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中共乡村党组织形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人民建立的第一块敌后根据地,是坚持全国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和统一战线的模范区,而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发展等,都离不开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的中国共产党。
     近年来,虽然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研究已取得相当丰富的成果,但是对于边区中共党组织的研究,除了一些在传统革命史叙事模式之下的重视党组织机构沿革和人事变动的“区域”组织史外,对边区党组织运行实态,尤其是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实态研究,迄今仍未见有成果发表。
     鉴于此,与以往边区党的组织史研究侧重组织沿革和制度条文而忽视实际运作不同,本文在掌握既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研究重点转向党组织的实践和实际运行层面。通过爬梳边区基层各级党组织的有关档案资料,运用历史学,并借鉴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重点探讨晋察冀边区乡村党组织的规模、党员群体、干部群体、党群关系等实际状况,及其乡村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深入揭示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作为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模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验场和新中国的雏形的内在发展逻辑,并从中概括出边区中共乡村党组织领导军民进行抗日斗争和边区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新时期中国乡村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
     论文共分导论、主体和结论三部分,其中主体部分凡五章,每章间存在相互交织、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论文第一章介绍了抗日战争前边区乡村环境,并追溯了抗战前党组织的运行状况。第二章考察了抗日战争时期在边区乡村党组织的重构中党员组织规模的扩大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党组织的调整和巩固。第三章从乡村党员的社会构成、身份构成和支部教育方面,分析了党员群体的基本状况,说明边区党组织确立了以乡村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基础,但这并不必然建基于党组织所期望的党员素质和乡村农民现实利益的满足上。第四章以乡村干部群体为对象,从乡村干部群体的社会成份、任用与流动、纪律执行和工作效能的角度,探讨了乡村干部群体的基本形态,分析了党组织的干部政策和路线在实践中矛盾、调整对各项工作的影响。第五章从党组织构建党群关系出发,围绕乡村动员和政权改造及其建立乡村宗教统一战线工作,深入揭示党群密切关系的形成及其内部存在的矛盾、冲突、调适、协商的复杂纠葛,从而揭示出乡村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奠定了以后赢得抗战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社会基础。本文在上述探讨中,没有回避当时中共乡村党组织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是力图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并总结其在当时艰难环境中获取的经验、教训。
     论文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乡村党组织在建党、建政、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尤其是在这些实践中乡村党组织的内外运行网络,深刻影响着未来该区域党组织的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形塑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政治架构。此阶段晋察冀边区党组织汲取了此前南方革命和西北革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进取,从而使边区党组织的执政实践奠定了人民共和国政治的重要基础。
The Shansi-Chahar-Hopei Border Region was established the first block behind border region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which sticked to the protracted war fortress in the National Anti-Japanese War and a model area of the United Front.However, the building,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order Region and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could not do withou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ich was supported by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I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recent years in the study of the Shansi-Chahar-Hopei Border Region during of Anti-Japanese War.The system study on the actual stat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s, especially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has not yet been concerned, except some narrative tradition of revolution history that paid attention to the party organization evolution and change "regional" organizational hist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arty organization practice and actual operation that differs from the previous organization history research on the party organization evolution and the provisions of the system,but ignored the actual operation. This paper uses archival data on each grade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the achieved research results, and history,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theories and methods to focuses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Shansi-Chahar-Hopei Border Region of rural party organizations, party members, cadres population scale,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etc. an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urther inherent development logic of the Border Region as a national model Anti-Japanese behind enemy lines, the experimental fiel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the prototype of new China,and the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the rural party organization leading the army and people in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construction activities,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in village Party organization and the rural society, to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China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Chinese rural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Party building.
     The paper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has five chapters, and each chapter exists between intertwined, interrelated and mutually influence. In the first chapter,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ural environment before Anti-Japanese War, traces the operation status of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he second chapter,it examines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xpand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party organization, and to consolidate and adjus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arty organization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The third chapter,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Party gro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and identity structures of rural party and branch education. It shows that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established social basises in rural farmers as the main body, but this is not necessarily based on qualified party members that organization expected and met the real interests of rural farmers. In the forth chapter,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form of village cadres groups,and the effect that party cadres policy and route in real practice had on the work in the contradiction and adjustment.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paper deeply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and its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conflicts, debugging, negotiation from constructs of the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and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ited Front Work of rural religious, which show the patty organization upholding policy, the correct strategy to form the relationship to share weal and woe between the party organization and rural masses, which reveals the social basis of rural party organizations that had been continuing to grow and eventually wan the final victory,too. In the discussion, the paper do not evade problems, but tries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to reveal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through the frustration and failure.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specific practice of rural party organization in the party, government, economy and military affairs, especially the network of the rural party organization in the practice operation have an deeply effect on the future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this stage, the activities of the party is a summary of the south revolution and the northwest revolutionary struggle experience, and continued to use and develope in practice, contribute the ruling practice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al blueprint for the fu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引文
①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4页。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③ 目前学术界对抗日战争研究时间断限为1931年到1945年。本文选取1937年到1945年为时段,集中考察晋察冀边区由开创到抗战胜利的历史进程。为方便论述起见,上述时限或前推,或后延,以体现历史发展的关联性。至于中共领导的晋察冀边区在抗战胜利后的历史,限于时间和精力,留待以后进一步探讨。
    ①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②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208-209页。
    ③ [美]帕森斯(Parsons. T.):《社会行动的结构》,张德明、夏翼南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9页。
    ① 毛泽东:《晋察冀边区是华北抗战的堡垒(1939年3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文献》,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308—309页。
    ② 黄小同主编:《中共中央北方局·综合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③ 《顺直省委关于组织问题给中央的报告》,1927年12月12日,石家庄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以下简称“石档”),卷宗号:1-1-1-1。
    ④ 《盛智僧关于党务工作报告——组织问题、军事政治工作、农民和民校运动》,石档,卷宗号:1-1-1-2。
    ⑤ 《中央致顺直省委并转全体同志信》,1928年,石档,卷宗号:1-1-2-2。
    ① 《关于华北的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石档,卷宗号:1-1-13-1。
    ② 刘澜涛:《晋察冀边区党组织在战斗中成长壮大》,中央档案馆编:《根据地史料丛书·文献选编》,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27页。
    ③ 刘锡五:《巩固党的任务在华北》,《党的生活》,1939年第1期,第1页。
    ④ 刘树芳:《革命区系研究:中共革命史研究的新路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30-136页。
    ① 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报告选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2年版。其中蔡和森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党的机会主义史》;瞿秋白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论》;李立三的《党史报告》;张闻天的《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等是早期中共党史研究代表。
    ②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党史研究》,1980年第1期,第1-7页。
    ③ 代表有: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的《续西行漫记》;托马斯·阿瑟·比森的《毛泽东就南京政府所作剖析》(《美亚》1937年第1期);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人类的五分之一》;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的《中国军队》、《中国的双星》;史沫特莱的《中国的战歌》、《中国在反攻》;斯诺的《为亚洲而战》等。
    ④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该书最初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后经毛泽东提议,出版单行本。该书是为了给学习《毛泽东选集》提供历史背景材料,最大的特点是按照《毛泽东选集》的分期法,以毛泽东的革命活动为全书核心。该书确定了国内党史的框架和研究方向,成为中共党史的范本。详见:田子渝、曾成贵主编:《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绪论”,第12页。
    ① 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年。
    ② 何干之:《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1958年。
    ③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十二月工作会议纪要》,《党史资料通讯》,1981年第1期,第1-7页。
    ④ 赵朴:《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一)》,《党史研究》,1981年第2期,第65页。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前言”、“凡例”,2000年。
    ② 代表是: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这类著述,收录了中共各个历史时期大量的决议、通告、指示、信函、报告、总结等,为研究组织史提供了丰富资料。然而往往使研究者面对这些史料,易于忽视产生这些文献的具体背景和动态进程。
    ③ 王键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北京:红旗出版社,1983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史大事纪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等。
    ④ 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⑤ 黄大熹:《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发展路径的历史考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序言”,2004年。
    ① 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89-92页。
    ② 其专著主要有:《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修订增补本),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论文:《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近代史研究》,2000第2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2春季号;《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近代史研究》,2002.5;《战时国民党党员与基层党组织》,《抗日战争研究》,2003第4期等。
    ③ 肖军:《美国中美关系史研究模式评析》,《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1期,第18-23页。
    ① 李里峰:《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3页。参见:[日]高桥伸夫:《党と农民:中国农民革命の再检讨》,东京:研文出版,2006年。对高桥论著的评论:[日]梅村卓:《高桥伸夫著<党と农民;中国农民革命の再检讨>》,《亚洲研究·书评》,东京:研文出版,2008年第2期,第99-103页。
    ② 王奇生:《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第1页。
    ③ 黄大熹:《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发展路径的历史考察》,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2003年。
    ④ 蔡少卿:“序”,李里峰:《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① 李秉奎:《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共农村党组织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2、29页。
    ② 聂荣臻:《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八路军军政杂志社》,1939年第12期。
    ③ 后编入《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详见:《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3-14页。
    ① 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军区政治部编:《冀中抗日战争简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
    ① 张新法:《中共华北地方组织在创建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3期,第1-14页。
    ② 朱江、李玉玲:《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政组织建设特点及启示》,《唐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7-8页。
    ③ 梁丽辉:《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的演变》,《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48-51页。
    ④ [英]詹姆斯·贝特兰:《华北前线》,林淡秋,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
    ⑤ [英]班威廉,克兰尔:《新西行漫记》,斐然、何文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
    ⑥ 伊斯雷尔·爱波斯坦:《中国未完成的革命》,陈瑶华、谢念非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
    ⑦ [瑞典]达格芬·嘉图《走向革命——华北的战争、社会变革和中国共产党1937-1945》,杨建立、朱永红译,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
    ①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9页。
    ② [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12-213页。
    ① 杨凤城:《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规范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20-23页。
    ② 龚育之:《关于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6期,第7-11页。
    ③ 侯且岸:《鲜明的史观,犀利的笔锋》,《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16页。
    ④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党史研究》,1980年第1期,第1-7页。
    ①Lyman P. Van Slyke:"Foreword", in Yung-fa Chen:Making Revolution: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1937-1945.
    "Preface", in Yung-fa Chen:Making Revolution: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1937-1945.
