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展开讨论,试图在域外文献、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探研的基础上,对白居易研究作出新的开拓。
     本文共有六章,约30万字,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白居易家世与交游研究。利用新出土文献对于学术界长期争议的白居易家世问题进行再探讨,以厘清其远祖世系与子嗣延续;对于前人涉猎较少的白居易家族婚姻状况详加研讨,通过白氏家族与杨氏、皇甫氏以及张氏家族婚姻的考证,展示白氏家族的婚姻特点;在白居易的交游方面,侧重于梳理他与牛、李党争人物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党争属性与表现进行新的审视。
     其二是白居易诗文版本研究。重点利用域外文献,尤其是日本所藏的珍贵文献,分大集本、单行本和各类选本,对其源流进行全面的考述,以拓展白居易著作的版本研究。同时对白居易诗文的石本与墨本,进行详尽的钩稽,以探讨白居易作品这一独特的流传方式,并清理出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其三是白居易诗实证研究。重点定位于两个方面:一是《长恨歌》与《琵琶行》的专题研究。日本保存的《长恨歌序》,是白居易的原序,由此可证实《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并非一体的关系;《长恨歌》的主题虽众说纷纭,但由文献疏证入手而重新阐释,爱情说也可得到证实。《琵琶行》与唐代教坊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史料实证和内涵挖掘,可以证实唐代教坊第一部为胡部,教坊四部为胡部、龟兹部、鼓架部和清乐部,唐代教坊入籍年限为十三岁,中唐教坊已趋向民间化。二是白居易诗分类原论。白居易元和十年(815)编集时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通过现有资料还原其作品的原生状态,是本文致力的重要方面。诗歌四分类对古律之分和情志之辨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明显地存在着有始无终与体格混杂的阙失.
     其四是白居易诗在日本的受容研究。本文尽量利用日本存留的相关文献以及研究成果,以阐述不同时期白居易诗在日本的受容特点:平安时代,白居易在日本的受容异常深广,呈现全面展开的态势;五山时代,日本汉文学侧重于对闲适诗和闲适精神的受容;江户时代,由于受我国明代文学思潮影响,白诗受容主要表现为对“白俗”的贬低,但主流之外也有欣赏热爱白诗之人.此外,诗媒意识、佳句情结和选本受容,是各个时期日本对白居易诗受容的共同特点和主要方式。
This dissertation is intended to study Bai Juyi, a renowned poet in Tang Dynasty by way of empirical research to probe into Bai Juyi's life and his writings. Based on a synthetic exploration of some overseas documents, the unearthed documents and the classic documents, it tries to make a new development for Bai Juyi studies.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about three hundred thousand words, mainly including four aspects as follows.
     In the first place, it includes the study of Bai Juyi's family and his social communications. Based on the recently unearthed documents, the author of 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 explore some problems of Bai Juyi's family to clarify his ancestor and descendants which are controversial in academic circle for a long time. Bai Juyi's marriage is also discussed here. Some features of Bai clan's marriage are displayed by researching the marriag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lans of Bai, Yang, Huangpu and Zhang. In order to explore his social communications, the author inclines to figure down Bai's relationship with Niu and Li who are involved in clans struggle and reevaluates the attribute of the struggle and its performance.
     In the second place, it includes the study of some editions of Bai Juyi's works. This part mostly uses the overseas documents, especially some scarce documents kept in Japan.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collected edition, separate edition and anthologies is surveyed in order to expand his edition study. Additionally, this part inspects rubbing edition and calligraphic edition to analyze some special ways of his works handing down and settle out some correlative questions.
     In the third place, it include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Bai Juyi's poetry. It focuses on two aspects. Firstly, it focuses on the researches of Chang Hen Ge and Pi Pa Xing. The Preface to Chang Hen Ge kept in Japan is the original preface written by Bai Juyi. Therefore, 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 Hen Ge and Chang Hen Ge Zhuan is not integrative. As to the theme of Chang Hen Ge, there're widely divided opinions, the new illumination can be gained and the poetry's love theme can also be confirmed by textual research. Pi Pa Xing has a confident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system of Jiao Fang (the imperial musical office) in Tang Dynasty. By research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exploring internal meaning, it can be proved that the first category of Jiao Fang in Tang Dynasty is Hu category; Jiao Fang consists of four categories, including Hu, Qiu Ci, Gu Jia and Qing Yue; the age limit of entrance into Jiao Fang is thirteen years old in Tang Dynasty; since the mid-Tang Dynasty, Jiao Fang tends to be folk trend. Secondly, this part discusses the categorization of Bai Juyi's poetry. In the Tenth Year of Yuanhe Years (815 AD) when Bai Juyi collected his works, he categorized them into four types:allegorical poetry, leisure poetry, sentimental poetry and unregulated verses. This part attempts to restore these works to the original state. The quartering of the poe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tinction of regulated verse; it's also helpfu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emotions and wills. However, there is an apparent deficiency with endless and disorderly characteristics in some poetry.
     Last but not least, it includes the study of the acceptance of Bai Juyi' poetry in Japan. This part takes advantage of interrelated documents and research findings in Japan. It illustrates the feature of his works' acceptance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Japan:in the Heian Era, the acceptance was deep and broad with a whole spreading tendency; in the Azuchi-Momoyama Era, Chinese literature in Japan was apt to accommodate leisure poetry and leisure spirit; in the Edo Era, owing to literature thoughts of Ming Dynasty, the acceptation mainly tended to become the remark of "vulgar Bai", but still there were some people who admired Bai Juyi's poetry although they were outside the mainstream.Besides, consciousness of a Medium for Poetry, complex of beautiful lines and anthology accommodation are common feature and main style at different stage of the acceptance of Bai Juyi's poetry in Japan.
引文
①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994页。
    ②有关20世纪以后白居易研究综述方面的著作,有蹇长春《八十年来中国白居易研究述略》,载《西北师大学报》1993第3期;杜晓勤《元稹白居易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第十一章,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李丹、尚永亮《白居易百年研究述论》,载《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等等。
    ③陈寅恪的代表作是《元白诗笺证稿》,本为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清华研究院等高校的讲稿,1950年11月始由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室出版线装本。该书迄今由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多种版本。岑仲勉的代表作为《白氏长庆集伪文》,刊于1947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九本,其研究白氏的论著有多篇。
    ①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②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①胡可先师:《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史新视野》,《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第47-59页。
    ①葛晓音:《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序》,载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修订本)序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①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833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编:《新唐书》卷七五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12页。
    ①[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588页。
    ②[清]汪立名编:《白香山诗集》卷首,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19页。
    ③[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二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702页。
    ④[清]俞樾:《九九销夏录》卷一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33页。
    ①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07-308页。
    ②《元白诗笺证稿》,第315-316页。
    ③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4-376页。
    ④顾学颉:《白居易世系、家族考》,《文学评论丛刊》第1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168页。
    ⑤魏长洪:《白居易祖籍新疆库车摭谈》,《新疆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第107-113页。
    ⑥[日]平冈武夫:《白居易——生涯与岁时记》,朋友书店1998年版,第119-124。
    ①张乃翥:《记洛阳出土的两件唐代石刻》,《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21页。
    ②《记洛阳出土的两件唐代石刻》,第21页。
    ③谢思炜:《洛阳所见白公胜碑真伪辨疑》,《文献》2009年第3期,第143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五,第1773页。
    ①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3页。
    ②《新唐书》卷七五下,第3412页。
    ③《文学评论丛刊》第十三辑,第138-139页。
    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45-146页。
    ②[宋]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7页。
    ③《元和姓纂《卷五,第569-570页。
    ④[唐]权德舆:《权德舆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49页。
    ⑤[后晋]刘晌等:《旧唐书》卷一八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37页。
    ⑥[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51页。
    ⑦《新唐书》卷七五下,第3417页。
    ⑧《元和姓纂》,第1493页。
    ⑨《元和姓纂》卷十,第1496页。
    ①《新唐书》卷七五下,第3419页。
    ②《元和姓纂》,第564页。
    ③《北朝胡姓考》,第372页。
    ④《旧唐书》,第4579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六八,第3685页。
    ⑥《白居易——生涯与岁时记》,第123页引。
    ①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页。
    ②《旧唐书》,第327页。
    ③《新出石刻与白居易研究》,《文献》2008年第2期,第29页。
    ④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6页。
    ⑤《元白诗笺证稿》,第315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二,第2727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六,第2833页。
    ③陈之卓:《白居易父母非舅甥婚配考辨及有关墓志试正》,《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3期,第67-73页;《白居易父母为中表结婚说补正》,《社科纵横》,1995年第2期,第22-25页.
