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性选择到感性体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From Rational Choice to Sensible Choice
  • 副题名:经济类型变动中的选择方式研究
  • 英文副题名:The Study of Choice Way in the Change of Economic Type
  • 作者:张荣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社会学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刘少杰
  • 学科代码:030301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5-01
摘要
西方理性与自由的传统确立于古希腊罗马时代,这种传统在根本上
    确立了以理念世界的理性原则和合理秩序审察、反观、批判现存感性世
    界的精神,从而在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之间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紧
    张和对峙,特别是到了以现代理性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理性对感性的压
    抑越来越显露,导致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困境:在现实生
    活中,我们一方面享受工业化带来的富裕生活,一方面又经历了毁灭几
    千万人的两次世界大战;一方面兴高采烈地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
    驰,乘坐喷气飞机在全世界周游,一方面又不得不呼吸着已被污染了的
    空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全球每一个边远的角落都分享了繁荣的好
    处,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看到,一个小国的经济危机也会引发世界
    经济体系的崩溃。面对种种社会问题的出现,许多学者开始反思理性,
    开始关注人的非理性的释放。
    从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思
    想家纷纷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个体体验与感受、意志、直觉等非
    理性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次非理性思潮几乎贯穿于 20 世纪文学、
    艺术、戏剧、音乐、诗歌、绘画、雕塑等所有文化领域。与非理性思潮
    相伴随,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成为反思的对象之一。经济学以“理性
    人假设”和“自由市场假定”为根基,构建了一个似乎睥睨天下社会科
    学的经济学帝国。在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看来,经济学的
    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解释经济行为,而且可以解释“语言的进化、出席
    礼拜频次、死刑、法律制度、动物绝种以及自杀、离婚率等等”,贝克
     47
    
    
    尔的分析方法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很多非议,其中最主要的看法是,如果
    考虑到社会层面的种种影响因素,理性选择就是一个很成问题的概念。
    非主流经济学家阿克洛夫认为,从心理学上讲,有的人可能做事很有目
    的性,行为是最大化的,而有些人则可能并不会对事情做出“最大化”
    反应,尤其是进入某种特定环境后,甚至以不是行为最大化的方式行为。
    心理学家也根据自己的实验,发现人的决策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所有这
    些都与经济学家“完全理性”和“理性预期”的信念完全冲突。
    除了经济学自身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心理经济学对理性选择理论
    的批判和完善,社会学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反思。从霍曼斯的人际交换
    理论到格兰诺维特的网络结构理论再到科尔曼的系统的内部分析理论,
    逐渐地将社会资本、制度、权力等要素考虑进来,完善了理性选择理论,
    但由于这些完善都是围绕“理性”所作的一系列修正,并未触及其理论
    实质,因而仍存在一些不足。这种情况下,感性选择的提出便使理性选
    择理论有了摆脱困境的可能性。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从新近出现的经济形式——体验经济中寻
    求对于“感性选择”这种选择行为的现实确证。通过把握农业经济、工
    业经济、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的变动过程及与此相应的选择行为方式
    的变化脉络,指明体验经济中感性选择行为的存在。关于这一确证的论
    证过程主要分为理论阐释、经济类型变动的描述及体验经济的详细分
    析。
    1、理论阐释
    提到感性选择,就不得不涉及感性。感性是人存在的一个方面,人
    都有着感性生命的要求。人的感性生命是一种自然生命力,感性生命的
    要求的满足使人快乐,这种快乐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反应,它是生理的、
    本能的、自然的感性情感。同时,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的感性
    生命的内容又有着不同于动物的人的意义。对于感性,许多学科如哲学、
     48
    
