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语言思想及其实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语言思想体现了人们对于语言和世界相互关系的认识,其基本内涵是指人们对语言在某一历史时期发展状态的本质看法和观点,既是人类的精神机制,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典型的语言观有两种:一种是工具论;一种是本体论。二者的差异源自不同的哲学基础。“工具论”是以理性为中心的传统哲学的体现,而“语言本体论”则强调了语言、人与世界的统一性,强调语言对人的影响,是现代存在论哲学的反映。
     鲁迅语言思想的核心是“语言即存在”,倾向于语言本体论。鲁迅认为,语言和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不能发出声音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发声的民族是要灭亡的。因此,他指出,国人唯一的活路就是从言说开始,以语言说出自己,改变失声的存在状态。
     本文在第一部分,梳理了中国传统的语言观和晚清及五四以来语言观的发展变化。在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对鲁迅的语言观进行了阐述:一是语言和存在的关系;二是语言和历史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同构;四是权力和话语的关系。第三部分,则从鲁迅的创作实践出发,着眼于文本,进行细读,从“小说、散文诗、杂文”三种文体的创作探析了鲁迅的语言建构实践。由此得出结论:鲁迅的语言观是在两个向度上建立起来的:一是指向文言书写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解构,一是自己创作实践的作为书写主体的语言建构。鲁迅用语言敲碎了历史,还原了中国人的荒谬生存状态。
The Language view reflect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world.The basic connotation refers to the people's essential view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guage in one historical period, it is not only a spirit mechanism of human, but also a special social phenomenon. There are two typical kinds of language view: one is the tool theory; the other one is the ontolog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based on the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basises. 'The tool theory ' is the reflection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which is focusing on the central task of rationality. The linguistic ontology' highlights the unity among language, human and the world, and also emphasizes effect of language on human, it is the image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Language is existence' is the core of Lu Xun's theory of language,it tends toward the linguistic ontology. Lu Xun believed that the language was intimately tied up with the human's survival, the people who cannot make the sound was nonexistent, the nationality as well.Therefore,he pointed out that the one and only way of living of Chinese was beginning of speech,speaking their own language, changing the voic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state.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it comb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anguage view as well a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May 4th Movement. In the second part, it expounds Lu Xun's theory of language from four aspects: fir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existence; seco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history; third, isomorphism of languages and thoughts; four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discourse. In the third part, it proceeds from Lu Xun's literary practice, focuses on the text and careful perusal. The paper analyses the language writing practice of Lu Xun from the'novel, prose, essay', three kinds of stylistic creation. Nevertheless, Lu Xun's theory of language is built up on two aspects:one is to write classical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deconstruction of history; the other is their own creative writing practice as the main language construct. Through practice, Lu Xun cracked the history using language, restored the absurd subsistent state of the Chinese.
引文
[1]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见《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127页
    [2]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文学》,见《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117页
    [1]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编者导言第20页
    [1]杰姆逊:《语言的牢笼》,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ⅶ页
    [2]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8-29页
    [3]杰姆逊:《法国批评的传统》,据《比较文学讲演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页
    [1]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
    [2]徐麟:《鲁迅:在言说和生存的边缘》,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郜元宝:《鲁迅六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张箭飞:《鲁迅小说的诗化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高玉:《鲁迅的语言观与创作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关系》,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版,第2期,第30页
    [1]鲁迅:《坟·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2]孙文宪:《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语言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11月,第39卷第6期
    [1]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20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和理性反思》,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34-635页
    [1]梁启超,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9页
    [1]梁启超,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2]邬国平,黄霖.中国文论选 近代卷: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7页
    [3]梁启超,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一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1]梁启超,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五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4页
    [2]梁启超,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五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7页
    [3]梁启超,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六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1页
    [1]梁启超,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五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585-3588页
    [2]梁启超,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八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859页
    [3]梁启超,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9页
    [4]梁启超,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九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27-4931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2]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载《新青年》,1917年5月,第3卷第3号
    [1]胡适:《逼上梁山》,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9页
    [2]胡适:《逼上梁山》,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19-20页
    [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25页
    [2]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1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1]张卫中:《从新旧白话的差异看现代小说的语言基础》,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版,第一期,第34-40页
    [2]胡适:《胡适文集》(第1卷),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1918-4-15
    [2]胡适:《导言》,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第18页
    [3]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傅斯年全集》第4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第82页
    [1]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傅斯年全集》第4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第85页
    [2]威廉.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0页
    [1]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2]鲁迅:《二心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3]鲁迅:《且介亭杂文·答曹聚仁先生信》,《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1]胡适:《胡适文集》(第1卷),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页
    [2]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古话》,《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3]朱经农:《朱经农、任叔永与胡适、钱玄同的通信》,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1918-8-5.