    ④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5-169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七一,第3815页。
    ②《旧唐书》卷一六六,第4358页。
    ③《新唐书》卷七五下,第3413页。
    ④[唐]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68页。
    ⑤[宋]王钦若等编、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校订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63页。
    ⑥[清]汪立名:《白香山诗集》,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35页。
    ⑦《白香山诗集》,第8-9页。
    ⑧《樊南文集》卷八,第478页。
    ⑨[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353页。
    ①《岑仲勉史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80页。
    ②《元白诗笺证稿》,第320页。
    ③白书斋、顾学颉:《白居易家谱》,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④《白居易家谱》,第48页。
    ⑤《白居易家谱》,第122页。
    ⑥此墓志最早录于白剑《白居易家世考辨》中,见《国际白居易研究论文集》,银河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207页。后为胡可先师、文艳蓉根据拓本整理录文,收于《文献》2008年第2期《新出石刻与白居易研究》第29页。
    ⑦胡可先师、文艳蓉:《新出石刻与白居易研究》,《文献》2008年第2期,第29页。
    ①《唐代文学论丛》总第四辑,西北大学中文系唐代文学研究室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7-168页。
    ②承蒙芳村弘道先生惠寄此文翻译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秦岚译),特此感谢。本文引用皆自翻译之文,原文见芳村弘道《唐代诗人与文献研究》,中国艺文研究会2007年版,第326-340。
    ③[日]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蔡毅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140页。
    ④[日]芳村弘道:《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的真伪》一文认为:据《管见抄》和《文苑英华》,“先大父”为“先大夫”之误,“先大父夫人”为“先太夫人”之误;“朝奉大夫”之官为宋人补笔所致;关于“少傅致仕”和本葬地的记载是因《墓志铭》作于开成四年得风疾之后所致;《唐代墓志汇编》中有加“皇”于祖父而未加于父亲等情况出现;乐天生年误为“大历六年”当为传抄之讹;至于居易三侄与以侄孙阿新为嗣,他未看到新出土的《白邦彦墓志》,而引《白居易家谱》来证,当然有缺陷处,但这两个问题本身也不能说明《墓志铭》之伪,见下文考证。
    ⑤[日]芳村弘道:《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之真伪》,第329页引。
    ⑥《旧唐书》卷一六六,第4355-4356页。
    ⑦[宋]张泊:《贾氏谈录》,车吉心:《中华野史》第2册《唐朝卷》,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679页。
    ⑧《晋书》,第1152页。
    ⑨《晋书》,第1365页。
    ①[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35页。
    ②《白居易家谱》,第51页。
    ③《新出石刻与白居易研究》,《文献》2008年第2期,第29页。
    ④《唐代墓志汇编》乾符019,第2486页。
    ⑤《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086,第1099-1100页。
    ⑥《唐代墓志汇编》咸通104,第2458页。
    ⑦《唐代墓志汇编》建中004,第1823页。
    ①白剑《白居易家世考辨》云:“白居易之后裔非五世单传……白居易后代自三世起即有二门白邦彦的存在”,未理解居易特意“以侄孙阿新为后”的用心,亦因未弄清唐人撰写墓志时叙述祖系的惯例而产生误解。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七一,第3815页。
    ③《白居易家谱》,第48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七,第393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七,第1081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九,第3716页。
    ⑦《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九,第3711页。
    ①《元白诗笺证稿》,第112页。
    ②主要有顾学颉《白居易和他的夫人——兼论白氏青年时期的婚姻问题和与“湘灵”的关系》(《江汉论坛》1980年第6期)以及王辉斌《白居易的婚姻问题》(《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后者认为居易曾两次结婚,第一次于元和三年夏与杨虞卿从父之妹结婚,“杨氏因病约卒于白居易出牧苏州的宝历元年之前。大和元年或翌年春夏间,与杨汝士妹第二次结婚。”作者误将“从父妹”解为“从父之妹”,故得出的结论不可信。
    ①[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11页。
    ②《旧唐书》,第4354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四,第2770页。
    ④《唐代墓志汇编》元和105,第2024页。
    ⑤《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008,第1037-1038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三,第2304页。
    ⑦岑仲勉:《唐史余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8页。
    ⑧《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四,第2770页。
    ①《唐代墓志汇编》元和105,第2023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十,第541页。
    ③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4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四,第2771-2772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一,第2126页。
    ②[唐]白居易撰、[日]川濑一马监修:《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第四册,勉诚社1983年版,第152页。此诗收录于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外集卷中,第3900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四,第2322页。
    ④《唐代墓志汇编》开成035,第2193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七,第393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九,第3716页。
    ⑦《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十,第2093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四,第2326页。
    ②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四辑,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页。
    ③陶敏:《全唐诗人名汇考》,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869页。
    ④《全唐文补遗》第七辑,第134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十,第2661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九,第3716页。
    ⑦《白居易集笺校》卷七一,第3815页。
    ⑧《白居易家谱》,第48页。
    ⑨[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六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29页。
    ⑩《后汉书》卷七一,第2299页。
    ①《晋书》卷五一,第1409页。
    ②《全唐文补遗》第四辑,第232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四,第2382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七,第2554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七○,第3782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五,第2410页。
    ①《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005,第1034页。
    ②《全唐文补遗》第七辑,第134页。
    ③《新唐书》卷七二下,第2698-2699页。
    ④《新唐书》卷七二下,第2681页。
    ⑤《旧唐书》卷一七一,第4442-4443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九,第2012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九,第2020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外集卷上,第3833页。
    ③《旧唐书》卷一七一,第4445-4446页。
    ④《唐摭言》,第149页。
    ⑤《唐摭言》卷三,第32页。
    ⑥[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新1版,第707页。
    ①《唐诗纪事》卷四八,第735页。
    ②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9页。
    ③《全唐文》卷三百九,第1387页。
    ④[宋]王得臣:《麈史》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⑤《旧唐书》卷一七六,第4561-4564页。
    ⑥《旧唐书》卷一七一,第4443-4446页。
    ①《唐诗纪事》卷五二,第787页。
    ②《全唐文补遗》第四辑,第233页。
    ③《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409页。
    ④[唐]刘轲:《牛羊日历》,《藕香零拾》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4页。
    ⑤[宋]钱易:《南部新书》,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7、82页。
    ⑥《牛羊日历》,第104页。
    ⑦《旧唐书》卷一七六,第4563、4564页。
    ⑧《唐摭言》,第75页。
    ⑨《新唐书》,第5248-5249页。
    ①《唐诗纪事》,第787页。
    ②《新唐书》一六○,第4969页。
    ③[宋]陈思:《宝刻丛编》,《丛书集成初编》第1603册,第243页。
    ④[唐]李商隐撰、刘学谐、余恕诚校注:《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76页。
    ①《新唐书》卷一七七,第5286页。
    ②《新唐书》卷一七七,第5285页。
    ③《旧唐书》卷一七一,第4443-4446页。
    ④《旧唐书》卷一七一,第4445页。
    ①如顾学颉《张好好与白居易》(《江汉论坛》,1982年第8期)通过白居易与沈述师的赠答诗考证居易曾在诗中以樊素比张好好,肖瑞峰的《樊素、小蛮考》(《学林漫录》第10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考察白居易的家妓樊素与小蛮,陈增杰《白居易诗殷协律考辨》(《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考证白居易诗中殷协律并非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殷尧藩,而是居易一名不得志的朋友。王勋成《白居易<寄陆补阙>诗考释》(《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认为陆补阙是与白居易、元稹同登贞元十九年吏部科目选科的陆复礼,《白居易年谱》、《元稹年谱》中认为的“李复礼”,实际上是陆复礼之误。
    ②胡可先师:《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8-389页。
    ①乔栋、李献奇、史家珍:《洛阳新获墓志续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页。
    ②《旧唐书》,第4630-4631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一,第2159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五,第2404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五,第2447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四,第2361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三○,第2086页。
    ②《新唐书》卷一七五,第5249页。
    ③《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38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九,第2625页。
    ⑤《唐摭言》,第75页。
    ⑥《新唐书》卷一七五,第5248-5249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四,第2771页。
    ②《唐摭言》卷四,第53页。
    ③《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38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一,第2104页。
    ⑤傅锡壬:《牛李党争与唐代文学》,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6页。
    ①《新唐书》卷一七四,第5237页。
    ②《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329-330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三,第703-704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十,第571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七,第1117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十八,第1156页。
    ⑦《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九,第1228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二,第2208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七,第2582页。
    ③《旧唐书》卷一七○,第4432页。
    ④《全唐文》卷六三九,第2857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一,第1417页。
    ②《旧唐书》卷一六六,第4358-4359页。
    ③《北梦琐言》,第24页。
    ④[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全宋笔记》第二编十辑,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
    ⑤[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79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九,第3716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七,第1869-1870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四,第1694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九,第1272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五,第1773页。
    ⑤《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21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五,第2401页。
    ⑦《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六,第2502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六,第2503页。
    ②《樊南文集》卷八,第475页。
    ③《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33页。
    ④《唐诗纪事》,第748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270页。
    ⑥朱金城:《白居易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132页。
    ①陈冠明:《唐诗人卢贞考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第478页。
    ②[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八,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21页。
    ③《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376-377页,以下《卢载墓志》皆同,不再注出。
    ④《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308-309页,以下《卢载夫人郑氏墓志》皆同,不再注出。
    ⑤[唐]元稹撰、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171、172页。
    ①[宋]李昉:《文苑英华》九三九,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4937页。
    ②《元稹集编年笺注》,第477页。
    ③周相录:《元稹年谱新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3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六,第2564页。
    ⑤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新出土历代墓志辑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又载于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中001,第969页。
    ①《文苑英华》九三九,第4936页。
    ②《唐代墓志汇编》贞元041,第1866页。
    ③《唐代墓志汇编》元和071,第1997页。
    ④《元稹集编年笺注》,第474页。
    ①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九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②《旧唐书》卷十七下,第565-573页。
    ③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④[唐]赵麟:《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113页。
    ⑤[唐]张读:《宣室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页。
    ⑥《全唐文》,第1964页。
    ①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5页。
    ②赵力光主编:《碑林集刊》第十二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页。
    ③以上六条依次出自《元稹集编年笺注》,第170、281、477、499、911、507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六,第2507页。
    ②《全唐诗》卷四六三,第5270页。
    ③[唐]刘禹锡撰、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728页。
    ④《全唐诗》卷五一○,第5800-5801页。
    ①[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集解:《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697-698页。
    ②[唐]司空图撰、祖保泉、陶礼天笺校:《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③《全唐诗》卷七九五,第8960页。
    ④[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12页。
    ⑤《册府元龟》(校订本),第7536页。
    ⑥《册府元龟》(校订本),第5291页。
    ①《旧唐书》,第4428页。
    ②[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48-7849页。
    ③《旧唐书》卷一七三,第4506页。
    ④《新唐书》卷一八二,第5357页。
    ⑤《旧唐书》卷一六三,第4267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九,第2027页。
    ⑦《册府元龟》(校订本),第1807页。
    ⑧[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5页。
    ⑨《旧唐书》卷十七,第577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302页。
    ②《新唐书》卷一九五,第5591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五,第2439页。
    ④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2页。
    ⑤《旧唐书》卷十八上,第603页。
    ⑥[明]欧大任:《欧虞部集十五种》之《嵩山石刻记》,《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7册,第154页。
    ⑦《寰宇访碑录》,《丛书集成初编》第1584册,第148页。
    ⑧《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第1149页。
    ⑨《唐代墓志汇编》大中127,第2350页。
    ⑩《南部新书》,第103页。
    ①《唐代墓志汇编》大中047,第2284页。
    ②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五辑,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③[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二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907页。
    ④《唐代墓志汇编》大中054,第2289页。
    ⑤[唐]南卓:《羯鼓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0-11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九,第2027页。
    ①《全唐诗》卷四六三,第5270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六,第2507页。
    ①[宋]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 《丛书集成初编》第1508册,商务印书社1935年版,第14页。
    ①[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外集卷上,第3864页。
    ③《金石录校证》,第178页。
    ④[清]毕沅:《中州金石记》,《从书集成初编》第1523册,第85页。
    ⑤《中州金石记》,第107页。
    ⑥[清]孙星衍: 《寰宇访碑录》卷十, 《丛书集成初编》第1586册,第436页。
    ①《金石录校证》,第179页。
    ②[明]周锡珪:《唐碑帖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78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248页。
    ③《白居易集》卷二二,第500页。
    ④[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宋元方志丛刊》第七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021页。
    ⑤《嘉泰会稽志》,第6908页。
    ⑥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05-206页。
    ①[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丛书集成初编》第1580册,第37页。
    ②[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三八,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56页。
    ③[宋]周密:《武林旧事》,西湖书社1981年版,第87页。
    ④[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页。
    ⑤[清]李中简: 《嘉树山房集》,清嘉庆六年嘉树山房刻本,第10页。
    ⑥[清]杨守敬:《湖北金石志》,《续修四库全书》第9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41-442页。
    ①[清]王昶:《金石萃编》,《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四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版,第2554页。
    ②《湖北金石志》,第452、451页。
    ③《宝刻类编》,《丛书集成初编》第1514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33页。
    ④《宝刻丛编》,83页。
    ⑤[宋]郑樵:《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69-1870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第2550页。
    ①《通志二十略》,第1872页。
    ②[清]王原祁等撰辑:《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1799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六八,第3663页。
    ④[清]冯桂芬等编纂:《同治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08页。
    ⑤[明]李贤等编纂:《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2页。
    ⑥[清]曾国藩刘坤一等修:《光绪江西通志》,《续修四库全书》第658册,第773页。
    ⑦[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38页。
    ⑧[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宋元方志丛刊》第五册,第4729页。
    ⑨[宋]周淙:《乾道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第四册,第3235页。
    ①[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4页。
    ②[清]雍正敕修:《雍正浙江通志》,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894页。
    ③[清]陈琼修:《民国杭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736页。
    ④[清]蒋宏任:《峡石山水志》,《丛书集成初编》第3171册,第7页。
    ⑤[清]秦瀛:《小岘山人诗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65册,第195页。
    ⑥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86页。
    ⑦[清]姚文田:《邃雅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82册,第520页。
    ⑧[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第四册,第3610页。
    ⑨《民国杭州府志》,第736页。
    ①[宋]陈舜俞:《庐山记》,《丛书集成新编》第90册,第289百.
