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评价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母机”,在今天重视科教兴国的背景下更显其战略意义,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评价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引作用,通过评价引导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受到关注的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评价仅仅被作为“高等教育”进行评价,重视了其高等教育属性,忽视了教师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这样的评价导致教师教育难以培养真正适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优秀教师,新任教师的适应性差长期被基础教育界所诟病。只有研究教师教育评价的特殊属性,建立起能够导向培养优秀教师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才能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建立起真正适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教育“母机”的作用。
     本论文就是选择了这样的问题,希望通过系统研究教师教育评价的基本属性与理论基础,初步构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能够推动教师教育健康发展的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本论文以系统的学理研究为基础,结合实践分析,重点是研究“教师教育评价问题”,而不是开发或组织“教师教育评价”;研究教师教育评价的共同属性而不是针对某种具体的教师教育评价活动。论文以“高等教育属性”和“教师成长规律”为主线,将高等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研究了教师教育评价的问题。
     论文第一章对教师教育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概念的梳理。教育评价是通过外显属性把握教育活动的本质的,“教师教育评价”需要通过教师教育属性的外显进行价值判断,因此把握教师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教育评价研究的基础。教师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教师教育发展,只有充分了解教师教育的发展机制,评价活动才能有效推动教师教育的发展。
     论文第二章系统探讨了教师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教师教育评价是一种高等教育评价活动,因此具有高等教育评价的全部属性,但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性,使得“教师教育评价”有了与其他高等教育评价不同的另外属性。教师教育评价的研究需要全面运用高等教育评价的理论,充分考虑教师教育的特殊属性,尤其教育改革对教师要求的变化。
     论文第三章系统研究了教师教育评价的准则。对教师教育评价准则的本质、来源与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这是构建新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教师教育评价是以评价准则为基本依据的,研究教师教育的评价准则是把握教师教育评价的关键。
     论文第四章研究了教师教育评价的模式选择。从教育评价发展和教师教育发展两方面,在分析各类评价模式的理论基础上,以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教师教育的评价模式选择问题。评价模式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教育评价的模式已经有了众多研究,针对教师教育特殊属性的评价模式也有不少探讨。但与整个教育评价一样,教师教育评价面临不断的矛盾争议,这样问题的解决要求发展和创新教师教育评价模式。
     论文第五章研究了教师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论文总结了指标体系构建的技术方法,分析了境外国家和地区教师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以院校评估为例,尝试开发了我国教师教育的指标体系,当然这样的指标体系只具有案例意义。
     论文第六章研究了教师教育评价的准备、实施与后评价问题。教师教育评价是一种教育评价活动,完整的过程应当包括了准备、实施与后评价三个部分,现实的评价往往因为没有完成整个过程而导致评价中的问题。论文对教师教育评价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实施阶段的主要做法和后评价的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
     论文第七章尝试对我国教师教育准入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构建。教育是重要的公共事业,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和专业,教师教育需要建立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世界主要国家都重视教师教育的独特性,普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准入制度与质量保障体系,这也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as the machine tool i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Promoting teac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s evaluation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currently it has become a main concern to lead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through evaluation.
     However, recognized as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has long been conducted m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than teacher education itself. Evaluation like that has caused the malfunc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to produce highly qualified teachers suitable for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effectiveness of new teachers'adaptiveness has long been a problem. Only by studying the special attributes of teacher education can an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be established, which will guide the training of good teachers. This will help to make best use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by creating a sound system corresponding with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addressing these problems, this article first attempts to examine in a systematical way the special attributes and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then seeks to create a new theory of evaluation and methodolog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support of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practic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issues of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rather than on the development or organiz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It explores the common attributes and does not deal with particular evaluation activities. Centered on attribute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laws of teacher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ssues of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laws of teacher development.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conceptions concerning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eeks to grasp the attributes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rough the explicit attributes. And it's important to make value judgments through explicit attributes of teacher education. Therefore grasping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is the base of studying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The essential purpose of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is to promote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by understanding fully its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The second chapter argues about the theory backgrounds of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As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ctivities, teacher educ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ll the attributes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But teacher education to be evaluated has its own unique attributes, hence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has different attributes from other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o it'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special attributes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a holistic way of thinking, especially teacher qualification resulting from education reform.
     Teacher education is based on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about the criteria of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including its attributes, origins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which is critical in creating a new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explores the pattern options of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Based on various patterns and the forth-generation evaluation theory, it presents the issues of pattern options of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There have been quite a few studies 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atterns, a few of which deals with the special attributes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is faced with conflicting controversies, and the solutions call for innovative patterns.
     The fifth chapter argu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It sums up all the techniques of developing a 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with the analysis of 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in teacher education in other countries. Taking the institutional assessment for example, it then seeks to develop China's teacher education indicators system.
     The sixth chapter deals with the whole process of evaluation, including prepar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re-evaluation. It describes the main activities, practices and techniques in different stages.
     In conclusion, the seventh chapter seeks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teacher education admiss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China's teacher education.