    [1]胡先骕:《中国文学改良论》,《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第103页
    [2]梁实秋:《读〈诗的进化的还原论〉》,见1922年5月29日《晨报副刊》
    [3]闻一多:《律诗底研究》,《闻一多全集》第10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4]闻一多:《律诗底研究》,《闻一多全集》第10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5]龙泉明:《“五四”白话新诗的“非诗化”倾向与历史局限》,文学评论,1995年版,第2期,第133-140页
    [1]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傅斯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载《新潮》,1919年3月,第1卷第3号
    [3]胡适:《胡适自述》,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215页
    [1]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0-312页
    [1]萨特:《什么是文学》,《萨特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页
    [1]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97页
    [2]同上,第201页
    [3]同上,第161页
    [4]同上,第206页
    [1]杰姆逊:《语言的牢笼》,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ⅶ页
    [2]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8-29页
    [1]杰姆逊:《法国批评的传统》,据《比较文学讲演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页
    [1]鲁迅:《坟·题记》,《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2]鲁迅:《坟·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页
    [3]同上,第303页
    [4]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9页
    [1]鲁迅:《坟·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2]鲁迅:《华盖集·题记》,《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3]鲁迅:《坟·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6页
    [2]鲁迅: 《呐喊·自序》, 《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8页
    [3]同上,第438页
    [1]鲁迅: 《呐喊·自序》, 《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8页
    [2]竹内好:《鲁迅·关于传记的疑问》,见《近代的超克》,李冬木等译,三联书店,第53-58页
    [3]罗岗:《“主奴结构”与“底层”发声--从保罗·弗莱雷到鲁迅》,《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版,第5期
    [1]鲁迅: 《呐喊·自序》, 《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8页
    [1]鲁迅: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页
    [2]萨特:《什么是文学》,见《萨特文论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页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2]鲁迅:《且介亭杂文·答国际文学社问》,《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0页
    [3]鲁迅:《伪自由书·前记》,《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4]鲁迅:《坟·杂忆》,《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5]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7页
    [1]萨特:《什么是文学》,见《萨特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2]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鲁迅:《集外集·文艺和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1]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3页
    [1]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势所必至,理有固然》,《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5页
    [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345页
    [1]鲁迅:《华盖集续编·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6页
    [2]参见《鲁迅全集》第5卷,《伪自由书》后记的注释,第162页
    [3]鲁迅:《准风月谈·后记》,《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7页
    [1]鲁迅:《伪自由书·后记》》,《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2]同上,第402页
    [3]同上,第402页
    [1]鲁迅:《坟·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3]鲁迅:《准风月谈·由聋而哑》,《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4页
    [4]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5]鲁迅:《二心集·答中学生杂志社问》,《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页
    [1]鲁迅:《华盖集·题记》,《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2]关于这一过程,详见《京副一周年》,《孙氏兄弟谈鲁迅》,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69-75页。参见鲁迅《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
    [1]据《鲁迅日记》,从1924年12月初到1925年2月10日的两个多月中,孙伏园拜访鲁迅有十八次之多。另见《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
    [1]鲁迅:《坟·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页
    [1]鲁迅: 《坟·写在坟后面》, 《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0页
    [1]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第7卷,叶挺芳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9-421页
    [2]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页
    [3]同上,第198-199页
    [1]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版,第134-135页
    [2]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7页
    [3]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版,第219页
    [1]鲁迅: 《野草·题辞》, 《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1][德]恩斯特·卡西尔:《符号·神话·文化》(中译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2]杰姆逊:《法国批判的传统》,据《比较文学讲演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页
    [1][美]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2]同上,第45页
    [1]莫伟民:《主体的命运》,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第144页
    [2]同上,第340页
    [3]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1]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新1版
    [2][美]弗·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译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2页
    [3]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4]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1]参考《鲁迅全集》第3卷文后注释,第184页
    [2]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1]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2]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
    [1]徐麟:《鲁迅:在言说和生存的边缘》,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85页
    [2]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1]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2]李俊国:《时间意识与中国现代写实小说的叙事类型》,《文学评论》2007年版,第2期
    [1]鲁迅:《两地书·四》,《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2]鲁迅:《南腔北调集·听说梦》,《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2页