    ②[宋]张淏:《宝庆会稽续志》,《宋元方志丛刊》第七册,第7127页。
    ③[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93页。
    ④[明]楼钥:《攻媿集》,《四部丛刊》本,第7页上.
    ⑤《舆地碑记目》,第100页。
    ⑥《宝刻丛编》,第83页。
    ①《咸淳临安志》,第4147页。
    ②《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第617册,第130页。
    ③[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九,世界书局1937年版,第593页。
    ④《金石录校证》,第181页。
    ⑤《嘉泰吴兴志》,第4837页。
    ⑥《金石录校证》,第165页。
    ⑦《舆地碑记目》,第35-38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十一,第2696页。
    ②《全唐文》卷七四二,第3404页。
    ③《宝刻丛编》,第429页。
    ④《金石录校证》,第167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一,第2687页。
    ⑥《金石录校证》,第167页。
    ⑦《宝刻丛编》,第427页。
    ⑧《舆地碑记目》,第35页。
    ⑨《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一,第2702页。
    ①《宝刻类编》,第228页。
    ②[宋]朱长文:《墨池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③《唐碑帖跋》,第248页。
    ④《金石录校证》,第180页。
    ⑤《金石录校证》,第184页。
    ⑥《南部新书》,第103页。
    ⑦《宝刻丛编》,第83页。
    ⑧《墨池编》,第349页。
    ⑨[明]祁光宗:《关中陵墓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20册,第42页。
    ⑩[宋]欧阳棐:《集古录目》,《丛书集成续编》第91册,第503页。
    ①《舆地碑记目》,第20页。
    ②《浙江通志》,第4376页。
    ③《舆地碑记目》,第1页。
    ④《咸淳临安志》,第3582页。
    ⑤《民国杭州府志》,第732页。
    ⑥《咸淳临安志》,第3582-3584页。
    ⑦《武林旧事》卷五,第88页。
    ⑧[清]王棠:《燕在阁知新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47册,第272-273页。
    ⑨《舆地碑记目》,第1页。
    ⑩《白居易集笺校》,第3669页。
    ①《乾道临安志》,第3240页。
    ②《民国杭州府志》,第732页。
    ③《舆地碑记目》,第2页。
    ④[宋]释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1页。
    ⑤《舆地碑记目》,第7页。
    ⑥《同治苏州府志》,第608页。
    ⑦《舆地碑记目》,第7页。
    ⑧《白居易集笺校》卷七十,第3785-3786页。
    ⑨《舆地碑记目》卷二,第36页。
    ⑩[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14页。
    ①《方舆胜览》,第881页。
    ②《湖北金石志》,第394-395页。
    ③《舆地碑记目》,第65页。
    ④《舆地碑记目》,第103页。
    ⑤[明]于奕正:《天下金石志》,《续修四库全书》第886册,第343-344页。
    ⑥《湖北金石志》,第395页。
    ⑦《全唐诗》卷四八三,第5495页。
    ⑧《宝刻丛编》,第82页。
    ⑨《墨池编》,第356页。
    ⑩[清]孙灏、田文镜等编纂:《雍正河南通志》卷七九,《四库全书》第538册,第681页。
    ①[清]汤右曾:《怀清堂集》,《四库全书》第1325册,第566页。
    ②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66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七一,第3805页。
    ④《墨池编》,第356页。
    ⑤《宝刻类编》,第228页。
    ⑥《宝刻丛编》,第93页。
    ⑦《墨池编》,第349-350页。
    ⑧《白居易集笺校》,第3726页。
    ⑨《舆地碑记目》,第13-14页。
    ⑩《天下金石志》,第294页。
    ⑾《嘉泰会稽志》,第6854页。
    ①《宝刻丛编》,第265页。
    ②[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宋元方志丛刊》第七册,第7596页。
    ③《嘉泰吴兴志》,第4838页。
    ④[清]陆心源:《吴兴金石记》,《续修四库全书》第911册,第505页。
    ⑤《天下金石志》,第320页。
    ⑥《舆地碑目记》卷一,第2页。
    ⑦《唐代墓志汇编》,第1980页。
    ①《雍正河南通志》,第692页。
    ②[宋]袁褧:《枫窗小牍》,《丛书集成初编》第2784册,第19页。
    ③《白居易集》外集卷下,第1555页引。
    ④顾学颉:《白居易所书诗书志石刻考释》,《文物》1979年第8期,第60页。
    ⑤温玉成:《白居易故居出土的经幢》,《四川文物》2001年第3期,第64页。
    ⑥《湖北金石志》,第397页。
    ①[清]张照:《石渠宝笈》,《四库全书》第825册,第244页。
    ②《石渠宝笈》,《四库全书》第824册,第60页。
    ③《乾隆江南通志》,《四库全书》第508册,第374页。
    ④[元]陆友仁:《研北杂志》,《丛书集成新编》第87册,第396页。
    ⑤[清]陆心源:《穰梨馆过眼续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087册,第439-440页。
    ⑥[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四库全书》第817册,第233页。
    ①《清河书画舫》,第250页。
    ②[清]吴荣光:《辛丑销夏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491-492页。
    ③[清]敕撰:《秘殿珠林》,《四库全书》第823册,第509页。
    ④[明]妙声:《东皋录》,《四库全书》第1227册,第572页。
    ⑤[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四库全书》第828册,第193页。
    ①[清]高士奇:《苑西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6册,第726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四库全书》第1281册,第164页。
    ③[清]彭蕴章:《松风阁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518册,第399-400页。
    ④[清]胡敬:《胡氏书画考三种》,《国朝院画录》卷上,《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33-34页。
    ⑤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186页。
    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八册,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①[清]方浚颐:《梦园书画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086册,第777页。
    ②[明]汪砢玉:《珊瑚网》,《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36页。
    ③《珊瑚网》,第1036页。
    ④《石渠宝笈》,第167页。
    ⑤《石渠宝笈》,第408页。
    ①《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二册,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130页。
    ②董国强:眠琴山房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一54858677010009z4.html,2007年10月22日。
    ③[宋]王应麟:《玉海》,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649页。
    ④[宋]周必大:《玉堂类稿》卷十,《丛书集成三编》第18册,第699页。
    ⑤《玉堂类稿》,第698页。
    ⑥《玉海》,第649页。
    ⑦《玉堂类稿》卷十八,第764页。
    ①[宋]周必大:《益公题跋》,《丛书集成新编》第50册,第528页。
    ②《玉海》,第650页。
    ③《弇州四部稿》一三二,第199-200页。
    ④[清]顾复:《平生壮观》第二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45页。
    ⑤《弇州四部稿》,第281页。
    ⑥《弇州四部续稿》卷一五○,第175页。
    ⑦[清]葛金烺:《爱日吟庐书画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088册,第411页。
    ①[清]秦祖永:《桐阴论画》,《续修四库全书》第1085册,第380页。
    ②[清]丁仁撰:《八千卷楼书目》,卷十四第18页上。
    ③[清]蔡殿齐:《国朝闺阁诗钞》第十册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626册,第709页。
    ④[清]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第174-175页。
    ⑤[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本,第5页下。
    ⑥[宋]詹初:《寒松阁集》,《丛书集成续编》第131册,第161页。
    ⑦[元]艾性夫:《剩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194册,第426页。
    ⑧[明]董其昌撰:《画禅室随笔》,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19页。
    ⑨《石渠宝笈》,第95页。
    ①[清]胡敬:《西清劄记》, 《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71-72页。
    ②《董其昌草书》,中国书店1989年版,第106页。
    ③《明董其昌琵琶行》,上海书画出版社1988年版
    ①《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一册,第86页。
    ②[清]陶梁:《红豆树馆书画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400-401页。
    ③《石渠宝笈》,第542页。
    ④《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一册,第68页。
    ⑤[清]庞元济:《虚斋名画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090册,第384页。
    ⑥[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068册,第149页。
    ⑦《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十册,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①[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332页。
    ②《弇州四部续稿》,第377页。
    ③[明]张凤翼:《处实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53册,第444页。
    ④[清]陆绍曾:《古今名扇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11册,第664页。
    ⑤[清]齐学裘:《见闻续笔》,《续修四库全书》第1181册,第559页。
    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四册,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423页。
    ①[清]胡敬:《国朝院画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45页。
    ②[清]李佐贤:《书画鉴影》卷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085册,第742页。
    ③[清]石韫玉:《独学庐三稿》卷四,《续修库全书》第1466册,第591页。
    ④[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四部丛刊初编》本,第335页。
    ⑤《中国书画图目》第八册,第275页。
    ①指先诗后笔本卷三十一,本节所引卷数皆指保持原貌的前后续集本而言(可参照那波本卷数),以下不再注出相应先诗后笔本卷数。
    ②[日]小松茂美编:《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讲谈社1993年版,第36-39页。
    ③[日]小松茂美:《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株式会社、旺文社1997年版,第281页。
    ①《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第281-282页。
    ②韩天雍:《三笔三迹》,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③[日]下中弥三郎编:《书道全集》第十二册,平凡社1930-1931年版,第24页。
    ④《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42页。
    ⑤本节诗歌与日本书迹相校之本为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文章书迹与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相校。
    ⑥《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40-43页。
    ①《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第308页。
    ②《书道全集》第十二册,第73图。
    ③《书道全集》第十二册,第74-76图。
    ④《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第313-320页。
    ①《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第321页。
    ②《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44-45页。
    ①《书道全集》第十二册,第77图。
    ②《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三册,第62-71页。
    ①《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三册,第86-89页。
    ②《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三册,第93页。
    ③《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20-21页。
    ①《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三册,第19-23页。
    ②《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三册,第27页。
    ③《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三册,第30-35页。
    ①《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三册,第37页。
    ①《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三册,第40-45页。
    ②《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三册,第47-48页。
    ①《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三册,第59页。
    ②[日]渡濑英仁、神鹰德治:《<传小野道风法帖>的翻字与本文系统》,《白居易研究年报》第六号(2005年),第211页。
    ①《书道全集》第十二册,第34页。
    ②《书道全集》第十二册,第34页。
    ③《书道全集》卷十二册,第264页。
    ④《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52-53页。
    ①《书道全集》第十二册,图1,第49页。
    ②《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54页。
    ③《书道全集》第十二册,第35页。
    ④《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17页。
    ⑤《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17-19页。
    ⑥《书道全集》第十二册,第24页。
    ⑦《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9页。
    ①《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第355页。
    ②《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4-5页。
    ③《书道全集》卷十二册,第37页。
    ④《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28页。
    ⑤《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第362页。
    ⑥《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30-35页。
    ①《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第367页。
    ②《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23页。
    ③《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第369页。
    ④《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第380页。
    ⑤《书道全集》第十二册,第64页。
    ⑥《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27页。
    ①《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29页。
    ②《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25页。
    ③[日]神鹰德治:《书迹资料》,《白居易研究讲座》第六卷,第56页。
    ①《白居易研究年报》第四号(2003年),第242-264页。
    ②[日]神鹰德治:《法帖尊圆亲王<长恨歌>》,《白居易研究年报》(2002年),第161-163页.
