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制度改革与创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地方制度,是中国国家决策执行系统的“空间一权力”安排,也是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本论文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多年来,政府主导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地方制度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第二,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曾应对过诸多共同的机遇和挑战,在相应的地方制度建设层面,有哪些普遍意义值得中国借鉴?第三,中国正面临着诸多经济社会问题,“路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的地方制度改革,在追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地方制度建设应走向何方?
     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第一,注重问题关怀的实证研究,以上海、漳州、三亚等城市-区域为案例,对地方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解释与证实;第二,遵循逻辑演绎的研究理路,在对地方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研究中,既努力厘清地方制度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充分发掘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以及各项制度之间横向的互动机理,从而更准确把握地方制度变革的内在历史逻辑:第三,以人文地理学的相关方法为主,采用学科综合的研究视角,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效能。
     本论文主要有三大研究板块:一是,对西方若干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地方制度变革与创新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借鉴;二是,对建立在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国地方制度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提炼;三是,对当代中国地方制度改革进行了实证与规范研究。
     本论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中国两千多年的地方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并不断向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方向演进。第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地方制度改革主要围绕中央集权和城乡二元制度体系建设展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逐级下放权力的地方制度改革之路。第三,中国地方制度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国家权益地方配置的不均衡和权力下放中行政管理层级与幅度的悖论,这是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社会矛盾激化、地方政府信任危机、腐败现象严重等现实问题的地方制度背景。较多的行政区划层级、复杂的条块关系和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制度集权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第四,世界主要现代化大国地方制度变革表现出诸多共性,地方民主自治的精神和能力构成中国与若干现代化大国最为根本的差异。第五,立足于当前政治结构,现有体制内的地方制度改革应当主要是一个方案设计的技术问题和地方政府的作为问题;逐步推进地方民主自治,以此重塑地方制度,使地方成为维护国家稳定的基石和实现社会繁荣的强大动力,应当是未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地方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As the division of space-power of national policy-making setup, the local system highly affects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a) what was the role of loc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dominated by government since1949in which yea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b) was there any universal significance in some modern countries worth learning for China because thouse countries had or have been approaching many sam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y reforming local government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moerdenization? c) Which direction the local system will go when China is facing many serious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add the influence of Path Dependence?
     Regarding research methodology, this dissertation adopted case study including Shanghai, Zhangzhou and Sanya city-regions. To explore the inherent logic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local system, this dissertation argued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ecomomic and political context within which local systems emerg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each of which reveals a distinctive approach to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is dissertation study local system from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human geography,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d three parts. Firstly, it researched the local systems of some modern countries, and tried to find some universal significance. Secondly, it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China's ancient local system which was based on agricultural society. Thirdly, it took Shanghai, Zhangzhou and Sanya as three cases to study the loc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modern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revealed that:a) Chinese local system shows great continuity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since Qin Dynasty, and has been more and more beneficial to centralized state. b) The local system was reformed to realize centralization of authority and establish urban-rural dual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planned economy, and then it has been chang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process of delegating power and response to urban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c) The core issue of local system in China is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interests and the paradox of administrative level and range in the process of delegating power to the lower levels of government. This is the local system setting of many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such as continued expansion of incom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trust crisis to local government, and more and more social conflicts and corrupts. To centralize pow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higher level governments had to supervise the lower level governments by a huge complicated bureaucracy. That was why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local government floated, and much more civil servants and levels of local government existed in China than in the other countries. d) By comparative study, some universal law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were found. The basic difference of local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the other modern countries is the spirit and ability of home rule. e) Based on the current political system, the reform of local system can be largely due to technique problem about project design and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 becaus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absolute authority. In the future,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needs to improve local self-autonomy system to e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引文
①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
    ①周振鹤.行政区划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74-85.
    ②金太军.现行省级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15.
    ③周天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52.
    ④周振鹤.行政区划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74-85.
    ⑤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45-61.
    ⑥浦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浅议[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62-73.
    ⑦金太军.现行省级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15.
    ①柳树提.浅论我国行政区划的改革与发展战略[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92-104.
    ②陈敬堂.行政区划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138-143.
    ③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18.
    ④浦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214.
    ⑤汪宇明.中国省直管县市与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体制的改革研究[J].人文地理.2004,(12):71-74.
    ⑥周振鹤.行政区划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74-85.
    ⑦黄秀民.关于我国东西条状行政区划的若干思考[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109-118.
    ⑧柳树提.浅论我国行政区划的改革与发展战略[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92-104.
    ⑨王时福.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几个问题[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86-91.
    ⑩金太军.现行省级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15.
    ①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J].战略与管理.1998,(4):18-30.
    ①余立新.对重庆实施市领导县若干问题的看法[J].经济体制改革.1983,(1):41-43.
    ②韩自宇.实行市管县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J].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87,(2):30-31.
    ③中共襄樊市委政策研究室.襄樊市领导县的实践与思考[J].城市问题.1988,(4):23-27.
    ④裴浩林.市管县体制改革和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J].社会学研究.1986,(2):23-29.
    ⑤耿亮,佟达宁.市领导县体制还需完善加强[J].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89,(4):38-39,44.
    ⑥顾超林.市领导县体制刍议[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471-482.
    ⑦杜受枯.探索市领导县体制的新模式[J].经济体制改革.1987,(1):45-49.
    ⑧丁荣生.论市领导县行政体制的社会历史基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6):53-48.
    ⑨胡焕庸,丁金宏.关于市带县的合理范围——地级行政区划调整的依据与方法[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465—470.
    ⑩路紫.市管县地域范围划定的初步探讨[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490-498.
    11顾超林.市领导县体制刍议[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 471-482.
    ①郭亮.关于市管县体制的几点理论思考[J].城市问题.1986,(3):12-15.
    ②童循湘,童晖.关于当前行政区划中设市建镇的几个问题[J].经济地理.1993,(2):72-76.
    ③裴浩林.市管县体制改革和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J].社会学研究.1986,(2):23-29.
    ④郭亮.关于市管县体制的几点理论思考[J].城市问题.1986,(3):12-15.
    ⑤杨经纶.试析苏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危机[J].中国农村观察.1987,(2):15-18.
