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全球化时代,弘扬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在这种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解决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为己任,承担起建构人类精神家园的重任,使受教育者的人性不断趋于完善,达到涵养身心、塑造人格、陶冶性情,从而实现精神成人。本研究针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精神缺失,心灵空虚的现状,力图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思考和探讨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问题,旨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即“从思想上把握人,实现人的精神塑造与建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维度来探讨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问题,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从工具化向人本化的根本转变。论文以厘清相关为前提,整合并借鉴中外优秀文化价值资源,辨析了精神成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教育实践活动。
     论文共分六个章节。
     第一章界定了相关概念,重点是把握本文所探讨的精神成人中“精神”一词的含义。“精神”含义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精神成人的内涵与目标。“真正的人-思维着的精神。”①人的精神性存在是人的一种根本性存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人格心理学、人的现代化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为本文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精神成人的核心是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即“人格成人”。自由既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又是理想人格追求的目标。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实现自由,不断超越,是通达理想人格的根本路径。人格、自由、积极、超越构成精神成人的核心要素,目标在于树立自觉的主体精神,构建理性的批判精神,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第二章着力于从中外文化传统中找寻经验,在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体系、文化层面中进行细致的历史考察与研究,力求探寻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整体性的教育思维,“三位一体”的体系构建,为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实践提供了深厚的内源性发展动力。①西方世界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以及情理交融与德智结合教育模式、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实践指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外源性”借鉴。引导学生精神成人应立足整体教育的视野,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内在和谐统一。
     第三章重点阐述精神成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有工具性和目的性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它的终极意义在于对人的培养,促进人性的不断提升,实现对人的精神与价值引导,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成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性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成人的奠基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成人”实质上是辩证统一的。
     第四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的透析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的反思,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方面的现实困境及其历史根源。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过于理想化、工具化,缺乏针对性、感染力,从而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精神成人的这一本质性目的,结果陷入实效性不佳的困境。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的历史反思中,本文试图解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原因,以“整体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为视野,明确本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第五章在前四章的基础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精神成人的实践路径。在多元文化和信息革命的严峻挑战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应确立主体教育、实践教育、和谐教育的理念,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精神追求教育、精神信仰教育、精神淬炼教育、道德发展教育来引导学生精神成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学生精神世界,在“化理论为德性”的实践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要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to promote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the emphasis on people's valu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become a mainstream trend. Below this kind of tre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human spirit world construction, to solve the existence value and meaning of people, its core is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nature of the educated, reach perfect constantly shaped personality, body and mind, self-restraint edify, so as to achieve the spirit adults. At the situ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s' spiritual life:spirit flaw, spiritual emptiness, lose the spiritual homeland, this study aimed to thinking and explore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spirit adult problems in vie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s "from the thought on hold to realize man's spirit,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 to this dimension of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ts' mental adult problems, so as to achieve instrument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ools to humanistic diges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aim.
     The article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efines the relevant concepts; the key is to grasp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eaning of "spirit" in the spirit adult. The definition of "spirit" meaning correctly grasp the spirit can help us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adult goal. Because "real people=the spirit." The spiritual existence is a fundamental exist. Freud's psychoanalysis, Jung'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human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Marx about people'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rovide theory basis fo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re of the spirit adult is in the pursuit of ideal personality, namely "personality adult." Freedom is the spirit of "full of nature", there is the goal of pursuit in ideal personality. But in a positive, optimistic attitude to face life, achieve freedom, continuously surpuss,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path prudent ideal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free, positive compose the core elements of spirit adult. The aim is to establish self-consciously subject spirit, constructing the rational critical spirit, the pursuit of noble realm of life.
     The second chapter dedicated to search experiences from the sino-foreign culture traditional. In different cultural forms, cultural system and cultural level meticulous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hist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ying to explore the thought resouses to spiritual ma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nature and humanity" education concept, integrity education thinking and "trinity"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provid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uiding the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s' spirit adult with profound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omentum. In the reference to "liberal education", "the whole person education", reasonable and virtue education mode, regression cleaves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ractice pointing to the living world of the western word. The glob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pursue inner harmony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in the vision of the holistic education.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pirit adult. Although the instrumental and the purposiveness are two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two form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ose ultimate significance l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people, the constant promotion of human,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spirit and value guidance, thus realizes people's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Spirit adults are the essential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project of adult spirit. Therefor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piritual adult" is essentially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historical roo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ide students of spiritual mature, through survey data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tudents'spiritual life hiatus phenomenon. For a long time, since the goal sett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o idealistic, lacking pertinence and pertinence and infection, thus divorced from the essential purpose of spirit adult, the results is in the plight of poor effectiveness. In the reflection of goal setting hist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reflect current "inefficient" reason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alytical practice, at last, proposes seek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inner harmony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olistic education.