    [3]鲁迅:《且介亭杂文·答国际文学社问》,《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4]鲁迅:《两地书·四》,《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5]鲁迅:《华盖集·杂感》,《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1]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6页
    [2]鲁迅:《译文序跋集·〈思想·山水·人物〉题记》,《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0页
    [3]鲁迅:《伪自由书·现代史》,《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1]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112页
    [2]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 《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3]梁启超: 《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4]胡适: 《胡适留学日记》,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833页
    [1]张光芒: 《启蒙论》,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3页
    [1]刘小枫: 《拯救和逍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25页
    [1]柏拉图: 《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72页
    [2]同上,第273页
    [1]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66-267页
    [1] 索尔·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1] 鲁迅:《呐喊·药》,《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2页
    [1] 王瑶:《<故事新编>散论》,见《鲁迅作品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7页
    [2] 矛盾:《<玄武门之变>序》,见《矛盾全集》第2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1] 王吉鹏,臧文静,李红艳:《鲁迅小说研究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邓国伟:《回到故乡的原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3] 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136页
    [4] 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1] 鲁迅:《书信·261118致许广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7页
    [2] 王平等:转引自《乔依斯和鲁迅比较研究:写作和治疗》,《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9期,46页
    [3] 利奥塔:《后现代状态》,东槿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页
    [1] 江腊生:《穿行于解构和建构之间的艰难之旅》,《名作欣赏》,2007年版,第12期
    [2] BARTHES R. 《The Pleasure of the Text》, Translated by R ichard M iller Oxford: Basil B lackwell L td, 1995:34-35
    [3] 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4] 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固执己见》,潘小松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5] [美]吉尔伯特·哈特:《讽刺论》,万书元、江宁康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页
    [6] Mikhail Bakhtin. 《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 (Ed and trans. Carly Emers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Press of Minnesota.1989:194
    [1] 鲁迅:《故事新编·起死》,《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0页
    [1] 聂运伟:《试论<故事新编>中的结局现象》,《湖南大学学报》,1998年版,第2期
    [1] 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页
    [1] 福柯:《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页
    [1] 福柯:《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页
    [2] 同上
    [3] 同上,第5页
    [4] 同上,第185-186页
    [5] 同上,第90-98页
    [1] 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包亚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1] 鲁迅:《书信180820致许寿裳》,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 鲁迅:《呐喊.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页
    [2]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59页
    [1]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4页
    [1] 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2] 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1] 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97页
    [1]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尹慧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2] 同上,第95页
    [3] 王乾坤:《我不过一个影--兼论避实就虚读野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版,第1期
    [4]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304页
    [5] 同上,第305页
    [6] 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7] 胡尹强:《为爱情作证--破解《野草》世纪之谜》,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8] 邹范平:《新发现的鲁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 曾华鹏、李关元:《论(野草)的象征手法》,《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 邱文治:《(野草)的创作方法与西方象征主义》,《鲁迅研究》第12辑,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年1月版
    [3]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岳麓书社,1999年版
    [1]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4页
    [2] 李天明:《英语世界的<野草>研究》,中州学刊,2000年版,第5期
    [1] 章以萍:《古庙杂谈》(5),《京报副刊》1925年3月31日
    [2]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6页
    [1] 刘勰:《刘勰·夸饰》[A],转引自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第6卷,叶挺芳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1]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8页
    [2] 转引自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教研出版社,2002年版,138页
    [1] 同上
    [2] 乔依斯:《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徐晓雯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99页
    [3]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第6卷,叶廷芳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49页
    [4] 同上,第441页
    [1] 鲁迅:《自选集·自序》,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6页
    [2] 丸尾常喜:《<野草>解读》,文学评论,1999年版,第5期
    [1] 萨特:《什么是文学》,见《萨特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页
    [1] 赵子昂:《临济正宗之碑》,《松雪斋文集》卷九
    [2]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第5卷,叶廷芳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1] 克尔凯廓尔:熊伟主编《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5页
    [2] 鲁迅:《集外集·通信(复霉江)》,《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1] 克尔凯廓尔:转引熊伟主编《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8页
