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人间佛教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台湾佛光山的星云大师是当今人间佛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入考察其人间佛教的思想,对于当前学术界、宗教界共同关心和探讨的人间佛教课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分为九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引论首先阐说星云人间佛教思想研究的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继而介绍学界目前关于本选题的研究概况,在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凸现问题意识,确定本研究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并简述本研究的主要议题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星云人间佛教思想渊源。原始佛教以人为本、关怀现实人生的佛陀本怀,是人间佛教最根本的思想源头。大乘佛教自觉觉他、利乐有情的菩萨道精神,是人间佛教充分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强调明心见性、即世间求解脱的禅宗思想,开启了中国佛教走向人间佛教的基本路向。首倡“人生佛教”、发起三教革命的太虚思想,是星云人间佛教理念与实践的直接理论来源。
     第二章星云人间佛教基本理念。星云倡导佛教人间化、生活化,强调人间之外,没有修行,生活即佛法,做人即做佛。星云主张佛教应有人间进取的精神、乐观喜悦的说理,彰显佛教拔苦与乐、示教利喜的人间本怀。星云人间佛教理念以中国佛教思想为本位,在理论构架上可说是“禅为密行,净土为用,华严为体”。
     第三章星云人间佛教实践创新。星云人间佛教实践以建立正信的、进步的、实有的、合理的、道德的现代化佛教为核心。佛教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弘法利生的多元创新,在技术层面实现佛法现代语文化、传教现代科技化、修行现代生活化、寺院现代学校化,在化导世俗方面开展多渠道、多维度的佛教事业,实现从禁欲出世到服务社会、心理安抚到精神激励的功能转型。
     第四章星云人间佛教的方法原则。传统与现代的融和是星云人间佛教一以贯之的方法论,佛光山教团奉行“教义是传统的,方法是现代的;思想是出世的,事业是入世的;生活是保守的,弘法是进步的”的精神。不变随缘的中道原则是星云对契理契机原则的个性化注解,也是佛光山道场发展壮大的成功秘诀。
     第五章星云人间佛教的制度安排。星云因应现代社会需求,在丛林道场推行集体创作、制度领导、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其内在特色与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平等化理念、民主化作风、企业化精神和人性化管理。
     第六章星云人间佛教的净土理想。星云提倡“融和各宗、不舍一法”的佛光净土理念,并融汇各宗净土模式的精华,构建人间净土的蓝图。佛光人家是佛光净土的雏形,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家为起点的佛儒交融的基本精神。为实现佛化全球、法界圆融的最高理想,星云在五大洲设立道场、组织国际佛光会,举办各项弘法利生活动,开展文化交流与宗教对话,形成全方位的的国际化弘法格局。
     第七章星云人间佛教思想特质。一是文化性,倡导佛教与艺文合一,即以文学、音乐、美术、书法、建筑等多种文化形式弘传人间佛教,是星云人间佛教的一大特色;二是包容性,依循佛教慈悲无我、同体共生的精神,星云人间佛教超越宗派、宗教门户之见,融和异己,以和为尚。三是亲和性,创造性实践因缘法,广结善缘,以情义感动人心,是星云人间佛教的特有风格。
     结语部分总结星云人间佛教思想贡献。认为星云的在在处处有佛法的生活佛教理念,不变随缘、圆融中道的方法原则,以及在时代大背景中统筹规划佛教发展方向的宏观视野,为今后人间佛教如何契理契机地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Master Xing Yun, the founder of Fo Guang Shan (lit.,"Buddha's Light Mountain") in Taiwan, is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representatives of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Buddhist movement. Investigation into his thought is of referenti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recent study on Humanistic Buddhism among the academic and religious circles.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nine parts. The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clarifies the reason and value of the reseach and makes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made by the academia. It also notes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the basis of the achievements of previous research, gives a sketchy outline of the dissertation and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innovative points.
     Chapter one investigates the ideological background of X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The rationale for Humanistic Buddhism derives from the Buddha, whose teachings focus on human beings and aim at liberating prople from suffering in real life. Mahayana Buddhism, especially the Budhisattva way of self-enlightenment and awakening all sentient beings,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Chan Buddhism, which emphasizes that enlightenment is seeing one's true nature, initiate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China. Xing Yun's thought directly drew from that of Master Tai Hsu, who pioneered in putting forward Life Buddhism and starting the Three Buddhist Revolutions.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essential ideas of X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The core concept of Master Xing Yun is to relate Buddhism to everyday life, underline the principle of living what one believes, and place more weight on reality than abstract discussion. Besides, Xing Yun advocates humanistic and joyful Buddhist practice and asserts that the real purpose of Buddha's revealing the truth of suffering was to liberate people from pain and attain the state of supreme bliss. To some extent, Xing Yun's thought lays its found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Buddhism, particularly Chan Buddhism, Pure Land Sect and Huayan School.
