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与小说情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世纪近代报业开始在中国建立,中国报人也应运而生,他们的出现对中国近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统的小说观念也在此影响下逐渐向现代转变。
     英人美查创办的申报馆是晚清中国首屈一指的媒体,其经营范围从报纸渐渐拓展到书籍、期刊和画报,为小说提供了多种形态的载体。西方的新闻观念对报人的影响尤为突出。由于中国原先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早期的报人在理解西方新闻观念的时候即以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为主要参照,早期中文报纸的新闻中夹杂着大量小说和类小说,就是这种过渡观念的反映。这一接受过程也使西方叙事观念中的一些因素渗入中国的小说观念中,西方常用的一些叙事方式和技巧也逐渐被报人所掌握,并运用于小说和类小说的写作。笑话、轶闻、答问等传统叙事文体由于常常刊登于报刊,开始具备许多新的特征,新小说在吸收这些传统文体的时候也受到了它们所附带的报刊因素的影响。新闻工作也对报人的小说创作有所影响,传统小说家所习惯的题材、视角、结构、风格在报人的创作中已开始改变,报人的现实感和报章的叙事形态深刻地改变着小说的传统。
     近代媒体改变着传统文人的交往方式,媒体的效应使报人成为中心人物,相近的身份、处境、观念和趣味使报人之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形成新型的交际圈,他们广泛的社会关系和媒体的便利使更多的文人加入其中,构成庞大的文人群体。报人圈的形成使报人的小说观念、兴趣和趣味能够获得迅速获得广泛的响应。报人们品花兴趣的日益增长促进了狭邪题材小说的繁盛,而对志怪兴趣的衰退则加速了它的消亡。传媒技术打破了传统文人交往的地域限制,沪港两地的报人圈有着频繁的交往,《申报》对《香港近事编录》、《香港中外新报》和《循环日报》等港报多有转载,而对它们所刊小说的转载却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两地报人小说观念交流和发展的许多细节。
     王韬、韩邦庆、孙玉声等一些报人小说家的小说创作在19世纪显得非常突出,报业改变了他们的生存方式和创作方式,他们的作品虽然仍保持着传统的形式和风格,但新的小说观念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小说文本和传播方式中。事实上,他们的这些尝试已经开新小说之先河。
     可以说报人在晚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With the modern journalism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19 century, Chinese journalist arose at the historic moment, which influenced the emergence of the modern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China deeply.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fiction began modernizing.
    The Shen-Bao Press, established by an English Major, was the best media in Late-Qing Dynasty. Its extension of business scope from newspaper to book, magazine, and pictorial provided the fiction with more media forms.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idea of journalism on Chinese journalists is fairly remarkable. For lack of journalism on modern notion in ancient China, the interpreting of the Western idea of journalism had to be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idea of fiction. It seems transitional that the news was mixed with a great deal of fiction and quasi-fiction. At the same time, some elements of the Western narrative were mixed into Chinese idea of fiction. Some common Western narrative modes and skills were learned and applied to fiction and quasi-fiction by the journalists. Published in newspapers frequently, the traditional styles, such as Joke, Anecdote, Dialogues, began to be qualified with many new characteristics. While absorbing the traditional styles, the New-Novel was influenced by the appending news' elements. Journalists' work also influenced their fiction writing. The theme, view, structure, and style well known by the traditional fictionist have been converted in the writing of the journalist, whose realism and narrative style in newspapers transformed the tradition of fiction.
    By changing their sociality mode, the media focused the journalists, whose similar career, position, idea, interest brought very strong inter-identity and new-model community which more intellectual took part in as a giant intellectual group in virtue of the media. Due to the birth of journalist society, the journalists' idea, interest and taste could produce wide and immediate response. The raising interest promoted the boom of the fiction. Contrarily, the declining interest accelerated the vanishing of the Zhi-Guai fiction. The Shen-Bao Daily often reprinted essays from the Hong-Kong News Collection and the Hong-Kong Chinese-and-Foreign News, but there was remarkab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printing of fiction from each, which reveals many details of the inter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fiction of the journalists in two places.
    The fiction writing of the journal-fictionists, such as Wang Tao, Han Bang-qing, Sun Yu-sheng, appear very prominent in 19 century. Journalism had changed their ways of living and writing, whose works, however, kept traditional forms and styles as before. Nevertheless, the new idea of fiction emerged in their fiction text and its diffusion. In fact, their attempts are the very start of New-Novel.
    The journalist real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ction in Late-Qing Dynasty.