    ⑥叶达夫.建议放弃市管县体制[J].中国改革.1989,(2):21-24.
    ⑦耿亮,佟达宁.市领导县体制还需完善加强[J].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89,(4):38-39,44.
    ⑧戴均良.省领导县: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创新[J].中国改革2001,(9):67-70.
    ⑨周振鹤.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现状及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6,(5):17-22.
    ⑩汪宇明.中国省直管县市与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体制的改革研究[J].人文地理,2004,(12):71-74.
    11孙学玉,伍开昌.当代中国行政结构扁平化的战略构想[J].中国行政管理.2004,(3):79-87.
    12周克瑜.反思我国“市管县”体制[J].现代城市研究.2000,(5):22-25.
    13王庭槐,卞维庆.市管县行政体制剖析及改革设想[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15-22.
    ①石亚军,施正文.从“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迈向“省直管县行政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10,(2):28-33.
    ②戴均良.省领导县: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创新[J].中国改革2001,(9):67-70.
    ③孙学玉,伍开昌.当代中国行政结构扁平化的战略构想[J].中国行政管理.2004,(3):79-87.
    ④王庭槐,卞维庆.市管县行政体制剖析及改革设想[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15-22.
    ⑤汪宇明.坚持市制创新,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评戴均良同志的新作<中国市制>[J],改革与战略,2001,(2):69-72.
    ⑥汪大海,刘金发.地方政府利益调整的角色重构与制度创新——从“市管县”体制到以分权为特征的“扩权强县”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8,(8):30-34.
    ⑦孙学玉.强县扩权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5):56-59.
    ⑧刘君德,贺曲夫,胡德.论“强县扩权”与政区体制改革[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7-51.
    ⑨汪宇明.中国市管县(市)体制的区域结构关系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0,(5):18-21.
    ①于鸣朝.现代国家制度下的中国县制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2,(1):87-98.
    ②崔乃夫.论设市模式[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6-8.
    ③戴均良.再观“县改市”.燎望新闻周刊.200311月24日第47期.
    ④崔乃夫.论设市模式[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6,8.
    ⑤周复多.保持稳定合理变更——对我国行政区划工作的几点认识与建议[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编.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130-137.
    ①刘君德.新时期中国城市型政区改革的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3,(7):48-55.
    ①孙学玉.强县扩权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5,(5):56-59.
    ②袁建岐.“强县扩权”后的政府体制改革[J].中国改革.2005,(12):65-66.
    ③范毅,许锋.吉林省“扩权强县”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9,(8):37-39.
    ④汪大海,刘金发.地方政府利益调整的角色重构与制度创新——从“市管县”体制到以分权为特征的“扩权强县’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8,(8):30-34.
    ⑤刘君德,贺曲夫,胡德.论“强县扩权”与政区体制改革[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7-51.
    ⑥何显明.从“强县扩权”到“扩权强县”——浙江“省管县”改革的演进逻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4):5-13.
    ⑦徐仁璋.中国乡镇改革的未来走向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6):104-107.
    ⑧郑法.农村改革与公共权力的划分[J].战略与管理.2000,(4):19-26.
    ①于建嵘.乡镇体制改革应适时推进[N].光明口报,2004-11-05.
    ②丁煌,柏必成.论乡镇政府行为选择的优化——以乡镇政府和乡村制度环境的互动为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6,(4):77-86.
    ③徐仁璋.中国乡镇改革的未来走向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6):104-107.
    ④贺雪峰,董磊明.农村乡镇建制存废之间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3,(6):18-20.
    ⑤徐仁璋.中国乡镇改革的未来走向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6):104-107.
    ⑥徐勇.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J].战略与管理.2003,(4):90-97.
    ⑦徐仁璋.中国乡镇改革的未来走向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6):104-107.
    ⑧贺雪峰,董磊明.农村乡镇建制存废之间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3,(6):18-20.
    ①戴均良.撤并乡镇量度而行[J].瞭望新闻周刊.2001(14).
    ②崔建平.确定适宜乡镇规模促进乡镇经济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1997,(11):38.
    ③熊万胜.基层行政区划的管理幅度演变:规律与启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7):60-68.
    ④党国英.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3):29-31.
    ⑤戴均良.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03.
    ①戴俊良撤并乡镇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J].中国改革.2000,(12):23-24.
    ②黄明达.试论市镇制度[A].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299-313.
    ③戴俊良.撤并乡镇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J].中国改革.2000,(12):23-24.
    ④刘君德,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44.
    ⑤顾朝林,浦善新.论县下设市及其模式[J].城市规划学刊.2008,(1):57-61.
    ⑥于鸣朝.现代国家制度下的中国县制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2,(1):87-98.
    ⑦戴均良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03.
    ⑧刘君德.21世纪中国直辖市政区改革的战略思考[J].浙江学刊.1998,(4):70-74.
    ①刘君德,冯春萍,华林甫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6.
    ②刘君德,冯春萍,华林甫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6.
    ③汪宇明.中国省直管县市与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体制的改革研究[J].人文地理.2004,(12):71-74.
    ④重庆直辖市属于城市型建制.但从政区形态来讲更像是增设了一个省。
    ⑤戴均良城镇化发展战略与城市体制创新[J].城市发展研究.2002,(9):11-17.
    ⑥刘君德,冯春萍,华林甫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9.
    ⑦浦善新.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行政体制改革探讨.[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4):17-21.
    ①汪宇明.坚持市制创新,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评戴均良同志的新作<中国市制[J],战略与管理2001,(2):69-72.
    ②李绍纯.北京行政区划格局解析[J] 北京规划建设2004,(5):27.
    ③刘君德.上海行政区划的特征与问题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00,(2):2-6.
    ①谢涤湘,文吉,魏清泉.“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4,(4):20-23.
    ②戴均良.特大型城市郊区改区改市的利弊分析比较[J].中国民政.2000,(9):41-43.
    ③谢涤湘.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都市区发展——以广州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12):25-31.
    ④谢涤湘,文吉,魏清泉.“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4,(4):20-23.
    ⑤罗震东.中国当前的行政区划改革及其机制[J].城市规划2005(8):29-35.
