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潘向黎小说的贞节观及其影响下的审美特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家的贞节观可以反映出作家的境界,而作家的境界又决定着作品的优劣。潘向黎是我国当代一位创作个性十分鲜明的女作家,以其清新纯净、时尚优雅的作品风格吸引了众多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目光。本文通过对潘向黎的小说进行分析,透过她轻灵雅致的文字和清新时尚的文风,轻轻触摸她传统而又现代的贞节观念的“肌理”,探讨贞节观对其审美特征的影响,感受她那一颗得古典文化深深浸润的心灵中不时流露出来的时尚和俏皮。她的小说承袭了注重含蓄美和意象美的古典美学风格,文字生动优美,故事情节含蓄浪漫,同时又承担起纯文学的责任,对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物的情感和精神气质给予深刻的剖析,对现代都市白领女性的情感归宿和精神走向给予执着的追问。潘向黎笔下的女性多是心怀理想、脚踏现实的,于古典的韵味之外又能透露出一种现实的认同。从这些优雅的女性身上,可以透出一种知性的达观与心态的从容。这既构成了潘向黎充满韧性的人生哲学风格,也同时契合了潘向黎小说的女性立场。
Writer's chastity can reflect the writer's realm, and writer's realm determine the merits of works. Panxiang Li is one of very distinctive writer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ith its fresh and clean, stylish and elegant style of work. She has attracted many readers and the literary critic's atten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an Xiangli's novel, learn by her fashionable literary style, her traditional chastity and the modern concept of chastity inherited a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 her novel. from time to time showing the soul to the humor and sense of Humanities touch. Her word is combining with vivid description and romantic image in what she use it to uncover modern urban white-collar women's subtle emotion and spiritual fate. Feelings She is a very deep infiltration of classical culture writer and at the same time focus on reality. Most of her female characters are with ideal minds but also down to the earth. With elegant ladylike behave but reflect warmth of Moderate. From these elegant women who can reveal a philosophical and intellectual attitude of calm. This not only constitutes Pan's incisive philosophy of life style, but also fit the Pan's novel position of women.
引文
①牟令英:《“美”的极致——解读潘向黎的<永远的谢秋娘>》,《小说评论》2007年第S1期,第82页。
    ①谢宴如:《创作研究·当代文坛·都市女人之新传奇——评潘向黎近期的小说创作》,2008年3月,第109页。
    ①房芳:《王安忆作品贞节观的思考》,山东大学博士论文,第1页。
    ①潘向黎:《白水青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2页。
    ②同上,第14页。
    ③谢宴如:《创作研究·当代文坛·都市女人之新传奇——评潘向黎近期的小说创作》,2008年3月,第111页。
    ④潘向黎:《无梦相随·恋人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71页、74页、75页。
    ①潘向黎:《白水青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4页。
    ②同上,第6页。
    ③潘向黎:《无梦相随·红唇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163页。
    ④潘向黎:《无梦相随·小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228页。
    ⑤潘向黎:《无梦相随·无梦相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262页。
    ⑥潘向黎:《我爱小丸子·一路芬芳》,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90-291页。
    ①潘向黎:《穿心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29页。
    ②同上,第20页。
    ③潘向黎:《我爱小丸子·他乡夜雨》,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11页。
    ④潘向黎:《没时间失恋·缅桂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2月第1版,第81-82页。
    ⑤潘向黎:《我爱小丸子·一路芬芳》,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56页。
    ⑥同上,第256页。
    ①潘向黎:《轻触微温》,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69页。
    ②潘向黎:《穿心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70页。
    ③顾玮:《潘向黎小说<白水青菜>评析》,《枣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21页。
    ①顾玮:《潘向黎小说<白水青菜>评析》,《枣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21页。
    ②金则伊:《繁华都市的个性特写与女性情感的理性探索——论亦舒、潘向黎的小说创作》,湖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
