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小说性爱叙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试图釐清中国当代小说性爱叙事的脉络,研究当代小说性爱叙事的方式、方法及其特征,探讨当代小说性爱叙事演进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并进而观照性爱——人性发展的历程,通过在历史长河中之一瞬的当代50年人性的社会性变革在当代小说中的叙述演变来观照小说——文学的现代化之路。所以,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从当代小说的具体语境出发,考察当代小说的现代性内涵,把性爱问题视为当代文学与当代中外文化关系的中枢。因此,本论文在以性爱问题为出发点展开研究时,不仅注重小说外部文化语境中性爱问题的钩沉、小说内部性爱问题的生成与演变,同时注重探讨性爱观念及叙述的变革带来的小说观念、内容、形式等现代转型及流变等具体的文学史问题。
     本论文的研究从文本出发,注重吸取前人成果,运用叙事学、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等理论对之进行研究。
     本论文的论述主要分以下几部分:第一章:从国家主义的角度研究十七年及文革文学的性爱叙事。其叙事特点是叙事指向具有政治功利性,“自觉”服务政治话语,接受新社会的规约,以及故事情节叙述的趋向公式化和人物形象塑造的简单化。文革中,由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禁欲主义”横行,导致文学作品中人性叙述消失,自然地,性爱退场。而手抄本《少女之心》的出现是长期专制制度下压抑人性的喷发,它和当时的地下诗歌一起带着对人性的执着寻找与疯狂呐喊构成了文革文学的“潜在写作”。第二章从新启蒙的语境出发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小说性爱叙事。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思想资源的渗入引起了中国文学理论的重构并直接导致了中国新时期小说性爱叙事的产生和发展。以《醉入花丛》为代表的文本在把性爱与革命话语二者由对立到统一而一致起来的反讽叙事,完成了对崇高、理想、革命的颠覆和解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试图通过对欲望的重新叙述和话语转换,建构新的价值观和文化秩序。第三章从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特点出发对上世纪90年代的性爱叙事进行研究。《废都》和《白鹿原》是90年代性爱叙事的代表作。《废都》的性爱叙事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地位来源于它的性爱叙事大突破。而《白鹿原》中的性爱叙事是多层面的,文本以性为中心,既有对和谐性爱观的寻找与倡导,又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人类命运的思考。第四章用女性主义视角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女性作家的性爱叙事进行研究。女性作家通过对女性身体的充分书写而达到了解放女性,使女性以平等的身份与男权直接对话的目的,把五四时期“我是我自己的”的个体权力理想变成了全社会的权力现实,同时,把女性文学带入了现代化。
     基于以上考察,本论文试图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1、通过对性爱叙事问题的考察,呈现中国当代小说的现代性历程;2、对当代性爱小说的代表作品进行重新阐释和评价;3、在现代性爱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当代小说流变过程中的文学现象,寻找诸多文学现象的革命与现代性意义。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study the sexual narrative modes, techniqu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probe into the factors impacting the sex narration process, and thus provide an outline of sex nar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Through the narration evolvement on humanistic changes in the past 50 years, this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d into the love---human development process as well as the novel---literature modernization.Therefore I carry out my study by focusing on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modern novel, probing into the connotation of contemporary novels, taking the sexual issue as the trunk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relationship. When I begin to study on the sexual issue,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exterior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sex in these novels and the bo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at in interior cultural environment,but also think lots of issue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deriving from the reform of sex conception and narration, which concern the changes of novel conception, novel content, novel form.
     This dissertation start from text study, also absorb other research results, such as the theories of narration, sociology, depth psychology, and feminism.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studies on the sexual narration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PRC to the end of Cultural R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ism, which showed the political utilizing characteristic of this period. In that time,“spontaneously”served the political goal, adopted the convention of new society, formulizing of plot narration, and simplifying of image-building.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prevailing of asceticism leaded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humanistic, as a result, sex narration coming. The popularity of hand-written-copy《Shao Nv Zhi Xin》showed the breaking out of long-depressed humanism. Seeking for and crazily crying for humanism, it constituted the“Potential Writing”of Cultural Revolution literature together with subterranean poetry.
     Chapter Two studies the sex narration since the late 1970s to the end of 1980s from the newly enlightened context. New thoughts after the Opening Up arous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gave birth and development to new sex narration. The novels whose typical work is《Zui Ru Hua Cong》combined the contradicting sex and revolution relationship together with ironic narration, and accomplished the subvers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loftiness, ideal, and revolution. By the narration of Eros and discourse conversion,《Bei Ai Qing Yi Wang De Jiao Luo》and《Nan Ren De Yi Ban Shi Nv Ren》tried to construct new values and literature order.
