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汀州(长汀)客家传统民间美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将福建汀州(长汀)客家传统民间美术作为研究课题,以福建长汀与部分原汀州府所辖纯客县作为调查考察的地域范围,对该区域的传统民间美术的发生与发展进行综合考察,按照传统民间美术分类的方法展开比较研究。通过对该区域民间美术的田野调查,结合史料、文献、地方志记载的佐证,对客家民间美术的渊源与发展、主要门类、装饰纹样图式分析等进行逐一对比、分析,研究汀州客家民间美术传承人的从艺状况和技艺特点,探讨客家民间美术的文化特质和独特鲜明的审美特征。福建汀州(长汀)客家传统民间美术形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繁荣于清时期。长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闽西客家的中心城市和政治中心,福建汀州客家地区这个特定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特定区域,孕育了众多的客家传统民间美术门类,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对同时期的其它客家地区乃至稍后的台湾地区客家民间美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同时以海峡两岸的汀州客家移民居住区的地域范围作为考察内容,力求理清两岸汀州客家民间美术的传承关系。以宏观的视野角度梳理福建汀州客家传统民间美术的整体脉络,探其源流,同时又从微观的视角对独特的个案加以分析,从闽西客家特定的文化角度加以剖析,力求精髓。汀州一千多年来形成了独有的客家民间美术门类,从大量田野调查中发现,闽西汀州客家区域有大量的传统民间美术遗存,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仍在从业。因此对汀州客家的民间美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加以分析,同时探讨行之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措施,让优秀的汀州客家传统民间美术这一区域文化瑰宝走向世界,无疑对当下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含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This thesis takes the subject at the research of Hakka's folk art. Region from part of original Ting State, the thesis does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 forms in the way of comparative study. Over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e pro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documents and localchronicles, analyzing the source, cultural spirit, main category, decoration and patten of Hakka's folk arts, the thesis researches on the living condition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inheritance people and discusses it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e Hakka's folk arts was formed between Tang and Song dynasty, developed between Yuan and Ming dynasty, booming in Qing dynasty. Changting is a famous national historical city and is the center city&political center of Hakka. In this area, it has breed many kinds of art forms with unique art styles. It great influenced other Hakka areas and later Taiwan Hakka. Including the Hakka from main land of China and Taiwan, the author tries to clear the continuity between each other. To be proven, the author consider the whole picture in a macro perspective, while analyze the details in the certain case. Over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ere are great amount of heritages in the grassroots society. A lot of people still doing the same business. It is definitely meaningful to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do the deep research on Hakka's folk arts, to explore the new caution of protection and to accelerate the regional cultural treasure to go to the world arena.
引文
①李豫闽:《闽台民间美术》,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第1页
    ①饶宗颐:《从浮滨遗物论其周遭史地与南海国的问题》,载黄挺编《饶宗颐潮讪地方史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徐铉校订,中华书局2004,第219页
    ①董励:《客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②弘治《八闽通志》卷2《形胜·汀州府》
    ③谢重光:《客家形成发展史纲》第六章第四节,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④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2月,第11页
    ⑤刘善群:客家祖地石壁丛书《客家与宁化石壁》,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58页
    ⑥谢重光:《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①郭启熹:“闽西畲族源流初探”,《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6月,第2期
    ①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汀之历史名城》,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①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汀之历史名城》,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②杨琮:“百越民族绘画史概说”,《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