     The fifth chapter explores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iding students to mental adult based on the former four chapters. To propo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iding students spirit adult, we should establish ideas of subject education, harmonious education and practice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spiritual pursuit, mental and spiritual beliefs education, spiritual Setback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pirit adult. By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the world, in "the theory in practice of virtue" for improv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a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
    ①注:内源性发展倡导“每个社会应该根据本身的文化特性,根据本身的思想和行动结构,找到自己的发展类型和方式”。“为了确保真正的发展,就必须恢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恢复这种特性最具有代表性,最深刻、最真实的所有组成部分,借以作为价值上‘求本溯源’的手段,作为发挥创造力和活力的催化剂,实现内源的和真正人类的发展。”。参见许瑞芳.文化传统:德育现代化的内源性资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内源发展战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2-3.
    ①夏中义.“精神成人”与大学[J].学术月刊,2003(7).
    ①A. V. Kaam, Human Formation:Formative Spirituality. Vol.2, New York: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1989:9.转引自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7.
    ②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58.
    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第一版.
    ①注:万光侠先生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灌输’为主要手段,以工具性的目的为唯一目的,以培养无个性的服从型”人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详见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①秦光涛.意义世界[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111.
    ②注:“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被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嬉皮运动的鼻祖,也是受到毁誉最多的反文化群体之一的文学流派,他们带着强烈的反叛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以流浪群居、吸毒酗酒、同性恋等极端体验来释放被现代性压抑的诗意的、非理性的品质。
    ①[德]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9.
    ②John P. Miller. Education and the Soul:Toward A Spiritual Curriculum.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0:8-9,3-5.
    ③注:这五项基本原则是:(1)消除当前教育的病态;(2)重新定义精神教育;(3)强调批判意识的养成;(4)吸收或同化当代有关人的解放的教育学;(5)用批判的精神教育学替代原有的教育学基础。参见工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47-150.
    ①注:即liberalarts该词在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台湾译为“通识教育”,香港译为“博雅教育”
    ②[美]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798.
    ③[日]小原国芳著,刘剑乔等译.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
    ④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若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98.
    ①[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②[美]爱德华.塞尔.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14.转引自车玉玲:总体性与人的存在[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72.
    ③Abraham Flexner. The University in American Life [J]. Atlantic Monthly,1932.
    ④[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徐辉,陈晓菲译[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70-171.
    ⑤[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汪利兵译[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5.
    ⑥注:20世纪美国曾有两套方案进行“精神成人”方面尝试:一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维士基1978年提出的“核心课程”报告;二是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1899-1977)倡导的“名著阅读”计划。哈佛模式为了遏制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的普遍倾向,而芝加哥模式由“通”向“识”,从世界名著中被保存的人类文化精髓吸取营养。此计划传奇般地使“名著阅读”蔚然成风,成为广泛影响社会精神进程的、千百万人参与的文化运动,这些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①门忠民主编.意义世界探幽——中外文化名著导读[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7.
    ①门忠民主编.意义世界探幽——中外文化名著导读[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8.
    ②骆郁廷.“精神动力”范畴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③王坤庆著.精神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
    ①王坤庆.论精神与精神教育一种教育哲学的当代教育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②王坤庆.追求崇高,完善人格一解读精神教育的两个基本信念[J].海军院校教育,2004(2).
    ③朱雯云.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精神成人”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8):63-64.
    ④安海娟,陈艳秋,刘腾飞.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个案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138-141;张兵,王玉梅.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调查和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66-67;安海娟等.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3):431-432;廖小琴.略论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J].前沿,2005(6):163;温梅.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7(3):208.
    ⑤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0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2.
    ⑥吕卫华.精神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高教研究,2005(9):62 63.
    ⑦姚萍.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精神成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68-71.
    ⑧廖小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①杨俊华.试论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精神成人[J].思想战线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5卷;徐娟,苑立军,周艳娟.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乔德阳,冷士良,阮浩.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弊思考[J].教育探索,2008(9).
