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侦查中的人权保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事侦查中的人权保障问题是目前我国司法改革的重点之一。刑讯逼供作为侦查中对人权的侵犯最为严重的问题,已经成为万千指向的对象。文章从遏制和防止刑讯逼供入手,通过扩大犯罪嫌疑人在侦查中的诉讼权利和限制侦查权的行使,试图构建较为合理的刑事侦查机制,来保障侦查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继而从口供的自愿性出发,汲取西方辩诉交易制度和讯问心理学的经验,从主观上挖掘口供的自愿性,并通过全程录音录像的讯问形式弱化侦查的封闭性,在客观上保障口供获取的非强制性,以此来防治刑讯保障人权。最后,从刑讯的逼供目的着手,结合我国现有的证据制度,试图通过排除“犯罪嫌疑人供述”这一法定的证据形式,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当前刑事诉讼发展的有效治理刑讯逼供之路。
Human rights protect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oints of judicial reform in our country. As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of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in investigation, exact the confession by torture has become the object that everyone pays attention to.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stopping and preventing from exact the confession by torture, trying to constitute the reasonabl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through increasing criminal suspects’lawsuit rights and limiting the use of investigation rights to protect suspects’human rights.
     Then, it starts with getting voluntary affidavit and deriving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plea bargaining system and interrogation psychology to finding subjective voluntary affidavit. At the same time try to weaken investigation closeness through the voice and video recorded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and guarantee impersonal non-coercive affidavit to prevent from exact the confession by torture to protect human rights. Finally,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purpose of exact the confession by torture and combines present Chinese evidence system to try to find a effective method fitting on Chinese present situation on managing exact confession by torture by the legal evidence form of eliminating“criminal suspects’affidavit”.
引文
1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序。
    2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219 页。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17 页。
    3参见邢枚红:《刑讯逼供的心理分析》,载马凯主编:《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265 页。
    4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223 页。
    5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164 页。
    6张成敏:《沉默权:公理演绎与效率归纳》,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上,2003 年刑事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169-177 页。
    7参见闵春雷:《遏制刑讯逼供的程序构想——以侦查权的控制为视角》,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 6 期。
    8万毅:《程序正义的重心:底限正义视野下的侦查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 年版,173 页。
    9关于沉默权的引入,在迈向二十一世纪之际中国理论界掀起了一场大争论,争论的结果是学界反对沉默权的一方从此偃旗息鼓,关于沉默权的问题被学者孙长永、易延友等人著书详细作了介绍。可参阅孙长永的《沉默权制度研究》、易延友的《沉默的自由》等,另外笔者的老师张成敏教授又从清白公理和正当程序构成公理两个逻辑起点推证出沉默权存在的正当性,参见其著《沉默权:公理演绎与效率归纳》。
    10见该书 475 页,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
    11孙长永:《论侦讯程序的立法改革和完善》,载《江海学刊》,2006 年第 3 期。
    12参见万毅:《程序正义的重心:底限正义视野下的侦查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 年版,175 页。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该罪名的设置是否符合刑法的基本理论。
    13参见汪建成、王敏远:《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述评》,载《法学研究》,2001 年第 1 期。
    14参见张成敏:《沉默权:公理演绎与效率归纳》,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上,2003 年刑事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169-177 页。
    15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217 页。
    16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248 页。
    17公安机关曾被光荣地比喻成“刀把子”,想一想被人用刀逼着是什么滋味就容易明白侦查机关的性质了。
    18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256 页。
    19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259 页。
    20拿笔者曾经工作过的某区公安分局来说,正式编制的民警将近四百人,分局和派出所的在编刑警有一百零几人,人数不可谓不够。但用一年逮捕不足四百名犯罪嫌疑人的成绩和一名刑警一年平均逮捕十几人的数字相除,还有一半多的刑警不知道干什么去了,这难道就是相对较弱的侦查力量和资源?