     Chapter three explores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X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Xing Yun strives to establish modern Buddhism that is correct, progressive, real, reasonable and moral. He stresses the realization of four modernizations, namely, translating Buddhist Canon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utilizing modern media in Dharma propagation, integrating Buddhist practice with modern life and transforming monasteries into modern schools. He's also been engaged in various Buddhist causes in preaching the dharma, which embody the shift of the function of Buddhism in society from asceticism to social service, and from soothing to encouraging.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approach and principle of X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The fundamental rule highlighted by Xing Yun is to combine traditions and modern methods. His basic principle is that of the Middle Way, unwaveringly carrying on what the Budhha taught and flexibly befit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mental disposition
     Chapter five explores Xing Yun's reforms in the organiz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Fo Guang Shan. Xing Yun emphasizes combined effort,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undeviatng faith and strict accordance with rules. Essentially, It embodies idea of equality, democratic style, spirit of enterprise and humanized management.
     Chapter six elaborates on Xing Yun's thought of establishing a pure land on earth. Xing Yun presents the notion of a pure land pervaded by the Buddha's light, which is all inclusive and tolerant. Drawing on traditional pure land descriptions, he draws up the Humanistic Buddhism blueprint for a pure land in this world. The procedure of achieving this involves cultivating oneself, putting one's family in harmony, creating stable and happy community, and bringing peace to the globe. In order to purify the Buddha-land and benefit all sentient beings, Fo Guang Shan has set up Buddhist rites in five continents, established Buddha's L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BLIA), conducted myriad Dhama propagation activities and organized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dialogues between religions. It has formed an all-round international network in spreading Buddhism.
     Chapter seven discusse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X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t thought and practice. Firstly, Xing Yun promotes Buddhism through arts and humanities. Fo Guang Shan has made various cultural endeavors in Dharma propagation such as utilizing literature, music, painting, calligraphy, architecture in spreading Dhama. Secondly, X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t thought transcend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uddhist sects and between world religions and promotes mutual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so as to urge joint effort in educating the people and boosting world peace. Thirdly, Xing Yu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links of affinity, love and compassion in creating a happy and harmonious world.
     The conclusion gives a summary and overall appraisal of X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t thought. Its contribution to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Buddhism can be evaluated mainly in three aspects:the idea of practicing Buddhism in everyday life, the principle of the Middle Way of adherence and flexibility, and the global perspective in planning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ligh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times.
引文
①赖永海,《人间佛教是当代佛教的主流》,《普门学报》,第2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
    ①何建明,《人间佛教的百年回顾与反思——以太虚、印顺和星云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期。
    ①江灿腾,《当代台湾佛教》,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第9页。
    ①《中阿含经》第五十八卷,《大止藏》第一卷,第777页。
    ②昌瀓,《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8页。
    ①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153-154页。
    ②同上,第155页。
    ① 《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第77-78页。
    ① 《增一阿含经》第二十六卷,《大正藏》第二卷。
    ①《中论·观四谛品》,《大正藏》第30卷。
