    ②郝帅:《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公共决策的影响》,《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2),第61页。
    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②蒋述卓:《网络舆情的发展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第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全集》(相关篇目)人民出版社。
    [3]《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至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9]《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11]《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人民出版社991年版。
    [1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2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7]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谭乃章等:《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2]徐鸿武主编:《从列宁到邓小平——民主理论发展轨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3]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4]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严耕等:《网络悖论:网络的文化反思》,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7]陈炎:《Internet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陈药全主编:《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汪致远:《决胜信息时代》,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0]金振邦:《从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刘建明:《网络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3]王中义等:《网络传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田胜立:《网络传播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郭丹,刘积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聂月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7]刘文富等:《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冯国权:《中国共产党与跨世纪民主政治建设》,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赵槿,许红洲编著:《信息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1]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2]赵士林,彭红:《网络传播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4]刘继南等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5]胡键:《网络与国家安全》,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6]冷德熙:《关注中国数字鸿沟》,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杨伯淑:《因特网与社会——论网络对当代西方社会及国际传播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主问题研究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运输馆2002年版。
    [30]周葆华,李晓静:《新经济时代的网络传播与媒介产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1]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3]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鲍宗豪:《网络文化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5]匡文波:《网民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蔡翠红:《信息网络与国际政治》,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37]周汉华主编:《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38]徐东礼,纪政文:《民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9]梅丽红:《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编:《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41]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42]戴维民:《网络信息优化传播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44]张雷:《虚拟技术的政治价值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李超元等:《凝视虚拟世界:网络的社会文化价值》,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46]钟瑛:《网络传播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7]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49]王欢,郭玉锦:《网络社会学——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陈红梅:《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1]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2]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3]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4]高维钫,王文宏:《网络文化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55]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周甲禄:《舆论监督权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7]袁峰,顾铮铮,孙珏:《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效应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徐久刚,冯进成,刘润民:《中国民主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0]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电子治理前沿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61]张志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政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62]杨雄:《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63]刘向晖:《互联网草根革命web2.0时代的成功方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5]赵志立:《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前沿》,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7]杨谷:《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概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68]王一程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9]冯务中:《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0]何明升,白淑英:《网络互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1]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72]杨德山,苏海舟:《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73]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4]朱永新:《我在政协这五年: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5]杨学山主编:《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展望》,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版。
    [76]东鸟:《网络战争——互联网改变世界简史》,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77]徐双敏主编:《电子政务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8]颜海编著:《政务信息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9]连玉明,武建忠:《网络新政》,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80]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81]唐晋主编:《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民主增量式民主》,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82]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3]连玉明,武建忠:《2008中国年谱:网络新政》,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84]唐晋主编:《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民主民主参与》,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6月版。
    [85]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
    [86]张小罗:《论网络媒体之政府管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87]张磊主编:《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8]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89]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0]梁昱庆:《政治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1]郭玉锦,王欢编著:《网络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2]赵春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93]郭小安:《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94][爱尔兰]班农主编,张新华译:《信息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95][美]西奥多·罗斯扎克著,苗华健等译:《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
    [96][美]迈克尔·沙利文,特雷纳著,程时端等译:《信息高速公路透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97][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众译:《第三次浪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98][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著,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99][美]比尔·盖茨著,辜正坤主译:《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0][英]巴雷特著,李新玲译:《赛伯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1][美]迈克尔·海姆著,金吾伦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2][美]罗杰·费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03][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晔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4][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久,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5][英]约翰·诺顿著,朱萍等译:《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6][英]约翰·基恩著,刘继红,刘士军译:《媒体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07][美]戴维·阿什德著,邵志择译:《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08][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9][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著,谢岳译:《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10][美]马克·E·沃伦著,吴辉译:《民主与信任》,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111][美]西奥多·罗斯扎克著,苗华健译:《信息崇拜》,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4年版。
    [112][美]戴维·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3][美]迪克·摩利思著,张志伟译:《网路民主》,商周出版2006年版。
    [114][英]詹姆斯·卡伦著,史安斌,董关鹏译:《媒体与权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5][美]斯皮内洛著,李伦等译:《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6][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17][美]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著,郝芳,刘长江译:《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18][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19][英]安德鲁·查德威克著,任孟山译:《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120] Bruce Bimber:Information andAmerican Democracy:Technology in the Evolution ofPolitical Power (Communication, Society an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bruary24,2003.