     Chapter Three studies the sex narration in the 1990s by focusing on the social converting characteristics《.Fei Du》and《Bai Lu Yuan》are both representative novels of sex narration in the 1990s. The special position of《Fei Du》in the new literature roots from its break-through in sex narration. While《Bai Lu Yuan》carries out its sex narration from multi levels. It also focus on the topic of sex, as well as, pursues and advocates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sex, at the same time besides bringing forth the writer’s thinking on the fate of culture and the human beings.
     Chapter Four studies the sex narration since the 1980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The feminist writers give full description of female body to liberate the female and give them the equal position as androcentrist. This turns the individual ideal of“I belong to myself”into realization and brings feminist literature into literature modernization as well.
     Based on the above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make breaking-through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drawing an outline of the sex narration cours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 review the literature phenomena of the contemporary novel development st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ex, seeking for the revolutionary and modernizing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phenomena; giving an new interpretation and review on modern sexual novels.
引文
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李恩江、贾玉民主编:《文白对照说文解字译述》,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956页。
    ②《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第9版,546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修订第3版,1412页。
    ④夏征农主编:《辞海》(中),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9月版,226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56页。
    ①姜克俭:《性爱与文明探微》,山东曲阜:《齐鲁学刊》,1995年2期13页。
    ②姜克俭:《性爱与文明探微》,山东曲阜:《齐鲁学刊》,1995年2期14页。
    ③《孟子·告子上》上有:“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④[英]哈夫洛克·蔼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4月版。蔼理士在书中就性的冲动有多处论述,如《原序》(见该书第6页),第二章第二节《性冲动的性质》(见该书22-36页),第三章《青年期的性冲动》(见该书105-193页),第七章第一节《性冲动与恋爱的关系》(见该书447-454页),第八章第一节《性冲动的动力性质》(见该书490-501页)。
    ⑤苏隆编译:《弗洛伊德十讲》,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1月版,86页。
    ⑥罗瑞宁:《审美与欲望:当下时代文学创作的话语冲突》,《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140页。
    ①饶曙光:《焦灼中的思考和挣扎——读〈小城之恋〉断想》,原载《作品与争鸣》1987年1期。见王安忆:《小城之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55页。
    ②程文超等著:《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325页。
    ③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北京文学,1998年10期。.
    ④程文超等著:《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325页。
    ③程文超等著:《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2页。
    ④程文超等著:《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3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2月版865页。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854-858页。
    ③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钱谷融、吴宏聪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250页。
    ④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81页。
    ①[英]爱·摩·福斯特著:《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134页。
    ②福斯特认为这类小说中较为典型的有《奉使记》和《苔依丝》。参见[英]爱·摩·福斯特著《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134-135页。
    ③参见[英]爱·摩·福斯特著;《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132-133,143页。
    ①《类型人物论》,转引自“免费论文网”,www.6005.com/images/3893.doc 40K, 2005年9月15日。
    ②参见冯德英:《苦菜花》,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年初版,1990年4月第3版,37页。
    ③参见冯德英:《苦菜花》,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年初版,1990年4月第3版,16-17页。
    ④参见冯德英:《苦菜花》,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年初版,1990年4月第3版,50-58页。
    ⑤冯德英:《苦菜花》,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年初版,1990年4月第3版,56页。
    ⑥冯德英:《苦菜花》,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年初版,1990年4月第3版,56-57页。
    ⑦冯德英:《苦菜花》,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年初版,1990年4月第3版,57页。
    ⑧参见冯德英:《苦菜花》,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年初版,1990年4月第3版,69-72页。
    ⑨冯德英:《迎春花》,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9年初版,1979年10月第3版,105页。
    ①冯德英:《迎春花》,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9年初版,1979年10月第3版,105页。
    ②冯德英:《迎春花》,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9年初版,1979年10月第3版,105页。
    ③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3月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104页。
    ④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3月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84页。
    ⑤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3月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41页。
    ⑥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3月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93页。