    21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270 页。
    22侦查人员在发现犯罪嫌疑人传递出可能串供或毁灭证据的消息之后,往往会产生恼怒既而采取极端手段试图使犯罪嫌疑人尽快供述,刑讯逼供在所难免。
    28孙长永:《论侦讯程序的立法改革和完善》,载《江海学刊》,2006 年第 3 期。
    29其实刑讯逼供本身也应当包括刑讯逼取对供述的签字认可这一内容,否则逼供就是不完整的,笔者在此只是为了将口头的供述与对供述的签字确认加以区分才做如此表述。
    30吴丹红:《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证研究》,载《现代法学》,2006 年 9 月,第 5 期。
    31李久明被捕前是冀东监狱二支队政治部主任,杜培武则是云南昆明某戒毒所民警。
    32见《河北唐山 7 名民警涉嫌刑讯逼供制造冤案实录》,新浪网,2005 年 1 月 25 日,来源《法制日报》。
    33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序 8 页。
    34这一点,笔者所在的市区公安机关已经规范了“嫌疑人到案网上填报制度”,通过网络限时监督,来防止传唤、留置措施的超时。运行以来,效果很好。
    35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185 页。
    36颜爱勇、赵文明:《中国公安讯问试点三项制度 受讯可申请录音录像》,中法网,2005 年 5 月 9 日,来源《法制日报》。
     37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224 页。
    
    38张文学、邱林芳:《中华人民共和国大百科全书》,刑事诉讼法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227 页。
    39姚正祥:《论犯罪嫌疑人申诉和控告权》,载《安徽大学学报》, 2003 年 1 月,第 27 卷第 1 期。
     40姚正祥:《论犯罪嫌疑人申诉和控告权》,载《安徽大学学报》, 2003 年 1 月,第 27 卷第 1 期。
    41宋世杰等:《外国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68 页。
    42见《湖北杀妻冤案引出〈国家赔偿法〉三大修改重点》,新华网,2005 年 5 月 12 日,来源《中国青年报》。
    43赖梁盟:《试析国家赔偿的几个问题》,载《法学杂志》,2007 年第 2 期。
    44参见陈瑞华:《增列权利还是加强救济》,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 年第5期。
    45万毅:《程序正义的重心:底限正义视野下的侦查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 年版,173 页。
    46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165 页。
    47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202 页。
    48参见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42 页及 43 页注 4。
    49参见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24-31 页。
    50同上注。
    51参见孙长永:《通过中立的司法权力制约侦查权力——建立侦查行为司法审查制度之管见》,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 年第 5 期。
    
    52吴丹红:《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证研究》,载《现代法学》,2006 年 9 月第 5 期。
    53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215 页。
    54参见张新新:《美国非法口供的排除标准及对我国的启示》,载《政法学刊》,2006 年第 6 期。
    55具体可参阅陈瑞华:《庭外供述笔录的非自愿性推定原则》,载《法学论坛》,2005 年第 5 期。
    56〔日〕镰田慧著,赵平、阿部治平译:《当代日本社会百面观》,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46 页。
    57参见蔡杰、陈水星:《警察出庭作证之解析》,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年第 5 期。
    58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 2006 年版,339 页。
    59曲新久:《刘涌案的法理思考 当刑讯逼供遭遇黑社会——刘涌案的启示》,载《政法论坛》,2003 年第 5 期。
    60陈瑞华:《庭外供述笔录的非自愿性推定原则》,载《法学论坛》,2005 年第 5 期。
    61大陆法系国家为了查明案件实体真相的需要,将保全犯罪嫌疑人人身和证据作为羁押的目的,当然这里所要保全的证据不应包括口供在内。而英美法系国家大多对羁押并不持有保全证据的目的,通常仅限于为了保证被追诉者 于审判时到庭。具体可参见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192-194页。
    62据内部消息,某省公安厅就有一名正处级领导因酒后驾车轻微肇事而受追究,最终自动调离公安系统
    63张建伟:《口供主义与刑讯取证》,载《国家检察官学报》,2006 年 8 月,第 14 卷第 4 期。
    64可参见陈光中:《辩诉交易在中国》,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
    65张建伟:《辩诉交易与讨价还价中的正义》,载《法律适用》,2004 年第 3 期。
    66孙长永:《珍视正当程序,拒绝辩诉交易》,载《政法论坛》,2002 年 12 月,第 20 卷第 6 期。
    
    67汪建成:《辩诉交易的理论基础》,载《政法论坛》,2002 年 12 月,第 20 卷第 6 期。
    68张建伟:《辩诉交易与讨价还价中的正义》,载《法律适用》,2004 年第 3 期。