引文
1 1815年8月5日创刊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已知最早的中文报纸。
    2 晚清在中国大陆发行的中文报纸或以干支纪年,或以年号纪年,或以公元纪年,且大多数种并用,比较混乱,海外则多用干支及公元纪年。故本文涉及时间,凡中国大陆范围内,民国(不含)以前标以年号纪年,并在括号内标注相应公元纪年,民国及以后则径用公元纪年,中国大陆范围外一律用公元纪年。引文内所用纪年仍其原貌,不另标注。
    1 《香港中外新报》的创刊时间参考[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第七章的相关考证。
    2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23页。
    1 见孙玉声《报海前尘录·小说入报》,《新夜报》,1934年4月20日。
    1 《申报》,同治十三年十月初五日(1874年11月13日)。
    2 《求著时新小说启》,《申报》,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二(1885年6月14日)。
    3 [美]韩南《新小说前的新小说——傅兰雅的小说竞赛》,《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16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1 参见刘勇强《一种小说观与小说史观的形成与影响——20世纪“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现象分析》,《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2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296—297页,三联书店,1984年。
    3 班固《汉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97年。
    1 参见占骁勇《清代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第四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参见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前言》中的统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 蔡尔康《申报馆书目序》,《申报馆书目》,《申报馆丛书》本。
    2 见李嵩生《本报之沿革》,《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申报馆,1922年。
    1 潘建国《<松荫庵漫录>与<申报>所载晚清笔记小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 参见潘建国《<松荫庵漫录>与<申报>所载晚清笔记小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 关于《夜雨秋灯录》的版本源流,参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夜雨秋灯录》恒鹤的《前言》,及于师号《宣鼎与<夜雨秋灯录>研究》第二章,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
    3 恒鹤《夜雨秋灯录·前言》称十二卷本所收为113篇,其中初集、续集所收为55篇,三集所收为58篇,或系计数之误,于师号《宣鼎与<夜雨秋灯录>研究》第二章第一节《<夜雨秋灯录>版本综述》中也沿其误。按《夜雨秋灯录》与《夜雨秋灯续录》各收小说115篇,民国赝本也凑足115篇之数以与《夜雨秋灯录》宣鼎《自序》中所说“计得文一百一十五篇”相合。
    4 恒鹤《夜雨秋灯录·前言》,第10页,《夜雨秋灯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216页,《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 见于师号《宣鼎与<夜雨秋灯录>研究》第二章,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
    3 参见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第104—10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4 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第109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 蠡勺居士《<瀛寰琐记>序》,《瀛寰琐纪》第一卷,申报馆。
    1 《书<中西闻见录>后》,《申报》,同治十一年八月二十四(1872年9月26日)。
    2 《申报》,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三日(1872年10月14日)。
    1 《书<中西闻见录>后》,《申报》。
    2 韩南认为:“我们可以进一步假定,他(按:指美查)可能首先向蒋其章推荐了《夜与展》,并向他提供了文本……美查一定也帮助解决了翻译中的问题。”这种可能性确实比较大,如果假设成立的话就是直接捉刀来实现他的办刊宗旨。参见[美]韩南(徐侠译)《论第一部汉译小说》,《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3 传记类如《王纬堂先生殉难记》、《申江花史二则》、《节烈忠义列传》等;轶事笔记如《寄庵随笔》、《白门新柳记》、《谷水旧闻》等;传奇文如《梦禅小记》、《水仙传》、《记郑仙岩遇仙事》等。
    1 写妓女如《花史二则》、《爱卿传》、《记韵莲轶事》等;写节烈如《记严孝子复仇记事》、《许烈姬传》、《许宗珊女史死节事略》等;写富闱如《明懿安皇后外传》、《汉孝惠张皇后外传》、《汉鲁元公主外传》;写狐鬼如《说鬼》、《龙母冢志异》、《狐家逸事》等;戏拟如《管城子招游艺苑记》、《淡巴菰传》、《孔方兄传》等。
    2 蠡勺居士《<昕夕闲谈>小叙》,《嬴寰琐纪》第三卷,申报馆。
    3 孙玉声《报海前尘录·笑林报馆之回忆》,《新夜报》 1934年6月24日。
    1 蔡尔康、韩邦庆在此之前都曾担任过《申报》主笔,沈饱山担任《申报》主笔在此前还是此后不详,即使此时沈饱山尚未进入申报馆,他与当时申报馆的主笔蔡尔康等人关系极为密切是毫无疑问的.
    2 赝本《夜雨秋灯录》摘录《申报》时大多不改篇名,少数有异,在括号中注出《申报》中的篇名。
    3 为表格简洁起见,表中日期只保留《申报》中农历格式,不注出公历。
    1 黄协埙《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申报馆,1922年。
    1 [美]蒲安迪讲演《中国叙事学》,第2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 参见[美]韩南《中国19世纪的传教士小说》,《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3 《新译英国小说》,《申报》,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1873年1月8日).