    ②冯凡彦,唐伟.人的非确定性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上追求[J].山东社会科学,2009(2):13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9.
    ②一类指人的主观存在状态,包括前三项,兼顾第四项,是对人的意识、心理、意志、情绪和心境的一种描述与概括,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主观状态的某些特征;另一类指事物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神韵或主题,包括第五项,兼及第四项。详见: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4-15.
    ①张同基,包哲兴.精神生活:一个属人的世界[J].宁夏社会科学,1996(6):7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②门忠民.意义世界探幽[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7.
    ③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9.
    ④罗广亮.从人的双重生命看人的价值诉求——兼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人性基础[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3):2.
    ①卓新平.神圣与世俗之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6.
    ③18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92.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6.
    ⑤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7-28.
    ⑥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43.
    ①A.Hardy.the Spiritual Nature of Man[M].Oxford:Clarendon Press,1978:2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
    ①王坤庆.当代西方精神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02(9).
    ②林滨,贺希荣,罗明星.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
    ③[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刘曙光等译[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封面.
    ④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0.
    ①注:目前国际上对成人的定义有三个维度:一是从生物学角度:成熟的骨髂并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二是从心理学角度:能达到心理、情绪上的发育成熟和人格的健全。三是从社会学角度: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公民资格,能扮演社会成人的角色履行各种权利和义务。
    ②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
    ①[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主义全辑(上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400.
    ②[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主义全辑(上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88.
    ①荣格.荣格著作集(第九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30.
    ①陈仲庚,张雨新.荣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出版社,1986:130.
    ①注:(1)准备和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不墨守成规;(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乐于面对改革的社会现实;(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看法;(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5)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6)有计划性,即在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中趋向于制定可行性计划,这是与时间和效能相关的现代人的特征;(7)尊重知识,注重对事实的详尽考察,尽可能多的获取知识,在这一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信任人类理性的力量和由人类理性支配下的社会;(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0)乐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11)相互了解,尊敬他人和自尊;(12)了解生产及过程。详见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顾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5-30.
    ②[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70.
    ②斯大林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式社,1962:625-626.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51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8.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7.
    ①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25.
    ②[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廷等译.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86.
    ③[美]Jerry. M. Bugr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国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
    ④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
    ⑤吴倬.时代精神的思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331.
    ①(美)阿尔伯特·哈伯德著.陈书凯译.自动自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8.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1.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19.
    ④[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6.
    ①陈刚.西方精神史——时代精神的历史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的互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818.
    ②[英]约翰·密尔著.程崇华译.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67.
    ①Kennon M. Sheldon, Lauar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56(3).
    ②崔景贵.现代人性观与心理教育人性化[J].教育研究,2004(7):43-45.
    ①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34.
    ②熊伟.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9.转引自:冯建军.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1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41.
    ②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③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①冯建军.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22.
    ②[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146.
    ③[德]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8.
    ④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9.
    ①林滨,贺希荣,罗明星.全球经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
    ②希尔斯著,傅铿著,吕乐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6.
    ③注:概括地说,古希腊哲人的智慧主要表征在理性、逻辑和思想三方面。理性智慧是古希腊哲人的本体论“人是理性的动物”,逻辑智慧是古希腊哲人的工具论,思想智慧是古希腊哲人的目的论。见:张志伟,欧阳谦主编.西方哲学的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
    ④注:著名学者成中英认为:“中国哲学本质上是价值哲学,是对宇宙价值、人生价值、人类价值、社会价值深沉的肯定与体验,这种深沉的肯定与体验是基于对生命的会通得来,也是基于对生活经验的整体反省得来。这样的哲学处处扣住人生的中心价值与社会的中心价值来谈问题,不论是实际的问题或知识的问题皆然。此观点见之于儒、道、法、墨的哲学。其中以儒家哲学最具代表性。”“中国哲学缺少‘纯粹理性’、‘理论理性”,所有的认知都是透过生活、实用、实践的方式来实现。无论是儒家的主流或诸了百家,都可以窥见这种发挥生活、实用与实践的‘生命理性’的努力。因此,中国哲学的理性主义是具体的理性主义,它是以实践、实用、生活为目的,而不是理性自身的抽象发挥,并使一切生命活动与意志活动化归于知识。”这一番话可谓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即古代智慧思想的“画龙点睛”。见成中英.知识与价值[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310.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12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2-11-8:38.