    ③ 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自叙”,王重民通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④ [德]哈特穆特·凯博:《历史比较研究导论》,赵中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页。
    ⑤ 《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8页。
    ① [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页。
    ② [美]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6-95页。此文英文原载Modern China,21.1955,(1):P105-143.
    ① 《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告全边区同胞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9—172页。
    ② 徐永志:《中共近现代政治社会史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引论”,第3-14页。
    ③ 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读书》,2002年第7期,第11-18页。
    ① 山西省,简称“晋”;察哈尔省,简称“察”,建于1912年,1952年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并入河北、山西2省以及北京市;热河省,简称“热”,位于目前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带,1914年2月划出,1955年7月30日撤销;河北省,简称“冀”,明清时期称“直隶”,辖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地区,1928年改省名为河北省。
    ② 张洪祥:《晋察冀杭日根据地行政区域沿革》,《党史研究》,1983年第3期,第76页。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④ 《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
    ⑤ 《中共中央北方局历史综述》,《中共中央北方局·综合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⑥ 《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9页;也可参见:顾龙生:《毛泽东经济思想大辞典》,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1-72页。
    ② 彭德怀:《在太行区军队营级、地方党县级以上干部会议上的报告》,1942年12月18日,山西省档案馆编:《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5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1页。
    ③ 杨尚昆:《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03-105页。
    ④ 最初为“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在1938年1月底得到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正式用此名。
    ⑤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85-487页。
    ① 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同上书(下册),第566-570页。
    ② [美]Haldore Hanson:《晋察冀边区政府情况》,《民族生命》,1938年第5期,第7-8页。
    ③ 刘少奇:《为发动华北广大群众的救国抗日运动而斗争》,193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④ 杨尚昆:《华北党建设的几个问题》,《共产党人月刊》,1939年第5期,第38页。
    ① 张宏儒:《二十世纪世界各国大事全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第1016页。
    ②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地及人选的决定》,1948年5月9日,中央档案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编:《晋察冀解放区历史文献选编》,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第417-418页。也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年)》第17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第151-153页。
    ① 《顺直省委关于组织问题给中央的报告》,石档,卷宗号:1-1-1-2。
    ② 盛智僧:《关于党务工作报告——组织问题、军事政治工作、农民和民校运动》,石档,卷宗号:1-1-1-3。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三卷(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153页。
    ② 北京军区战史编写组:《晋察冀暨华北军区武装力量发展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③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5页。
    ④ 相衡方:《所谓华北之历史地理观》,《公余》,1937年第2期,第21页。
    ⑤ 李梦龄:《冀中区的客观环境(1939年9月1日)》,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一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58—159页。
    ① 邓海容:《华北的黄土》,《方志月刊》,1935年第8卷第3期,第21-27页。关于黄土的形成,可参见:马溶之:《中国黄土之生成》,《地质评论》,1944年第1-6期,第207-224页,文章系统分析了黄土成因、分布、性能等。
    ②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0-197页。
    ③ 何德明:《华北地理一瞥》,《浙江青年》,1937年第5期,第43-44页。
    ④ 《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是怎样创造起来的》,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一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54页。
    ⑤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上),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1页。
    ① [瑞典]达格芬·嘉图:《走向革命一华北的战争、社会变革和中国共产党(1937-1945)》,杨建立、朱永红译,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34页。
    ② 吕正操:《冀中的抗战形势》,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一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60-161页。
    ③ 孙元范:《百炼成钢的晋察冀边区》,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晋察冀介绍》(内部资料),1982年,第43页。
    ④ 何德明:《华北地理一瞥》,《浙江青年》,1937年第5期,第43-44页。
    ⑤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1页。
    ⑥ 《河北束鹿县委报告——本地情形与工作情形》,石档,卷宗号:1-1-8-16。
    ① 《抗战前边区的经济状况与阶级关系》,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二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2页。
    ② 《直中特委工作报告》,1932年8月15日,石档,卷宗号:1-1-3-8。
    ③ 《顺直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案》,1928年6月,石档,卷宗号:1-1-3-6.
    ① 《抗战前边区的经济状况与阶级关系》,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二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14页。
    ② 李景汉:《中国农村土地与农业经营问题》,《东方杂志》,1936年第33卷第1号,第148页。
    ① 《晋省新订凿井办法》,《中外经济周刊》,1924年第83卷,第45-46页。
    ② 《河北省各县凿井暂行办法》,《河北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745号,第24-25页。
    ③ 陶葆楷:《凿井》,《清华周刊》,1933年第10期,第1012-1013页。
    ④ 《军阀混战下的顺直民生》,石档,卷宗号:1-1-5-3。也见:《北方红旗》,1930年5月7日第14期。
    ⑤ 李梦龄:《冀中军区的简单介绍》,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晋察冀介绍》(内部资料),1982年,第77页。
    ⑥ [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3页。
    ⑦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41-42页。
    ① 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论(下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73-590页。
    ② 《直中特委工作情形报告书—形势分析、组织情况统计表、矿区工作》,1934年1月5日,石档,卷宗号:1-1-12-6。直中位于河北省中部,共包括行唐、曲阳、灵寿、阜平、新乐、正定、井陉、赞皇、束鹿、元氏、栾城、高邑、藁城、赵县、无极、获鹿等县。
    ③ 《保属(小更)报告——目前农村形势及党团的工作》,石档,卷宗号:1-1-9-7。
    ④ 《井陉县志》,民国23年铅印本,第八编,“教育”。
    ⑤ 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第125页。
    ① 河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征求意见稿,1993年,第105页。
    ②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冀中人民抗日斗争史资料研究会编:《冀中抗日政权工作七项五年总结》,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第192-208页。
    ③ 《时事述评》,《尚志周刊》,1932年第24期,第36-37页。
    ④ 中共河北省委:《目前华北政治形势与创造新苏区的决议》,1933年6月23日,石档,卷宗号:1-1-9-7。
    ⑤ 《中共中央书记处给胡服(刘少奇)的信》,《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802页。
    ① 《1927年北方区各地支部及党员数量统计表》,1927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431-434页。
    ② 关于山西中共党组织建立时间,在1927年3月19日山西太原组织部工作报告中有“十四年(1925年)十月前,党在太原只有几个同学,而且对于党一点都不认识,也无何等组织。十月间,北京党校同学毕业回太原之后才开始建立起党的组织。并建立地委。”所以时间应为1925年10月。
    ③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晋察冀革命根据地晋东北大事纪》,“综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页。
    ① 《北京地方革命运动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同上书,第410-430页。
    ② 《临时省委组织纠纷问题报告》,《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471页。
    ③ 《北京地方革命运动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同上书,第410-430页。
    ④ 《中央为征收党员的“十月革命号召”致河北省委信》,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② 《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陈独秀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6-10页。
    ① 《中国共产党章程(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14-17页。
    ②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21页。
    ③ 《中局报告(1923年11月中共第三届第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30页。
    ④ 王奇生:《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年)》,《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第3页。
    ⑤ 《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议决案》,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39页。
    ⑥ 《京区报告》,《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⑦ 《北京地方青年农工运动报告》,《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同上书,第106页。
    ① 《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50-57页。
    ② 《组织问题议决案》,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67页。
    ③ 《对于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决议案》,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
    ① 《河北正定县委目前工作方针》,1928年3月,石档,卷宗号:1-1-2-6。
    ② 《太原地方政治报告(1927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409页。
    ③ 《最近组织问题的重要任务议决案(1927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145-150页。
    ④ 《中央通告第十七号——关于党的组织工作(192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151-156页。
    ① 《策略与组织——中央致广东省委信(1928年1月底)》,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167170页。
    ② 《中央通告第三十一号(1928年1月1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158-161页。
    ③ 《中共中央、青年团中央关于党团关系通告第二号(1928年1月2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161-162页。
    ④ 《中国共产党党章(1927年7月10日通过)》,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211-220页。
    ⑤ 《中央通告第七号——关于党的组织(1928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228-237页。
    ① 《顺直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案》,1928年6月,石档,卷宗号:1-1-3-6。
    ② 《顺直省委党务问题决议案》,1928年6月,石档,卷宗号:1-1-3-9。
    ③ 《顺直省委农民运动决议案》,1928年12月,石档,卷宗号:1-1-3-15。
    ① 《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综述”,第20-22页。
    ② 《华北的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给各级党部的一封指示信》,石档,卷宗号:1-1-4-7。
    ③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的任务决议》(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通过),http://xjtunews.xjtu.edu.cn/jiandang90/dszl/2011-06-19/1308445581d32749.html
    ④ 《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791-819页。