    ③[日]神鹰德治:《尊(?)亲王法帖<长恨歌>的本文系统》,《汉文教室》166号,大修馆书店1990年版。
    ④《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第288页。
    ⑤《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第288页。
    ①《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289页。
    ②《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29页。
    ③《书道全集》第十二册,第158页。
    ④《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三册,第74页。
    ①《平安朝传来白氏文集与三笔三迹研究》第三册,第99页。
    ②《书道全集》第十二册,第5页。
    ③《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第263页。
    ④《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第263页。
    ⑤《书道全集》第十二册,第4-5页。
    ⑥《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50页。
    ①《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三册,第100页。
    ②《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二册,第102页。
    ③《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10-11页。
    ④《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12页。
    ⑤《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13页。
    ⑥《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14页。
    ①《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15页。
    ②《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293页。
    ③《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16页。
    ④《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22页。
    ⑤《书道全集》第二十三册,图69-71。
    ⑥《书道全集》第二十三册,图18。
    ①《书道全集》第二十三册,图62。
    ②《书道全集》第十二册,图80-81。
    ③《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50页。
    ④《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47页。
    ⑤《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48页。
    ⑥《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49页。
    ⑦《古笔学大成》第二十五卷,第49页。
    ⑧《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第三册,第108页。
    ①《画禅室随笔》,第19页。
    ②《唐碑帖跋》,第248页。
    ①[宋]王明清:《挥麈录》,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5-26页。
    ②《嘉定赤城志》,第7582-7583页。
    ③[宋]官方修:《宣和书谱》,《丛书集成初编》第1632册,第225-226页。
    ④[清]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四部丛刊》本,第30页下。
    ⑤[明]安世凤:《墨林快事》,《四库全书存目丛刊》子部第118册,第336页。
    ⑥《曝书亭集》卷四十九,第593页。
    ①[宋]洪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52页。
    ②顾学颉:《白居易所书诗书志石刻考释》,《文物》1979年第8期,第61页。
    ③[清]缪荃孙:《云自在龛随笔》原稿本卷五,第6页。
    ④《秘殿珠林》,第502-503页。
    ⑤《老年教育》,2008年第1期,第18页。
    ①[清]王澍:《虚舟题跋》,《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817页。
    ②[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869页。
    ③关于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的基本情况,可参见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第41页。
    ①[日]川濑一马监修:《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影印)第4册,勉诚社1981年版,第47页。
    ②《白居易集综论》,第46页。
    ③[日]岛田翰:《汉籍善本考》卷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475页。
    ④[日]太田次男:《以旧抄本为中心的白氏文集本文研究》上册,勉诚社1997年版,第195页引。
    ①[日]澁江全善、[日]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卷六,《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第1册,第373页。
    ②[日]花房英树:《白氏文集批判研究》,朋友书店1974年版,第224、226、227引。
    ③《白氏文集批判研究》,第232、233页引。
    ①[日]神鹰德治:《官版白氏文集》,《白居易研究讲座》第6卷,第280页。
    ②详见《日藏汉籍善本书录》,第1479页。
    ③[日]汤浅吉美:《明历刊本和马元调本的校异》,《白居易研究讲座》第6卷,第243页。
    ①(神田本)《文集卷第四》影印本,古典保存会1929年版,卷末。
    ②原观点见于太田次男《神田本白氏文集研究》,第174页,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第40页曾转录。修正后观点,见《以旧抄本为中心的白氏文集本文研究》上册,第616页。
    ③《以旧抄本为中心的白氏文集本文研究》上册,第698页引。
    ④《文选·赵志集·白氏文集》,天理大学出版社1980年影印出版,第473页。
    ⑤《文选·赵志集·白氏文集》,第420页。
    ⑥[日]清少纳言、周作人译:《枕草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301页。
    ①《以旧抄本为中心的白氏文集本文研究》下册,第13页引。
    ②[日]森孝太郎、[日]尾崎知光:《白氏长庆集谚解》,和泉书院1986年版。
    ③《以旧抄本为中心的白氏文集本文研究》中册,第629页。
    ④《以旧抄本为中心的白氏文集本文研究》中册,第619页引。
    ①《以旧抄本为中心的白氏文集本文研究》中册,第476页引。
    ②《正宗敦夫文库本长恨歌》(影印本)卷末,株式会社福武书店,1981年版。
    ③《正宗敦夫文库本长恨歌》(影印本),第19页。
    ④《正宗敦夫文库本长恨歌》,第26页引。
    ①序文可参见本论文第四章第一节转引松本隆信《中世国语资料》所录,《正宗敦夫文库本长恨歌》与此本文字略有不同。
    ②[日]近藤春雄:《长恨歌·琵琶行研究》,株式会社明治书院1981年版,第129页。
    ③此八本为大东急记念文库藏庆长版《长恨歌抄》、宽永版《长恨歌》、旧洒竹文库藏《长恨歌》和国田百合子藏《长恨歌抄》等四个古活字片假名抄,中田祝夫博士藏古版《长恨歌》,内阁文库藏《长恨歌抄》、国田百合子藏《长恨歌新抄》等两个平假名抄,以及(?)イデン民族博物馆藏的《长恨歌》外国资料一本,见国田百合子《长恨歌·琵琶行诸本国语学的研究翻字校异篇》,樱枫社1983年版,第1页。
    ④详见安野博之《关于江户时代<长恨歌>享受的一齣》,《白居易研究年报》2003年,第144页。
    ①《长恨歌与琵琶行研究》,第112页。
    ②以上版本见于桂诚一郎。隽雪艳《琵琶引本文的校异》(《白居易研究讲座》第六卷,第66页),具体情况不明。
    ③[日]神鹰德治:《墨迹资料》,《白居易研究讲座》第六卷,第39页。
    ①《以旧抄本为中心的白氏文集本文研究》中册,第126页。
    ②具体情况可以参看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第47页。
    ③《以旧抄本为中心的白氏文集本文研究》中册,第212页引。
    ④[日]后藤昭雄:《金刚寺藏<文集抄>》,见《白居易研究年报》创刊号,勉诚社2000年版,第78页。此文后被译成中文收录在后藤昭雄《日本古代汉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7-74页。
    ⑤《日藏汉藉善本书录》误为《王妃曲》。
    ⑥[日]安野博之:《庆长敕版<长恨歌琵琶行><白氏五妃曲>之刊行》,《汲古书院·汲古》1999年第12期,第31页引。
    ①据严绍璗《日藏汉藉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此本还有仁孝天皇天保四年(1834)京都须磨勘兵卫重印本;京都出云寺重印本等。
    ②[日]相马肇:《白诗抄定本》卷首,孝明天皇嘉永六年(1853)立诚堂刊。
    ①本章第一、二节主要内容乃与本师胡可先先生合作而成,《论<长恨歌>的序与传》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上发表,《<长恨歌>主题考论》在《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上发表。
    ②《全唐诗》卷四,第49页。
    ①白居易:《白氏文集》卷三三,第515页,[日本]八木书店昭和五十三年(1978)影印《天理图书馆善本书丛刊·汉籍之部》本。按,这段文字所言的《白氏文集》卷三三,[日本]勉诚社昭和五十八年(1983)影印的《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缺载,八木书店昭和五十三年影印《天理图书馆善本书丛刊》本则载有《金泽文库》所藏的《白氏文集》卷三三。
    ②《白居易集笺校》外集卷下,第3916页。
    ③周相录:《<长恨歌>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181页引。
    ④[日]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11页。
    ①《文苑英华》卷七九四,第4201页。
    ②[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5页。
    ③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4-44页。
    ①邓乔彬、高翠元:《<长恨歌>与<长恨歌传>》,《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第37页。
    ②夏承焘:《夏承焘集》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78页。按,本文原载1949年4月《国文月刊》第78期,题为《读<长恨歌):兼评陈寅恪教授之<笺证>》。
    ③《文学研究集刊》1964年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77-78页。
    ①此据六地藏寺藏本所录,并加以标点。载《六地藏寺善本丛刊》第六卷《中世国语资料》影印第85页,[日]汲古书院1985年版。
    ②《注好选》卷上,日本株式会社东京美术昭和五十八年(1983)影印东寺观智院藏本,第40页。
    ③《白居易研究讲座》第二卷,勉诚社1993年版,第208-228页。
    ①《文苑英华》卷七九四,第4200页。
    ②《资治通鉴》卷二一五,第6862-6863页。
    ③周绍良:《唐传奇笺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页。
    ④《全唐文》卷六一二,第2739页。
    ⑤《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第6914页。
    ①《文苑英华》卷七九四,第4201页。
    ②《太平广记》卷四八六,第4000页。
    ③汪辟疆:《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4页。
    ①《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5年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②[宋]张读:《宣室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页。
    ③《宣室志》,第80页。
    ④[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页。
    ⑤[唐]颜真卿:《颜鲁公集》卷五,《四部备要》本,第58页。
    ①《文苑英华》卷七九四,第4200页。
    ②[宋]赵与时:《宾退录》、齐治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15页。
    ③《文苑英华》卷七九四,第4201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四,第237页。
    ②《元稹集》外集卷六,第677页。
    ③张中宇:《“一篇长恨有风情”:兼及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148-151页;《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第90-97页。
    ①《文苑英华》卷七九四,第4201页。
    ②[唐]黄滔:《黄御史集》卷七,《四部丛刊》本,第85页。
    ③[唐]杜牧:《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7页。
    ④《容斋随笔》卷十五,第200-201页。
    ⑤[宋]车若水:《脚气集》,《丛书集成新编》第87册,第201页。
    ①[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7页。
    ②[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1、457页。
    ③[宋]田锡:《咸平集》卷二,《丛书集成续编》第124册,第36页。
    ④[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6页。
    ⑤[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四库全书》第1290册,第761页。
    ⑥[明]唐汝洵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卷二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2页。
    ⑦《白香山诗集》卷十二,《四部备要》本,第139页。
    ⑧[清]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卷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65页。
    ⑨《唐宋诗醇》卷二二,《四库全书》第1448册,第452页。
    ①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75-176页。
    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4页。
    ②[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18页。
    ③[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55页。
    ④[南朝]刘义庆著、[南朝]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页。
    ⑤《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上,第126-127页刘孝标注引。
    ⑥[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00页。
    ⑦[南朝]江淹著、[明]胡之骥汇注:《江文通集汇注》卷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7页。
    ⑧[北魏]杨街之著、杨勇校笺:《洛阳伽蓝记》卷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5页。
    ⑨[南朝]鲍照著、钱仲联注:《鲍参军集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96页。
    ①《世说新语》卷上之下,第268页刘孝标注引。
    ②[北周]庾信撰、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卷十五,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70页。
    ③[梁]慧皎:《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页。
    ④[唐]骆宾王撰、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笺注》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⑤((全唐诗》卷三八九,第4388页。
    ⑥[唐]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7页。
    ⑦[唐]孙棨:《北里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5页。
    ⑧[唐]赵元一:《奉天录》,《丛书集成新编》第114册,第428页。
    ⑨《全唐诗》卷五一○,第5823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七,第1147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六,第1861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七,第1120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四,第1626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十,第1393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十六,第1053页。
    ①王运熙:《白居易诗歌的分类与传播》,《唐代文学研究》第8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0页。
    ②《元稹集》卷五一,第554-555页。
    ③《全唐诗》卷四,第49页。
    ①《旧唐书》卷二八,第1051页。
    ②《旧唐书》卷九五,第3011页。
    ③《资治通鉴》卷二一一,第6694页。
    ④[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六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68页引。
    ⑤[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第43页。
    ①[五代]王仁裕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②《旧唐书》卷五一,第2178页。
    ③《开元天宝遗事十种》,第135页。
    ④《开元天宝遗事十种》,第131页。
    ⑤《开元天宝遗事十种》,第135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一,第1412页。
    ①卞孝萱:《唐玄宗杨贵妃五题》,《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11-17页。
    ②《旧唐书》,第1854页。
    ③《新唐书》卷二二,第475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一四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47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第686页。本章所引《琵琶行》皆出自此,下不注出。
    ②《白居易集笺校》,第693页。
    ③《新唐书》,第475页。
    ④任半塘:《教坊记笺订》,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页。
    ⑤[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14页。
    ⑥《旧唐书》,第1051页。
    ⑦[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95页。
    ①[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21页。
    ②《宋史》卷一四二,第3347页。
    ③《乐书》,《四库全书》第211册,第849页。
    ④《玉海》,第1918页。
    ⑤《宋史》卷一四二,第3349页。
    ⑥《乐府杂录》,第24-26页。
    ①《乐书》,第848页。
    ②《乐府杂录》,第22页。
    ③《乐书》,第849页。
    ④《新唐书》卷二二二上,第6275页。
    ⑤[唐]樊绰: 《蛮书》,《丛书集成新编》第94册,第127页。
    ⑥《新唐书》,第476-477页。
    ⑦《乐书》,第753页。
    ⑧《新唐书》二二,第475页。
    ⑨《太平广记》,第1553页。
    ⑩《元稹集》卷二四,第280页。
    ①[元]张翥:《张蜕庵诗集》,《四部丛刊》本,第23页上。
    ②《乐府杂录》,第33页。
    ③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湾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27、233页)、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皆认为仗内教坊即内教坊,是机构变革的延续而造成名称的变化。但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则认为:“‘仗内教坊’本指五仗内之乐人,属于皇帝出入之仪卫中。其职守为鼓吹,有击钟鼓,作三严,及奏二乐等。”(第194页)康瑞军《论唐末仗内教坊的实质及其它》(《黄钟》2008年第3期,第54-60页)、柏红秀《唐代仗内教坊考》(《戏曲艺术》2006年第3期,第43-46页)亦持此观点。任、康、柏诸人认为仗内教坊属鼓吹署军乐,并未有坚实有力之证据,多为推测之词。
    ④《玉海》,第1947页。
    ⑤[宋]宋敏求:《长安志》,《宋元方志丛刊》第一册,第104页。
    ①[唐]释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大藏经》第五十五册,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6年版,第885页。
    ②《旧唐书》,第465页。
    ③《乐府杂录》,第44页。
    ④周绍良、周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961页。
    ⑤《太平广记》,第2003页。
    ⑥[唐]南卓:《羯鼓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页。
    ①《太平广记》,第1125页.
    ②[唐]袁郊:《甘泽谣》,《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47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五,第876页。
    ④《唐摭言》,第25页。
    ⑤《全唐诗》卷三百二,第3441页。
    ⑥[唐]杜牧著、[清]冯集梧注:《樊川集诗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新1版,第53-54页。
    ①《樊川集诗注》卷一,第54-55页。
    ②《全唐诗》卷三百三,第3448页。
    ③《新唐书》,第1345页。
    ④《全唐诗》卷三四八,第3888页。
    ⑤[清]钱谦益:《列朝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624册,第376页。
    ⑥《教坊记笺订》,第42页。
    ①《乐府杂录》,第26页。
    ②《因话录》,第71页。
    ③《乐府杂录》,第27页。
    ④《乐府杂录》,第33页。
    ⑤[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65页。