    
    美学、文学等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社会学理论也是如此,针对“情感”
    (情感是感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基础)的研究即是一例。
     与理性选择理论关注选择结果不同,感性选择主要是针对选择过程
    的意识活动过程来提出的。拿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本我、超我”做
    比较,非理性主义比较关注“本我”的本能关怀,理性选择学说比较关
    注“超我”的理性张扬,感性选择学说则开始关注“自我”的现实形态。
    在感性选择学说中,感性介于理性与反理性之间,理性是形成概念、判
    断、推理的思维逻辑过程,反理性是一种本能,是人未能自我意识到的
    层面,感性则是人能自我意识到的感觉的综合。另外,感性又是具体的、
    历史的,它遵循一种具像化的思维,并有自己的时空形式,其逻辑是实
    践的模糊逻辑。
     2、经济类型变动中的选择方式
     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的人们主要以手工劳动
    为主,生产力水平低,劳动形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劳动,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较简单,合作较少,较少发生交换关系,因而农业社会里人们
    的选择方式普遍具有“遵从、约束”的特征。对此,孔德、斯宾塞、涂
    尔干等都分别撰文作了论述。
     19 世纪最后 30 年发生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实现了以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进入了工业社会。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便是“理
    性化”:社会发展理性化、社会秩序理性化、市场行为理性化、组织形
    式理性化,伴随这一理性化进程,逻辑计算逐渐成为个人选择的特征。
     服务经济的真正出现没有明确的界限,
Western reason and free established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era,
    this kind of tradition fundamentally established the spirit with which the
    idea world of rational principle and rational order is investigating、reviewing
    and criticizing the perceptual world, and kept a kind of essential tension ,
    nervous and confrontation between ideal world and perceptual world,
    especially reached the modern society taking modern reason as the core, the
    depression appearing more and more have caused a series of contradictions
    and predicaments in the social evolution: In actual life, on one hand we
    enjoy the rich life brought in 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have to
    confront two world wars of destroying several ten million people again; On
    one hand we drive the automobile and run quickly on the expressway
    excitedly, take the jet airplane to travel round in the whole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we have to breathe the polluted air; On one hand,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kes each corner of the world share the prosperous
    advantage, on the other hand, we have to see, the economic crisis of one
    country will cause the collapse of the economic system in the world. Facing
    all sorts of social problem, a lot of scholars begin to review reason, begi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people's irrational release.
     Since 19th century later, Kierkegaard, Schopenhauer, Nietzsche and
    Bergson, from one's own angles have carried on deep research to irrational
    factors, such as people's individual's experiencing and will, intuition, etc.,
    this irrational ideological trend is nearly run through the 20th century in all
    cultural fields, such as literature, art, drama, music, poem, painting,
    sculpture, etc.. Following with the irrational ideological trend, rational
    choice of economics became one of the targets. With "rational people
    suppose" and "free market assume" as foundations, economics structured
     51
    
    
    one economic kingdom confronting social sciences all over the world. New
    classical economist Gary Becker believe that, the economic analytical
    method is not only suitable for explaining the economic behavior, but also
    can explain "evolution of the language, attending frequency of religious
    service, death penalty, legal system, animal becoming extinct, committing
    suicide and divorce rate etc.", Becker's analytical method caused much
    censure unavoidably, The main view is, if consider all sort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ocial aspect, rational choice will be a concept which is very a
    problem. Non-mainstream economist George A. Akerlof believe that, in
    psychology, somebody might do things with purposive behavior maximized,
    but some people can’t react to "maximize" perhaps, especially enter a
    certain specific environment, even with no behavior be maximized.
    According to experiment, the psychologist also finds that people's decision
    ability is very limited, all this completely conflicts the faith of economist's
    "complete reason" and "rational expectancy".
     Except economics such as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psychological economics criticism and perfection to rational choice,
    sociology has carried on certain introspection to it too. From interpersonal
    exchange theory of Homans、 network structure theory of Granovetter to
    inside of system theory of Coleman, social elements such as social capital ,
    system and power gradually coming in, but because the perfection is all
    revised around "reason" , not touching its theory essence , there is
    something still exists insufficiently. In this case, the appearing of theory of
    “sensible choice” lets 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 have possibility of
    extricating oneself from a predica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lies in the economic form appearing recently
    — “experience economy”, seek to choose the reality of this kind of choice
    behavior of sensible choice.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change from
    Agricultural economy, Industrial economy, Service economy to Experience
    economy and train of choice behavior corre
引文
1 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2 刘少杰:《从抽象到具体——评经济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研究》(未刊稿)。
    3 为了更好理解“阈限”这个概念同非理性的重要关系,可以借助“阈限态空间”
    一词。“阈限态空间”最初见于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关于朝圣的研究,他发展
    了范格内普的过渡仪礼理论,将朝圣之仪礼描述成“阈限态现象”。即指当朝圣者
    来到神圣的中心,也就暂时摆脱了日常的社会角色结构,沉浸在充满神圣符号和
    仪礼的神秘氛围中。
    4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 377 页。
    5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3 年版,第 435 页。
    6 关于感性选择的提出可见于刘少杰:《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江苏社会
    科学》2002 年第 2 期。
    7 刘少杰:《理性选择研究在经济社会学中的核心地位与方法错位》,《社会学研究》
    2003 年第 6 期。
    8 如郑也夫:《新古典经济学‘理性’概念之批判》,《社会学研究》2000 年第 4 期。
    9 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
    析》,《社会学研究》2001 年第 6 期。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26
    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19 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67-169
    页。
    13郭景萍:《情感控制的社会学研究初探》,《社会学研究》2003 年第 4 期。
    14E.A.罗斯:《社会控制论》,华夏出版社,1989 版。
    15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华夏出版社,1999 年版。
     42
    