    4 《接念七号乃苏国奇闻把沙官小说》,《申报》,同治十一年五月初一日(1872年6月6日)。
    1 《接乃苏国奇闻把沙官小说》,《申报》,同治十一年五月初十日(1872年6月15日)。
    2 参见[美]韩南《早期<申报>的翻译小说》,《近代中国小说的兴起》,第13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3 [美]韩南《早期<申报>的翻译小说》,《近代中国小说的兴起》,第14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4 蠡勺居士《<嬴寰琐纪>序》,《嬴寰琐纪》第三卷,申报馆。
    5 《新译英国小说》,《申报》,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1873年1月8日)。
    1 出自《小说丛话》中“定一”语,《新小说》第十五号。这一现象在20世纪的产生和流变参见刘勇强《一种小说观及小说史观的形成与影响——20世纪“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现象分析》,《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2 [美]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中的《论第一部汉译小说》与《早期<申报>的翻译小说》两篇文章对此有详细的分析比较,本文不赘。
    1 [美]韩南《论第一部汉译小说》,《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第12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申报》,光绪元年六月二十九日(1875年7月31日)。
    1 以上两项统计中,后一数字尚不包括较接近小说笔记的杂史,数部小说笔记合为一书的也未计子目,否则比例将更为悬殊。
    1 尊闻阁主《申报馆书目续集序》,《申报馆续书目》,申报馆,光绪五年(1879)。
    2 申报主人《申江新报缘起》,《申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1872年5月6日)。
    3 《劝看民报》,《申报》,光绪二年五月十二日(1876年6月3日)。
    1 《论本馆作报本意》,《申报》,光绪元年九月十三日(1875年10月11日)。
    2 李嵩生《本报之沿革》,《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申报馆,1922年。
    3 同治十一年六月初四(1872年7月9日)《申报》刊登告白《代客印书》称:“本馆可代客印书,即照字数定价,较之刻字,费亦更廉,且板字极明,印刷又甚捷。使如贵书铺有赐顾者.请来面议可也。”
    4 《康熙字典缩本出售》,《申报》,光绪七年三月十六日(1881年4月14日)。
    5 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 《招股缩印<图书集成>》,《申报》,光绪九年五月二十一日(1883年7月1日)。
    1 见潘建国《<松荫庵漫录>与<申报>所载晚清笔记小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 黄协埙《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申报馆,1922年。
    1 《采访新闻启》,《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1872年5月28日)。
    2 《申江新报缘起》,《申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1872年5月6日)。
    3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时务报》第1册,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十四日(1896年8月22日)。
    4 《申江新报缘起》称:“至合为成书,如远者《遐迩贯珍》,近者《飞龙报篇》等书,至流传中国,岂不获益无穷哉?”可见1866年创刊于英国的中文报纸《飞龙报篇》曾销到中国。参见黄瑚《新发现的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飞龙报篇>考》,《新闻大学》2004年第1期。
    5 见黄协埙《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申报馆,1922年。
    1 《本馆自叙》,《申报》同治十一年七月十二日(1872年8月15日)。
    2 《申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
    1 《申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1872年5月6日)。
    1 《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
    2 《采访新闻启》,《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1872年5月28日)。
    3 《本馆自述》,《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初二日(1872年5月8日)。
    4 《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十一日(1872年5月17日)。
    5 《本馆自叙》,《申报》,同治十一年五月廿三日(1872年6月28日)。
    6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时务报》第1册,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十四日(1896年8月22日)。
    1 吟啸主人《近报丛谭平虏传·序》,《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 孙玉声《报海前尘录·论说及新闻之取材》,《新夜报》,1934年4月17日。
    2 《西兴括论》,《遐迩贯珍》第一号,1853年8月。
    3 欧洲至香港、上海的有线电报线路连通于同治十年(1871)。
    4 《搜访新闻告白》,《申报》,光绪元年六月初六(1875年7月8日)。
    5 孙玉声《报海前尘录·访员阶级》,《新夜报》,1934年4月10日。
    1 《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十一日(1872年5月17日)。
    2 班固《汉书·艺文志》,《汉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97年。
    3 沪上闲鸥《东乡奇遇》,《申报》,同治十一年六月二十七(1872年8月1日)。
    4 参见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官报独占时期》等章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 《邸报别于新报论》,《申报》,同治十一年六月初八日(1872年7月13日)。
    2 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1901年12月21日。
    1 《本馆自述》,《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初二日(1872年5月8日)。
    2 《采访新闻启》,《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1872年5月28日)。
    3 《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
    1 《申报》,光绪二年三月初四(1876年3月29日)。
    1 《申报》“选录香港中外新闻”,同治十三年二月初九(1874年3月26日)。
    1 《申报》,同治十二年七月二十日(1873年9月11日)。
    1 见《申报》,同治十二年八月廿四日(1873年10月15日)。
    2 参见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六章《传统文体之渗入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 一卷》第八章《旅行者的叙事功能》。
    1 赵彦卫《云麓漫钞》,第135页,中华书局 1996年。
    2 如陈寅恪取其“文各众体”之说,而弃其温卷之说,见《元白诗笺证稿》第一章《长恨歌》;李剑国更对温卷与小说的关系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见《唐稗思考录——代前言》,《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3 刘餗《隋唐嘉话·序》,第1页,中华书局1979年。
    1 申报主人《申江新报缘起》,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1872年5月6日)。
    2 《倡设日报小引》,《循环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1875年1月26日)。
    3 《申报》,光绪元年十二月初二(1875年12月29日)。
    1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第6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 《论<游戏报>之本意》,《游戏报》,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廿八日(1897年9月24日)。
    2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45页,大华出版社,1971年。
    3 《论<游戏报>之本意》。
    4 《本馆重印丁酉戊戌两年全分<游戏报>明日出第一册》,《游戏报》,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1899年5月1日)。
    5 《本馆添印附张缘起》,《游戏报》,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初一(1899年6月8日)。
    6 《论<游戏报>之本意》。
    7 周桂笙《新庵笔记·书繁华狱》,古今图书局,1914年。
    1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九,第282—28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 参见胡适《<海上花列传>序》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
    2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第33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九,第28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申报》,同治十三年正月十六日(1874年3月4日)。
    1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7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胡适《官场现形记序》,《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第454页,上海书店,1980年。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九,第283、28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4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58页,大华出版社,1971年。
    1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第1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 《申报》,光绪元年八月初一(1875年8月31日)。
    3 分别见《申报》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二十四(1874年12月31日、1875年1月1日)。
    4 《论本报多寓言》,《游戏报》,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初七(1899年7月14日)。
    1 《论<游戏报>之本意》,《游戏报》,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廿八(1897年8月25日)。
    2 《释<消闲报>命名之义》,《消闲报》,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二(1897年11月25日)。
    3 《采风报序(仿<兰亭集序>)》,《采风报》,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1898年7月12日)。
    4 《论本报多寓言》,《游戏报》,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初七(1899年7月14日)。
    5 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八《九流绪论中》。
    1 如《趼廛笔记》有《宋江解填词》、《水浒三十六人赞》等条。
    2 如《南亭笔记》所载大多为清代帝王将相的轶事。
    3 如《趼廛笔记》和《退醒庐笔记》多此类内容。
    4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六《二酉缀遗中》,第37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5 《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
    6 《论<游戏报>之本意》,《游戏报》,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廿八(1897年8月25日)。
    7 如《游戏报》评选花榜时的报道。
    8 如《海上繁华报》的时事演义、海上看花日记、白话等栏目。
    9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17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 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走穷途忽遇良朋 谈仕路初闻怪状》。
    2 捧花生《秦淮画舫录自序》,《秦淮画舫录》第5页,《申报馆丛书》本.