    ①范汝森:“长汀文物普查的重大发现”,长汀文史资料第17期,第138页
    ①范汝森:“从文物考古分析长汀的历史”,长汀文史资料第8期,第51页
    ②陈文华:“几何印纹陶与古越族的蛇图腾崇拜”,《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
    ③杨琮:“论古越族美术之源流”,《民间文艺季刊》,1989年,第1期
    ①杨琮:“论石器时代美术所反映出的人类早期审美意识”,《中国当代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①庄佰和、徐韶仁:《台湾传统工艺之美》,初版台中市晨新,2002年,第17页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309页
    ①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汀之历史名城》,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②汤家庆:“古代汀州城的变迁”,长汀文史资料第10期,第43页
    ①“长汀文物古迹”,政协长汀县文史资料编辑室,长汀文史资料第25期,第8——25页
    ①汤家庆:“从文物看闽西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长汀文史资料第22期,第30页
    ②范汝森:“丰富多彩的出士文物——长汀悠久历史的见证”,长汀文史资料第4期,第100页
    ①毛述先、郭如淮:“丰富多彩的长汀手工艺品”,长汀文史资料第16期,第70页
    ①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汀之历史名城》,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①清·曾日瑛:《乾隆汀州府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
    ①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汀之历史名城》,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②饶长溶:“长汀客家人”,《汀州客家研究》,第166页
    ①谢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绪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314页
    ②刘善群:客家祖地石壁从书《客家与宁化石壁》,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10月,第27页
    ①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卷131引,中华书局,2003年
    ②《永乐大典》,卷7895“题咏”引《漫游集》
    ③谢重光:《闽越文化与客家文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①黄道宾:“从永安安贞堡的壁画看客家民俗与民性”,《三明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23卷第3期
    ②康群:“客家首府福建长汀”,长汀文史资料第30期,第1页
    ①邹子彬:《汀州客家研究》,汀州客家研究会编,1993年,第20页
    ②郭启熹:“客家人与迁徙文化”,《汀州客家研究》,汀州客家研究会编,第36页
    ①康群:“浅论客家精神”,长汀文史资料第38期,第124页,原文载于《中州纵横》第148期
    ②周钟瑄:《诸罗县志》卷八《风俗志》,台湾文献从刊本第141种,第136-137页
    ③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卷三《风土志》,台湾文献丛刊本,1995年,第54页
    ①《台湾高山族同胞根在大陆》,《人民政协报》,2000年6月3日,第三版
    ②张开龙:《龙岩:对台客家文化交流的热点》,《福建对台工作》,1998(4),第16-17页
    ③丘权政:《常思家国兴亡责—记香港客家贤达黄石华先生》,《客家》,1994(2),第66-70页
    ④李寒芳:《闽西上杭:族谱中梳理出两岸亲缘》,载《闽西日报》,2006年6月1日
    ⑤关于里斯的著作,周学普翻译为《客家人怎样到台湾》,戴国辉翻译为《客家渡台之原委》,参照台湾银行出版的《台湾经济史》第三集
    ⑥原文摘自《台湾岛史》1897年4月出版,犹太裔德国人史学家魏斯(Ludwig Riess),发表于东京德意志《民族东亚学会杂志》第六卷第五十九号,原文为德文,由戴国辉博士翻译
    ①简后聪:《台湾史》,台北市,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第222页
    ②施添福:《清代在台汉人的祖籍分布和原乡生活方式》,台北台湾师范大学,1987年,第160页
    ①赖雨桐:“蕉岭客家人移民开发台湾略论”,《中国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第228页
    ②丘昌泰:“台湾客家人的“福佬化”现象族群同化理论的观察”,《“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陈世松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67页
    ①严雅英:《闽台客家血缘关系》序言之迁台篇,作家出版社,2006年10月,第67页
    ①温仲和:《嘉应州志》,台北:成文,1898年原刊,第122页
    ②严雅英:《闽台客家血缘关系》序言,作家出版社,2006年10月
    ①严雅英:《闽台客家血缘关系》序言,作家出版社,2006年10月
    ①严雅英:《闽台客家血缘关系》交流篇“台湾宗亲回祖地修祠祭祖”,作家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51页
    ②林正慧:“清代客家人之拓垦屏东平原与六堆客庄之演变”,“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6月
    ①觉罗满保:“题义民效力议叙疏”《重修风山县志》,台北:台湾银行文丛146种,1764年原刊,第343页
    ②杨彦杰:“淡水鄞山寺与台湾的汀州客家移民”,《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总第40期)
    ③王石鹏:《安平县杂记》之《工业》,《台湾三字经》,1900年
    ①林仁川;“略论闽台文化的交融”,《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
    ①曾喜城:《台湾客家文化研究》,“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印行,1999年4月
    ①丘鹏远:“闽台客家定光缘”,长汀文史资料第39期,第159页
    ②陈培桂:《淡水厅志》卷十三,古迹考、寺观,台湾文献丛刊本,第346页
    ①李乾朗:“汀州会馆与定光佛寺——淡水鄞山寺”,《汉声杂志90》,台北,汉声文化公司,1990年
    ①黄顺炘、黄马金、邹子彬:《客家风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368页
    ①邹日升:“中国四大雕板印刷基地——四堡”,连城文史资料第4期
    ②参见清季叶德辉《书林清话》之说,其叙曰,“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日坊行本。”
    ①引自清王士祯《居易录》卷十四
    ①陈支平:“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①所列书目主要见于邹、马两姓族谱,部分引自连城文史资料第4期
    ②清王士祯《居易录》卷十四
    ①摘自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
    ②安小卓:“浅析四堡古书坊建筑群的特征、价值与现存问题”,《华中建筑》,2007年11月第25卷