    [2] 鲁迅:《坟·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1] 鲁迅:《华盖集·补白·二》,《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2] 王乾坤:《我不过一个影--兼论“避实就虚”读<野草>》,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01期
    [1] 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页
    [1] 鲁迅:《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0页
    [2] 同上,第301-302页
    [3] 鲁迅:《两地书·六六》,《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4]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1] 鲁迅:《坟·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2] 同上,第255页
    [1] 鲁迅:《伪自由书》,《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1]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2]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1] 同上,第175页
    [2] 鲁迅:《呐喊·阿Q正传》,《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页
    [3] 同上,第517页
    [1] 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06-107页
    [2] 威廉·洪堡特:转引涂纪亮主编,《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1]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8页
    [2] 鲁迅:《伪自由书·推背图》,《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3] 徐麟:《鲁迅:在生存和言说的边缘》,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1] 鲁迅:《书信.180820致徐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6页
    [2] 鲁迅:《花边文学·偶感》,《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6页
    [1] 萨特:《什么是文学》,《萨特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2] 鲁迅:《伪自由书·再谈保留》,《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1] 鲁迅:《伪自由书·天上地下》,《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2] 参考《鲁迅全集》第5卷,第148页注释
    [1]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1]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 巴赫金.对话性想象.达拉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出版社,1985
    [4] 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6] [法]米歇尔·福柯.什么是启蒙.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
    [7]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8] [捷克]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孟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 [德]海德格尔.论人道主义的信.纽约:海德格尔基本著作集,1977
    [10] [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诗、语言、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77
    [11] 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12] 考夫卡.艺术心理学问题.部莱恩莫尔学院出版社,1940
    [13] 加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14] 萨丕尔.见语言与语言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15]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16] 柏格曼.逻辑与实在.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64
    [17]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8] 杰姆逊.语言的牢笼.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2
    [19] 杰姆逊.法国批判的传统.据比较文学讲演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0]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1986
    [21] [法]瓦莱里.诗与抽象思维.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2] [法]王尔德.作为艺术家的批判家.唯美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3] [德]海德格尔.在通往语言的途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4] [法]海然热.语言人.张祖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25] 萨丕尔.关于语言、文化和个性论集.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49
    [26] 布洛克曼.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0
    [27]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8] 考夫卡.艺术心理学问题.部莱恩莫尔学院出版社,1940
    [29]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88
    [30] 德拉.趣味批判.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1] [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2] 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3] [法]王尔德.唯美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4] [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5] [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36] 斯格尔斯.文学结构主义(1974).北京:三联书店,1988
    [37] 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伦敦,1981
    [38]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9] 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0] 余松.语言的狂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1]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2] 郜元宝.鲁迅六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3] 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故事新编诗学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4] 廖诗忠.回归经典--鲁迅与先秦文化的深层关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5] 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46] 徐麟.鲁迅:在言说和生存的边缘.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47] 张学广.维特根斯坦与理解问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48] 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9] 郑敏.解构--结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0] 维科.新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1] 袁盛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52] 吴颖,吴二持.鲁迅故事新编研究及其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
    [53]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54]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5] 郝庆军.诗学与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研究1933--1936.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6]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7] 陈漱渝.颠覆与传承--论鲁迅的当代意义.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58] 王志蔚.批评与重建:鲁迅的文化选择与文学姿态.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59] 朱崇科.张力的狂欢.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60] 梁展.颠覆与生存:德国思想与鲁迅前期的自我观念.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6