引文
①转引自张德祥主编.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论要[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46.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9.
    ①江洋民.2002年9月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2-09-09.
    ②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教育部[2002]1号).
    ③檀传宝.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流教师教育新体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1(2):44-49.
    ①关于下达《教师教育标准研究课题任务书》的通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PI-c/551645.htm
    ②关于印发《师范教育司200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l8/info24829.htm
    ①黄葳.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J].高等帅范教育研究,2001(6):14-16.
    ②钟启泉.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9):10-14.
    ③袁振国.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4(5):29-31.
    ④潘懋元.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7):13-17.
    ①林娟娟.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19-24.
    ②乜勇.国内外教师教育模式的对比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6(4):58-60.
    ③朱旭东.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建[J].教帅教育研究,2009(6):1-9.
    ① 王大耀.从国外教师教育的发展看我国教师教育制度的改革.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46-49,52.
    ②靳娟,教师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5):79-80.
    ③田爱香.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教育的改革[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3):2-5.
    ④钟秉林.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2227.
    ①王大耀.从国外教师教育的发展看我国教帅教育制度的改革.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46-49,52.
    ②杨振秀.教师教育改革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8-10-16:10.
    ③张彩云.我国教师教育的危机检视[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01-102.
    ④张正东.师范教育发展的症结何在[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6):77-83.
    ⑤幺加利,王静.论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路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7(4):23-27.
    ①管培俊.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J].教师教育研究,2004(4):3-7.
    ②吴江,张秀阁.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走向[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3):78-80.
    ③蔡首生.关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3):212-214.
    ④王大耀.从国外教师教育的发展看我国教师教育制度的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46-49,52.
    ①杨四海.教师职前培养与现实需要的对接研究[J].教育探索,2007(10):97-99.
    ②辛涛.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38-43.
    ③卢立涛.浅析学校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23-27.
    ①辛涛.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38-43.
    ②戚业国.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思想、模式与组织体系[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0-64,68.
    ①刘尧,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与现状述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5):37-43,57.
    ②陈彬,欧金荣.从“政府失灵”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3):66-69.
    ③王德华.对我国传统高等教育评价的实践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42-143.
    ④刘尧,傅宝英.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理科教育,2006(5):4-7.
    ⑤陈玉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问题与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8(2):5-7,29.
    ①沈玉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形式主义:现象、根源与对策[J].复口.教育论坛,2008(5):67-70,85.
    ②陈玉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问题与改革[J].复口.教育论坛,2008(2):5-7,29.
    ③邓涛,单晶.近二十年来美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3(5):42-46.
    ④石芳华.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NCATE)简介[J].比较教育研究,2002(3):60-62.;刘雪飞.教师师教育质量如何界定:美国教师教育评估机构NCATE运作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07(1):84-85..喻浩.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协会(NCATE)简介及其启示[J].教书育人,2008(12):87-89.
    ①周钧.美国教师教育认证标准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2):86-90.
    ②洪成文.美国教育学院认证标准及其特点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4(3):73-80.
    ③赵中建.美国8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发展政策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9):72-78.;许明.美国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概述——美国教师队伍质量保证机制研究之二[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64-68.
    ④王松美.美国加州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述评[J].基础教育参考,2005(8):57-58.
    ⑤于志、蔡敏.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的认证制度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10):19-22.
    ⑥皮拥军.新世纪美国教师培养与认证制度的改革指南[J].比较教育研究,2007(9):88-92.
    ⑦张昱琨,张婕.英美教师、教育机构认征标准:新要求、新进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96-100.
    ⑧谢安邦,荀渊.对我国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制度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5):1-5.
    ⑨王静.教师教育质量评估的新理念——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TEAC)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82008(1):73-79.
    ⑩陈振隆,谌启标.美国教师教育质量认证组织(TEAC)及其影响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9):18-23.
    ①黄文卿.美国教师教育认定的走向——以TEAC认定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4(3):58-60,26.
    ②沈卫毕.近二十年来英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7):41-43.
    ③谢安邦,饷渊.对我国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制度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5):1-5.
    ④祝怀新,李玉静.澳大利亚以质量为本的教师教育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2005(8):25-28.
    ①陈国仕.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教育质量认证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8(2):25-28.
    ②New Grading System Guidelines-2007[EB/OL]. http://naacindia.org/publication.asp.转引自:杨若凡.技术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博士:华东师范大学,2008:179-180.
    ③何向东.教育评估在发展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01-105.
    ①朱旭东.试论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和质量评估制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28-33.
    ②周倩.刍议构建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制度[J].教育探索,2005(11):108-110.
    ③符太胜.教师教育有效性问题的再思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8(3):81-82.
    ④蒋宇.师范教育的绩效评价研究[J].软件导刊,2007(12):36-38.
    ①关于下达《教师教育标准研究课题任务书》的通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PI-c/551645.htm②关于印发《师范教育司 200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l8/info24829.htm
    ③潘子初.对帅范院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J].长沙水电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139-144;马超山.浅谈高等师范教育评估[J].教育科学,1986(1):1-6.
