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取向下的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以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为表述对象。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是发源于白沙、推广于中牟的村治实践。它以选举农村家庭代表和联户代表为基础,以建立组委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为载体,以培训家庭代表和联户代表为手段,创新了村域公共治理的模式,实现了公共治理的参与性、透明性、合法性、责任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发源地白沙镇的23个村庄为调查点,通过长时段田野调查,重点对中牟村域治理模式的生成机理、权力结构、运作机制、管理绩效等做深入细致的微观考察。通过考察,本研究主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基层治理创新的动力是什么?第二,如何通过革新基层的组织和参与机制,建立健全理性的参与程序和规则进行政治和社会整合,创新村域治理的模式?第三,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未来发展走向是什么?
     本研究的主题是:在当下农村社会分化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基层的组织和参与机制创新以及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化问题。围绕这一主题,本文的写作框架除序论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的维度对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生成背景、生成动力以及生成过程进行了考察。第二部分从静态结构的维度,比较分析了国家输入的村域公共权力组织框架以及联户代表制实施后中牟县村域公共权力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联户代表制度背景下的村庄公共权力新格局。第三部分从动态的维度考察了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运作和效能。第四部分基于以上历时态的、结构的、过程的考察,总结了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在村域治理实践中的创新及价值。第五部分阐发了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的启示以及村域公共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对中牟村域治理的个案考察是为了得出一些普遍性的、带有规律性的结论,用以指导村域治理的实践。本研究的结论为:
     第一,联户代表制的实施,创新了村域公共治理权力格局。以联户代表为主体的非权力精英群体己能较积极、广泛、高效能地参与乡村公共生活,影响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制约权力精英的治村行为,并以其广泛的代表性和较强的政治技能,实现了村域公共治理结构的多元化。村域治理是在权力精英主导和非权力精英深度参与下运作的,非权力精英阶层成为嵌入村域治理过程的一种重要力量。笔者将这种模式称之为权力精英和非权力精英共同主导的权力结构,亦称多元精英主导的权力结构。
     第二,联户代表制的实施,使中牟县的村域治理模式实现了从权威型治理实现了向参与型治理的转换。这种参与式治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治理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使村域行动者的知情权、参与权由虚到实。二是公共治理监督机制的构建,使联户代表参与到公共权力运作的日常监督当中。三是公共治理协商机制的构建,使村民参与到村域公共事业的开展当中。所谓参与型治理即由不同的乡村组织(比如联户体)和普通村民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当中,以联户代表制为依托而建立起的权力精英、非权力精英、普通村民等不同主体间的多元参与、合作、协商和伙伴关系以及公共事务的多元化组织方式。
     第三,这一模式的运行,突显出四大功能:一是联户代表会议为派系和家族提供了这样一个博弈和合作的平台,通过这种制度化的平台,把家族和派系的利益冲突予以规范和调适,有效利用了村治的本土资源,培育了村域治理的社会资本;二是通过联户代表制度建立了“村民—家庭代表—联户代表—组—村—镇”的治理模式,延伸了农村管理体制末端的管理链条,形成了上下联动,建立了国家和乡村社会的制度化沟通机制;三是村庄财务管理实现了日常化监督以及村域公共事务治理的透明化;四是实现了公共事务的多元化治理。
     第四,中牟县村域公共治理模式实现了三大机制创新:一是民主选举机制的创新;二是民主治理机制的创新;三是民主监督机制的创新。
     第五,参与型治理模式转换的约束条件有三个:(1)建立健全村民自治运行中的民主治理体制,使村域可以遵循既定的组织体制和规则参与治理,比如中牟推行的联户代表制等;(2)乡镇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建立健全民主治理运作的规则体系,做到民主治理日常生活化;(3)民众对村域治理的参与有明确要求和必要的能力。为此,需要大规模的培训。
     村域公共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体现在五个方面:(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2)治理过程的透明化;(3)治理机制的协商化;(4)治理方式的自主化;(5)治理策略的互惠化。
The village of Zhongmu County public governance domain object model formulation, the so-called public domain Zhongmu County village governance model that originated in Baisha, promotion of village governance in Zhongmu practice, it is to elect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ural home and the family foundation representatives to set up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and the villagers as the carrier oversight committee to train and the home on behalf of the representative household as a tool for domain innovate the village mode of public governanc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governance, transparency, legitimacy, accoun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This dissertation use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Zhongmu County village birthplace of the domain of public governance model Baisha town of 23 villages for the survey points, through the long period of field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village Zhongmu domain governance model of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power structure,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 management performance, etc. to do a thorough and meticulous inspection of the micro.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irst, the grass-roots governance What is the power of innovation? Secondly, how th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through innovative and participatory mechanisms,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of rational procedures and rules to carry out political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novative governance model village domain? Thirdly, the village of the domain of public governance model toward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what?