    ②《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五,《大止藏》第7卷。
    ③《维摩诘经·佛国品》,鸠摩罗什译:道生等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8页。
    ④《维摩诘经·佛道品》,第103-104页。
    ①同上,第101页。
    ②《维摩诘经·菩萨行品》,第138页。
    ③《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第113页。
    ④ 同上,第113页。
    ⑤《维摩诘经·弟子品》,第24页。
    ⑥引自僧肇的注解。
    ⑦《维摩诘经·佛国品》,第9页。
    ⑧《维摩诘经·佛道品》,第105页。
    ①《法华经·方便品》,鸠摩罗什译;张新民,龚妮丽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35页。
    ②《大方广佛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大止藏》第9卷,第450页。
    ③《华严经·入法界品》,《大正藏》第9卷,第770页。
    ①《华严经·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大正藏》第9卷,第469页。
    ②《华严经·十地品》,《大正藏》第10卷,第194页。
    ③《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蜕偈品》,《大正藏》第9卷,第465页。
    ④《华严经·入法界品》,《大小正藏》第9卷,第695页。
    ⑤《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正藏》第10卷,第846页
    ⑥《华严经·贤首菩萨品》,《大正藏》第9卷,第435页。
    ①《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第325页。
    ①《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卷,第341页。
    ②同上,第355页。
    ③同上,第341、350页。
    ④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2页。
    ⑤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止藏》第48卷,第353、352页。
    ⑥同上,第349页。
    ①同上,第352页。
    ②同上,第354页。
    ①印顺,《中国禅宗史》,上海书店,1992年,第372页。
    ②太虚,《佛学源流及其新运动》,《太虚大师全书》第四册,第929页。
    ③太虚,《在黄梅演讲之记载》,《太虚大师全书》第54册,第115页。
    ①参见赖永海,《佛教与人生》,《中国佛教与哲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第141-154页。
    ②《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第79页。
    ①《往事百语②·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第70页。
    ①太虚,《人生》,《太虚大师全书》第五册,第203-204页。
    ②太虚,《人生的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五册,第242页。
    ①太虚,《人生佛学的说明》,《太虚大师全书》第五册,第208-209页。
    ②太虚,《人生佛教之目的》,《太虚大师全书》第五册,第234-236页。
    ①邓子美,毛勤勇,《星云八十:学者看大师》,第6页。
    ②陈兵,《正法重辉的曙光》,《普门学报》,2001年第一期,第304页。
    ①太虚,《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太虚大师全书》第55册,第260页。
    ①太虚,《佛法与孔子之道》,《太虚集》,黄夏年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17页。
    ②《人间佛教语录》(下),第301页。
    ③太虚,《优婆夷教育与佛化家庭》,《太虚大师全书》第35册,第266页。
    ① 《人间佛教语录》(下),第315页。
    ②满耕,《星云大师与当代“人间佛教”》(五之三),《普门学报》第三十三期,第191页。
    ①星云大师,赖永海选编,《禅与人生——星云大师讲演选·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的出世生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86页。
    ②星云,《星云大师讲演集》第二集,第670页。
    ① 龚鹏程,《佛学新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9页。
    ②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人间佛教的蓝图(上)》,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第325页。
    ③ 赖永海,《人生处处有佛法——听星云大师<禅学与人生>讲演随笔》,《人间佛教的星云》,第234页。
    ④ 释圣严,《印顺长老的护教思想与现代社会》,《中华佛学学报》第四期,1991.
    ⑤ 杨惠南,《当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6,第109页。
    ①李尚全,《人本佛教:现代化语境里的佛教话语》,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②《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人间佛教的蓝图(上)》,第325-326页。
    ③符芝瑛,《云水日月》,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48页。
    ①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下册)》,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第85页。
    ②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第163页。
    ③星云大师,《欢喜:处事秘笈·生活中的修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93-194页。
    ①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佛教现代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40页。
    ②《人间佛教语录(下册)》,第70页。
    ③《人间佛教论文集(下册)·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第94页。
    ①林翠芬,《即心即佛净化众生》,陆铿主编,《人间佛教的星云——学者作家心目中的星云大师》,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第162-163页。
    ②《禅与人生——星云大帅讲演选·佛教的政治观》,第330页。
    ①吴怡,《生命的哲学》,台北:三民书局,2004年,第64页。
    ②《人间佛教论文集(下)·山林寺院与都市寺院》,第145页。
    ①《人间佛教论文集(上)·欢喜与融和》,第635页。
    ②《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佛教的前途在哪里》,第748页。
    ③同上,第726-727页。
    ④《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人间佛教的蓝图(上)》,第324页。
    ⑤《人间佛教论文集(上)·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中)》,第212页。
    ⑥《人间佛教语录(下)》,第75页。
    ① 《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佛教的前途在哪里》,第711页。
    ② 《人间佛教语录(下)》,第19页。
    ③《禅与人生——星云大师讲演选·生活与修持》,第131页。
    ①星云大师,《佛陀真言: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49页。
    ②《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佛教的前途在哪里》,第740页。
    ③林清玄,《浩瀚星云》,台北:圆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第262页。
    ④《人间佛教语录》(上),第277页。
    ①《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第93-94页