    ⑦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3月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384页。
    ⑧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3月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88页。
    ⑨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3月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416页。
    ①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3月初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416页。
    ②挪威作家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勇敢地从旧的束缚人的家庭中出走追求包括性的自主在内的新生活的行为得到了五四时期中国作家的热捧。
    ③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22页。
    ④钱杏邨:《野祭》,《太阳月刊》1928年2月号。
    ⑤许志英邹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主潮》(1917-1976)第一卷,许志英倪婷婷著:《五·四:人的文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159页。
    ⑥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牛运清主编:《长篇小说研究专集(中)》,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95页。
    ①参见陈国和:《从“侠骨柔情”到“革命爱情”——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武侠小说研究》,《理论与创作》47页。
    ②李文元:《水利委员》,《婚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20页。
    ③王安友:《李二嫂改嫁》,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16页。
    ④参见周立波:《暴风骤雨》,王蒙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版,175页。
    ①朱晓东:《通过婚姻的治理——1930年-1950年共产党的婚姻和妇女解放法令中的策略与身体》,文化研究网,http://www.feminist.cn/ReadNews.asp?NewsID=635,2005年5月29日
    ②菲舍尔·科勒克:《文学社会学》,载张英进、于沛编者按:《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40页。
    ③《拔旗》,短篇小说,刘澍德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1、2期合刊。
    ④刘澍德:《拔旗》,《人民文学》1961年1、2期合刊。
    ①云悠千载:《电影史·婚姻史·政治史——对田壮壮<蓝风筝>的多重解读》,http://www.18270.com/html/dian yingyingping/602_3.html,2006-08-26
    ②参见谢燕红:《尴尬的婚姻自由》,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网www.cnki.net,2006年5月20日,35页。
    ①弔诡,即"吊诡”,语出《庄子》,有“怪异、奇特”之意。其实就是一种“悖论”(Paradox)。
    ②赵树理:《三里湾》,《人民文学》1955年1-4月号,见王蒙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第四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版,797页。
    ③这是鲁迅杂文集《坟》中文章的题目。见《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165-173页。
    ①格雷马斯:《叙述语法的组成部分》,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95页。
    ②姚文元:《文学上的修正主义思潮和创作倾向》,《人民文学》1957年11月号。
    ①参见游思壁:《真实的爱情,真实的人性——对宗璞<红豆>的真实理解》,www.,2006年11月14日。
    ②《“红豆”的问题在哪里?——一个座谈会记录摘要》,《人民文学》1958年9月号,105-108页。
    ③曲波:《林海雪原》,北京:作家出版社(时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1957年10月版,341页。
    ④曲波:《林海雪原》,北京:作家出版社(时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1957年10月版,343页
    ⑤《关于<林海雪原>的评价问题》,《北京日报》,1961年8月3日。
    ⑥《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读<林海雪原>》,《文艺报》,1958年3期。
    ①参见施叔青:《又古典又现代——与大陆女作家宗璞对话》,《人民文学》1988年10月号,25页。
    ②许志英丁帆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55页。
    ③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页。
    ④参见《当代美国文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549页。
    
    
    ①参见赵家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8版,43-44页;109-112页。
    ②《诗经·豳风·七月》,《诗经选》,余冠英注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③韶华:《儿女们自己的事》,载马烽等合著小说集《结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2月版,58页。
    ①刘真:《春大姐》,《人民文学》1954年8月号。王蒙主编:《短篇小说选1949-1979(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5月版,557页。
    ②[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52页。
    ③陈淼:《劳动姻缘》,天下图书公司1952年2月版。
    ④周立波:《山那面人家》,《人民文学》1958年11月号,王蒙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第七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版,772页。
    ⑤赵树理:《也算经验》,《人民日报》1949年6月26日,转引自洪子诚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9页。
    ⑥《人民日报》,1950年3月12日。
    ⑦菡子:《纠纷》,康濯主编:《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小说编四》,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3月版。
    ①[保]基·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版,1页。
    ②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月版,320页。
    ③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月版,287页。
    ④浦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转引自朱晓东:《通过婚姻的治理——1930年—1950年共产党的婚姻和妇女解放法令中的策略与身体》,www.eduww.com,2004。
    ⑤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3页。
    ⑥因为杨沫在《再版后记》里说成了是7章,以后几乎所有的介绍此情况的文章和文学史教材也就没有人动动手翻看动动脑计算,一律甘愿受杨沫糊弄都说是7章。实际上是从第7章到第14章,当然包含第7章也包含第14章,共是8章,而不是14—7=7章。
    ⑦比如汪东发在《叙述成长——〈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叙事比较》一文中说“考虑到修改本的广泛影响以及作者的偏爱,这里的讨论从修改本。”参见《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90页。这种观点一般是不可取的。
    ①汪名凡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06页。
    ②[奥地利]西格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作家与白日梦》,引自[美]卡尔文·斯·霍尔等著《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一书所收录原文,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版,138页。
    ③[奥地利]西格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6月版,225-238页。
    ①[奥地利]西格蒙·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赖其万符传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8月版,37页。