    ③颜敏:《文本视野中的女性意识——论潘向黎的<永远的谢秋娘>与<弥城>》,《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第115页。
    ④潘向黎:《白水青菜·绯闻》,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9页。
    ⑤金则伊:《繁华都市的个性特写与女性情感的理性探索——论亦舒、潘向黎的小说创作》,湖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第29页。
    ①吴培显、吴永玉:《现代性灵的冲淡看取与都市语境的美的张扬——论潘向黎小说及其对新世纪文学发展的启示》,《南方文坛》,2008年4月,第60页。
    ②陶然:《潘向黎小说论》,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12页。
    ①潘向黎:《白水青菜·弥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28页。
    ①谢宴如:《创作研究·当代文坛·都市女人之新传奇—评潘向黎近期的小说创作》,2008年3月,第111页。
    ①潘向黎:《白水青菜·永远的谢秋娘》,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52-53页。
    ①潘向黎:《无梦相随·红唇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147页。
    ②潘向黎:《白水青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4页。
    ③潘向黎:《白水青菜·永远的谢秋娘》,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52页。
    ④潘向黎:《无梦相随·红唇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150页。
    ⑤潘向黎:《白水青菜·永远的谢秋娘》,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60页。
    ⑥牟令英:《“美”的极致——解读潘向黎的<永远的谢秋娘>》,《小说评论》2007年第S1期,第83页。
    ①潘向黎:《无梦相随·红唇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153页。
    ②李翠芳:《二十世纪闺秀创作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③潘向黎:《十年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16页。
    ①任静:《海派女作家笔下的上海生活》,南京师范大学在职人员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②潘向黎:《十年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17页。
    ③李翠芳:《二十世纪闺秀创作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60页。
    ④金则伊:《繁华都市的个性特写与女性情感的理性探索——论亦舒、潘向黎的小说创作》,湖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第38页。
    ①潘向黎:《白水青菜·弥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35-136页。
    ②潘向黎:《我爱小丸子》,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6页。
    ③同上,第17页。
    ④潘向黎:《轻触微温·变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14页。
    ①潘向黎:《白水青菜·永远的谢秋娘》,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55页。
    ②潘向黎:《白水青菜·我爱小王子》,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33页。
    ③潘向黎:《十年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2-3页。
    ①潘向黎:《十年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16页。
    ②潘向黎:《十年杯·师兄》,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181页。
    ③潘向黎:《白水青菜·我爱小王子》,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39页。
    ④同上,第40页。
    ①潘向黎:《白水青菜·绯闻》,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30页。
    ②陈世旭:《书途同归:又现代又古典的潘向黎》,《羊城晚报》2004年5月29日
    ③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页。
    ④潘向黎:《白水青菜·碎钻》,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94页。
    ⑤洪治纲:《在隐秘的女性空间里游走——潘向黎小说论》,《山花》2006年第5期。
    ①吴培显、吴永玉:《现代性灵的冲淡看取与都市语境的美的张扬——论潘向黎小说及其对新世纪文学发展的启示》,《南方文坛》,2008年4月,第83页。
    ②陈世旭:《我看潘向黎小说》,《创作评谭》2004年第2期,第49页。
    ①金则伊:《繁华都市的个性特写与女性情感的理性探索——论亦舒、潘向黎的小说创作》,湖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第57页。
    ②潘向黎:《白水青菜·永远的谢秋娘》,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55页。
    ①谢宴如:《创作研究·当代文坛·都市女人之新传奇——评潘向黎近期的小说创作》,2008年3月,第111页。
    ②陶然:《潘向黎小说论》,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30页。
    ③盛英:《“蔻”味时尚女性及其塑造——评<我爱小丸子>》,《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2003年出版,第85页。
    ④万秀凤:《优雅的时尚趣味活力四射的语言——读潘向黎短篇小说<我爱小丸子>》,《名作欣赏·佳作有约》,2004年第3期,第86页。
    ①潘向黎:《我爱小丸子》,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3页。
    ②同上,第14、15页。
    ③潘向黎:《十年杯·浪漫注解》,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195-196页。