    ①张道一:《美术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70页
    ②金立敏:“闽地寺观壁画研究”,《艺术探素》,2008年2月第22卷第1期
    ①陈东生、刘运娟、甘应进:“福建客家的服饰的文化特征”[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16(2)
    ②刘运娟、陈东生、甘应进:“浅析客家的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21(3)
    ①黄顺炘、黄马金、邹子彬:《客家风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376-377页
    ①黄东海、林从华:“福建培田古民居明清雕刻艺术研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第23卷第1期
    ①林晓平:“客家祠堂与客家文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
    ①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台北南天出版社一版,1992年
    ①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历史名城》,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140页
    ①刘秀美:“六堆客家传统祠堂建筑营建行为初探”,《客家文化研究通讯》第5期,中央大学客家研究中心,2003年
    ②罗金满:“上杭白砂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变革”,《福建艺术》,2008年5月
    ①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历史名城》,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8.,68页
    ②黄顺炘、黄马金、邹子彬:《客家风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6.,368页
    ①吴卫光:“粤东客家民居的槅扇装饰分析”,《美术学报》,2009年4月
    ①张胜友、张惟:《中国汀州客家名人录》,作家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10页
    ②张胜友、张惟:《中国汀州客家名人录》,作家出版社,1998年10月,第418页
    ①张胜友、张惟:《中国汀州客家名人录》,作家出版社,1998年10月,第359页
    ①戴志坚:“培田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月第4期
    ②黄东海、唐春媛、林从华:“探析培田古民居艺术特征”,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5卷第6期
    ①林爱芳:“客家民间艺术品类论”,《文艺争鸣》,2005年第6期
    ①张佑周:“客家文化源流初探”,《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10月第20卷第5期
    ②施联朱:《畲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35页
    ①郭丹、张佑周:《客家服饰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②肖承光、刘永勤:“客家的服色中的蓝色情结”,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①金惠、陈金怡:“论客家服饰的边缘审美”,《丝绸》,2005年第8期
    ①马例文:“闽西四堡坊刻的兴哀及其原因”,《福建学刊》,1992年第4期
    ①李艳:“赣南客家民间工艺品赏析”,《美术大观》,2007年第7期
    ①林爱芳:“略论木雕艺术在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应用”,《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4月第23卷第2期
    ①张卫东:《客家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84页
    ①林道福:《中央苏区美术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54页
    1、《后汉书》,范晔著,中华书局标点本,1999年
    2、《宋史》,脱脱等著,中华书局标点本,2000年
    3、《明史》,张廷玉等著,中华书局标点本,2000年
    4、《太平御览》,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85年
    5、《永乐大典》,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6、《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等编著,中华书局缩印本,1997年
    7、《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本,中华书局,1983年
    8、《太平寰宇记》,宋·乐史等撰,中华书局影印宋本,2000年
    9、《元丰九域志》,宋·王存撰,中华书局,1984年
    10、《舆地纪胜》,宋·宋王象之撰,中华书局,2003年
    11、《八闽通志》,明·黄仲昭修纂,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闽书》,明·何乔远编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13、《临汀志》,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14、《乾隆汀州府志》,清·曾日瑛修,方志出版社,2004年
    15、《同治淡水厅志》,陈培桂撰,《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
    16、《台湾通史》,连横,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年
    17、《台湾史》,简后聪,台北市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18、《闽书·风物志》,(明)何乔远,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嘉应州志》,温仲和,台北成文,1898年原刊
    20、《民国长汀县志》,黄恺元等修,邓光瀛、丘复纂,长汀县博物馆重刊本,1983年
    21、《民国永定县志》,徐元龙修、张超南、林上楠纂,连城文化印刷所石印本,1949年
    22、《民国上杭县志》,丘复撰,上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印,2004年
    23、《龙岩地区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4、新修《连城县志》,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群众出版社,1993年
    25、新修《长汀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
    26、新修《武平县志》,武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27、新编《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28、《赣州地区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