    ④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对实施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和评价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13,18,24.
    ⑤洪成文.质量认证框架下的美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21-26,43.
    ⑥陆晓燕.开放式教师教育背景下中国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研究[D].硕士:华东师范大学,2008:43-45.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652.
    ②教育大辞典(师范教育)[Z].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
    ③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652.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6.
    ②林永柏,康跃华主编.师范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3.
    ③陈永明著.中日两国教师教育比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①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9-09(1).
    ①刘启艳.论教师教育的内涵及必然性[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5):8-11,95.
    ②黄葳.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14-16,7.
    ①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12-16.
    ①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②任学印.反思型教师教育探微[J].外国教育研究,2003(4):24-26.
    ①张奎明.国外建构主义教师教育改革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2):81-85.
    ①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34.
    ②[英]约翰·富隆,伦·巴顿等著.重塑教师专业化[M].牛志奎,马忠虎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①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组.教师教育的理念与发展趋势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5.
    ②[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第8卷)·教帅教育[K].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183.
    ③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8-71.
    ①[美]Ralph Fessler@Judith C. Christensen著.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2.
    ② [美]Ralph Fessler@Judith C. Christensen著.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2.
    ③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31-132.
    ④申继亮,费广洪,李黎.关于中学教师成长阶段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3):1-4.
    ①叶澜,白益民,王枬,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8-232.
    ②教师教育指导全书课题组.教师教育指导全书(上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597.
    ①[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第8卷)·教师教育[K].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474.
    ①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36-150.
    ①李大鹏,黄志梅.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研究——基于利益关系人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8): 18-21.
    ①易长发.外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例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9(3):41-44.
    ②郑百伟等著.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64-276.
    ①梁忠义,罗正华主编.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34.
    ②梁忠义,罗正华主编.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35.
    ①梁忠义,罗正华主编.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44.
    ②张燕镜主编.师范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38.
    ③梁忠义,罗正华主编.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44.
    ④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66-267.
    ⑤T. Huse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egramon Press,1985:5002.
    ①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
    ②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34.
    ③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6.
    ①郄海霞.西方“教师教育大学化”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4(2):41-47.
    ②转引自朱旭东.试论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和质量评估制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28-33.
    ①姚文峰,谌启标.欧洲大学化教师教育改革新进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37-40.
    ①陈振隆.美国教师教育质量认证组织(TEAC)及其影响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9):18-23.
    ②朱旭东.试论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和质量评估制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28-33.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9)[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6-137.
    ①王泽普主编.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①教师教育指导全书课题组.教师教育指导全书(上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115.
    ②管培俊.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2):3-11.
    ①管培俊.关十教帅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J].教师教育研究,2004,(4):3-7.
    ②朱旭东,胡艳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教师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2.
    ①朱旭东,胡艳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教师教育卷[M].北京:北京帅范大学出版社,2009:80-83.
    ②朱旭东,胡艳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教师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73.
    ③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又上新高度[N].中国教育报,2006-09-09
    ①管培俊.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2):3-11.
    ①管培俊.改革创新 加快转折 实施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24):12-14.
    ②朱旭东,胡艳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教师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6.
    ①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1-46.
    ①宋德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当代教师的挑战[J].教学与管理,2003(33):37-38.
    ①谢安邦,朱宇波.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74-77.
    ①刘本固著.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52-53.
    ②冯平著.评价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30-31.
    ③陶西平主编.教育评价辞典[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5-56.
    ① [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第8卷)·教师教育[K].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410.
    ②李明华.信息时代教师教育评价思想、方法和制度的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08(4):33-40.
    ③沈夏威.教师教育评价与素质教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87-89.
    ④田爱丽.教师教育评价的道德诉求与伦理规范[J].教帅教育研究,2010(2):15-19.
    ①刘尧.论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6):22-26.
    ①胡子祥.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72-75.
    ①郝铁川主编.教育法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①周钧著.美国教师教育认可标准的变革与发展——全美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4.
    ②许明.美国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概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64-68.
    ①张德瑞著.师资培育与教育革新研究[M].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41.
    ①周钧著.美国教师教育认可标准的变革与发展——全美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6-207.
    ②刘尧.美国教师教育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3-18.
    ③朱旭东.试论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和质量评估制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28-33.
    ①谢安邦,荀渊.对我国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制度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5):1-5.
    ②沈卫华.近二十年来英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7):41-43.
    ①肖甦.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教师教育改革——打造连续帅范教育的完整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3(4):37-42.
    ①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1-92.
    ①祝怀新,拿玉静.澳大利亚以质量为本的教师教育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2005(8):25-28.
    ①陈玉琨.关于教育评价准则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1992(2):20-26.
    ②陈玉琨著.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90.
    ①陈玉琨.关于教育评价准则的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2):20-26.
    ①周钧著.美国教师教育认可标准的变革与发展——全美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3.
    ②许明.美国教帅教育专业标准概述 .课程·教材·教法.2002(11):64-68.