    ④金则伊:《繁华都市的个性特写与女性情感的理性探索——论亦舒、潘向黎的小说创作》,湖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第56页。
    ①牟令英:《“美”的极致——解读潘向黎的<永远的谢秋娘>》,《小说评论》,第84页。
    ②刘闽彦:《潘向黎小说的艺术特征与美学风格分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05页。
    ①施战军:《节制的美好——评<奇迹乘着雪橇来>》,《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编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20页。
    ②李翠芳:《二十世纪闺秀创作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6页。
    ③刘闽彦:《潘向黎小说的艺术特征与美学风格分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06页。
    ④李翠芳:《二十世纪闺秀创作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6页。
    ①施战军:《节制的美好——评<奇迹乘着雪橇来>》,《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编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20页。
    ②潘向黎:《我爱小丸子·奇迹乘着雪橇来》,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32页。
    ③金则伊:《繁华都市的个性特写与女性情感的理性探索——论亦舒、潘向黎的小说创作》,湖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①陶然:《潘向黎小说论》,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36页。
    ①任静:《海派女作家笔下的上海生活》,南京师范大学在职人员硕士学位论文,第39页。
    ②潘向黎:《白水青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2页。
    ③同上,第11-12页。
    ④同上,第9页。
    ①潘向黎:《我爱小丸子》,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页。
    ②潘向黎:《穿心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94页。
    ③李子云:《从潘向黎小说想起的》,《当地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第138页。
    ①谢宴如:《创作研究·当代文坛·都市女人之新传奇——评潘向黎近期的小说创作》,2008年3月,第109-110页。
    ①金则伊:《繁华都市的个性特写与女性情感的理性探索——论亦舒、潘向黎的小说创作》,湖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第32、33页。
    ②潘向黎:《白水青菜·女上司》,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18页。
    ①陈世旭:《书途同归:又现代又古典的潘向黎》,《羊城晚报》2004年5月29日。
    ①读书吧网络杂志《接触》,第2期。
    ②潘向黎:《脆弱的写作和困难的美感》,《作家》,2002年第4期。
    ③李敬泽:《冰上之信与优雅的争辩——读<白水青菜>》,《名作欣赏》2008年第3期,第43页。
    ①姜广平:《到目前为止一切都是练习——与潘向黎对话》,《文学教育》2010年第3期,第5页。
    ②任静:《海派女作家笔下的上海生活》,南京师范大学在职人员硕士学位论文,第5页。
    ③同上,第8页。
    ④姜广平:《到目前为止一切都是练习——与潘向黎对话》,《文学教育》2010年第3期,第5页。
    ⑤潘向黎:《我爱小丸子·一路芬芳》,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55页。
    ①杨永英:《物欲社会的一方净土——以<倾听夜色>为例谈潘向黎小说的创作特点》,《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15页。
    ①韩作荣:《南方论坛·批评论坛·第五届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纪要》,2007年1月,第28页。
    ②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南方文坛》2001年第4期。
    ①杨永英:《物欲社会的一方净土——以<倾听夜色>为例谈潘向黎小说的创作特点》,《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15页。
    ②潘向黎:《白水青菜·弥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28页。
    ③吴培显、吴永玉:《现代性灵的冲淡看取与都市语境的美的张扬——论潘向黎小说及其对新世纪文学发展的启示》,《南方文坛》,2008年4月,第80页。
    ①吴培显、吴永玉:《现代性灵的冲淡看取与都市语境的美的张扬——论潘向黎小说及其对新世纪文学发展的启示》,《南方文坛》,2008年4月,第81页。
    ①吴培显、吴永玉:《现代性灵的冲淡看取与都市语境的美的张扬——论潘向黎小说及其对新世纪文学发展的启示》,《南方文坛》,2008年4月,第83页。
    ②李翠芳:《二十世纪闺秀创作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2页。
    ③曹文轩:《纯棉爱情》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
    ④杨永英:《物欲社会的一方净土——以<倾听夜色>为例谈潘向黎小说的创作特点》,《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16页。
    ①潘向黎:《我爱小丸子·奇迹乘着雪橇来》,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27页。
    ②李翠芳:《二十世纪闺秀创作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9页。
    ③潘向黎:《我爱小丸子·他乡夜雨》,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17页。
    ①陶然:《潘向黎小说论》,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39页。
    ①蒋敏:《谁来拯救孤独——潘向黎小说集<轻触微温>读后》,《出版广角》2002年7月,第72页。
    ②潘向黎:《轻触微温·秋天如此辽阔》,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68页。
    ①潘向黎:《我爱小丸子·奇迹乘着雪橇来》,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31页.