    ① 中共中央北方局:《华北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1936年8月31日,石档,卷宗号:1-1-13。
    ② 李葆华:《1936年4月至12月中共北平市委的组织简况》,《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1036-1037页。
    ① 李宝森:《1936年重建山西工委的回忆》,《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同上书,第1039-1041页。
    ② 王乃德:《瓦窑堡会议后华北各地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1328-1339页。
    ③ [美]费正清费、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刘敬坤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09页。
    ④ 《顺直省委第二期工作计划》,1928年3月9日,石档,卷宗号:1-1-3-4。
    ① 《顺直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案》,1928年6月,石档,卷宗号:1-1-3-6。
    ② 刘少奇:《答薛暮桥同志》,《中共党史研究》第4辑,北京:中共党史文献资料出版社,1982年,第1-2页。
    ③ 薛暮桥:《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及内战时期白区工作问题》,《中共党史研究》第4辑,北京:中共党史文献资料出版社,1982年,第10页。
    ①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和天津、北京两省一市的区域,清代在此设立直隶省和顺天府,此后人们就用“顺直”来称呼这一带地区,上世纪1927年6月后,中共曾于此建立“顺直省委”
    ② 《顺直省委关于组织问题给中央的报告》,1927年12月12日,石档,卷宗号:1-1-1。
    ③ 河北省正定县委组织部、办公室:《正定县1924年至1949年历史沿革概述(初稿)》,油印本,1958年,石家庄档案馆藏书。
    ④ 《正定地方五月份报告(1926年6月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306-307页。
    ① 中共元氏县委办公室:《1926年至1949年元氏县党的历史沿革概述(初稿)》,油印稿,1958年,石家庄市档案馆藏书。
    ② 中共建屏县委办公室:《建屏县党史材料》,油印本,1951年,石家庄市档案馆藏书。
    ③ 中共藁城县委办公室:《中共藁城党斗争简史》,油印本,1951年,石家庄市档案馆藏书。
    ④ 《山西太原组织部工作报告(192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435-439页。
    ① 《中央致顺直省委并转全体同志信》,石档,卷宗号:1-1-2-2。
    ② 《顺直省委党务问题决议案》,石档,卷宗号:1-1-3-9。
    ③ 《盛智僧关于党务工作报告——组织问题、军事政治工作、农民和民校运动》,石档,卷宗号:1-1-3。
    ①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89-194页。
    ② 《顺直省委通告第6号——关于农运回顾》,石档,卷宗号:1-1-3-2。
    ③ 《顺直省委通告第3号——关于党员重新登记问题》,石档,卷宗号:1-1-3-11。
    ① 《中共顺直省委通告第十二号—关于中心工作及改进各级关系问题》,《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207-209页。
    ② 《顺直省委通告第19号——关于党员自首与叛变》,1929年2月28日,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以下简称“河北档”),卷宗号:1-1-4-3。
    ① 红斌:《目前顺直党在农村的几件中心工作》,《出路》,1929年第10期,石档,卷宗号:1-1-4-3。
    ② 《顺直省委秘书处泽民同志给中央信——关于顺直工作情形》,1929年11月30日,石档,卷宗号:1-1-4-20。
    ③ 晓山:《巡视河北的报告》,1932年6月25日,石档,卷宗号:1-1-7-11。
    ④ 红斌:《目前顺直党在农村的几件中心工作》,《出路》,1929年第10期,石档,卷宗号:1-1-4-3。
    ① 《保属(小更)报告——目前的农村形势及党团的工作》,石档,卷宗号:1-1-9-8。
    ①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池子华、刘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09-271页。
    ②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同上,第271页。
    ① 《毛泽东对恒山、五台等地工作布置的指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6页。
    ② 《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关于冀察晋绥军事部署的报告》,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9页。
    ③ 《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关于公布晋察冀军区及其所辖部队的指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同上书,第54页。
    ① 河北省晋察冀边区教育史编委会编:《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附录”,第749页。
    ① 为适应残酷的抗日斗争需要,在日军占领县城和集镇的相邻若干县,为便于党组织隐蔽活动和小股武装有较大回旋余地,坚持对敌斗争,中共党组织打破原有各县的界限,建立联合县;在被日伪占领的铁路、公路线分割为两部分的县内,面积较大部分一般设立县政府,较小部分设立县佐公署。
    ① 为纪念冀中区党组织领导人、抗日烈士李之光和便于抗日,1941年中共将清苑县以张保公路为界划为两县,路东称之光县,路西仍称清苑县。1944年,两县再次合并,初称之光县,次年改称清苑县。
    ① 《关于战区抗日政权组织与地方工作的建议》,石档,卷宗号:1-1-14-1。
    ② 赵振声:《抗战两年中边区党的发展与巩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6页。
    ③ 谢忠厚、肖银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④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冀热边考察团考察报告》,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委会冀热辽分会编辑室编:《冀热辽报告》,内部发行,1983年,第28页。
    ① 1938年10月改称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1939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简称北方分局)成立后,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改为中共晋察冀区党委,并与冀中和冀热察两个区党委隶属北方分局领导。1941年1月中共晋察冀区党委改称中共北岳区党委,仍属晋察冀分局领导。1943年8月后,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改称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1945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另成立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其所属各区党委不变。
    ② 《关于战区抗日政权组织与地方工作的建议》,石档,卷宗号:1-1-14-1。
    ③ 《毛泽东对恒山、五台等地工作布置的指示(1937年9月24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6页。
    ④ 《毛泽东关于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的指示(1937年9月25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同上书,第47页。
    ⑤ 《周恩来、胡服电示》,1937年11月7日,石档,卷宗号:1-1-14-2。亦参见: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同上书,第51-52页。
    ⑥ 阜平县6区和5分区数字缺。
    ⑦ 谢忠厚、肖银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年,第70页。
    ① 杨尚昆:《目前的政治形势与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1940年4月16日)在黎城会议上的报告(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战以来选集》(第二集),上册,石档,卷宗号:1-1-15-2。
    ② 赵振声:《抗战两年中边区党的发展与巩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6-137页。
    ③ 黄敬:《地方党五个月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方针(1938年4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同上书,第124-125页。
    ① 中共阜平县委组织史征编办公室:《中国共产党河北省阜平县组织史资料(上报本)》,油印本,1986年,第3-4页。
    ② 藁城县委办公室:《藁城县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历史沿革概述(初稿)》,油印本,1958年,无页码。
    ③ 中共正定县委办公室:《正定县党的斗争简史》,油印本,1958年,无页码。
    ④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晋察冀革命根据地晋东北大事纪》,“综述”,太原: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6页。
    ⑤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晋察冀边区概况报告(1939年8月),张侠:《晋察冀概况》,内部发行,1982年,第22页。
    ① 舒同:《几个月来部队工作的总结与今后工作方针(1938年4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5-149页。
    ② 陈绍禹(王明):《目前的抗战形势与如何继续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1938年3月11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459-461页。
    ③ 《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466-468页。
    ④ 《关于巩固与扩大晋察冀根据地的指示》,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502-504页。
    ⑤ 《关于平原游击战的指示》,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505-506页。
    ⑥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三卷(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442页。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三卷(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488-489页。
    ② 黄敬:《地方党五个月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方针(1938年4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8-139页。
    ① 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31-360页。
    ② [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佟德志、刘训练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③ 建屏五区区委:《建屏县五区神堂关支部调查材料》,1947年4月20日,河北平山县档案馆,卷宗号:1-1-10。
    ④ 建屏五区区委:《建屏四区木口村支部工作调查》,河北平山县档案馆,卷宗号:1-1-14。
    ⑤ 建屏县委:《1946年组织工作总结》,1946年12月18日,河北平山县档案馆,卷宗号:1-1-8页。
    ⑥ 平山县委:《平山县组织工作考察报告》,1944年4月,河北平山县档案馆,卷宗号:1-1-4-1-1。
    ⑦ 《平山县温塘镇组织工作工作调查报告》,河北平山县档案馆,卷宗号:1-1-4-2。
    ①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冀热边考察团考察报告》,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委会冀热辽分会编辑室编:《冀热辽报告》,内部发行,1983年,第31-32页。
    ② 平山县委:《整理农村支部的典型报告》,河北档,卷宗号:520-1-649-2。
    ③ 《论边区党的建设问题——献给伟大的中共19周年纪念》,石档,卷宗号:1-1-17-3。也见:《战线·纪念特刊》,1940年7月1日。
    ④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81年,第140页。
    ⑤ 马辉之:《回忆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前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学刊》编辑
    ① 《论边区党的建设问题——献给伟大的中共19周年纪念》,石档,卷宗号:1-1-17-3。也见:《战线·纪念特刊》,1940年7月1日。
    ② 平山县委:《平山县组织工作考察报告》,1944年4月,河北平山县档案馆,卷宗号:1-1-4-1-1。
    ③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冀热边考察团考察报告》,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委会冀热辽分会编辑室编:《冀热辽报告》,内部发行,1983年,第33-34页。
    ④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81年,第133-143页。
    ⑤ 边区党组织将其定义为:(1)敌探奸细——被敌人利用在我内部活动者敌之特务份子及国民党混入组织者;(2)阶级异己分子——替资产阶级效力,给他们谋利益,损害无产阶级利益,地主富农混入党内者;(3)落后分子——贪生怕死、自动脱党者,脱离群众者,不够条件挂名党员,死不进步不起作用者;(4)投机分子——仗党欺人者,仗党庇护自己利益者,被敌(各种敌人)威胁叛党者,动摇逃跑叛变者,贪小利取巧者,贪污腐化堕落者。见:易春玲:《在四地委组织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41.7-1942.3,河北档,卷宗号:81-1-1-1。
    ① 铁:《论边区党的建设问题——献给伟大的中共19周年纪念》,石档,卷宗号:1-1-17-3。也见:《战线·纪念特刊》,1940年7月1日。
    ② 林铁:《从组织上巩固党的几个问题》,1943年8月,河北档,卷宗号:69-1-78-3。
    ①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0页。
    ②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同上书,第94页。
    ③ 《中央关于我党对国民党防共限共对策的指示(1939年1月23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④ 赵振声:《抗战两年中边区党的发展与巩固(1939年6月20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6-137页。
    ① 铁:《论边区党的建设问题——献给伟大的中共十九周年纪念》,《战线·中国共产党十九周年纪念特刊》,1940年7月1日。
    ① 铁:《论边区党的建设问题——献给伟大的中共十九周年纪念》,《战线·中国共产党十九周年纪念特刊》,1940年7月1日。
    ② 李葆华:《在中共晋察冀省委组织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38年6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① 聂荣臻:《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及结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3-243页、第244-254页。
    ①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对冀中工作的指示信(1939年8月11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269-273页。
    ② 进文:《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成功与其意义》,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176-180页。
    ① 铁:《论边区党的建设问题——献给伟大的中共十九周年纪念》,《战线·中国共产党十九周年纪念特刊》,1940年7月1日,石家庄市档案馆,卷宗号:1-1-13-5。