    ⑥李开宇.魏清泉.张晓明.从区的视角对“撤市设区”的绩效研究[J].人文地理.2007,(2):111-114.
    ⑦汪宇明.坚持市制创新.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评戴均良同志的新作<中国市制>[J],改革与战略,2001,(2):69-72.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30.
    ①C.E.布莱克等: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1.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3.
    ③罗荣渠.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J].中国社会科学.1990,(5):107-126.
    ④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7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6-167
    ②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绪言
    ③浦兴祖.国家行政区划制度[A].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北京国发研究联经济中心课题组.中国政府层级与区划改革:强县扩权与省直管县的突破(内部研讨用)[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④刘君德,冯春萍.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①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②[英]罗德·黑格,马丁·哈罗.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8.
    ③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
    ④[美]安瓦·沙.工业国家的地方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
    ⑤田穗生,罗辉,曾伟.中国行政区划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1.
    ①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6.
    ②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①同样地,在对国外地方制度的研究中,本文同样无法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进行详细的研究。因此,本文对地方制度的考察,只考察各国地方制度安排中的主体模式,特别是城市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等进程与地方制度变革之间的相互影响。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①洪波.法国大革命的民主传统与十九世纪政治现代化进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4-21.
    ②[日]富永健一.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4
    ③郭夏.政治现代化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J].政治学研究.1986,(6):1-5.
    ④胡象明.试论行政管理现代化及其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J].政治学研究.1998,(3):37-43.
    ⑤[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5.
    ⑥[美]戴维·E.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1-2.
    ⑦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6.
    ⑧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6.
    ①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82-84.
    ②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12-21.
    ③孙立平.集权·民主·政治现代化[J].政治学研究.1989,(3):5-16.
    ①[法]让·里韦罗,让·瓦里纳.法国行政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8-51.
    ①[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15-221.
    ②[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5-197.
    ③[美]安瓦·沙.工业国家的地方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
    ①[英]罗德·黑格,马丁·哈罗.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9-340.
    ②[日]辻清明.日本官僚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0-121.
    ③刘君德,冯春萍,华林甫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序.
    ④刘君德.中国转型期“行政区经济”现象透视——兼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6,26,(6): 898-901.
    ①刘君德等人(2011)认为,有必要对经典的行政区经济概念和理论进行科学的发展以提高其解释能力,并将行政区经济的概念理解和概括为“行政辖区政府按照法定授权在进行管理和自组织发展的行政辖区经济”。参见:刘君德,袁中金,顾春平,胡德.分权与当代中国都市区空间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66.
    ②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5-99.
    ③刘君德.中国转型期“行政区经济”现象透视——兼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6,第26,(6):898-901.
    ④刘君德.中国转型期“行政区经济”现象透视——兼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6,26,(6):898-901.
    ①刘君德.中国转型期“行政区经济”现象透视——兼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6,26, (6):898-901.
    ①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9.
    ①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2-33.
    ②“行政教区议会”和“镇议会”两者意思相同.任何一个“行政教区议会”都可称自己为“镇议会”。见: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9.
    ①这与英国的法律传统有关。根植于罗马法传统的大陆法系思想,视“国家”为由宪法所确立、有着明确的权限,以“组织”形式(国会、政府等)来行动的独立的法律实体;而从普通法传统中产生的英国法律思想,所关注的是单个的制度——从王室到地方的其他制度(如地方议会),通过议会的法案来授予具体的权力。见:赫尔穆特·沃尔曼,艾克哈特·施罗德.比较英德公共部门改革——主要传统与现代化的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②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8.
    ③郭方.英国近代国家的形成——16世纪英国国家机构与职能的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51.
    ④郭方.英国近代国家的形成——16世纪英国国家机构与职能的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7.
    ①郭方.英国近代国家的形成——16世纪英国国家机构与职能的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1-85.
    ①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3.
    ①[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8.
    ①[德]赫尔穆特·沃尔曼等.比较英德公共部门改革——主要传统与现代化的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
    ②[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0.
    ③[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0.
    ① Tony Byrne. Local government in Britain:everyone's guide to how it all works [M]. Penguin,1985. pp.82.
    ②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0-441.
    ③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5.
    ④郡属自治市、城区、乡村区通称郡属区(County District)
    ①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7.
    ②王名扬.英国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8.
    ①[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0.
    ②[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6.
    ①这里的郡,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②[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3.
    ③[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3.
    ④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81.
    ①法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有长期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但其地方自治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此处的“地方行政区’与国内学者通常定义的行政区有本质的不同,此处“地方行政区”的含义是:相应的地方政府是其领土单位的行政主体,具有独立的公法人资格,具有行政上的自治权。
    ②[法]让·里韦罗,让·瓦里纳.法国行政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99,107.
    ③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6-67.
    ④[法]让·里韦罗,让·瓦里纳.法国行政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02.
    ①[法]让·里韦罗,让·瓦里纳.法国行政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9.
    ②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7-68.
    ③[法]让·里韦罗,让·瓦里纳.法国行政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48-158.
    ④[法]让·里韦罗,让·瓦里纳.法国行政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15-216.
    ①有学者认为,虽然路易十四的专制主义一度使法国成为西欧的强国,但专制主义的强盛却不能使它走向工业化,绝对君主专制主义的僵化社会结构与现代工业在本质上是格格不入的。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96.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程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79.
    ③[英]威廉·多伊尔.法国大革命的起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8-71.
    ①[英]威廉·多伊尔.法国大革命的起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9-60.
    ②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30.
    ③陈崇武.法国政治现代化开端的一项重要举措——大革命头两年(1789—1791年)的区域划分与行政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7-14
    ④[法]让·里韦罗,让·瓦里纳.法国行政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66.
    ⑤实际上,法国地方自治制度的发展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在1764年至1766年间,财政总监拉维尔蒂为了重新焕发地方活力,就进行了市镇改革。其具体措施是:让更多的职位通过选举产生,确保市镇更多财政自主性。参见:[英]威廉·多伊尔.法国大革命的起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1.
    ⑥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35.
    ①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97.
    ②[法]让·里韦罗,让·瓦里纳.法国行政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38.
    ①[法]让·里韦罗,让·瓦里纳.法国行政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98.