    3 吴趼人《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吴趼人全集》6,第378页,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
    4 何宏玲《晚清上海小报与小说之关系》第59、78页,北京大学博士论文未刊稿。
    5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18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6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18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 孙玉声《报海前尘录·论说及新闻之取材》,《新夜报》,1934年4月17日。
    8 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第一百册。
    9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
    1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
    2 [捷]米列娜《晚清小说的叙事模式》,米列娜编、伍晓明译《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第6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 吉尔伯特《<九命奇冤>中的时间:西方影响和本国传统》,米列娜编、伍晓明译《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第12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 参见《上海租界志》第二编《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3 孙玉声《报海前尘录·讼庭案牍》,《新夜报》,1934年4月23日。
    1 《申报》,同治十一年七月廿三(1872年8月26日)。
    2 参见《上海租界志》第二编《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1 参见[新]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第3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 见孙玉声《报海前尘录·病鸳词人轶事》,《新夜报》 1934年5月5日。
    2 见吴趼人《李伯元传》,《月月小说》第1卷第3号。
    1 王韬《奉朱雪泉舅氏》,《王弢园尺牍》第93页,《明清十大家尺牍》本,中华书局,1938年。又见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第65页,中华书局,1987年,文字略有出入。
    2 王韬《与英国理雅各学士》,《王弢园尺牍》,第127页。
    3 王韬《与所亲杨茂才》,《王弢园尺牍》。第33页。
    4 王韬《与杨三醒逋》,《王弢园尺牍》,第35页。
    1 黄协埙《淞南梦影录》卷三,《申报馆丛书》本。
    2 参见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外报之种类》。
    3 参见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申报馆,1922年。
    4 《论本馆作报本意》,《申报》,光绪元年九月十三日(1875年10月11日)。
    5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第6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6 雷瑨《申报馆之过去状况》。
    1 郭嵩焘《芝田书札(一)》:“八月内两见《申报》调侃甚至,嵩焘於此素所不介意也。於吴子让为同年,道上海并不与一见,得此两段议论,追求数月,顷稍探知刘锡鸿相搆之深.”
    2 尊闻阁主《诰封朝议大夫运同衔直隶州知州用湖北即补县吴君哀诔》,《申报》,光绪四年六月初五(1878年7月4日)。
    3 尊闻阁主《敕授文林郎截取知县八旗官学教习兼云骑尉岁贡生沈君哀诔》,《申报》,光绪十一年九月十一(1885年10月18日)。
    4 黄协埙《偶成四律》“役笔终军欣破浪”句注,《申报》,光绪八年七月初九(1882年8月22日)。
    5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定蔡尔康加入申报馆时间在1874年,《上海新闻志》定为1876年,不知何据。按蔡尔康《申报馆书目序》云:“岁丁丑,余假馆于尊闻阁。”则其加盟在光绪三年(1877)甚明。且同文中记答复尊闻阁主人撰书目之请,有“贵馆之书”云云,更表明其时方始加入。又钱昕伯《屑玉丛谈初集序》中言《琐纪》时称“予谓……故自丁丑正月始《琐纪》停”,而言编《屑玉丛谈》之缘起方称“与蔡君紫黻”云云。蔡尔康在申报馆中与钱昕伯长期共同负责报务之外的出版事务,若蔡于同治末即加入申报馆,《琐纪》的编辑当由钱、蔡二人负责,则钱序中不当于丁丑正月《琐纪》停办之事仅称己意,而于《屑玉丛谈》方称二人之意。同时蔡尔康《屑玉丛谈初集序》云:“比年来与钱昕伯寄居沪上尊闻阁,时主人方广罗群玉之储,永寿聚珍之版。”仅言《申报馆丛书》而不及《琐纪》。这进一步说明蔡尔康很可能未参加丁丑前的申报馆工作,可为《申报馆丛书序》中的自述作一旁证。
    1 孟兆臣《洋场才子——中国近代文艺市场的第一代开拓者》,《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 《申报》,光绪九年四月廿五(1883年5月31日)。
    3 杜春登《社事始末》第4页,丛书集成初编本。
    4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之二,《东林本末》第207页,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2年。
    5 黄协埙《淞南梦影录》卷二,《申报馆丛书》本。
    6 邹弢《三借庐赘谈》卷一《菊社》,《申报馆丛书》本.