    ①[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第8卷)·教师教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403.
    ①[瑞典]T.胡森,[德]T. 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第8卷)·教师教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402-403.
    ① 王长纯.世界初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线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105-109.
    ②梁忠义,罗正华主编.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136-138.
    ③梁忠义,罗正华主编.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143.
    ④梁忠义,罗正华主编.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148-149.
    ①梁忠义,罗正华主编.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152-155.
    ①教师教育指导全书课题组.教师教育指导全书(上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67.
    ②卢正芝,洪松舟.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7(2):70-74.
    ③王邦佐.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6.
    ①王邦佐.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6.
    ②周敬思等主编.中学教师素质调查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27.
    ①靳莹,王爱玲.新世纪教师能力体系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41-44.
    ②沃建中.提高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行为效能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34-39.
    ③申继亮.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67-75.
    ④卢正芝.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7(2):70-74.
    ①管培俊.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2):3-11.
    ②陈小娅.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人民教育,2006(15/16):8-9.
    ③王凤秋.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职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102-104.
    ①乐中保.美国NBPTS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与评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堪础教育版),2008(2):48-52.
    ①郑百伟等著.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8-89.
    ②邓涛,饶以满.论高素质教师及教师职前教育改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50-56.
    ③蓝非编译.好教师的11种特质[J].计算机教与学,2006(3):57.
    ④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12-16.
    ①谢安邦,朱宇波.教师素质的范畴和结构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2):1-5.
    ②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8:10-14.
    ③唐松林,徐厚道.教师素质的实然分析与应然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34-39.
    ①郑和.基于优秀教师特点的自主成长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5(2):34-37.
    ①任连艾.关于优秀教师成长规律的思考[J].江苏教育,2007(7-8):34-36.
    ①农建龙.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评述[J].山东省农业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2(6):109-110.
    ②张民选.回应、协商与共同建构——“第四代评价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资料,1995(3):53-59.
    ①陈玉琨,赵水年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63.
    ②涂艳国主编.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1.
    ③衣建龙.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评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109-110.
    ①衣建龙.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评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109-110.
    ①石芳华.追踪评价——美国教师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J].师资培训研究,2002(1):59-62.
    ①闫霞.美国教师教育评估及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J].淄博师专学报,2007(4):18-23.
    ①李明华.信息时代教师教育评价思想、方法和制度的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08(4):33-40.
    ①[瑞典]T.胡森,[德]T. 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第9卷)·教育研究方法[K].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386.
    ②伊姆雷·拉卡托斯,艾兰·马斯格雷夫著,周寄中译.批判与知识增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7-83.
    ③[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7.
    ①戚业国,杜瑛.教育价值的多元与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1(1).
    ①涂艳国主编.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
    ②张民选.回应、协商与共同构建——“第四代评价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资料,1995(3):55.
    ①涂艳国主编.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
    ②乐无恙.对“第四代评价理论”的探讨[D].硕士:北京师范大学,2004:18.
    ③卢立涛.回应、协商、共同建构——“第四代评价理论”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6.
    ①户立涛.回应、协商、共同建构——“第四代评价理论”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 1-6.
    ①涂艳国主编.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
    ②[瑞典]T.胡森,[德]T. 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第1卷)·教育评价[K].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08-609.
    ③戚业国,杜瑛.教育价值的多元与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1(1).
    ①Gregory E. Kersten. Support for Group Decisions and Negotiations[DB/OL], http://www.iiasa.ac.at/Research/DAS/interneg/research/misc/intro_gdn.html
    ①Ronald B Adler, Jeanne Marquardt Elmhorst. Communicating at Work: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for Business and the Professions[M].London:McGraw-Hill,2006.132.
    ①陈玉琨著.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9.
    ①王保进.教育指标基本概念之分析[J].教育研究资讯,1995(5):1-17.
    ②陈汉强主编.大学评鉴[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198-199.
    ①陈汉强主编.大学评鉴[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199.
    ②蔡建东.略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79-80.
    ③陶理.“头脑风暴法”在决策中的应用[M].中国出版,1985(5):25
    ①马立平等.新编实用统计方法[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141-148
    ②涂艳国主编.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2-164.
    ③蔡建东.略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79-80.
    ①周钧著.美国教师教育认可标准的变革与发展——全美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6-207.
    ①陈振隆,谌启标.美国教师教育质量认证组织(TEAC)及其影响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9):18-23.
    ②谢洵,丁兴富.英国QAA的学科评估方法及基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5(4):36-39.
    ③整理自:杨若凡.技术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博士:华东师范大学,2008:179-180.
    ①整理自:杨若凡.技术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博士:华东师范大学,2008:179-180.
    ①关玉霞.日本、美国、瑞典三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3(4):24-27.
    ②胡建华.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评价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1(1):6-10.广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关十大学评价体制的全国调查[R].http://home.hiroshima-u.ac.jp
    ①独立行政法人大学评价·学位授r机构.平成18(2006)年度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实施的高等专门学校的评价标准[M].修订版,、平成17年.