    ①《禅与人生——星云大师讲演选·生活与修持》,第133页。
    ② 星云大师,《往事百语②·将欢喜布满人间》,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③印顺著,黄夏年主编,《印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117页。
    ①同上,第107页。
    ②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上),第158页。
    ③星云大师:《佛陀真言:星云大师谈当代间题》(下),第174页。
    ① 《人间佛教语录》(上册),第33页
    ②《人间佛教论文集(上)·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中)》,第145页。
    ③《人间佛教语录》(下),第258页。
    ④ 《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第56页。
    ① 星云大师,《风轻云淡·星云大师谈禅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第163页。
    ② 《人间佛教论文集(上)·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上)》,第18页。
    ① 星云大师,《六祖坛经讲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108页。
    ②《风轻云淡——星云大师谈禅净》,第184页。
    ①《浩瀚星云》,第212页。
    ② 《往事百语②·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第5页。
    ①《华严经·十地品》,《大正藏》第9卷,第569页。
    ②《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大正藏》第9卷,第465页。
    ① 《人间与实践·佛教现代化》,第137页。
    ② 同上。
    ③ 《创意与第一》,《弗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十册,第6页。
    ①《人间与实践·佛教现代化》,第137-143页。
    ①《人间与实践·佛教现代化》,第150-155页。
    ② 同上,第144-149页。
    ③ 同上,第157-159页。
    ①《三皈五戒的人间意义》,《人间佛教论文集(上)》,第533-534页。
    ②《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人间佛教论文集(上)》,第419页。
    ①《佛陀真言:星云大师谈当代间题(上)》,第46页。
    ②《禅与人生:星云大师讲演选》,第135-137页。
    ①《创意与第一》,《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十册,第68页。
    ① 《佛教的前途在哪里(第三讲)》,《人间佛教论文集(下)》,第736-737页。
    ① 《现代佛教的四化》,《人间与实践》,第167页。
    ② 《佛教的前途在哪里(第三讲)》,《人间佛教论文集(下)》,第750-755页。
    ① 《佛教的生活学》,《人间佛教论文集(上)》,第596-631页。
    ① 《人间佛教语录(下)》,第74页。
    ② 满耕,《星云大师与当代“人间佛教”》,《普门学报》第三十三期,第206页。
    ③《现代佛教的四化》,《人间与实践》,第168-169页。
    ① 《人间与实践》,第161页。
    ② 学愚,《人间佛教:星云大师如是说、如是行》,香港:中华书局,2010年,第88页。
    ①圣凯,《论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佛教》,觉醒主编,《都市中的佛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第218页。
    ②《佛陀真言: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上)》,第104页。
    ① 《慈善弘法》,《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五册,第14页。
    ① 《云水日月:星云大师传》,第92页。
    ②《云水日月:星云大师传》,第92页。
    ① 参见星云大师《学佛与求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第176页。
    ①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佛教的忠孝观》,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②《我们应知的努力方向》,《星云大师讲演集》第一集。
    ① 《佛光宗风》,《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一册,第139页。
    ②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上)——戒学》,《人间佛教论文集》(上),第20页。
    ① 李利安,《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第65页。
    ① 邓子美,《人间佛教释疑》,《法音》,2007年第12期,第18页。
    ②《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卷,第350页。
    ③ 太虚,《新与融贯》,《太虚大师全书》第1册,第450-451页。
    ④ 《迷悟之间(二)·不二法门的哲学》,第315页。
    ①《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山林寺院与都市寺院》,第540页。
    ① 星云大师,《来去一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25页。
    ② 《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第375页。
    ③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卷,第360页。
    ①《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第363页。
    ① 《比丘尼僧团的发展》,《人间佛教论文集(下)》,第307页。
    ② 《国际佛光会》,《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六册,第61页。
    ③《比丘尼僧团的发展》,《人间佛教论文集(下)》,第318页。
    ①《佛光教科书·佛教·世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01-102页。
    ②《人间佛教系列(一)·佛光会的方向》,第315页。
    ①《人间佛教语录(下)》,第208页。
    ②《国际佛光会》,《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六册,第34页。
    ① 《佛光宗风》,《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一册,第104页。
    ①《云水日月:星云大师传》,第161页。
    ① 江灿腾,《新视野下的台湾近现代佛教史》,第393-394页。
    ② 《佛光宗风》,《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一册,第68页。
    ③ 《星云日记》,1989年9月27日。
    ① 《人间佛教语录(下)》,第163页。
    ② 《人间佛教语录(下)》,第81页。
    ①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上)》,《人间佛教论文集(上)》,第40页。
    ① 《人间佛教语录(下)》,第]76页。
    ②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1-122页
    ③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9页。
    ①《浩瀚星云》,第199页。
    ②《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上)》,《人间佛教论文集(上)》,第28页。
    ③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第120页。
    ①《佛陀真言: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中)》,第143页。
    ①释印顺,《净土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4页
    ①太虚,《无量寿经要义》,《太虚大师全书》第7编,第2413页。
    ① 《人间佛教语录(下):宗门思想篇》,第287页。