    ② 聂荣臻:《模范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边区》,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社,1939年第2期;1939年第5期。
    ③ 聂荣臻:《模范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边区》,同上。
    ① 《聂荣臻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586-587页。
    ② 《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55-158页。
    ③ 《中央对晋察冀工作的指示》,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同上,第177页。
    ④ 彭真:《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组织工作会议上的结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296-308页。
    ① 聂荣臻:《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44-146页。
    ② 彭真:《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组织工作会议上的结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302页。
    ① 聂荣臻:《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58-159页。
    ② 彭真:《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组织会议上的结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307-308页。
    ③ 《晋察冀边区党委关于目前各地干部教育的决定(1940年1月21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1页。
    ① 谢忠厚、肖银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年,第189页、第230页。
    ② 周文彬:《关于冀东工作的补充报告》,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冀热辽报告》,内部发行,1982年,第110页。
    ③ 聂荣臻:《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72页。
    ① 彭真:《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组织会议上的结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304-305页。
    ② 彭真:《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扩大干部会议上的结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340-342页。
    ③ 林铁:《论北岳区关于政党建党中支部工作上的几个问题》,《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68-75页。
    ① 中共晋察冀北岳区四分区地委:《四分区组织工作的总结与今后努力的方向》,1941年7月至1942年3月,河北档,卷宗号:81-1-1-6。
    ②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关于平西工作向北方局的报告》,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6-81页。
    ③ 彭真:《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会议上的关于巩固党的结论(1941年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475页。
    ① 北岳区党委组织部:《巩固组织》,河北档,卷宗号:69-1-45-1。
    ① 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事》,韩惊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第94-95页。
    ②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24页。
    ① “治安强化”是日寇在“治安肃正”(见前注)的总方针下,利用“肃正”采用的军事力量进行不断的讨伐与扫荡手段外的一切手段,如政治上欺骗、麻痹、收买与怀柔各种方式,达到巩固占领区和不断压缩根据地的战略。“蚕食”政策就是在改变以往速战速决的方针后,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对根据地像蚕吃食一样逐步扩大其占领区,缩小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以达到日寇确实掌握占领区与殖民化中国的目的。见:左权:《开展反对敌人蚕食政策的斗争》,《党的生活》,1942年第5卷第53期。
    ② 《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关于研究讨论廿二种文件》,《晋察冀日报》,1942年889期,第2版。
    ① 《北岳区五团体代表大会开幕》,《晋察冀日报》,1942年第905期,第1版。
    ②② 聂荣臻:《关于整风问题向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报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817-818页。
    ① 北岳区党委:《区党委组宣会议结论》,河北档,卷宗号:69-1-41-3。
    ② 《代县县区村普遍检查三风》,《晋察冀日报》,1942年第913期,第1版。
    ③ 《平山县第二届县议会首次会议提案决议案(民政类)》,河北平山县档案馆,卷宗号:1-1-4。
    ① 《平山县分期训练村干部》,《晋察冀日报》,1942年第978期,第1版。
    ② 《灵寿某山村掀起了学习热潮》,《晋察冀日报》,1943年第1102期,第1版。
    ③ 林铁:《在北岳区党委组宣会议上的报告》,河北档,卷宗号:69-1-78-3。
    ④ 聂荣臻:《关于整风问题向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报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818页。
    ① 林铁:《从组织上巩固党的几个问题》,河北档,卷宗号:69-1-78-3。
    ② 石屋:《完县以整风的精神布置县选》,《晋察冀日报》,1943年第1261期,第4版。
    ③ 《北岳区县选胜利完成》,《晋察冀日报》,1943年第1277期,第1版。
    ④ 《抗联召开委员会检讨下乡考察所得经验决进一步改善领导作风》,《晋察冀日报》,1943年第1252期,第1版。
    ① 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关于加强整风领导的决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894页。
    ② 《中央书记处给晋察冀分局的指示》,1944年1月11日,河北档,卷宗号:1-1-24-3。
    ③ 《纪念马克思深入开展整风运动(社论)》,《晋察冀日报》,1944年第1455期,第1版。
    ① 《边区妇女开大会妇女干部坦白反省深入整风》,《晋察冀日报》,1944年第1447期,第1版。
    ② 《太行偏城破获通敌国特巨案坦白座谈供出惊人罪恶》,《晋察冀日报》,1944年1426期,第4期。
    ③ 《平北的整风》,《晋察冀日报》,1943年第1285期,第3版。
    ④ 《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关于冀热辽工作的意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951-957页。
    ① 胡锡奎:《关于整风问题的检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68-477页。
    ② 中共龙华县委(档案登记县政府,疑有误):《中共龙华县45年组织工作总结》,河北档,卷宗号:520-1-487-3。
    ③ 也称“白点村”,这类村既无中共党员,也无中共党支部。
    ① 中共龙华县委:《半年来组织工作总结》,河北档,卷宗号:520-1-487-4。
    ② 中共龙华县委(档案登记县政府,疑有误):《中共龙华县45年组织工作总结》,河北档,卷宗号:520-1-487-3。
    ① 中共龙华县委(档案登记县政府,疑有误):《中共龙华县45年组织工作总结》,同上。
    ① 中共龙华县委(档案登记县政府,疑有误):《中共龙华县1945年组织工作总结》,河北档,卷宗号:520-1-487-3。
    ② 中共龙华县委:《半年来组织工作总结》,河省档,卷宗号:520-1-487-4。
    ③ 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关于平西现状向中央和北方局的报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908-909页。
    ④ 中共怀涿县委:《怀涿县一般概况》,1944年11月20日,河北档,卷宗号:520-1-357-4。
    ① 中共怀涿县委:《怀涿县半年组织工作总结》,1945年7月
    ① 中共怀涿县委:《怀涿县半年组织工作总结》,1945年7月,河北档,卷宗号:520-1-357-3。
    ② 中共怀涿县委:《怀涿县半年组织工作总结》,1945年7月,河北档,卷宗号:520-1-357-3。
    ① 中共平西地委:《关于党员、支部、人口、村庄等的统计》,1944年9月30日,河北档,卷宗号:237-1-10-4。
    ①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9-536页。
    ② 《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①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9-536页。
    ② 《中共河北省委接受中央指示的决议》,《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456页。
    ③ 《晋察冀第一军分区一月份地方工作总结与二月份地方工作计划》,1938年3月3日,河北档,卷宗号:124-1-2-1。
    ④ 赵振声:《抗战两年中边区党的发展与巩固(1939年6月20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0页。
    ① 黄敬:《地方党五个月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方针(1938年4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137页。
    ② 中共晋察冀边区一分区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123-1-1-1。
    ① 周文彬:《关于冀东工作的补充报告》,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冀热辽报告》,内部发行,1982年,第92页。
    ②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冀中人民抗日斗争史资料研究会编:《冀中抗日根据地斗争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146页。
    ③③ 《抗战六年来北岳区农村经济与阶级关系的变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委会:《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41页;第213-243页。
    ④ 北岳区党委:《从组织上巩固党的几个问题》,河北档,卷宗号:69-1-78-3。
    ⑤ 刘澜涛:《晋察冀北岳区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和党的政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委会:《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97-212页。
    ⑥ 刘澜涛:《晋察冀北岳区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和党的政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委会:同上,第197-212页:平汉线附近统计见:《北岳区农村经济关系和阶级变化的调查资料》,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委会:《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14页。
    ① 周文彬:《关于冀东工作的补充报告》,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冀热辽报告》,内部发行1982年,第112页。
    ② 北岳区四地委;《四分区组织工作的总结与今后努力的方向》,河北档,卷宗号:81-1-1-6。
    ③ 周文彬:《关于冀东工作的补充报告》,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冀热辽报告》,内部发行,1982年,第112页。
    ① 中共龙华县委:《半年来组织工作总结》,1944年6月,河北档,卷宗号:520-1-487-4。
    ② 周文彬:《关于冀东工作的补充报告》,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冀热辽报告》,内部发行,1982年,第113页。
    ③ 中共龙华县委:《中共龙华县1945年组织工作总结》,河北档,卷宗号:520-1-487-3。
    ④ 中共怀涿县委:《1944年组织工作总结》,河北档,卷宗号:520-1-357-1。
    ⑤ 晋察冀边区四分区地委:《党组织统计表》,河北档,卷宗号:117-1-38-5。
    ① 刘洪升:《试论抗战时期河北省国民党地方组织》,《党史博彩(理论)》,2008年第11期。
    ② 聂荣臻:《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39年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232页。
    ③ 黄敬:《地方党五个月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方针(1938年4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
    ① 中共北岳区党委:《区党委组宣会议结论》,河北档,卷宗号:69-1-41-3。
    ② 林铁:《北岳区党委组宣扩干会议上的报告》,1942年8月,河北档,卷宗号:69-1-78-3。
    ③ 中共龙华县委:《中共龙华县1945年组织工作总结》,河北档,卷宗号:520-1-487-3。
    ④ 《土劣活跃下的文安县》(文安县通讯),《众志月刊》,1934年第2期,第95-98页。
    ⑤ 郑东起:《华北县政改革与土劣回潮》,《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31-36页。
    ①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78-184.-
    ② 平山县政府.(民国)三十一年度村选工作总结[Z].河北省平山县档案馆,卷宗号:4-17-2。
    ① 赵朴:《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一)》,《党史研究》,1981年第2期,第65-71页。
    ② 赵朴;《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三)》,《党史研究》,1982年第1期,第52-55页。
    ③ 赵朴:《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四)》,《党史研究》,1982年第3期,第35-40页。
    ① 彭真:《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扩大干部会议上的结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336-345页。
    ② 周文彬:《关于冀东工作的补充报告》,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冀热辽报告》,内部发行,1982年,第112页。
    ③ 《平北地分委1943年工作检查与总结》,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四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第309页。
    ④ 彭真:《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会议上关于巩固党的结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475-482页。
    ⑤ 北岳四地委:《四分区组织工作的总结与今后努力的方向》,1941年7月到1942年3月,河北档,卷宗号:81-1-1-6。
    ① 林铁:《从组织上巩固党的几个问题》,1943年8月,河北档,卷宗号:69-1-78-3。
    ② 冀晋区党委:《党的组织统计》,河北档,卷宗号:108-1-84-9。
    ③ 冀晋四地委;《四分区干部统计表》,河北档,卷宗号:117-1-37-6。
    ① 《晋察冀边区各种模范妇女大会宣言(1944年5月1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44-448页。
    ② 《平北地分委1943年工作检查与总结》,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四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第308页。
    ① 龙华县委.中共龙华县委1945年组织工作总结[Z].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520-1-487-3.