    ②金香花.韩国教师教育新范型与培养体制改革[M].教育评论,2008(2):154-157.
    ①彭茜.三十年来教师专业化的国际回顾与展望[J].外国教育研究,2002(2):61-64.
    ②教师教育指导全书课题组.教师教育指导全书(上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67.
    ①袁东.国外教师教育模式的历史变化和现代转型——国外案例观察和相关问题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86-90.
    ②吴志华,柳海民.论教帅专业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帅教育研究,2004(3):27-31.
    ①曹承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6(2):16-18.
    ①潘盘甫.建立适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J].江苏高教,2002(5):73-75.
    ①陈汉强主编.大学评鉴[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196.
    ②田爱丽.教师教育评价的道德诉求与伦理规范[J].教师教育研究,2010(2):15-19.
    ①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4.
    ①陶西平主编.教育评价辞典[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2-123.
    ①张昱琨,张婕.英美教师、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新要求、新进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96-100.
    ②刘雪飞.教师教育质量如何界定 美国教师教育评估机构NCATE运作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07(1):84-85.
    ③王静,洪明.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的新理念——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TEAC)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8(1):72-76.
    ①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10.
    ②肖甦主编.比较教师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326.
    ③谌启标.以质为本的韩国教师教育改革[J].世界教育信息,2004(7-8):47-50.
    ①宋恩梅.大学评价信息的发布与利用[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4(1):25-26,64.
    ①[瑞典]T.胡森,[德]T. 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K].许建钺等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65.
    ②陶西平主编.教育评价辞典[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7.
    ③Stufflebeam D. L. A meta-evaluation [R].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1974:159~161.
    ①史耀芳.略论教育评价中的元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5):42-44,56.
    ②B. S. Worthen:A look at the Mosaic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P Orland, OR:Nor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1974.
    ①Trudy W. Banta.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outcomes assessment Foundations and examples. In Trudy W. Banta Banta and Associates(eds).Building a scholarship of assessment. Jossey-Bass San Franeiseo 276
    ②Gary R. Rike. Measurement issues in outcomes assessment. In Trudy W. Banta and Associates(eds). Building a scholarship of assessment.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P:132
    ①Pike, G. R. "Assessment Measures." In T. W. Banta(ed), Assessment update:The first ten years. Boulder, Colo.: National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s,1999
    ②Gary R. Rike. Measurement issues in outcomes assessment. In Trudy W. Banta and Associates(eds). Building a scholarship of assessment.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P:133
    ③Gary R. Rike. Measurement issues in outcomes assessment. In Trudy W. Banta and Associates(eds). Building a scholarship of assessment.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P:133
    ④Gary R. Rike. Measurement issues in outcomes assessment. In Trudy W. Banta and Associates(eds). Building a scholarship of assessment.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P:135
    ⑤Gary R. Rike. Measurement issues in outcomes assessment. In Trudy W. Banta and Associates(eds). Building a scholarship of assessment.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P:137
    ⑥Gary R. Rike. Measurement issues in outcomes assessment. In Trudy W. Banta and Associates(eds). Building a scholarship of assessment.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P:138
    ⑦Peterson, M. W., and Augustine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enhancing the influences of student assessment(2000) information in academic decision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0,41(1),21-52
    ①Gary R. Rike. Measurement issues in outcomes assessment. In Trudy W. Banta and Associates(eds). Building a scholarship of assessment.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P:145-146
    ②Worhtern and Sanders 1987,210 Eucationcal Evaluation: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New York:Longman,1987
    ③Jennifer Grant Haworth Clifton F. Conrad(1997) Emblems of 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ing and Sustaining High-Quality Programs Allyn and Bacon MA 173
    ④Allan M. Cartter An assessment of Quality in graduate Education 1966 American Council in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 120-121
    ①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for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AAHE Assessment Forum Learning through Assessment:A resource Guide for Higher Education,1997
    ②赵立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发展研究[D].博士:华中科技大学,2009:75.
    ①高洁,蔡敏.美国教育评价的元评价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6):21-24.
    ①董秀华.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D].博士:华东师范大学,2004.
    ①张昱琨等.英美教师、教帅教育机构认评标准:新要求、新进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96-100.
    ②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对实施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和评价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13-18.
    ③王松美.美国加州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述评[J].基础教育参考,2005(8):57-58.
    ④王建成.美国教育认证机构的行业认可和官方认可[J].比较教育研究,2005(6):42-46.
    ①朱旭东.专业化视野中的大学化教师教育十大观点[J].新华文摘,2005(9):123-125.
    ①何玉海.浅谈《教师教育标准》的制定[J].现代教育科学,2008(2):139-142.
    ①谢安邦,荀渊.对我国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制度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5):1-5.
    ①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对实施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和评价的思考[J].高等帅范教育研究,2003(5):13-18,24.
    ①洪成文.质量认证框架下的美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21-26,43.
    ①陆晓燕.开放式教师教育背景下中国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研究[D].硕士:华东师范大学,2008:43-45.