    ①张闳:《灰姑娘·红姑娘——〈青春之歌〉及革命文艺中的爱欲与政治》,中华读书网----读书网讯http:// www.booktide.com/News/20000624/200006240033.Html 2000年6月24日。
    ②杨沫:《青春之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615页。
    ③杨沫:《青春之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616页。
    ①杨沫:《青春之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86页。
    ②此处转引自王宇:《性别/政治:〈青春之歌〉的叙事伦理》,《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4期,120页。
    ③张虹在《林道静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吗?》一文中对林道静的道德品质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林道静两次结婚,都是随随便便与人同居了事,感情好就合,感情不好就散,不受一点道德的约束。”见《中国青年》1959年第4期。
    ①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114页。
    ②王宇:《性别/政治:〈青春之歌〉的叙事伦理》,《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4期,121页。
    ③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北京:《人民文学》,1958年2期,180页。
    ④黄玉娇:《被“阶级斗争”点燃的激情——50、60年代关于〈青春之歌〉的批评和讨论》,《电影评介》2006年第6期,88页。
    ①参见黄玉娇:《被“阶级斗争”点燃的激情——50、60年代关于〈青春之歌〉的批评和讨论》,《电影评介》2006年10期,。88页。
    ②杨沫在认真参考了各种意见后,更多地采用了左派意见,对文本进行了修改。她在1959年12月写的《再版后记》中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林道静的小资产阶级感情问题;二、林道静和工农结合问题;三、林道静入党后的作风问题。”我们在这里论述的性爱叙事被当作修改的第一内容。对于每一个细节的甚至文句的改动,金宏宇先生曾有详尽的考察。参见其《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238-275页。
    ③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是1957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时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初版的。
    ①浩然所著的《金光大道》共有四卷。第一、二两卷分别于1972年8月和1974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出版。1994年夏由京华出版社(北京)重版,并一次出齐四卷。
    ②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8月版,285页。
    ③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8月版,292-294页。
    ④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8月版,293页。
    ⑤[唐]李冗编撰:《独异志》,《笔记小说大观》(三编),台北:新兴书局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六月版,1223页。
    ①郑宜庸:《看与说的禁忌》,莆田:《莆田学院学报》2006年1期,72-73页。
    ②[日]桥爪大三郎著《性爱论》,马黎明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26页。
    ③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起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把它们看做一对矛盾,那么,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政治。在这个矛盾中,二者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学的地位往往决定于政治对文学的态度和政治本身的性质。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中国政治形态决定了文学失去了主体性而成为了政治的附庸。
    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2月第一版,867页。?
    ⑤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2月版865页。
    ①参见周大伟:《1976:朱莉娅·尼克松的北京往事》,《南方周末》2006年11月2日D29版。
    ②参见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1月第一版,176-177页和325页。除此之外,如果把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还可在看到很多类似的说法,但网络上有些文章学术性不强,真实性可疑,有的写时就不认真,此亦不理。
    ③毛泽东:《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一九六一年二月),《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的五篇著作·毛主席诗词》,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2月版,“毛主席诗词”部分46页。
    ④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1月第一版,330页。
    ①参见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1月第一版,332页。
    ②学者摩罗也认为这是一部书:“《少女之心》,当时流行两个版本,一个叫《少女之心》,一个叫《曼娜回忆录》。见摩罗《论文革时期潜在写作者对时代资源的超越》,《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10期,12页。而另一位学者周怡通过考证也这样认为:“该书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演绎出多种版本,加入了传播者的某些个人体验。”见周怡《“潜在写作”与“文革”手抄小说改编热》,《当代文坛》2005年3期,85页。
    ③周怡《“潜在写作”与“文革”手抄小说改编热》,《当代文坛》2005年3期,85页。
    ④“无法判定此书是小说,还是真实的回忆。”“是曾经“无畏”地接触和深入“恐怖”领域的“先驱者”的报告,她们已登上了“新大陆”,然后宣布自己是“发现”者。”说作者是“叛逆女性”。参见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1月第一版,332-334页。
    ⑤[英]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赵苏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3页。
    ①[英]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赵苏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5页。
    ②[英]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赵苏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5页。
    ①摩罗:《论文革时期潜在写作者对时代资源的超越》,《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10期,13页。
    ②摩罗:《论文革时期潜在写作者对时代资源的超越》,《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10期,13页。
    ③摩罗:《论文革时期潜在写作者对时代资源的超越》,《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10期,13页。
    ④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1月第一版,333页。
    ①参见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1月第一版,334页。
    ②《少女之心》,www.sex1984.139.com,2005年6月22日。http://www.x188.com/List/List_271_1.html,2004年2月28日。
    ③这里,不是要将《少女之心》比附《十日谈》,或欲使其并列,而仅仅是说明它们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间有着某些历史的内在联系。
    
    ①张治国把自己论述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论文就取了这句话做题目。原文载《襄樊学院学报》2004年6期58-62页
    ②摩罗《论文革时期潜在写作者对时代资源的超越》,《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10期,13页。
    
    ①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北京:《文学评论》1985年6期。
    ②刘再复:《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文汇报》1985年7月8日。