    ② 《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关于巩固与扩大晋察冀根据地的指示(1938年4月20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102页。
    ① 彭真:《在晋察冀省委组织工作会议上的结论(1938年6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172-176页。
    ② 2011年7月26日.笔者在边区首府访问中.经当地领导推荐介绍与这位80多岁的女党员进行了座谈。
    ③ 中共藁城县委办公室编:《中共藁城党斗争简史(初稿)》,油印本,1951年,石家庄市档案馆藏书:D23/232.1。
    ④ 北岳区—地委组织部:《支部工作考查大纲》,1941年12月21日,河北档,卷宗号:72-1-17-11。
    ① 《平北地分委1943年工作检查与总结》,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四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第309页。
    ① 北岳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1941年5月,河北档,卷宗号:72-1-12,
    ① 《河北临时省委关于红色五月斗争决议》,1933年4月8日,石档,卷宗号:1-1-6-4。
    ② 《中央通告第七号——关于党的组织(1928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232页。
    ① 北岳区党委:《区党委组宣会议结论》,河北档,卷宗号:69-1-41-3。
    ② 中共北岳区三分区地委组织部:《八个月来巩固党的工作检查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8-1-22-1。
    ③ 谢忠厚、肖银成主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年,第189页。
    ④ 谢忠厚、肖银成主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同上,第174页。
    ⑤ 北岳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① 北岳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② 中共北岳三分区地委:《八个月来巩固党的工作检查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78-1-22-1。
    ① 为扫除乡村文盲、配合乡村动员,边区政府在1938年冬开始利用冬季农闲对农民进行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
    ② 冀南三分区地委在抗战时期创办的机关报。
    ① 冀南三地委:《巩固区支部教育的一个范例》,河北档,卷宗号:33-1-11-3。
    ① 中共晋察冀冀南三分区地委:《游击区支部教育的一个范例》,河北档,卷宗号:33-1-11-2。
    ② 北岳区三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总结报告》,1942年7月到1943年6月,河北档,卷宗号:78-1-26-1。
    ③ 北岳四地委:《四分区组织工作的总结与今后努力的方向》,河北档,卷宗号:81-1-1-6。
    ① 即望都县,为纪念牺牲的八路军骑兵团长改名。
    ② 中共北岳三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总结报告》,1942年7月到1943年6月,河北档,卷宗号:78-1-26-1。
    ①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6页。
    ②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40页。
    ①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39-140页。
    ① 北岳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1941年1月,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② 易春玲:《北岳区四分区组织工作的总结与今后努力的方向》,1942年3月,河北档,卷宗号:81-1-1-1。
    ③ 国民大革命、十年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④ 北岳区党委:《从组织上巩固党的几个问题》,1943年8月,河北档,卷宗号:69-1-78-3。
    ⑤ 易春玲:《北岳区四分区组织工作的总结与今后努力的方向》,1942年3月,河北档,卷宗号:81-1-1-1。
    ① 中共北岳区三分区地委组织部:《八个月来巩固党的工作检查总结报告》,1941-1942年,河北档,卷宗号:78-1-22-1。
    ② 冀察十二地委:《1944年党的各种统计数字》,河北档,卷宗号:515-1-2-5。
    ③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关于平北两年来工作的指示(1942年1月31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619-622页。
    ④ 《平北地分委1943年工作检查与总结》,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四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第315页。
    ⑤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对冀东工作的指示(1943年3月25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843页。
    ① 聂荣臻:《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39年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同上书,第237页。
    ① 北岳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② 大乡制度和镇公所是日军在当地建立的伪组织。定唐县设11个大乡,完县设有6个,曲阳12个云彪10个;镇公所设正、副镇长各1人,下设:调查、审查、调解3个组,并有秘书及干事1-2人。
    ① 北岳三地委:《八个月来巩固党的工作检查总结报告》,1943年7月,河北档,卷宗号:78-1-22-1。
    ② 《平北地分委1943年工作检查与总结》,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四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第318页。
    ① 龙华县政府(疑为中共龙华县委):《中共龙华县1945年组织工作总结》,河北档,卷宗号:520-1-487-3。
    ② 中共怀涿县委:《半年组织工作总结》,1945年7月,河北档,卷宗号:520-1-357-3。
    ①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9页。
    ② 毛泽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同上书,第127-129页。
    ③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的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25日)》,《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44-745页。
    ④ 彭真:《彭真文选(1941—199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20页。
    ①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56页。
    ① 北岳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① 《中共中央对晋察冀工作的指示》,1939年9月27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289-290页
    ①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对冀中工作的指示信》,1939年8月11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269-273页。
    ① 北岳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① 刘澜涛:《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工作(1945年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975页。
    ② 冉淮舟、刘绳:《奇特的战场——晋察冀抗战史话》,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4-255页。
    ① 北岳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② 中共怀涿县委:《怀涿县半年组织工作总结》,1945年7月,河北档,卷宗号:520-1-357-3。
    ③ 冀晋四地委:《四分区(地委)干部统计表》,河北档,卷宗号:117-1-37-6。
    ④ 田秀涓:《晋察冀北岳区的妇女抗日运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回忆录选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8年,第95页。
    ①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63页。
    ② 北岳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③ 北岳区党委:《从组织上巩固党的几个问题》,1943年8月,河北档,卷宗号:69-1-78-3。
    ④ 齐一丁、刘国华:《晋察冀边区的青年运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回忆录选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8年,第83页。
    ⑤ 中共建屏县委:《1946组织工作总结》,河北省平山县档案馆,卷宗号:1-1-7-2。
    ⑥ 中共怀涿县委:《怀涿县半年组织工作总结》,1945年7月,河北档,卷宗号:520-1-357-3。
    ① 彭真:《彭真文选(1941—199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19页。
    ② 北岳区党委:《从组织上巩固党的几个问题》,1943年8月,河北档,卷宗号:69-1-78-3。
    ① 中共大同县委组织部:《前半年的支部工作检查及下半年的组织工作方针任务和计划》,河北档,卷宗号:520-1-802-2。
    ②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39-150页。
    ③ 中共北岳区一分区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① 中共北岳区三分区地委组织部:《八个月来巩固党的工作检查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8-1-22-1。
    ②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91页。
    ③ 中共北岳区一分区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④ 中共阜平县委组织史资料征编办公室:《中国共产党河北省阜平县组织史资料·上报本》,内部资料,1986年,第11-37页。
    ⑤ 中共北岳区一分区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⑥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57页。
    ①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95页。
    ② 中共北岳区一分区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③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87-192页。
    ④ 北岳区党委:《从组织上巩固党的几个问题》,河北档,卷宗号:69-1-78-3。
    ⑤ 《中共中央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的决定(1941年5月1日)》,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408页。
    ⑥ 大章:《坚决执行中央关于经济和技术工作的决定》,魏宏运:同上书,第399-407页。
    ⑦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3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
    ① 中共北岳区三分区地委组织部:《八个月来巩固党的工作检查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8-1-22-1。
    ② 张明远:《平西抗战以来工作总结—在平西干部会议上的报告》,1942年3月2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6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第304页。
    ① 中共北岳区三分区地委组织部:《八个月来巩固党的工作检查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8-1-22-1。
    ② 张明远:《平西抗战以来工作总结—在平西干部会议上的报告》,1942年3月2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同上书,第303页。
    ① 北岳区四地委:《四分区组织工作的总结与今后努力的方向》,河北档,卷宗号:81-1-1-6。
    ① 如:北岳三分区地委的一份文件就把男女非正常关系定性为:这些干部是由于其农民的保守、自私、报复和封建落后意识及小资产阶级的散漫、无纪律、疯狂、急躁、虚伪等不良意识和习惯,加上敌寇特务荒淫无耻、腐化堕落的某些影响,导致干部党员蜕化和腐蚀党,甚至会导致干部党员动摇、变节和投敌。见:中共北岳区三分区地委组织部:《八个月来巩固党的工作检查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78-1-22-1。
    ② 中共北岳区三分区地委组织部:《八个月来巩固党的工作检查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8-1-22-1。
    ③③ 北岳区四地委《四分区组织工作的总结与今后努力的方向》,河北档,卷宗号:81-1-1-6。
    ④ 张品,女,徐水县抗联副主任。从1941年大“扫荡”及冀中“五一”扫荡后,在村村有岗楼、环境险恶的六区坚持工作,曾遇到10多次生命危险,从未畏惧退缩,曾有3个月与上级断绝联系,她独立坚持工作,始终如一,创造了许多克服困难,坚持阵地的范例。她的第一个优点是具有对民族和妇女解放的高度忠诚,在极为残酷的环境下,在狂风暴雨中,深夜跳墙过沟,坚持工作;某些村干部有时表现动摇,她便耐心解释动员,使其坚定起来。其次,具有坚强的群众观点,虽然环境残酷,她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听取群众的意见,领导群众改造村政权,村负担以及反抢粮、反抓夫等斗争,取得极大的胜利。她从不强调“一般工作忙”而忽视妇女工作,领导许多反虐待、反包办婚
    ① 黄敬:《地方党五个月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方针(1938年4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28页。
    ② 晋察冀第一军分区:《一月份地方工作总结与二月份地方工作计划》,1938年3月3日),河北档,卷宗号:124-1-2-1。
    ③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39页。
    ④ 《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共六次大会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五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50页。
    ① 北岳区党委:《北岳区委组宣会议结论》,1942年8月,河北档,卷宗号:69-1-41-3。
    ② 刘澜涛:《晋察冀边区党组织在战斗中成长壮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回忆录》,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1989年,第27页。
    ③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64页。
    ④ 《平北地分委1943年工作检查与总结》,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4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第308页。
    ⑤ 张明远:《平西抗战以来工作总结》,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6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第299页。 内部发行,1983年,第38页。
    ② 北岳一地委组织部:《支部工作考察大纲》,1941年12月21日,河北档,卷宗号:72-1-17-11。
    ① 北岳区党委:《从组织上巩固党的几个问题》,1943年8月,河北档,卷宗号:69-1-78-3。
    ②② 北岳区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1939年11月到1940年1月,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③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冀热边考察团考察报告》,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编:《冀热辽报告(二)》,内部发行,1983年,第61页。
    ④ 北岳区三地委组织部:《八个月来巩固党的工作检查总结报告》,1943年7月,河北档,卷宗号:78-1-22-1。
    ① 北岳区三地委组织部:《八个月来巩固党的工作检查总结报告》,1943年7月,河北档,卷宗号:78-1-22-1。
    ② 北岳区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1939年11月到1940年1月,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③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冀热边考察团考察报告》,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编:《冀热辽报告(二)》,内部发行,1983年,第59页。
    ④ 李葆华:《在中共晋察冀省委组织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38年6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67-171页。
    ④ 北岳区三地委组织部:《八个月来巩固党的工作检查总结报告》,1943年7月,河北档,卷宗号:78-1-22-1。
    ⑤ 《平北地分委1943年工作检查与总结》,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4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299-300页。
    ① 北岳区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1939年11月到1940年1月,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② 张明远:《平西抗战来工作总结一在平西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共北京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6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第303页。
    ② 北岳区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1939年11月到1940年1月,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③ 如:抗战中后期的冀晋区党委的文件、冀中区和冀热辽区等的相关文件提到类似的原因。
    ④ 如:费正清在其《中国之行》中认为:自1943年开始失去民心,国民党政权正在自我毁灭,并且走上了丧失权力的道路,国民党是逐步走向没落的,因为它既不相信群众,也不积极帮助群众。1943
    ①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208页。
    ② 罗瑞卿:《动员时的政治工作》,1942年,石档,卷宗号:1-1-19-2。
    ③ 刘澜涛:《晋察冀边区的群众运动工作(1945年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976-980页。