     Subject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society at the moment, as well as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th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participatory mechanisms for innovation and the village of the domain of public governance model transformation problem. Around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include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from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of Zhongmu County village public governance domain model to generate the background, to generate power as well as the generation process were studie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ructure from a static dimens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untry entered the village the domain of public power, the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as well as the families on behalf of the villag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main Zhongmu county system of public power organizations; On this basis, the study on behalf of the joint family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villages under the new pattern of public power. The third part from the dynamic dimension examined the public domain in Zhongmu County village governance model village under the domain of the oper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governance. The fourth part of the history of state based on the above, the structure, process study, summed up the domain in Zhongmu County village governance model of public governance at the village of domain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value. Part V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Zhongmu County public governance domain Village Mode, the domain of village governance in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Village of Zhongmu domain management case study is to draw some general with the conclusions of law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village governance domain.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First, the representation of household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ve power of the village pattern of public governance domain. Co-operators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non-elite groups in power have been able to more active, extensive, high-performance to take part in the village public life, the impact of public power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restraining power of elite rule village act, and its wide representation and more strong political skills, public domain implementation of the village governance structure diversification. Village domain management elite are in power and non-power elite led the depth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operation, non-power elite become embedded in the village of domain governance process, a significant force. I will call this mode the power elite and non-power elite led the common power structure, also known as multi-elite-dominated power structure.
     Secondly,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useholds, so that Zhongmu County village domain governance model from the authority of governance to achieve the conversion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This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reas: One is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to express the interests of the main building, so that the village of domain actors right to know, participate from virtual to real. A public governance oversight mechanisms to build, so that the operation of public power to participate in day-to-day oversight of them. Governance of a public consultative mechanism to build, so as to enable villag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village of the domain of public utilities to carry out these. The so-call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that is, from different rur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joint households body) and the ordinary villagers to the village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ance to joint representation based on household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ower elite, non-power elite and ordinary villagers, such as different Inter-subjectivity pluralistic participation, cooperation, consultation and partnership, as well a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ublic affairs organization.
     Third, this mode of operation, highlighted the four major functions: First Union representatives for the families and factions in the family to provide such a game and cooperation platform, through which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platform, put the interests of family and factional be a conflict of norms and adaptation, effective use of the village's local government resources, to cultivate the village governance domain of social capital. Are two families through the system set up on behalf of the "village - home on behalf of - on behalf of Union households - Group - Village - Town" model of governance, rural management system extends the management of the end of the chain, forming a linkage up and down, set up the country and rural society institutionalize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Three villages are a day-to-day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implementation. Domain implementation of village governance transparency in public affairs. Four a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versified management of public affairs.
     Fourth, Zhongmu County village governance model of public-domain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main mechanisms: First, the democratic elec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are two mechanisms for democratic governance of the innovation; three are democratic supervis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Fifth, the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model of the conversion of some restrictive conditions there is the following: (1)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autonomy of villager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of democratic governance, so that the village of domain can follow the establish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rules of participation in governance, such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oint Zhongmu representation households; (2) the township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operation of the rules of democratic governance system, to achieve democratic governance of daily life; (3) people's knowledge, that is, people have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demands and the ability of the village domain there is a clear governance requirements and the necessary capacity. This requires large-scale training, through training General villagers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ense of participation.
     Domain of public governance in the village of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has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main governance; (2)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process of governance; (3) governance mechanisms of the consultations; (4) the autonomy of governance; (5) governance strategy of reciprocity.
