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海峡两岸农业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原则,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海峡两岸农业政策分阶段的比较与分析,探索海峡两岸农业政策的经验教训,以期对我国农业改革有所借鉴和启迪。论文共分五章,其具体内容如下:
     引言部分从农业政策的视角论述了论文选题的必要性,初步探索了该选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章:通过海峡两岸“以农支工”农业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农业危机的解决方式的比较分析,得出在“以农支工”阶段海峡两岸农业政策的相互借鉴与启迪。
     第二章:通过海峡两岸“以工支农”农业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农业问题的解决方式的比较分析,得出在“以工支农”阶段海峡两岸农业政策的相互借鉴与启迪。
     第三章:通过海峡两岸“与世界接轨”农业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农业问题的解决方式的比较分析,得出在“与世界接轨”阶段海峡两岸农业政策的相互借鉴与启迪。
     第四章:通过海峡两岸“利农惠农”农业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农业问题的解决方式的比较分析,得出在“利农惠农”阶段海峡两岸农业政策的相互借鉴与启迪。
     第五章:从海峡两岸不同阶段的农业政策的调整可以看出,农业政策目标与措施的变化反映了各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海峡两岸在战后为了适应各个阶段发展提出了“以农养工”,“以农促工”“与世界接轨”“利农惠农”政策,从根本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速了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了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结语:对海峡两岸农业政策分阶段的总结分析,得出本论文的结论。
On the principles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based on thetheories and methods of disciplines like history, policy science,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thisarticle explores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phased adjustment of cross-strait agriculturalpolicy on agriculture through phased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policy on bothsides of the strait, in hope to be of reference and help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inour country.The thesis includes five chapters as following:
     Introduction: Discussing the necessity of the thesis top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agricultural policy; preliminarily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the topic.
     Chapter One: Coming to mutual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between agriculturalpolic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at the stage of “sustaining industry with agriculture”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nd crisis resolution strategy ofcross-strait agricultural policies of “sustaining industry with agriculture”.
     Chapter Two: Coming to mutual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between agriculturalpolic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at the stage of “sustaining agriculture with industry”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nd crisis resolution strategy ofcross-strait agricultural policies of “sustaining agriculture with industry”.
     Chapter Three: Coming to mutual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between agriculturalpolic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at the stage of “integrating with the world” through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nd crisis resolution strategy of cross-straitagricultural policies of “integrating with the world”.
     Chapter Four: Coming to mutual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between agriculturalpolic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at the stage of “benefiting farmers through agriculture”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nd crisis resolution strategy ofcross-strait agricultural policies of “benefiting farmers through agriculture”.
     Chapter Five: From the adjustment of cross-strait agricultural policies of different stages,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hanges in targets and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policy reflectdevelopment status of economy and society of each stage. In the postwar period, in order to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very stage, Mainland and Taiwan proposed policies of“sustaining industry with agriculture”,“promoting industry through agriculture”,“integratingwith the world” and “benefiting farmers through agriculture”, which have fundamentally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sed enthusiasm of farmers, accelerated upgrading of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realized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Conclusion: Com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through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the cross-strait agricultural policies of different stages.
引文
[1]韩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多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N].人民日报,2005-11-1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
    [3][6]彭干梓,吴金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发展史[M].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5.
    [4][5]吕政,史忠良.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经济五十年[M].北京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31.32.
    [7]潘金云.中国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理论与实践[M].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32.
    [8]彭干梓,吴金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发展史(附农业大事记)[G].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3.
    [9][10]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浙江省纪念建党八十五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市: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269—270.
    [11]张术环,王环,牛喜霞.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M].北京市:群众出版社,2006.62.
    [12]陈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程[G].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7.
    [13][14]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主编.中国共产党70年史纲[G].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186—187.
    [15]赵玉榕.战后台湾农业[M].厦门市:鹭江出版社,1996.9.
    [16][17]郭传玺.中国国民党台湾40年史纲[G].北京市: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72.76.
    [18]]陈诚.台湾土地改革纪要[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1.10.
    [19]李家泉.台湾省经济地理[M].北京市:新华出版社,1991.81.24.
    [20]金泓汎郑泽清吴能远.台湾经济概论[M].北京市:时事出版社,1986.292.
    [21]王作荣.我们如何创造了——经济奇迹[M].台北市: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84.8.
    [22]江南.蒋经国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178.
    [23]柏福临.中国当代史[M].长春市: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395.
    [24]高立夫.海岛中国.台北:洞察出版社,1987.9.
    [25]严书翰.港台经济评介.北京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158.