    1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第7页,中华书局,1982年。
    2 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八《释社》:“我朝顺治九年,礼部颁《天下学校卧碑》,第八条云:‘禁立盟结社。’十七年正月,又以给事中杨雍建言,禁妄立社名,及投刺称同社同盟,则以八股牟利,假借社名也。十六年例,则士习不端,结社订盟者,黜革。康熙二十五年,查革社学。雍正三年,定例拿究。”丛书集成初编本。
    1 戴维·巴勒特著,赵伯英、孟春译《媒介社会学》第8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2 叶凯蒂《文化记忆的负担——晚清上海文人对晚明理想的建构》,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第55-56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王叔奴《中国娼妓史》云:“清沿明制,律凡文武官吏宿娼者杖八十。(挟妓饮酒,亦在此例.)媒合人减一等。监生生员……狎妓赌博……者问发为民。裭革治以应得之罪.”见第184页,岳麓书社,1998年.
    4 王叔奴《中国娼妓史》引《说梦》及《坚弧集》云:“顺治丙申(十三年)秋,云间沈休文纵狭邪之游,薄松郡无名姝,游于苏来往平康无虚日,品其色技作花案,选虎丘梅花楼为花场,品定高下,以朱云为状元,钱瑞为榜眼,余华为探花、某某等二十八宿,择日迎状元,一郡如狂。直指李森先廉得之,乃毙休文杖下。”见第216页。
    1 王韬《(?)壖杂志》卷六,《申报馆丛书》本.
    2 叶凯蒂《文化记忆的负担——晚清上海文人对晚明理想的建构》,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第55页。
    3 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第276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1 光绪十六年闰二月初一(1890年3月21日)《申报》以“申报馆主人”名义刊登《词坛雅鉴》一则云:“本馆创始迄今,时承诸词坛惠示佳章,美玉明珠,动盈简牍。兹以报纸限于篇幅,暂置不登.所有诗词及一切零星杂著,请勿邮寄,俾省笔札之劳。区区割爱之苦衷,当亦同人所共谅也。特缀芜词,藉邀雅鉴.”
    2 本表内容参考何宏玲《晚清上海小报与小说之关系》(博士论文未刊稿)、方迎九《文学性和新闻性的消长——早期<申报>文人研究》(博士论文未刊稿),以及祝均宙、黄培玮辑录《中国近代文艺报刊概览》,《中国近代访学大系·史料索引集2》,上海书店 1996年。
    1 王韬《倡设日报小引》,《循环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1874年2月5日)。
    2 申报主人《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
    3 王韬《倡设日报小引》。
    4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时务报》第一册,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十四日(1896年8月22日)。
    1 孙玉声《报海前尘录·排字房之工作》,《新夜报》,1934年4月11日。
    2 李嵩生《本报之沿革》,《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申报馆,1922年。
    3 黄协埙《淞南梦影录》卷二,《申报馆丛书》本。
    1 同治十三年十月初五(1874年11月13日)《申报》头版头条刊出告白:“本馆现在搜求新奇艳异幽僻瑰玮之书,拟各陆续摆印,汇作丛书。惟见闻有限,藏弆不多,如有藏书之家珍庋秘本者,幸勿宝之帐中,概允公之海内,函达本馆,即当代为印行。其原本自必珍惜保护,不使伤损,竣工后封识缴还并可奉赠新书,以为分贻亲友之用也。专望检之邺架,命彼邮筒,实为切盼。”又有《访书告白》:“再者本馆现欲购求书籍数种,以图摆印,如有存藏者,幸即惠临敝馆,出示佳书.或则善价相偿,或则新书奉赠,悉凭尊意可也。计书目开列于后:辽史拾遗 两宋院画录 天启宫词 吴门画舫录 春灯谜 燕子笺。”此后又有多次类似的搜书广告。
    2 钱昕伯《语新序》,《语新》,《申报馆丛书》本,光绪二年(1876)。
    3 钱名振《瀚海序》,《瀚海》,《申报馆丛书》本,光绪二年(1876)。
    1 何桂笙《荟蕞编弁言》,《荟蕞编》,《申报馆丛书》本,光绪七年(1881)。
    2 钱昕伯《十三日备尝记序》,《十三日备尝记》,《申报馆丛书》本,光绪二年(1876)。
    1 同治十二年三月初七日(1873年4月3日)的《申报》上以申报馆的名义刊登了《拟刻春江花月志征诸同人品题著作小启》,据王韬《<艳史丛抄>序》称:“向闻山阴悟痴生、苕溪修月楼主人、沪城缕馨仙史将撰《春江花月志》。”(《弢园文录外编》第248页,中华书局,1959年。)可见这一倡议出于何桂笙、钱昕伯和蔡尔康等人。
    2 捧花生《秦淮画舫录自序》,《秦淮画舫录》,《申报馆丛书》本,同治十三年(1874)。
    3 白华山人《十洲春语序》,《十洲春语》,《申报馆丛书》本,光绪三年(1877)。
    4 《拟刻春江花月志徵诸同人品题著作小启》,《申报》,同治十二年三月初七日(1873年4月3日)。
    1 余怀《板桥杂记序》,《板桥杂记》第1页,上海扫叶山房,1925年9月。
    2 王叔奴《中国娼妓史》,第205页,岳麓书社,1998年。
    1 王韬《<海陬冶游录>自序》,《弢园文录外编》第253页,中华书局,1959年。
    2 王韬《淞滨琐话自序》,《淞滨琐话》第1页,《香艳丛书》十二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3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第33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 占骁勇《清代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第200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这一现象在中文报业出现的初期十分普遍,早期的中文报纸如《循环日报》、《汇报》等都是如此。
    1 占骁勇《清代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第316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申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873年1月14日)。