    ③此书由译者高觉敷重新作序后于1984年11月在北京:商务印书馆重新出版。
    ④[美]艾布拉姆森:《弗洛伊德的爱欲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5页。
    ①方汉文:《西方文艺心理学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版,340页。
    ②[奥地利]西格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弗洛伊德自传》,张霁明、卓如飞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44-45页。
    ③方汉文:《西方文艺心理学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版,341页。
    ④参见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和《生生之德》二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1983年版。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335-336页。
    ①蔡仪主编:《文学概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页。其实,文学的反映论的确立是很早的事情了,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就已经明确提出文学是一种社会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为经济基础所决定。这种认识直到1981年还在沿用:“文学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之一,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十四院校编者按:《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53页。)
    ②方汉文:《西方文艺心理学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47页。
    ③刘再复:《关于〈性格组合论〉的总体构思——与魏世英同志的谈话记录》,《当代文艺探索》1985年2期,52页。
    
    ①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3-54页。
    ②朱青:《当代爱情小说的历时性研究》,《文艺评论》1999年2期,65页。
    ①朱青:《当代爱情小说的历时性研究》,《文艺评论》1999年2期,65页。
    
    ①李剑:《醉入花丛》,《湛江文艺》1980年6期,30页。
    ②李剑:《醉入花丛》,《湛江文艺》1980年6期,35页。
    
    ①伍方斐:《论新时期小说欲望叙事的乌托邦倾向》,《名作欣赏》
    ②鲁枢元:《向内转》,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175页。
    ③鲁枢元:《向内转》,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180页。
    
    ①邢小群:《文学中的性——从〈白涡〉谈起》,《艺术广角》1993年2期。
    ②丁帆许志英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985页。
    ③参见余海乐:《从赎罪到涅槃》,《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20卷4期,54页。
    ①[美]马科·索勒:《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长青评论》(1957),转引自罗婷:《劳伦斯研究——劳伦斯的生平著作和思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123页。
    ②[保]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10月第1版,引言第5-6页。
    ③[保]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10月第1版,28-29页。
    ①[英]劳伦斯:《小说为什么重要》,《性与可爱》,姚暨荣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11月版,226页。
    
    ①[英]艾丹·伯恩斯:《劳伦斯作品中的自然与文化》,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80年版,104页。
    ②[美]M·斯皮卡尔:《劳伦斯爱的伦理》,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193页。
    ③参见余海乐《从赎罪到涅槃》,《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20卷4期,54页。
    ①余海乐《从赎罪到涅槃》,《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20卷4期,54页。
    ②[法]A·J·格雷马斯:《行动元、角色和形象》,《叙述学研究》,张寅德编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119页。
    ①[英]劳伦斯《性爱之美》,黑马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8月版,250页。
    ②参见余海乐《从赎罪到涅槃》,《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20卷4期,55页。
    ③吴高余《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的张力——<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叙述危机及其策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2卷3期,106页。
    ①参见罗婷:《劳伦斯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124页。
    ②劳伦斯创作中的女性主义说是有争议的,本处引用参见罗婷《劳伦斯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272-281页。
    ①汪亚明张志成《从〈沉沦〉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6期,10页。
    ①参见[美]布伦达·马多克斯《劳伦斯有妇之夫》(邹海仑李传家蔡曙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一书中的介绍。
    ②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4页。
    ③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36页。
    ④1957年张贤亮因在《延河》上发表《大风歌》被划为右派,从而停止了文学创作活动。
    ①张贤亮:《灵与肉》,《张贤亮选集》(一),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版,163页。
    ②张贤亮:《灵与肉》,《张贤亮选集》(一),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版,165页。
    ①贾平凹:《废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117页。
    ②贾平凹:《废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311页,
    ③王富仁:《〈废都〉漫议》,孟繁华主编《九十年代文存》(上),第19-2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温儒敏:《剖析现代人的文化困扰》,孟繁华主编《九十年代文存》(上),第2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7月版,10页。
    ②[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7月版,11页。
    ③参见[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7月版,14页。
    ④栾海燕:《〈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废都〉比较谈》,《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1月,94页。
    ①朱大可:《“色语”的书写时代》,《东方》2003年11期。
    ①亚川:《一部深刻的警世之作——〈废都〉门外谈》,《文科教学》,1994年1期,65页。
    ②如何东《杂烩欲望的小吃店——贾平凹和他的〈废都〉》等文章的批评。
    ③参见1997年12月25日《文艺报》“消息”。
    ④例如车宝仁教授在《〈白鹿原〉修订版与原版删改比较研究》一文中认为:“翻鏊子”理论恰是“强化了朱先生的典型性”,修改稿中鹿兆鹏对朱先生的批驳是“生硬”,不合逻辑。而对文本中性描写的修改是“不可避免地影响作品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参见《唐都学刊》,2004年第5期,12、13、14页。
    ①如吴梅芳在《试论〈白鹿原〉的男权意识》一文中认为:“白鹿原是一个父权制宗法社会的典型标本;族长白嘉轩则是个男权中心文化的典型代表,《白鹿原》是一部典型的男性文本。”《宁德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34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页。
    ①[德]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一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34页。.