    ①朱旭东.我国现代教帅教育制度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5-20.
    ①魏茂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7(5):131-132.
    1.[加]迈克.富兰著.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美]Linda Darling-Hammond主编。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M].王晓华,向于峰,钱丽欣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美]Linda Darling-Hammond主编.有力的教师教育:来自杰出项目的经验[M].鞠玉翠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美]Marily Taallerico著.校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M].卢立涛、安传达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美]Thomas R. Guskey著.教师专业发展评价[M].方乐,张英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6.[美]William B. Ribas著.新教师入门指导[M].王卫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7.[美]阿哈等著.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M].黄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8.[美]布卢姆著.教育评价[M].邱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9.[美]费奥斯坦、费尔普斯著.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0.[美]马里斯.特雷莎.西尼斯卡尔科著.世界教师统计概览[M].丰继平等泽.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
    11.[美]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美]伊兰·K·麦克伊万.培养造就优秀教师——高效能教师的十大特征[M].胡荣堃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美]约翰·杜威著.评价理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4.[日]土屋基规著.现代日本教师的养成[M].鲍良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5.[瑞典]T.胡森,[德]T. 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K].许建钺等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6.[瑞典]T.胡森,[德]T. 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第1卷)·教育评价[K].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7.[瑞典]T.胡森,[德]T. 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第8卷)·教师教育[K].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8.[英]艾弗·F·古德森编著.专业知识与教师职业生涯[M].刘丽丽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9.[英]路易斯·莫利著.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权力[M]。罗慧芳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0.[英]罗博·麦克布莱德主编.教师教育政策:来自研究和实践的反思[M].洪成文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1.[英]约翰·富隆,伦·巴顿等著.重塑教师专业化[M].牛志奎,马忠虎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2. Charlotte Danielson等著.教师评价: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M].陆如萍等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6.
    23. Peter Jarvis著.成人及继续教育——理论与实务[M].许雅惠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24.卜玉华著.回溯与展望: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世纪转型[M].济南:出东教育出版社,2007.
    25.曾淑惠著.教育评鉴模式[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26.陈汉强主编.大学评鉴[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
    27.陈永明主编.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8.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9.陈永明著.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0.陈玉琨,赵永年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1.陈玉琨等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2.陈玉琨著.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3.陈玉琨著.教育评估的理论和技术[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4.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5.陈玉琨著.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6.成有信编.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7.和书肖编著.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8.单文经主编.美国教育研究:师资培训及课程与教学[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8.
    39.冯平著.评价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40.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1.顾明远,檀传宝主编.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2.顾明远主编.制度的建构与超越——北京师范大学与20世纪的中国师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3.顾志跃主编.转型中的教育评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44.郭昭佑著.教育评鉴研究:原罪与解放[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
    45.贺祖斌等著.教师教育:从自为走向自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6.洪明著.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47.黄崴著.教师教育体制:国际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8.姜凤华著.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技术·实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49.教师教育指导全书课题组.教师教育指导全书(上下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5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加强与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选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2.金长泽,张贵新主编.师范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53.金忠明著.教师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4.靳希斌主编.教师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5.李德顺著.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56.李其龙,陈永明主编.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9.梁忠义,罗止华主编.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60.梁忠义主编.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美英日韩四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长 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1.林晓著.美国中北部协会院校认证标准与程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2.林永柏,康跃华主编.师范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63.刘本固著.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64.刘捷,谢维和著.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6。刘静著.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思想的历史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7.刘尧著.教育评论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68.刘智运编著.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与督导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9.马立主编。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预测与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0.梅新林主编.聚焦中国教师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1.梅新林主编.中国教师教育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2.中继亮主编.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3.沈玉顺主编.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4.宋嗣廉,韩力学主编.中国师范教育通览[K].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5.苏真主编.比较师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6.檀传宝主编.中国教师教育的新境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7.陶西平主编。教育评价辞典[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8.涂国艳主编。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9.王凤玉著.社会变革与教育机构转型——美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研究及启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1.王建成著.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2.王建军著.学校转型中的教师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3.王泽普主编.中国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4.王枬等著.教师发展:从自觉走向自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5.吴伦敦主编.教师专业发展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6.吴遵民著.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7.肖甦主编.比较教师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88.肖远军著.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89.熊焰著.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0.徐辉主编.教师教育研究与评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91.荀振芳著.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92.叶澜、白益民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3.张燕镜主编.师范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94.袁锐锷编著。教师专业化与高素质教师:经验、理论与改革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5.张德祥主编.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论要[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96.张敏著.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97.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98.张学民著.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99.张燕镜主编.师范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100.张兆芹编著.现代师范教育管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101.赵昌木著.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102.赵立伯主编.教师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03.钟秉林主编.教师教育转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4.周敬思等主编.中学教师素质调查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5.周钧著.美国教师教育认可标准的变革与发展——全美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6.周南照,赵丽,任友群主编.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7.周赞梅著.专家教师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08.朱超华著.教师核心能力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9.朱小曼主编.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0.朱旭东,胡艳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教师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9.