    [26][27]陈诚.台湾土地改革纪要[M].台北市:台湾中华书局.1961.2.56-58.
    [28]张果为.台湾经济发展[M].台北市:台湾正中书局.1970.242.
    [29][30]崔永楫.台湾土地改革的回顾[M].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9-25.
    [31]贺涛.台湾经济发展轨迹[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6.
    [32]郭熙保.农业发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116.
    [33]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台湾问题读本(试用本)[M].北京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0.
    [34]王键.战后日台经济关系的演变轨迹[M].北京市:台海出版社.2009.367.
    [35]韩清海.九十年代台湾经济发展趋势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1995.3-4.
    [36]黄晋太.二元工业化与城市化打开统筹城乡发展大门的钥匙[M].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45.
    [37]韩传龙,吴玲.以工促农—新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J].宿州学院学报,2008.5.
    [38]郭熙保.农业发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52,66.
    [39]乌杰.中国经济文库:综合理论卷(三)[M].北京市: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3228.
    [40]赵国鸿著.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5.20.
    [41]陈迪平著.中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M].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92.
    [42]曾培炎.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二十讲[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7.246.
    [43]齐晓安,朴晓迎,金兆怀.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纵横,1999(11).
    [44]叶煜荣.两个社会面面观[M].广州市: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39.
    [45]杨万江,方志伟.突破农业两大难题:粮改与土地流转[J].河北学刊,2002(02).
    [46][48]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一78,237.
    [47]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50).
    [49]陈吉元,张家骥,杨勋.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514.
    [50]王兰;付俊海;周平轩.积极构建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公共财政体系[J].财政研究2006(2).
    [51]李爱喜.完善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06(47).
    [52]王文壮.海南与台湾农业发展比较与合作竞争[M].北京市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2.
    [53]周立群,许清正.“工业反哺农业”若干问题述评[J].经济学家,2007(2).
    [54]黄景章.化解农业产业化经营制约因素的途径[J].经济研究参考,2006(7).
    [55][56]祝慈寿.中国现代工业史[M].重庆市:重庆出版社.1990.902.
    [57](中国台湾)戚嘉林.台湾史[M].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11.408.
    [58]王韶玲.入世与中国外经贸发展战略调整.北京市: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262.
    [59][60]翁鸣等著.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市: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21.117.
    [61]贾敬敦顾云飞顾海英主编.外向型农业发展战略[M].北京市: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7.
    [62]孙家驹,虞梅生.走向21世纪的中国三农问题研究[M].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189.
    [63]宋林飞.中国经济奇迹未来与政策选择[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538.
    [64][65]张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419.
    [66]沈国舫,石玉林.中国区域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97.
    [67]李焕彰,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8).38.
    [68][69]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应用问题研究[M].太原市: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336.207.
    [70]赵玉榕.战后台湾农业[M].厦门市:鹭江出版社,1996.263.
    [71]色诺芬.经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
    [72]朱为群等著.中国三农政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21.
    [73]樊丽明等编.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M].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260.
    [74]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中国农村改革:过去与未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74.
    [75]石建社.入世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探索.北京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15-116.
    [76]刘木君,张建斌.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J].北方经济,2007(04).
    [77]刘维佳:我国宏观调控与新农业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4(10).
    [78]钱克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执行效果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2).
    [79]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中国农村改革:过去与未来.北京市: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9.172.
    [80]朱四海.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学分析:生产角度[J].中国农村观察,2006(01).
    [81]姜亦华.国外农业补贴趋向及其启示[N/OL].中国食品产业网.
    [82]徐锋.国际贸易中的政府补贴与反补贴[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2(6).26.
    [8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52.
    [84]曹俊杰王学真著.东亚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与政策调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1.
    [85]西奥多·威廉·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0.
    [86]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关于黑龙江省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以黑龙江省大豆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4(4).
    [87]陈吉元等.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M].上海市: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70.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列宁选集第2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张太雷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3]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6.
    [15]孟南.新民主主义土地政策[M].北京:新中国出版社,1949.
    [16朱剑农.历史唯物主义土地政策教程[M].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50.
    [17]林子力.联产承包制讲话[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3.
    [18]杨振亚.抗日战争史新论[M].南京: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
    [19]杨学成.农业政策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20]金德群.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研究(1905—1949)[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21]刘佑庭.农村政策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土地课题组.农地规模与农业发展[M].海南:南海出版社,1992.
    [23]柴强.各国(地区)地制度与政策[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
    [24]郑念.政策研究: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2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社,1994.