    ⑥《类编长安志》,第221页。
    ⑦[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60页。
    ①《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066,第1085页。
    ②《全唐诗》卷三百二,第3445页。
    ③[宋]孟元老著、邓之城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6页。
    ④《全唐诗》卷四八○,第5465页。
    ⑤《乐府杂录》,第30-31页。
    ⑥《元稹集》卷二六,第304页。
    ①《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建中009,第728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第1393、3782、926页。
    ③《唐会要》,第736页。
    ④[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9页。
    ⑤[唐]孙棨:《北里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2页。
    ①《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第一册,第217页。
    ②《全唐诗》卷八二,第882页。
    ①[唐]卢照邻撰、李云逸校注:《卢照邻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8页。
    ②[唐]孟浩然撰、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
    ③《元稹集》,第97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六,第321页。
    ⑤《唐国史补》,第59页。
    ⑥《长安志》,《宋元方志丛刊》第一册,第138页。
    ⑦《长安志》,第121页。
    ⑧《全唐诗》卷八二一,第9267页。
    ⑨《全唐诗》卷三○七,第3484页。
    ⑩[明]朱诚泳:《小鸣稿》,《四库全书》第1260册,第361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第2744、266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第875、966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十,第557页。
    ②[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64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第370、379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第367、1010、376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第366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第1009、554、979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第556、997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第983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第994、508、555页。
    ④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9页引。
    ①《全唐诗》卷三四九,第3903页。
    ②《全唐诗》卷四七三,第5369-5370页。
    ③《韩昌黎文集校注》,第303页。
    ④《全唐文》卷五四四,第2442页。
    ⑤[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86页。
    ①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20页。
    ②《刘禹锡集》卷二七,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50-351页。
    ③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页。
    ①[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外集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99页。
    ②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7页.
    ③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卷一,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5-46页。
    ④[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
    ①《杜牧集系年校注》卷一,第72页。
    ②杜牧:《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杜牧集系年校注》卷十六,第1009页。
    ③《全唐诗》卷四八○,第5466页。
    ④《全唐诗》卷五一一,第5839页。
    ①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②郑志敏:《细说唐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①《细说唐妓》,第114-120页。
    ②关于中唐诗人在政治漩涡中的不幸命运,可以参看本师胡可先先生的《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四,第1674页。
    ①[日]静永健:《白居易写讽谕诗的前前后后》,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4-49页。
    ②张中宇:《白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54-55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五,第2794页。以下《与元九书》皆引自此书,不再注出.
    ①《元稹集》卷五一,第554页。
    ②《白居易集综论》,第3-31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六,第2832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九,第3663页。
    ⑤[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二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526页。
    ①[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4页。
    ②《全唐文》卷六八五皇甫湜《答刘敦质书》云:“湜求闻来京师三年矣,一年以来成颠蹶,二年以不试狼狈,及今三年而不遇有司。”(第3112页)二年以不试狼狈,指贞元二十年停举,见徐松《登科记考》,则刘敦质永贞元年春以后卒。
    ③《元稹集》,第352页。
    ④《元稹集》,第352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一,第65页。
    ②《白居易集综论》,第318页。
    ③查屏球:《唐诗与唐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1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二,第1463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第75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一,第70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第101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二,第78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二,第103页。
    ④杨民苏《白居易<新乐府>、<秦中吟>以外的讽谕诗》(《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第2期,第56-64页)对《新乐府》、《秦中吟》以外的讽谕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进行了论述,认为其中颇多寓言诗、咏物诗、咏史诗,含蓄委婉,有高于前者之处。
    ①谢思炜:《白居易讽谕诗的诗体与言说方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45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一,第43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一,第127页。
    ②《白居易写讽谕诗的前前后后》,第172页。
    ③[唐]韦毂辑、[清]宋邦补注:《才调集补注》,清乾隆五十八年宋思仁刻本,第21页下。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一,第54、69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二,第78、133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三,第170页。
    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46页。
    ③《元白诗笺证稿》,第290页。
    ④《元白诗笺证稿》,第294、295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二,第81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三,第254、245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一,第48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九,第464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一,第8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一,第43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一,第47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一,第18、465页。
    ②[清]杨绳武: 《钟山书院规约》,《丛书集成续编》第62册,第479页。
    ③《唐宋诗醇》卷十九,第409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第5、284、441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九,第3721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五,第293页。
    ②[日]川合康三著、刘维治等译:《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①檀作文:《试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43-51页。
    ②邓新跃:《白居易闲适诗与禅宗人生境界》,《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第82-86页。
    ③[唐]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版,第380页。毛妍君认为“闲适”二字组成一个词,具有闲散、安适之意,始自中唐白居易。川合康三《白居易闲适诗考》也认为“闲适”二字最初见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但据此,“闲适”一词并非始自白居易。
    ④[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80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七,第371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第281、304、307、336页。
    ②[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4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五,第291页。
    ④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3页。
    ⑤《庄子集释》,第813页。
    ⑥[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987页。
    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3680页。
    ⑧《白居易集笺校》卷六,第334页。
    ⑨《白居易集笺校》卷六,第335页。
    ①《庄子集释》,第716页。
    ②[唐]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記》卷二,《中国养生文献全书》第一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20页。
    ③《庄子集释》卷五,第457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五,第284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第285、317、302、351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五,第270页。
    ⑦《白居易集笺校》卷六,第314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五,第272、281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第297、353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第276、286、274、295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第269、292、346页。
    ②《白居易写讽谕诗的前前后后》,第53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第318、353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第402、408、408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第435、458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第364、367页。
    ⑦《白居易集笺校》,第2223、2382页。
    ①《元白诗笺证稿》,第327页。
    ②[清]赵翼:《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1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七,第360页。
    ④[元]元好问:《元遗山诗笺注》,《四部备要》本,第171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五,第265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五,第305-306页。
    ③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25页。
    ④[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13页。
    ⑤[晋]陶渊明著、袁行霈校注:《陶渊明集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5、243、250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五,第281页。
    ⑦《陶渊明集校注》,第67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五,第304页。
    ②《陶渊明集校注》,第86、125、261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第288、289、318页。
    ④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1-412页。
    ⑤《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9页。
    ⑥钱钟书:《宋诗选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页。
    ①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97页。
    ②苏晓威、郭洪涛:《论韦应物五言诗诗风的“清”》,《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第70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第279、281、296、319、356、324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第292、299、355、272、284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第290、271页。
    ③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150页。
    ④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7-338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五,第302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五,第266页。
    ②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5页。
    ③田崇雪:《文学与感伤》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一,第1441页。
    ①《白居易年谱》,第9-10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九,第499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第495、2594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第628、498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九,第496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五,第287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十四,第846、862、849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六,第348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第321、408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第900、513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七,第1099页。
    ④[清]郭金台:《石村诗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4册,第621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九,第498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第520、533、538、535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八,第2595页。
    ④[清]潘江:《木压集》卷五, 《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2册,第50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十,第524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十四,第850、853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十,第538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九,第480页。
    ④静永静认为“白氏感伤诗群中,有吟咏其夭折长女金銮子的诗篇(按:下有注指《金銮子晬日》和《念金銮子二首》),感伤诗《观儿戏》(卷十)旨趣亦与这首《弄龟罗》相同。”(《白居易写讽谕诗的前前后后》,第43页)实在是有违作者本意。金銮子的夭折令作者感受的痛苦与阿龟和罗子健康成长给予诗人的宽慰,一感伤,一闲适,岂可云其旨趣相同?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九,第471页。静永健同样没有注意到原感伤性与再感伤性的区别,所以会认为《禁中月》为闲适诗。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十,第553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第397、475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九,第471、482、487页。
    ①程俊英、蒋见元注:《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83、329、421、195页。
    ②徐国荣:《中古感伤文学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245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第463、473页。
    ②关于《长恨歌》的创作与白居易恋情的关系,可以参看王拾遗《“他生未卜此生休”——论<长恨歌>主题思想》(《宁夏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和张军《长恨歌哭为湘灵——白居易<长恨歌>抒情客体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2期)。三人在论述时各有偏向,但都将《长恨歌》与白居易与湘灵的恋情联系起来,是颇有道理的。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一,第593、601页。
    ①《白居易集综论》,第30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第757、473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第767、467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第825、771、777、763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第717、819、876、958页。
    ③[清]田雯:《古欢堂集》,《四库全书》第1324册,第202页。
    ①[明]江进之:《雪涛小书》,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7页。
    ②《元稹集》卷三五,第406页。
    ③《元稹集》卷六十,第632-633页。
    ①[清]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钱大昕全集》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32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六八,第3653-3654页。
    ①游国恩、王起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4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26页。
    ②钱志熙:《元白诗体理论探析》,《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第35页.