    69参见孙长永:《珍视正当程序,拒绝辩诉交易》,载《政法论坛》,2002 年 12 月,第 20 卷第 6 期。
     70张建伟:《口供主义与刑讯取证》,载《国家检察官学报》,2006 年 8 月,第 14 卷第 4 期。
    
    71参见唐兢、石椰红:《中英警察讯问制度之比较》,载《人权》,2006 年 1 期。
    72参见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477 页。
    
    73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162 页。
    74易延友:《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256 页。
     75万毅:《程序正义的重心:底限正义视野下的侦查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 年版,169 页。
    76学界大多将证据制度依历史发展分为三大阶段:神示证据制度、法定证据制度、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我国的证据制度究竟属于什么性质,似乎没有谁来说清楚,姑且随大流,就称为“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吧。
    77〔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年版,36 页。
    78〔日〕田口守一著,刘迪、张凌、穆津译:《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24 页。
    79虽然随着诉讼程序的推进,口供主体的记忆会逐渐模糊,但笔者并不试图排除侦查阶段询问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和程序,侦查过程中的询问结果可以作为帮助被告人在庭审过程中如实供述的记忆工具。
    80以笔者曾在的公安分局为例,三年中平均年逮捕犯罪嫌疑人 300 余名,而逮捕后被法院宣判无罪的三年总计只有一名。
    81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74-75 页。
    82 1998 年,被公安部定为“华夏第一案”的“8.25”特大杀人敲诈案就是这种情况,目前仍未见具体官方报道。
    83他们认为,在目前的中国,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仍是认定犯罪的主要依据,犯罪嫌疑人在获知其在侦查阶段的口供将不作为证据使用的情况下,根本不会再主动供述或者提供其他相关证据线索,基于现有的侦查能力,将会使整个侦查无法进行下去,犯罪嫌疑人必将逍遥法外。并举出由群殴致人轻伤的例子,来简单反驳在没有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情况下能够认定犯罪的看法。
    84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115 页。但笔者认为此言有些过于绝对。
    85实事求是说,不管承认与否,供述具有强制性和不自愿性在我国确属普遍存在。
    86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100 页。
     88参见[英]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年版,中文版序。
    89当然,这里的“当事人抗争”是从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在诉讼中平等而言,说的是当事人有平等抗争的权利,但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过程中是否选择抗争取还决于其自身。就笔者的看法,还是希望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起诉阶段能够与侦查、检察机关事实求是的相互配合,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90陈瑞华:《刑事被告人权利的宪法化问题》,载《政法论坛》,2004 年第 3 期。
    91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197 页。
    92余杰:《铁屋中呐喊》,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年版,第二版序。
    93林莉红、赵清林、黄启辉:《刑讯逼供社会认知状况调查报告》(上),载《法学评论》,2006 年第 4 期。
    94周永坤:《中国古代类法治文化及其现代意义》,载徐显明、刘瀚主编:《法治社会之形成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594-624 页。
    1、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2、陈瑞华著:《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版。
    3、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4、陈光中著:《辩诉交易在中国》,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年版。
    5、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6、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年版。
    7、左卫民著:《价值与结构——刑事程序的双重分折》,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
    8、万毅著:《程序正义的重心:底限正义视野下的侦查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9、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著:《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