    [26陈吉元.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7]朱道林.土地行政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28]黄贤金.土地政策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
    [29]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30]吕江文.农村政策通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31]马伯煌.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32]李元.生存与发展:中国保护耕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33迟福林.走向21世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4]迟福林.中国农民的期盼——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35]朱子爽.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M].南京: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
    [36]黄振钺.土地政策与土地法[M].南京:中国土地经济学社,1949.
    [37]吴文晖.中国土地问题及其对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9.
    [38]吴英荃.中国土地问题教程[M].南京:国防部政工局,1948.
    [39]黄通.土地政策论[M].台北:台湾中国地政研究所,1959.
    [40]苏志超.土地政策之比较研究[M].台北:台湾中国地政研究所,1968.
    [41]李鸿毅.土地政策论[M].台北:台湾中国地政研究所,1996.
    [42]萧铮.平均地权之理论体系[M].台北:台湾中国地政研究所,1968.
    [43]冯小彭.土地行政[M].台北:台北市五南图书公司,1981.
    [44来璋.土地行政学[M].台北:台湾中国地政研究所,1982.
    [45]苏志超.土地行政纲要[M].台北:台北市五南图书公司,1994.
    [46]李国鼎.台湾的现代农业[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47]王文甲.土地政策[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79.
    [48]克伟.土地大辞典[M].吉林:长春出版社,1991.
    [49]岳琛.中国土地制度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50]王先进.中国土地管理与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51]郑德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52]史敬棠.中国合作化运动史料上〔M〕.北京:三联书店,1962..
    [53]边区政府财政厅.历年农业负担基本总结(1949)〔G〕.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54]中共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之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55]宋宏远.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6]秦兴洪.共和国农村的发展道路[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7]赵素芬.党的农村改革政策研究与探索[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58]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2-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9]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0]朱乔森.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61]同春芬.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2]史哨虎.农村改革的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3]李非.台湾经济发展通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64]李家泉.台湾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
    [65]刘明.彼岸的起飞——台湾战后四年年发展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66]罗荣渠、董正华编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7]茅家琦.台湾三十年(1949-1979)[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68]应廉耕.台湾省农业经济[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69]域权域、从亚平.台湾的昨天与今天[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70]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文集[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8.
    [71]人民日报国际部.中国记者眼中的外国农村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72]何永红.“五反”运动研究[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6.
    [73]赖海榕.中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74]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75]陈峰君.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76]郭相枝.转型时期的台湾经济与社会[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1.
    [77]娄胜华、王玉贵.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
    [78]宋宏远.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79]丁学东主编.世界贸易组织与农业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80]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M].全球化与中国三年[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2]栾雪飞.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历时经验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3栾雪飞.中国现代化的历时考察[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84]彭付芝.台湾政治与经济[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85]詹晶、宁曼荣.中国农业国内支持乏力及其政治经济学解释[J].《经济与管理》,2005.
    [86]才家瑞.国民党在台湾土改评析[J].台湾研究.2002,2.
    [87]陈恩.透视台湾土地改革[J].广州:南风窗.2006,6.
    [88]陈海秋.台湾50余年来土地政策三次重大变革刍议[J].台湾研究.2002,4.
    [89]董正华.当代台湾与韩国的小农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3.
    [90]黄金辉,徐义雄.台湾农业现代化评析[J].当代亚太.2003.7.
    [91]高兴松.小农制与台湾农业的发展[J].台湾研究集刊.1999,2.
    [92]刘彦生,刘珣.台湾经济结构转换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台湾研究.2000,2.
    [93]杨沐喜.台湾的土地改革与社会转型[J].台声.2001,2.
    [94]展敏.台湾两次农地改革之比较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1994.
    [95]柯炳生.工业反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J].时事报告.2005,1.
    [96]陈吉元.轮到工业反哺农业了[J].中国粮食经济.1996,1.
    [97]林毅夫.中国还没有达到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南方周末.2003,7.
    [98]仲大军.廉价劳动力与中国工业化的问题.开放导报.2004,4.
    [99]孟雷.工业反哺农业仍需耐心等待.经济观察报.2005,3.
    [100]关珊珊.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必然性及政策选择.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101]马晓河,蓝海涛,黄汉权.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农民日报.2005,5.
    [102]杜鹰.农村政策核心和主线是加速劳动力转移〔J〕.经济日报.2005,7.
    [103]任保平.工业反哺农业: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发展战略转型及其政策取向.西北大学学报.2005.
    [104]周超纲.土地政策构成要素及其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1995,1.
    [105]姜爱林.中外土地政策研究概述[J].国土经济.1998,2.