    ④ 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即献身于民族民主的革命事业。后在国民党任职,曾经隐退一段时间,后与共产党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军。1938年6月,由关向应,南汉宸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中共晋西北军政民联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晋西北行政公署行署主任。同年11月,任中共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1940年冬病倒。1947年9月12日病逝于山西临县。
    ①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34-239页。
    ② 冀西沿平汉铁路县份多称为“自卫会”,冀中各县称“救国会”。
    ③ 谢忠厚、居之芬、李铁虎:《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简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14页。
    ① [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李良健、李希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341页。
    ②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34-139页。
    ③ [美]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中国的双星》,祁国明、汪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73-105页。
    ④ [英]班威廉·克尔兰:《新西行漫记》,裴然、何文介、吴楚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151页。
    ① [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李良健、李希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341-342页。
    ② [美]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陶岱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172页。
    ③ [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第四集),陈文炳、苗素群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第77-98页。
    ④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人类的五分之一》,《斯特朗文集(3)》,傅丰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145页。
    ⑤ [美]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中国的双星》,祁国明、汪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104-105页。
    ① 晋察冀边区第一军分区:《一月份地方工作总结与二月份地方工作计划》,1938年3月3日,河北档,卷宗号:124-1-2-1。
    ② [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1)》,袁文、买树榛、袁岳云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第177页。
    ③ 李寿葆、施如璋:《斯特朗在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145页。
    ④ [英]班威廉·克尔兰:《新西行漫记》,裴然、何文介、吴楚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150页。
    ① 黄敬:《地方党五个月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方针(1938年4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24页。
    ② [美]埃德加·斯诺:《斯诺文集(3)》,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274页。
    ③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附录》,张芝联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见:J.-P.迈耶主编:《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全集》(第三版),巴黎:加利马尔出版社,1981年,第31—66页。
    ④ 黄敬:《地方党五个月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方针(1938年4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22-144页。
    ① 《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是怎样创造起来的(1939年3月11日)》,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53-69页。
    ② 宋邵文:《边区行政委员会工作报告(1943年1月)》,魏宏运:同上书,第501页。
    ① 张佳:《冀中五年来财政工作总结(1943年4月25日)》,魏宏运:同上书,第679页。
    ② 1938年5月后的村“合理负担”征收办法为:各家全部收入折米计算,以其人口平均,每人平均小米一石四斗以下者不收,一石五斗至二石者收百分之三,二石一斗至三石者收百分之五,以上每加一石递增百分之一,增至百分之二十为止;各家长年雇佣,准除工资工食,不得计入其家人口之内;五岁之内儿童一人以半人计算;经营工商业或以利息度日者,按其收入折米平均计算,在规定以内任缴何种实物或款。出处:魏宏运:同上书,第528页。
    ③ 路一、进文:《论目前冀中区的农民运动》,石档,卷宗号:1-1-14-7。
    ① 《徐水七区王铁庄村贯彻土地劳资政策总结》,1945年3月,河北档,卷宗号:520-1-247-1。
    ② 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二编·农业)》,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5页。
    ③ 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21页。
    ④ 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二编·农业)》,同上书,第20-23页。
    ⑤ 方草:《中共土地政策在晋察冀边区之实施》,《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二编·农业)》,同上书,第47-62页。
    ① 刘澜涛:《全面彻底的实现双十纲领(1941年2月)》,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82-397页。
    ② 冀中九地委:《张庆春关于定南农民运动的报告》,河北档,卷宗号:3-5-1-1。
    ③③ 《徐水七区王铁庄村贯彻土地劳资政策总结》,1945年3月,河北档,卷宗号:520-1-247-1。
    ① 北岳区党委:《对于边区群众运动历史检查和今后方针的初步意见》,1944年10月25日,河北档,卷宗号:69-1-91-5。
    ②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23页。
    ③ 《平山县县农会考察记录》,1940年3月28日,河北省平山县档案馆,卷宗号:4-1-4-2。
    ④ 谢忠厚、肖银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年,第78-79页。
    ⑤ 《平山县十四区朱毫村考察记录》,河北省平山县档案馆,卷宗号:4-1-4-17。
    ⑥ 《徐水七区王铁庄村贯彻土地劳资政策总结》,1945年3月,河北档,卷宗号:520-1-247-1。
    ①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25页。
    ② 宋邵文:《边区行政委员会工作报告(1943年1月)》,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489页。
    ③ 冀中十地委:《十一月份支部工作计划》,1942年,河北档,卷宗号:17-1-37-1。
    ④ 冀东区党委:《冀东区党分委第三次扩大会议》,1941年8月,河北档,卷宗号:46-1-103-1。
    ① 北岳区公安局:《敌伪组织》,1942年6月,河北档,卷宗号:71-1-24-2。
    ② 北岳区党委:《群众工作指南》,1945年5月,河北档,卷宗号:69-1-41-7。
    ① 北岳区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河北档,卷宗号:72-1-12-4。
    ① 宋邵文:《边区行政委员会工作报告(1943年1月)》,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480-481页。
    ② 《北岳区1941年春耕运动的总结》,1942年4月20日,战线社印,河北档,卷宗号:无档案号。
    ② 《北岳区1941年春耕运动的总结》,1942年4月20日,战线社印,河北档,卷宗号:无档案号.也见:晋察冀日报资料室编:《北岳区1941年的春耕运动》,《晋察冀日报(抗敌报)》,1942年第897期,第4版。
    ① 北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北岳区群运发展和当前任务》,1943年5月5日,.河北档,卷宗号:69-1-123-1。
    ② 《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中共北岳区区党委关于沟线外武装工作队一元化的决定》,1941年10月10日,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北岳抗日根据地(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第452-454页。
    ③ 北岳区党委:《关于党的领导一元化的决定(1942年11月2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1-253页。
    ④ 邓小平:《在太行分局高干会上的结论》,1943年,石档,卷宗号:1-1-18-7。
    ⑤ 张达:《“五一”变质后的冀中是怎样坚持下来的》,1945年3月,石档,卷宗号:1-1-26-3。
    ① 北岳区党委:《从组织上巩固党的几个问题》,1943年8月,河北档,卷宗号:69-1-78-3。
    ② 中共建屏县委:《关于一元化领导的撮要检查和初步改进意见》,河北平山县档案馆,卷宗号:1-1-7-4。
    ① 北岳三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总结报告》,1942年7月-1943年6月,河北档,卷宗号:78-1-26-1。
    ② 北岳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北岳区群运发展和当前任务》,1943年5月5日,河北档,卷宗号:69-1-123-1。
    ③ 北京军区战史编写组:《晋察冀暨华北军区武装力量发展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36页。
    ① 时白洋与边币比价为1:13。
    ② 北岳区党委:《工作通讯(第43号)一晋东北对敌斗争中的严重问题》,1942年10月29日,河北档,卷宗号:69-1-38-1。
    ③ 原件如此。
    ① 北岳区党委:《xx县第三次政治攻势中的一些工作经验》,1942年10月25日, 河北档,卷宗号:69-1-38-1。
    ① 北岳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北岳区群运发展和当前任务》,1943年5月5日,河北档,卷宗号:69-1-123-1。
    ② 《中央书记处给晋察冀分局的指示》,1944年1月11日,石档,卷宗号:1-1-24-3。
    ③ 北岳区党委:《关于各地救灾工作的检查》,《工作通讯》,1942年第34号,第75页,河北档,卷宗号:69-1-38-1。
    ① 《开展大生产运动是全边区军民的神圣任务(1944年2月13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10-914页。
    ② 阜平县生产委员会:《一年来的大生产总结》,1944年,河北档,卷宗号:520-1-311-7。
    ① 阜平县生产委员会:《一年来的大生产总结》,1944年,河北档,卷宗号:520-1-311-7。
    ① 阜平县生产委员会:《一年来的大生产总结》,1944年,河北档,卷宗号:520-1-311-7。
    ② 冀晋行署:《1945年冀晋区生产会议总结报告》,1945年12月,河北档,卷宗号:110-1-145-1。
    ① 冀晋行署:《1945年冀晋区生产会议总结报告》,1945年12月,河北档,卷宗号:110-1-145-1。
    ① 冀晋行署:《1945年冀晋区生产会议总结报告》,1945年12月,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110-1-145-1。
    ① 冀中七地委:《贯彻土地政策的基本总结及今后的几点意见》,1945年1月8日,河北档,卷宗号:8-1-9-6。
    ②③ 冀中七地委:《贯彻土地政策的基本总结及今后的几点意见》,1945年1月8日,河北档,卷宗号:8-1-9-6。
    ①② 冀晋行署:《1945年冀晋区生产会议总结报告》,1945年12月,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页。
    ② 凌云:《村选举在晋察冀边区》,《上海妇女》,1939年,第3卷,第12期,第9-11页。
    ③ 《周恩来、刘少奇关于动员群众与独立自主地领导群众的指示》,1937年10月27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51页。
    ① 聂荣臻:《几个月来支持华北抗战的总结与我们今后的任务》,1938年4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同上书,第119-120页。
    ② 凌云:《村选举在晋察冀边区》,《上海妇女》,1939年第3卷第12期,第9-11页。
    ① 平山县政府:《1942年的村选与村政机构》,河北石家庄平山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4-1-7-1。
    ② 凌云:《村选举在晋察冀边区》,《上海妇女》,1939年第3卷第12期,第9-11页。 4-1-7-3。
    ②③ 平山县政府:《民国三十一年度(1942年)村村选工作总结》,1942年5月28日,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4-1-7-2。
    ①② 彭真:《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组织工作会议上结论(1939年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
    ② 中共北岳区三地委组织部:《八个月来巩固党的工作检查总结报告(1941年-1943年)》,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78-1-22-1。
    ①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村选的指示信(1939年1月25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219-222页。
    ② 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年3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41-743页。
    ③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关于平西工作报告》,1941年6月19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6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第252-253页。
    ④ 《平北地分委1943年工作检查与总结》,1944年4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4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第2000年,第250页。
    ⑤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47-50页。
    ① 《平北地分委1943年工作检查与总结》,1944年4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4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第2000年,第247页。
    ② 李楚离:《坚持冀东游击战争为创造大块游击根据地而斗争》,1943年2月,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5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128-129页。
    ③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冀热边考察团考察报告》,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委会编:《冀热辽报告(二)》,内部发行,1983年,第131页。
    ④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35-46页。
    ⑤ 中共晋察冀北岳区四分区地委:《四分区组织工作的总结与今后努力的方向(1941年7月—1942年
    ① 张明远:《平西抗战来工作总结—在平西干部会议上的报告》,1942年3月2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6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255-257页。
    ② 中共建屏县委宣传部:《建屏县第三次议员大会会刊》,1942年1月,河北省平山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2-1-202。
    ① 中共晋察冀北岳区四分区地委:《四分区组织工作的总结与今后努力的方向(1941年7月—1942年3月)》,1942年3月30日,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81-1-1-6。
    ② 《平北地分委1943年工作检查与总结》,1944年4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4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第2000年,第252页。
    ③ 张明远:《平西抗战来工作总结—在平西干部会议上的报告》,1942年3月2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6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280-282页。
    ④ 定唐县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南增村—树立工作之情况》,1945年9月,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520-1-324-5。
    ① 中共冀中区九地委:《关于定南农民运动的报告》,1945年8月,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5-1-28-3。
    ② 中共蔚县县委:《关于组宣工作初步检查及对今后的意见》,1944年2月2日,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520-1-337-1。
    ③ 冀中七地委组织部:《关于组织工作的检讨及今后组织工作指示》,1945年2月13日,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8-1-29-1。
    ④ 北岳区三地委宣传部:《1942年7月—1943年6月宣传工作总结报告》,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78-1-26-1。
    ① 北京军区战史编写组:《晋察冀暨华北军区武装力量发展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37-142页。
    ① 黄薇:《晋察冀区如何动员新兵上前线》,全民抗战五日刊,1939年,第45期,第742-744页。
    ② 北京军区战史编写组:同上书,第14页。
    ③ 舒同:《几个月来部队工作的总结与今后的工作方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46页。
    ④ 《周恩来、刘少奇关于动员群众与独立自主地领导群众的指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52页。
    ⑤ 舒同:《几个月来部队工作的总结与今后的工作方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48页。 防止土匪、散兵抢劫、骚扰的农村武装。在冀中、冀东等地多有分布。
    ② 铁:《论边区党的建设问题》,1940年7月1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1-1-20-2.