    1、李豫闽:《闽台民间美术》,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2、吴国平:《八百年的村落》,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
    3、黄马金:《汀州传统手工纸生产的历史、现状及其对策》,福建地方志汇编,1988(3)
    4、衷梅英:《神游闽西》,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4月
    5、马卡丹:《雕板奇葩》,《连城风物》,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6、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7、谢万陆:《客家学概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
    8、何绵山:《闽文化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9、林惠祥:《中国民族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
    10、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篇》,九龙中国学社,1965年
    11、施联朱、蒋炳钊:《畲族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台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13、陈运栋:《客家人》,台湾联亚出版社,1983年
    14、李乾朗:《台湾建筑史》,台北雄狮图书公司,1979年2月
    15、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
    16、彭适凡:《中国南方古代印纹陶》,文物出版社,1987年
    17、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
    18、林衡道;《鲲岛探源》,台北稻田出版社,1996年
    19、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20、康模生、邹子彬:《客家母亲河的传说》,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
    21、张恩廷、刘善群、张仁藩:《石壁之光》,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
    22、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23、李乾朗:《台湾传统建筑彩绘之调查研究》,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1993年
    24、王伯敏:《中国民间美术》,福建美术出版社,1994年
    25、罗英祥:《漂洋过海的客家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26、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7、王耀华:《福建文化概览》,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28、谢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29、刘善群:《客家礼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30、王耀华:《客家艺能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31、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32、杨彦杰:《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国际客家学会出版,1996年
    33、黄挺:《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
    34、汤加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鹭江出版社,1996年
    35、王东:《客家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36、罗勇、劳格文:《赣南地区的庙会与宗族》,国际客家学会出版,1997年
    37、陈支平:《客家源流新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38、张惟:《寻根揽胜闽西缘》,海风出版社,1997年
    39、谢水顺、李珽:《福建古代刻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40、杨彦杰:《汀州府的宗族庙会与经济》,国际客家学会出版,1998年
    41、刘文三:《台湾早期民艺》,雄狮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
    42、刘善群:《客家与宁化石壁》,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10月
    43、邱彦贵、吴中杰:《台湾客家地图》,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01年
    44、谢重光:《客家形成发展史纲》,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45、谢重光:《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46、庄佰和、徐韶仁:《台湾传统工艺之美》,台中市晨新出版,2002[民91]年
    47、刘大可:《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国际客家学会等出版,2002年
    48、肖平著:《客家人》,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年
    49、尹章义:《台湾客家史研究》,台北市“客家事务委员会”,2003年
    50、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51、张兆声:《龙岩民俗文物》,海潮摄形艺术出版社,2004年
    52、俞如先:《培田—中国古村落》,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
    53、谢重光:《福建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4、丘昌泰:《台湾客家人的“福佬化”现象;族群同化理论的观察》,《“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陈世松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55、钟文典:《广西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6、陈世松:《四川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7、董励:《客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8、林从华:《缘与源——闽台传统建筑与历史渊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59、林蔚文:《福建民间木雕》,作家出版社,2006年
    60、林多贤:《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61、周雪香:《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62、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汀》之历史名城,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63、江运贵:《客家与台湾》,台湾常民文化学会,1996年
