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讨论了句式“Ns+A+VP+(No)”中状位形容词(A)的类型及其句法语义体现,并采用变换分析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1.形容词进入状位的条件:能够表示暂时状态意义或者动作结果状态意义的形容词。在意义上只能表示性质或恒定状态的形容词不能进入状位。2.对进入状位的形容词类型进行了考察:一小部分语义直接指向动词的单音节形容词不加“的”直接进入状位;很大一部分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加上“的”以后能够进入状位,有的甚至不加“的”直接进入,表示动作的情状方式等;极个别双音节状态形容词可以进入;重叠式状态形容词大多能进入状语位置。3.对状位形容词进行了句法语义分析:形容词进入状位以后,一部分与谓语动词只具有句法上的联系,状位赋予了这些形容词一定的句法意义:状位形容词[动作伴随性][状态暂时性],即表达动作发生时的暂时伴随状态;另一部分与谓语动词具有语义联系,其中占据很小比例的一些状位形容词表结果意义,是由宾语定语移位而至,移入状位以后,除表示结果意义以外,也表示一种暂时伴随状态。
     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揭示了语言的语义基础决定性、句法强制性作用。
This thesis focuses on adjectives that function as adverbial modifier in the sentence. The author analyses adjective in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Ns+A+VP+(No) with 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and gets a conclusion: adjective as adverbial modifier expresses a kind of transitory state that accompanies with action happening.
    Analysis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1. The restriction of adjective in the adverbial place. 2.The type of adjective in the adverbial place of the Ns+A+VP+(No) structure. These adjectives includes a few of one-syllable(character) attributive adjectives, a lot of two-syllable attributive adjectives, few of two-syllable descriptive adjectives, and a great deal of duplicate descriptive adjectives. 3.The relationship of adverbial adjective and predicate verb. They have relation in syntactic meaning or both in syntactic and semantic meaning.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small part of adverbial adjectives expressing result state move from the place of object's attribute, because they have semantic relationship with predicate verb.
    This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foundational status of semantic meaning and the compulsive role of syntax in the usage of language.
引文
1 周建设2000《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2 刘月华1983《状语的分类和多向状语的顺序》中对状位成分的研究,《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收录在赵今铭主编的《新视角汉语语法研究》。
    4 选录在沈家煊主编2005《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
    5 转引自张国宪1999《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收录在沈家煊主编2005《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
    6 选录在束定芳主编2004《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 束定芳主编2004《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第341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 参看沈家煊《“有界”与“无界”》,选录在束定芳主编2004《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 袁毓林《连谓结构的否定表达式》,收录在陆俭明主编,沈阳袁毓林副主编2000《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0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2001《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11 李迅2006《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12 贺阳1996《性质形容词做状语情况的考察》,《语文研究》第1期。
    13 转引自韩玉国2001《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及再分类》《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14 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选编在朱德熙200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5 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6 参看朱景松2003《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语文研究》第3期
    17 转引自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 转引自朱景松2003《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语文研究》第3期
    19 用例转引自郑远汉2005《从话语结构的制约看状语标记“地”的隐现》,《汉语学报》第3期。
    20 李迅2006《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1 有界与无界问题参看沈家煊《“有界”与“无界”》,选录在束定芳主编2004《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2 郑梦娟2004《ABB式形容词的语体特征分析》《修辞学习》第6期。
    23 唐子恒2004《汉语ABB式形容词的形成和发展》《山东大学学报》第1期。
    24 转引自李劲荣2004《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可重叠为AABB式的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25 参看参看沈家煊《“有界”与“无界”》,选录在束定芳主编2004《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6 郑贵友2000《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系”研究》,第24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7 郑贵友2000《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8 参见徐杰2001《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
    车艳妮2005《<诗经>中的形容词研究》硕士论文(导师宋金兰)首都师范大学。
    陈保亚2000《论语言学中转换规则的必要性》,《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
    程工1994《Chomsky新论:语言学理论最简方案》,《国外语言学》第3期。
    程工1998《生成语法中的汉语研究:课题与问题》,《当代语言学》第2期。
    崔永华1990《汉语形容词分类的现状和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丁声树2002《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
    鄂巧玲2001《AA式形容词状语的考察分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1期。
    范晓2001《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一)》,《汉语学习》第5期。
    范晓2001《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二)》,《汉语学习》第6期。
    范晓1996《动词的配价与句子的生成》,《汉语学习》第1期。
    范晓1996《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方立1993《美国理论语言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方小兵、万石建2004《句法移位限制机制的更新》,《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第2期。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明凯译2004《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艺术馆。
    冯志伟1999《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
    郭锐2000《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当代语言学》第1期。
    郭锐2004《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韩景泉1997《空语类理论与汉语空位宾语》,《国外语言学》第4期。
    韩玉国2001《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及再分类》《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何晓袆2000《Chomsky最简方案的新发展——<最简探索之框架>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何兆熊,梅德明主编1999《现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贺阳1996《性质形容词做状语情况的考察》,《语文研究》第一期。
    侯友兰1998 《双系状语的移位考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2期。
    侯友兰1999《状语在句中移位作定语的情况考察》,《山东大学学报》第3期。
    侯友兰1999《定语在句中移位作状语的情况考察》,《保定师专学报》第1期。
    胡明扬主编1999《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胡明扬2000《基本句式和变式》,《汉语学习》第1期。
    胡壮麟1997《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2001《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贾彦德1999《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杰弗里·利奇,李瑞华译1987《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金立鑫2002《语言学的经验科学性质》,在日本东京大东文化大学的演讲提纲。
    金立鑫1999《对一些普遍语序现象的功能解释》,《当代语言学》第4期。
    金立鑫1996《名词短语内部结构的形式分析和功能解释的比较》,《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第1期。
    黎锦熙1998《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
