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省与清廷治新政策的转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884年,清廷宣布新疆建省,改变过去以军府制为主导的治新政策,转而在新疆地方实行趋同内地的行政管理体制。本文通过对建省前后清廷治新政策的形成背景、运作模式、基本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探析清廷治新政策转型的历史意义与阶级局限以及边疆民族地方政治体制变革的一般规律。
     第一章,主要论述建省前清廷治新政策的形成背景、运作模式及其基本形态。本章认为,清廷重新统一新疆后实行以军府制为主导的治新政策,适应了当时新疆特殊的社会历史情形和时代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使新疆地方的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得到较好整合而趋于暂时平衡,使得新疆地方社会出现了近百年的相对稳定。这种政策实现了清廷对新疆地方的有效政治控制,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全,其基本形态表现为:传统羁縻型、边疆民族地方型以及满洲贵族主导型。
     第二章,主要论述新疆建省及清廷治新政策转型的时代背景、演变过程以及转型后清廷治新政策的基本形态。本章认为,近代以后,伴随着清廷内部出现的统治危机,以军府制为主导的治新政策的弊端日渐凸显,打破了新疆地方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状态,逐渐丧失了有效政治控制的功效。清廷在驱逐阿古柏匪帮的过程中,新疆地方的社会利益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原来的治新政策无法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较好整合而趋于平衡,加上日益加剧的的边疆危机,迫使清廷革新其原来的治新政策。转型后清廷治新政策的基本形态表现为:直接控制型、趋同内地型以及汉族官僚主导型。
     第三章,主要论述清廷治新政策转型的客观必然性、历史意义以及清廷决策主体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本章认为,清廷治新政策的转型,一方面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没有能够使国家统一与新疆地方自身的发展相协调。清廷将制定既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新疆地方自身发展的治新政策的历史重任留给了后人。这是历史的无奈与遗憾!
     清廷治新政策转型的特点及其局限表明边疆民族地方政治体制变革,不仅必须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是否有利于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基本原则,而且还应该符合边疆民族地方的客观实际,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统一与边疆民族地方的发展相协调。
In 1884, Qing government declared Xinjiang province was founded,, which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policy governing the Xinjiang distract,and made the inland administrative managing system carried out in Xinjiang. By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reason why the policy formed,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reformation of Qing government's policy in Xinjiang, and the general law of the re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border areas where is also the territory of nationality.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ation, the pattern how the policy was operated and the basic form of the governing policy around Xinjiang province was founded. The policy of Qing government, after Qing government unified the Xinjiang distract again, adapted to the local social conditions and history in Xinjiang, and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 of times. Owing to this, the interest of each group in local society tend to a balance temporarily, which made relatively stability about a hundred years appeared in Xinjiang. Thus the governing policy objectively was benefit to maintain the state unified and the safety in the border areas. The policy expressed three basic forms: the tradition type, the national borderland type, and the Manchu nobles leading type.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evolution and the basic form of the governing policy of Qing government in Xinjiang. In modern times, because of the ruling crisis and the failure of the governing policy for Xinjiang, the Qing government reformed the governing policy in Xinjiang. The basic forms of the policy, after the reformation, were the direct control type, the inland type, and the Han nationality bureaucrat leading type.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relat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formation of the governing policy in Xinjiang, and the class limitation of the Qing government in formulating policy. On the one hand, the reformation had profou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other hand, it had many limitations. Qing government didn't finish the mission of formulating the governing policy in Xinjiang that was beneficial to the national unity, the state unif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It was a historical regret.
    All of the above demonstrate, the policy the government formulate
    
    
    for the territory of nationality of the borderland, not only sh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 borderland stationary, the national unity and the sate unification, but also should accord with the objective reality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Only this way could guarantee that the state unification is in harmoniz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ritory of nationality of the borderland.