    3 《申报》,同治十二年二月廿四(1873年3月22日)。
    4 《申报》,同治十一年七月十六日(1872年8月19日)。
    1 《申报》,光绪二年四月初五(1876年4月28日)
    2 《申报》,光绪二年五月廿三(1876年6月14)。
    1 参见《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1 参见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第88-8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 《本馆自叙》,《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十四(1872年5月20日)。
    3 《申报》,周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
    4 参见萧永宏《<香港近事编录>史事控微——兼及王韬早期的报业活动》,《历史研究》 2006年第1期。
    5 萧永宏《<香港近事编录>史事控微——兼及王韬早期的报业活动》,《历史研究》 2006年第1期。
    1 陈蔼亭《创设香港华字日报说略》,《中外新闻七日报》,同治十年五月廿一(1871年7月8日)。
    1 《本馆自叙》,《申报》,同治十一年七月十二日(1872年8月15日)。
    2 其中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初十日所登的《法人论缅甸》系接续前一日的文章,与前一日合计1篇。
    1 《本馆自述》,《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初二日(1872年5月8日)。
    2 陈桂士《普法战纪序》,《普法战纪》卷一,光绪二十一年弢园重刻本。
    3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自序》,《弢园文录外编》,第1页,中华书局,1959年。
    4 王韬的《海陬冶游录》、《(?)壖杂志》《瓮牖馀谈》和《遁窟谰言》即作于办《循环日报》之前。
    5 王韬《<海陬冶游录>自序》,《弢园文录外编》第253页,中华书局,1959年。
    6 王韬《遁窟谰言自序一》,《遁窟谰言》,第1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7 王韬《遁窟谰言自序二》,《遁窟谰言》,第4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 钱徵《瓮牖馀谈跋》,《瓮牖馀谈》,申报馆丛书本。
    2 王韬《日报通启》,《循环日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1874年2月5日)。
    3 《申报》,同治十三年十月初五日(1874年11月13日)。
    1 中华印务总局《本局告白》,《循环日报》,同治十三年三月十二日(1874年4月27日)。
    2 《循环日报》现存不多,香港大学藏有《循环日报》1874年2月—8月、1880年2月—7月、1883年8月—1886年1月的缩微胶卷。由于王韬于光绪九年四月(1883年5月)回上海养病数月,并于光绪十年三月(1884年4月)回沪定居,因而光绪九年后的报务与王韬关系不大,本表及下表仅就笔者所见同治十三年和光绪六年的《循环日报》与同时的《申报》相比较。
    1 孙玉声《小说入报》,《报海前尘录》十五,《新夜报》,1934年4月20日。
    2 光绪三年六月初八(1877年7月18日)《申报》刊载署名“尊闻阁主”的告白《莞<野叟檐曝记>原本<红楼梦>二书启》:“顷者辱荷藤花馆主人远道损笺,备承奖眷,盥薇雒诵,惭愧交并。承示《野叟檐曝记》未经付梓,原本《红楼梦》与坊间所刻者迥不相同云云。此二书名不佞昔时早耳之,特苦无从购觅。今蒙函稔江阴某氏及泾县某氏有此二种,用特附启渎陈,倘肯见示,欣幸何极。或海内藏书家亦有此种,便祈觅妥寄下。若可付之剞劂,本馆不吝报琼;如其本已丛残,本馆亦即奉璧,无任鹄俟,乞勿金玉尔音也.”按《野叟檐曝记》即《野叟曝言》。
    3 苏州千顷堂、上海课未楼《新印<野曳曝言>出售》,《申报》,光绪七年十一月十五日(1882年1月4日)。
    1 王韬《弢园著述总目》,《弢园文录外编》第385页,中华书局,1959年。
    2 王韬《<遁窟谰言>自序》《遁窟谰言》第1页,大达图书局,1935年。
    3 钱昕伯《瓮牖馀谈跋》,《瓮牖馀谈》,《申报馆丛书》本。
    4 王韬《(?)壖杂志》卷一,《申报馆丛书》本。
    5 《遁窟谰言》第2页,大达图书局,1935年。
    1 王韬《弢园著述总目》,《弢园文录外编》第385页,中华书局,1959年。
    2 王韬《重刻遁窟谰言书后》,《遁窟谰言》光绪六年重刻本。
    3 《申报》,光绪元年九月初二。
    4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第247页,中华书局,1959年。
    5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第248页,中华书局,1959年。
    6 《香艳丛书》第578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1 王韬《<海陬冶游录>自序》,《弢园文录外编》第253页,中华书局,1959年。
    2 王韬《<艳史丛抄>序》《弢园文录外编》第248页,中华书局,1959年。
    3 王韬《淞隐漫录序》,《点石斋画报》第六号。
    1 《申报》,光绪十三年七月初六日(1887年7月24日)。
    2 光绪十三年七月初六日(1887年7月24日)《申报》登出《新书出售》告自称:“此书(按:指《淞隐漫录》)本属十有六卷,今以十二卷刊出问世,尚有四卷归入《续录》。遁叟行箧中所有新奇怪异之事甚夥,已成《淞隐续录》十二卷,容俟嗣出。”
    1 “以事命名”指以事件为题目,包括各种动宾结构的题目;“以物命名”包括以各种缺乏人格的物品、动植物以及地名构成的题目;“以代称命名”指以有人格的鬼怪、仙狐及人命名但题目中不称名,而以姓氏、身份、官衔等不特定的特征代替姓名的;“以名号命名”指以特定的姓名、字号、绰号、封号、行第等为题;“以花榜为名”指为一批娼优合撰小传的题目(如《申江十美》)。由于分类标准有时不容易操作,统计数据难免有一定误差,但大致还能够说明问题。
    1 王韬《弢园著述总目》,《弢园文录外编》第386页,中华书局,1959年。
    2 王韬《寄梁志芸茂才》,《王弢园尺牍》第166页,《明清十大家尺牍》本,中华书局,1938年。
    3 王韬《与余谦之大令》,《王弢园尺牍》第184页。
    4 王韬《与杨甦补明经》,《王弢园尺牍》第186页。