    ③ 舒同:《几个月来部队工作的总结与今后的工作方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47页。
    ④ 晋察冀中央局:《北岳区1940年冬季武装动员工作总结》,1942年4月10日,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278-1-87-3。
    ⑤ 张明远:《平西抗战来工作总结——在平西干部会议上的报告》,1942年3月2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6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第272—273页。
    ① 晋察冀中央局:《北岳区1940年冬季武装动员工作总结》,1942年4月10日,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278-1-87-3。
    ② 张明远:《平西抗战来工作总结——在平西干部会议上的报告》,1942年3月2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6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第273页。
    ③ 晋察冀中央局:《北岳区1940年冬季武装动员工作总结》,1942年4月10日,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278-1-87-3。
    ④ 张明远:《平西抗战来工作总结——在平西干部会议上的报告》,1942年3月2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6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第272页。
    ⑤ 齐加:《建设人民武装在晋察冀边区》,1940年7月1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 号:1-1-20-1。
    ① 张明远:《平西抗战来工作总结——在平西干部会议上的报告》,1942年3月2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6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第276页
    ② 北京军区战史编写组:《晋察冀暨华北军区武装力量发展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3页。
    ① 平西地委:《补军工作总结》,1942年,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6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第346-355页。
    ② 北岳区一地委:《巩固党的工作总结报告》,1941年5月,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72-1-12-4.
    ③ 中共晋察冀分局冀中十地委:《关于发动民兵工作的再指示》,1944年8月6日,河北省档案馆馆藏 档案,卷宗号:17-1-242。
    ① 《平北地分委1943年工作检查与总结》,1944年4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4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287页。
    ② 《第一专属武装科对于人民武装工作总结》,1944年2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5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244页。
    ③ 中共晋察冀分局冀中九地委:《冬训示范总结》,1945年1月18日,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14-1-6-1。
    ① 《1944年工作估计与1945年的任务—冀察十二地委扩大干部会文献》,1945年2月18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4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355页。
    ① 中共阜平县委:《新兵动员工作总结》,1945年8月,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520-1-314-4。
    ② 黄薇:《晋察冀区如何动员新兵上前线》,《全民抗战五日刊》,1939年,第45期,第742-744页。
    ③ 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青岩宗教多样性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9-23页。 卷宗号:1-1-7-5。
    ② 黄敬:《地方党五个月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方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44页。
    ③ 赵宗福:《红枪会之领导与运用》,《民意周刊》,1938年第31期,第3页。
    ④ 乐厂:《红枪会》,《茶话》,1947年第9期,第44-47页。
    ⑤ [美]N.D.韩威尔:《中国的红枪会和抗战》,《改进》,第1卷第11期,第465页。
    ① 文灰:《红枪会》,《逸经》,1937年第25期,第77页。
    ② 《察哈尔省政府代电第1002号》,《察哈尔省政府公报》,1936年第1005期,第59页。
    ③ 《代电南京总司令蒋十八年(1929年)三月十三日》,《津浦铁路公报·电》,1929年第24期,第1页。
    ④ 曾才:《盂县红枪会叛乱的经过和真象》,《晋察冀日报(抗敌报)》,1942年9月15日,第4版。
    ① 北岳区党委:《盂县第二次反红枪会斗争的经验》,《工作通讯》,1943年第58号,第167页,河北档,卷宗号:69-1-38-1。
    ② 据说全国有点剑师360人。
    ① 北岳区党委:《盂县第二次反红枪会斗争的经验》,《工作通讯》,1943年第58号.第167页,河北档,卷宗号:69-1-38-1。
    ② 北岳区党委:《盂县第二次反红枪会斗争的经验》,同上。
    ① 《西南部国境地区中共军队状况》,吉林省档案馆伪满档案,档案号:1-3-127。
    ② 杨慕时:《天主教概说》,《民教导报》,1945年第6期,第18页。
    ③ 《天主教在华发展状况》,《中国经济月刊》,1934年第2卷第5期,第20页。
    ④ [日]下永宪次:《天主教在察哈尔东部之状况及其影响》,蛰公译,《新蒙古月刊》,1935年第4卷第5期,第42-46页。
    ⑤ 慕:《天主教援绥运动简报》,《文藻月刊》,1937年第1卷第1期,第40-43页。
    ① 《从敌寇的铁蹄下把宗教解救出来》,《晋察冀日报(抗敌报)》,1942年9月24日.第1011号,第1版。
    ② 北岳区党委:《二分区关于天主教工作的几点经验》,《工作通讯》,1942年笔28号,第52-54页,河北档,卷宗号:69-1-38-1。
    ① 北岳区党委:《二分区关于天主教工作的几点经验》,《工作通讯》,1942年第28号,第52-54页,河北档,卷宗号:69-1-38-1。
    ② 北岳区党委:《五台山和尚喇嘛问题的材料》,《工作通讯》,1942年第29号,第55-59页,河北档,卷宗号:69-1-38-1。
    ① 柳堤:《龙华五区千五百人脱离伪“佛教会”》,《晋察冀日报(抗敌报)》,1942年9月24日,第1011号,第1版。
    ② 北岳区党委:《五台山和尚喇嘛问题的材料》,《工作通讯》,1942年第29号,第55-59页,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69-1-38-1。
    ① 北岳区党委:《五台山和尚喇嘛问题的材料》,《工作通讯》,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69-1-38-1。
    ① 冀察十二地委组织部:《1944年党的各种统计数字》,河北档,卷宗号:515-1-2-5。
    ① [美]马克·塞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307页。
    ②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16页。
    ①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27页。
    ② 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25页。
    ① 《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致晋察冀边区电》,1938年10月5日,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晋察冀日报社论选(1937-1945)》,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① 《聂荣臻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572-587页。
    ① 黄敬:《地方党五个月工作总结与今后的工作方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135-139页。
    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1;33-1;69-1;72-1;78-1;81-1;108-1;117-1:123-1;124-1;237-1;515-1;520-1;580-1。
    石家庄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1。
    平山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1。
    保定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1。
    阜平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1。
    [1]保定市档案馆编:《保定市大事记》,内部发行,1987年。
    [2]本书选编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文献选编: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
    [3]《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共中央北方局》,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
    [4]丁世良、赵放、张军:《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5]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文献选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
    [6]河北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民族工作资料汇集》,内部铅印,1952年。
    [7]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专辑》,石家庄:河北学刊杂志社,1985年。
    [8]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9]山西省档案馆编:《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5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三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
    [11]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编辑组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12]晋察冀抗日斗争史编辑部:《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参考资料》,内部资料,1983年。
    [13]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一党内秘密文件(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14]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文献》,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
    [15]]王键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北京:红旗出版社,1983年。
    [16]中共保定地区委组织部、保定地区档案馆等编:《中国共产党河北省保定地区组织史资料》,内部油印,1987。
    [17]王键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大事纪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18]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冀中人民抗日斗争史资料研究会编:《冀中抗日政权工作七项五年总结》,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
    [19]张宏儒:《二十世纪世界各国大事全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
    [20]中共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1-4卷)》,北京:中共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21]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上、下)》,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年。
    [22]中央档案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第10-1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2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24]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报告选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2年版。
    [26]董必武:《董必武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27]董必武文集编辑室编:《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年。
    [28]金冲及:《刘少奇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29]《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0]《刘少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31]《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32]《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34]聂荣臻传编写组:《聂荣臻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35]彭真传编写组编:《彭真年谱(1902-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3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彭真文选(1941-199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7]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3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40]龚育之:《龚育之论中共党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41]李海文:《中共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记:1921-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42]吕正操:《冀中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
    [43]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44]彭真:《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
    [45]齐武编:《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46]《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回忆录选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8年。
    [47]杨成武:《杨成武回忆录》,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48]政协河北省文史资料委员会:《河北文史资料》,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1990年。
    [49]周而复:《晋察冀行》,银川:阳光出版社,1946年。
    [50]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51]何干之:《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1958年。
    [52]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年。
    [53]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军区政治部编:《冀中抗日战争简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
    [54]北京军区战史编写组:《晋察冀暨华北军区武装力量发展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
    [55]北京军区晋察冀战史编写组编:《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
    [56]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晋察冀介绍》(内部资料),1982年。
    [57]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8]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
    [59]冉淮舟、刘绳:《奇特的战场—晋察冀抗战史话》,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60]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1]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62]中共阜平县委组织史资料征编办公室:《中国共产党河北省阜平县组织史资料·上报本》,内部资料,1986年。
    [6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
    [64]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65]谢忠厚、肖银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年。
    [66]冯崇义、古德曼:《华北抗日根据地与社会生态》,北京:当代出版社,1998年。
    [67]何定:《与华北共存亡》,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68]胡大泽编:《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9]《井陉县志》,民国23年铅印本,第八编,“教育”。
    [70]黄修荣、陈建辉:《苍茫大地主沉浮: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71]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72]人民出版社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73]江沛、王先明:《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74]藁城县委办公室:《藁城县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历史沿革概述(初稿)》,油印本,1958年。
    [75]晋察冀中央局研究室编:《解放区工运与工业建设》,内部铅印,1946年。
    [76]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77]河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征求意见稿,1993年。
    [78]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