    ①[法]让·里韦罗,让·瓦里纳.法国行政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74-276.
    ①[法]让·里韦罗,让·瓦里纳.法国行政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78-280.
    ①又译作乡镇,本文采用市镇这一译法。申海平.通过基层自治发展基层民主[M].法学.2007,(12):104-115
    ②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0-91.
    ①[德]赫尔姆特·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5.
    ②[德]赫尔姆特·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5.
    ③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19.
    ①[德]赫尔姆特·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②[德]赫尔姆特·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③[德]沃尔夫冈·鲁茨欧.德国政府与政治(第七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01.
    ①[德]赫尔姆特·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6.
    ①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1.
    ②在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是相对于全国性的中央政府而言的,较容易辨认与定义。在美国这一高度自治的联邦制国家,还没有一个可以普遍接受的关于地方政府的概念。根据美国统计局所确定的标准,一个单位被当作“政府”看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它应是一个有组织的统一实体;其次,具有“作为公共机构的政府特性”,它应该是“向公众负责的”,其官员和职员“不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就是由选举出来的官员任命的”:第三,必须拥有管理其内部事务的充分的自由决定权,尤其是为提供经认可的服务而制定预算和征税的权力。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关于政府的定义,参见:刘彩虹:整合与分散——美国大都市区地方政府间关系探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9.
    ③ ALAN R. GITELSON, American Government [M],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6. pp.81
    ①高新军.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案例调查与制度研究[M].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11-13.
    ②[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③有的学者将中西部的township翻译为“乡”,并与主要限于新英格兰的town(镇)相区别。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59.
    ①刘彩虹.整合与分散——美国大都市区地方政府间关系探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5.
    ①ALAN R. GITELSON, American Government [M],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p.78-81.
    ②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8.
    ④[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0.
    ⑤[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2-73,81.
    ①[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
    ②[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0.
    ①[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7.
    ②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57.
    ①[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1.
    ②网址:http://www.census.gov/geo/www/maps/msa_maps2008/msa2008_previews_html/cbsa_us_wall_1108.html
    ③ David·Saffell.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M], Boston, Mass.:McGraw-Hill,2001.pp.301
    ①建制标准一般包括建制时人口门槛。各州标准不一
    ②[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1.
    ① David.Saffell.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M],Boston,Mass.:McGraw—Hill,2001.pp.306
    ①David.Saffell.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M],Boston,Mass.:McGraw-Hill,2001,pp.307
    ①刘彩虹.整合与分散——美国大都市区地方政府间关系探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04.
    ② David.saffell.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M],Boston,Mass.:McGraw-Hull,2001,pp.309
    ②刘彩虹.整合与分散——美国大都市区地方政府间关系探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15.
    ①作为市,曾经存在过满足了3万人的要件即可设市的时代,后来将人口标准提高到了5万。但是,这是成为市的条件,当成为市建制以后,因人口流失而不足5万人,也并不撤销市的建制。参见:[日]盐野宏.行政组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1.
    ②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6.
    ①[日]地方自治法(1947年4月17日法律第67号颁布,2003年10月16日法律第145号修正)。万鹏分,白智立.日本地方政府法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
    ②[日 ]盐野宏.行政组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3.
    ③[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3.
    ①[日]辻清明.日本官僚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9.
    ②这里指区制。
    ③[日]大久保利通.地方体制等改正事之上书.明治十一年三月十一日。见:郭冬梅.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76-280.
    ④这里的区大致相当于郡下的市。见:郭冬梅.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03.
    ①郭冬梅.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04.
    ②郭冬梅.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35.
    ③[日]山县有朋.征兵制度及自治制度确立沿革。见:郭冬梅.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M].商务印书馆.2008.135.
    ④[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98-299.
    ①[日]大久保利通.地方体制等改正事之上书(明治十一年三月十一日)。见:郭冬梅.口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00-101.
    ②郭冬梅.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99.
    ③[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99.
    ①郭冬梅.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M].商务印书馆.2008.217.
    ①隙建仁.日本市町村合併之机制舆争議.2009年台湾政治學含年舍暨學術研讨會.2009年11月.
    ②徐舆慶,蔡啓清编校.内田满原编著.现代日本政治事典[M].臺北:臺湾大擎出版中心.2008.619-620.
    ③万鹏飞,白智立.口本地方政府法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①万鹏飞,白智立.日本地方政府法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
    ②陈建仁.日本市町村合併之机制舆争議.2009年台湾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讨舍.2009年11月.
    ③陈建仁.日本市町村合併之机制舆争議.2009年台湾政治學會年舍暨學術研封會.2009年11月.
    ①[俄]弗拉基米尔·格尔曼.中央一地区—地方自治:当代俄罗斯的中央再集权政策[J].俄罗斯研究.2009,(4):69-93.
    ①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8.132.
    ①杨光斌.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75.
    ②[俄]弗拉基米尔·格尔曼.中央—地区—地方自治:当代俄罗斯的中央再集权政策[J].俄罗斯研究.2009,(4):69-93.
    ③杨光斌.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76.
    ①[俄]弗拉基米尔·格尔曼.中央—地区—地方自治:当代俄罗斯的中央再集权政策.俄罗斯研究.2009,(4):69-93.
    ①法国、日本和德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曾存在绝对的中央集权时期。
    ②在考察的几个国家中,唯有俄罗斯在21世纪有进一步中央集权的趋势。
    ①可能由于美国人地矛盾较为缓和.再加之美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自由和平等的追逐.都市区地方政府合并改革似乎既不迫切.也不顺利。但都市区地方政府之间的合并或合作是美国未来都市区地方制度改革的主流方向。
    ①码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6.
    ②张荫麟.中国史纲[M].北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5.
    ①唐晓峰.商代外服与“地方”权力[J].江汉论坛.2006(1):79-81.
    ②戴俊良.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
    ③张荫麟.中国史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1.
    ④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
    ①杨宽.先秦史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9.
    ②杨宽.先秦史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1,151.
    ③<清>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589-590.
    ③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
    ④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9.
    ①杨宽.先秦史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9.
    ②郑殿华.论春秋时期的楚县和晋县[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4):3-9.
    ③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27.
    ④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
    ①柏桦.试论明代州县官吏[J].史学集刊.1992(2):28-34.