    ①唐俟(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1919年11月《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号。《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136页。
    ②[美]罗杰·M·基辛:《当代人类学概要》,北晨编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4页,
    ③梁鸿:《性与族权——论《白鹿原》的性文化意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卷第6期,68页。
    ④梁鸿:《性与族权——论《白鹿原》的性文化意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68页。
    ①[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4月版,400页。
    ②[奥地利]西蒙德·弗洛依德:《性无能—情欲生活里最广泛的堕落》,《爱情心理学》,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133页。
    ①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257页。
    ②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258页。
    ①[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4月版,296页。
    ②车宝仁:《〈白鹿原〉修订版与原版删改比较研究》,《唐都学刊》2004年9月第20卷第5期,16页。
    ③关于《白鹿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可参见梁福兴:《神秘魔幻白鹿原——〈白鹿原〉与〈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比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院庆专辑”147-151页。
    ①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136-138页。
    ①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151-153页。
    
    ①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315-316页。
    ②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3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90页。
    ①付建舟:《对〈白鹿原〉的性爱解读》,《孝感学院学报》2002年8月第21卷第4期,47页。
    ②[美]埃·弗罗姆:《爱的艺术》,.李健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版,47页。(刘福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①Virginia Woolf,A Room of One’s Own(1929),Granada Publishing ltd.,London,Toronto,Sydney,New York,1977。
    ②[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82页。
    ③岂明:《蒙氏教育法》序,《语丝》1927年10月22日第154期。岂明即周作人。
    ④周作人,《结婚的爱》,《晨报副刊》1923年4月18日,黄乔生编:《周作人书话》,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版,55页。
    ⑤周作人:《北沟沿通信》,《世界周报·蔷薇周年纪念增刊》,1927年12月1日,黄开发编:《知堂书信》,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版,114页。
    ⑥周作人:《北沟沿通信》,《世界周报·蔷薇周年纪念增刊》,1927年12月1日,黄开发编:《知堂书信》,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版。
    ⑦周作人,《结婚的爱》,《晨报副刊》1923年4月18日,黄乔生编:《周作人书话》,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版,56页。
    ①周作人:《周作人散文类编》(5),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版,329-330页。
    ②刘思谦:《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90页。
    ③陈龙:《自传性:现代女作家“女性写作”的途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218页。
    ④这是毛泽东为千娥公社的題詞,后成为文革时期的流行口号。具体参见http://www.tswgss.edu.hk/li- beral_studies/project/2003/03p1.doc。
    ⑤“一个人的战争”是林白一部小说的名字。作品写了女性的性经历与性成长过程。小说里面有着大量女性的性心理、自慰、同性及异性的性生活叙事。是一个女性写作的典型文本。
    ①李仕华,何兰蓉《欲望的舞蹈——论美女作家的艺术呈现及其生成原因》,《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25页
    ②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1页。
    ③鲁迅小说《伤逝》女主人公子君的话。表现了当时女性背叛封建家庭的斗争精神。
    ④参见于东晔《女性视域——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女性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156-197页。
    ⑤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24页。
    ⑥王光明:《女性文学:告别1995——中国第三阶段的女性主义文学》,《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70页。
    ①王蒙:《漫话几个作者和他们的作品》,《文艺研究》1983年第1期。
    ②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序》,见李玲著《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432页。
    ④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01页。
    ⑤王安忆、陈思和:《两个69届初中生的即兴对话》,《上海文学》1988年第3期。
    ⑥张抗抗、刘慧英:《关于“女性文学”的对话》,《文艺评论》1990年第5期。
    ①于东晔《女性视域——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女性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172页。
    ②Luce Irigaray ,“Women on the Market”,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trans.by Catherrine Porter,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
    ①于东晔《女性视域——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女性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180-181页。
    ②艾德里安娜·里奇:《强迫的异性爱和女性同性恋的存在》,见[英]玛丽·伊格尔顿主编,胡敏等译,《女权主义文学理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39页。
    ③盛英:《女性文学初探》,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68页。
    ①陈染:《私人生活》,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1月版,227-229页。
    ①于展绥:《从铁凝、陈染到卫慧:女人在路上》,《小说评论》2002年第1期。
