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34年创设的《大公报》“星期论文”是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成熟形态,主要由胡适、傅斯年、蒋廷黻等学院知识分子担任主要撰稿人,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乃至学院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论文试图以之为具体的对象探讨公共舆论的历史谱系、自我理解、制度媒介、主体构成、论述主题、论政风格等多方面的特征,从而为史学界讨论现代中国的公共领域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维度。
     从历史谱系来看,现代中国公共舆论与古代的清议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公共舆论的主体——现代知识分子的言辞闪烁着士大夫精神的流风余韵;从自我理解的另一个层面来看,公共舆论与理性、民主、自由等现代西方的主流价值勾连起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用以建构国家主权以外的公共领域的重要元素;从制度媒介来看,公共舆论在现代中国从一产生就具有古代清议所不具备的客观条件——现代的报刊杂志等制度性媒介。如果说古代的清议主要是通过著述立说和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发挥功效的话(正是这样一种传播方式使清议的传者与受者局限在一个相当有限的社会空间里),那么现代的公共舆论则真正地实现了平民化的大众传播。以《大公报》“星期论文”为例的历史考察表明:公共舆论的生产者、组织者与接受者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网络,而不再仅仅是知识分子圈内的话语;从主体构成来看,古代清议的发出者主要是朝廷官员或者作为官员预备队伍的士子。他们形成清议的知识资源基本上具有同质性,都来源于中国以儒学为主体的政治伦理文化,而现代公共舆论的主体主要是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大部分集中在相对独立的大学、媒介与出版机构。他们大部分同时具有中学、西学两种系统的知识资源。他们往往能从多学科的背景出发参与政治、社会等各种问题的公共讨论,形成一个辩论、商谈和对话的公共空间;从论述主题来看,1930年代的中国面临各种危机与问题。无论是政治、经济、外交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还是教育、文化、社会心理等牵连到一个时代精神素养的领域,都急剧地呈现出各种困窘和艰危,都在不同程度地压迫着知识分子的“神经末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公报》“星期论文”这个当时执全国言论之牛耳的公共论坛上,各种议题都被纳入知识分子谈论的范围。在异彩纷呈的各种话题讨论中,涉及外交、经济、政治制度和教育问题的论文占很大的比重。例如关于“民主与独
"Xing Qi Lun Wen" of produced in 1934 is a mature form of modern China's public opinion. Scholars such as Hu-shi , Fu Si-nian, Jiang Ting-fu were main writers of the political column . It gave profound influence to politics, society and college. According to this special column I want to think about the characters of public opinion including historical pedigree, self-understanding, system media, subject composing, dialoguing theme , dialoguing style. Maybe all the work can offer a valuable dimensionality to the argument about the public sphere of modern China.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pedigree, the public opinion of modern China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ancient QingYi.. The words of the subject of
    public opinion---modern intellectuals glitter the spirit of
    scholar-bureaucrat. According to the other hand of self-understanding, public opinion began to set up relation with western artery value such as reason, democracy, liberty and these value became important elements building public sphere except for political power.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media ,modern public opinion has object condition such as modern media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ncient QingYi. Ancient QingYi plays a role by intellectual' s writing and mouth-to-ear transmitting which limits the quantity of the transmitter and accepter .But modern public opinion really realizes civilian public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on "XING QI LUN WEN" of suggests that the producers, the organizers and the accepters of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 country net not only the inner discourse of intellectuals;
    According to subject composing, the emitters of ancient QingYi are mainly court official or intellectuals prepared for to become official.