    ③《元稹集》卷五一,第555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一,第597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一,第609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十,第1396页。
    ①《元稹集》卷五一,第555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外集卷下,第3916页。
    ①[日]梅洞林憨:《史馆茗话》,蔡镇楚编:《域外诗话珍本丛书》第一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②[日]大曾根章介等编:《校本本朝丽藻》卷下,汲古书院1992年版,第44页。
    ③《校本本朝丽藻》卷下,第70-71页。
    ①[日]岛田忠臣著、中村璋八、岛田伸一郎释:《田氏家集全释》卷中,汲古书院1993年版,第229页。
    ②《校本本朝丽藻》卷下,第69-70页。
    ③《校本本朝丽藻》卷下,第82页。
    ④[日]菅原道真:《菅家后草》,早稻田图书馆藏贞享4年[1687]大森太右卫门梓行本,第6页上,题下有“镰仓本作闻旅雁”之注。
    ⑤《菅家后草》,第3页下、5页下。
    ①《域外诗话珍本丛书》第一册,第48-49页。
    ②[日]江邨绶:《日本诗史》,《域外诗话珍本丛书》第五册,第410页。
    ③[日]早川纯三郎编辑:《本朝文粹》卷十二,国书刊行会1918年版,第212页。
    ④[日]大江朝纲:《江吏部集》卷中,[日]塙保已一:《新校群书类从》卷一三二,内外書籍株式会社1925年版,第386页。
    ⑤肖瑞峰:《日本汉诗发展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4页。
    ①《本朝丽藻》卷下,第70页。
    ②[日]早川纯三郎编辑:《本朝续文粹》卷十二,国书刊行会1918年版,第364页。
    ③[日]惟宗允亮编:《政事要略》卷六一,近藤活版所1903年版,第581-582页。
    ④[日]纪贯之等编、杨烈译:《古今和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三,第724页。
    ②《古今和歌集》,第44、112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十四,第856页。
    ④《古今和歌集》,第45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五,第926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七,第1117页。
    ⑦《新古今和歌集》卷一,早稻田大学文库藏本,第14页。
    ⑧《白居易集笺校》卷三,第156页。
    ⑨李传坤:《试论白居易文学对<枕草子>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第135-142页。
    ①《白乐天与日本文学》,第201页。
    ②[日]久米幹文校订:《大镜》卷二,吉川半七1891版,第10页上。
    ③[日]藤原实资:《小右记》,日本史籍保存会1915年版,第196页。
    ④《小右记》,第198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一,第24页。
    ①[日]稻田利德:《镰仓·室町期和歌与白氏文集》,《白居易研究讲座》第三卷,第317页引。
    ②[日]荫木英雄:《五山文学对白诗的受容》,《白居易研究讲座》第四卷,第280页引。
    ③《五山文学对白诗的受容》,第281页引。
    ①《五山文学对白诗的受容》,第281、282页引。
    ②《五山文学对白诗的受容》,第284页引。
    ③《五山文学对白诗的受容》,第299页引。
    ④《五山文学对白诗的受容》,第290页引。
    ⑤《五山文学对白诗的受容》,第292页引。
    ⑥《五山文学对白诗的受容》,第294-295页引。
    ①《五山文学对白诗的受容》,第296页引。
    ②[日]三村昌义:《能对白居易的受容》,《白居易研究讲座》第四卷,第218页引。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四,第237页。
    ④[日]佚名著、周作人译:《平家物语》,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46页。
    ⑤《白乐天与日本文学》,第271页引。
    ①《白乐天与日本文学》,第267页引。
    ②《白乐天与日本文学》,第143-146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一,第204页。
    ④《白乐天与日本文学》,第148页引。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十八,第1179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第1452、1429、88页。
    ①《白氏文集》,元和四年那波道圆本卷首,东洋大学文化研究所藏。
    ②《白乐天与日本文学》,第154页引。
    ③《白乐天与日本文学》,第154页引。
    ④[明]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校注》卷四,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194页。
    ⑤[日]祗园南海:《诗诀》,《日本诗话丛书》第一卷,文会堂书店1922年版,第25页。
    ⑥[日]太宰春台:《诗论》,《日本诗话丛书》第四卷,第292-293页。
    ⑦[日]伊藤仁斋撰、[日]三宅正彦编集解说:《古学先生诗文集》文集卷三,株式会社ぺり(?)ん社1985年版,第70-71页。
    ①《白居易研究讲座》第四卷,第305页引。
    ②《白居易研究讲座》第四卷,第306页引。
    ③元和四年那波道圆本《白氏文集》卷首,东洋大学文化研究所藏。
    ④[日]菊池桐孙:《五山堂诗话》,《域外诗话珍本丛书》第二册,第400页。
    ⑤[日]津孤孝绰:《夜航余话》,《日本诗话丛书》第三卷,第71页。
    ⑥[日]长野确:《松阴快谈》,《域外诗话珍本丛书》第五册,第279页。
    ⑦[日]东聚:《鉏雨亭随笔》卷上,《日本诗话丛书》第五卷,第234-235页。
    ①《白居易研究讲座》第四卷,第313页。
    ②《鉏雨亭随笔》卷上,第241页。
    ①《白乐天与日本文学》,第158页引。
    ②《新五子稿》冬之部,《俳谐名著文库第五篇》,东京俳书堂藏1916年版。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十四,第800页。
    ④[日]太田次男:《白诗受容考香炉峰雪拨帘看》,《艺文研究》33号,1974年2月,第1-36页。
    ⑤((田氏家集》卷中,第229页。
    ⑥《本朝文粹》卷九,第157页。
    ⑦[日]都良香撰、[日]中村璋八、大塚雅司释:《都氏文集全释》,汲古书院1988年版,第32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一,第2153页。
    ②[日]三木雅博:《岛田忠臣与白诗》,《白居易研究讲座》第三卷,第67页引.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四,第2351页。
    ④[日]本间洋一:《本朝无题诗与白诗》,《白居易研究讲座》第三卷,第145页。
    ⑤《田氏家集全释》卷中,第158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第1468、1330、538、2519页。
    ①[日]后藤昭雄著、高兵兵译:《日本古代汉文学与中国文学》,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4-120页。
    ②[日]藤原定家:《咏歌之大概》,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公开,胜俣铨吉郎旧蔵本。
    ③《源氏物语》,第347页。
    ④《白乐天与日本文学》,第178页。
    ⑤《平家物语》,第146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二,第77页。
    ①《白居易集笺校》卷三,第188页。
    ②[日]大曾根章介:《宽弘期的诗人与白诗》,《白居易研究讲座》第四卷,第130页。
    ③《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三,第736页。
    ④《白乐天与日本文学》,第107-108页。
    ①《枕草子》,第106-107页。
    ②[日]近藤みゆき:《摄关期和歌与白居易》,《白居易研究讲座》第三卷,第209-229页。
    ③[日]川村晃生:《句题和歌与白氏文集》,《白居易研究讲座》第三卷,第190页。
    ①[日]佐伯真一:《白氏文集与平家物语》,《白居易研究讲座》第四卷,第178-196页。
    ①[日]大江维时编纂、宋红校订:《千载佳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7页。
    ①《源氏物语》,第1268页。
    ②《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二,第659-661页。
    ③[日]木南卓一:《相马九方传》,《帝塚山大学论集》第9号,1975年3月,第2-3页引。
    ①《帝塚山大学论集》第9号,第12页。
    ②[日]相马肇:《白太傅诗钞》卷首,孝明天皇嘉永六年(1853)立诚堂刊。
    ①《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第2660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第2660页。
    ③《唐宋诗醇》卷十九,第406页。
    ①《唐宋诗醇》卷十九,第405页。
    ②《唐诗别裁集》,第105页。
    ①《韩昌黎文集校注》,第389页。
    ②《唐代墓志汇编》,第2269页。
    ③《唐代墓志汇编》,第2468页。
    ④《唐代墓志汇编》贞元052,第1873页。
    ①《唐代墓志汇编续集》贞元029,第753页。
    ②《韩昌黎文集校注》,第541页。
    ③陈克明:《韩愈述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4页。
    ④《全唐文》卷六八五,第3112页。
    ⑤《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329-330页。
    ⑥《唐代墓志汇编》,第1962页。
    ①《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373页。
    ②《白居易研究》,第45页。
    ③《唐语林校证》,第279页。
    ④《白居易研究》,第49页。
    ⑤《唐代墓志汇编》元和105,第2024页。
    ⑥《唐代墓志汇编》元和105,第2023页。
    ⑦《唐代墓志汇编》,第1949页。
    ⑧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群书》,《翰学三书》(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①《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03页。
    ②《唐代墓志汇编》大中128,第2351页。
    ③《全唐诗人名汇考》,第817页。
    ④《全唐文补遗》第九辑,第382页。
    ⑤《全唐文》,第2738页。
    ⑥《全唐文补遗》第七辑,第83页。
    ①《唐代墓志汇编》,第2001页。
    ②《唐代墓志汇编》,第1985页。
    ③《新唐书》,第5703页。
    ④《唐代墓志汇编》乾宁001,第2530页。
    ⑤《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元和053,第837-838页。
    ⑥《白居易研究》,第76-77页。
    ⑦《唐代墓志汇编》,第2015页。
    ①《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第110页。
    ②《唐代墓志汇编》,第2077页。
    ③《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37-1038页。
    ④《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第132页。
    ⑤《唐代墓志汇编》咸通011,第2386页.