    ②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11.
    ③哲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752.
    ①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1-42.
    ①童世骏.公与私——划界问题的归属问题[A].见黄俊杰,江宜桦.公私领域新探:东亚与西方观点之比较[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8:143.
    ②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32-233.
    ①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969.
    ②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536.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311.
    ④杜预等.春秋三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5.
    ⑤蔡沈.书经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4.
    ⑥注:《诗》、《书》、《礼》、《乐》、《易》、《春秋》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55.
    ②工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531.
    ③注:《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④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①黄钊等.中国道德文化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82.
    ①[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0.
    ②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2.
    ③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31.
    ④丁念金.独立型人格建构[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193.
    ⑤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6.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②[英]麦克尔·卡里瑟斯.我们为什么有文化——阐释人类学和社会多样性,陈丰译[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65.
    ③[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M].新华出版社,1998:368.
    ①注:在文化史上,习惯地把雅典教育分为体操教育和缪斯教育。所谓缪斯教育即指智育和美育,它体现了雅典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重视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一种德、智、体、美同时并重的全面教育。在古代雅典,缪斯教育与体操教育相互联系,相得益彰,密不可分,二者结合并重,形成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
    ②[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③同上
    ①[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309.
    ②[英]罗素.自由之路(上),李国山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221.
    ③刘卓红,钟明华.开放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借鉴与批判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6.
    ①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包括了如下主要观点:(1)反对行为主义,排斥人的意识的机械的“S-R”模式,强调心理学要研究人的内在意识经验,把自我体验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位置之上。(2)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马斯洛认为,人有使自己趋于更健康、更道德、更智慧、更美好和更幸福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和需要。罗杰斯也认为,自我实现的倾向是唯一的、根本的人类动机。(3)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作出选择的权利。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由、创造是人的一种天性,但这种天性会受到社会制度、环境、文化等各种外部条件的制约,所以人必须通过自己自由的选择,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制约,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4)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②转引自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9.
    ③弗兰克·戈布尔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6.
    ①王森洋,张华金.当代西方思潮词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55.
    ①参见:刘卓红,钟明华.开放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借鉴与批判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5.
    ②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65-174.
    ①转引自邹进著.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J].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163.
    ②[苏]赞可夫著.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4.
    ①刘卓红等.开放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6.
    ②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7.
    ③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4.
    ④戚万学等.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72.
    ①“整体教育”思潮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潮。1926年哲学家斯马茨(J. C. Smuys)在《整体论与进化》一书中率先使用“整体论”(holism)。1988年,米勒(L. Miller)创办季刊杂志《整体教育评论》(Holistic Education Review),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教育工作者开始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他们从不同于旧教育的崭新视点出发,迈开了走向21世纪的新型教育的第一步。“整体教育”是瞄准“关联”(connection)的教育,包括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关联”、身与心的“关联”、知识领域之间的“关联”、个人与社区的“关联”、人类与地球的“关联”以及自我与本性的“关联”等,具有相当程度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详见:钟启泉“整体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1(9).
    ②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4卷)[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220-222.
    ①[英]H.P.里克曼.理性的探险[M].姚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150.
    ①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M].南方出版社,1999:201.
    ②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杨东平主编.大学之道[J].文汇出版社2003:214.
    ③李宗贤.略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J].现代大学教育.2008(6):79.
    ①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4.
    ②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13.
    ③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4.
    ④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4.
    ①胡沫.教育学术月刊[J].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论意义,2009(7):50.
    ②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③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6.
    ④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13.
    ⑤[美]詹姆斯·麦克莱伦.教育哲学.宁少云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8:26.
    ①[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2,5.
    ①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②[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③侯玉基.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人的需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3).
    ④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93.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
    ①王希鹏,丁三青.思想政治教育:“点亮”人性灵[J].教育与现代化2010(6):66-67.
    ①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7.
    ②[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何小东等译[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③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1.
    ④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
    ①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丁作会议土发表的讲话,1994-01-24.
    ②张文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13.
    ③胡沫.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论意义[J].教育学术月刊,2009(7):51.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
    ①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56.
    ①马抗美,郑真江.透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N].光明日报,2008-2-21.
    ①安海娟.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分析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①徐冰.人之动力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21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③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8.