    ①魏光奇.晚清的州县行政改革思潮与实践[J].清史研究.2003,(8):19-29.
    ②柏桦.明代州县区划及其沿革[J].史学月刊.2003,(1):32-40.
    ①周保明.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564.
    ②柏桦.明代州县区划及其沿革[J] 史学月刊.2003,(1):3240.
    ③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4.
    ①孟凡松.安福、永定二县的设置与清代州县行政管理体制在湘西北的确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1):81-86.
    ①马春笋.县分等的历史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73-76.
    ②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9-317.
    ①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15-16.
    ①楼劲,刘光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修订本) [M].上海:中华书局.2009:43.
    ②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0-56.
    ③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87.
    ④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0.
    ⑤资治通鉴卷一七五.宣帝太建十三年。参见: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08.
    ①刘君德,冯春萍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2.
    ①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51-52.
    ②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1-72.
    ①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2-125.
    ②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19.
    ③史卫东.省制以来统县政区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49.
    ④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一)[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1):6-11.
    ⑤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二)[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2):5-11.
    ①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4.
    ①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
    ②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9.
    ③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21—222.
    ④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14.
    ①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43.
    ②林涓.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4.69-70
    ①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0.
    ②华伟.地级行政建制的演变与改革构想[J].战略与管理.1998,(3):45-59.
    ①秦代在县以下建立了乡、亭、里等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组织。其中,乡的地位相对较为明确,亭的职能及其与乡的关系在学术界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在此不作讨论。参见:张金光.秦乡官制度及乡、亭、里关系[J].历史研究1997,(6):22-39: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82.
    ②张金光.秦乡官制度及乡、亭、里关系[J].历史研究.1997,(6):22-39.
    ③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商务印书馆.2001.58.
    ④张金光.秦乡官制度及乡、亭、里关系[J].历史研究.1997,(6):22-39
    ①王小甫,张春海,张彩琴.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7.
    ②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9.
    ③魏光奇,丁海秀.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区乡行政制度考略[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2):63-75.
    ④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7.
    ⑤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0-42.
    ⑥<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76.
    ①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2.
    ②在此之前,中国在县级政权以下从来没有存在过任何类型的地方政府。需要说明的是,在秦汉时期也多以自然物及道路作为乡域的边界,清代出现了“乡地”组织,但秦汉以来的县下政权组织基本上以户数为划分的单位,这些组织既没有什么法律地位,其施政范幽也没有固定而明确的界限,这种以人口管理为主的乡村政权组织体系与严格的行政区划体系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秦汉时期在县以下建立了基层政权组织,但后世只承认秦汉“郡县”两级制,并认为自古“皇权止于县”的主要原因。
    ③魏光奇,丁海秀.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区乡行政制度考略[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2):63-75.
    ④魏光奇,丁海秀.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区乡行政制度考略[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2):63-75.
    ①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74.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64.
    ③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10.
    ①韩光辉,林玉军,魏丹.论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和建制城市的形成[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4):58-66.
    ②韩光辉.元代中国的建制城市[J].地理学报.1995,50(4):324-334
    ③尹钧科.北京建制沿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1.
    ④尹钧科.北京建制沿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2,202-203.
    ①戴均良.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7.
    ①王汗吾,吴明堂.中国第一个直辖市发祥地——“京兆区”武汉[J].中国地方志,2008(7):50-53.
    ①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05-110
    ②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242.
    ①戴均良.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39.
    ②华伟.大区体制的历史沿革与中国政治[J].战略与管理.2000,(6)26-35.
    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N].人民日报,1976-12-26(1).
    ①华伟.地级行政建制的演变与改革构想[J].战略与管理.1998,(3):45-59.
    ②戴均良.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92.
    ①华伟.地级行政建制的演变与改革构想[J].战略与管理.1998,(3):45-59.
    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N].人民日报,1976-12-26(1).
    ②国务院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N].人民日报,1957-11-18(3).
    ①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49.
    ①映光.论社会主义统一市场[N].人民日报,1983-02-28(5).
    ②以城乡商品流通领域为例:市、地并存时,工业品下乡,由市二级站调给地区二级站,地区二级站再调给县三级批发部门,然后再批给农村供销社和其它零售部门。农副产品收购、调拨也是如此。这种交叉收购、多层环节、迂回运输、相向运输的流通体制,严重地阻碍商品流通。郭峰.市领导县的体制符合经济发展规律[N]..人民日报,1983-02-01(4)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通过)[N].人民日报,1978-12-24(1).
    ④赵紫阳.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1982-12-14(1)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1.
    ②详见本论文第二章。
    ①浙江省统计局.浙江实施经济强县政策走都市化发展之路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dfx/t20070712_402417530.htm;南方周末:浙江强县扩权独家披露2003-9-19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5711;浙江在线: http://tupian.zjol.com.cn/05tupian/system/2008/12/01/015032710.shtml
    ①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J].中国行政管理.2005,(10):16-19.
    ①赵树凯.县乡改革的历史审视[J].中国社会导刊.2008,(7):42-46
    ②周天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1.
    ③温家宝.不失时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2006年9月1日)时政文献辑览(2006年3月一2007年3月)520-528
    ④戴均良.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推进行政区划改革[J].红旗文稿.2004,(4):6-10.
    ①刘君德.21世纪中国直辖市政区改革的战略思考[J].浙江学刊.1998,(4):70-74.
    ①戴均良.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84.
    ①戴均良.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88.
    ②如三亚市.虽为地级市.但并未设市辖区。
    ③有的地级市不管县。
    ④关于中国现行特大城市政府管理体制一个较为常见的提法是“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概括,实际上并不符合当前我国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政府管理体制。从国家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相关法律而言,街道只是区政府的派出机关,不能被视为一级政府。但街道办事处往往实际上发挥着一级政府的管理职能。不仅如此,尽管居委会在我国相关法律中被定义为自治组织,但居委会对辖区内属于地方的经济社会事务并未有充分的决策权,亦未有可保障其自我管理的财政体制。居委会通常需要对区或街道委员会负责,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因此,准确地说,当前中国大城市(特大城市)通行的政府管理体制为“三级政府,四级管理”,三级政府,即市政府、区政府和乡镇(街道办事处),四级管理,即市政府、区政府、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居(村)委会对城市经济社会事务进行管理。
    ①戴均良.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00.