引文
[1] 刘亚伟:《无声的革命:村民直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3]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农民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1] 白沙洲:《重新审视中国农村的基层选举和村民自治》,载世纪中国网(http://www.cc.org.cn/)。
    [2] 徐勇:《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载于《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 官晓峰:《民政部:村委会选举贿选和暴力行为增多》,《中国日报》2007年7月10日。
    [1]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村村治实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2]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8页。
    [3]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4]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村村治实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5]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1页。
    [6]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9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 尹焕三:《村民自治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对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追踪》,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董礼胜主编:《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及其治理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肖唐镖等:《村治中的宗族》,上海书店2001年版。
    [3] 卢福营:《个私业主主政的村域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 彭真:《通过群众自治实行基层直接民主》,《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房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发展道路》,《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2] 詹成付:《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村民自治走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徐勇:《草根民主的崛起:价值与限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夏季号;
    徐勇:《中国民主之路:从形式到实体》,《开放时代》2000年第6期;
    林尚立:《基层群众自治:中国民主治理建设的实践》,《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3] 党国英:《“村民自治”是乡村民主治理的起点吗?》,《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
    党国英:《民主治理的动力: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
    [4] 王一程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层民主建设》,《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
    [5] 徐勇、刘义强:《我国基层民主治理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点探讨》,《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 陈先初:《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建政的历史考察》,《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1期;
    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复归》,《浙江社会科学》2001第4期等。
    [2] 徐勇、刘义强:《我国基层民主治理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点探讨》,《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2期;
    张维杰:《试论中国民主的渐进性》,《求索》1998年第1期。
    [3] 徐勇:《中国基层民主治理建设的互动性》,《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景跃进:《选举技术与民主化进程》,《浙江学刊》2004年第1期;
    浦兴祖:《以人大民主为重点继续推进民主治理的发展》,《复旦学报》2005年第5期;
    郎友兴:《商议式民主与中国的地方经验: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 陈明明:《在革命和现代化之间》,《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赖海榕:《市场经济与基层民主自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1期;
    景跃进:《村民自治与中国特色的民主治理之路》,《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林尚立:《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社会》2006年第3期;
    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新华文摘》2007年第3期。
    [1] [德]阿特斯兰德:《经验性社会研究方法》,李路路、林克雷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3] 参阅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时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1]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 Introduction, in Joseph Nye and John Donahue ed., Governance in Globalizin g World, Wash 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0, p.12.
    [2] 詹姆斯·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政治学》,2000年第1期。
    [1] 中牟县志编纂委员会:《中牟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 内部资料:政协中牟县学习文史委员会:《中牟文史资料》,第十一辑,2003年12月印。
    [1] 转引自李宗贵:《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1] 《河南文化文物年鉴》,第424页-425页。
    [1] 卢福营、刘成斌:《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一个村庄的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1] 徐勇:《GOVRENANC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拼音词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800页。
    [3] 彭国甫、颜佳华:《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 党国英:《村民自治是民主治理的起点吗?》《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
    [1] 参阅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65、31页。
    [2] 中共中央文献资料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9页。
    [1] 张锡磊、卢曙光、郭秋成:《县委书记眼里的“中牟机会”》,《郑州晚报》2005年11月12日。
    [1] 郎友兴:《民主治理的塑造:政治精英与中国乡村民主》,〈浙江学刊〉.2002第2期。
    [1] 2008年12月1日对樊惠林的访谈笔记。
    [2] 引自内部资料:《樊惠林关于中牟模式答问》。
    [1] 引自内部资料:樊惠林《中牟模式答问》。
    [2] 杨子云:《切合现实地还权与民》、《中国改革》2008年12月24日。
    [1] 引自内部资料:《关于中牟县白沙镇发展基层民主实行“农村家庭联户代表制度”情况的调查》
    [2] 白沙镇干部张锐的访谈。
    [1] 引自樊惠林在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的《关于中牟模式答问》。
    [2] 引自内部资料:《中共白沙镇委员会关于举办第三批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暨农户法人代表培训班实施方案》。
    [1] 引自内部资料:《中共白沙镇委员会关于举办第三批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暨农户法人代表培训班实施方案》。
    [2] 朱麦囤书记在第四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的答记者问。
    [3] 引自内部资料:《中共白沙镇委员会关于试行农户法人代表制度的工作意见》。
    [1] 自内部资料:《白沙镇农村家庭法人联户代表制度实施办法》。
    [2] 引自访谈笔记。
    [1] 引自白沙镇内部文件:《中共白沙镇党委、白沙镇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农村家庭法人代表联户代表全体会议的通知》。
    [1] 引自内部资料:《白沙镇家庭代表、联户代表、村民监督员管理办法》。
    [2] 引自内部资料:《白沙镇家庭代表、联户代表、村民监督员管理办法》。
    [1] 引自内部资料《实施联户代表制度 创新基层民主运行机制》。
    [1] 内部资料,中牟县委文件《中共中牟县委、中牟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城关、刁家等五乡镇试行联户代表制度的通知》。
    [2] 内部资料,中牟县委文件《中共中牟县委、中牟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县学习和联户代表制度的通知》。
    [1] 引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在白沙镇调研时的讲话。
    [1] 参见E·奥多威尔编:《公共行政选读》英文版,.胡顿.米夫林公司1966年版,第41页。
    [2] 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杜1997年版,第79页。
    [2]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杜1997年版,第89页。
    [1]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杜1997年版,第91页。
    [2]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杜1997年版,第93页。
    [1] 梁开金、贺雪峰:《村级组织制度安排与创新》,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1]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60页。
    [1] 卢福营:《遭遇社会分化的乡村治理》,《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1] 引自内部资料:《实施家庭联户代表制度 创新基层民主运行机制》。
    [1] 引自内部资料《实施家庭联户代表制度 创新民主运行机制》。
    [1] 内部资料:《实施家庭联户代表制度 创新民主运行机制》。
    [1] 内部资料:《实施家庭联户代表制度 创新民主运行机制》。
    [1] 内部资料:《实施家庭联户代表制度 创新民主运行机制》。
    [1] 杨子云:《联户代表制:激活村治神经末梢》、《中国改革》,2008年12月24日;曲昌荣,朱树娥:《“家庭联户”选代表 村民自治无“断层”》。
    [2] 引自第四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的发言。
    [1] 引自访谈笔记。
    [2] 见内部资料:《实施家庭联户代表制度 创新民主运行机制》。
    [1] 平时朱书记不参加这个会议,因为陪同我们,所以出席并讲了话。
    [2]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1页。.