    111.朱益民著.校本教师发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12.祝怀新编著.封闭与开放:教师教育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1.陈国仕.加拿大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硕十:福建师范大学,2008.
    2.杜瑛.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范式转换及其协商机制研究[D].博士:华东师范大学,2010.
    3.何菊玲.教师教育范式研究[D].博士:陕西师范大学,2008.
    4.洪明.美国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历史演进研究[D].博士:福建师范大学,2008.
    5.乐无恙.对“第四代评价理论”的探讨[D].硕士:北京师范大学,2004.
    6.李方安.论教师培育研究[D].博士:华东师范大学,2008.
    7.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博士:东北师范大学,2004.
    8.石芳华.美国教师培养方案全国性鉴定制度的研究[D].硕士:华东师范大学,2002.
    9.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D].博士: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王娟涓.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探析[D].硕士:西南师范大学,2005.
    11.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博士:西北师范大学2007.
    12.王晓宇.英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视野与个案研究[D].博十:华东师范大学,2008.
    13.卫中玲.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试验研究[D].博十:华中科技大学,2006.
    14.吴伟.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学习环境研究[D].博士:南京师范大学,2008.
    15.薛家宝.师范院校竞争战略研究[D].博士:河海大学,2005.
    16.杨慧文.变革中的教师教育范式:海峡两岸之比较研究[D].博士:华东师范大学,2003.
    17.杨若凡.技术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博十:华东师范大学,2008.
    18.张宝歌.教师教育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研究[D].博十:东北师范大学,2008.
    19.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博十:华东师范大学2005.
    20.张向众.学校转型时期的教育评价功能变革研究[D].博士:华东师范大学,2007.
    21.张志泉.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道路[D].博士:华东师范大学,2007.
    22.赵昌木.教师成长研究[D].博士:西北师范大学,2003.
    1.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54/info1209972965475254.htm
    2.蔡建东.略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
    3.蔡首生.关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3).
    4.柴彩霞.从教师专业发展谈教师教育[J].中国教师,2008(S1).
    5.陈彬,欧金荣.从“政府失灵”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3)。
    6.陈国仕.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教育质量认证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8(2).
    7.陈玉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问题与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8(2).
    8.陈振隆,谌启标.美国教师教育质量认证组织(TEAC)及其影响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9).
    9.谌启标.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化及其质量保证[J].教育与考试2008(1).
    10.成有信.教师养成方式的演变和21世纪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宏观走向[J].教育研究,2001(1).
    11.邓涛,单晶.近二十年来美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3(5).
    12.丁海珍.学校究竟听谁的——学校评价中的矛盾和冲突[J].当代教育科学,2006(4).
    13.方增泉.教师教育亟待建立国家标准[J].光明日报,2010-01-27.
    14.符太胜.教师教育有效性问题的再思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8(3).
    15.顾明远.师范院校的出路何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
    16.关于下达《教师教育标准研究课题任务书》的通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PI-c/551645.htm
    17.关玉霞.日本、美国、瑞典三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3(4).
    18.管培俊.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J].教师教育研究,2004(4).
    19.管培俊.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J].中国高教研 究,2009 (2).
    20.郭耀邦.教育评估理论体系探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号),1990(3).
    21.韩映雄.教师职前教育状况及对教学工作表现的影响[J].教师教育研究,2010(2).
    22.何向东.教育评估在发展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23.洪成文.美国教育学院认证标准及其特点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24.洪成文.质量认证框架下的美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
    25.胡赤弟.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26.胡建华.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评价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1(1).
    27.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对实施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和评价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
    28.黄葳.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
    29.黄文卿.美国教师教育认定的走向——以TEAC认定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4(3).
    30.蒋宇.师范教育的绩效评价研究[J].软件导刊,2007(12).
    31,靳娟.教师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5).
    32.靳玉乐.新时期以来教师教育体制的变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8(3).
    33.李明华.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变革趋势研究(上)[J].复旦教育论坛,2010(4).
    34.李明华.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变革趋势研究(下)[J].复旦教育论坛,2010(5).
    35.李明华.信息时代教师教育评价思想、方法和制度的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08(4):33-40.
    36.林娟娟.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
    37.林子琪.我国教师教育评估制度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评价与管理,2009(1):27-29.
    38.刘军山.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质量问题的理论探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39.刘启艳.论教师教育的内涵及必然性[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5).
    40.刘尧,傅宝英.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理科教育,2006(5).
    41.刘尧.美国教师教育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
    42.卢立涛.回应、协商、共同建构——“第四代评价理论”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
    43.卢立涛.浅析学校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
    44.鲁林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段的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0(1).
    45.马超山.浅谈高等师范教育评估[J].教育科学,1986(1).
    46.马廷奇.大学利益相关者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47.穆岚.建立我国教师教育认可与质量评估制度的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9(3).
    48.乜勇.国内外教师教育模式的对比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6(4).