    [106]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政策:持续创新——对农地使用制度变革的重新评[J].管理世界.1998,1.
    [107]刘维新.海南特区土地政策与房地产开发研究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3,1.
    [108]郑有贵.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与当代中国“三农”政策演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1.
    [109]何世林.十六大以来中央农村政策概览(上)[J].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
    [110]马刚.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界.2006,1.
    [111]李放,张景顺.论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转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12]陈二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五大“看点”[J].经济视角.2006,1.
    [113]钱正武.建国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演变与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114]杨翠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变及评价[J].农业经济.2001,1.
    [115]李高东.胡锦涛农业农村发展思想论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16]刘艳飞.浅谈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J].北京农业.2005,2.
    [117]尹从国.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
    [118]曾祥炎.工业反哺农业应遵循农村经济发展次序[J].南华大学学报.2005,8.
    [119]刘合心.对工业反哺农业新阶段的思考[J].新东方.2005,4.
    [120]田克勤.毛泽东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1]〔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22]〔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23]〔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24]〔美〕阿瑟恩杨格.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5]〔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6.
    [126]〔美〕詹姆斯M布坎南:《财产与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7]〔美〕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8]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1.
    [129]白树强.全球竞争论[M].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
    [130]曹东,郭绪全.中国加入WTO与广西农业发展调研报告[R].北京市: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6.
    [131]陈武.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经济国际化.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6.1.
    [132]陈左.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启示[J].经济问题分析,1998,8.
    [133]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3.
    [134]樊丽明、商华.加入WTO与中国政府支农方式的调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135]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合编.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G].(1991—2001)
    [136]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部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G].北京市: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137]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等,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R].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
    [138]韩俊、刘振伟主编,《邓小平农业思想》,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139]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
    [140]黄季焜.为什么我国主要农产品成本高于国际竞争者,农业政策简报,2000.9.
    [141]将永穆.中国农业支持体系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2.
    [142]金碚主编.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6.
    [143]柯炳生,“加入WTO与我国农业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2.1.
    [144]科林卡特、钟甫宁、蔡防,《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1.
    [145]雷纳等主编,《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
    [146]李炳坤,“加人世贸组织与农业发展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2.l.
    [147]李国祥,“加入WTO后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调整”,2001—2002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48]李建平等,《我国畜产品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3.
    [149]李荣林,《动态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8.
    [150]翁鸣等著.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1.
    [151]厉为民.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北京市: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52]卢锋、梅孝峰.我国‘人世’农业影响的省区分布估测,经济研究,2001.4.
    [153]马晓河、蓝海涛,“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研究”,《管理世界》,2002.5.
    [15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
    [155]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1),农业出版社,2001.10.
    [156]潘盛洲,“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0.42
    [157]钱克明,“加入WTO与我国农业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农业经济问题》,2001.1.
    [158]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编,WTO与植物检疫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9.
    [159]邵建化、陈瑛,“人世与我国农业保护的政策取向”,《农业经济问题》,2001.6.
    [160]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1年).
    [161]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3.
    [162]孙大光,“直接收入补贴改革与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中国农村经济》,2002.1.[163]农业部,《新一轮农业谈判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5.
    [163]出维明、张莉琴、周章跃,“中国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的经验和方法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的农业政策调整国际研讨会资料,2002.5.
    [164]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0.
    [165]徐逢贤等主编,《中国农业扶持与保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5.
    [166]徐志刚、钟甫宁、傅龙波,《中国农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及比较优势》,《农业技术经济》,2000.4.
    [167]杨鹏飞、洪民荣,WTO法律规则与中国农业,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9.
    [168]杨万江、徐星明,镀农业现代化测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
    [169]姚文国主编,《国际多边贸易规则与中国动植物检疫》,法律出版社,1997.11.
    [170]叶静怡、孟祥轶,“不同经济结构国家的农业政策及中国在WTO农业谈判中的抉择”,《经济科学》,2001.3.
    [171]叶兴庆,“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农业经济问题》2001.8.
    [172]余欣荣,《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是战略任务》,农业经济问题,2002.3.
    [173]张立承,“公共财政与优化支农目标”,《农业经济问题》,2001.l.
    [174]张悦玲、张晓光,“我国现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农业经济问题》,2001.10.
    [175]赵彦云、李静萍,《国际竞争力理沦及其运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
    [176]叫郑志海、薛荣久主编,《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8.[178]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2000[G].北京市: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77]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G].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129.
    [178]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论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0—2001)、(200l一2002)[G].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9]朱希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2.1.
    [180]朱之鑫主编,国际统计年鉴(2001)[G].北京市: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