    [3]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1] 孙琼欢、卢福营:《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竞争》,《中国农村观察》2000,3。
    [1] 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
    [2] 卢福营:《个私业主主政的村域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 杨心恒:《从乡土社会到工业文明:转型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载于袁方等著:《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
    [2] 杨心恒:《从乡土社会到工业文明:转型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载于袁方等著:《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3]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5页。
    [1] 引自内部资料:《樊惠林中牟模式答问》。
    [1] 吴毅:《村治中的政治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
    [1] 张厚女、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2]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49页。
    [1] 尼克拉斯、卢曼著,瞿铁峭、李强译:《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 内部资料:《实施家庭联户代表制度 创新村民自治管理机制》。
    [1] 费孝通:《城乡和边区发展的思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
    1.明正德本《中牟县志》,校点本,内部资料。
    2.河南省中牟县志编篡委员会,《中牟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3.河南省中牟县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中牟县志》(1990-2000),内部资料。《中牟县统计年鉴》,(2002-2007),内部资料。
    4.宋著:《中牟县史话》,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5年版。
    5.中共中牟县市委史志办公室:《中共中牟县党史大事记》,内部资料。《中国共产党中牟县组织史资料》,内部资料。
    6.中牟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牟文史资料》,第十集、第十一集、第十二集。
    7.中牟县老年诗词研究会:《中州名镇白沙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中国新时期村的变革》(上、中、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12.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3.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马克斯·韦伯著,《支配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韦伯作品集Ⅱ: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马克斯·韦伯著,顾忠华译,《韦伯作品集Ⅶ: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林南:《社会资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詹姆斯·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关信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20.亨廷顿:《变化社会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21.古德曼:《改革二十年以后的中心与边缘:中国政体的重新界定》,香港:《二十一世纪》,2000年10月号。
    21.詹姆斯·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3.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年版
    24.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克里斯托弗·波利特:《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27.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28.戴维·奥斯本等:《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前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0.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王伟:《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以北京市为例》,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4.毛寿龙:《西方政府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6.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7.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8.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马运瑞:《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陈广胜:《走向善治--中国地方政府的模式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彭国甫、颜佳华:《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张厚安、徐勇主笔:《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4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徐勇、吴毅主编:《死中国的民主选举-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研究文集》,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47.徐勇:《徐勇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8.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美国与美国人》,三联书店1986年版。
    50.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1.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2.陈俊杰:《关系资源与农民的非农化--浙东越村的实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3.陈吉元、胡必亮主编:《当代中国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山西经济出版1996年版。
    54.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55.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1997年版。
    56.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7.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8.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9.格尔兹(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0.迈克儿·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2.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3.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华北的小家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65.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6.《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7.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68.汪民安、陈永固、张云鹏著:《现代性基本读本》(上、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9.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0.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71.李连江主编:《村委会选举观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2.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3.张厚安、白益华主编:《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4.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6.唐鸣等:《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7.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
    78.卢福营、刘成斌等:《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十个村庄的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79.卢福营等:《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0.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81.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82.梁开金、贺雪峰:《村级组织制度安排与创新》,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
    83.赵秀玲:《村民自治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4.白钢、赵寿星::《选举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5.刘亚伟主编::《无声的革命:村民直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肖唐镖主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对江西十二个村委会选举的观察研究》,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范瑜、贺雪峰主编:《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村民自治调查报告》,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景跃进:《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与宏观透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9.全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0.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型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91.王汉生、杨善华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2.许宗衡主编:《当代中国农村治理结构探究-以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为视角》,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3.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4.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5.辛秋水主编:《中国村民自治》,黄山书社1999年版。