    ②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转引自丁帆:《一个美丽的错误》,《社会科学报》(沪),2002年9月12日。
    ③丁帆:《一个美丽的错误》,《社会科学报》(沪)2002年9月12日。
    ④于东晔《女性视域——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女性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193页。
    ①王安忆在接受刘金冬访谈时说到:“你说我是偏向女性主义的,我就不能同意了。”参见王安忆刘金冬《我是女性主义吗?》,原载《钟山》2001年第5期,吴义勤主编:《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版,56页。王安忆在接受周新民采访时也一再申明自己不是女性主义者,自己的作品和女性主义没有关系。参见周新民王安忆《好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形式——王安忆访谈录》,原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3期,吴义勤主编:《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版,71-81页。
    ②《两个69届初中生的即兴对话》,《上海文学》1988年第3期。
    ③[韩]安映洒:《论王安忆作品对人性的探索》,《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35页。
    ④王昌忠:《浅析王安忆“三恋”、〈岗上的世纪〉中的性叙事特征》,《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110页。
    ⑤王昌忠:《浅析王安忆“三恋”、〈岗上的世纪〉中的性叙事特征》,《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111页。
    ①王安忆:《小城之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197-198页。
    ②王安忆:《小城之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02页。
    ③饶曙光:《焦灼中的思考和挣扎——读〈小城之恋〉断想》,原载《作品与争鸣》1987年1期。见王安忆:《小城之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53页。
    ①王安忆:《小城之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02、207页。
    ②王安忆:《小城之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13页。
    ③王安忆:《小城之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01页。
    ④王安忆:《小城之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19页。
    ①王安忆:《岗上的世纪》,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版,38页。
    ②王安忆:《岗上的世纪》,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版,92页。
    ③王安忆:《岗上的世纪》,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版,3页。
    ④王安忆:《岗上的世纪》,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版,73页。
    ⑤王安忆:《岗上的世纪》,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版,92页。
    ①王安忆:《荒山之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②王安忆:《岗上的世纪》,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版,23页。
    ③王安忆:《岗上的世纪》,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版,35页。
    ④王安忆:《岗上的世纪》,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版,35页。
    ⑤王安忆:《岗上的世纪》,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版,23页。
    ①王安忆:《岗上的世纪》,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版,66页。
    ②萧晓红:《“好侏儒”:沟渠里的明月——王安忆作品男性形象分析》,《当代文坛》2006年第3期,28页。
    ③[美]哈里·莫尔编:《劳伦斯书信选》,刘宪之乔长森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④罗婷:《劳伦斯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132-133页。
    ①周英雄:《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36页,。
    ②参见[英]特里·伊格尔顿《起因》,《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③[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著《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713页。.
    ④凸凹:《“另类写作”的负面影响》,《北京日报》2000年3月29日13版。
    ⑤陈思和:《现代都市的“欲望”文本》,《文汇报》2000年4月1日12版。
    ⑥陈思和:《现代都市的“欲望”文本》,《文汇报》2000年4月1日12版。
    ①棉棉:《糖》卷首“关于《糖》之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②凸凹:《“另类写作”的负面影响》,《北京日报》2000年3月29日13版。
    ③陈思和:《现代都市的“欲望”文本》,《文汇报》2000年4月1日12版。
    ④参见李仕华,何兰蓉:《欲望的舞蹈——论美女作家的艺术呈现及其生成原因》,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23页。
    ⑤九丹:《乌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⑥九丹:《乌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页。
    ⑦九丹:《乌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页。
    ⑧九丹:《乌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83页。
    ①九丹:《飘泊的女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131页。
    ②九丹:《乌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1页。。
    ③九丹:《乌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144页。
    ④易前良:《貌似高深故弄玄虚》,《华文文学》2002年1期,59页。
    ⑤九丹:《乌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扉页。
    ⑥九丹:《乌鸦·一本关于罪恶的书(代序)》,《乌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页。
    ⑦见《约翰·福音》第8章第7节。
    
    ①曾一果:《‘欲望世界’的真实展现》,《华文文学》2002年1期,67页。
    ②《春树:身体是文学的基本要素》,Http://www.china.org.cn/chinese/RS/152933.htm,2001.5.31.
    ③木子美:《遗情书》,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①木子美:《遗情书》,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周孝正教授17日14点做客搜狐聊天实录:木子美的性爱日记比色情VCD还可怕》,http://news.sohu.com/2003/11/17/15/news215701551.shtml.