    64、李乾朗:《台湾的传统建筑艺术》,文建会,1990年
    65、陈运栋:《台湾的客家礼俗》,台原出版社,1990年
    66、阮昌锐:《民俗与民艺》,台湾省立博物馆,1984年
    67、刘还月:《台湾客家风土志》,常民文化,“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藏
    68、李根水、罗华荣:客家祖地石壁丛书《宁化客家民俗》,中国华侨出版,2000年10月
    69、郭丹、张佑周:《客家服饰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70、房学嘉:《客家民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71、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72、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文化—闽台文化关系论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73、潘安:《客家民系与客家聚居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
    74、谭元亨、黄鹤:《客家文化审美导论[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75、谢重光、李玉祥:《闽西客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76、林国平:《闽台区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李豫闽:“闽南与台湾地区民间工艺调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陈汉光:“日据时期台湾汉族祖籍调查”,《台湾文献》23(1)
    3、李寒芳:“闽西上杭:族谱中梳理出两岸亲缘”,《闽西日报》,2006年6月
    4、刘运娟,陈东生:“客家服饰的节俭之风”[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20(3)
    5、戴志坚:培田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4)
    6、陈日弟:“浅谈闽西四堡坊刻”,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2)
    7、林拓:“福建刻书业与区域文化格局关系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8、马卡丹:“四堡雕版印刷业初探”[J],福建文史,1993(6)
    9、何俊儒:“地方经济发展的成败——福建省长汀县阉杰乡的神纸生产的田野调查研究”[J],客家研究辑刊,2002(1)
    10、林惠祥:“福建武平县新时器时代遗址”,《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6年第4期
    11、林慧祥:“福建长汀县河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厦门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
    12、林惠祥:“中国东南区新时器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锛”,《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
    13、“长汀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福建省文管会编印,1959年5月
    14、徐规:“畲族的名称、来源和迁徙”,《杭州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
    15、连文希:“客家之南迁东移及其人口之流布”,《台湾文献》,第23卷第4期。
    16、陈文华:“几何印纹陶与古越族的蛇图腾崇拜”,《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
    17、林仁川:“略论闽台文化的交融”,《东南文化》,1998年1期
    18、郑杰:“浅析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审美表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33卷第4期
    19、李艳:“赣南客家民间工艺品赏析”,《美术大观》2007年7期
    20、杨琮:“福建先秦青铜器艺术”,《艺术生活》,1988年第2期
    21、杨彦杰:“客家移民台湾的历史记忆”,福建社会科学院客家研究中心
    22、杨琮:“论古越族美术之源流”,《民间文艺季刊》,1989年第1期
    2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24、邱荣洲:《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鸟石崠出土的二件新石器时代的石犁之我见》,《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3月
    25、林晓平:“客家祠堂与客家文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
    26、汪之力:“中国传统民居概论”(上),《建筑学报》,1994(11),
    27、杨琮:“百越民族绘画史概说”,《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
    28、俞如先:“论闽西培田文化的时代价值”,《龙岩师专学报》第22卷第5期,2004年10月
    29、杨琮:“论石器时代美术所反映出的人类早期审美意识”,《中国当代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30、李文生、张鸿祥:“论汀州都市在客家民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载闽西客家学研究会《客家纵横》,1993(2)
    31、黄东海、唐春嫒、林从华:“探析培田古民居艺术特征”,《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5卷第6期
    32、熊寒江:“汀州四堡雕版印刷初探”,《闽西史志》,1994年1期
    33、吴松弟:“客家南宋源流说”,《复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5期
    34、钟文典:“论客家民系及其源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12月第32卷第4期
    35、何绵山:“福建民间美术摭谈”,《浙江工艺美术》,1996年1期
    36、林正慧:“清代客家人之拓垦屏东平原与六堆客庄之演变”,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6月
    37、李文生:“汀江——客家民系开成与繁衍的摇篮”,《客家》,1997年第2期
    38、钟壬寿:“六堆先人之来台与初期开拓史”,《六堆乡土志》,屏东常青,1973年
    39、李传永、李恬:“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四川师范学报学报》,1999年4月第5期
    40、罗肇锦:“漳汀客家调查记”,“国立中央大学”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筹备处,《客家文化研究通讯》创刊号,1998年10月
    41、徐丽霞:“闽客汀州乡土神——定光古佛”,《中国语文》,1998年10月第497期
    42、戴志坚:“地或文化与福建传统居民分类法”,《新建筑》,2000年2月