    [121] Graeme Browning:Electronic Democracy:Using the Internet to InfluenceAmericanPolitics,Information Today, August1996..
    [122] Michael Margolis:The Prospect of Internet Democracy,Ashgate; Har/Ele edition,September28,2009.
    [123] Rachel K.Gibson:Electronic Democracy:Mobilization,(Mobilization) Organization andParticipation Via New ICTs,Routledge;1edition March2004.
    [124] Peter Ferdinan:The Internet,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Routledge;1edition,April2000.
    [125] Cynthia1.Alesander:Digital Democra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October1998.
    [126] Brian D. Loader:Young Citizens in the DigitalAge:Political Engagement,Young Peopleand New Media,Routledge; August2007.
    [127] Leslie David Simon:Democracy and the Internet:Allies orAdversaries?,Woodrow WilsonCenter Press,September2002.
    [128] Yongnian Zheng: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The Internet,State,and Society in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2007.
    [129] Xiudian Dai,Phillp Norton:The Internet and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in Europe,Routledge October2008.
    [130] Grant Reeher:Click on Democracy:The Internet’s Power to Change Political Apathy intoCivic Action,Westview Press,September2002.
    [131] Norbert Kersting and Harald Baldersheim:Electronic Voting and Democracy:AComparative analysis,Palgrave Marcmillan February2005.
    [132] Stephen Coleman: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Theory,Practice andPolicy(Communication, Society an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April2009.
    [133]Karatzogianni,Sthina,The Politics of Cyber conflict,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6.
    [134]Loader,Digital Democracy:Discourse and Decision Making in the InformationAge,Routledge,2000.
    [135]Willian Manu,Politics on the Net,Que Education&Training,1995.
    [136]Roza Tsagarousianou,Cyberdemocracy:Technology,Cities and Civic,Routledge,1998.
    [1]韩志磊:《“网络民主”与中国民主发展》,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于亦里:《网络与民主政治的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马新颖:《论网络政治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曹明香:《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民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5]刘志鹏:《论网络民主及其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6]刁雷:《当代网络民主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7]张刚:《论“网络民主”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8]赵胜根:《网络的民主功能及其制度建构》,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9]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10]张志明,曹钰:《“电子民主”剖析》,《学术论坛》,2001年第1期。
    [11]郑曙村:《论网络技术革命对民主政治的五大促进作用》,《齐鲁学刊》,2001年第4期。
    [12]张千山:《互联网对民主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3]严小庆:《透视网络民主的有限性》,《长白学刊》,2002年第2期。
    [14]张彬:《网络时代的民主政治》,《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5]彭鹏:《电子乌托邦:网络民主的神话》,《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6]董苏:《建设民主政治信息资源》,《中国信息界》,2004年第3期。
    [17]田科瑞:《网络的发展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8]李斌:《论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理论导刊》,2004年第6期。
    [19]宋迎法,刘新全:《电子民主: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江海学刊》,2004年第6期。
    [20]陈红梅:《网络表达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近十年来国外网络传播研究述略》,《新闻记者》,2004年第9期。
    [21]兰斯·米勒文,周艳辉:《信息技术与民主》,《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10期。
    [22]丁建军,梁军涛:《网络民意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23]侯斌:《试析“网络民主”特征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24]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5]韩志磊:《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6]胡同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求实》,2005年第9期。
    [27]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28]孙藜:《“人行道”还是“回音室”——网络的民主风险及其管制》,《新闻记者》,2007年第11期。
    [29]曹泳鑫,曹峰旗:《西方网络民主思潮:产生动因及其现实性质疑》,《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30]张丽红:《网络舆情的宏观影响初探》,《理论界》,2008年第4期。
    [31]郭琰:《信息技术与民主政治——浅析互联网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天府新论》,2008年第6期。
    [32]马乙玉:《高校网络民主建设探析》,《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9期。