    ③练洪洋:《〈遗情书〉:从身体写作到器官写作》http://women.sohu.com 2003-11-13
    ④石南:《晨报视线:申请采访木子美》,《北京晨报》2003年11月26日
    ⑤《新快报》,2003年11月18日。
    ⑥萨支山:《文学的欲望冲动》,《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1月19日第3=4期,77页。
    
    ①吴炫:《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182页。
    ②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32页。
    ③Kourany,J..A.et al.(ed.) Feminist Philosophies,Prentice Hall,New Jersey,1992.303
    ④参见[美]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长春: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⑤[美]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长春: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110页。
    ①李仕华,何兰蓉:《欲望的舞蹈——论美女作家的艺术呈现及其生成原因》,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5期,24页。
    ①蒋济永:《身体消费的文化隐喻——卫慧〈上海宝贝〉的文化解读》,《名作欣赏》2006年5月上半月刊,111页。
    ②郑坚:《消费时代的欲望游荡与人性挣扎——世纪初小说的精神维度一瞥》,《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4期,6页。
    ①浦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转引自朱晓东:《通过婚姻的治理——1930年—1950年共产党的婚姻和妇女解放法令中的策略与身体》,www.eduww.com,2004。
    ②王小波:《黄金时代》,1991年台湾初版。此处引用见《王小波作品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1版,7页、7页、43页。
    
    ①王安忆:《我爱比尔》,《收获》1996年第1期,8页。
    ②王安忆:《我爱比尔》,《收获》1996年第1期,50页。
    ①张柠:《卫慧:献给WTO的一个谎言》,《世纪中国》,见http://www.wenxue.com/scene/critic/380.htm,2000年12月30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
    2.[英]哈夫洛克·蔼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4月版
    3.苏隆编译:《弗洛伊德十讲》,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1月版
    4.程文超等:《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5.钱谷融、吴宏聪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6.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2月版
    8.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9.[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10.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
    1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22页
    12.许志英邹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主潮》(1917-1976)第一卷,许志英倪婷婷著:《五·四:人的文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13.牛运清主编:《长篇小说研究专集(中)》,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
    14.王蒙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版
    15.张英进、于沛编:《现当代西方文艺社会学探索》,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6.许志英丁帆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当代美国文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19.赵家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8版
    20.[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1.洪子诚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
    22.[保]基·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版
    23.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月版
    24.汪名凡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美]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版
    26.[奥地利]西格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6月版
    27.[奥地利]西格蒙·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赖其万符传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8月版
    28.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9.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30.《笔记小说大观》(三编),台北:新兴书局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六月版
    31.[日]桥爪大三郎著《性爱论》,马黎明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2.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年1月版
    33.《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的五篇著作·毛主席诗词》,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2月版
    34.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二版
    35.[美]艾布拉姆森:《弗洛伊德的爱欲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6.[奥地利]西格蒙·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张霁明、卓如飞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37.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版
    38.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版
    39.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
    40.蔡仪主编:《文学概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1.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42.罗婷:《劳伦斯研究——劳伦斯的生平著作和思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版
    43.[英]劳伦斯:《小说为什么重要》,《性与可爱》,姚暨荣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44.[英]艾丹·伯恩斯:《劳伦斯作品中的自然与文化》,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80年版
    45.[美]M·斯皮卡尔:《劳伦斯爱的伦理》,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
    46.[英]劳伦斯《性爱之美》,黑马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8月版
    47.[美]布伦达·马多克斯《劳伦斯有妇之夫》(邹海仑李传家蔡曙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48.孟繁华主编《九十年代文存》(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49.李文信编选:《福克纳新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274页
    50.[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鲁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7月版
    51.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2.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53.[美]罗杰·M·基辛:《当代人类学概要》,北晨编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4.[奥地利]西蒙德·弗洛依德:《性无能—情欲生活里最广泛的堕落》,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55.[美]埃·弗罗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56.Virginia Woolf,A Room of One’s Own(1929),Granada Publishing ltd.,London,Toronto,Sydney,New York,1977
    57.[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58.黄乔生编:《周作人书话》,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版
    59.黄开发编:《知堂书信》,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版
    60.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61.于东晔《女性视域——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女性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62.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
    63.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64.[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65.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6.Luce Irigaray ,“Women on the Market”,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trans.by Catherrine Porter,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
    67.[英]玛丽·伊格尔顿主编,胡敏等译,《女权主义文学理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8.盛英:《女性文学初探》,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69.吴义勤主编:《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版
    70.[美]哈里·莫尔编:《劳伦斯书信选》,刘宪之乔长森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71.周英雄:《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2.[英]特里·伊格尔顿《起因》,《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3.[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著《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74.吴炫:《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75.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76.Kourany,J..A.et al.(ed.) Feminist Philosophies,Prentice Hall,New Jersey,1992.
    77.[美]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长春: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78.蒋炳贤编选:《劳伦斯评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5月版
    79.余凤高:《西方性观念的变迁》,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版
    80.王尧、林建法主编:“新人文对话录丛书”之《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8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1月版
    82.张钧:《小说的立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83.[奥地利]西蒙德·弗洛依德:《梦的解析》,赖其万、符传孝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8月版
    84.[法]托尼·阿纳特勒拉:《被遗忘的性》,刘伟、许钧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85.方刚:《性爱的原型:神话中的男女关系》,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8月版
    86.李蒲星:《人体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87.[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88.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小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12月版
    89.[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版
    90.[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月版
    91.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92.康正果:《重审风月鉴——性与中国古典文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93.刘世剑:《小说叙事艺术》,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94.荆歌:《谈兴正浓》,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
    95.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三版
    96.孙琴安:《名人谈性》,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