引文
[1] 《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2]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3] 《清国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影印本。
    [4] 《清会典事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
    [5] 《清朝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6] 《清朝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7] 《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8]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9] 傅恒等修:《平定准噶尔方略》,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10] 王树楠:《新疆图志》,东方学会据志局本铅印,1923年。
    [11] 和宁:《回疆通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
    [12] 松筠:《新疆识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13] 钟广生:《新疆志稿》,台北:学生书局,1967年。
    [14] 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15] 宋伯鲁:《新疆建置志》,载《丛书集成续篇》(第240册,史地类),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影印本。
    [16] 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见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17]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18] 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19]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20]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1] 郭嵩焘:《使西纪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22] 曾纪泽:《使西日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23] 魏源:《圣武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24] 吴丰培主编:《联豫驻藏奏稿》,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79年。
    [25] 新疆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新疆地方历史资料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26] 程溯洛等编:《维吾尔族史料简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
    [27] 《塔城市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28]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1]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影印本。
    [2] [俄] 伊·费·巴布科夫著,王之相译:《我在西西伯利亚服务的回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
    [3] 新疆社科院民研所编:《新疆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4] 罗连治:《清高宗统治新疆政策的探讨》,台北:里仁书局,1983年。
    [5] [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张梦玲等译:《蒙古及蒙古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6] [日]佐口透著,凌颂纯译:《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7] 李寰:《新疆研究》,台北:南天书局,1987年。
    [8] 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9] 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0] 史筠:《民族事务管理制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1] 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2] 钟兴麒:《新疆建省述评》,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
    [13] 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4] 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年。
    [15] 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藏于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
    [16] 杨策、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7] 戴逸主编,成崇德著:《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边疆民族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
    [18] 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19] 马曼丽主编:《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0] 孙壮志:《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1] 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2] 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 夏益赞:《新疆建省之总检视》,见《边铎》(半月刊),1935年2卷1期。
    [2] 丁实存:《伊犁将军设置之起因与其职权》,见《边政公论》,1944年8月第3卷第8期。
    [3] 林恩显:《清朝新疆汉回经济隔离政策研究》,见《政大民族社会学报》第14期,1976年。
    [4] 纪大椿:《龚自珍和他的<西域置行省议>》,见《新疆历史论文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
    [5] 沈传经:《论新疆建省》,见《新疆历史论文续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
    [6] 董蔡时:《左宗棠与新疆开置行省》,见《江苏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7] 纪大椿:《论清季新疆建省》,见《新疆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8] 张羽新:《清代前期新疆历史地位的提高与清政府的筹边措施》,见《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9] 牛济:《左宗棠与新疆改设行省》,见《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10] 齐清顺《新疆建省及其历史意义》,载《西域史论丛》,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11] 齐清顺:《新疆建省前后满汉官员权力变化浅析》,见《新疆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12] [日]佐口透著,朱风译:《清朝统治下的吐鲁番》,见《民族译丛》1987年第4期。
    [13] 潘志平:《论嘉道年间在天山南路推行的民族政策》,见《民族研究》,1986年第6期。
    [14] 钟光麒:《新疆建省时的兵制与抚军之间的矛盾》,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15] 马汝珩、赵云田:《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简论》,见《清史研究》,1991年第2期。
    [16] 黄建华:《清至民国时期新疆维吾尔族札萨克制研究》,见《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17] 赵云田:《清代新疆的军府建置》,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学报》,1992年第2期。
    [18] 刘宾:《中亚的跨国民族主义——一种企图影响世界新格局的政治文化》,见《中亚研究》,1992年第1-2期。
    [19] 黄建华:《论清朝对哈密吐鲁番回部的民族政策》,见《新疆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20] 赵云田:《近代新疆行政建置的演变》,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21] 齐清顺:《清代新疆行政体制变革的重大胜利——纪念新疆建省110周年》,见《西域研究》,1994年第2期。
    [22] 王淑梅:《刘锦棠与新疆建省》,见《西域研究》,1994年第3期。
    [23] 高永久:《论刘锦棠与新疆建省》,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1期。
    [24] 吴福环《我国边疆治理制度近代化的重要举措——论新疆建省》,见.《新疆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25] 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大学,1997年,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
    [26] 王希隆:《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中的札萨克制》,见《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
    [27] 梁绍杰《龚自珍新疆建省计划析论》,见《史学集刊》1997年第4期。
    [28] 朱东安:《太平天国与咸同政局》,见《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29] 章育良:《刘锦棠与新疆建省》,见《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30] 彭武麟:《21世纪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视点》,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31] 苏德:《清代前期民族关系探述——以清政府与蒙、藏、新等民族地方
    
    的政治关系为中心》,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2] 陈理:《左宗棠与新疆建省》,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33] 潘志平:《“中亚”: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的思考》,见《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3期。
    [34] 苏德:《试论晚清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
    [35] 纪大椿:《新疆以建省为核心的改革》,见《新疆近代史论稿》,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36] 王希隆:《关于清代新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见《西域研究》200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