    ② 《佛光会员的胸怀》,《规矩的修行》,第168页。
    ① 《人间佛教语录(上):禅门净土篇》,第206页。
    ② 《风轻云淡:星云大师谈禅净》,第126页。
    ①《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一)》,《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531-532页。
    ②《人间佛教语录(下):宗门思想篇》,第288页。
    ③ 星云大师,《心领神悟:星云大师谈佛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7页。
    ④《人间佛教的蓝图(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第554页。
    ① 《人间佛教语录(上册)》,第318页。
    ① 星云大师,《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60页。
    ② 《人间佛教语录(中):生活应用篇》,第285-294页。
    ①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自觉与行佛》,第417页。
    ②《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人间佛教的蓝图》,第375页。
    ③《佛陀真言: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下),第111页。
    ④《佛光菜根谭》,第88页。
    ⑤同上,第164页。
    ⑥《人间佛教语录》(下),第104页。
    ①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第73页。
    ②《佛光菜根谭》,第287页。
    ①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下)·人间佛教的蓝图(上)》,第569-574页。
    ② 《禅与人生——星云大师讲演选》,第224-227页。
    ③ 星云大师,《心灵的探险·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0页。
    ① 《佛陀真言: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中),第140页。
    ② 《人间与实践》,第40-41页。
    ① 《人间佛教论文集(上)·佛教的慈悲主义》,第422页。
    ②《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上),第139页。
    ③《人间佛教语录(下册)·宗门思想篇》,第62页。
    ① 佛光星云编著,《佛·法·僧》,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82页。
    ②《国际佛光会》,《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六册,第12页。
    ①《规矩的修行》,第155页。
    ②同上,第160页。
    ③《国际佛光会》,《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六册,第31页。
    ①《往事百语②·不要同归于尽》,第7页。
    ②《规矩的修行·怎样做个佛光人》,第205页。
    ①《佛陀真言: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中)》,第27页。
    ①《佛陀真言: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下)》,第150页。
    ① 霍韬晦,《现代佛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29页。
    ①《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四册《文化艺术》,高雄:佛光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②同上,第7页。
    ①《人间佛教语录(下)》,第95页。
    ②《人间佛教语录(下)》,第67页。
    ①星云大师,《安住我身·云水三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74页。
    ②《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四册《文化艺术》,第78页。
    ③同上,第79页。
    ④《安住我身·诠释世间真善美的水远追求》,第269页。
    ① 《人间佛教语录(下)》,第99页。
    ②《云水日月》,第303页。
    ③ 《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四册《文化艺术》,第173页。
    ④《安住我身·学术走近大众》,第318页。
    ① 邓子美,毛勤勇,《星云八十:学者看大师》,台中:太平慈光寺,2007年,第122页。
    ② 《往事百语②·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第14页。
    ③ 《佛光出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四册《文化艺术》,第40页。
    ④ 同上,第10页。
    ① 本节内容曾以《同体共生 以和为尚——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中对宗派、宗教差异的超越意识》为题发表于《理论界》2011年第10期,在原文上略有删改。
    ② 《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佛教的前途在哪里(第一讲)》,第706页
    ① 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② 《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国际交流》,第32页。
    ③ 《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第334页。
    ① 《人间佛教语录》(下),第21页。
    ② 《人间与实践·现代佛教的建设》,第176页。
    ③ 《佛陀真言: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中),第35页。
    ① 《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国际交流》,第87页。
    ②《人间佛教语录》(下),第313页。
    ③ 《佛陀真言: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中),第27页。
    ① 星云大师,《规矩的修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7页。
    ②《佛陀真言: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中),第12页。
    ③《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人间佛教的蓝图》,第325页。
    ④ 《人间佛教语录》(下),第199页。
    ①《浩瀚星云》,第286页。
    ②《人间佛教论文集(上)·自觉与行佛》,pp.773-4。
    ③《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人间佛教的蓝图》,第443页。
    ④《人间佛教语录》(下),第306页。
    ⑤《规矩的修行》,pp.159-160。
    ①《浩瀚星云》,第382页。
    ② 《安住我身·愿助天下情义圆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第184页。
    ③ 《往事百语①·因缘能成就一切》,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第49页。
    ④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年,第]91页。
    ①星云大师,《佛法与义理·佛教对因缘的看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②同上,第90页。
    ③《人间佛教语录(下册)》,第47页。
    ①《规矩的修行·佛光会员应如何广结善缘》,第257页。
    ②《浩瀚星云》,第382页。
    ①《往事百语①·因缘能成就一切》,第55贞。
    ② 印顺,《妙云集(下编⑩)·华雨香云》,第122页。
    ③ 江灿腾,《新视野下的台湾近现代佛教史·崛起于当代台湾地区的佛教四大事业道场经营及其转型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95页。
    ④ 《云水日月》,第330页。
    ① 《人间佛教语录(下)》,第82页。
    ② 《浩瀚星云》,第380页。
    ③ 《安住我身·愿助天下情义圆满》,第184-186页。