    [61] 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2] 胡尹强.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63]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4] 李幼蒸.文化符号学.唐山:唐山出版社,1997
    [65] 杨义.鲁迅小说综论.西安:陕西人们出版社,1984
    [66]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67] 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68] 林非.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9] 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70] 汪晖.反抗绝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1] 孙郁.倒向鲁迅的天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2] 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73] 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4] 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75] 李欧梵.李欧梵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6] 柯思仁,陈乐.文学批评关键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08
    [77]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8] 陈力君.代言和立言: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9] 王尧.在汉语里出生入死.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80] 王尧.文字的灵魂.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81]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82] 张光芒.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83]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84]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85] 张宝明.自由神话的终结--20世纪启蒙阙失探解.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86] 汪曾祺.汪曾祺文集·文论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87] 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88] 童庆炳.语文学语言特征的独到发现.汉语现象问题讨论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89] 余虹.思与诗的对话--海德格尔诗学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90]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1] 祁雅理.20世纪法国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92] 张贤根.存在·真理·语言-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93] [日]饭田隆.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包羽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4] 帕斯卡尔.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95] 莫伟民.莫伟民讲福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6] 江怡主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7]卢风.启蒙之后.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98] 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99] 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87
    [101]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02] [法]雅克·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夏可君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03] [美]泽诺·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陈嘉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04] [法]弗朗索瓦·多斯.季广茂译.从结构到解构(上下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05] 王一川.理性王国的盛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106] 李俊国.时间意识与中国现代写实小说的叙事类型.文学评论,2007(2)
    [107] 张弘.现代语言哲学与文学观念的演化--一个超学科的考察.学术月刊,1994(1)
    [108] 王宏印.存在与语言--前期海德格尔语言观剖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26(4)
    [109] 朱耀平.世界的诠释--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思想辨正.求是学刊,2002,29(2)
    [110]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该书.外国文学,1996(1)
    [111] 孟祥申.难度与限度--也谈野草解读.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12)
    [112] 王乾坤.我不过一个影--兼论避实就虚读野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1)
    [113]孙文宪.作为虚构的意识形态的文学.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5)
    [114]孙文宪.语言的痛苦:文学言说的双重困境.湖北大学学报,2002,29(2)
    [115]孙文宪.试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语言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37(3)
    [116]高玉.鲁迅的语言观与创作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关系.鲁迅研究月刊,2000(4)
    [117]高玉.语言运动与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学的理论与现实.文学评论,2002(5)
    [118]汪正龙.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和意义生成.文艺理论研究,2005(2)
    [119]任一鸣.流放与寻根--英语后殖民文学创作语言.中国比较文学,2003(2)
    [120]陈占彪.论五四时期的语言文字革命.文艺争鸣,2006(6)
    [121]焦亚东,李春华.互文性:语言与历史维度中的文学批评.重庆社会科学,2006(6)
    [122]郑家建.故事新编:文本的叙事分析与寓意的文化解读.鲁迅研究月刊,2001(2)
    [123]郑家建.鲁迅:边沿的世界.鲁迅研究月刊,2000(11)
    [124]袁进.试论中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变革.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4)
    [125]文贵良.解构与重建--五四文学话语模式的生成及其嬗变.中国社会科学,1999(3)
    [126]郜元宝.音本位和字本位--在汉语中理解汉语.当代作家评论,2002(2)
    [127]郜元宝.母语的陷落.书屋,2002(4)
    [128]郜元宝.现代汉语:工具论与本体论的交战--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的思考.当代作家评论,2002(2)
    [129]萧莎.解构主义之后:语言观与文学批评.外国文学,2003(6)
    [130]谭桂林.论池田大作的鲁迅观.鲁迅研究月刊,2006(6)
    [131]谭桂林.鲁迅小说启蒙主题新论.鲁迅研究月刊,1999(1)
    [132]葛红兵.话语权力分割与文化资源分配.求是学刊,1997(4)
    [133]张园.诗化的生存体验--野草的意象解读.鲁迅研究月刊,2002(4)
    [134] 何平.故乡细读.鲁迅研究月刊,2004(9)
    [135] 凌建侯.从狂欢视角看疯癫形象.国外文学,2007(3)
    [136] 莫伟民.论福柯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37] 黄子平.真理、谎言与扯淡.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138] 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外语学刊,2006(2)
    [139] 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3)
    [140] 倪志娟.词语破碎之处何物存在--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北方论丛,2005(4)
    [141] 徐岱.存在主义与美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1(2)
    [142] 王汶成.文论史上的三大文学语言观述评.理论学刊,2003(6)
    [143] 陈学广.文学语言:符号形式与符号意义.学习与探索,2005(3)
    [144] 戴阿宝.文学功能的语言论阐释.求是学刊,1999(3)
    [145] 彭安定.二十一世纪的鲁迅研究预想(上).鲁迅研究月刊,1999(11)
    [146] 李荣明.文学中的悖论语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47] 何轩.文学语言批评解码刍议.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