    ②根据1985年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享有审批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权力,但其合法性来自于国务院的“授权”。
    ①1912年,江苏省临时省议会颁布暂行市乡自治章程,规定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建置划为市、乡。
    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N].人民日报,1976-12-26(1)
    ②上海人民政府志:第一篇政权·政务
    ①<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694,696.
    ②上海通志第十六卷综合经济管理
    ①熊月之.上海通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7.
    ②[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32-333.
    ①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656.
    ②上海通志第二十七卷房地产: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7/node4586/index.html[2012-02-12]
    ①戴俊良.城乡大转型时期的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276.
    ②山风.迎接城市大工业转移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上海经济研究,1996,(7):13-15.
    ③按照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市政府审批范围:(1)重要地区、重要路段、蔬菜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区、绿地等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用地;(2)中央、外省市、部队、市属单位用地和划拨上述单位使用的土地;(3)区、县需要使用其他区、县的上地;(4)市政府认为当由市政府批准的用地:(5)超过区、县批准范围以外的用地。浦东新区用地,除上述(1)、(4)项外,由浦东新区主管部门批准。各县政府批准范围:(1)征用或使用耕地、划拨国有土地50亩以下;(2)征用或使用其他土地100亩以下;(3)一个建设项目同时征用或使用耕地、划拨国有土地50亩以下,征用或使用其他土地100亩以下,合计为100亩以下。宝山、闵行、嘉定区政府批准范围:(1)征用或使用耕地、划拨国有土地30亩以下;(2)征用或使用其他土
    ①王勇.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3月10日在三亚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①胡锦涛.扎扎实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国行政管理.2008(3):7
    ①[明]冯梦龙.古今笑[M].北京:中华书局.2007.30.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2-73,81.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口)[N].人民日报,2007-10-25(1)
    ②[日]过清明.日本官僚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0-121.
    ③[德]马克思·韦伯.韦伯政治著作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47.
    ④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J].理论参考.2007,(9):30-31.
    [1]Alan R. Gitelson, American Government [M],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6.
    [2]Andrew Webber, Emma Wilson. Cities in transition:the moving image and the modern metropolis [M]. London, New York:Wallflower Press,2008.
    [3]Alexander · Otgaar. Empowering Metropolitan Regions through New Forms of Cooperation [M]. Cornwall:Carolien Speller.2008.
    [4]Cameron ros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Soviet Union:problems of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St. Martin's Press,1987.
    [5]Coulson, Andrew. Local Governme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M]. Taylor & Francis,2008.
    [6]Carney. Nation of Change:The American Democratic System [M].San Francisco:Canfield Press,1972.
    [7]David · Saffell.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M], Boston, Mass.:McGraw-Hill,2001.
    [8]Harry A. Bailey.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and politics:essential readings [M]. Itasca,I11:F.E. Peacock Publishers,1993
    [9]John M. Swarthout. Principles and problems of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1958.
    [10]James H. Svara. Facilitative leadership in local government:lessons from successful mayors and chairpersons [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4.
    [11]Lord Redcliffe-Maud. English local government reformed[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1974
    [12]Laurence J.C. Ma, Fulong Wu. Restructuring the Chinese city:changing society, economy and space [M]. London:Routledge,2005.
    [13]Nirmala Rao. Cities in transition:growth, change and governance in six metropolitan areas [M]. New York:Routledge,2007.
    [14]R. J. K. Chapman. Australian local government:the federal dimension [M].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4.
    [15]Richard D. Bingham, David Hedg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in a changing society [M].New York: McGraw-Hill,1991.
    [16]Skidmore M. J, M.C.Wanke. American Government [M].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81.
    [17]Swarthout, Bartley. Principles and Problems of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18]Tony Byrne. Local government in Britain: everyone's guide to how it all works [M]. Penguin,1985.
    [19]Ulrike·Schuerkens. Glob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s of Local Socioeconomic Practices [M]. New York:Routledge.2008.
    [20]Fulong Wu, J. Xu, Anthony. Urban Develoment in Post-Reform China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7.
    [21]Fulong Wu. China's emerging cities:the making of new urbanism Abingdon[M].New York:Routledge, 2007.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举(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5][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7][美]安瓦·沙.工业国家的地方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美]戴维·E.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9][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1][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2][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和过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英]罗德·黑格,马丁·哈罗.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4][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5][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6][英]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7][英]威廉·多伊尔.法国大革命的起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8][法]让·里韦罗,让·瓦里纳.法国行政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0][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1][德]赫尔穆特·沃尔曼等.比较英德公共部门改革——主要传统与现代化的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2][德]赫尔姆特·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3][德]沃尔夫冈·鲁茨欧.德国政府与政治(第七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4][德]马克思·韦伯.韦伯政治著作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25][日]辻清明.日本官僚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6][日]盐野宏.行政组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7][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8][日]内田满原.现代日本政治事典[M].台北:台湾大學出版中心.2008.
    [29][日]富永健一.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0][俄]弗拉基米尔·格尔曼.中央—地区—地方自治:当代俄罗斯的中央再集权政策[J].俄罗斯研究.2009,(4):69-93.
    [1][清]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唐治钧.康有为论政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趟永茂,孫同文,江大榭.府際关系[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北京国发研究联经济中心课题组.中国政府层级与区划改革:强县扩权与省直管县的突破(内部研讨用)[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6]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7]陈嘉陵.各国地方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出版社,1991.
    [8]陈国中.从传统到地方:英国地方治理的变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陈小京.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0]戴均良.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1]戴俊良.城乡大转型时期的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2]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政区概览[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10.
    [13]高新军.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案例调查与制度研究[M].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14]顾丽梅.治理与自治:城市政府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5]顾建键.现代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6]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7]郭冬梅.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M].商务印书馆.2008.
    [18]郭方.英国近代国家的形成——16世纪英国国家机构与职能的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9]黄王丽 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20]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1]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2]刘君德,袁中金,顾春平,胡德.分权与当代中国都市区空间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3]刘君德,冯春萍,华林甫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4]刘彩虹:整合与分散——美国大都市区地方政府间关系探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5]黎听.中国社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6]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27]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28]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9]楼劲,刘光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修订本)[M].上海:中华书局.2009.