    ⑥《旧唐书》,第4563页。
    ⑦《唐代墓志汇编》,第2166页。
    ⑧《唐代墓志汇编》开成026,第2184页。
    ⑨《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六,第1796页。
    ⑩《唐代墓志汇编》大和100,第2167页。
    ①《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005,第1034页。
    ②《白居易研究》,第164页。
    ③《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33页。
    ④《唐代墓志汇编》,第1825页。
    ⑤《唐代墓志汇编》,第1354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三,第2298页。
    ⑦《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348页。
    ①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龙门张沟唐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4期,第48-49页;赵君平、赵文成编:《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287、227页。
    ②《全唐文》卷四九八,第2248页。
    ③《登科记考补正》,第662页。
    ④《全唐文》卷六九五,第3162页。
    ⑤《白居易集笺校》卷三三,第2300页。
    ⑥《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348页。
    ⑦《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七,第1883页。
    ⑧《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第113页。
    ⑨《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353页。
    ①杨作龙、赵水森等编著:《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②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第156-157页。
    ③《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第202-203页。
    ④赵振华:《唐郑居中夫妇墓志发覆》,《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5-12页。
    ⑤《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337页。
    ⑥《白居易集笺校》,第1310页。
    ⑦《唐代墓志汇编》景福002,第2527页。
    ①《唐代墓志汇编》会昌003,第2212页。
    ②《唐代墓志汇编》开成035,第2193页。
    ③《唐代墓志汇编》元和105,第2024页。
    ④《白居易集笺校》,第2326页。
    ⑤《全唐文补遗》第四辑,第233页。
    ⑥《全唐诗人名汇考》,第869页。
    ⑦《全唐文补遗》第七辑,第134页。
    ⑧《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中001,第969页。
    ①赵振华、何汉儒:《唐狄兼谟墓志研究》,《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10页。
    ②《全唐文补遗》第七辑,第99页。
    ③《唐代墓志汇编》,第1985页。
    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938页。
    ⑤《唐代墓志汇编》元和079,第2003页。
    ⑥《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328页。
    ⑦《唐代墓志汇编》,第2263页。
    ⑧《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四八,第2894页。
    ①《唐代墓志汇编》,第2421页。
    ②《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98页。
    ③《唐代墓志汇编》,第1924页。
    ④《唐代墓志汇编》,第2099页。
    ⑤《唐代墓志汇编》,第2379页。
    ⑥《唐代墓志汇编》,第2138页。
    ⑦《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第156页。
    ①《唐代墓志汇编》,第2134页。
    ②《旧唐书》,第4575页。
    ③《全唐文补遗》第一辑,第272页。
    ④《全唐文补遗》第一辑,第333页。
    ⑤《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开成025,第940页。
    ⑥《唐代墓志汇编》,第1890、2021、2198页。
    ⑦《白居易集笺校》卷五一,第3015页。
    ⑧《唐代墓志汇编》长庆020,第2073页。
    ①《唐代墓志汇编》元和128,第2040页。
    ②《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30页。
    ③《唐代墓志汇编》,第2142页。
    ④《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397页。
    ⑤《全唐文补遗》第九辑,第421页。
    ⑥《唐代墓志汇编》,第2548页。
    ⑦《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099,第1111页。
    ⑧《旧唐书》,第485-487页。
    ⑨《全唐文补遗》第一辑,第325页。
    ①《唐代墓志汇编》,第2021页。
    ②《唐代墓志汇编》,第2137页。
    ③《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13页。
    ④《唐代墓志汇编》,第2335页。
    《爱日吟庐书画录》,[清]葛金娘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白居易》,王拾遗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张中宇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白居易集笺校》,[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白居易集》,[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白居易集综论》,谢思炜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白居易家谱》,白书斋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年。
    《白居易评传》,褚斌杰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白居易评传》,蹇长春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白居易散文校记》,罗联添著,台北:学海出版社,1986年。
    《白居易——生涯与岁时记》,[日]平冈武夫,京都:朋友书店,1998年。
    《白居易生活系年》,王拾遗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
    《白居易诗集校注》,[唐]白居易撰、谢思炜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白居易新乐府研究》,廖美云著,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
    《白居易研究》,[日]花房英树著,东京:世界思想社,1971年。
    《白居易研究》,王拾遗著,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
    《白居易研究》,杨宗莹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白居易研究》,朱金城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白居易研究讲座》(1-7),[日]太田次男等主编,东京:勉诚社,1993-1998年。
    《白居易研究年报》(1-8),[日]太田次男等主编,东京:勉诚社,2000-2007年。
    《白居易传》,万曼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
    《白居易传论》,苏仲翔著,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白居易资料汇编》,陈友琴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白乐天年谱》,罗联添著,台北:国立编译馆,1989年。
    《白乐天生活与文学》,[日]堤留吉著,东京:敬文社,1957年。
    《白乐天诗解》,[日]铃木虎雄著,东京:弘文堂书房,1927年。
    《白乐天与日本文学》,[日]水野平次著,东京:目黑书店,1930年。
    《白少傅诗钞》,[日]相马肇编,孝明天皇嘉永六年(1853)立诚堂刊本。
    《白氏长庆集》,[唐]白居易撰,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
    《白氏长庆集》,[唐]白居易撰,《四部丛刊初编》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年。
    《白氏长庆集谚解》,[日]森孝太郎、尾崎知光谚解,大阪:和泉书院,1986年。
    《白氏文集》,[日]平冈武夫、今井清校定,京都: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1-1973年。
    《白氏文集批判研究》,[日]花房英树著,京都:朋友书店,1974年。
    《白香山诗集》,[唐]白居易撰,《四部备要》本。
    《白香山诗集》,[唐]白居易撰,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
    《宝刻丛编》,[宋]陈思编纂,《丛书集成初编》本。
    《鲍参军集注》,钱仲联注,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碑林辑刊》第12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北朝胡姓考》,姚薇元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1-101),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北里志》,[唐]孙棨撰,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北梦琐言》,[宋]孙光宪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宾退录》,[宋]赵与时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岑仲勉史学论文集》,岑仲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长安志》,[宋]宋敏求撰,《宋元方志丛刊》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长恨歌·琵琶行研究》,[日]近藤春雄著,东京:株式会社明治书院,1981年。
    《长恨歌·琵琶行诸本国语学的研究翻字校异篇》,[日]国田百合子著,东京:樱枫社,1983年。
    《<长恨歌>研究》,周相录著,巴蜀书社,2003年。
    《<长恨歌>研究资料》,郑州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1987年。
    《册府元龟》,[宋]王钦臣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
    《淳化秘阁法帖考正》,[清]王澍撰,《四库全书》本。
    《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带经堂诗话》,[清]王士祯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登科记考》,[清]徐松撰,中华书局,1984年。
    《登科记考补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撰,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东皋录》,[明]妙声撰,《四库全书》本。
    《董其昌草书》,[清]董其昌书,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
    《读<白氏文集>札记》,[日]下定雅弘著,东京:勉诚社,1996年。
    《独学庐三稿》,[清]石韫玉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樊南文集》,[唐]李商隐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方舆胜览》,[宋]祝穆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封氏闻见记校注》,[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奉天录》,[唐]赵元一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甘泽谣》,[唐]袁郊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高僧传合集》,[梁]释慧皎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攻媿集》,[清]楼钥撰,《四部丛刊》本。
    《古笔学大成》,[日]小松茂美编,东京:讲谈社,1993年。
    《国朝闺阁诗钞》,[清]蔡殿齐编,《续修四库全书》本。
    《国际白居易研究论文集》,中国洛阳白居易研究会编,新城:银河出版社,2006年。
    《韩昌黎文集校注》,[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唐]韩愈撰、钱仲联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韩愈述评》,陈克明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韩愈资料汇编》,吴文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寒松阁集》,[宋]詹初撰,《丛书集成续编》本。
    《河洛墓刻拾零》,赵君平、赵文成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湖北金石志》,[清]楊守敬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胡氏书画考三种》,[清]胡敬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画禅室随笔》,[清]董其昌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怀清堂集》,[清]汤右曾撰,《四库全书》本。
    《寰宇访碑录》,[清]孙星衍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黄御史集》,[唐]黄滔撰,《四部丛刊》本。
    《挥麈前录》,[宋]王明清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集古录目》,[宋]欧阳棐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嘉定赤城志》[宋]陈耆卿编纂,《宋元方志丛刊》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嘉泰会稽志》,[宋]施宿等编纂,《宋元方志丛刊》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嘉树山房集》,[清]李中简撰,《四库全书》本。
    《贾氏谈录》,[唐]张洎撰,车吉心《中华野史》第2册《唐朝卷》,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
    《兼济堂文集》,[清]魏裔介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见闻续笔》,[清]齐学裘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江文通集汇注》,[南朝]江淹撰、[明]胡之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脚气集》,[宋]车若水撰,《四库全书》本。
    《教坊记笺订》,[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校本本朝丽藻》,[日]大曾根章介、佐伯雅子编,东京:汲古书院,1992年。
    《羯鼓录》,[唐]南卓撰,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影印),[日]川濑一马监修,东京:勉诚社,1981年。
    《金石论丛》,岑仲勉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九九销夏录》,[清]俞樾撰,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旧唐书》,[后晋]刘昫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五代]王仁裕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岑仲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类编长安志》,[元]骆天骧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李商隐诗集解》,[唐]李商隐著、刘学锴、余恕诚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李德裕年谱》,傅璇琮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列朝诗集》,[清]钱谦益编,《续修四库全书》本。
    《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唐]刘禹锡撰、陶敏、陶红雨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刘禹锡集》,[唐]刘禹锡撰,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刘禹锡年谱》,卞孝萱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柳宗元年谱》,施子愉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
    《柳河东集》,[唐]柳宗元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杨作龙、赵水森等编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街之撰,《四库全书》本。
    《洛阳名园记》,[宋]李格非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骆临海集笺注》,[唐]骆宾王著、陈熙晋笺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
    《蛮书》,[唐]樊绰撰,《丛书集成新编》本。
    《梅溪集》,[宋]王十朋,《四库全书》本。
    《梦园书画录》,[清]方浚颐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秘殿珠林》,[清]英和等编,《四库全书》本。
    《民国杭州府志》,[清]陈琼修,《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明董其昌琵琶行》,[明]董其昌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8年。
    《墨池编》,[宋]朱长文撰,《四库全书》本。
    《墨林快事》,[明]安世凤撰,《四库全书》本。
    《墨庄漫录》,[宋]张邦基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木厓集》,[清]潘江撰,《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瓯北诗话》,[清]赵翼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匏翁家藏集》,[明]吴宽撰,《四部丛刊初编》本。
    《平生壮观》,[清]顾复撰,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
    《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与三迹研究》,[日]小松茂美著,东京:株式会社、旺文社,1965年。
    《清河书画舫》,[明]张丑撰,《四库全书》本。
    《权德舆诗文集》,郭广伟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全唐文补遗》(1-9),吴钢、吴敏霞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2007年。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全唐诗》(增订本),[清]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穰梨馆过眼叙录》,[清]陆心源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贾贵荣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日本汉诗发展史》,肖瑞峰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
    《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严绍璗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容斋随笔》,[宋]洪迈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少室山房集》,[明]胡应麟撰,《四库全书》本。
    《神田本白氏文集的研究》,[日]太田次男、小林芳规著,东京:勉诚社,1982年。
    《剩语》,[元]艾性夫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诗人玉屑》,[宋]魏庆之撰,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十驾斋养新录》,[清]钱大昕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石村诗文集》,[清]郭金台撰,《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石渠宝笈》,[清]张照编,《四库全书》本。