    5 钱昕伯《<遁窟谰言>跋二》,《遁窟谰言》第2页,大达图书局,1935年。
    6 王韬《弢园著述总目》,《弢园文录外编》第384页,中华书局,1959年。
    7 王韬《<遁窟谰言>自序》《遁窟谰言》第1页,大达图书局,1935年。
    1 参见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2 王韬《重刻遁窟谰言书后》,《遁窟谰言》光绪六年重刻本。
    3 王尔敏、陈善伟编《近代名人手札真迹——盛宣怀珍藏书牍初编》第8册,王韬手札13之2。转引自张敏《晚清新型文化人生活研究——以王韬为例》,《史林》2000年第2期,第53页。
    4 当时王韬所租上海市中心环马场“楼房三椽”月租为18元,《点石斋画报》的公开稿费是每幅画(带文字说明)2元,申报馆报人最高月薪也仅40元,可见这笔稿费凿实不低。参见张敏《晚清新型文化人生活研究——以王韬为例》,《史林》2000年第2期。
    1 见[美]韩南《论第一部汉译小说》,《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第10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216页,《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 见王韬《漫游随录》中《白门访艳》、《金陵纪游》两篇。
    4 见王韬《海陬冶游录》、《蘅华馆日记》等。
    1 王韬《淞隐漫录序》,《点石斋画报》第六号。
    2 如《淞隐漫录》的《三十六鸳鸯谱中》提到钱昕伯(雾里看花客),《三十六鸳鸯谱下》中提到蔡尔康(缕馨仙史),《名优类志》中提到黄协埙(申左梦畹生),《淞滨琐话》的《谈艳上》中提到何桂笙(高昌寒食生),《谈艳中》和《谈艳下》中提到邹弢(潇湘侍者、瘦鹤词人),《谈艳下》中还提到高莹(太痴生)。
    1 如耿苍龄(萸庵退叟)、袁祖志(仓山旧主)、毕以堮(忏情侍者)、沈梅史(瘦腰生、瘦腰郎)、文廷式(文道希、道希居士)等。
    2 王韬《三十六鸳鸯谱上》,《淞隐漫录》卷十一,第5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3 王韬《红豆蔻轩薄幸诗上》,《淞滨琐话》卷九。
    4 王韬《燕台评春录上》,《淞滨琐话》卷十一。
    5 关于二人的情况,参见凌宏发《王韬小说研究》第二章第四节,硕士论文未刊稿,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惟文中将改编的诸篇都称为原作者所作,恐不妥,另外《瑶池仙梦记》和《申江十美》虽提到西脊山人和二爱仙人,但小说情节明显为王韬所幻设,也无法证明为上述二人所作。
    1 孙玉声《退醒庐笔记》,第6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1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例言》,《海上奇书》第一期,点石斋石印本。
    2 孙玉声《<海上繁华梦>自序》,《海上繁华梦》,第1页,《近代小说大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3 孙玉声《<海上繁华梦>自序》,《海上繁华梦》,第1页,《近代小说大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1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一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光绪二十年(1894)石印初刊本.
    2 孙玉声《退醒庐笔记》,第67-6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3 《附志<海上繁华梦后集>目录并出书缘起》,《海上繁华梦》,第706页,《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4 转引自孔令境《中国小说史料》,第2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1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九《九流绪论下》,第283页,上海书店,2001年。
    2 王韬《弢园著述总目》,《弢园文录外编》,第386页,中华书局,1959年。
    3 王韬《寄梁志芸茂才》,《王弢园尺牍》第166页,《明清十大家尺牍》本,中华书局,1938年。
    4 李伯元《论<游戏报>之本意》,《游戏报》,光绪二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1897年8月25日)。
    5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一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光绪二十年(1894)石印初刊本。
    1 《谭嬴室随笔》,转引自蒋瑞藻《小说考证续编》卷一,第3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 《<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丛报》,第二十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1 胡适《海上花列传序》,《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第510页,上海书店,1980年。
    2 宋莉华《方言与明清小说及其传播》,《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4期。
    3 李开军《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齐鲁学刊》,2001年第2期。
    4 孙玉声《赋秋生大一山人轶事》,《报海前尘录》三二,《新夜报》,1934年5月7日。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第18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第33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 韩邦庆《书<杏花村传奇>后》,《申报》,光绪十六年二月初九(1890年2月27日)。
    4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例言》,《海上奇书》,第三期,点石斋石印本。
    1 韩邦庆《太仙漫稿例言》,《海上奇书》第六期,点石斋石印本.