    ④李德顺.价值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34.
    ①谢洋,姚娟.厌学情绪弥漫大学校园?[N].中国青年报.2008-3-24.
    ①黄磊,蔡标.大学生精神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②赵桂珍,刘云章,谢嘉.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消费的几个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①安海娟,陈艳秋,刘腾飞.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个案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①王有佳.追求个性又能有从众心理,品读当代大学生心灵密码[N].人民日报,2008-2-28.
    ②狄奥.论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现实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9-30.
    ①2006年广东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报告[Z].广东省教育厅内部资料,转自:李靖茂.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精神世界[J].高教探索,2008(4).
    ②杨师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的转型及思想文化的变迁[J].探求,2008(6).
    ③张国.南开学生评出校园最不文明行为[N].中国青年报,2008-11-16.
    ①马抗美,郑真江.透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N].光明日报,2008-2-21.
    ①爱因斯.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3.
    ②[EB/OL].http://news.sohu.com/1/0304/94/subject219429423.shtml.
    ③华商报[N].2009-07-17.
    ④朱磊.“仪式的俘虏”——大学生参与非法销案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5(2).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0.
    ②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1-17.
    ③张立飞,王勤.论青少年的生命意识及其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3(1).
    ④华商报[N].2004-11-8.
    ⑤联合早报网.中国内地在校学生自杀事件频现[EB/OL].2010-01-10.
    ①吴琼,李润文.警惕:大学生自杀也会“传染”[N].中国青年报,2008-11-3.
    ②李杰.大学生的精神困境与理想人格的确立[J].湖北社会科学,2008(12):168.
    ③新华报业网(南京)[EB/OL].2009-02-24.
    ④新华网[EB/OL].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9-01/06/content_15372904.htm.
    ①新华网.2010-06-20[EB/OL].http://www.zynews.com/news/2010-06/20/content_728033_17.htm.
    ①中国新闻网[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fz/2010/10-22/2604438.shtml.
    ②华商报[N].2010-11-21.
    ①中国青年报[N].2010-12-20.
    ②人民日报(北京)[N].转引自网易新闻中心http://news.163.com/10/0920/02/6H0993IA00014AED.html.
    ①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0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②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A].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③杨东平.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J].清华人学教育研究,2003(1):11.
    ①董纯才.为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成员而努力[J].人民教育,1954(8).
    ②转引自谈松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简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③滕纯.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④高校工作60条[A].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38.
    ②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南出版社,1998:2617.
    ③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南出版社,1998:3467.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全文检索系统),2004-10-15,第1版.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③陆庆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38.
    ①[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2-53.
    ②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0.
    ③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0-191.
    ①张坚强,李恒川.全球化背景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困境[J].江苏高教,2002(11).
    ②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文科开设)
    ③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
    ④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⑤张明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转变与人文精神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9(06):135.
    ①刘建荣,邱正文.应高度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5).
    ①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7.
    ②[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43.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1.
    ④杨钒.注重人文关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J].理论学习,2008(3).
    ①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M].道德教育论丛(第2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
    ①李太平.全球问题与德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64-65.
    ①[美]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357-358.
    ①[美]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366.
    ②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7.
    ①[法]保罗·朗格让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58:45.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3.
    ③新华社.2010-7-29[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9.
    ⑤[德]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8.
    ①王坤庆.精神与教育[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94.
    ②详见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9.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42.
    ④[美]里奇拉克著,许泽民等译.发现自由与个人责任[J].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1.
    ⑤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关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的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⑦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414-415.
    ⑧黄成.主体性教育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①转引自邹进.斯普朗格文化文化教育学思想概览[J].外国教育,1988(3).
    ②高清海.哲学体系改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9.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①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6.
    ①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40.
    ②张琼,马尽举.道德接受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46.
    ①陈根法.论现代人生活要义[J].伦理学研究,2006(2):22.
    ①张晓洪,赵正.试论精神教育的建构及其实施[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8).
    ①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8.
    ②刘铁芳.生命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35.
    ③陈根法.德性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
    ①金生鈜.德性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31.
    ②李萍,林滨.生命教育的兴起与中国传统人生观教育的回应,香港的生命教育[M].香港:文林出版有限公司,2002:102-103.
    ①申来津.精神激励的权变理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1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①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07:28(11):14-15.