    49.潘懋元.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50.潘盘甫.建立适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J].江苏高教,2002(5).
    51.潘子初.对师范院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J].长沙水电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52.彭茜.三十年来教师专业化的国际回顾与展望[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53.戚业国.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思想、模式与组织体系[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4.戚业国.重视教育评价中的协商与互动[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5):卷首.
    55.戚业国,杜瑛.教育价值的多元与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1(1).
    56.郄海霞.西方“教师教育大学化”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4(2).
    57.沈卫华.近二十年来英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7).
    58.沈夏威.教师教育评价与素质教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87-89.
    59.沈玉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形式主义:现象、根源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8(5).
    60.苏听.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结构多元化和价值冲突[J].教育研究,2009(10)
    61.田爱丽.教师教育评价的道德诉求与伦理规范[J].教师教育研究,2010(2):15-19.
    62.田爱香.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教育的改革[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3).
    63.王邦佐等编.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4.王大耀.从国外教师教育的发展看我国教师教育制度的改革.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
    65.王德华.对我国传统高等教育评价的实践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66.王静.教师教育质量评估的新理念——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TEAC)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8(1).
    67.王克勤,马建峰,盖立春,谷海军.师范教育的转型与教师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6(4).
    68.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
    69.吴江.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走向[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3).
    70.吴志华,柳海民.论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71.肖甦.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教师教育改革——打造连续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M].比较教育研究,2003(4).
    72.谢安邦,荀渊.对我国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制度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73.谢安邦,朱宇波.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
    74.谢安邦.教师教育转型时期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J].教育研究.2004(9).
    75.辛涛.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
    76.许明.美国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概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1).
    77.杨晓江.教育评估的科学性与科学的教育评估[J].教育研究,2000(8).
    78.幺加利,王静.论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路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7(4).
    79.姚文峰,谌启标.欧洲大学化教师教育改革新进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
    80.俞建伟等.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优势和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81.袁东,靳希斌.国外教师教育模式变革分析[J].教育研究,2006(10).
    82.袁东.国外教师教育模式的历史变化和现代转型——国外案例观察和相关问题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83.袁振国.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4(5).
    84.张斌贤.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5(12).
    85.张彩云.我国教师教育的危机检视[J]。辽宁教育研究,2008(1).
    86.张可创.德国教师教育的改革思潮[J].外国教育研究,2004(5).
    87.张文雪.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88.张正东.师范教育发展的症结何在[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6).
    89.赵传江.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90.赵章良.高师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91.赵中建.美国8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发展政策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9).
    9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14号.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Z].1990-10-31.
    93.钟秉林.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
    94.钟启泉.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9).
    95.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96.周朝森.教育评价理论的新探索——美国“第四代教育评价”述评[J].教育研究,1992(2).
    97.周立群,肖建春.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理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1-25.
    98.周倩.刍议构建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制度[J].教育探索,2005(11).
    99.朱继洲,陆根书.高等学校综合校力评估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1994(4).
    100.朱旭东.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1(18).
    101.朱旭东.试论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和质量评估制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102.祝怀新,李玉静.澳大利亚以质量为本的教师教育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2005(8).
    1. Alexander, Robin J.1990. Change in Teacher Education. London. Holt, Rinhart and Winston. P.184.
    2. Cari Loder(1990), 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Kogan Page
    3. Chester G. Jones. A Delphi Evaluation of Agreement between Organizations[EB/OL]. http://www.Is.njit.edu/pubs/delphi-book/ch3b4.html,2005-03-19.
    4. Christopher J. Lucas (1999). Teacher Education in America:Reform Agenda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P.197.
    5. D. L. Stufflebeam, G. F. Madaus, T. Kellaghan. Evaluation Models: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2nd.).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 35.
    6. Darling-Hammond, Linda. Powerful teacher education:lessons from exemplary programs [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6.
    7. Gary. R. Galluzzo,James. R. Graig, Evaluation of Preservice Teacher Evaluation Programs, i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M].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0.
    8. Gary A. Griffin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Ninety-eigh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9. Jerry B Ayers,Mary F. Berney A Practiacl Guide to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Norwell: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9.
    10. Lisa R. Lattuca, Patrick T. Terenzini and J. Fredricks Volkwein Engineering Change: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EC2000, http://www.abet.org
    11. Marco Todeschini,'Editorial',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Vol.19, No3, 1996,205.
    12. NCAT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2001, P12; http://nacte.org/standards
    13. New Grading System Guidelines-2007[EB/OL]. http://naacindia.org/publication.asp.
    14. Nigel Norris.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Evaluation. London:Kogan Page,1990:97-98.
    15. Smith,J.& Shacklock,G. Re-making teaching:ideology, policy and practice [M].London:Routledge,1998.19.
    16. T. Huse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egramon Press,1985:5002.
    17. The British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Independent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of Accreditation Handbook, UK2007-2008.
    18. W.Robert Houston and Martin Haberman and John Sikula (1990):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P.3.
    19. William J. Gepha, Jerry B. Ayers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 c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