    李凤琴2005编《中国现代语法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劲荣2004《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可重叠为AABB式的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李京廉2003《<移位:最简的解释理论>述评》,《当代语言学》第3期。
    李迅2006《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第3期。
    李亚非2000《核心移位的本质及其条件——兼论句法和词法的交界面》,《当代语言学》第1期。
    林玉山1983《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刘丹青2003《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2000《语法研究的对象语言与参照语言》,《语法研究与探索(十)》,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2001《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初探》,《语言问题再认识——庆祝张斌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暨八十华诞》,上海教育出版社。
    刘丹青2001《语法化中的强化、更新与叠加》,《语言研究》第2期。
    刘丹青1995《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学体系建设断想》,《语文研究》第2期。
    刘润清2002《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叔新1996《语法学探微》,南开大学出版社。
    刘伟2003《句法约束、语义约束及约束受阻效应的解释》第3期。
    刘鑫民2001《80年代以来的汉语语序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卢建2003《可换位摹物状语的句位实现及功能分析》,语言研究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第1期。
    鲁川2003《“预想论”:现代汉语顺序的认知研究》,北京市语言学会“汉语研究新视角”论坛。
    陆丙甫2001《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当代语言学》第4期。
    陆丙甫1998《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形式的实质》,《中国语文》第5期。
    陆丙甫2004《汉语语序的总体特点及其功能解释:从话题突出到焦点突出》,《庆祝<中国语文> 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陆丙甫2003《“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陆俭明、沈阳2004《汉语和汉语 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1982《关于定语易位问题》,《中国语文》第3期。
    陆俭明200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安源1996《现代汉语简明语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罗常培2004《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
    雒自清、张克亮2004《从HNC理论看汉语的两种移位现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6期。
    雒自清2004《几种汉语移位现象的HNC研究》,《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4期。
    吕叔湘主编1981《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2002《吕叔湘文集》,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编2003《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
    马庆株2005《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壮寰1996《语言普遍性假说与传统的普遍语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
    潘晓东1981《浅谈定语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第4期。
    祁峰2002《试论状语后移及相关的句式变换》,《杭州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
    曲凤荣2002《结构助词“的”出现的条件》,《哈尔滨学院学报》第10期
    邵敬敏1987《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邵敬敏2000《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2005《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阳1996《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沈阳、郑定欧主编1995《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沈强2005《汉语名词性短语中的名词移位与名词短语移位》,《济南大学文学院学报》第2期。
    施春宏2005《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过程及相关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石安石1993《语义论》,商务印书馆。
    史存直1986《句本位语法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石定栩2002《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石毓智2001《语法的形式和理据》,江西教育出版社。
    石毓智、李讷1998《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石毓智、李讷2001《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
    石毓智2001《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束定芳主编2004《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束定芳2000《现代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税吕锡2004《语义指向分析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展望》,《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索振羽2000《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子恒2004《汉语ABB式形容词的形成和发展》《山东大学学报》第1期。
    陶玉玲1996《汉语带“得”字补语转换为英语状语和其他表达方法》《浙江财经学院学报》第3期。
    佟和龙2005《最简方案框架下的约束理论》,《继续教育研究》第5期。
    王力2004《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王跟国2006《句法位置对性质形容词的句法语义特征的制约》硕士论文,山西大学,导师温锁林。
    温锁林、雒自清2000《定语的移位》,《山西大学学报》第4期。
    文旭2005《左移位句式的认知解释》,《外国语》第2期。
    伍谦光1988《语义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萧国政2001《汉语语法研究论:汉语语法研究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6《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熊文华1996《汉英定语、状语、宾语的位置》,《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徐昌火1998《定语前移的句式考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
    徐杰2001《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烈炯1990《语义学》,语文出版社。
    徐烈炯1988《生成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徐烈炯1984《管辖与约束理论》,《国外语言学》第2期。
    徐烈炯、沈阳1998《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当代语言学》第3期。
    徐烈炯、刘丹青2003《话题与焦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通锵1998《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徐通锵2001《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
    徐通锵2001《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叶蜚声、徐通锵1997《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尹绍华2002《试论状语与状态补语的区别》,《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
    袁毓林2004《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张斌1998《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伯江、方梅2001《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静1988《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法科、仇伟2005《移位结构的句法特征及配价分析》,《山东外语教学》第5期。
    张俐1999《可以后移的旬首状语》,《河南大学学报》第5期。
    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谊生2000《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赵金铭主编1997《新视角汉语语法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赵元任2003《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
    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郑定欧1997《语法的定性、定位、定量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郑贵友1998《“视觉感知类”句子中动宾双系形容词状语》,《汉语学习》第1期。
    郑贵友1999《“味觉感知”类句子中动宾双系形容词状语》,《东方论坛》第4期。
    郑贵友1995《动·主双系的形容词状语》,《汉语学习》第3期。
    郑贵友1995《“制作类”句子中的动宾双系形容词状语》,《汉语学习》第6期。
    郑贵友2000《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怀德 孟庆海编2003《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郑梦娟2004《ABB式形容词的语体特征分析》,《修辞学习》第6期。
    郑远汉2005《从话语结构的制约看状语标记“地”的隐现》,《汉语学报》第3期。
    周建设1996《西方逻辑语义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周建设2000《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周建设2002《语言研究的哲学视野》,《首都师范大学报》第2期。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200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朱景松2003《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语文研究》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