    ①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重要思想。它试图揭示出理论与德性的内在联系并寻求转化之路。理论是共性的,德性是个性的,“化理论为德性”就是把人类的共同精神转化为个体主观精神,个体主观精神又表达人类的精神的过程,其教育实践意义表现为德性的培养过程,这正是冯契所言人格培养过程。因为“圣可以学而致”,理想人格可以通过教育达成。
    ②参见汪风炎.德化的生活[M].人民出版社,2005:4.
    ③转引自包利民.生活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M].东方出版社,1996:269.
    ①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宣教处.2011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传达提纲[C].2011-3-25.
    ①梁宝勇.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577581.
    ②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7):387.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8]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9]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1984年4月,教育部《关于在12所院校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
    [12]1994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3]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4]2001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15]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中央16号文件)。
    [16]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17]2008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18]2010年6月,《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9]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0]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2]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4]陈秉公.大学生人格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
    [2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6]门忠民.价值学概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7]门忠民.意义世界探幽——中外文化名著导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28]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9]尤西林.人文精神与现代性[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30]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1]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2]秦光涛.意义世界[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33]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5]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6]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7]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8]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9]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0]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1]张楚廷.大学人文精神构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9]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0]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1]黎德化.现代人的精神需要与灵魂拯救[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42]申来津.精神激励的权变理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3]张青兰.人格的现代转型与塑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4]许纪霖.寻求意义:现代化的变迁与文化批判[M].三联书店,1997
    [45]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6]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7]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49]韩钟文.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3
    [50]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1]刘铁芳.生命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52]陈根法.德性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3]汪风炎.德化的生活[M].人民出版社,2005.
    [54]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5]杜预等.春秋三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6]蔡沈.书经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8]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9]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0]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1]李小鲁.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62]舒志定.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63]林剑.人的自由的哲学思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4]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5]陈福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66]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
    [67]郑永廷,江传月.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8]刘卓红,钟明华等.开放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借鉴与批判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9]袁本新,王丽容等.人本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0]杨维,刘苍劲等.素质德育论——大学生的现代适应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09[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2]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3]林滨,贺希荣,罗明星.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7
    [74]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5]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6]陈刚.西方精神史——时代精神的历史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的互动[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77]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78]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79]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0]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81]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M].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82]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3]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4]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5]张文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6]滕纯.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87]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88]陶行知全集(第1卷)[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89]高校工作60条[A].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1]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南出版社,1998.
    [92]陆庆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93]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94]李太平.全球问题与德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95]林滨,贺希荣,罗明星.全球经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M].人民出版社,2007.
    [96]希尔斯著,傅铿著,吕乐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7]成中英.知识与价值[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310.
    [98]张琼,马尽举.道德接受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99]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关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的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100]黄钊等.中国道德文化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01]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02]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3]丁念金.独立型人格建构[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
    [104]黄成.主体性教育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105]高清海.哲学体系改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06]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M].南方出版社,1999.
    [107]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08]哲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109]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0]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11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商务印书馆,1963.
    [11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6.
    [112][英]罗素.人类的知识[M].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1997.
    [114][俄]C·谢·弗兰克.社会的精神基础[M].王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15][俄]别尔嘉耶夫.精神与实在[M].张百春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16][美]埃利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117][德]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18][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19][苏]苏霍姆林斯基选集(1-5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0][苏]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吴春萌,林程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21][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122][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23][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2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5][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26][美]赫舍尔.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27][德]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张乐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28][日]小原国芳.完人教育论[A].租葆奎主编,丁证霖,瞿葆奎选编.教育学文集·教 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29][美]爱德华.塞尔.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M].衣俊卿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130][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131][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徐辉[M].陈晓菲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32][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汪利兵译[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33][澳大利亚]康乃尔.20世纪教育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134][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M].商务印书馆,1982.
    [136][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译[M].商务印书馆,1959.
    [137][苏]斯大林文选[M].人民出版式社,1962.
    [138][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79:147
    [139][法]保罗·朗格让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华夏出版社,1958.
    [140][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刘曙光等译[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41][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2][美]Jerry.M.Bugr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43][英]约翰·密尔著.程崇华译.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44][美]詹姆斯·麦克莱伦.教育哲学,宁少云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8.