    
    16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7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三联书店,2003 年版。
    18刘少杰:《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2 年第 2 期。
    19刘少杰:《从抽象到具体——评经济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研究》(未刊稿)。
    20李路路等:《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社会学研究》1991 年第1 期。
    21孙立平:《断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
    22本刊评论员:《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意识》,《社会学研究》1999 年第 1 期。
    23刘少杰:《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2 年第 2 期。
    24侯均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31
    页。
    25哈耶克:《经济信息与价格体系》,载于《比较经济体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年版,
    第 54 页。
    2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 年
    版,第 27 页。
     43
    
    
    参考文献
    图书文献:
    1、刘少杰:《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3、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4、周晓虹(主编):《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5、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6、车玉玲:《总体性与人的存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7、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力的历史社会学研
     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8、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9、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0、方文:《社会行动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1、夏军:《非理性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12、尚新建:《重新发现直觉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3、程伟礼:《灰箱,意识的结构与功能》,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14、钱学森等:《灵感之迷》,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6 年版。
    15、斯托曼:《情绪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16、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
     44
    
    
    17、雅克布松:《情感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18、贝斯特:《认知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年版。
    19、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
    20、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8 年版。
    21、西蒙:《西蒙选集》,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年版。
    22、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年版。
    23、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2 年版。
    24、福柯:《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2003 年版。
    25、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三联书店,1999 年版。
    2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
    27、孔德:《论实证精神》,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
    28、斯宾塞:《社会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 年版。
    29、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30、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 年版。
    31、星野克美:《消费文化符号论》,载《符号社会的消费》,远流出版
     社,1998 年版。
    期刊文献:
    1、刘少杰:《西方哲学理性观念的演化与重建》,《新华文摘》1992 年
     第 12 期。
    2、刘少杰:《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2 年
     第 2 期。
    3、刘少杰、潘怀:《制度场转变中的感性选择》,《吉林大学学报》2003 年
     第2 期。
    4、刘少杰:《体验经济对感性选择的确证》,《天津社会科学》2003 年
     45
    
    
    第 9 期。
    5、魏建:《理性选择理论与法社会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1 期。
    6、周长城:《理性选择理论及其研究》,《国外社会学》2000 年第 1 期。
    7、王旭晓:《感性、理性、审美与人的完善》,《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
     年第1 期。
    8、郭景萍:《情感控制的社会学研究初探》,《社会学研究》2003 年第 4
     期
    9、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国外社会学》1998 年第 2 期。
    10、大卫·韦勒等:《理性选择专题》,《国外社会学》2000 年第 1 期。
    11、Richard Swedberg (Edit):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Sociolog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3.
    12、Mark Granovetter, Richard Swedberg (Edit):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Boulder·San Francisco·Oxford: Westview
     Press,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