    [79]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80]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81]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82]河北省正定县委组织部、办公室:《正定县1924年至1949年历史沿革概述(初稿)》,油印本,1958年。
    [83]廖盖隆:《新中国是怎样诞生的》,上海:海燕书店,1952年。
    [84]黄大熹:《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发展路径的历史考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85]张侠:《晋察冀概况》,内部发行,1982年,第22页。
    [86]刘敬忠:《华北日伪政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87]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88]陆平:《晋察冀边区青年运动在巩固组织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1940年。
    [8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90]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晋察冀日报社论选(1937-1945)》,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91]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
    [92]齐鹏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93]乔志强、行龙:《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94]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95]李秉奎:《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共农村党组织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96]李里峰:《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97]孙雄:《圣俗之间:宗教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98]李寿葆、施如璋:《斯特朗在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
    [99]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100]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01]田子渝、曾成贵主编:《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2]王庭岳:《崛起的前奏:中共抗战时期对外交往纪实》,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103]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104]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05]魏宏运主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
    [106]谢忠厚、居之芬、李铁虎:《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简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7]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自叙”,王重民通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8]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09]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0]徐永志:《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史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1]燕继荣:《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2]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113]杨美慧:《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4]杨念群、黄兴涛、毛丹:《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5]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
    [116]叶国文:《土地政策的政治逻辑:农民、政权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7]中共阜平县委组织史征编办公室:《中国共产党河北省阜平县组织史资料(上报本)》,油印本,1986年。
    [118]张思:《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19]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易宪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120]中共藁城县委办公室:《中共藁城党斗争简史》,油印本,1951年。
    [121]郑起东:《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122]中共藁城县委办公室编:《中共藁城党斗争简史(初稿)》,油印本,1951年。
    [123]中共建屏县委办公室:《建屏县党史材料》,油印本,1951年。
    [124]中共元氏县委办公室:《1926年至1949年元氏县党的历史沿革概述(初稿)》,油印稿,1958年。
    [125]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北岳抗日根据地(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
    [126]中共张家口地委党史办公室:《张家口地区党史资料选编》(第二集),油印本,1951年。
    [127]中央档案馆编:《共和国雏形——华北人民政府(第1版)》,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
    [128]中共正定县委办公室:《正定县党的斗争简史》,油印本,1958年。
    [129]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0]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五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31]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论(下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32]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人类的五分之一》,《斯特朗文集(3)》,傅丰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
    [133][美]帕森斯(Parsons. T.):《社会行动的结构》,张德明、夏翼南译,北京:译林 出版社,2003年。
    [134][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135][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事》,韩惊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136]Lyman P. Van Slyke:"Foreword", in Yung-fa Chen:Making Revolution: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1937-1945。
    [137]In Yung-fa Chen:Making Revolution: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1937-1945。
    [138][英]詹姆斯·贝特兰:《华北前线》,林淡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
    [139][英]班威廉·克尔兰:《新西行漫记》,裴然、何文介、吴楚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
    [140][瑞典]达格芬·嘉图《走向革命—华北的战争、社会变革和中国共产党1937-1945》,杨建立、朱永红译,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
    [141][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第四集),陈文炳、苗素群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
    [142][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1)》,袁文、买树榛、袁岳云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
    [143][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44][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45][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46][美]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47][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48][美]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陶岱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
    [149][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50][美]费正清费、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刘敬坤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51]
    [152][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4][美]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中国的双星》,祁国明、汪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
    [155]
    [156][美]埃德加·斯诺:《斯诺文集(3)》,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
    [157][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附录》,张芝联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158][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佟德志、刘训练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9][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160][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李良健、李希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
    [161][德]哈特穆特·凯博:《历史比较研究导论》,赵中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62][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池子华、刘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63][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64][美]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王建朗、王贤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65][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166][日]高桥伸夫:《党と农民:中国农民革命の再检讨》,东京:研文出版,2006年。
    [167][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8][英]詹姆斯·贝特兰:《华北前线》,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
    [169[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170][美]Haldore Hanson:《晋察冀边区政府情况》,《民族生命》,1938年第5期,第7-8页。
    [171]龚育之:《关于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6期,第7-11页。
    [172]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读书》,2002年第7期,第11-18页。
    [173]何德明:《华北地理一瞥》,《浙江青年》,1937年第5期,第43-44页。
    [174]何德明:《华北地理一瞥》,《浙江青年》,1937年第5期,第43-44页。
    [175]侯且岸:《鲜明的史观,犀利的笔锋》,《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16页。
    [176]李景汉:《中国农村土地与农业经营问题》,《东方杂志》,1936年第33卷第1号,第148页。
    [177]梁丽辉:《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的演变》,《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48-51页。
    [178]刘洪升:《试论抗战时期河北省国民党地方组织》,《党史博彩(理论)》,2008年第11期。
    [179]马溶之:《中国黄土之生成》,《地质评论》,1944年第1-6期,第207-224页。
    [180]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党史研究》,1980年第1期,第1-7页。
    [181]石屋:《完县以整风的精神布置县选》,《晋察冀日报》,1943年第1261期,第4版。
    [182]陶葆楷:《凿井》,《清华周刊》,1933年第10期,第1012-1013页。
    [183]王奇生:《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年)》,《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第3页。
    [184]王炜剪:《县选风光》,《晋察冀日报》,1943年1266期,第4版。
    [185]相衡方:《所谓华北之历史地理观》,《公余》,1937年第2期,第21页。
    [186]杨风城:《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规范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20-23页。
    [187]杨尚昆:《华北党建设的几个问题》,《共产党人月刊》,1939年第5期,第38页。
    [188]张洪祥:《晋察冀杭日根据地行政区域沿革》,《党史研究》,1983年第3期,第76页。
    [189]张新法:《中共华北地方组织在创建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探》,《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3期,第1-14页。
    [190]赵朴:《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三)》,《党史研究》,1982年第1期,第52-55页。
    [191]赵朴:《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四)》,《党史研究》,1982年第3期,第35-40页。
    [192]赵朴:《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一)》,《党史研究》,1981年第2期,第65-71页。
    [193]朱江、李玉玲:《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政组织建设特点及启示》,《唐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7-8页。
    [194]聂荣臻:《模范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边区》,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社,1939年第2期;1939年第5期。
    [195]《北岳区的二期整风》,《晋察冀日报》,1943年第1279期,第3版。
    [196]《北岳区五团体代表大会开幕》,《晋察冀日报》,1942年第905期,第1版。
    [197]《北岳区县选胜利完成》,《晋察冀日报》,1943年第1277期,第1版。
    [198]《边区妇女开大会妇女干部坦白反省深入整风》,《晋察冀日报》,1944年第1447期,第1版。
    [199]《代县县区村普遍检查三风》,《晋察冀日报》,1942年第913期,第1版。
    [200]《河北省各县凿井暂行办法》,《河北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745号,第24-25页。
    [201]《纪念马克思深入开展整风运动(社论)》,《晋察冀日报》,1944年第1455期,第1版。
    [202]《晋省新订凿井办法》,《中外经济周刊》,1924年第83卷,第45-46页。
    [203]《抗联召开委员会检讨下乡考察所得经验决进一步改善领导作风》,《晋察冀日报》,1943年第1252期,第1版。
    [204]《灵寿某山村掀起了学习热潮》,《晋察冀日报》,1943年第1102期,第1版。
    [205]《平北的整风》,《晋察冀日报》,1943年第1285期,第3版。
    [206]《平山县分期训练村干部》,《晋察冀日报》,1942年第978期,第1版。
    [207]《时事述评》,《尚志周刊》,1932年第24期,第36-37页。
    [208]《太行偏城破获通敌国特巨案坦白座谈供出惊人罪恶》,《晋察冀日报》,1944年1426期,第4期。
    [209]《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关于研究讨论廿二种文件》,《晋察冀日报》,1942年889期,第2版。
    [210]《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十二月工作会议纪要》,《党史资料通讯》,1981年第1期,第1-7页。
    [211]黄大熹:《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发展路径的历史考察》,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2003年。
    [212]刘少奇:《答薛暮桥同志》,《中共党史研究》第4辑,北京:中共党史文献资料出版社,1982年,第1-2页。
    [213]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党史研究》,1980年第1期,第1-7页。
    [214]聂荣臻:《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八路军军政杂志社》,1939年第12期。[215]肖军:《美国中美关系史研究模式评析》,《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6年 第1期,第18-23页。
    [216]薛暮桥:《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及内战时期白区工作问题》,《中共党史研究》第4辑,北京:中共党史文献资料出版社,1982年,第10页。
    [217]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89-92页。
    [218]郑东起:《华北县政改革与土劣回潮》,《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31-36页。
    [219]邓海容:《华北的黄土》,《方志月刊》,1935年第8卷第3期,第21-27页。
    [220]刘树芳:《革命区系研究:中共革命史研究的新路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30-136页。
    [221]刘锡五:《巩固党的任务在华北》,《党的生活》,1939年第1期,第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