引文
1.《大公报》,1926年到194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83年;
    2.《独立评论》,1932年5月到1937年;
    3.《国闻周报》,1932年到1937年;
    4.《东方杂志》,1918年;
    5.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7.耿云志、欧阳哲生:《胡适书信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版
    8.胡颂平:《胡适之年谱长编初稿》(第4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
    9.《传记文学》,台北。1962年到2004年。
    10.徐友春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萧公权:《问学谏往录》,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12.胡适:《丁文江的传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岳麓书社,2003年版。
    14.张菊香、张铁荣编:《周作人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3页。
    15.欧阳哲生编:《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与他的论敌》,时事出版社,1999年。
    16.张熙若:《张熙若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武汉出版社,2002年第2版。
    2.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1902-06-17——2002-06-1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任桐:《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述评(1927—1937)》,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4.贾晓慧:《<大公报>新论——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方平:《从<苏报>看清季公众舆论的生成与表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6.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史林》,2003年第2期。
    7.钱穆:《国史大纲》(上册)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
    8.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9.陈宝良:《中国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1年8月号。
    11.王沉森:《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台大文史哲学报,2002年,(56)。
    12.唐小兵、田波澜:《现代中国报刊的涌现与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变迁》,《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13.张灏:《转型时代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与文化史上的重要性》,《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14.韦伯:《韦伯作品集》第一辑《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张玉法:《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闻与言论,1915-1923)),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94年6月。
    16.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
    17.夏绿蒂·弗思:《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丁子霖、蒋毅坚、杨昭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
    18.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9.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历史探索》,转引自《另一种启蒙》,第15页,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20.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21.陈纪滢:《报人张季鸾》,台湾:重光文艺出版社印行,1971年第三版。
    22.周雨:《大公报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3.陈纪滢:《抗战时期的大公报》,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版。
    24.唐德刚:《胡适杂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杨国强:《20世纪初年知识人的志士化与近代化》,转引自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
    26.曾锋:《理之摈除—试论周作人与尼采》,转引自孙郁、黄乔生编:《周作人研究述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8.舒衡哲:《五四两代知识分子》,转引自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29.萧邦奇:《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周武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0.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0)》,金安平,张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胡伟希:《清华学派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四论“清华学派”》,《学术月刊》,1996年第6期。
    32.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3.吕文浩:《议政型自由主义一例:潘光旦》,香港:二十一世纪,1996年4月号。
    34.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二部),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35.郭颖颐:《赛先生、德先生的转形》,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4期。
    36.汪晖:《科学的观念与中国的现代认同》,转引自《汪晖自选集》,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
    37.潘光哲:《想象“现代化”——一九三○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个解剖》,台湾:《新史学》,第十六卷第一期,2005年3月。
    38.福柯:《什么是启蒙?》,转引自: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
    39.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40.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1.白鲁恂:《中国民族主义与现代化》,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2年第2期。
    42.许纪霖:《胡适:社会改造中的理性贫困》,转引自《许纪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杨国强:《论清末知识人的反满意识》,《史林》,2004年第3期。
    44.陈仪深:《独立评论的民主思想》,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5月初版。
    45.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46.林同奇:《误读与歧见之间——评黄克武对史华兹严复研究的质疑》,《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47.罗志田:《因相近而区分:“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一》,《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48.许纪霖:《政治美德与国民共同体——梁启超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沟口雄三:《中国的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邓丽兰:《南京政府时期的专家政治论:思潮与实践》,《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3.方平《清末上海民办报刊的兴起与公共领域的体制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另可参看其博士学位论文:《清季上海公共领域与社会变迁》,华东师大参考阅览室馆藏。
    4.章清:《“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独立评论>群体及其角色与身份》,《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5.黄平的《知识分子:在漂泊中寻找归宿》,《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第2期,1993年。
    6.谢泳:《胡适与<大公报>》,详见:王芝琛、刘自立编:《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7.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香港《二十一世纪》,1991年8月号: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转引自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8.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族认同》,台湾扬智文化公司,1998年。
    9.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张灏:《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 Jay Rosen: What are journalists for?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by Vail-Ballou press, Binghamton, New York. Copyright 1999 by Yale University.
    2. Walter Lippmann: Public Opinion, Free Press Paperbacks Edition 1997, Published by Simon & Schuster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