    ②孙晶:《焦灼·困惑·期待——读<上海文学>》》,《小说评论》,“爱情·婚姻·家庭”专号,1996年06期,第83页。
    ③同上,第85页。
    ①潘向黎:《白水青菜·弥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42页。
    ②同上,第169页。
    ③潘向黎:《白水青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2页。
    ①潘向黎:《白水青菜·轻触微温》,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259-260页。
    ②潘向黎:《白水青菜·弥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88页。
    ①李敬泽:《冰上之信与优雅的争辩——读<白水青菜>》,《名作欣赏》2008年第3期,第42页。
    ②李翠芳:《二十世纪闺秀创作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65页。
    ③李子云:《从潘向黎小说想起的》,《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第137页。
    ①李翠芳:《二十世纪闺秀创作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7页。
    ②陶然:《潘向黎小说论》,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42页。
    [1]潘向黎:《无梦相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2]潘向黎:《十年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3]潘向黎:《轻触微温》,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4]潘向黎:《我爱小丸子》,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潘向黎:《没时问失恋》,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2月第1版;
    [6]潘向黎:《白水青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7]潘向黎:《穿心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8]牟令英:《“美”的极致——解读潘向黎的<永远的谢秋娘>》,《小说评论》2007年第S1期;
    [9]谢宴如:《创作研究·当代文坛·都市女人之新传奇——评潘向黎近期的小说创作》,2008年3月;
    [10]房芳:《王安忆作品贞节观的思考》,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11]顾玮:《潘向黎小说<白水青菜>评析》,《枣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2]金则伊:《繁华都市的个性特写与女性情感的理性探索——论亦舒、潘向黎的小说创作》,湖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13]颜敏:《文本视野中的女性意识——论潘向黎的<永远的谢秋娘>与<弥城>》,《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
    [14]吴培显、吴永玉:《现代性灵的冲淡看取与都市语境的美的张扬——论潘向黎小说及其对新世纪文学发展的启示》,《南方文坛》,2008年4月;
    [15]陶然:《潘向黎小说论》,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4月;
    [16]李翠芳:《二十世纪闺秀创作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任静:《海派女作家笔下的上海生活》,南京师范大学在职人员硕士学位论文;
    [18]陈世旭:《书途同归:又现代又古典的潘向黎》,《羊城晚报》2004年5月29日;
    [19]潘向黎:《脆弱的写作和困难的美感》,《作家》,2002年第4期;
    [20]李敬泽:《冰上之信与优雅的争辩——读<白水青菜>》,《名作欣赏》,2008 年第3期;
    [21]姜广平:《到日前为止一切都是练习——与潘向黎对话》,《文学教育》,2010年第3期;
    [22]盛英:《“蔻”味时尚女性及其塑造——评<我爱小丸子>》,《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2003年出版;
    [23]万秀凤:《优雅的时尚趣味活力四射的语言——读潘向黎短篇小说<我爱小丸子>》,《名作欣赏·佳作有约》,2004年第3期;
    [24]李子云:《从潘向黎小说想起的》,《当地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
    [25]杨永英:《物欲社会的一方净土——以<倾听夜色>为例谈潘向黎小说的创作特点》,《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
    [26]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南方文坛》2001年第4期;
    [27]韩作荣:《南方论坛·批评论坛·第五届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纪要》,2007年1月;
    [28]曹文轩:《纯棉爱情》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9]刘闽彦:《潘向黎小说的艺术特征与美学风格分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0]施战军:《节制的美好——评<奇迹乘着雪橇来>》,《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编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1]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2]洪治纲:《在隐秘的女性空问里游走——潘向黎小说论》,《山花》2006年第5期
    [33]蒋敏:《谁来拯救孤独——潘向黎小说集<轻触微温>读后》,《出版广角》2002年7月
    [34]孙晶:《焦灼·困惑·期待——读<上海文学>》》,《小说评论》,“爱情·婚姻·家庭”专号,1996年06期;
    [35]读书吧网络杂志《接触》,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