    [33]刘伟:《电子治理:协商民主视野下电子政务发展演进的新路向》,《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34]胡善德:《网络政治视野中的民主建设》,《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9期。
    [35]杨永志:《论互联网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2期。
    [36]齐百健:《民主执政视角内的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求实》,2009年第2期。
    [37]刘洋:《网络民主在转型期中国的意义与困境》,《天府新论》,2009年第2期。
    [38]郭小安:《网络民主的概念界定及辨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9]刘国建,房亚明:《论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网络民主”》,《探索》,2009年第3期。
    [40]赵春丽:《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范式分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1]莫文婷,张树林:《网络公众话语权与民主政治建设》,《东南传播》,2009年第5期。
    [42]周津丞:《网络问政看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延伸》,《天府新论》,2009年第6期。
    [43]李兴平:《网络文化中的民主政治思考》,《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7期。
    [44]宋元林:《发挥网络文化在发展民主政治中的作用》,《理论参考》,2009年第8期。
    [45]刘国军:《推进网络民主健康有序发展》,《领导科学》,2009年第11期。
    [46]刘长发:《试论网络党建的民主功能》,《求实》,2010年第1期。
    [47]赵春丽:《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构建》,《探索》,2010年第1期。
    [48]陈婷,何祥林:《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49]何国平,蓝翰翔:《基于互联网的协商民主实践——以“五一”黄金周存废中的网络舆论为例》,《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50]赵春丽,冯静:《网络民主的乌托邦因素与非乌托邦前景——网络民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理论导刊》,2010年第3期。
    [51]魏星河,刘加夫:《我国公民网络参政兴起的特点、原因及影响》,《求实》,2010年第5期。
    [52]张洪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网络文化路径》,《前沿》,2010年第5期。
    [53]齐卫平,陈朋:《网络公共论坛:虚拟空间中的协商民主实践》,《理论探讨》,2010年第5期。
    [54]李小健:《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双刃剑”》,《中国人大》,2010年第6期。
    [55]李传军:《社会治理变革中的网络舆情与网络民主》,《学习论坛》,2010年第7期。
    [56]宋露:《网络问责对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推进》,《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年第8期。
    [57]高新民:《网络民主与中国式民主政治》,《人民论坛》,2010年第11期。
    [58]杨朝娇:《网络问政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延伸——以广东网络问政实践为例》,《东南传播》,2010年第12期。
    [59]叶敏:《互联网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机遇与挑战》,《前沿》,2010年第23期。
    [60]包巍:《从民主的视角看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1年第1期。
    [61]王金豹:《网络民主政治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62]赵春丽:《网络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若干冲突与悖论》,《天府新论》,2011年第1期。
    [63]张丙宣:《网络问政、制度创新与地方治理——以宁波网·对话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64]麦佶妍:《网络民主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基于技术政治学的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65]黄大熹,戴修殿:《中国人大代表“网络问政”现象透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66]张海,蒋建新:《网络民主视域中的舆论监督》,《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67]张亚明,李苗,刘海鸥:《中国网络反腐体系构建与路径选择》,《理论探讨》,2011年第1期。
    [68]蒋述卓:《网络舆情的发展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69]吴新叶:《网络监督下的公共压力:形成机制与利用策略》,《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2期。
    [70]徐玮:《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困境与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
    [71]王艳:《推进我国网络民主政治的多视角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3期。
    [72]贺晓丽:《网络问政保障人民“四项权利”研究》,《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73]陈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视域下我国网络民主发展的价值》,《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4期。
    [74]徐珣:《网络民主:公共协商与制度创新》,《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75]伊恩·布雷默:《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4期。
    [76]曹劲松:《网络问政与社会管理实践创新》,《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77]郭小安,虞崇胜:《国外网络民主研究述评》,《新视野》,2011年第5期。
    [78]郭小安:《网络民主热的冷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79]殷冬水:《中国民主前景海外研究述评》,《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5期。
    [80]郁建兴,刘大志:《互联网与中国公民社会研究:反思与展望》,《哲学研究》,2011年第5期。
    [81]李晓红,高华雷:《网络问政视野下网民意识的培养》,《求实》,2011年第10期。
    [82]严利华:《网络民主的可能性及在中国发展的现实困境》,《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83]李玲:《论网络民主的现实与超现实》,《求索》,2012年第1期。
    [84]戴平安:《论“网络民主”在我国民主进程上的积极作用》,《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85]敖翔:《网络问政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建设》,《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1]人民日报
    [2]光明日报
    [3]中国青年报
    [4]大众网络报
    [5]电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