    43、张瑞瑛:“守护客家文化”[J],广东档案,2006(3)
    44、李祖基:“论清代移民台湾之政策——兼评<中国移民史>之台湾的移民垦殖”,《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45、杨彦杰:“淡水鄞山寺与台湾的汀州客家移民”,《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总第40期)
    46、唐孝祥:“论客家聚居建筑的美学特征”,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3卷第3期
    47、李豫闽:“区域文化与闽台民间美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6)
    48、郭启熹:“闽西畲族源流初探”,《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6月第2期
    49、林爱芳:“客家民间春节喜庆纸饰”,装饰,2003年8月,总第124期
    50、陈世松:“试论清初闽西移民迁川的内在原因”,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客家》杂志,2005年第3期
    51、林爱芳:“略论木雕艺术在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应用”,《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4月第23卷第2期
    52、周红:“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J],装饰,2007(3)
    53、张海华、肖承光:“客家童帽文化初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J],2003第1期
    54、田辉龙、刘勇勤、吴岚:“客家服饰装饰符号的艺术特征”包装工程[J],2005 第4期
    55、林晓平:“客家文化特质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J],2005年第12期
    56、刘大可:“科举与传统客家村落社会——以闽西武北村落为例”,《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57、黄东海:“浅析培田传统民居装饰木雕”,《内江科技》,2007年第3期
    58、黄禹康:“神奇的客家九厅十八井”[J],建筑,2007(1)
    59、刘喜明:“客家传统家具特色及现状分析”,《龙岩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26卷第6期
    60、李志文:“培田古民居与徽派古民居的相似性”,《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16卷第2期
    61、黄东海、林从华:“福建培田古民居明清雕刻艺术研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第23卷第1期
    62、金立敏:“闽地寺观壁画研究”,《艺术探素》,2008年2月第22卷第1期
    63、黄道宾:“从永安安贞堡的壁画看客家民俗与民性”,《三明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23卷第3期
    64、陈东生、刘运娟、甘应进:“客家儿童服饰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20卷第12期
    65、刘运娟、陈东生、甘应进:“福建传统女性服饰文化对比研究”,《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29卷第3期
    66、熊青珍:“客家妇女‘围身裙’的艺术美”,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10月第20卷第5期
    67、王建刚、刘运娟、甘应进、陈东生:“客家服饰与色彩浅析”,《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第4卷第1期
    68、陈东生、刘运娟、甘应进:“论福建客家的服饰的文化特征”[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2)
    69、罗金满:“上杭白砂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变革”,《福建艺术》,2008(5)
    70、林小昭:“福建汀州城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1月第23卷第1辑
    71、林文龙:“客家移民与龙潭地区的开发”,《史联杂志》,第18期
    72、刘秀美:“六堆客家传统祠堂建筑营建行为初探”,《客家文化研究通讯》第五期,中央大学客家研究中心,2003年
    73、陈支平:“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2月
    74、马例文:“闽西四堡坊刻的兴哀及其原因”,《福建学刊》,1992年4月
    75、吴世灯:“建阳书坊的衰弱与四堡书坊的崛起”,《福建学刊》,1996年3期
    76、黄橙:“四堡的古老表情”,《福建文字》,2002年7期
    77、沈得濠:“探寻福建四堡刻书业”,《图书馆界》,2008年第4期
    78、安小卓:“浅析四堡古书坊建筑群的特征、价值与现存问题”,《华中建筑》2007年11月第25卷
    79、侯曙芳、李道先:“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6)
    80、李浈、雷冬霞:“福建连城培田古村落”[J],城市规划,2005(8)
    81、屈寒飞、冯继红:“中国传统院落与岭南庭院”[J],中外建筑,2007(1)
    82、郑杰:“浅析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审美表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33卷第4期
    83、林梓波、李建军:“闽西北地区客家古陶瓷考察”,《江苏陶瓷》,2009年8月第42卷第4期
    84、吴庆洲:《客家民居意象研究》,华中建筑,1998年第4期
    1、[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中译本),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译,1985年
    2、[日]高木桂藏:《日本人笔下的客家人》,台北关屋牧,1991年
    3、[法]劳格文:《客家传统社会》,国际客家学会、法国远东学院、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中华书局,2005年12月
    4、[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周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
    5、[日]《唐物天目》,日本茶道资料馆出版,1994年
    6、[英]康普尔(George Compbell):《客家源流与迁移》(Origin and Migration of The Hakkas),原文见China Recorder ⅩⅧ (Shanghai),1912年,1923钟鲁斋译,《嘉应》第1卷第3期
    1、《长汀文史资料》
    2、《连城文史资料》
    3、《上杭文史资料》
    4、《明溪文史资料》
    5、《永定文史资料》
    6、《宁化文史资料》
    7、《清流文史资料》
    8、《武平文史资料》
    9、《梅县文史》
    10、上杭县官庄《蓝氏念一郎公家谱》,蓝汉民主编,手抄本1984年
    11、《闽杭庐丰蓝氏族谱》(新编本),福建上杭县庐丰蓝氏宗族藏,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