    96.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97.毛丹、任强:《中国农村公共领域的生长--政治社会学视野里的村民自治诸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8.袁方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99.刘朝晖:《超载乡土社会--一个侨乡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0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1.陆学艺主编:《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102.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3.曹锦清主编:《当代浙北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104.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5.党国英:《农村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106.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107.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8.徐浩:《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9.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0.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11.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三联书店2005年版。
    112.孙津:《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13.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4.周晓虹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5.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116.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17.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8.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9.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0.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
    121.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2.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12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124.谢立中、阮新邦:《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理论:诠释与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5.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6.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7.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28.王先明:《近代绅士》,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9.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载于《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0.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9Jf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31.徐勇、刘义强:《我国基层民主治理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点探讨》,《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32.徐勇:《中国基层民主治理建设的互动性》,《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3.吴毅:《村治中的政治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
    134.卢福营:《个私业主主政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35.孙琼欢:《派系竞争--村域治理的隐秘机制》,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论文,2007年。
    136.孙琼欢、卢福营:《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竞争》,《中国农村观察》2000,3。
    137.卢福营:《遭遇社会分化的乡村治理》,《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138.杨子云:《切合现实地还权与民》、《中国改革》2008年12月24日。
    139.郎友兴:《民主治理的塑造:政治精英与中国乡村民主》,浙江学刊.2002,(2)。
    140.张锡磊、卢曙光、郭秋成:《县委书记眼里的“中牟机会”》,《郑州晚报》2005年11月12日。
    141.党国英:《村民自治是民主治理的起点吗?》《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
    142.浦兴祖:《以人大民主为重点继续推进民主治理的发展》,《复旦学报》2005年第5期。
    143.景跃进:《村民自治与中国特色的民主治理之路》,《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44.房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发展道路》,《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145.党国英:《民主治理的动力: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
    146.官晓峰:《民政部:村委会选举贿选和暴力行为增多》,《中国日报》2007年7月10日。
    147.张立荣:《当代中国城市组织管理体制:模式分析与改革探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3期。
    148.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1999(1)。
    149.程又中,陈伟东:《国家与农民:公共产品供给角色与功能定位》,《新华文摘》,2006(12)。
    150.何增科:《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中国政治》,2002年。
    151.韩俊:《当前农村最需要关注的七大问题》,《瞭望新闻周刊》,2006(6)。
    152.张勤:《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中国行政管理,2006(7)。
    153.张润君:《合作治理与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期。
    154.吴新叶:《农村基层公共管理的逻辑与治理绩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
    155.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政治学研究》,2001,(3)。
    156.张铭:《乡土精英治理:当下农村基层社区治理的可行模式》,《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
    157.张建国:《农村地方治理与基层民主》,《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58.肖文涛、黄保成:《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履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6(3)。
    159.樊红敏:《农村民主治理机制的创新》,未刊稿。
    160.樊红敏:《乡村治理制度创新中乡镇政府》,未刊稿。
    1. Jean. Oi and Scott Rozelle. Eleetions and Power: The Focus of Decision-Making in Chinese Villages. The China Quarterly, 2000.
    2. Daniel Harrison Kulp,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 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 New York Teae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25.
    3. Chan, A., Madsen, R.&Unger, J. Chen Village: the Recent History of a Peasant Communist in Mao'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4. Huang, Philip C. C: Civil Justice in China: Re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in Qing. Stanford, California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 Joswph W. Esherick and Marry Rankin.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6.Oi, Jean c. 1989.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7.Pye, L. The Spirits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1992.
    8.Scott, James C.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 ."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72, Vol.66.
    9.Shils, Edward,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0.Shue, Vivienn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11.Sharon Kettering. Patrons, Brokers and Clients in Seventeenth Century Fr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12.Shirk, S.1980. Competitive Comrades: Career Incentives and Student Strategies i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3.Tilly, Charles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ed (1975).
    14.J.Bruce Jacobe, 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 :
    15.Kang-ching and Kuan-his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 China Quarterly 78(June 1979).
    16.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Introduction,in Joseph Nye and John Donahue ed.,Govemance in Globalizing World,Wash 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0,p.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