    [145][美]埃利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
    [146][德]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47][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何小东等译[M].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148][美]里奇拉克著,许泽民等译.发现自由与个人责任[J].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49][英]麦克尔·卡里瑟斯.我们为什么有文化——阐释人类学和社会多样性,陈丰译[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50][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M].新华出版社,1998.
    [151][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
    [152][英]罗素.自由之路(上),李国山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153][苏]赞可夫著.教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54][美]H·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9.
    [155][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57][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158][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59]郝登峰.试论精神动力的地位和作用[J].社会科学,2001(6).
    [160]王坤庆.关于精神教育内涵的再思考[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1).
    [161]王坤庆.论精神与精神教育一种教育哲学的当代教育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62]王坤庆.追求崇高,完善人格——解读精神教育的两个基本信念[J].海军院校教育,2004(2).
    [163]骆郁廷.“精神动力”范畴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164]申来津.精神解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165]李金奇.论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03(4).
    [166]张健.精神世界概念[J].肇庆学院学报.2004(3).
    [167]朱雯云.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精神成人”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168]于永红,李辉.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成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169]廖小琴.略论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J].前沿,2005(6).
    [170]吕卫华.精神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171]廖小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72]左云飞.人文精神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173]姚萍.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精神成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
    [174]邓去晓.以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
    [175]周允.高等教育与大学生的“精神成人”[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176]许亮.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德育维度[J].株州工学院学报,2006(9).
    [177]张兵,王玉梅.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调查和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178]温梅.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179]徐娟,苑立军,周艳娟.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J].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2007(5).
    [180]乔德阳,冷士良,阮浩.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弊思考[J].教育探索,2008(9).
    [181]黄蓉生,石雪,刘朋.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发展变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182]罗祖兵.培养自由之人——试论康德的教育思想[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1).
    [183]李宗贤.略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J].现代大学教育.2008(6).
    [184]李杰.大学生的精神困境与理想人格的确立[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185]翁铁慧.准确把握“80后”的成长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
    [186]徐方.引导大学生走好精神成人之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
    [187]李靖茂.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精神世界[J]高教探索,2008(4).
    [188]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189]薛海.精神需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90]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
    [191]张晓敏.高校精神成人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92]陈敏.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郝军燕.试论我国社会的精神和谐[D].河北师范大学2007
    [193]娄曙光,王丽芳.对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的思考[J].经济师2009(7).
    [194]安海娟等.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3).
    [195]冯凡彦,唐伟.人的非确定性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上追求[J].山东社会科学,2009(2).
    [196]肖祥,吕慧.论意义生存[J].唐都学刊,2009(1).
    [197]杨俊华.试论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精神成人[J].思想战线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5卷.
    [198]安海娟,陈艳秋,刘腾飞.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个案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199]李娜.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精神教育分析与对策[D].大连海事大学,2006.
    [200]陈新夏.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新华文摘,2006(24).
    [201]郑志强.现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02]焦微.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5).
    [203]郁顺华.大学生精神需求:高校德育的出发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9(9).
    [204]王坤庆.当代西方精神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02(9).
    [205]李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多元张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206]张建平.浅论思想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207]靖国平.“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208]崔景贵.现代人性观与心理教育人性化[J].教育研究2004(7).
    [209]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210]杨东平.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J].清华人学教育研究,2003(1).
    [211]董纯才.为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成员而努力[J].人民教育,1954(8).
    [212]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13]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214]侯玉基.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人的需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3).
    [215]王希鹏,丁三青.思想政治教育:“点亮”人性灵[J].教育与现代化2010(6).
    [216]胡沫.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论意义[J].教育学术月刊,2009(7).
    [217]罗广亮.从人的双重生命看人的价值诉求——兼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人性基础[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3).
    [218]冯建军.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
    [219]张坚强,李恒川.全球化背景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困境[J].江苏高教,2002(11).
    [220]张明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转变与人文精神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9(06).
    [221]刘建荣,邱正文.应高度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5).
    [222]杨钒.注重人文关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J].理论学习,2008(3).
    [223]陈根法.论现代人生活要义[J].伦理学研究,2006(2).
    [224]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225]邹进.斯普朗格文化文化教育学思想概览[J].外国教育1988(3).
    [226]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杨东平主编.大学之道[J].文汇出版社2003.
    [227]钟启泉“整体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1(9).
    [228]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参照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1995(2).
    [229]张晓洪,赵正.试论精神教育的建构及其实施[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