    [30]浦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31]潘小娟.法国行政体制[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32]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3]钱穆.国史大纲[M].国立编译馆,1948年.
    [34]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5]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6]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7]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8]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39]田穗生,罗辉,曾伟.中国行政区划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0]王小甫,张春海,张彩琴.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1]王名扬.英国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2]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3]万鹏飞,白智立.日本地方政府法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4]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45]吴新叶.社区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6]吴理财.从“管治”到“服务”——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7]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8]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9]熊月之.上海通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0]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1]徐崇德.各国地方制度[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
    [52]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3]杨宽.先秦史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4]杨光斌.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55]尹钧科.北京建制沿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6]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7]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8]周保明.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59]张荫麟.中国史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60]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中国行政区划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
    [61]周天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2]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3]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4]林涓,周振鹤指导.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4.
    [65]史卫东,刘君德指导.省制以来统县政区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6]史为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7]范今朝,刘君德指导.权力的空间配置与组织的制度创新——从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的互动关系论中国现当代的行政区划改革(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8]熊竞.刘君德,林拓指导.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域)行政区划体制研究——以上海为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9]胡德,刘君德指导.政府权力的空间过程及其影响——基于行政区划视角的中国区域经济考察(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柏桦.试论明代州县官吏[J].史学集刊.1992(2):28-34.
    [2]柏桦.明代州县区划及其沿革[J].史学月刊.2003,(1):32-40.
    [3]陈崇武.法国政治现代化开端的一项重要举措——大革命头两年(1789—1791年)的区域划分与行政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7-14
    [4]崔建平.确定适宜乡镇规模促进乡镇经济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1997,(11):38.
    [5]丁煌,柏必成.论乡镇政府行为选择的优化——以乡镇政府和乡村制度环境的互动为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6,(4):77-86.
    [6]丁荣生.论市领导县行政体制的社会历史基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6):53-48.
    [7]党国英.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3):29-31.
    [8]戴均良.省领导县: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创新[J].中国改革2001,(9):67-70.
    [9]戴均良.再观“县改市”.燎望新闻周刊.20031]月24日第47期.
    [10]戴均良.特大型城市郊区改区改市的利弊分析比较[J].中国民政.2000,(9):41-43.
    [11]戴均良.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推进行政区划改革[J].红旗文稿.2004,(4):6-10.
    [12]戴均良.撤并乡镇量度而行[J].瞭望新闻周刊.2001(14)
    [13]戴俊良.撤并乡镇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J].中国改革.2000,(12):23-24.
    [14]戴均良.城镇化发展战略与城市体制创新[J].城市发展研究.2002,(9):11-17.
    [15]顾朝林,浦善新.论县下设市及其模式[J].城市规划学刊.2008,(1):57-61.
    [16]耿亮,佟达宁.市领导县体制还需完善加强[J].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89,(4):38-39,44.
    [17]郭亮.关于市管县体制的几点理论思考[J].城市问题.1986,(3):12-15.
    [18]顾朝林.中国大都市地区行政区划体制改革设想[J].中国方域,1999,(3):5-8.
    [19]范毅,许锋.吉林省“扩权强县”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9,(8):37-39.
    [20]胡锦涛.扎扎实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国行政管理.2008(3):7
    [21]贺雪峰,董磊明.农村乡镇建制存废之间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3,(6):18-20.
    [22]洪波.法国大革命的民主传统与十九世纪政治现代化进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4-21.
    [23]胡象明.试论行政管理现代化及其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J].政治学研究.1998,(3):37-43.
    [24]马春笋.县分等的历史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73-76.
    [25]孟凡松.安福、永定二县的设置与清代州县行政管理体制在湘西北的确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1):81-86.
    [26]华伟.地级行政建制的演变与改革构想[J].战略与管理.1998,(3):45-59.
    [27]华伟.大区体制的历史沿革与中国政治[J].战略与管理.2000,(6)26-35.
    [28]韩自宇.实行市管县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J].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87,(2):30-31.
    [29]何显明.从“强县扩权”到“扩权强县”——浙江“省管县”改革的演进逻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4):5-13.
    [30]韩光辉,林玉军,魏丹.论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和建制城市的形成[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4): 58-66.
    [31]韩光辉.元代中国的建制城市[J].地理学报.1995,50(4):324-334
    [32]金太军.现行省级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15.
    [33]刘君德,贺曲夫,胡德.论“强县扩权”与政区体制改革[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7-51.
    [34]刘君德.新时期中国城市型政区改革的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3,(7):48-55.
    [35]刘君德.21世纪中国直辖市政区改革的战略思考[J].浙江学刊.1998,(4):70-74.
    [36]刘君德.中国转型期“行政区经济”现象透视——兼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6,26,(6):898-901.
    [37]刘君德.上海行政区划的特征与问题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00,(2):2-6.
    [38]李绍纯.北京行政区划格局解析[J].北京规划建设2004,(5):27.
    [39]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一)[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1):6-11.
    [40]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二)[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2):5-11.
    [41]李开宇.魏清泉.张晓明.从区的视角对“撤市设区”的绩效研究[J].人文地理.2007,(2):111-114.
    [42]罗荣渠.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J].中国社会科学.1990,(5):107-126.
    [43]罗震东.中国当前的行政区划改革及其机制[J].城市规划2005(8):29-35.
    [44]裴浩林.市管县体制改革和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J].社会学研究.1986,(2):23-29.
    [45]浦善新.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行政体制改革探讨.[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4):17-21.
    [46]孙学玉,伍开昌.当代中国行政结构扁平化的战略构想[J].中国行政管理.2004,(3):79-87.
    [47]孙学玉.强县扩权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5):56-59.
    [48]孙立平.集权·民主·政治现代化[J].政治学研究.1989,(3):5-16.
    [49]石亚军,施正文.从“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迈向“省直管县行政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10,(2):28-33.
    [50]申海平.通过基层自治发展基层民主[M].法学.2007,(12):104-115
    [51]山风.迎接城市大工业转移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上海经济研究,1996,(7):13-15.