    《石柱记笺释》,[清]郑元庆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卞永誉编,《四库全书》本。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书画鉴影》,[清]李佐贤辑,《续修四库全书》本。
    《书道全集》,[日]下中弥三郎编,东京:平凡社,1930-1931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史》,[元]脱脱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宋学士文集》,[明]宋濂撰,《四部丛刊》本。
    《邃雅堂集》,[清]姚文田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太平广记》,[宋]李昉编纂,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唐碑帖跋》,[明]周锡珪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唐传奇笺证》,周绍良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唐刺史考全编》,郁贤皓著,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唐大诏令集》,[宋]宋敏求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贾晋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唐代交通图考》,严耕望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赵超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周绍良、赵超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唐代文学论丛》总第四辑,西北大学中文系唐代文学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唐代文学论集》,罗联添著,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5》,傅璇琮主编,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唐代文学研究》第8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等主编,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唐代音乐史的研究》,[日]岸边成雄著,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3年。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方镇年表》,[清]吴延燮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唐国史补》,[唐]李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唐会要》,[宋]王溥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集叙录》,万曼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唐两京城坊考》,[清]徐松撰、清张穆校补、方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唐仆尚丞表》,严耕望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唐人小说》,汪辟疆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清]劳格、赵钺著,徐敏霞、王桂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唐诗纪事》,[宋]计有功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诗解》,[明]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唐史余渖》,岑仲勉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唐宋诗醇》,《四库全书》本。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唐学与唐诗——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查屏球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唐研究》(1-14),荣新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8年。
    《唐语林校证》,[宋]王谠编、周勋初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清]赵钺等撰、张忱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桐阴论画》,[清]秦祖永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通志·二十略》,[宋]郑樵编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同治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撰,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魏书》,[北齐]魏收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味水轩日记》,[明]李日华撰,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文集卷第四》(神田本)影印本,东京:古典保存会,1929年。
    《文选·赵志集·白氏文集》影印本,天理:天理大学出版部,1980年。
    《文学与感伤》,田崇雪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文苑英华》,[宋]李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文学研究集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文献通考》,[宋]马端临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吴越所见书画录》,[清]陆时化编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吴兴金石记》,[清]陆心源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五百石洞天挥麈》,[清]邱炜萲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武林旧事》,[宋]周密撰,杭州:西湖书社,1980年。
    《西湖志纂》,[清]沈德潜等撰,《四库全书》本。
    《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辑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细说唐妓》,郑志敏著,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峡石山水志》,[清]蒋宏任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夏承焘集》,夏承焘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咸平集》,[宋]田锡撰,《四库全书》本。
    《咸淳临安志》,[宋]潜说友撰,《宋元方志丛刊》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香苏山馆诗集》,[清]吴嵩梁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小岘山人集》,[清]秦瀛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新唐书》,[宋]欧阳修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新乐府·秦中吟研究》,[日]近藤春雄著,东京:明治书院,1990年。
    《辛丑销夏录》,[清]吴荣光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虚斋名画录》,庞元济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宣室志》,[唐]张读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宣和书谱》,《丛书集成初编》本。
    《颜鲁公集》,[唐]颜真卿撰,《四部备要》本。
    《弇州山人四部稿》,[明]王世贞撰,《四库全书》本。
    《燕在阁知新录》,[清]王棠辑,《续修四库全书》本。
    《以旧抄本为中心的白氏文集本文研究》,[日]太田次男著,东京:勉诚社,1997年。
    《艺苑卮言校注》,[明]王世贞撰、罗仲鼎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因话录》,[唐]赵麟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雍正浙江通志》,《四库全书》本。
    《雍正河南通志》,《四库全书》本。
    《舆地碑记目》,[宋]王象之辑,《丛书集成新编》本。
    《庾子山集注》,[清]倪瑶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清]孙岳颁等撰,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
    《玉海》,[宋]王应麟编,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
    《玉溪生年谱会笺》,[清]张采田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元白诗派研究》,陈才智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元和姓纂》,[唐]林宝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元稹集编年笺注》,[唐]元稹撰、杨军笺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元稹年谱》,卞孝萱著,济南:齐鲁书社,1980。
    《元稹年谱新编》,周相录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元稹集》,[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源氏物语》,[日]紫式部著、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苑西集》,[清]高士奇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2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撰,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乐书》,[宋]陈旸撰,《四库全书》本。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云溪友议》,[唐]范摅撰,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云自在龛随笔》,[清]缪荃孙撰,原稿本。
    《增修云林寺志》,[清]厉鹗撰,《杭州佛教文献丛刊》本,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唐]圆照撰,《大藏经》第五十五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6年。
    《正宗敦夫文库本长恨歌》(影印本),东京:株式会社福武书店,1981年。
    《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胡可先师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的自传文学》,[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中国书画全书》(1-8),卢辅圣主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998年。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1-22),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000年。
    《中朝故事》,[南唐]尉迟偓撰,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
    《中州金石记》,[清]毕沅撰,《从书集成初编》本。
    《中唐诗歌的开拓与新变》,孟二冬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唐政治与文学——以永贞革新为研究中心》,胡可先师著,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中唐文学的视角》,[日]松本肇、[日]川合康三编,东京:创文社,1998年。
    《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日]川合康三著、刘维治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注好选》,[日]株式会社东京美术昭和五十八年影印东寺观智院藏本,1983年。
    胡可先师《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史新视野》,《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
    胡可先师、文艳蓉《新出石刻与白居易研究》,《文献》,2008年第2期。
    顾学颉《白居易世系、家族考》,《文学评论丛刊》第1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顾学颉《白居易所书诗书志石刻考释》,《文物》,1979年第8期。
    顾学颉《白居易和他的夫人——兼论白氏青年时期的婚姻问题和与“湘灵”的关系》,《江汉论坛》,1980年第6期。
    顾学颉《张好好与白居易》,《江汉论坛》,1982年第8期。
    朱金城《<白氏长庆集>人名笺证》,《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朱金城《<白氏长庆集>人名笺证续编》,《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朱金城《白居易交游考》,《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1期。
    谢思炜《洛阳所见白公胜碑真伪辨疑》,《文献》,2009年第3期。
    谢思炜《白居易讽谕诗的诗体与言说方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
    谢思炜《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肖瑞峰的《樊素、小蛮考》,《学林漫录》第10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肖瑞峰《且向东瀛探骊珠:日本汉诗三论》,《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肖瑞峰《论菅原道真的汉诗艺术》,《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
    肖瑞峰《中国文化的东渐与日本汉诗的发轫》,《文学评论》,1998年第5期。
    肖瑞峰《白居易与日本平安朝诗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4期。
    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褚斌杰《白居易的人生观》,《文学遗产》,1995年第5期。
    蹇长春《八十年来中国白居易研究述略》,《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3第3期。
    蹇长春《白居易思想散论》,《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81年第4期。
    李丹、尚永亮《白居易百年研究述论》,《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尚永亮《论白居易所受佛老影响及其超越途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第2期。
    魏长洪《白居易祖籍新疆库车摭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983年第2期。
    张乃翥《记洛阳出土的两件唐代石刻》,《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张中宇《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陈增杰《白居易诗殷协律考辨》,《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金卿东《元稹白居易“初识”之年考辨》,《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
    陈才智《元稹白居易“初识”之年再辨》,《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王勋成《白居易<寄陆补阙>诗考释》,《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
    陈冠明《唐诗人卢贞考辨》,《安徽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
    温玉成《白居易故居出土的经幢》,《四川文物》,2001年第3期。
    邓乔彬、高翠元《<长恨歌>与<长恨歌传>》,《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张中宇《“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兼及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
    张中宇《白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卞孝萱《唐玄宗杨贵妃五题》,《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
    王运熙《白居易诗歌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
    张军《长恨歌哭为湘灵——白居易<长恨歌>抒情客体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2期。
    钱志熙《元白诗体理论探析》,《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
    曹汾《两地闻名追慕多遗文何日不讴歌——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唐代文学论丛》,1982年第1期。
    严绍璗《白居易文学在日本中古韵文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2期。
    李传坤《试论白居易文学对<枕草子>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
    [日]太田次男《白诗受容考香炉峰雪拨帘看》,《艺文研究》33号,1974年2月。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龙门张沟唐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4期。
    赵振华《唐郑居中夫妇墓志发覆)),《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
    赵振华、何汉儒《唐狄兼谟墓志研究》,《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杨隽《臣妾意识与女性人格—古代士大夫文人心态研究之一》,《四川师院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4期。
    苏晓威、郭洪涛:《论韦应物五言诗诗风的“清”》,《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王拾遗《“他生未卜此生休”——论<长恨歌>主题思想》,《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第2期。
    王辉斌《白居易的婚姻问题》,《云南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4期。
    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朱宏恢《浅论白居易闲适诗的积极意义》,《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4期。
    邓新跃《白居易闲适诗与禅宗人生境界》,《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
    张金亮《白居易闲适诗创作心态刍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5年第4期。
    张金亮《白居易感伤诗论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1期。
    陈之卓《白居易父母非舅甥婚配考辨及有关墓志试正》,《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3期。
    陈之卓《白居易父母为中表结婚说补正》,《社科纵横》,1995年第2期。
    陈允吉《从欢喜国王缘变文看<长恨歌>的故事构成》,《复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3期。
    钟来因《论白居易与道教》,《江海学刊》,1987年第4期。
    杨民苏《白居易<新乐府>、<秦中吟>以外的讽谕诗》,《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第2期。
    檀作文《试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康瑞军《论唐末仗内教坊的实质及其它》,《黄钟》,2008年第3期。
    柏红秀《唐代仗内教坊考》,《戏曲艺术》,2006年第3期。
    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