    2 参见何宏玲《晚清上海小报与小说之关系》第三章第一节,北京大学博士论文未刊稿。
    3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序》,《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卷一,《古本小说集成》影贯华堂本。
    1 孙玉声《赋秋生大一山人轶事》,《报海前尘录》三二,《新夜报》,1934年5月7日。
    2 孙玉声《小说入报),《报海前尘录》十五,《新夜报》,1934年4月20日。
    3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例言》,《海上奇书》第三期,点石斋石印本。
    2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例言》,《海上奇书》,点石斋石印本。
    3 何宏玲《晚清上海小报与小说之关系》第78页,北京大学博士论文未刊稿。
    1 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启》,《申报》,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二(1895年6月2日)。
    2 傅兰雅《时新小说出案启》,《万国公报》。
    3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
    1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
    《遐迩贯珍》 上海辞书出版社影印本
    《上海新报》 近代史料丛刊影印本
    《申报》 上海书店影印本
    《循环日报》 缩微胶卷
    《字林沪报》
    《点石斋画报》 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
    《新闻报》
    《嬴寰琐纪》
    《寰宇琐纪》
    《四溟琐纪》
    《海上奇书》
    《游戏报》
    《时务报》
    《采风报》
    《寓言报》
    《海上繁华报》
    《笑林报》
    《新小说》
    《绣像小说》
    《月月小说》
    《新夜报》
    《申报馆丛书》
    虫天子主编:《香艳丛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8—1993年版。
    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7卷,上海:上海书店,1992—1995年版。
    魏绍昌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1—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版。
    李伯元:《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吴趼人:《吴趼人全集》,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吟啸主人:《近报丛谭平虏传》,《古本小说集成》本。
    杜春登:《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吴应琪等:《东林本末(外七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2年。
    余怀:《板桥杂记》,上海:上海扫叶山房,1925年版。
    俞正燮《癸巳存稿》,《丛书集成初编》本。
    汤志钧编:《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王韬:《遁窟谰言》,上海:大达图书局,1935年版。
    王韬:《淞隐漫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王韬:《漫游随录 扶桑游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王韬:《王弢园尺牍》,《明清十大家尺牍》本,北京:中华书局,1938年版。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韬:《普法战纪》,光绪二十一年弢园重刻本。
    宣鼎:《夜雨秋灯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古本小说集成》本。
    孙玉声:《退醒庐笔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周桂笙《新庵笔记》,上海:古今图书局,1914年。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台北: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张志春编:《王韬年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史和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孔令境《中国小说史料》,第25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张静庐辑:《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 1954年。
    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阿英:《小说闲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阿英:《小说二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阿英:《小说三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阿英:《小说四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法) 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陈伯海、袁进:《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陈平原、夏晓虹编:《图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戴维·巴勒特著,赵伯英、孟春译:《媒介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年4月。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6年版。
    方迎九:《文学性与新闻性的消长——早期<申报>文人研究》,博士论文未刊稿,北京大学,2002年。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美) 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何宏玲:《晚清上海小报与小说之关系》,博士论文未刊稿,北京大学,2006年。
    胡适:《胡适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上海书店,1980年版。
    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蒋瑞藻:《小说考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蒋瑞藻:《小说考证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李白坚:《中国新闻文学史》,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谷诚:《香港中文报业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彦东:《早期申报馆:新闻传播与小说生产之关系》,博士论文未刊稿,北京大学,2004年。
    凌宏发《王韬小说研究》,硕士论文未刊稿,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孟兆臣:《中国近代小报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米列娜编、伍小明译:《从传统到现代——19到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潘建国:《中国古代文献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美)蒲安迪讲演:《中国叙事学》,第2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时萌:《中国近代文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俊年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小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王叔奴:《中国娼妓史》,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王旭川、马国辉:《中国近代小说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
    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 韦勒克·沃伦著,刘大愚等译:《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夏晓虹:《传世与觉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第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忻平:《王韬评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8年版。
    徐志啸:《近代中外文学关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徐铸成:《报海旧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颜廷亮:《晚清小说理论》,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于师号《宣鼎与<夜雨秋灯录>研究》,硕士论文未刊稿,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占骁勇:《清代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张海林:《王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郑逸梅:《书报话旧》,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49——1979)》(小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新) 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
    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
    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上海:申报馆,1923年版。
    《上海新闻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黄瑚:《新发现的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飞龙报篇>考》,《新闻大学,》2004年第1期。
    方迎九:《韩邦庆佚诗佚文钩沉》,《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
    刘勇强:《一种小说观与小说史观的形成与影响——20世纪“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现象分析》,《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孟兆臣:《洋场才子——中国近代文艺市场的第一代开拓者》,《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潘建国:《<松荫庵漫录>与<申报>所载晚清笔记小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宋莉华:《方言与明清小说及其传播》,《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4期。
    萧永宏:《<香港近事编录>史事控微——兼及王韬早期的报业活动》,《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张敏:《晚清新型文化人生活研究——以王韬为例》,《史林》 2000年第2期。
    李开军:《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齐鲁学刊》,2001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