    ④ 《浩瀚星云》,第374页。
    ⑤ 同上,第379页。
    ①《禅与人生:星云大师讲演选·谈情说爱》,第458-459页。
    ②《人间佛教论文集(下)·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第97页
    ③ 同上,第93页。
    ④《云水日月》,第330页。
    ① 《创意与第一》,《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第十册,第6页。
    ①《人间佛教语录(下)·宗门思想篇》,第29页。
    ②阎崇年,星云大师,《合掌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66页。
    ①《风轻云淡:星云大师谈禅净》,第194页。
    《规矩的修行》,第193页。
    《中阿含经》第五十六卷,东晋·瞿昙伽提婆译,《大正藏》第一卷。
    《增一阿含经》第二十六卷,东晋·瞿昙伽提婆译,《大正藏》第二卷。
    《中论》,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3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五,唐·玄奘译,《大正藏》第7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唐武周·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9卷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元·宗宝编,《大正藏》第48卷
    《维摩诘经》,姚秦·鸠摩罗什译;道生等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张新民,龚妮丽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江灿腾,《当代台湾佛教》,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
    江灿腾,《新视野下的台湾近现代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龚鹏程,《佛学新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杨惠南,《当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6。
    霍韬晦,《现代佛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李尚全,《人本佛教:现代化语境里的佛教话语》,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符芝瑛,《云水日月》,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
    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
    陆铿主编,《人间佛教的星云——学者作家心目中的星云大师》,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
    林清玄,《浩瀚星云》,台北:圆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邓子美,毛勤勇,《星云八十:学者看大师》,台中:太平慈光寺,2007年。
    吕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印顺著,黄夏年主编,《印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印顺,《中国禅宗史》,上海书店,1992年。
    太虚,《太虚大师全书》,印顺编,香港佛经流通处印行。
    赖永海,《中国佛教与哲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太虚著,黄夏年主编,《太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学愚,《人间佛教:星云大师如是说、如是行》,香港:中华书局,2010年。
    觉醒主编,《都市中的佛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释印顺,《净土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吴怡,《生命的哲学》,台北:三民书局,2004年。
    阎崇年,星云大师,《合掌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星云大师,赖永海选编,《禅与人生——星云大师讲演选·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的出世生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论文集》(上)、(下),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上、中、下册),台北: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
    星云大师,《欢喜:处事秘笈》,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星云大师,《人间与实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星云大师,《佛陀真言——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上、中、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星云大师,《往事百语①②③》,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年。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编,《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全十册:《佛光宗风》、《新春贺函》、《僧信教育》、《文化艺术》、《慈善弘法》、《国际佛光会》、 《国际交流》、《佛光道场》、《佛光山大事记》、《创意与第一》),高雄:佛光文化出版社,2007年。
    星云大师,《安住我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星云大师,刘长乐,《包容的智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星云大师,《规矩的修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年。
    星云大师,《佛法与义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星云大师,《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星云大师,《风轻云淡·星云大师谈禅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星云大师,《心领神悟:星云大师谈佛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星云大师,《学佛与求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星云大师,《佛教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星云大师,《六祖坛经讲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
    星云大师,《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
    星云大师,《心灵的探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佛光星云编著,《佛·法·僧》,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星云大师,《来去一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赖永海,《人间佛教是当代佛教的主流》,《普门学报》,第2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
    何建明,《人间佛教的百年回顾与反思——以太虚、印顺和星云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期。
    释圣严,《印顺长老的护教思想与现代社会》,《中华佛学学报》第四期,1991陈兵,《正法重辉的曙光》,《普门学报》,2001年第一期
    满耕,《星云大师与当代“人间佛教”》(五之三),《普门学报》第三十三期
    李利安,《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
    邓子美,《人间佛教释疑》,《法音》,2007年第1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