    [52]童循湘,童晖.关于当前行政区划中设市建镇的几个问题[J].经济地理.1993,(2):72-76.
    [53]唐晓峰.商代外服与“地方”权力[J].江汉论坛.2006(1):79-81.
    [54]王庭槐,卞维庆.市管县行政体制剖析及改革设想[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15-22.
    [55]王汗吾,吴明堂.中国第一个直辖市发祥地——“京兆区”武汉[J].中国地方志,2008(7):50-53.
    [56]汪宇明.中国省直管县市与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体制的改革研究[J].人文地理.2004,(12):71-74.
    [57]汪宇明.中国市管县(市)体制的区域结构关系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0,(5):18-21.
    [58]汪大海,刘金发.省直管县:中国酝酿行政区划大变革[J].中国社会导刊,2005,(20):34-36.
    [59]汪大海,刘金发.地方政府利益调整的角色重构与制度创新——从“市管县”体制到以分权为特征的“扩权强县”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8,(8):30-34.
    [60]魏光奇,丁海秀.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区乡行政制度考略[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2):63-75.
    [61]魏光奇.晚清的州县行政改革思潮与实践[J].清史研究.2003,(8):19-29.
    [62]徐仁璋.中国乡镇改革的未来走向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6):104-107.
    [63]徐勇.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J].战略与管理.2003,(4):90-97.
    [64]熊万胜.基层行政区划的管理幅度演变:规律与启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7):60-68.
    [65]谢涤湘,文吉,魏清泉.“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4,(4):20-23.
    [66]谢涤湘.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都市区发展——以广州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12):25-31.
    [67]郭夏.政治现代化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J].政治学研究.1986,(6):1-5.
    [68]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05-110
    [69]叶达夫.建议放弃市管县体制[J].中国改革.1989,(2):21-24.
    [70]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J].战略与管理.1998,(4):18-30.
    [71]于鸣超.现代国家制度下的中国县制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2,(1):87-98.
    [72]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J].理论参考.2007,(9):30-31.
    [73]袁建岐.“强县扩权”后的政府体制改革[J].中国改革.2005,(12):65-66.
    [74]余立新.对重庆实施市领导县若干问题的看法[J].经济体制改革.1983,(1):41-43.
    [75]杨经纶.试析苏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危机[J].中国农村观察.1987,(2):15-18.
    [76]中共襄樊市委政策研究室.襄樊市领导县的实践与思考[J].城市问题.1988,(4):23-27.
    [77]杜受枯.探索市领导县体制的新模式[J].经济体制改革.1987,(1):45-49.
    [78]周振鹤.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现状及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6,(5):17-22.
    [79]周克瑜.反思我国“市管县”体制[J].现代城市研究.2000,(5):22-25.
    [80]郑法.农村改革与公共权力的划分[J].战略与管理.2000,(4):19-26.
    [81]郑殿华.论春秋时期的楚县和晋县[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4):3-9.
    [82]张金光.秦乡官制度及乡、亭、里关系[J].历史研究.1997,(6):22-39.
    [83]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J].中国行政管理.2005,(10):16-19.
    [84]张京祥.省直管县改革与大都市区治理体系的建立[J].2009,29(8):1244-1249.
    [85]张京祥,范朝礼,沈建法.试论行政区划调整与推进城市化[J].2002(5):25-29
    [86]赵树凯.县乡改革的历史审视[J].中国社会导刊.2008,(7):42-46
    [8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N].人民日报,1976-12-26(1)
    [88]国务院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N].人民日报,1957-11-18(3)
    [89]映光.论社会主义统一市场[N].人民口报,1983-02-28(5)
    [90]郭峰.市领导县的体制符合经济发展规律[N].人民日报,1983-02-01(4)
    [91]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通过)[N].人民日报,1978-12-24(1)
    [92]赵紫阳.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1982-12-14(1)
    [9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N].人民日报,2007-10-25(1).
    [94]于建嵘.乡镇体制改革应适时推进[N].光明日报,2004-11-05.
    [95]陈建仁.口本市町村合併之机制舆孚議[EB/OL].2009年台湾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封舍.http://tpsa.hcu.edu.tw/ezcatfiles/b083/img/img/1181/B5-2.pdf,2009-11/2011-12-04.
    [1]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上海人民政府志编纂委员会.上海人民政府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4]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1991-2003)[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5]上海市闵行区志编纂委员会.闵行区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6]上海市宝山区史志编纂委员.宝山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
    [7]朱保和.宝山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8]上海市金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金山县续志:1986-1997[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
    [9]上海市金山县县志编篡委员会.上海市金山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
    [10]上海市宝山区史志编纂委员会.吴淞区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1]上海市嘉定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市嘉定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2]上海市闵行区志编纂委员会.闵行区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3]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14]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漳州市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5]三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三亚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漳州市人民政府.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龙海市人民政府.龙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龙文区人民政府.龙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芗城区人民政府.芗城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6]漳州市人民政府.漳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7]漳州市人民政府.漳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
    [8]漳州市人民政府.漳州市2011年度水利建设主要项目计划.
    [9]漳州市人民政府.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10]漳州市人民政府.漳州市中心城区上地利用规划图.
    [11]漳州市人民政府.大漳州拓展规划2008.
    [12]漳州市人民政府.漳州市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
    [13]漳州市人民政府.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000.
    [14]漳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县级政区土地面积与人口统计表.
    [15]漳州市人民政府.漳州市分级行政、事业编制、实有人数一览表.
    [16]漳州市人民政府.2010年各县(市、区)财政收入、可用财力与人均财力情况表.
    [17]漳州市人民政府.增强海西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对策研究.
    [18]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三亚市主要数据公报及解读.
    [19]三亚市人民政府.三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10年),
    [21]王勇.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3月10日在三亚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22]三亚市人民政府.三亚市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
    [23]三亚市人民政府.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24]三亚市人民政府.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25]三亚市人民政府.三亚市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
    [26]三亚市人民政府.三亚年鉴(2009年)
    [27]三亚市人民政府.三亚市统计年鉴(2011年)
    [28]三亚市人民政府.海棠湾分区规划图(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