    10、易延友著:《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11、陈云生著:《反酷刑——当代中国的法治与人权保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2、周永坤著:《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
    13、陈光中主编:《沉默权问题研究一一兼论必须遏制刑讯逼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4、毕惜茜主编:《侦查讯问理论分实务探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5、莫纪宏著:《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
    16、周永坤著:《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17、宋世杰等著:《外国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年版。
    18、张军、姜伟、田文昌著:《刑事诉讼:控、辩、审三人谈》,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9、周欣著:《欧美日本刑事诉讼——特色制度与改革动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0、梁治平著:《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江伟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
    22、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年版。
    23、林钰雄著:《刑事诉讼法》上册 总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4、牟军著:《自白制度研究——以西方学说为线索的理论展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25、〔日〕田口守一著,刘迪、张凌、穆津译:《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
    26、〔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版。
    27、〔英〕A.J.M.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年版。
    1、张建伟:《口供主义与刑讯取证》,载《国家检察官学报》,2006 年 8 月,第 14 卷第 4 期。
    2、万毅:《侦查讯问程序的批判性重塑》,载《安徽大学学报》,2006 年 1 月,第 30卷第 1 期。
    3、陈瑞华:《增列权利还是加强救济》,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 年第 5 期。
    4、孙长永:《通过中立的司法权力制约侦查权力》,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 年第 5期。
    5、吴丹红:《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证研究》,载《现代法学》,2006 年 9 月,第 5期。
    6、毕惜茜:《侦查讯问中人权保障问题研究》,载《政法学刊》,2005 年 4 月,第 22卷第 2 期。
    7、林莉红、赵清林、黄启辉:《刑讯逼供社会认知状况调查报告》(上、下),载《法学评论》,2006 年第 4、5 期。
    8、冀祥德:《论口供获取与人权保障》,载《河北法学》,2006 年第 6 期。
    9、孙长永:《论侦讯程序的立法改革和完善》,载《江海学刊》,2006 年第 3 期。
    10、唐兢、石椰红:《中英警察讯问制度之比较》,载《人权》,2006 年第 1 期。
    11、陈瑞华:《庭外供述笔录的非自愿性推定原则》,载《法学论坛》,2005 年 9 月,第 20 卷第 5 期。
    12、张成敏:《沉默权:公理演绎与效率归纳》,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上,2003 年刑事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169-177 页。
    13、赖梁盟:《试析国家赔偿的几个问题》,载《法学杂志》,2007 年第 2 期。
    14、陈瑞华:《刑事被告人权利的宪法化问题》,载《政法论坛》,2004 年第 3 期。
    15、邢枚红:《刑讯逼供的心理分析》,载《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研究》,马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261-266 页。
    16、吴丹红:《角色、情境与社会容忍——法社会学视野中的刑讯逼供》,载《中外法学》,2006 年第 2 期。
    17、刘作翔:《刑讯逼供 沉默权 实验取证——一起“实验取证”与“刑讯逼供”交锋的案例及其分析和思考》,载《学海》,2002 年第 6 期。
    18、汪建成:《辩诉交易的理论基础》,载《政法论坛》,2002 年 12 月,第 20 卷第 6期。
    19、张建伟:《辩诉交易与讨价还价中的正义》,载《法律适用》,2004 年第 3 期。
    20、孙长永:《珍视正当程序,拒绝辩诉交易》载《政法论坛》,2002 年 12 月,第 20卷第 6 期。
    21、曲新久:《刘涌案的法理思考 当刑讯逼供遭遇黑社会——刘涌案的启示》,载《政法论坛》,2003 年第 5 期。
    22、张新新:《美国非法口供的排除标准及对我国的启示》,载《政法学刊》,2006 年第 3 期。
    23、姚正祥:《论犯罪嫌疑人申诉和控告权》,载《安徽大学学报》,2003 年 1 月,第27 卷第 1 期。
    24、蔡杰、陈水星:《警察出庭作证之解析》,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年第 5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